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幼兒園女童保護知識講座
擴展閱讀
心動建立在什麼基礎上 2024-11-02 16:30:13
有故事的歌詞是什麼歌 2024-11-02 16:30:11
還有什麼更壞的經典說說 2024-11-02 16:29:20

幼兒園女童保護知識講座

發布時間: 2022-08-01 17:38:22

Ⅰ 《女童怎樣保護好自己叔益》作文300字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合法權益,孩子的權益我們更加需要保護啊。現在總算報道出孩子的權益被侵犯的,看得我的心是哇涼哇涼的啊,這到底是怎麼了啊?孩子正當的合法權益怎麼就得不到保護了啊?

先是看到幼兒園給小朋友喂葯,這個事情的影響也很大,全國各個地方陸陸續續的報道出來好幾家幼兒園。真是讓我們這些做媽媽的好擔心啊,回來也問自己的孩子有沒有這樣的事情,還好我們的幼兒園還是沒有這個事情。孩子最基本的安全權益都得不到保障了,幼兒園都成了孩子受傷害的地方了,現在還怎麼讓父母放心的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啊?在幼兒園里孩子偶爾的小打小鬧收到點點傷家長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大家絕對不允許幼兒園給孩子喂葯,也不允許幼兒園老師打罵孩子這個是我們絕對的接受不了的。

孩子的安全是我們家長最最關注的,不希望在幼兒園裡面學到多少的知識,只要保證我們孩子的安全就是我們最大的希望啊,安全是第一的。我們不希望孩子的身體遭到傷害,孩子正是成長的時候,身體和心靈都經受不住這個傷害啊。現在都是一家一個孩子,我們真是傷不起啊。懇請我們的法律都夠健全些,給這個觸犯法律的人繩之以法,還孩子一個健康的環境,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

Ⅱ 孩子安全教育不可忽視,看小女孩如何機智應對壞人

發生在昆明火車站的暴恐事件,讓人震驚,當暴徒的屠刀決定伸向素不相識的路人,我們該如何保護孩子的安危?小孩自我保護意識薄弱,面對突發事件,往往不知道該如何保護自己,家長應在日常生活中,多教孩子一些應對突發事件的處理方法。

不管我們願不願意,這個世界總是有不善的一面,當這些不善指向孩子,缺乏自我保護意識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受到傷害。日常生活中,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身體發育和智力發展比較關注,而忽略了孩子的安全教育,教會孩子自我保護和逃離危險,是我們保護孩子免受傷害的好辦法。

美國怎樣教幼兒自我保護
美國幼兒園很注重孩子的自我保護教育,幼兒園除了盡可能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外,還通過不同的形式向孩子滲透安全保護的常識,幫助孩子認識潛在的危險,學會自我保護技能。網友「美好」的女兒在美國幼兒園上學,以下是她分享的經驗。

自從1999年,美國發生有史以來最大的Columbine校園槍擊慘案之後,各個學校在安保和自衛培訓上都下足了功夫, 幼兒園也不例外。女兒在幼兒園要上武術課,每周兩次的武術課包括在幼兒園的教學計劃里,不需要家長另外掏錢讓孩子參加。教武術的指導老師據說是一位會泰拳,空手和巴西柔術的高手,他不僅教4-5歲孩子的PREK班,還教幼兒班上的小孩子。

我開始以為這樣的課不外乎教一些空手道的基本動作,鍛煉一下孩子的柔韌性和身體協調性,但是後來觀摩了女兒的武術進度公開展示課,才了解到學校的武術課不光是教幾個自衛的關鍵動作,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遇到危險或壞人時所表現的一種氣勢,也就是心理素質,冷靜判斷,從容應對,學會控制局面的能力。

還有一點很實用,對待凶惡的壞人,小小孩的那幾招拳腳工夫,有時實在難以自保,與其讓孩子正面反抗,還不如讓小孩子學會躲避,多些逃跑的技巧。在公開課上,就有這樣的演示,指導老師扮演一個壞人,攔住一個和女兒同班的小女孩,女孩看上去一點也不慌張,立刻用雙手做出招架的姿勢,示範給大家,然後很有氣勢地大喊,「Stop!I do not know you. Leave me alone!(別碰我,我不認識你,離我遠點)」 一邊大聲喊叫,以引起路人的注意,一邊轉身往相反的方向跑去。這些課程也給了我很大的觸動,孩子自衛和逃生的培訓,讓孩子具有更多的防備能力。

面對危險 不讓孩子當英雄

在孩子童稚的世界裡,也許還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危險。人世間的災害常常是突如其來,不論是自然的還是人為的,增強防衛意識則是我們的必修課。教育專家表示,孩子是不能被賦予成人應承擔的責任的,過去那種「往前沖」、做「見義勇為」好少年的教育方式比較片面,沒有顧及少年兒童的特點。相反,教給孩子大叫、求救、跑掉、躲避,而不是讓孩子盲目反抗,才是適合孩子的安全教育方式,也是符合孩子年齡和身心發展的教育。

在電影《阿甘正傳》中,阿甘的戰友告訴他,面對危險,「run!」憨憨的阿甘記住了這個字「跑!」關鍵時刻,是跑救了他。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像教會阿甘那樣,告訴孩子「寶貝快跑!」而且一定要轉身就跑,越快越好!

對策:游戲中教給孩子自衛方法

媽媽們在日常生活中給寶寶灌輸安全知識,但是枯燥的說教往往會成為孩子無法理解的條條框框,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孩子喜歡的游戲、童話故事,用擬人的方式來傳授知識,讓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正確認識到危險,判斷自己所處的形勢並及時採取自救措施呢?

游戲一:老狼老狼幾點了?

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而參與性又很強的游戲。「老狼」走在最前面,孩子跟在「老狼」後面,游戲台詞只有一句:「老狼老狼幾點了?」扮演「老狼」的人可以回答「3點了」「8點了」「4點了」等,當「老狼」喊出「天黑了!」的時候,「老狼」就露出猙獰的面目,猛地回過頭來追趕「小羊」,「小羊」們四散逃跑,被捉住的「小羊」就會被吃掉。

游戲很簡單,在家裡就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玩。家長要告訴孩子,「老狼」就是壞人,就是要追趕你的人,吃掉你的人,當你遇到「老狼」時,要比做游戲時跑得更快更遠!做完游戲的時間里,可以跟孩子討論,什麼樣的人是「老狼」,比如追趕孩子的陌生人,表情凶惡的人,手裡拿著刀、棍子等凶器的人。為了讓孩子理解到這些,家長還可以進行表情、場景模擬。
當有陌生人闖入房間、教室、游樂場,或者有人手持凶器靠近,要教給孩子馬上找隱蔽的地方躲藏起來,盡量不要讓對方發現自己。

游戲二:角色扮演《狼和七隻小羊》

以《狼和七隻小羊》為腳本,可以讓爸爸扮演大灰狼,媽媽扮演大山羊,寶寶扮演小羊,在大灰狼闖進來時,以最快速度藏起來。小一點的寶寶在藏貓貓時,會犯鴕鳥式的錯誤,以為自己看不到別人,別人也就看不到自己了。在游戲過程中,一定要教會孩子如何全身躲藏,而且是迅速躲藏。可以進一步發散,引導孩子思考,如果在幼兒園發生危險,你要藏在哪兒?跑到教室、廁所、老師辦公室……不要出聲,讓歹徒注意不到自己是關鍵!

游戲三:大黑魚來了!

「最厲害的是大黑魚,最壞的也是大黑魚!」看過兒藝舞台劇《小蝌蚪找媽媽》的小朋友,都對大黑魚不陌生。這天,大黑魚正想吃掉小蝌蚪,小蝌蚪大聲喊:「救命呀,救命呀!」青蛙媽媽及時趕到,用無敵青蛙腿打跑了大黑魚。

在家裡爸爸媽媽可以設計這樣的情景劇,爸爸扮演大黑魚,媽媽扮演青蛙,寶寶扮演小蝌蚪。在游戲過程中,一定要教會孩子呼救的技巧和關鍵詞句。要告訴孩子,哭喊是最無效的呼救,大聲喊救命是有用的。為了引起周圍人的注意,還可以大聲喊:「放開我,我不認識你!」在人多地方求救,要尋找穿制服的人;在有電話的地方,要學會給爸爸媽媽打電話,或者打110報警。

從經典童話故事裡學習自我保護

《三隻小豬》

這個故事裡,既涵蓋了逃跑的重要性,又告訴孩子們,找到一個安全的避難場所是多麼重要。爸爸媽媽在給孩子講這個故事的時候,可以在這兩點上豐富出更多情節,例如大灰狼如何追趕小豬,當小豬發現房子不安全時,是如何在房子還沒散架的時候,在大灰狼還抓不到自己的時候,第一時間就快速逃跑的。

《狼和七隻小羊》
這個故事很好地描述了正確的躲藏是可以逃過危險的道理。故事講完後,可以反復給孩子強化:大灰狼為什麼跑進了屋,小朋友能不能給陌生人開門?為什麼最小的一隻小羊沒有被大灰狼發現?他躲在哪裡了?他是怎麼躲得嚴嚴實實,一根羊毛也沒露出來的?他又是什麼時候才跑出來的?通過這些發問和解答,孩子可以了解到什麼是安全、什麼是危險、躲藏的必要性和技巧。

《白雪公主》

白雪公主三次受到誘惑:絲帶、蘋果和梳子。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可以問孩子,白雪公主為什麼又暈過去了?是不是因為她拿了陌生人的東西?告訴孩子,未經媽媽允許,糖果、玩具、漂亮的東西有可能蘊含著危險。家長除了給孩子的社交定規矩外,還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過分苛刻,適度滿足對孩子抵制誘惑是很有用的。

Ⅲ 把女童保護常識納入課程,能否有效緩解兒童被性侵現狀

很多政策我都是持看好態度的,可是對於這個流於表面的想法我只能否定了,甚至於是全盤否定!
兒童被性侵的根源在哪裡?是施害者而並非受害者,所以光是對女童進行保護常識的教育只能流於課本上或者孩子的印象中,但是面對很多危險,則不能夠起到多好的效果!
而且數據也顯示:最小的不到2歲,7歲以下的有125人,7(含)~12歲(含7歲)的有143人,12(含)~14歲的有449人,7到14歲的中小學生居多。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即使有了自我保護的意識但是卻沒有自我保護的能力和手段,而相對於施害者而言,即使有常識也構不成威脅!再者,熟人作案確實很難以防範,別說孩子了,成年人也經常在這上面吃虧,男性也絕對不例外,不然那麼多被騙錢的是怎麼回事呢?
並且硬性的納入課程體系又有多少老師能夠把這方面的問題講的清楚透徹呢?可能大多數學生也是無法接受的!
所以從受害人這方面考慮是完全不夠的,並且10歲以上的孩子不少已經對性有一定的概念了,但是很難做到防範和完全的認知。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從施害者入手!
首先就是家長的防範意識要強,對於一些朋友和認識的人都需要嚴加審查,切莫因為自己的孩子小而隨意,尤其是去某些人家裡做客或者把孩子放到某個人那裡寄養的時候,一定要對這個人足夠了解和防範,最好找女性來接管這樣的事情!
對於孩子的教育也尤為重要,一定讓孩子認准父母親的話,而不要聽信一些「熟人」的話,有些熟人比陌生人還可怕!
再就是在幼兒園,小學等地方的監管,像之前開展的「彈性離校」制度就是很好的,對孩子的安全起到了很大的保障作用,可以把孩子放心的送到他們家長的手裡,而不是在下課,放學的期間段讓孩子遭到威脅!


Ⅳ 如何教孩子保護身體隱私

關於幼兒被性傷害的事件經常有發生,告訴孩子身體哪些部位是隱私部位,如何保護好自己的隱私部位,是爸爸媽媽應該重視並要做好的事情。我在進行兒童性健康教育的研究中,積累了一些經驗,爸爸媽媽們和幼兒園老師可以參考和借鑒:在一張紙上畫出男孩和女孩,如果孩子自己能夠畫出就讓孩子自己畫,如果孩子年齡小,就由爸爸或媽媽畫,畫好以後,讓孩子用紅筆標記出男孩和女孩身體的隱私部位,在用語時不要直接說「隱私部位」,因為孩子不能夠聽懂,要說「不能夠讓別人隨便看和隨便摸的部位」這樣孩子就能夠聽懂了,也能夠按照你的指示進行操作。在我的經驗中,一些孩子是能夠正確的標出男孩和女孩的隱私部位,但還是有很多孩子不清楚這些部位,他們標記的隱私部位是眼睛、手和腳等,這些孩子沒有建立隱私的概念,所以也就沒有自我保護意識。在讓孩子做標記的過程中,其實就是在幫助孩子建立保護身體隱私的概念了。在孩子標記完成後,如果不正確,爸爸媽媽要幫助孩子正確認識,同時告訴孩子:別人身體的隱私部位你也不能夠隨便看和隨便去摸。一個幼兒園的老師告訴我了這樣一件事:一個女孩子的媽媽在一次給孩子沖涼的時候,發現孩子陰部有點擦破皮,就問這個孩子,她還說是睡她旁邊的一個男孩子弄得,我們當時真是暈了,還好後來給那個女孩子檢查沒什麼嚴重問題,我們又再三道歉,那個男孩子的家長還把那個男孩子打了一頓,那個女孩子的家長才罷休。在幼兒園中,這樣的事情也時有發生,所以,對3歲以上的孩子來說,可以進行這樣的教育了。另外,在這件事情中我們看到,男孩和女孩的父母都沒有盡到幫助孩子的責任,男孩被打,女孩也許被罵,他們仍然不知道該怎樣來保護自己的隱私,打罵孩子是父母無能的表現,也的最簡單和粗暴的教育方式!幼兒園應該從這個事件後,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的教育。父母還要告訴孩子的是:如果有人摸了自己的隱私部位,應該立即告訴爸爸媽媽。很多孩子不知道這樣做,所以使罪犯多次對孩子進行性傷害。目前,對男孩性傷害的事件越來越多,所以對男孩進行保護隱私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以前我談過滿足孩子對成年人身體了解的慾望,現在我又談教會孩子保護隱私,不能夠隨便暴露隱私部位,這看起來好像有矛盾,其實不然,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我認為可以先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滿足他對人體了了解後,再進行保護隱私的教育,這樣就不沖突了。

Ⅳ 幼兒保護身體的方法有哪些

從3歲用到13歲!簡單3口訣,每天5分鍾,教孩子保護自己的身體

親子天下
07-13 · 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
近日一則讓人震驚的新聞,3歲女童在幼兒園,疑遭男同學毆打霸凌,甚至被父母發現下體流血,才說出:「有人戳我尿尿的地方」,讓父母心痛至極。

提醒父母,任何人都可能成為傷害你孩子的人,務必從小就教孩子認識自己身體的界線,也就是能夠忍受別人碰觸的底線,學會保護自己!

親子防身專家培根老師分享打叉叉這個簡單的自我保護動作,每天花5分鍾,和孩子一起練習保護自己的身體。

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

搜尋公眾號 "親子天下"關注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作者:親子防身專家 任培豪

孩子們口中的培根老師,從小遭遇霸凌與歧視,選擇不向命運低頭,最終在武術世界裡,找到自己的使命,更借著這份技藝引領孩童們改善體格、找回自信。

培根老師在外面從事各類防身講座時常常強調一個觀念:倘若只為了純粹防身而學習眼前的技巧,你就像莊子寓意故事當中那位上山學屠龍技術的人,等你學成下山會發現平常根本沒有龍可以讓你殺。因此,學習的過程一定要是日常中都可以運用到,這才有意義。

「打叉叉」這個動作概念非常簡單,小孩子天生都會有把碰觸他的東西撥開的本能,我們只是順著這個本能,讓孩子變成兩手一起做動作,更能夠讓他有效的保護好自己的胸前與臉部。

別小看打叉叉這個動作與口令,這是培根老師十多年來,教導兒童的經驗與分析孩童在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反應與技巧上,最適合幼兒的簡易防身觀念,如同標題所說,當你帶著孩子學會了,可以從3歲開始用到13歲都沒有問題。甚至媽媽也應該把這些觀念與反應學起來。

更重要的,我希望借著這個陪伴孩子訓練的過程中,同時開始讓孩子養成一個正確的觀念,認識自己的身體也了解到「身體的界線」,借著這個有趣的親子互動游戲,可以潛移默化當中讓孩子了解到自己的身體不應該隨意被人觸碰,一旦有人沒有允許就觸碰就應該嚴肅的制止並且可以施展這個招式做掙脫與跑去告訴師長。

因此這個動作不僅僅是單純的防身技術,更是一個孩童開始學習認識「身體自主權」的入門磚。

為什麼「身體的界線」要從幼兒就開始建立?

所謂的「身體的界線」指的就是每個人能夠忍受別人碰觸的底線。

它會隨著時間、年齡、性別、價值觀、對象的不同而有所改變,但關鍵都由個體自己,而非別人所決定。而訂定自己的身體界限則是開始建構身體自主權的一種表現,因此,讓孩子從小學習建立身體的界線不僅可以讓他懂得保護自己,更可以同時了解到要相互尊重彼此的身體。

學習身體的界線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孩子從小其實就已經暴露在性騷擾甚至侵害的危機之中,雖然你我都深信身邊的親友與熟人都是良善的,但是實際數據佐證絕大多數孩童被性騷擾與侵害的加害人都是熟人所為。

會有這種情況發生一方面是因為是熟人,所以警戒感一開始就比較低。此外,也是因為孩子從小並沒有清楚自己的界線在哪?假如有人觸犯了該怎麼應對?該不該反應?

可以回想一下,是否有些長輩會因為小孩很可愛就隨意的摸他的頭、捏他的臉頰、拍他的屁股或是掐大腿等不禮貌的舉動?

而這時候家長是否礙於關系情份上,沒有跳出來捍衛孩童的身體被騷擾而要求對方道歉?

是否孩子想用手推開但是卻眼睛大大的看著你深怕自己這動作下去會被旁人覺得不禮貌?

是否孩子也覺得無所謂因為認為自己屁股被捏被打其實也沒什麼?

若日常已經出現類似的情況與互動了,我強烈的建議各位家長從現在開始一定要從最簡單的互動游戲中讓孩子去了解並習慣:

1. 當有人沒有我的同意隨意碰觸我,我可以大聲的要求他住手!

2. 對方聽到我的話卻沒有停下來,我可以用最大的力量掙開他!而且我爸爸媽媽也不會說我不禮貌。

3. 立刻跑去告知師長與父母,不管眼前碰你的人是陌生人還是同學、老師、親戚還有鄰居。

小孩就應該是在幼兒時期開始循序漸進的培養起正確的觀念,而非等到他青春期開始更容易單獨暴露在危機中才去學習一些招式只為了自保。

(教育是需要堆棧的,針對不同階段灌輸不同程度的技術與觀念,才能夠讓日後整體的習慣完善,片面單純的只為了防身而學防身術不僅費時費心,孩子往往三分鍾熱度,很快就忘了)

在家每天只要5分鍾,養成幼兒對於自我身體保護觀念

這招「打叉叉」是專門針對只要有任何人或是物品要碰觸到你腰部以上的位置,當你本身沒有學過其他更有效率的抵擋動作的前提下,就是把這個打叉叉的動作演練出來就對了!可說是正面遭遇狀況的萬能招式。

而且由於動作非常簡單並且好懂,只要孩子有這樣的觀念,孩子可以從3歲用到13歲都綽綽有餘,爸爸媽媽也應該要有這樣的自我保護的習慣喔!

口訣就三個,超級容易:

1. 肚子前面打叉叉。

2. 兩手黏住舉高高。

3. 用力打開伸懶腰。

在孩子練習的時候僅記得先以口訣帶動身體操作,等到孩子熟練之後才開始練習互動的教學。由於幼兒年紀小可能動作上並非標准,也記得不要急著糾正,讓他先從過程中獲得肯定與正向的回饋,再從後面引導孩子一步一步修正到正確又確實的動作。

為什麼這招被我比喻成如此好用又萬能的招式:

1. 兩手打叉叉團結力量大:小孩就是力氣偏小,兩手打叉團結力量大,若有人是摸頭、掐脖、摸肩、捏鼻等等...孩子單手要推開的力氣當然小,兩手一起做動作自然力量大。

2. 手臂黏手臂力量更集中:注意在練習的過程中,孩童不要手掌迭手掌而是小手臂與小手臂交迭。這樣做會讓手腕與手肘關節無法隨意改變力量,可以讓力量純粹的往上或下使出,讓孩童更容易掙脫對方的手。

3. 狀況太多乾脆一次掃完:也許抓頭、也許碰臉、也許抓肩、也許碰胸...有這么多的狀況怎麼可能學一堆個別技術來應對吧?小孩還這么小也沒這么多時間在這方面投資自己?因此我們乾脆讓孩子養成習慣,從肚臍(兩手打叉在下面的極限)一口氣往上掃,不論對方手碰觸在哪都用相同的招式化解吧!

4. 雙手交叉讓身體被保護:有些時候孩子會反應、會反抗,但是兩只手就像在空中抓蒼蠅一樣胡亂揮動完全沒有效果,兩手打叉也是為了讓孩子兩手別亂揮,哪怕打叉舉起來也可以擋住頭部與頸部等等脆弱的地方。

跟著小朋友一起來動一動

口令一:肚子前面打叉叉

兩手交叉在下腹前,記得是手臂貼手臂。

圖源:由【武林文創】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口令二:兩手黏住舉高高

記得動作要用力確實,想像眼前任何碰觸你的手都一口氣通通的把他撐到最上面。注意,不需要舉到頭頂後,而是直接往上舉。

圖源:由【武林文創】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口令三:用力打開伸懶腰

兩手用力向兩側揮開,注意在揮的過程不要讓手掉下來在眼前劃出一個「X」,而是直接往兩側分開。這個動作目的是要讓原本觸碰你的手可以完全的被掙開,所以要讓孩子養成一口氣用力揮開的習慣。

圖源:由【武林文創】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遭遇狀況一二三,保護自我界線好簡單

狀況模擬步驟一:當身體被觸碰感受到不舒服第一個反應就是嚴厲的喝止要求對方停下來。圖中模擬頭被摸,家長也可以隨意的擺放任何位置。

圖源:由【武林文創】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狀況模擬步驟二:兩手立刻擺在下腹盡量打直並且保持用力。此時注意兩腳要站穩,不要亂動才能夠避免下一步在掙脫的過程中失去平衡站不穩。

圖源:由【武林文創】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狀況模擬步驟三:舉起上架,不論對方碰觸你哪裡就是使勁的向上把對方的手給撞開。可能在這階段對方就會收起手,你也可以借機掙脫後去報告師長與父母。

圖源:由【武林文創】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狀況模擬步驟四:兩手往左右兩側用力揮開,此時不需要去管到底哪只手碰到哪邊都能達到把對方手掙開的效果。掙開之後養成習慣不要傻傻的站在原地而是盡快的離開現場。

圖源:由【武林文創】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爸爸媽媽在陪孩子練習的過程中,記得一開始不要急著碰觸孩子的臉與身體,很容易讓孩子過於緊張造成動作不標準的聳肩與硬扯,建議一開始要陪孩子把基本單人動作練清楚了,等到動作熟練才開始進行下一步。在教導的過程中請記得培養孩子「認識自己身體的界線」才是我們最要掌握的關鍵。

* 本篇文章由【武林文創】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本文為合作之嚴選作者觀點,不代表親子天下立場》

Ⅵ 女童保護的發起背景


2013年5月8日,海南省萬寧市後郎小學6名六年級小學生被該校校長陳在鵬及萬寧市市房管局職員馮小松攜帶到賓館開房被性侵犯的刑事案件曝光後,引發了各界對於保護未成年人的擔憂。而僅2013年5月20天,被媒體曝光的性侵兒童事件就達到了8起 。
在湖南省祁陽縣梅溪鎮中心小學上六年級的思思(化名)12歲,她的肚子上有一條像蜈蚣一樣的縫合線——2013年年,她生下了一名女嬰。 這註定是一道難以縫合的傷口。 思思指認,從2012年6月起,有多人對她進行性侵,但對方均否認,為了尋找性侵證據,12歲的思思竟然生下了孩子!
DNA檢測結果顯示,孩子的父親,竟是鄰村74歲的老頭! (據2013年7月10日南方都市報《「12歲媽媽」謎案》)
一個12歲的小女孩,還沒過完快樂的童年,還沒來得及享受青春,卻不得不做一個媽媽。 誰來對她負責?誰又可以為嬰兒負責?
女童保護項目發起人之一、京華時報記者孫雪梅在這則兒童性侵新聞中看到一個細節:一個12歲的留守女童遭到性侵,而女童的父親知道這件事之後,竟然是先動手打了孩子一巴掌。這個細節,讓不少人動容,也成為孫雪梅參與發起女童保護項目的動因之一。
此外,孩子遭遇侵害後不敢跟家長說,家長知道後不能正確應對,都是女記者們發起女童保護公益項目的動因之一。
遭遇性侵對孩子和家庭的影響是巨大的,孩子甚至一輩子無法擺脫陰影。無論是男孩女孩,性侵害對其身體尤其是心理的傷害,幾乎伴隨一生。
僅2013年被媒體曝光的兒童性侵案件,就高達125起,平均2.92天就曝光一起。而這樣觸目驚心的數字,只是性侵案件的冰山一角......
監護的缺失,防範意識差,缺乏自我保護常識使太多的孩子不知道潛在的性侵危險,性安全教育的缺失,也讓她們遭遇侵害時不知如何應對。如果他們曾經上過一堂防性侵課,如果他們的父母曾經接觸過相關知識,如果他們的老師曾接受過相關培訓,這一切,或許就會不一樣。
是時候行動了。
2013年6月1日,女童保護項目由全國各地熱心公益的女記者共同發起。據項目負責人介紹,2013年各地頻發女童被性侵案件,很多受害者是農村留守兒童,且受侵害女童的年齡越來越小,讓人感到非常痛心。 在這樣的情況下,100多名女記者聯合發起了女童保護公益項目,並優先到鄉村學校開展防性侵教育課程。 在長遠目標上,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行動影響高層決策,最後通過教育部、婦聯或者立法機關在女童保護方面出台相應的措施,在全國形成防範機制。
2013年女童保護工作人員已經走進多個地方鄉村學校給同學和老師開展防性侵講座。2014年兩會期間,女童保護正式推出歷時半年多,40多輪修改、多名專家參與修訂的小學生防性侵教案。多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公開支持女童保護項目,並就此提出議案或提案。

Ⅶ 關於性教育知識的普及,要不要從小學生開始

最近微博上一個11歲男孩做了一件事,給所有身為父母的我們敲響了孩子生理教育,迫在眉睫的警鍾。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11歲男孩浙江男孩曉華跟父母說自己小便時特別痛,還有尿不出來的感覺。

在醫院經過X光的檢查顯示,尿道處堆積著一些珠狀物體。

經過大夫一再追問,曉華才支支吾吾說把磁珠塞進了尿道,足足70多顆。

而類似的事情並不是第一次發生了:

浙江一名7歲男童,把1支15厘米的圓珠筆塞進自己肛門里。

我們不可能代替孩子成長,更不可能保護孩子一輩子。

我們替孩子避開的那些風險,有朝一日生活總會如數奉還的。

那麼想要孩子既不做傷害自己的事情,又能避開壞人的傷害,孩子的生理教育我們到底該從哪裡著手呢?

或許以下幾點建議能夠為我們提供一些思路:

1. 正確對待,科學教育。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難免會對性別特徵提出一些疑問。如果孩子提出家長好意思回答的問題,我們應該克服「不好意思」的心理正面回答孩子的提問。

敷衍和搪塞反而會激發他們更強烈的好奇心,對孩子的成長是更加不利的。

而科學教育方面,我們可以從生活中的小事著手:比如我經常會在帶孩子洗澡的時候幫助他認識自己的身體,向他強調隱私部位,告訴他要隱私部位不可以隨便給別人看或者摸,要學會去保護自己。

或者我們也可以藉助繪本或者影視素材去教育孩子:

比如印度的性教育片《父與子的性教尬聊》。

影片中的小男孩經常問出讓父母面紅耳赤的問題,但是父親總是機智的用各種比喻生動回答:用植物從種子生長而來告訴孩子他是如何出生,用打板球為喻向孩子傳遞正確的戀愛觀……

2. 了解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因時施教。

不同孩子心理特點是不同的,片面的教育並不能完全滿足孩子好奇心。

而我們只有在適當的年齡給與孩子合適的生理教育,孩子才不會因為好奇心做錯事情或者被傷害。

有研究表明:孩子的生理教育根據年齡不同應劃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幼童階段(0—6歲)、童年階段(7—10歲)、少年階段(11—14歲)。

幼童階段的重點是:幫助孩子樹立男女有別的性別意識,讓孩子了解不同性別之間的區別。

童年階段的重點是:正確引導孩子對於兩性之間一些親密舉動的理解。比如電視上看到一些親熱的鏡頭,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自己只有長大以後才可以做這些親密動作。

少年階段的重點是:正面引導孩子認識男女生理和身體方面的差異,讓孩子學會坦然與異性相處。

3. 把握尺度,平等相處。

對於「性」這個敏感話題,我們對孩子進行生理教育時需要把握尺度,講究策略。

遇到孩子問到這些問題時,我們要像解答其他問題一樣坦然對待,用拉家常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性教育。

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平等相處,平時引導孩子多交流學校或生活中的事,讓孩子意識到父母是最親密的、可以無話不說的夥伴。

這樣,孩子以後遇到任何問題都會第一時間去跟我們溝通,這樣就可以避免孩子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或者被其他人所傷害。

所以,孩子的生理教育,是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節課。作為家長,我們要做到正確教育和引導,幫助孩子保護自己、避免傷害、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