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古代消防知識大全
擴展閱讀
如何找到同學問題 2024-11-02 22:17:58
如何從中醫基礎到臨床 2024-11-02 22:14:30

古代消防知識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7-31 07:22:12

Ⅰ 多為木質結構,已有600年歷史的故宮,是如何防火的

至今已有六百年歷史的故宮,雖然也遭遇過火災,但也頑強的走到了現在。且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人們都非常重視它的防火,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具體分析如下:

一.古代故宮中的儲水缸、金水河水可以用來滅火,並設定了相關的防火傳統。

雄偉壯觀的故宮,是我國乃至世界的重要物質文化遺產。主要為木質結構的故宮,在古代就有比較強的防火意識。首先是金水河的建造,不僅能夠用來排水和預防洪災,還可以作為失火時故宮的救火水源。在冬季金水河結冰時,官兵們除了從河面上取冰貯藏到冰窖中,以供次年夏天消暑用外,還會每隔幾十米將冰面鑿出一個冰窟窿。為的就是當有火災發生時,能夠取到水來滅火。

但即便如此,也無法完全避免火災的發生。據史料記載,因雷擊與蠟燭燈具使用不當等諸多原因,故宮太和殿曾在二十年內就發生過近4次火災。還有一次嚴重到,紫禁城的前三殿都被燒毀,後期又重現修繕和建立。

三.現代故宮沿用了古人們的一些防火法,並升級了防火裝備和措施。

到了現代,人們對於故宮的防火,仍沒有掉以輕心。除了延續古人們以前用的防火設備和措施外,還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升級和加強。其一是定時檢測,消防設備、報警裝置和避雷設備等的安全性,並及時匯報異常情況。其二是防火源,規定了故宮禁煙禁明火,在閉館之後要做到切斷所有電源。其三是對於進入故宮的工作人員和施工人員,都要提前進行消防知識培訓。總之,為了保護我們的故宮,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人們都很用心。

Ⅱ 古代的建築大多都是木頭的,古人們是怎麼防火的

古代的建築大多都是木頭的,古人們是怎麼防火的?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建築以木材為主要材料,木製建築一著火就化為灰燼。 因此古人在建築過程中對材料進行一些處理,主要有以下方法。

塗料防火

使用磚作牆壁等不易燃的建築材料。二是對易燃的建築材料進行加工處理,提高木材表面塗石灰泥等耐火性能。

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大地灣文化中,就發現了用土做的「防火保護層」,木柱上塗上了堅固的防火塗料(膠結材料)。

翹在舊建築物屋頂兩端的構件被稱為「吻」,形狀為魚尾、水龍頭、龍尾等水中的動物,也經常利用水進入屋頂救火。 也有更直接地將「水」納入建築名稱的,如文淵閣、文瀾閣、文吹閣、文津閣等。

Ⅲ 處處留意防火災,古代消防安全的措施是怎樣的

最為常見的就是分隔技術,其一就是在可燃物的外層上塗上濕潤的泥土,隔絕火焰與可燃物的接觸面積。第二就是使用不易燃燒的材料作為建築材料。其三宮廷建築群、大型民居群中安放著許多裝滿水的大缸,這些大缸還有一些非常好聽的名字,叫做"太平缸"、"吉祥缸"等等。為了保證裡面有足夠的水源,人們經常對缸中水進行補充和清理,冬天時還會用火給缸體加熱,防止裡面的水結冰影響撲救。

Ⅳ 古人有哪些防火措施

人類的文明與火有著非常重要的聯系,要是沒有火的出現,人類可能很難在原始時代生存下來,火成為文明的關鍵,可是火自身就是非常危險的東西,一旦使用不當,往往會帶來非常大的危害。

直到現在,火災仍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大的威脅,一旦起火,往往很難控制好,在古代,建築物大部分都是木製,磚石建築是在宋明時期才慢慢推行,可直到清朝,建築也會用上很多的木料,木頭是非常容易引火,一旦被火點燃,就會燒得非常快,因此木製建築面對火災是沒有什麼抵抗能力的。

那麼古人很早就意識到了防火的重要性,他們到底是如何來進行防火的呢?具體都有哪些措施呢?

但是還有一點,有的建築所處的地段較為偏僻,周圍可能沒有什麼可用的水源,負責消防的官兵也是人,他們不可能憑空變出水來,即便自身攜帶著水袋這些東西,也有用完的時候,還有一些火情較大,量太少的水根本不行,人們就開發出了水車。利用儲備水量足夠多的車子,來配合這些消防人員工作,雖然沒有現代消防車那麼好用,但在當時也是非常出色的設計。

不過,再怎麼發展,古代的條件也確實不好,要想更好來防火,就需要發動人力,這是最簡單有效的。各個王朝對於滅火都是有著嚴格的規定,人們都有著要滅火的義務,比如某處起火,要是周圍的人明明有能力卻沒有去救火,就會承擔責任,還有人要是看到了某處起火卻沒有當回事,也會承擔責任,早期還會對這類人實行嚴苛的刑罰。利用這種法律約束,讓更多的人能參與到救火的工作中,這就能更好去解決火情。

只是自然的力量實在是太厲害,即便現在,我們有著這么好的消防能力,一樣沒有辦法解決一些火災。因此古代火災還是更加無解的災難,比如像著名的故宮,有著非常好的防火體系,結果還是先後燒了好多次,只能是燒了再重建,在以木製建築為主的古代,人們面對火情更多還是只能祈禱。

參考文獻:

《申鑒雜言》

《史記》

Ⅳ 在消防技術落後的古代,古人是如何防火的

因地制宜科學防火

古代的時候,消防技術落後,更沒有像現在的消防隊這樣的專業防火救援隊伍。那麼,他們怎樣防火呢?

第三,建設衣房、門房。古代的時候,人們在蓋房子的時候,也會充分考慮火災等因素。院子里的房屋布局,一般除了正房之外,還會在另一邊蓋上偏夏子、或者門房等。將一些可燃物、易燃物都集中在存放,杜絕一旦失火對主房、客房的影響。

Ⅵ 中國古代有消防局嗎是怎麼滅火的

在宋朝,管理公眾事務的消防治理,最突出的成就在於誕生了世界上第一支由國家建立的城市消防隊。這種城市消防隊,無論組織形式及其本質,與今天的城市消防隊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支國家消防隊創建於北宋開封,完善於南宋臨安,到淳祐十二年(1252年)臨安已有消防隊20隅,7隊,總計5100人,有望火樓10座。 中國古代的消防,作為社會治安的一個方面,沒有獨立分離出來設置專門的機構。從漢代中央管理機構的「二千石曹尚書」和京城的「執金吾」開始,均「主水火盜賊」,或「司非常水炎」、「擒討姦猾」。消防機構同治安機構始終在一起,也就是水火盜賊不分家。這種始終一體的治安消防體制直到社會分工已相當細化的今天,盡管我國的消防治理已有相當獨立的管理范圍,但就國家體制而言,消防治理同維護社會治安的各項工作仍由公安部門統一管理,這是中國的一種歷史傳統。
西漢長安「每街一亭」,設有16個街亭;東漢洛陽城內二十四街,共有24個街亭。這種需內的街亭,又稱都亭。唐代京師長安,沒有亭,卻建有「武候鋪」的治安消防組織,分布各個城市和坊里。這種「武候鋪」,大城門100人,大坊30人;小城門20人,小坊5人。受左右金吾下屬左右翊府領導。在全城形成一個治安消防網路系統。北宋開封「每坊三百步有軍巡鋪一所,鋪兵五人」,顯然是唐代「武候鋪」制度的繼承和發展。元化的正史中未見有「軍巡鋪「的記載,但在《馬可波羅游記中》卻有與軍巡鋪完體相同的「遮蔭哨所」。而明朝內外皇城則設有「紅鋪」112外,每鋪官軍10人。這些雖然各異,但它們都是城市基層的治安消防機構,相當於今天的公安派出所或警亭.滅火主要使用木質水桶,還有各種不同大小的水龍:木質手柄上下壓動,裝在桶里的水就被壓著通過軟水管噴射到著火點滅火

Ⅶ 故宮防火措施有哪些,故宮防火措施有哪些知識

1、古代防火

明清時代滅火法仍沿用,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故宮一直注重防火。「冬鑿冰、夏注水、春除草、秋清葉」是故宮自明清時代起就有的防火傳統。

故宮中共有鐵、銅、鎏金銅大缸308口,這些都是明清兩代為防火而設置的儲水缸。每口缸大約可儲水3000多升,時刻保證儲水缸滿盈。金水河也是故宮自古的消防水源。這些古代流傳下來的防火傳統仍然適用。每年冬天官兵們要冒著嚴寒在金水河內每隔20米鑿出一個一米見方的冰窟窿。

平時,在故宮的開放區域,故宮各殿門前的水缸不儲水,以防止孩童誤入,但在非開放區域,殿前的水缸都將儲滿水。一旦失火,水缸中的水可以成為距離最近的水源,便於及時使用。

到了春秋兩季,中隊指戰員還要對故宮內的植被進行濕化,同時會給幾十米高的宮殿房頂清理雜草,防止有可燃物造成失火。

2、現代防火

消防設備每月檢查一次,據故宮消防監督員、天安門消防支隊防火監督處監督指導科副科長馬冀昆介紹,結合消防安全法和自治自查自改的「三自活動」,要求故宮博物院落實消防主體責任。

作為故宮的消防監督員,馬冀昆每個月會對故宮的消防設施和重點區域進行全面檢查。在實際中,馬冀昆每周一半的工作都會放在安全檢查上。防火首要的是防火源,根據故宮博物院的管理規定,故宮全院禁煙,故宮內也不能使用明火,故宮餐廳包括故宮消防中隊都是使用電熱鍋。

故宮經常會有維修殿宇的施工工人,對於他們和故宮博物院的新入職人員,馬冀昆和故宮防火處還會對他們進行消防培訓。工人施工時,要求不得在殿宇內使用電力設備,同時必須使用金屬圍擋,避免施工時形成火源引燃易燃物品。

由於故宮無法使用消防噴淋報警系統,目前,大殿內使用的主要是吸入式消防報警器和紅外對射消防報警器。故宮在存放藏品的重點部位都加裝了電力火災監控設備,該設備在電流不穩定時會報警,消防人員便可以針對報警對電路進行排查。

根據故宮博物院的消防安全要求,故宮在閉館時必需關閉除保衛處、消防處之外的所有電源,且故宮對電源管理採取三級斷電管理制度,一級遺忘了斷電,上級系統也會完成斷電工作。此外,故宮建成後多次遭受火災的主要原因是來自雷擊,目前故宮的避雷設備已經基本能夠做到全覆蓋。

3、滅火措施

增加94個高壓消防栓,以前,故宮博物院的消防供水系統主要來自市政消防栓,需要滅火的時候由市政部門加壓,加壓時間慢。2015年,「平安故宮」工程升級改造後,故宮增加了高壓消防栓,在故宮內增加了一個水泵房,在不加壓的情況下也能夠保證達到滅火水壓。

目前,故宮內共有94個高壓消防栓,73個市政消防栓。同時,故宮消防處下設供水科,24小時由專人值班,每天對消防栓進行巡查。在故宮東北角和西北角的後宮也需要依靠故宮博物院內的4866個滅火器。故宮中隊的指戰員每天都會對167個消防栓和4866個滅火器進行巡查。

是否漏水、是否生銹、是否出水,都要一一記錄在案。在後宮殿宇密集的地方,更需要防火處工人員和消防指戰員重點巡視,增加設置應急崗亭的密度,保證能夠第一時間進行消防處理。

在文物醫院內有機械排煙和氣體滅火系統,一旦發生火災,殿內人員會第一時間撤離,人員全部撤離後,會由專門負責人啟動氣體滅火裝置,房間內會迅速充滿阻燃氣體,從而完成滅火工作。

(7)古代消防知識大全擴展閱讀:

故宮作用價值:

1、博物作用

故宮博物院的創立,具有兩方面的意義:其一是民主革命的又一勝利,是對復辟勢力的一次致命打擊;其二是中國文化藝術史上的一個偉大業績。民國十四年(1925年)10月10日舉行故宮博物院成立典禮。博物館是以文化教育為目的,收藏、研究、展示和保存實物的機構。

2、遺產價值

1987年,北京故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組織對故宮的評價是:「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傢具及工藝品的9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築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

故宮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使人們對故宮古建築價值的認識有了深化。故宮所代表的是已經成為歷史的文化,而且有著宮廷文化的外殼,同時它卻代表了當時的主流文化,經過了長時期的歷史篩選和積累,當然不能簡單用「封建落後」來概括。

3、學術價值

故宮學是故宮博物院於2003年提出的,它是以北京故宮及其豐富收藏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科學。故宮學研究主要包括紫禁城宮殿建築群、文物典藏、宮廷歷史文化遺存、明清檔案、清宮典籍及故宮博物院的歷史六個方面,有著豐富深邃的學科內涵。

故宮文化是以皇帝、皇權、皇宮為核心的皇家文化。故宮學的提出並確立將使其研究進入自覺階段,從整體上提高故宮學研究的水平。

Ⅷ 古代如何滅火

古代滅火工具
唐代
從唐代開始,使用一種叫做水袋的滅火器。水袋是用馬或牛的皮做成的,可以裝三四百斤水,袋口綁起來,插進一根去節的竹子,水就可以通過這根竹子流出來,出現火險時,就由三五個壯丁抓著竹子藉助袋口,向著火點注水。

宋代
宋代有關消防的法律基本照抄唐律,為做好消防工作,除了立法,宋代還出現了專門的消防隊。
北宋時在汴京(今河南開封)設置了專門的消防機構,稱為「軍巡鋪」。軍巡鋪的鋪兵都是經過嚴格訓練的,不但消防救火技術過硬,還很有責任心。
在救火時,鋪兵分工合作,各司其職,有運水的、有滅火的,還有救護居民的。因為組織得好,每遇火災,軍巡鋪總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撲滅火勢,而且還不會勞民傷財。
除了救火,軍巡鋪還負責防火,每到夜晚,鋪兵就要深入街頭巷尾檢查消防情況,並提醒居民注意防火。
滅火工具·水囊
為了更好地履行職責,軍巡鋪配備有各種滅火工具,如大大小小的桶、斧鋸、梯子、繩索等,應有盡有。而水囊是宋代消防隊最常用的滅火裝備。
水囊用豬或牛的膀胱做成,裡面裝著水,起火時,把水囊扔到著火點上,水囊被燒破,裡面的水就能流出來滅火。
南宋都城要道 設有消防部隊
到了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的主要街道都駐扎有一支稱為「防隅軍」的消防部隊,整個城市的消防隊員有千人之多。
在這支部隊里,有一套獎懲機制:對於那些聽從指揮、奮力救火的人,給予獎賞;在救火過程中受傷的人,可以放假養傷;而玩忽職守或貪生怕死之徒,則要依軍法治罪。

明清
紫禁城內放水缸
以備救火之需
明清兩代有規定,凡是故意放火燒自己的房子,卻燒著了其他人的屋子和財物的,要將縱火者發配到邊遠之地充軍。
作為明清兩代國都的紫禁城,由於裡面的房屋都是磚木結構,極易著火,為了以備救火之需,便在很多宮殿前面放了大水缸,名為「太平缸」或「吉祥缸」,當時共有308口這樣的大缸。
水缸的水每天都要更新,防止有異味、生蚊蟲。
到了冬天,水缸要「穿棉衣」保暖,如果天氣特別冷,則要給水缸燒炭加熱,防止缸里的水結冰。

滅火工具·水龍
水龍是清代出現的引水滅火工具。其工作原理是一壓一抬木質手柄,裝在桶裡面的水受壓就會通過軟水管噴出來,這時只要將軟水管對准著火點,就能滅火了。

Ⅸ 故宮在古代是怎麼防火的故宮防火的方式有哪些

在為巴黎聖母院的慘況憂慮之時,我自然而然也想到了我國的故宮,故宮是世界五大宮之首,其名氣和世界影響力並不遜色巴黎聖母院。故宮有著和聖母院相似的存在時間,同樣經過了數百年的風雨飄搖,其中還有多次差點失火,讓這一偉大建築毀之一旦,但每次都能夠化險為夷,才能完整地呈現給世人。那麼問題就來了,故宮作為和聖母院同級別的古建築,是如何逃過多年的火災,保存至今的呢?跟我一起來看看“故宮防火方式”的前世今生吧。


而發展到現代,故宮是我國留下的巨大遺產,對故宮的防火保護成了重點事情,故宮成立了專門的消防隊伍,每一個消防員都是身經百戰的出色隊員,而且在故宮四周布滿了幾百個消防栓,每個月都會進行大型檢查,將可能產生火災的因素一一排除,確保宮殿的正常。這就是故宮防火方式的前世今生。

Ⅹ 古代消防的工具有哪些

隨著時代的變遷,滅火器具不斷創新。北宋仁宗時,便有了水袋、水囊、唧筒、麻搭等專 用救火工具。據公亮《武經總要前集》載:「水袋,以馬、牛雜畜皮渾脫為袋,貯水三四石, 以大竹一丈,去(節)縛於袋口。若火焚樓棚,則以壯士三五人持袋口,向火蹙水注之」,水囊 「如囊,以豬牛胞盛水」,「唧筒,用長竹下開竅,以絮裹水桿,自竅唧水」,「麻搭,以八 尺桿系散麻二斤,醮泥漿皆以蹙火」。
水袋:唐代開始用皮袋、濺筒滅火器滅火。《通典》載:「敵若縱火焚樓堞,以粗竹長一 丈,鎪去節,以生薄皮合縫為袋,貯水三四石,將筒置於袋內,急縛如濺筒」,「令壯士三五 人撮水口,急蹙之救火」。
水缸:據《大清會典》記載,紫禁城內曾有大缸 308 尊。由於歷史的變遷,現還剩 200 余 尊。在宮殿前設置的這些大缸,稱之為「門海」,每尊可貯水 3000 多升,過去由幾十個太監專 門負責管理,每天派勞役從井內吊水,一擔一擔把缸打滿。夏天要保證水質干凈,沒有異味; 冬天除在缸口加蓋之外,還在大缸外圍包上一層棉絮外套,在特別嚴寒的季節里,要把缸架在 特製的石圈上,下燃炭火,晝夜不熄,以免缸水凍結。
機桶:明代皇宮消防工作由禁衛軍兼管。清康熙年間,始有防範火班。康熙、雍正、乾隆 三朝,其人數不下 200 人。火班又稱機桶處,機桶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救火器具。這種國產救 火器具原置於消防隊隊舍,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陳列品標牌為「水龍」。
其他裝備:如蘇東坡先後在杭州任通判和太守時,建立了官府消防隊(時稱「潛火隊」), 配置棚索、斧、鋸、旗號、火籠、火背心等消防器材裝備。明代,杭城由官府設防火鋪,配置 有水桶、雲梯、火鉤等救火器具,最早的消防器械是藤斗水槍。至清光緒前,杭州官辦和民間、 善堂兼辦的消防,主要的滅火器是水龍(又稱「水銃」、「唧筒」)。至此,其消防器材裝備發 展至用人力扛拉的木製抬龍,以及水桶、吊桶、銅鑼、行號、火把和油燈、大纛旗和各小旗(大、 小旗均用藍底白字)、梯子(竹製)、警鈴、撓鉤、刀鋸、斧鑿、杠索、燈籠、號衣、號帽、防火 背心等簡單的消防裝備。光緒十三年(1887 年)閏四月初七日,杭州織造衙署呈准朝廷,購置洋 車式水龍(簡稱洋龍,即腕力龍,裝有輪盤推動,仍用人工腕力出水,後發展至馬達發動出水, 稱機龍)一架,雇夫役 50 名,救護衙署兼顧地方火災。十九年(1893 年),杭州府署購置水龍兩 架、洋龍一架、雇水夫 20 余名、雲梯、杠索、長鉤、短斧、大纛旗、各小旗、燈籠等一應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