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配送知識大全

配送知識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7-28 19:15:57

❶ 介紹一下關於物流方面的知識

物流(ogistics)是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設備,將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准確的、及時的、安全的、保質保量的、門到門的合理化服務模式和先進的服務流程。物流是隨商品生產的出現而出現,隨商品生產的發展而發展,所以物流是一種古老的傳統的經濟活動。 物流管理是指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根據物質資料實體流動的規律,應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學方法,對物流活動進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和監督,使各項物流活動實現最佳的協調與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經濟效益。如今,物流管理的專業知識被運用在貿易上,連系了整個世界.物流的基本職能是指物流活動應該具有的基本能力以及通過對物流活動最佳的有效組合,形成物流的總體功能,以達到物流的最終經濟目的。
1.包裝
2.裝卸搬運
3.運輸
4.存儲保管
5.流通加工
6.配送
7.廢舊物的回收與處理
8.情報信息
由於物流對象不同,物流目的的不同,物流范圍、范疇不同,形成了不同類型的物流。
(一)宏觀物流。宏觀物流是指社會再生產總體的物流活動,從社會再生產總體角度認識和研究的物流活動。宏觀物流還可以從空間范疇來理解,在很大空間范疇的物流活動,往往帶有宏觀性,在很小空間范疇的物流活動則往往帶有微觀性。 宏觀物流研究的主要特點是綜觀性和全局性。宏觀物流主要研究內容是,物流總體構成,物流與社會之關系在社會中之地位,物流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社會物流系統和國際物流系統的建立和運作等。
(二)微觀物流。消費者、生產者企業所從事的實際的、具體的物流活動屬於微觀物流。 在整個物流活動中,之中的一個局部、一個環節的具體物流活動也屬於微觀物流。在一個小地域空間發生的具體的物流活動也屬於微觀物流。
(三)社會物流。社會物流指超越一家一戶的以一個社會為范疇面向社會為目的的物流。
(四)企業物流。從企業角度上研究與之有關的物流活動,是具體的、微觀的物流活動的典型領域。
(五)國際物流。國際物流是現代物流系統發展很快、規模很大的一個物流領域,國際物流是伴隨和支撐國際間經濟交往、貿易活動和其它國際交流所發生的物流活動。
(六)區域物流。相對於國際物流而言,一個國家范圍內的物流,一個城市的物流,一個經濟區域的物流都處於同一法律、規章、制度之下,都受相同文化及社會因素影響,都處於基本相同的科技水平和裝備水平之中。
(七)一般物流。一般物流是指物流活動的共同點和一般性,物流活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涉及全社會、各企業,因此,物流系統的建立,物流活動的開展必須有普遍的適用性。
(八)特殊物流。專門范圍、專門領域、特殊行業,在遵循一般物流規律基礎上,帶有特殊制約因素、特殊應用領域、特殊管理方式、特殊勞動對象、特殊機械裝備特點的物流,皆屬於特殊物流范圍。
1、按物流的范疇分為社會物流和企業物流:
社會物流屬於宏觀范疇,包括設備製造、運輸、倉儲、裝飾包裝、配送、信息服務等,公共物流和第三方物流貫穿其中;企業物流屬於微觀物流的范疇,包括生產物流、供應物流、銷售物流、回收物流和廢棄物流等。
2、根據作用領域的不同,物流分為生產領域的物流和流通領域的物流:
生產領域的物流貫穿生產的整個過程。生產的全過程從原材料的采購開始,便要求有相應的供應物流活動,即采購生產所需的材料;在生產的各工藝流程之間,需要原材料、半成品的物流過程,即所謂的生產物流;部分余料、可重復利用的物資的回收,就是所謂的回收物流;廢棄物的處理則需要廢棄物物流。
流通領域的物流主要是指銷售物流。在當今買方市場條件下,銷售物流活動帶有極強的服務性,以滿足買方的需求,最終實現銷售。在這種市場前提下,銷售往往以送達用戶並經過售後服務才算終止,因此企業銷售物流的特點便是通過包裝、送貨、配送等一系列物流實現銷售。
3、根據發展的歷史進程,將物流分為傳統物流、綜合物流和現代物流:
傳統物流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倉儲和庫存的管理和派送上,而有時又把主要精力放在倉儲和運輸方面,以彌補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差異。 綜合物流不僅提供運輸服務,還包括許多協調工作,是對整個供應鏈的管理,如對陸運、倉儲部門等一些分銷商的管理,還包括訂單處理、采購等內容。由於很多精力放在供應鏈管理上,責任更大,管理也更復雜,這是與傳統物流的區別。
現代物流是為了滿足消費者需要而進行的從起點到終點的原材料、中間過程庫存、最終產品和相關信息有效流動及儲存計劃、實現和控制管理的過程。它強調了從起點到終點的過程,提高了物流的標准和要求,是各國物流的發展方向。國際上大型物流公司認為現代物流有兩個重要功能:能夠管理不同貨物的流通質量;開發信息和通訊系統,通過網路建立商務聯系,直接從客戶處獲得訂單。
4、根據提供服務的主體不同,將物流分為代理物流和生產企業內部物流
代理物流也叫第三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3PL),是指由物流勞務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務的運作模式。第三方就是提供物流交易雙方的部分或全部物流功能的外部服務提供者。
企業內部物流是指一個生產企業從原材料進廠後,經過多道工序加工成零件,然後零件組裝成部件,最後組裝成成品出廠,這種企業內部物資的流動稱為企業內部物流。
5、按物流的流向不同,還可以分為內向物流和外向物流
內向物流是企業從生產資料供應商進貨所引發的產品流動,即企業從市場采購的過程;外向型物流是從企業到消費者之間的產品流動,即企業將產品送達市場並完成與消費者交換的過程。
物流構成:商品的運輸、倉儲、包裝、搬運裝卸、流通加工,以及相關的物流信息等環節。
現代物流不僅單純的考慮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貨物配送問題,而且還考慮從供應商到生產者對原材料的采購,以及生產者本身在產品製造過程中的運輸、保管和信息等各個方面,全面地、綜合性地提高經濟效益和效率的問題。因此,現代物流是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為目標,把製造、運輸、銷售等市場情況統一起來考慮的一種戰略措施。這與傳統物流把它僅看作是「後勤保障系統」和「銷售活動中起橋梁作用」的概念相比,在深度和廣度上又有了進一步的含義。
在當今的電子商務時代,全球物流產業有了新的發展趨勢。現代物流服務的核心目標是在物流全過程中以最小的綜合成本來滿足顧客的需求。
現代物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電子商務與物流的緊密結合;現代物流是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和人才流的統一;電子商務物流是信息化、自動化、網路化、智能化、柔性化的結合;物流設施、商品包裝的標准化,物流的社會化、共同化也都是電子商務下物流模式的新特點。

❷ 物流管理什麼叫配送

配送是物流中一種特殊的、綜合的活動形式,是商流與物流緊密結合,包含了商流活動和物流潔動,也包含了物流中若干功能要素的一種形式。

從物流來講,配送幾乎包括了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是物流的一個縮影或在某小范圍中物流全部活動的體現。一般的配送集裝卸、包裝、保管、運輸於一身,通過這一系列活動完成將貨物送達的目的。特殊的配送則還要以加工活動為支撐,所以包括的方面更廣。但是,配送的主體活動與一般物流卻有不同,一般物流是運輸及保管,而配送則是運輸及分揀配貨,分揀配貨是配送的獨特要求,也是配送中有特點的活動,以送貨為目的的運輸則是最後實現配送的主要手段,從這一主要手段出發,常常將配送簡化地看成運輸中之一種。

從商流來講,配送和物流不同之處在於,物流是商物分離的產物而配送則是商物合一的產物,配送本身就是一種商業形式。雖然配送具體實施時,也有以商物分離形式實現的,但從配送的發展趨勢看,商流與物流越來越緊密的結合,是配送成功的重要保障。可以從兩個方面認識配送的概念:

第一種,從經濟學資源配置的角度,對配送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位置和配送的本質行為予以表述:

配送是以現代送貨形式實現資源的最終配置的經濟活動。這個概念的內涵,概括了四點:

1.配送是資源配置的一部分,根據經濟學家的理論認識,因而是經濟體制的一種形式。

2.配送的資源配置作用,是"最終配置",因而是接近顧客的配置。接近顧客是經營戰略至關重要的內容。美國蘭德公司對《幸福》雜志所列的500家大公司一項調查表明"經營戰略和接近顧客至關重要",證明了這種配置方式的重要性。

3.配送的主要經濟活動是送貨,這裡面強調現代送貨,表述了和我國舊式送貨的區別,其區別以"現代"兩字概括,即現代生產力、勞動手段支撐的,依靠科技進步的,實?quot;配"和"送"有機結合的一種方式。

4.配送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位置,是處於接近用戶的那一段流通領域,因而有其局限性,配送是一種重要的方式,有其戰略價值,但是它並不能解決流通領域的所有問題。

第二種。從配送的實施形態角度,表述如下:

按用戶定貨要求,在配送中心或其它物流結點進行貨物配備,並以最合理方式送交用戶。

這個概念的內容概括了五點:

1.整個概念描述了接近用戶資源配置的全過程。

2.配送實質是送貨。配送是一種送貨,但和一般送貨有區別:

一般送貨可以是一種偶然的行為,而配送卻是一種固定的形態,甚至是一種有確定組織、確定渠道,有一套裝備和管理力量、技術力量,有一套制度的體制形式。所以,配送是高水平送貨形式。

3.配送是一種"中轉"形式。配送是從物流結點至用戶的一種特殊送貨形式。從送貨功能看,其特殊性表現為:從事送貨的是專職流通企業,而不是生產企業;配送是"中轉"型送貨,而一般送貨尤其從工廠至用戶的送貨往往是直達型;一般送貨是生產什麼,有什麼送什麼,配送則是企業需要什麼送什麼。所以,要做到需要什麼送什麼,就必需在一定中轉環節籌集這種需要,從而使配送必然以中轉形式出現。當然,廣義上,許多人也將非中轉型送貨納入配送范圍,將配送外延從中轉擴大到非中轉,僅?quot;送''為標志來劃分配送外延,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4.配送是"配"和"送"有機結合的形式。配送與一般送貨的重要區別在於,配送利用有效的分揀、配貨等理貨工作,使送貨達到一定的規模,以利用規模優勢取得較低的送貨成本。如果不進行分揀、配貨,有一件運一件,需要一點送一點,這就會大大增加動力的消耗,使送貨並不優於取貨。所以,追求整個配送的優勢,分揀、配貨等項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5.配送以用戶要求為出發點。在定義中強調"按用戶的定貨要求"明確了用戶的主導地位。配送是從用戶利益出發、按用戶要求進行的一種活動,因此,在觀念上必須明確"用戶第一"、"質量第一",配送企業的地位是服務地位而不是主導地位,因此不能從本企業利益出發而應從用戶利益出發,在滿足用戶利益基礎上取得本企業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不能利用配送損傷或控制用戶,不能利用配送做為部門分割、行業分割、割據市場的手段。

6.概念中"以最合理方式"的提法是基於這樣一種考慮:過分強調"按用戶要求"是不妥的,用戶要求受用戶本身的局限,有時實際會損失自我或雙方的利益。對於配送者講,必須以"要求"為據,但是不能盲目,應該追求合理性,進而指導用戶,實現共同受益的商業原則。這個問題近些年國外的研究著作也常提到。

發達國家的配送

1.發達國家對配送的認識。

發達國家對配送的認識並非完全一致,在表述上有其區別。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共同認識,配送就是送貨。美國配送的英語原詞是Delivery,是送貨的意思,強調的是將貨送達。日本對配送的權威解釋,應該是日本工業標准JIS解釋。"將貨物從物流結點送交收貨人",送貨含義明確無誤,配送主體是送貨。

當然,現代經濟中的送貨也必定比歷史上送貨有所發展,這種發展是競爭的產物,受利潤和佔領市場驅使,想方設法使送貨行為優化,於是實踐上出現了送貨時車輛合理調配、路線規劃選擇、送貨前配貨、配裝等。

在發達國家對配送解釋中,並不強調配,而僅強調送達,原因是在買方市場的國家中"配"是完善"送"的經濟行為,是進行競爭和提高自身經濟效益的必然延伸,是在競爭中優化形式,既然是一種必然行為,就沒有再強調的必要了。

對於配送稍詳盡一些的解釋,反映了發達國家對配送范圍、性質、作用等認識。1991年版日本的《物流手冊》這樣描述它的范圍:"與城市之間和物流據點之間的運輸相對而言,將面向城市內和區域范圍內需要者的運輸,稱之為'配送"。很明顯,日本人對配送的一個重要認識,是配送局限在一個區域(城市)范圍內,而且從性質來看,配送是一種運輸形式,關於這一點書中又有進一步描述:"生產廠到配送中心之間的物品空間移動叫'運輸'從配送中心到顧客之間的物品空間移動叫'配送"。

2.發達國家的配送發展及現狀。

一般的送貨形態在西方國家已有相當長的歷史,可以說是隨市場而誕生的一種必然市場行為。尤其是伴隨資本主義經濟的生產過剩,在買方市場情況下,必然採取各種各樣推銷手段,送貨最初便是做為一種不得已的推銷手段出現的。僅將其做為推銷手段而不認識到做為企業發展的戰略手段,在有些國家持續了很長時間,甚至出現經濟發展的高峰期仍然如此,很多企業直到七十年代仍然將送貨看?quot;無法迴避、令人討厭、費力低效活動,甚至有礙企業的發展",正是反映了這種現實。

從歷史上曾採用的一般送貨.發展到以高技術方式支持的,做為企業發展戰賂手段的配送,也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許多國家甚至到八十年代才真正認識到達一點。國外一篇文章提到,"在過去十年裡,這種態度和認識有了極大轉變。企業界普遍認識到配送是企業經營活動主要組成部分,它能給企業創造出更多盈利,是企業增強自身競爭能力的手?quot;。這種認識的轉變有著深厚的社會根源:

第一,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發展,可以為經濟界提供省力且高效的管理方式與技術裝備方式,將"無法迴避、令人討厭,且費力低效的活動轉變為刻意追求、容易接受,且省力高效的活動。

第二,生產領域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越發使人看出流通和物流過程中的潛力,不少實踐證明,包括配送在內的物流領域開發,可以取得很高的經濟效益,因此就不再"有礙於企業的發展"。

第三,生產力發展大大促進了社會分工,服務性生產大大發展,服務性社會出現,使人們增強了配送的主動服務性質,成為企業"增強自身競爭能力的手?quot;。

在觀念發生變化的同時,配送方式和手段也有很大發展,尤其突出反映在以下幾方面:

(1)配送共同化的進展。初期送貨,是單獨企業為主體,為滿足用戶配送要求,出現了配送企業車輛利用率低,不同配送企業之間交錯運輸,交通緊張,事故頻繁等許多方面不合理。例如:日本於60年代開始的"共同配送",是在各個公司效率低而且難以解決的情況下才被採用,如果在本公司就能建立合理化配送系統,也就沒有必要考慮共同配送了。但近來的發展,已上升到從大范圍考慮合理化,致力於推行整個城市,所有企業的共同配送。

(2)配送計劃化的進展。初期配送,強調即時較多,即完全按顧客要求辦事,而並不是按顧客的合理要求辦事。制定合理計劃而不是完全按顧客要求那樣進行配送,是高水平的計劃配送的一大進展。計劃有效地促進了配送合理化,由於可採用大量發貨減少收費,也受到用戶的歡迎。

(3)配送區域的擴大。近些年,配送已突破了一個城市范圍,在更大范圍中找到了優勢。美國已開展了洲際配送,日本不少配送是在全國范圍或很大區域范圍進行的,如日本東京的三味株式會社的全國性配送系統,日本Asica配送系統,日本資生堂配送系統等都是全國性的配送系統。

(4)直達配送的進展。不經過物流基地中轉,在有足夠批量且不增加用戶庫存情況下,配送在"直達"領域中也找到了優勢,因而突破了配送的原來概念,有了新的發展,對於生產資料而言,直達配送有更廣泛的應用。

(5)計算機管理配送的進展。隨配送規模的擴大和計算機的微型化,計算機管理配送取得很大進展,這個進展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信息傳遞與處理,甚至建立了EDI系統;

二是計算機輔助決策,如輔助進貨決策,輔助配貨決策,輔助選址決策等,美國IBM公司率先建立了配送車輛計劃和配送路線的計算機軟體。

三是計算機與其他自動化裝置的操作控制,如無人搬運車、配送中心的自動分揀系統等。

有一篇名為《日本製造業行業配送系統變革》的文章中認為配送領域"技術條件的核心,就是信息系統和建立在該系統上的分揀系統"反映了這一進展已形成廠配送技術條件的核心。

(6)配送勞動手段的進展。配送勞動手段做為支撐配送的生產力要素,是進展很大的領域。到80年代。發達國家配送已普遍採用了計算機系統、自動搬運系統、大規模分揀、光電識別、條型碼。

配送中心概念

一、配送中心的一般概念

配送中心是以組織配送性銷售或供應,執行實物配送為主要職能的流通型結點。在配送中心中為了能更好地做送貨的編組准備,因此必然需要採取零星集貨、批量進貨等種種資源搜集工作和對貨物的分整、配備等工作,因此,也具有集貨中心、分貨中心的職能。為了更有效地、更高水平的配送,配送中心往往還有比較強的流通加工能力。此外,配送中心還必須執行貨物配備後的送達到戶的使命,這是和分貨中心只管分貨不管運達的重要不同之處。由此可見,如果說集貨中心、分貨中心、加工中心的職能還是較為單一的話,那麼,配送中心功能則較全面、完整,也可以說,配送中心實際上是集貨中心:分貨中心、加工中心功能之綜合,並有了配與送的更高水平。

配送中心做為物流中心中的一種主要形式,有時便和物流中心等同起來了。

配送中心的形成及發展是有其歷史原因的,日本經濟新聞社的《輸送的知識》一書,將此說成是物流系統化和大規模化的必然結果,《變革中的配送中心》一文中是這樣講:"由於用戶在貨物處理的內容上、在時間上和服務水平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順利地滿足用戶的這些要求,就必須引進先進的分揀設施和配送設備,否則就建立不了正確、迅速、安全、廉價的作業體制。因此,在運輸業界,大部分企業都建造了正式的配送中心。"

可見,配送中心的建設是基於物流合理化和發展市場兩個需要,這是應當引起我們重視的。

配送中心是物流領域中社會分工、專業分工進一步細化之後產生的。在新型配送中心沒有建立起來之前,配送中心現在承擔的有些職能是在轉運型結點中完成的,以後一部分這類中心向純粹的轉運站發展以銜接不同的運輸方式和不同規模的運輸,一部分則增強了"送"的職能,而後又向更高級的"配"的方向發展。

二、配送中心的定義

日本《市場用語詞典》對配送中心的解釋是:"是一種物流結點,它不以貯藏倉庫的這種單一的形式出現,而是發揮配送職能的流通倉庫。也稱做基地、據點或流通中心。配送中心的目的是降低運輸成本、減少銷售機會的損失,為此建立設施、設備並開展經營、管理工?quot;。

《物流手冊》對配送中心的定義是:"配送中心是從供應者手中接受多種大量的貨物,進行倒裝、分類、保管、流通加工和情報處理等作業,然後按照眾多需要者的訂貨要求備齊貨物,以令人滿意的服務水平進行配送的設施。"

王之泰在《物流學》定義如下:"配送中心是從事貨物配備(集貨、加工、分貨、揀選、配貨)和組織對用戶的送貨,以高水平實現銷售或供應的現代流通設施。

這個定義的要點有:

1.配送中心的"貨物配備"工作是其主要的、獨特的工作,是全部由配送中心完成的·。

2.配送中心有的是完全承擔送貨,有的是利用社會運輸企業完成送貨,從我國國情來看,在開展配送的初期,用戶自提的可能性是不小的,所以,對於送貨而言,配送中心主要是組織者而不是承擔者。 "

3.定義中強調了配送活動和銷售或供應等經營活動的結合,是經營的一種手段,以此排除了這是單純的物流活動的看法。

4.定義中強調了配送中心的"現代流通設施"著意於和以前的諸如商場、貿易中心、倉庫等流通設施的區別。在這個流通設施中以現代裝備和工藝為基礎,不但處理商流而且處理物流,是兼有商流、物流全功能的流通設施。

配送中心的類別

對配送中心的適當劃分,是深化及細化認識配送中心的必然,從理論上和配送中心的作用上,可以有許多理想的分類,這里僅就已在實際運轉中的配送中心類別概述如下:

1.專業配送中心。專業配送中心大體上有兩個含義,一是配送對象、配送技術是屬於某一專業范疇,在某一專業范疇有一定的綜合性,綜合這一專業的多種物資進行配送,例如多數製造業的銷售配送中心,我國目前在石家莊、上海等地建的配送中心大多採用這一形式。專業配送中心第二個含義是,以配送為專業化職能。基本不從事經營的服務型配送中心,如《國外物資管理》雜志介紹的"蒙克斯帕配送中心"。

2.柔性配送中心。在某種程度上和第二種專業配送中心對立的配送中心,這種配送中心不向固定化、專業化方向發展,而向能隨時變化,對用戶要求有很強適應性,不固定供需關系,不斷向發展配送用戶和改變配送用戶的方向發展。

3.供應配送中心。專門為某個或某些用戶(例如聯營商店、聯合公司)組織供應的配送中心。例如,為大型連鎖超級市場組織供應的配送中心;代替零件加工廠送貨的零件配送中心,使零件加工廠對裝配廠的供應合理化;我國上海地區六家造船廠的配送鋼板中心,也屬於供應型配送中心。

4.銷售配送中心。以銷售經營為目的,以配送為手段的配送中心。銷售配送中心大體有三種類型:

一種是生產企業為本身產品直接銷售給消費者的配送中心,在國外,這種類型的配送中心很多;

另一種是流通企業做為本身經營的一種方式,建立配送中心以擴大銷售,我國目前擬建的配送中心大多屬於這種類型,國外的例證也很多;

第三種,是流通企業和生產企業聯合的協作性配送中心。

比較起來看,國外和我國的發展趨向,都向以銷售配送中心為主的方向發展。

5.城市配送中心。以城市范圍為配送范圍的配送中心,由於城市范圍一般處於汽車運輸的經濟里程,這種配送中心可直接配送到最終用戶,且採用汽車進行配送。所以,這種配送中心往往和零售經營相結合,由於運距短,反應能力強。因而從事多品種、少批量、多用戶的配送較有優勢。《物流手冊》中介紹?quot;仙台批發商共同配送中心"便是屬於這種類型。我國已建的"北京食品配送中心"也屬於這種類型。

6.區域配送中心。以較強的幅射能力和庫存准備,向省(州)際、全國乃至國際范圍的用戶配送的配送中心。這種配送中心配送規模較大,一般而言,用戶也較大,配送批量也較大,而且,往往是配送給下一級的城市配送中心,也配送給營業所、商店、批發商和企業用戶,雖然也從事零星的配送,但不是主體形式。這種類型的配送中心在國外十分普遍,《國外物資管理》雜志曾介紹的過?quot;阪神配送中心:美國馬特公司的配送中心,"蒙克斯帕配送中心"等就屬於這種類型。

7.儲存型配送中心。有很強儲存功能的配送中心,一般來講,在買方市場下,企業成品銷售需要有較大庫存支持,其配送中心可能有較強儲存功能;在賣方市場下,企業原材料,零部件供應需要有較大庫存支持,這種供應配送中心也有較強的儲存功能。大范圍配送的配送中心,需要有較大庫存,也可能是儲存型配送中心。

我國目前擬建的配送中心,都採用集中庫存形式,庫存量較大,多為儲存型。

瑞士GIBA-GEIGY公司的配送中心擁有世界上規模居於前列的儲存庫,可儲存4萬個托盤;美國赫馬克配送中心擁有一個有163,000個貨位的儲存區,可見存儲能力之大。

8.流通型配送中心。基本上沒有長期儲存功能,僅以暫存或隨進隨出方式進行配貨、送貨的配送中心。這種配送中心的典型方式是,大量貨物整進並按一定批量零出,採用大型分貨機,進貨時直接進入分貨機傳送帶,分送到各用戶貨位或直接分送到配送汽車上,貨物在配送中心裡僅做少許停滯。前面介紹的阪神配送中心,中心內只有暫存,大量儲存則依靠一個大型補給倉庫。

9.加工配送中心。許多材料都指出配送中心的加工職能,但是加工配送中心的實例,目前見到不多。我國上海市和其他城市已開展的配煤配送,配送點中進行了配煤加工,上海六家船廠聯建的船板處理配送中心,原物資部北京剪板廠都屬於這一類型的中心。

配送的一般流程及要素

1.配送功能要素

(1)備貨。是配送的准備工作或基礎工作,備貨工作包括籌集貨源、訂貨或購貨、集貨、進貨及有關的質量檢查、結算、交接等。配送的優勢之一,就是可以集中用戶的需求進行一定規模的備貨。備貨是決定配送成敗的初期工作,如果備貨成本太高,會大大降低配送的效益。

(2)儲存。配送中的儲存有儲備及暫存兩種形態。

配送儲備是按一定時期的配送經營要求,形成的對配送的資源保證。這種類型的儲備數量較大,儲備結構也較完善,視貨源及到貨情況,可以有計劃地確定周轉儲備及保險儲備結構及數量。配送的儲備保證有時在配送中心附近單獨設庫解決。

另一種儲存形態是暫存,是具體執行日配送時,按分揀配貨要求,在理貨場地所做的少量儲存准備。由於總體儲存效益取決於儲存總量,所以,這部分暫存數量只會對工作方便與否造成影響,而不會影響儲存的總效益,因而在數量上控制並不嚴格。

還有另一種形式的暫存,即是分揀、配貨之後,形成的發送貨載的暫存,這個暫存主要是調節配貨與送貨的節奏,暫存時間不長。

(3)分揀及配貨。是配送不同於其它物流形式的有特點的功能要素,也是配送成敗的一項重要文持性工作。分揀及配貨是完善送貨、支持送貨准備性工作,是不同配送企業在送貨時進行競爭和提高自身經濟效益的必然延伸,所以,也可以說是送貨向高級形式發展的必然要求。有了分揀及配貨就會大大提高送貨服務水平,所以,分揀及配貨是決定整個配送系統水平的關鍵要素。

(4)配裝。在單個用戶配送數量不能達到車輛的有效載運負荷時,就存在如何集中不同用戶的配送貨物,進行搭配裝載以充分利用運能、運力的問題,這就需要配裝;

和一般送貨不同之處在於,通過配裝送貨可以大大提高送貨水平及降低送貨成本,所以,配裝也是配送系統中有現代特點的功能要素,也是現代配送不同於已往送貨的重要區別之處。

(5)配送運輸。配送運輸屬於運輸中的末端運輸、支線運輸,和一般運輸形態主要區別在於:配送運輸是較短距離、較小規模、額度較高的運輸形式,一般使用汽車做運輸工具。

與干線運輸的另一個區別是,配送運輸的路線選擇問題是一般干線運輸所沒有的,干線運輸的干線是唯一的運輸線,而配送運輸由於配送用戶多,一般城市交通路線又較復雜i如何組合成最佳路線,如何使配裝和路線有效搭配等,是配送運輸的特點,也是難度較大的工作。 (6)送達服務。配好的貨運輸到用戶還不算配送工作的完結,這是因為送達貨和用戶接貨往往還會出現不協調,使配送前功盡棄。因此,要圓滿地實現運到之貨的移交,並有效地、方便地處理相關手續並完成結算,還應講究卸貨地點、卸貨方式等。送達服務也是配送獨具的特殊性。

(7)配送加工。在配送中,配送加工這一功能要素不具有普遍性,但是往往是有重要作用的功能要素。主要原因是通過配送加工,可以大大提高用戶的滿意程度。

配送加工是流通加工的一種,但配送加工有它不同於一般流通加工的特點,即配送加工一般只取決於用戶要求,其加工的目的較為單一。

2.配送的一般流程。

配送的一般流程比較規范,但並不是所有的配送者按下述流程進行。

不同產品的配送可能有獨特之處,如燃料油配送就不存在配貨、分放、配裝工序,水泥及木材配送又多出了一些流通加工的過程,而流通加工又可能在不同環節出現。

歡迎登錄長風網獲取最新物流資訊。

❸ 我想開蔬菜配送公司需要知道哪些知識

1、物流,供應鏈這塊的知識是基礎;2、車輛知識(車型、人車配比、運營成本等);3、配送資質(通行證,道路運輸證等)

❹ 配送分類

近年來,由於小批量,多批次的及時配送方式的發展,運輸費用正在逐年提升,許多企業的運費已經超
越了庫存費用. 選擇有效的配送路線,已成為控制物流成本的主要措施. 那麼如何選擇有效的配送路線呢?
現代企業已經普遍接受了一種觀點,即有效的配送路線實際上是在保證商品准時到達客戶指定點的前提
下,盡可能的減少運輸的車次和運輸的總路程.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節約法已成為選擇配送路線的主要
方法,並受到國內外物流界的青睞.
1 節約法的基本原理
假如由一家配送中心(D

1.物流科學概念:
物流科學就是以物的動態流轉過程為主要的研究對象,揭示了物流活動(運輸、存儲、包裝、裝卸搬運、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之間存在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內在聯系,認定這些物流活動都是物流系統的組成部分,是物流系統的子系統。
2.物流與流通
流通是聯結生產和消費的紐帶
流通活動包括商流和物流
商流:對象所有權轉移的活動稱為商流
物流:物流是指實物從供給方向需求方的轉移,這種轉移既要通過運輸或搬運來解決空間位置的變化,又要通過存儲保管來調節雙方在時間節奏方面的差別。
3.商物分離的概念:
1.在現實經濟生活中,進行商品交易活動的地點,往往不是商品流通的最佳路線的必經之處。
2.如果商品的交易和實物的運動過程路線完全一致,往往會造成實物路線的迂迴、倒流、重復等不合理現象,造成資源和運力的浪費。
3.商品一般要經過一定的經營環節來進行業務活動,物流則不需要受經營環節的影響,可以根據商品的種類、數量、交貨要求、運輸條件等盡量通過最少的環節、以最短得物流路線,按時保質的送到用戶手上,以達到降低物流費用,提高經濟效益的活動
4.物流與生產
1.物流費用在生產成本中佔有很大的比重,通過物流系統的改善能帶來能以預料的效益。
2.物流狀況對生產環境和生產次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5.物流分類
1. 按照作用分類
a. 供應物流 b. 生產物流 c. 銷售物流 d. 回收物流 e. 廢棄物物流
2. 按照物流活動的空間范圍分類
a. 地區物流 b. 國內物流 c. 國際物流
3. 按照物流系統性質分類
a. 社會物流 b. 行業物流 c. 企業物流
6.企業物流結構及其合理化途徑
企業物流的垂直結構 1 管理層 2 控制層 3作業層
企業物流的意義:
1.降低物流費用、減少物流成本
2.縮短生產周期、加快資金周轉
3.壓縮庫存、減少流動資金的佔用
企業物流合理化的途徑:
1.各種設施再生產空間的合理布置
2.合理控制庫存
3.均衡生產
4.合理的配置和利用物流機械
5.健全物流信息系統
7.物流的後進性
物流技術的發展落後於生產技術,物流科學的產生也比加工科學歷史短暫,稱之為物流的後進性。
8.物流定義
物品從供應地向接受地的實體流動過程。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有機結合起來。
9.網路時代的物流特點
1.經營全球化
2.網路系統化
3.供應鏈的簡約化(供應鏈是指涉及產品或者服務提供給消費者活動的全過程中、上、下游企業所構成的系統)
4.企業的規模化
5.服務一體化
10系統性是物流科學的最基本特徵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物流的全過程,保證服務質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費用最小
第二章 物流系統及其構成
1.系統的含義:
系統是由兩個以上相互區別或者相互作用的單元之間有機結合起來,完成某一個功能的綜合體。
2.系統成立的條件:
1.系統是由兩個或者兩個以上要素組成
2.各要素間相互聯系,使系統保持穩定
3.系統具有一定結構,保持系統的有序性,從而使系統具有特定的功能
3.系統的特點:
1.具有可以判斷目標性能好壞的標准
2.為了完成同一目標可以有幾種不同的方案
3.有可能應用物理模型、數學模型或模擬模型進行分析驗證
4.物流系統的概念:
是由運輸、倉儲、包裝、裝卸搬運、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各個環節組成(物流子系統),系統的輸入各個環節所消耗的勞務、設備、材料等資源,經過處理轉化,變成系統的輸出即物流服務。
5.物流系統中存在的制約關系
1.物流服務和物流成本之間的制約關系
2.構成物流服務子系統之間的約束關系。
3.構成物流成本的各個環節費用之間的關系
4.個子系統的功能和費用的關系。
6.物流系統的模式
輸入、處理(轉化)、輸出、限制或者制約、反饋
7.物流系統化的目標(5S): p41
1.服務性 (Service)
2.快捷性(Speed)
3.有效的利用面積和空間(Space saving)
4.規模適當化(Scale optimization)
5.庫存控制(Stock control)
8.物流系統分析的作用:
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特別是當系統中存在著不確定因素或者矛盾的因素的時候。
9.物流系統分析的特點:
1.以整體為目標
2.以特定問題為對象
3.運用定量方法
4.評價值判斷
10.運輸
1.運輸是物體藉助動力在空間上產生的位置移動
2.運輸的任務是對物資進行較長距離的空間的移動
10-1.運輸的方式:
鐵道運輸、公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管道運輸
10-2.合理化運輸的途徑
1.運輸網路的合理配置
2.選擇最佳的運輸方式
3.提高運行效率
4.推進共同運輸
5.採用各種現代的運輸方式
11.倉儲
倉儲是「對物品進行保存及對其數量、質量進行管理控制的活動」
11-1.倉儲的目的
是克服產品生產與消費時間上的差異,使物質產生時間效果,實現其使用價值。
11-2.倉庫的功能
1.儲存和保管的功能
2.調節供需的功能
3.調節貨物運輸能力的功能
4.配送和流通加工的功能
11-3倉儲合理化
1.實現ABC管理
2.科學的庫存控制
3.應用預測技術
12.裝卸搬運
裝卸搬運是指同一地域范圍內進行的、以改變物的存在狀態和空間位置為主要內容和目的的活動,具體地說,包括裝上、卸下、移送、揀選、分類等;
12-1.裝卸搬運的意義
1.裝卸搬運載物流活動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2.裝卸搬運在物流成本中佔有重要地位
3.裝卸搬運是提高物流系統效率的關鍵
12-2.裝卸搬運的構成:
1.堆放拆垛作業
2.配貨作業
3.移送作業
4.其他作業
12-3.搬運裝卸作業合理化原則
1.省力化原則
2消除無效搬運
3.提高搬運活性
4.合理利用機械
5.連續化原則<p>
6.保持物流的均衡順暢
7.集裝單元化原則
8.人格化原則
9.提高綜合效果
13.包裝
為了在流通過程中保護產品,方便儲運,促進銷售、按照一定技術方法而採用的容器、材料以及輔助物的總體名稱。
包裝可以分為單個包裝、內包裝、外包裝
13-1.包裝合理化
1.包裝的輕薄化
2.包裝的單純化
3.符合集裝單元化和標准化的要求
4.包裝的機械化與自動化
5.注意與其他環節的配合
6.有利於環保
14.流通加工
物品在從生產地道使用地過程當中,根據需要施加包裝、分割、計量、分揀等簡單作業的總數。
14-1.流通加工的目的:
1.方便運輸
2.方便用戶
3.方便綜合利用
15.配送
配送是指在經濟合理區域范圍內,根據用戶要求,對物品進行挑選、加工、包裝等作業,並按時送達指定地點的物流活動。
15-1.配送的特點:
1.配送是從物流據點至用戶的一種送貨形式
2.配送不是單純的運輸或者輸送,而是運輸和其他活動共同構成的組合體。
3.配送不是廣義上的組織物資訂貨、簽約以及對物資處理分配的供貨,而已供貨者送貨到用戶的服務性供應。
4.配送是在全面配貨的基礎上,按照用戶的要求進行運送。
15-2.配送的分類
按配送組織分類:
1.企業內部配送
2.企業之間配送3.企業對消費者配送
按照配送時間分類:
1.定時配送
2.准時制物流配送
3.定量配送
4.定時、定路線配送
5.共同配送
15-3.配貨作業方法
1.分貨方法
2.揀貨方法
15-4.配送路線的確定原則
1.確定目標
2.確定配送路線的約束條件
15-5.配送中心的工作流程
工廠—〉進貨—〉集貨—〉存儲—〉分揀、—〉配貨—〉分發—〉車輛配裝—〉送貨—〉用戶
31配送中心的功能:
集貨、儲存、分貨和配貨
15-6.配送中心的選址問題
要考慮到配送范圍的距離、集貨渠道的距離、實際交通狀況,又要考慮時間、費用和經濟效益等因素
15-7.配送中心的功能劃分:
進貨區、儲存區、分揀區以及其他功能區
16.物流信息
反映物流各種活動內容的知識,資料、圖像、數據、文件的總稱。或者物流活動進行中必要的信息稱為物流信息。
16-1.物流信息的特點:
1.物流信息量大
2.物流信息動態性強
3.物流信息種類多,由系統內部和系統外部之間的信息。
16-2.物流信息系統:
物流企業針對環境帶來的挑戰而做出的基礎信息技術的解決方案,使物流企業按照現代管理思想、理念,以信息技術為支撐,所開發的信息系統
16-3.物流信息系統的特點:
1.集成化
2.模塊化
3.網路化
4.實時化
5.智能化
16-3.物流信息系統的基本功能
數據的收集和錄入、信息的存儲、信息的傳播、信息的處理、信息的輸出
16-4.物流信息系統的類型
1.操作型系統
2.決策型系統
16-5.物流信息系統的結構:
按照垂直方向:管理層、控制層、作業層。
按照水平結構:供應物流、生成物流、銷售物流、回收廢棄物流的運輸、倉儲搬運裝卸包裝流通加工等各個環節

第三章:物流成本、服務、質量與標准化

1.物流成本:
是指隨著物流活動而發生的費用,是物流活動中消耗的物化活動和活勞動的貨幣表現。
物流成本由3部分構成:
1.伴隨著物資的物理性流通活動發生的費用以及從事這些活動所必需的設備、設施和費用。2.完成物流信息的傳送和處理活動所發生費用以及從事這些活動所必需的設備、設施的費用。
3.對上述活動進行綜合管理所發生的費用。
1.1物流成本管理的意義:
通過對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利用物流要素之間的效益背反關系,科學、合理地組織物流活動,加強對物流活動過程中費用支出的有效控制,降低物流活動中的物化勞動和活動到的消耗,從而達到降低物流總成本,提高企業和社會經濟效益的目的。
1.2企業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徑:
1.樹立現代物流理念,健全企業物流管理體制
2.樹立物流總成本觀念,增強全員的物流成本意識
3.加強物流成本核算,建立成本考核制度
4.優化企業物流系統,尋找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徑。
1.3 物流成本計算的目的
1.揭示物流成本的大小,提高企業內部堆物流的重視程度。
2.發現物流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3.對物流活動進行計劃、控制和業績評價。
4.指出由於其他部門引起的不合理物流活動。
1.4 物流成本基礎數據的取得方法
1.計算范圍取決於成本計算的目的,在討論物流成本的時候,首先應該明確該成本計算所含蓋的范圍。
2.在計算物流成本時,由於原始數據是來自財務部門提供的數據,因此,首先應該把握按支付形態分類的成本。如材料費、人工費、物業費、管理費等。
1.5物流成本計算表
1.從領域類別的角度把握支付形態類別成本
2.從功能類別的角度把握支付形態的成本
3. 從功能類別的角度把握領域類別的成本
1.6 物流成本計算的新方法--- 物流ABC
ABC: Activity Based costing 活動基準成本計算(作業成本法)
1.7物流ABC的運用程序
1.明確導入ABC的目的及對象
2.調查作業流程和物流中心布局
3.界定作業環節。
4.計算各作業環節的單價。
5.確定費用分擔比例。
6.其它
2.物流服務
物流服務是為了滿足客戶的物流需求,開展的一系列物流活動的結果。
物流服務的質量決定於物流系統的質量,與物流系統的各項工作的質量高低密切相關。物流服務包括以下三個要點:
1.擁有顧客所期望的商品(備貨保證)
2.在顧客所期望的時間內傳遞商品(輸送保證)
3.符合顧客所期望的質量(品質保證)
2.1物流服務對企業的重要性
1.物流服務已經成為企業經營差別化的重要一環。
2.物流服務水準的確立對經營績效具有重大影響。
3.物流服務方式的選擇對降低流通成本具有重要影響。
4.物流服務起著連結廠家、批發商、零售商的紐帶作用。
2.3物流服務的特性
1.從屬性
2.既時性
3.移動性和分散性
4.需求的波動性
5.可替代性
2.4工商企業的物流服務內容
工商業企業物流服務是客戶服務的一部分。客戶服務是由企業提供的、能夠使交易中的商品增值的服務。可以分為三類:
1.作為功能活動得物流服務
2.作為執行標準的物流服務
3.作為經營理念的物流服務。
2.5工商業物流服務的標准:
1.庫存保有率
2.訂貨周期
3.配送率。
商品完好率
2.6專業物流企業的物流服務內容
運輸、儲存、配送、包裝、流通加工、物流系統設計及網路化物流服務、信息咨詢
2.7物流服務水準的確定
物流服務水準的確定應該通盤考慮商品戰略和地區銷售戰略、流通戰略和競爭對手、物流系統所處的環境以及物流系統負責人所採取的方針等具體情況,再作決定。
2.8服務與成本的關系:
1.服務水準一定,成本降低。
2.服務水準與成本同時上升
3.服務水準上升,成本一定
4.服務水準提高,成本下降。
利潤曲線上有一個利潤最大化點,規劃物流系統就是要尋找這一理想的服務水平。
2.9 確定物流服務水準的步驟
1.對顧客服務水準進行市場調查。
2.顧客服務水平設定<p>
3.標准費用的感應性實驗。
4.根據顧客服務水準實施物流服務。
5.反饋體系的建立
6.業績評價。
7.標准與計劃的定期檢查
8.標准修正。
3.物流標准化
物流標准化是指以物流系統為對象,圍繞運輸、存儲、裝卸、包裝以及物流信息處理等活動制定、發布和實施有關技術和工作方面的標准,並按照技術標准和工作標準的配合性要求,統一整個物流系統的標準的過程。
3.1物流標准化的作用:
1.實現物流各環節銜接的一致性
2.進行科學管理的重要手段
3.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手段
4.有利於提高技術水平,推動物流技術的發展。
5.物流標准化便於同外界系統的連接。
物流標準的種類:物流技術標准:是指對標准化領域中需要協調統一的技術事項所制定的標准。
3.2 物流基礎標准:
1.專業計量單位標准
2.物流基礎模數尺寸標准:是指標准化的共同單位尺寸或系統個標準的最小公約尺寸
3.集裝基礎模數尺寸:是指最小的集裝尺寸,它是在物流基礎模數尺寸的基礎上,按倍數推導出來的各種集裝設備的基礎尺寸。
4.物流建築基礎模數尺寸,主要是指物流系統中各種建築物所用的基礎模數,在設計建築物的長、寬、高尺寸、門窗尺寸以及跨庫、深度等尺寸時以次為依據。
3.3各個分系統中的技術標准
1.運輸車船標准
2.倉庫技術標准
3.包裝標准
4.傳輸機具標准
5.站台技術標准
6.集裝箱、托盤標准
7.貨架、儲罐標准
8.信息標准
3.4 工作標准
物流工作標準是對各項物流工作制定的統一要求和規范化制度。
3.5作業標准:
在物流作業過程中,物流設備運行標准、作業程序、作業要求等標准。
3.6包裝標准化
1.包裝基礎標准
2.包裝材料標准
3.包裝容器標准
4.包裝技術標准
5.產品表包裝標准
6.相關標准
4.物流質量管理
現代企業物流質量管理:現在企業物流質量就是現代企業根據物流運動規律所確定的物流工作的量化標准與根據物流經營需要而評估得物流服務的顧客期望滿足程度的有機結合。現代4.1企業物流質量管理的概念:
依據物流系統運動的客觀規律,為了滿足顧客的服務需求,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基本標准,運用經濟辦法實施計劃、組織、協調控制的活動過程。主要包括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
4.2 現代企業物流質量管理的基本特點:
1.全員參與
2.全程式控制制
3.全面管理
4.整體發展
4.3 現代企業物流質量管理的主要內容
1.商品的質量保證以及改善
2.物流服務質量
3.物流工作質量
4.物流工程質量
4.5 現代企業物流質量管理體系
1.物流需要的調研與評定
2.物流服務設計
3.物流服務過程
4.物流管理業績的分析和改進
4.6 現代企業物流質量管理途徑
樹立現代企業物流整體管理思想
1.真正形成物流整體質量管理的認識
2.認真做好物流服務過程的整體質量管理。
3.整體考核現代企業物流服務質量管理水平。
4.同時提高現代企業內部服務質量和外部服務質量。
4.7 建立有效的物流質量管理信息系統
1.計量顧客對物流質量的期望
2.強調信息質量
3.實時監控物流質量狀況
4.8加強現代企業物流質量管理的主要措施
1.根據全面質量管理理論,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物流質量管理的計算、評估體系,切實消除現代物流過程中的差錯。
2.積極引進現代質量管理理論和技術,提高質量管理水平。
3.運用有效的激勵措施,實行全員質量管理。

第四章 第三方物流
1.第三方物流
是指生產經營企業為了更好的集中精力搞好主業,把原來屬於自己處理得物流活動,以合同委託給專業物流服務企業,同時通過信息系統與物流服務企業保持密切聯系,已達到隊物流全過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種物流運作與管理方式。由供方與需方以外的物流企業提供的物流服務的業務模式。
1.1第三方物流於傳統的物流委託的異同
傳統的物流只是將企業物流活動的一部分,主要施物流作業活動,如貨物運輸、貨物保管交由外部的物流企業去做,而庫存管理、物流系統設計等物流管理活動以及一部分企業內部物流活動仍然保留在本企業。
第三方物流企業只是站在貨主的立場上,以貨主企業得物流合理化為設計系統運營的目標<p><p>
1.2 物流服務商應具備的條件
1.具有經營管理機構
2.能夠獨立的簽發物流服務單證
3.具有與經營能力相適應的自有資金
4.具有承擔物流服務合同義務的能力
1.3 國際物流服務商的要求:
1.必須建立自己的國際運輸服務路線。
2.有一支具有國際運輸知識、經驗和能力的專業隊伍。
3.在各條運輸路線上要有完整的分支機構、代表或者代理人組成的網路機構。
4.在涉及多式聯運的情況下,要能夠制定出各線路的多式聯運單一費率。
5.有必要的設備和設施
1.4 物流服務商的經營方式
1.企業獨立經營
2.大企業聯營
3.代理方式
1.5 第三方物流的發展模式
1.自主發展模式
2.合作發展模式
1.6 第三方物流與企業物流模式選擇
1.物流對企業成功的影響度和企業隊物流的管理能力
2.企業對物流控制能力的要求
3.企業自身的物流特點
4.企業規模和實力
5.物流系統總成本=總運輸成本+庫存維持費用+批量成本+總固定倉儲費用+總變動倉儲費用+訂單處理信息
6.費用+顧客服務費用
7.第三方物流的客戶服務能力
8.自擁資產和非自擁資產第三方物流的選擇。
1.7 第三方物流的服務內容
服務功能:
從物流企業的服務功能上看,我國物流服務商的收益85%來自基礎性服務,包括運輸管理和倉儲管理,增值服務和物流信息服務只有15%。
2.第四方物流
第四方供應商是一個供應鏈的集成商,它對公司內部和具有互補性的服務供應商所擁有的不同資源、能力和技術進行整合管理,提供一套供應鏈解決方案。
第四方物流不僅僅對特定的物流活動進行控制和管理,而且對整個物流過程提出策劃方案,並通過電子商務將這個過程集成起來。
2.1 第四方物流的特徵
第四方物流集成了管理咨詢和第三方物流服務商的能力,他為客戶提供了一整套完善的供應鏈解決方案。
1.再造:供應鏈協作和供應鏈過程的再設計。
2.變更:通過新技術來實現各個供應鏈只能的加強。
3.實施:流程一體化,系統集成和運作交接。
4.執行:承擔多個供應鏈職能和流程的運作。
2.2第四方物流與第三方物流的區別
第四方物流具備的一些條件:
1.不是物流的利益方
2.實現信息共享
3.必須有能力整合所有的物流資源。
第四方物流是比第三方物流更進一步得物流服務業態,它是從整個供應鏈的角度出發,為整個供應鏈物流解決方案。在物流服務上,第四方物流與第三方物流應該互補合作,達到物流成本的最小化

❺ 電子商務中配送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電子商務中配送的影響因素有以下幾點:

1、企業對電子商務物流重視程度不夠
我國的電子商務與物流之間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關系還沒有在社會上得到普遍的認識。特別是部分政府部門和企業認為物流就是運輸,對物流的認識仍停留在傳統的貨運、存儲等層面上。因此,人們在對電子商務重視的同時,卻對電子商務下的物流配送系統的重視程度不高,限制電子商務快速、高效、便捷的發揮。
2、物流配送基礎設施不配套、管理手段落後、物流技術不完善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在交通運輸、倉儲設施、信息通訊和貨物包裝等物流基礎設施方面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總體上來說,物流基礎設施還比較落後,各種物流基礎設施的規劃和建設缺乏必要的協調性,因而物流基礎設施的配套性和兼容性差,缺乏系統功能。配送中心的管理、物流管理模式和經營方式的優化等等問題也都亟需解決,加之服務網路和信息系統也不健全,嚴重影響物流配送服務的准確性與時效性,從而阻礙了電子商務的發展。

3、物流和配送方面的人才嚴重缺乏
物流從業人員是否具有一定的物流知識水平和實踐經驗,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由於我國在物流和配送方面的教育還比較落後,高校中開設物流課程和專業的較少,與物流相關的職業教育也十分匱乏,尚未建立完善的物流教育體系和人才培訓體系,物流人才缺乏已經成為阻礙物流業發展的一項重要因素。
4、與物流配送相關的制度及物流管理體制尚未完善
任何經濟活動的發展必須依靠相應的法律制度和管理體制來制約和引導,在我國,電子商務物流配送方面的法律制度方面還幾乎空白,在這種法律制度和政策法規缺少統一的發展規劃之下,不僅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也形成物流設施不合理的布局狀態,同時降低了物流系統運作的效率。

❻ 蔬菜配送的相關知識

推薦回答: 蔬菜是人們生活中重要的農業產品,是人類所需營養物質的重要來源。蔬菜的重要作用,隨著營養科學的發展、人們保健意識的增強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人們對蔬菜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根據蔬菜品質等級,可將蔬菜分為無公害蔬菜、綠色蔬菜和有機蔬菜三類。
一、無公害蔬菜的定義
無公害蔬菜(包括無公害蔬菜、綠色蔬菜和有機蔬菜三個內容)。
(一)、無公害蔬菜:一是農葯殘留不超標,不能含有禁用的高毒農葯其它農葯不能超過國家規定的允許標准;二是硝酸鹽、亞硝酸鹽和重金屬含量不超標;三是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質含量不超過規定允許量。
(二)、綠色蔬菜:
綠色蔬菜是根據綠色食品標准生產,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商標的無污染、安全、優質、營養類蔬菜。具備的條件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蔬菜產品或生產地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生態環境質量標准;
二是蔬菜的種植、栽培管理過程及產品加工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的生產操作規程;三是產品必須符合綠色食品質量和衛生污染標准;四是產品外包裝必須符合國家食品標簽通用標准。綠色蔬菜又分為A級和AA級。
A級綠色蔬菜:指生產過程嚴格按照綠色食品生產資料使用准則和生產操作規程要求,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學合成生產資料符合綠色食品標准,並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A級標志的產品。
AA級綠色蔬菜:指生產過程不允許使用化學合成的肥料、農葯以及其它有害於環境和身體健康的物質,按照有機生產方式,產品質量符合綠色食品標准,並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AA級綠色產品標志的產品。AA級綠色產品類似於有機食品。
(三)、有機蔬菜:
有機蔬菜指生產過程中不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農葯、生長調節劑、防腐劑等,也不採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產品,實際上是採用傳統的農家肥培育的蔬菜產品。有機蔬菜是一種強調遵循自然規律,與然保護相和諧的一種良性和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和生產過程。它不含任何一種化學物質與激素殘留物。是廣大消費者最喜歡的純天然食品。
二、無公害蔬菜的區別:
(一)、無公害蔬菜:是市場准入的最低產品,不準使用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農葯,允許使用的農葯、化肥使用後殘留不超標,要求建立生產檔案。
(二)、綠色蔬菜:A級蔬菜限制使用某些農葯和化肥,產品質量符合A級綠色食品標准。AA級不準使用農葯、化肥、生長調節劑、防腐劑,產品質量符合AA級綠色食品標准,要求必須建立完整的生產過程和加工過程檔案記錄。
(三)、有機蔬菜:生產難度大,生產時間需要3年,3年內未使用過農葯的土地,水、土、氣等壞境質量必須通過3年的監測並國家規定的標准,要求必須建立完整的生產過程和加工過程檔案記錄。
無公害蔬菜是靠政府推動的,是一種強制性行為;
綠色蔬菜、有機蔬菜是推薦標准,由政府引導,市場運作。
無公害蔬菜是一種質量標識,綠色蔬菜和有機蔬菜是產品商標,有專用的知識產權
三、生產無公害蔬菜環境選擇
(一)、遠離城市垃圾、工業「三廢」污染源,距主幹公路40米以外;
(二)、空氣、灌溉水和土壤環境質量,必須符合農業部《NY5010-2002》FWM規定的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