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歷史文化知識題大全
擴展閱讀
動漫醫生制服怎麼畫 2025-01-14 17:30:10

歷史文化知識題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7-28 19:13:04

① 北海歷史文化知識3小題

北海已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有93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84處。還有歷經100多年的北海老城歷史文化街區和一批待發掘保護的明清民居、客家土圍屋。眾多的文物跡和以「珠還合浦」、「老楊公」、「耍花樓」、「鹹水歌」、「疍家禮俗」等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了鮮明的北海文化特色。

答案是C--B---最後一個待查,遲點告訴你

② 中國古代歷史知識競賽

1、春秋時代,以★★★的出現為標志,表明社會生產力獲得顯著的發展。文化空前發展,誕生了孔子、老子等偉大的思想家;天文歷法、數學及醫學等科技領域也取得了許多新成就。
A:春秋五霸
B:反戰性質的弭兵運動
C:鐵器、牛耕
答:C:鐵器、牛耕

2、孔子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思想家,★★★,他的地位沒有受到嚴重沖擊過,在五四之後,雖然很多人很多次主張打倒孔家店,但似乎效果也不怎麼理想。關於孔子的生平,最可信的當然是《史記·孔子世家》,關於孔子的思想,最能直接體現的恐怕也便是《論語》。我們討論傳統文化,從孔子和《論語》開始是比較恰當的,雖然我個人認為《周易》是比較早而且比較全面地反映了我們的思想傳統。
A:在《論語》編輯成冊以前
B:在五四之前
C:在文革期間
答:B:在五四之前

3、據《史記》記載: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起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獻和繼續★★★。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
A:周遊列國
B:從事教育
C:在地方參政
答:B:從事教育

4、孔子「三十而立」,開始收徒講學,如顏路、曾點、子路、子貢、顏淵等。連魯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來學禮,可見孔子辦學已聲名遐邇。私學的創設,打破了「★★★」的傳統,進一步促進了學術文化的普及。
A:學在官府
B:因材施教
C:蘇湖教法
答:A:學在官府

5、東漢班固(32--92),字孟堅,他學習《史記》的體制,著成了中國第一部斷代史★★★。★★★共100篇,敘述了自漢高祖6年至王莽地皇4年230年的斷代歷史。從文學價值上講,它不及《史記》,但其中也不乏許多成功的傳記作品,如《霍光傳》、《蘇武傳》等。一般來說班固不象司馬遷那樣於行文敘事中滲透自己的情感,而只是單純地評述事實與人物的言行,但也能明確地顯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徵。如《張禹傳》,只通過張禹自己的言行和生活表現他虛偽狡詐、貪財圖位的丑惡形象。《蘇武傳》是可與《史記》名篇媲美的一篇,它通過許多具體生動的描寫,突出了蘇武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的語言嚴密工整,傾向排偶,又喜用古字,重詞藻,尚典雅。這與《史記》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A:《漢書》
B:《外戚傳》
C:《朱買臣傳》
答:A:《漢書》

6、多年以來,中國重要的史書★★★告訴人們,東漢時期蔡倫開始造紙。由於★★★作者對這一事件的記錄非常明確,而且★★★在當時和歷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和地位,所以在沒有其它歷史文獻為證的情況下,後人認定,是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目前,敦煌出土的大批古紙似乎提供了更有力的證明:早在西漢時期中國就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紙。這些古紙主要用麻織物和很細的絲織物製作,用於書寫文件、信件及包裹物品。
A:《史記》
B:《後漢書》
C:《通典》
答:B:《後漢書》

7、玄宗在位三十年後,改元天寶。經過開元時代的長期昇平,玄宗開始縱情聲色,無心政事,李林甫、楊國忠先後弄權,唐朝的國運開始由盛而衰。而★★★是唐之國勢由巔峰滑落的轉折點。
A:「安史之亂」
B:「三藩之亂」
C:「藩鎮割據」
答:A:「安史之亂」

8、楊貴妃 (719~756)唐代蒲州永樂人(陜西華陰縣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天寶四年(745)入宮,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後安史之亂,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楊貴妃與★★★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A:楊貴妃與西施、王昭君、貂嬋
B:楊貴妃與西施、杜十娘、貂嬋
C:楊貴妃與西施、杜十娘、李師師
答:A:楊貴妃與西施、王昭君、貂嬋

9、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到長安,要求和親。元帝許。有個宮女叫王嬙(音qiang),號昭君,長得美麗,有見識。自願到匈奴去和親。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呼韓邪單於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後,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沒有發生戰爭。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書沒有記載。
A:六百多年
B:六十多年
C:三百多年
答:B:六十多年

10、被形容過著酒池肉林的奢侈生活,實行「炮烙之刑」的峻法暴政的是★★★
A. 夏桀
B. 商紂王
C. 秦始皇
D. 隋煬帝
答:B. 商紂王

11、我國奴隸制的瓦解時期是★★★
A. 西周
B. 春秋
C. 戰國
D. 秦漢
答:B. 春秋

12、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國家的思想家是★★★
A. 墨子
B. 孟子
C. 荀子
D. 韓非子
答:D. 韓非子

13、中醫沿用的四診法來自於春秋戰國之際的名醫★★★
A. 扁鵲
B. 張仲景
C. 孫思邈
D. 李時珍
答:A. 扁鵲

14、不是發生在楚漢之爭的成語為★★★
A. 十里埋伏、四面楚歌
B. 巨鹿之戰、破釜沉舟
C. 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D. 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答:B. 巨鹿之戰、破釜沉舟

15、促使唐太宗調整統治政策的最主要原因是★★★
A. 隋亡之鑒
B. 從諫如流
C. 善於用人
D. 勵精圖治
答:A. 隋亡之鑒

16、元朝最大的港口是★★★
B. 泉州
C. 明州
D. 廈門
答:B. 泉州

17、向朱元璋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謀士是★★★
A. 李善長
B. 劉基
C. 朱升
D. 胡惟庸
答:C. 朱升

18、絲綢之路指漢代從中國到西方的交通大道,因大量中國絲和絲織品多經此路西運,故稱絲綢之路。這條道路雖然主要是★★★,但中國和亞歐各國的政治往來、文化交流也都依賴這條通道。通過它,中亞和南亞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等藝術,天文、歷算、醫葯等科技知識,佛教、襖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先後傳來中國,並在中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中國的紡織、造紙以及一些工藝技術(如製作金銀器、繪畫等)也傳到西方。
A:私路
B:小路
C:商路
答:C:商路

19、★★★是西漢文帝,景帝兩代40年左右的時間政治穩定、經濟生產得到顯著發展的「盛世」。主要表現在:為了「休養生息」,鼓勵農民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對周邊少數民族不輕易動兵,盡力維持相安的關系;從自身做起,提倡儉約;改革刑法,廢除終生勞役、連坐、酷刑;廢止誹謗妖言之罪等等。
A:文景之治
B:貞觀之治
C:文帝盛世
答:A:文景之治

20、★★★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春秋戰國時期,是由封建領主制向封建地主制過渡的時期,新舊階級之間,各階級、階層之間的斗爭復雜而又激烈。代表各階級、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企圖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或提出主張。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於是出現了一個思想領域里「百家爭鳴」的局面。所謂「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等。後人把小說家以外的九家,又稱為「九流」。俗稱「十家九流」就是從這里來的。
A:百花齊放
B:百家爭鳴
C:諸子百家
答:B:百家爭鳴

21、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為了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他採取了一系列調整、完善和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措施。首先改「王」為「皇帝」。皇帝的命為「制」,令為「詔」。皇帝自稱「★★★」,印章稱「璽」。皇帝以外,中央最重要的官職是三分,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政、軍和監察大權,互不統屬,相互監督。
A:寡人
B:哀家
C:朕
答:C:朕

22、王莽當政後,面臨著嚴重的社會危機。他為了緩和階級矛盾,維持「新」朝的統治,打出《周禮》的旗號,宣布實行改制。公元9年,王莽宣布全國土地改稱「王田」,不許買賣。仿照古代★★★,規定一家男口不滿8口而田過一半(900畝),多餘的土地分給九族、鄰里、鄉黨。無田的人,一夫一婦可以受田百畝。同時,他還把私家奴婢改稱「私屬」,也不許買賣。王莽要推行的所謂「井田聖法」,不僅沒有解決社會土地問題,相反又把農民禁錮在「王田」里當牛做馬;不僅沒有解放奴婢,而且把佔有奴婢作為制度固定下來。實質上是復古倒退的改革。
A:保甲制
B:井田制
C:圈地制
答:B:井田制

23、東漢★★★,是東漢桓、靈時的兩次打擊士人和太學生的事件,影響深遠。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交替把持朝政,皇帝形同虛設。他們一方面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強敢豪奪;同時又把持官吏選拔大權,濫用親朋,顛倒是非,混淆黑白,堵塞了一大批有品行,有學識的知識分子的仕途。當時民間流傳著嘲諷官吏選拔制度的打油詩:「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可知在外戚宦官把持下選拔出來的官吏都是何等昏庸的人物。政治的黑暗,社會的動盪,國家命運和個人前途的渺茫,促使一部分官僚和知識分子對時政提出議論和尖銳的批評,貶抑篡權竊國的外戚宦官,褒揚不畏權勢憂國憂民的清官廉吏,逐漸形成了所謂的「清議」,這種清議發展到後來,便釀成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
A:黨錮之禍
B:焚書坑儒
C: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答:A:黨錮之禍

24、中國古代很早就有利用自然水源、修築人工運河、灌溉農田和進行運輸的歷史。據記載,春秋時期,吳王夫差為了進攻齊國,運兵運糧,征調大批民夫,在長江與淮河之間開鑿一條運河,叫做「★★★」。這就是後來大運河在江蘇境內的一段。兩漢至南北朝時期,相繼修建了一些渠道。這些渠道雖然斷斷續續,卻使大運河的開鑿,在江南和中原地區初具規模了。
A:大運河
B:天寶河
C:邗溝
答:C:邗溝

25、貞觀是唐太宗★★★的年號,從627年到649年共計23年。貞觀之治是唐太宗貞觀年間,封建統治比較穩定,生產得到較快發展,民族融洽,社會昇平的局面的艷稱。他曾說:「水可以載船,也可以覆船,民眾好比水,人君好比船。」很注意傾聽不同意見,鼓勵群臣犯顏直諫,並留心選拔德才兼備的人才當官,不計身份,不別親疏,推行「任人唯賢」的政策。
A:李淵
B:李世民
C:楊廣
答:B:李世民

26、「★★★」是張居正在經濟改革方面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封建社會賦役史上的重大變革。明朝初年的賦稅制度十分繁雜。當時的賦稅以糧為主,銀絹為輔,分夏秋兩季徵收。此外,還規定農民要服各種徭役,並交納特殊的土貢等等。「★★★」的內容是:「總括一縣之賦役,量地計丁,一概征銀,官為分解,雇役應付。」就是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總為一條,合並徵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大大簡化了徵收手續,同時使地方官員難於作弊。實行這種辦法,使沒有土地的農民可以解除勞役負擔,有田的農民能夠用較多的時間耕種土地,對於發展農業生產起了一定作用。同時,把徭役改為徵收銀兩,農民獲得了較大的人身自由,比較容易離開土地,這就給城市手工業提供了更多的勞動力來源。沒有土地的工商業者可以不納丁銀,這對工商業的發展也有積極作用。
A:以工帶賑
B:徭役稅
C:一條鞭法
答:C:一條鞭法

27、戚繼光(1528——1587年),字元敬,山東牟平人。嘉靖中,任都指揮僉事,在山東備倭。他曾用「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詩句表達自己消除倭患的決心和志向。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繼光從★★★調到浙江抗倭,他看到衛所官軍毫無作戰能力,而人民卻英勇抗戰,於是召募義烏等地的農民和礦工3000人加以訓練,組成戚家軍。戚家軍紀律嚴明,戰鬥力旺盛。戚繼光注意到倭寇的倭刀、長槍、重矢等武器的特點,創造了新的陣法鴛鴦陣,使長短兵器相互配合,大大提高了戰鬥力,在抗倭戰斗中,屢建奇功,戚家軍名聞天下。
A:福建
B:山東
C:河南
答:B:山東

28、1661年四月二十一日,鄭成功親自率領將士2.5萬人,分乘戰船350多艘,由金門出發,攻入澎湖。四月三十日黎明,在台南的鹿耳門登陸。鹿耳門地勢十分險要,外圍有幾十里的淺沙灘。★★★殖民者在這里沿水邊設置許多炮台。鄭成功不顧地形險峻和敵人的嚴密防守,親率船隊迂迴前進,直趨台灣北港。他的隊伍在距赤嵌城北約5公里的地方,迅速登陸。台灣人民爭先恐後前來迎接,提水擔飯,協助運輸。鄭成功部隊在台灣人民大力支持下,士氣更為高漲。★★★海軍司令官彼特爾倚仗著精良的火器負隅頑抗,妄想阻止鄭成功的部隊。鄭成功部隊冒著敵人的炮火勇猛直前,打得★★★殖民者棄械而逃。
A:英國
B:日本
C:荷蘭
答:C:荷蘭

29、清康熙二十六年七月二十四日,中俄兩國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中俄尼布楚條約》,條約共六款,明確規定中俄兩國東段邊界以外興安嶺(即斯塔諾夫山脈)至海、格爾必齊河和額爾古納河為界,凡嶺南一帶土地和流入黑龍江的河川,全屬中國;以北一帶土地及河流,全屬俄國。中俄兩國簽訂的《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流域和烏蘇里江流域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明確劃分了中俄兩國東段邊界,遏止了沙俄對中國黑龍江流域的武裝入侵,使東北邊疆獲得了比較長久的安寧。在條約簽訂後的★★★多年間,兩國按照這一條約管理邊界,使黑龍江流域在此期間沒有發生重大的邊界沖突。
A:150
B:50
C:300
答:A:150

30、1838年6月2日,力倡禁煙的鴻臚寺卿黃爵滋向道光皇帝上疏,提出一個「重治吸食」的嚴禁方案,主張吸鴉片的人,必須在1年內戒絕,過期不戒者,普通百姓則處以死刑,官吏則罪加一等,本人處死,其子孫不準參加科舉考試。湖廣總督★★★、兩江總督陶澍等支持黃爵滋的主張。
A:穆彰阿和琦善
B:鄧廷楨
C:林則徐
答:C:林則徐

31、1841年5月下旬(清道光二十一年四月上旬),奕山與★★★侵略者訂立屈辱的《廣州和約》。廣州人民目睹★★★的侵略暴行和清朝統治者的腐敗和賣國,自發地起來抗擊侵略,保衛國土。三元里位於廣州城北2.5公里,貼近泥城、四方炮台,是一個有幾百戶居民的村落。1841年5月27日,義律和陸軍司令卧烏古縱容★★★侵略軍,帶著武器在這一帶行凶作惡。他們到處姦淫虜掠,殺人放火,又搶糧食,又宰豬牛,甚至盜掘墳墓,從棺材裡劫取殉葬品。當地人民深受其害。其中泥城、西村、三元里、蕭岡一帶村落受害最深。於是各鄉紳民便利用舊有的社學形式自動組織起來,「集眾公盟」,聯合保衛身家田園,開展打擊★★★軍隊騷擾的正義斗爭。
A:日本
B:英國
C:法國
答:B:英國

32、圓明園周圍連綿10公里,由圓明園、萬春園、長春園組成。全園面積合計5000多畝。10月6日,英法聯軍闖進圓明園,立即瘋狂地進行搶劫。他們見物就搶,更可惡的是,對那些搬不走的大瓷器和琺琅瓶,他們打得粉碎。英法侵略軍把圓明園搶劫一空之後,為了消贓滅跡,掩蓋罪行,英國全權大臣額爾金在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持下,竟下令燒毀圓明園。大規模的焚燒共兩次,第一次是10月7日至9日,主要焚燒圓明園,大火連燒3晝夜,使這座世界名園化為一片焦土。這場浩劫,正如★★★所描繪和抨擊的那樣: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夏宮,一個進行搶劫,另一個放火焚燒。勝利原來可以成為強盜。
A:法國著名作家雨果
B:列寧
C:法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
答:A:法國著名作家雨果

33、中日甲午戰爭後,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為首的★★★,代表著民族資產階級上層和開明紳士的政治要求走上歷史舞台,主張在不動搖封建階級統治的前提下,實行君主立憲制,發展資本主義,以挽救民族危機,使國家臻於富強。即戊戌變法,又稱戊戌維新。但是,變法運動一開始就遭到封建頑固派的抵制和反對,隨著運動的開展,維新派與頑固派的矛盾和斗爭迅速加劇。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封建派發動政變,慈禧重新「訓政」,光緒帝被幽禁,譚嗣同等6位維新志士慘遭殺害(這6位志士為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史稱「戊戌六君子」)。康有為、梁啟超逃亡日本,新政全部被推翻,變法運動徹底失敗。
A:公車上書四君子
B:維新派
C:保皇派
答:B:維新派

34、1900年4月6日,英、法、美、德四國駐華公使聯合發出通牒,以出兵「平亂」脅迫清政府,限令在兩個月內「剿除」義和團,不然就派出水陸各軍代為「剿平」。為了進一步擴大對中國的侵略,英、法等八國於5月28日一致決定,以「★★★」為名,派兵進入北京。西方列強還分別照會清政府,「不論中國政府的態度如何,各外國公使已決定調兵來北京」。在西方列強的壓力下,慈禧太後竟下諭同意洋兵進京。
A、反恐怖
B、商業僑民
C、保護使館
答:C、保護使館

35、1.「禮不下庶人」是我國★★★教育的主要特徵。
A、原始社會
B、奴隸社會
C、封建社會
D、半殖民半封建社會
答:B、奴隸社會

36、★★★是迄今流傳下來的第一部編年史,也是「五經」之一。
A、詩經
B、尚書
C、易
D、春秋
答:D、春秋

37、書院始於唐代,是官方★★★的機構。
A、教學
B、出版
C、教育行政管理
D、修書、藏書
答:D、修書、藏書

38、古時候,有個人用「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形象比喻來說明學習沒有止境和後來居上的道理,勸導人們要進行廣博地學習,要發揚「鍥而不舍」、「用心一也」的精神,反對死記硬背、不求甚解和雜而不專。在如何治理國家問題上,他則提出了「重法愛民」、「賞罰嚴明」的政治綱領。他認為,統治階級治理國家和統治人民,一定要有一套嚴密的政治法令和賞罰措施。對人民,在沒有給它利益之前就從它身上謀取利益,不如先給人民利益然後再從人民中索取利益更有利;不愛護它就重用它,不如先愛護它然後再重用它更為有效。這個人是:
A:荀子
B:孔子
C:韓非子
答:A:荀況

39、《戰國策》,33篇,記載了繼《春秋》以後,訖楚、漢之起,共245年間的歷史。因此書思想活躍,有許多縱橫陰謀之術,不合於★★★的思想,故被★★★所排斥,未得在世廣泛傳播,後來便逐漸殘缺不全。所以,歷史上就存有兩種文本的《戰國策》,劉向所編為古本,曾鞏所校補的為新本。
A:道家
B:儒家
C:佛家
答:B:儒家

40、在中國近代史上,有位著名的思想家,對於如何抵抗外國的侵略,有力地打擊侵略者,提出了一句名言——「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在如何睜眼看世界,他寫出了名著——★★★。他就是愛國主義者魏源。★★★在中國近代史學史上,是第一部較為詳盡較為系統的世界史地著作。開始在中國介紹有關世界史地知識,當推西漢司馬遷的《史記》。
A:《海國圖志》
B:《清夜齋詩稿》
C:《四洲志》
答:A:海國圖志
給你40個,努力學習!

③ 歷史文化相關知識

我回答下第一個問題:歐洲和中國封建制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中央集權的程度不同。中國封建制下中央集權相當集中,幾本處於人治的狀態,君主的權利幾乎是無窮大,對地方的統治力很強大,地方長官只有治理權,而無領土權;而歐洲的封建制下君主也只是對自己的領地有直接統治權,歐洲大小封地到處都是,幾本上整個領土都被分封掉。地方長官就是領主,領主的土地是君主也無法直接剝奪的,地方的平民是先向本地領主效忠,本地領主再向君主效忠,君權集中程度不夠,完全建立在封地領主的忠誠上。
ps:中國是政治獨立,宗教基本沒有進入統治階層;而歐洲是政、教同時擁有統治權,甚至教權在政權之上。
1、我國處在並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從總體上看,現階段我國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科學技術水平、民族文化素質還不夠高;社會主義具體制度還不完善。
2、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占我國人口的絕大多數,近年來我國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收入差距過大,影響了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從國情出發制定社會經濟發展戰略,設計社會經濟發展模式,是保證科學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社會協調均衡發展的根本保證。而正確認識和把握中國的國情是我們的第一要務。
我們建設新農村面臨的國情是怎樣的呢?

1、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不是農業強國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還未發生根本變化——中國仍然是一個農業占國民經濟比重很大的國家,也就是說,中國根本上還是一個農業大國,而不是一個工業大國。
與發達國家相比,這是我們的一大劣勢。然而,優勢與劣勢是相對的,不是絕的,從人口生存與發展的第一需要就是糧食這個角度來看,農業大國自有其發展優勢。尤其中國有佔世界的1/6人口,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沒有農業大國這個優勢,我們就很難保證糧食自給自足,更別談對其他國家提供糧食援助了。

我們要放眼世界看中國。
在世界各國紛紛積極發展工業、服務業時,聯合國糧農組織於2006年10月9日發布的一項報告讓世界為之震驚。報告稱,全球正面臨著30年來最為嚴重的糧食危機,有40個國家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糧食短缺,迫切需要國際社會提供糧食援助,否則就可能面臨飢荒。美國媒體則報道稱,目前全球的糧食儲備只能勉強滿足人們50多天的需求,已經跌破糧食儲備70天的安全線。這些警告是否言過其實?世界糧食安全到底處於什麼狀況?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名單,40個糧食短缺國中 有26個非洲國家(安哥拉、蒲隆地、衣索比亞、幾內亞、肯亞、賴比瑞亞、尼日、獅子山、索馬里、蘇丹、史瓦濟蘭、坦尚尼亞、烏干達、辛巴威等),10個亞洲國家(阿富汗、印尼、伊拉克、朝鮮、黎巴嫩、蒙古、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和東帝汶),3個拉丁美洲國家(哥倫比亞、古巴、海地)和俄羅斯(指車臣共和國)。
這項名為《農業收成預計和糧食現狀》的報告顯示,全球一些地區2006年農作物減產已成定局,預計全球糧食產量只有20.13億噸,與2004年的26.8億噸相比,已經是連續第二年呈下降趨勢。美國農業部對全球糧食產量的預測更為悲觀,認為2006年只有19.84億噸,這意味著將會有大量的缺口要靠往年的存糧來填補。
糧食安全不單單是解決溫飽問題,其戰略意義也不可小視。目前,世界糧食分布不均是一大特點。全世界共有近15億公頃的耕地,近1/2被用作糧食生產。從大洲看,世界糧食生產主要集中在亞洲、歐洲和北美洲。糧食出口國主要集中在10幾個國家,而進口國則達100多個。近些年,美國、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等國不僅是儲糧大戶,更控制了世界糧食出口量的80%左右。一些發達國家憑借先進的技術和廣闊的耕地資源,生產著遠遠超過其本身消費量的糧食,而且這些糧食還成了對其他國家進行政治和經濟干預的「武器」。
造成目前世界上一些地區糧食短缺的主要原因有四個:
一是地理因素。土地退化,耕地數量減少,人口與土地的比例嚴重失衡,無法滿足糧食供應,導致很多國家常年糧食短缺,比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
二是自然災害。反常的炎熱和乾旱無雨的天氣使全球很多糧食生產國不同程度的減產。印度和巴基斯坦史無前例的洪水造成了上百萬人居無定所,食不果腹;而尼泊爾約有4.5萬人受乾旱和水災影響,急需外部糧食援助。反常的天氣也對蘇丹及東非一些地區造成了嚴重影響,使當地農民本就貧困不堪的生活雪上加霜。
三是政局不穩和持續的戰亂。伊拉克、阿富汗、蘇丹等國受到地區沖突和安全局勢惡化的影響,當地不少居民正在等待國際糧食援助。
四是政策因素。國際市場政策與國家發展政策的非科學,甚至背離人性、遠違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需求,盲目鼓勵工業發展,形成社會畸形格局。工業品不僅不能吃,而且有的工業生產還依賴農業,消耗糧食。
作為農業大國和人口大國,在糧食問題上中國一直受到世界的關注,並為解決世界糧食問題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上個世紀,美國有個社會學家萊斯特·布朗曾寫了《誰來養活中國》一書,大肆炒作「中國糧食威脅論」。鄰國日本也不斷出現擔心中國人「吃掉」他們糧食的聲音。
事實卻是,中國沒有讓別人養,反而養活了世界上很多人。近25年來,世界主要農產品增長份額20%以上來自中國,中國糧食年產量從3億噸增至5億噸,不僅以事實回答了布朗的質疑,還得到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官員「中國在全球千年發展目標中所做的貢獻,給予再高評價也不過分」的贊譽,同時讓所謂「中國糧食威脅論」不攻自破。
2006年成為一個分水嶺,此後中國不再接受聯合國的糧食援助。9月,世界糧食計劃署的報告稱,中國在2005年成為僅次於美國和歐盟的世界第三大糧食援助捐贈國。報告說,中國2005年提供的對外糧食援助比上一年增長2.6倍。中國對外糧食援助的主要對象是朝鮮,其他的受援國有賴比瑞亞、幾內亞比索、斯里蘭卡等10多個國家。
如果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世界上約有1/5的國家處於缺糧狀態,那麼這種局面是否會蔓延,導致世界范圍內的飢荒呢?瑞典農業科技大學的糧食問題專家約翰松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飢荒問題的核心,是究竟多少糧食才能滿足當前的人口需要。關於這個問題,各國專家曾有過不同的統計。例如美國有一本書叫《挽救之道》,認為世界上只能生存5億到9億人,其餘的人全屬「多餘」,應該被消滅。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專家通過計算說,全球耕地的潛在供應力為360億人口。最近幾年,多數學者認為,按當今的經濟發展速度和科技水平,糧食供應的極限人口應在110億左右。
約翰松認為,就全球而論,當前糧食的供應基本能滿足需求,今後若干年也會如此,但只要糧食供求的不平衡沒有消除,在部分國家出現飢荒就會成為一種常態。同時他也指出,由於飢荒引起移民潮等動盪,會反過來影響到那些糧食生產和出口的發達國家,這樣,全球出現飢荒就不是危言聳聽。

我認為,中國的劣勢不在於農業大國,而在於不是農業強國。如果中國成為農業強國,不僅可以實現社會經濟更快、更好的持續發展,而且還可以為世界進步發揮更大的作用。
發達國家農業投資額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通常為10%以上。中國1990年財政支出用於農業的比重為10%,1995年下降為6.3%,2001年為5.5%。2006年有所增加,可以說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對農業投資最多、增幅最大的一年,但是與新農村建設的實際需要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農業資金投入不足,使許多相關工作無法正常開展,形成了政策落實斷層、基礎建設斷層、科研工作斷層、農技推廣斷層等問題。
在13億人口中,有70%是農民,可是農民的素質很低,大部分沒有接受過系統教育,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還有相當數量的文盲和半文盲。
除了個別機械化大農場外,廣大的農村仍然使用著鐵犁、木耬、耕牛,生產工具極其落後,與春秋戰國時期沒有本質區別。
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有的因四季耕種不得輪休,導致地力極薄;有的因遠離水源,無灌溉條件,從古至今一直靠天種地、靠天放牧、靠天吃飯;有的因破壞了自然環境,造成沙化、鹽鹼化程度日趨嚴重。
除了水稻、小麥、玉米等幾種良種在一部分農村得到推廣外,大部分五穀雜糧仍舊用普通的種子,並沿用傳統的耕作方式,農產品產量和科技含量極低。有許多地方連台像樣的機器也沒有,農產品加工增值轉化能力極其微弱,甚至幾乎等於零。
農業組織化程度很低,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經營分散,無法開展集約經營、規模經營。山村耕地有限,不適宜大面積耕作,可是廣袤的大平原也是東一塊小麥、西一塊玉米,田間管理極其粗放,短期行為嚴重,既沒有規模效益,也沒有長期效益。
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土地產出率很低,農產品成本很高,質量很差,價格呈下降趨勢,不僅在國際市場上沒有競爭力,而且農民面臨著增產不增收的尷尬處境。

2、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農民是主體公民

印度
參考資料:http://www.world68.com/sort.asp?bid=8(印度網站導航)

印度共和國位於亞洲南部的印度次大陸,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擁有十億人口以及上百種語言。如按購買力平價來計算,印度是全球第四大經濟體。
印度的地形分為三部分:尼泊爾以西的中,印邊境為喜馬拉雅山地,北部主要是恆河平原,南部為德干高原
「印度"(舊譯:「天竺」、「身毒「)這個名字來源於梵文,得名於印度河。印度人自稱「婆羅多」(भारत / Bhārata)。與印度接壤的國家包括了孟加拉國、緬甸、中國、不丹、錫金(印度已將其歸並為自己的一個邦,而不再將其視為鄰國)尼泊爾和巴基斯坦,印度又與斯里蘭卡和馬爾地夫隔海相望。(除此之外,按印度的觀點阿富汗也是它的一個鄰國)

目錄 [隱藏]
1 歷史
2 政治
3 行政區
3.1 邦
3.2 聯合屬地
3.3 國家首都
4 地理
5 經濟
6 人口
7 文化
8 其他
9 外部鏈接

[編輯]歷史
參見:印度歷史

印度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至今已經有大約5000年的歷史了。來自西北部的雅利安人部落在公元前1500年侵略了這里;他們與當地人的結合創造了經典的吠陀文化(Vedic culture)。此後,阿拉伯人在公元8世紀侵犯了這塊土地,隨後是12世紀到來的土耳其人,以及15世紀末到達此地的歐洲商人。

在擊敗了當地的莫卧兒帝國後,英國在19世紀成功地獲得了印度全境的控制權。而由莫罕達斯·甘地和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領導的非暴力抵抗運動終於為印度在1947年贏來了完全的獨立。這塊次大陸最終被分成「世俗」印度以及較小的回教國家巴基斯坦。

雖然印度的經濟成就引人注目,她依然面臨了多項挑戰,例如與巴基斯坦關於克什米爾地區的領土沖突、人口膨脹、環境破壞、貧窮以及印度國內的種族以及宗教沖突。

④ 必須知道的歷史常識

近幾年的高考歷史試題出現了對歷史常識的考查,且試題的數量和考查范圍呈現出了日漸增加的趨勢。如2007年全國文綜Ⅰ卷中的帝王謚號題;2008年全國Ⅰ、Ⅱ卷中關於中國古代地名中的「陰」「陽」題;2008年寧夏卷中對十二生肖的考查;2008年上海卷中對端午節的習俗的考查;2008年上海卷中對服飾裝飾功能的考查;2008年海南卷中對干支紀年的考查;2009年全國文綜Ⅰ卷關於姓氏起源題等。這些試題的出現給只關注課本知識而忽視課外常識的考生一個「下馬威」,因為它考查的內容基本上是書本沒有明確的表述,卻又是考生必須掌握的基本的歷史常識性知識。
歷史常識的內容極其廣泛,包括天文地理、科舉官職、禮儀習俗、姓名稱謂、衣食住行、器物用具、史傳典籍、各種紀年、音樂文娛、科舉官職、史學理論等等。歷史常識類的試題側重考查考生的人文素養的積累,藉助文史常識來考查考生對歷史問題的理解,考查范圍以古代史的傳統文化較多。難度以識記為主,知之者易,不知者難。在復習備考時,對這類知識要多注意,以增強復習備考的實效。以下列舉幾類必須知道的歷史知識。
(一) 廟號、謚號、年號和尊號

廟號是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祭祀時寫在牌位上的名號。始於西漢,迄於清朝。一般開國皇帝稱「祖」如宋太祖,明太祖;後繼者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判定依據主要看有沒有「祖」或「宗」。
謚號是根據帝王生前行為由臣下議定,朝廷也會賜予死去的貴族大臣謚號。它始於周初,秦朝時曾被廢止,漢又恢復,沿襲至清。常見的有周武王、周厲王、周幽王、漢武帝、隋煬帝等。
年號是中國古代帝王紀年的名號,一般認為由漢武帝首創,「建元」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年號。年號是帝王正統的標志,一個政權使用另一個政權的年號被認為是藩屬臣服標志,每逢新皇登基常改元,即改變年號。通常的做法是新皇登基那年不改,第二年才改變年號。如唐太宗公元626年即位,公元627年才改年號為「貞觀」。同時應該注意一個帝王允許有一個或多個年號,這要看皇帝的心情了。
尊號也叫徽號,開始於唐朝武則天時期,是尊崇皇帝、皇後、太後的稱號。尊號多是活著的時候奉上的,死後也可以奉上,如唐玄宗尊號為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尊號也可以累加,如武則天用過的尊號有「聖母神皇、聖神皇帝、金輪聖神皇帝、越古金輪聖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天冊金輪聖神皇帝、則天大聖皇帝」等。

對於古代帝王我們不直接呼名而是稱號,唐以前的帝王稱謚號,唐至元多稱廟號,到明清,每個皇帝(明英宗除外)都只有一個年號,所以習慣以年號稱,由於尊號太長,稱呼不便,用得很少。
(二) 姓氏來源
我國姓氏繁多,《中華姓氏書法大詞典》共收集了10129個姓氏,而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袁義達副研究員經過多年的收集和研究,發現中國人古今姓氏已超過22000個,當代中國人正在使用的漢姓約有3500個左右。通常所說的百家姓,只不過是集中了佔全國人口大多數的100個常見姓氏。姓氏究其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
1. 氏族的名稱演化為姓。上古時代氏族以自然物為氏族標志,因而這些姓大都和生物或自然現象有關。如熊、牛、雲等。
2. 以國名為姓。如我們所熟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晉、宋、鄭、吳、越、秦、楚、衛、韓、趙、魏、燕等,皆成為今天常見姓。
3. 以居住地為姓。傳說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東郭、西門、池、柳等,則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為姓。
4. 以次第為姓。一家一族,按兄弟順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如伯夷、叔齊,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長女。漢代以後逐漸在「名」或「字」中用同樣的字或偏旁表同輩關系,如宋代文學家蘇軾、蘇轍兄弟共用偏旁「車」表同輩。
5. 以官職為姓。如司徒、司馬、司空等,有些姓從字義上看也可以分辨出來,如籍、諫、庫、倉、軍、廚等。公孫、王孫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
6. 以職業為姓。如巫、卜、陶、匠、屠等。
7. 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呼延、慕容、尉遲等。
8. 以謚號為姓。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謚號。
9. 因避諱而改姓。如邱是諱孔丘等。
(三) 紀年方法
1. 年號紀年法:漢武帝劉徹開始用年號紀年,即位那年稱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順次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換年號就重新紀元。這種方法的好處在於紀年明確,可以直接表明具體的年份。
2. 干支紀年法:這是我國古代長期使用的一種方法,近代史上的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名詞就是干支紀年。我們現在的農歷仍然採用干支紀年。所謂干支就是十天乾和十二地支的簡稱。它把十個天干、十二個地支按一定的組合方式搭配紀年,單配單,雙配雙,不可能出現奇偶相組合。第一個為甲子年,第二年為乙丑年,依次類推,以六十年為一個周期循環,故有六十年一甲子之說。
求天乾的方法:凡是公歷年個位數是4的,天干為甲,個位數是5的,天乾的乙,依此類推:
求地支的方法:用公歷年除以12,余數是4,地支是子,余數是5,地支是丑,於是有:
如:1644年的干支年是甲申年(猴年),1911年是辛亥年(豬年),2005年是乙酉年(雞年),2009年是己丑年(牛年)等。
3. 民國紀年:是把中華民國成立的1912年作為民國元年,依次往下推。與公元紀年的運算公式為:公元紀年=1911+n,如民國三十年即1911+30=1941年。
4. 公元紀年:是以耶穌誕生之年為界,雖然耶穌只是宗教傳說中的人物,但是這個紀年標志逐漸在全世界通用。耶穌出生之年就是公元元年,以前的年份叫公元前某年,從這年起叫公元某年,公元元年前一年是公元前一年,後一年是公元一年,然後依次排列。公元元年是我國西漢末年時期,因此西漢及西漢以前的歷史年代為公元前的年代,東漢及東漢以後的歷史年代為公元後的年代。公元紀年中,每100年為一個世紀。世紀中又以每10年為一個年代。如20世紀80年代,通常是指1980年至1989年。世紀初即這個世紀的最初10年;世紀末即這個世紀的最後10年。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間范圍是1890年至1909年,但一般說來這是個大概的時間范圍,既可以在1890年至1909年范圍內,也可以超出這個界限。世紀的前30年為早期,世紀的最後30年為晚期,世紀的中間的為中期。世紀的前50年為前期(或稱上半葉),世紀的後50年為後期(或稱下半葉)。
(四) 避諱問題
避諱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現象。在封建社會,凡遇到跟君主或尊長的名字相同的字或讀音,不能直呼、直書其名,要採用某種方法加以迴避,這叫做「避諱」。大約起於周,成於秦,盛於唐宋,至清代更趨完密。避諱的對象有四類:
1. 國諱:主要是避皇帝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諱,有的朝代延伸至避諱皇帝的姓、字、生肖以及陵名等等。陰歷一月古時本來叫「政月」,到了秦朝,由於秦始皇一月出生,名叫「嬴政」,就把「政月」改為「正月」,讀作「征」了。女真族唐時服屬於契丹,因避契丹主宗真之諱,改稱「女直」。「元來」改「原來」就是為諱朱元璋之「元」。
2. 官諱:下屬要諱長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諱。唐朝大詩人杜甫,一生不寫海棠詩,在他留傳下來的1400餘首詩中,連一句涉及海棠花的也沒有,《古今詩話》里點明了此事:「杜子美母名海棠,子美諱之,故《杜集》中絕無海棠詩。」

3. 聖人諱:主要指避至聖先師孔子和亞聖孟子的名諱,有的朝代也避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之名,有的還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現在不少人姓邱,其實,這些姓邱的先人最早並不姓邱,而姓丘。春秋末年,孔丘被舉為「聖人」,為避諱便加了一個耳朵,所以就改「丘」為「邱」了。
4. 家諱:指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僅限於親屬內部。與別人交往時應避對方的長輩之諱,否則極為失禮。
避諱的方法通常有三種,即改字、空字和缺筆。
1. 改字。是將需要避諱的字改寫成其他字,這是最常用的一種做法。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為「戶部」。
2. 空字。是把需要諱的字去掉,不寫在書上。觀世音菩薩,為避太宗諱而改為觀音菩薩。為了避諱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王世充」寫成「王充」。
3. 缺筆。是將應避諱的字不完整寫出來,而少寫一兩筆。黃昏的「昏」字本寫作「上民下日」,也是為了避諱唐太宗的「民」,才缺筆以「氏」代「民」寫作昏。
(五) 地理山川
1. 陰陽:陽——山南水北;陰——山北水南。
2. 區域名稱:中原、關中、江南、江東、江河、嶺南、塞北、關內外、九州、西域等。
如關中,初指函谷關以西地,其後專指關中盆地。後來又有眾關之中之說,即東函谷,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
關東,秦漢時期關東指函谷關以東地區。是以函谷關作為區分東、西兩大地域的界標。明以後「關東」,乃山海關。以遼、吉、黑為關東,關外。把山海關以西亦即長城內側,統稱「關內」,後又漸稱「關里」,有山東人、河北人、山西人。
江左、江東,長江在蕪湖、南京一段,自南而北,折向東流,江南地區在這段江流之東,故名江東。古人於地理以東為左、西為右,故江東又稱江左,今江西省則稱江右。
3. 中國的別稱:赤縣、神州、中華、華夏、函夏、九州、九域、九有、九土、九區、九牧、八州、禹城、禹跡、禹甸、海內、中州、中原、四海、中土、天朝。
4. 重要城鎮名,古今對照。
北京:薊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順天府。
蘇州:姑蘇。
成都:錦官城。
南京:金陵、建業、建康、丹陽、江寧、白下、石頭城。
揚州:維揚、揚城、淮上、江都、廣陵。
開封:大梁、汴梁、東京。
杭州:臨安、武林、錢塘。
(六) 科舉考試
科舉考試起於隋代,盛於明清,清光緒31年止。明清時期科舉考試的內容以四書五經等為主,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一般分為以下四級。
1. 童生試,也叫「童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相公)資格,這樣才能參加科舉考試。
2. 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的一次考試,由秀才參加,考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員。
3.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4.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
(七) 史料分類
1. 按照史料產生的時期、出處劃分:一般將史料區分為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第二手史料(間接史料)。一般第一手史料比第二手史料更加真實可信。
2. 按照史料的載體劃分:可以分為實物史料、文獻史料。
隨著新課程和改革的進一步推行,高考歷史試題更加突出對材料處理能力的考查,材料形式更加多樣化,閱讀信息不斷擴大。而歷史常識類試題的日漸增加可以引導我們對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視,這類試題既能考查考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歷史人文素養,又符合當今歷史學科新課程改革的方向,而且也切合了目前高考試題的命題趨勢。因此,在2010年高考備考復習中,我們要對文史類試題予以高度重視,要對一些重要的文史常識進行整理復習,要精選全國各地的高考模擬試題中與歷史常識相關的試題,進行一定的強化訓練,以保證高考取得更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