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海洋生物科普知識講座」,請你為這個講座設計一個主題,要包含講座的內容和目的
科普知識講座——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
一、 活動主題
海洋生物科普知識講座
二、 活動背景及目的
日本東京海嘯引發核泄漏正向中國襲來,中國沿海出現了搶鹽、搶口罩的大規模恐慌。作為人類的我們如此珍愛自己的生命和生存環境,那麼同樣受到核泄漏影響的海洋朋友應該如何面對了?關於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這一問題,我們決定開展這期科普知識講座,旨在向同學們講解這一問題。
三、 主辦單位
四、 活動時間
五、 活動地點
六、 目標人群
七、 前期准備
1. 製作宣傳海報,最遲4月13日作出,4月14日列印出來,4月15日張貼於學校。
2. 傳單就不必了,浪費人力物力同時效果不好。(因為感興趣的人群不是很多)
3. 在人人網,校園bbs,和通知輔導員,班長向同學發布消息。於4月15日前落實。
4. 於4月12日前預約相關老師、教授。並於4月16日提醒。
5. 於4月13日前預約好教室。並確認放映裝置能用。准備筆記本電腦放映。
6. 准備相關視頻文件,於4月15日前落實。
7. 向相關部門借音響、話筒等裝置。
八、 活動流程表
1. 在活動開始前半小時聯系授課教師,由同學到門口迎接引路。
2. 在活動開始前一小時進入教室,並布置會場。(准備科協會旗、標明活動、講桌等)
3. 在明顯處放置宣傳展板,指明活動地點。
4. 晚19點活動正式開始
5. 活動形式:教師講解 放映視頻文件 學生提問。
6. 活動內容:(1)海洋生物依靠什麼生存。(2)海洋生物最適宜的生存環境。(3)核泄漏對海洋生物的影響。(4)人類應該如何幫助和改善海洋環境。
7. 活動結束後,由一名同學送走授課教師,同時安排同學引導觀眾離場。
九、 物資准備
1. 提前准備音響裝置、調試電腦視頻文件、話筒發聲。
2. 為授課教師准備禮品、准備水。
B. 健康科普知識講座
這個問題提得比較籠統,不太好回答。如果想學習一些健康方面的知識,首先建議看一些關於健康觀念方面的書,其次再去看一些簡單的基礎營養學的東西。平時保養身體的話做到一下三點:1、盡量避開各種污染源;2、每天堅持適量的有氧運動;3、合理的飲食及使用高品質營養補充劑
C. 你認為應該如何給中小學生科普安全教育知識
今年3月29日是第十五個「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主題為「加強疏散演練確保學生平安」。中小學生因交通事故、溺水、煤氣中毒等身亡的事例報道屢見報端。因此,給中小學生科普安全教育知識,提高師生安全防護意識和自救、互救技能,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總之,對中小學生進行安全知識教育,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D. 小學生科普知識講座
銀河系中的恆星
整個銀河系約有2000億顆恆星。天文學家根據這些恆星的年齡大小不同,將它們分成兩大星族:星族I與星族II。星族I是一些年輕的恆星,多分布在銀盤的旋臂附近,星族II是一些年老的恆星,多聚集在銀核及銀暈中。
在銀河系裡,既有許多如巨星、矮星、變星等單個出現的恆星,也有許多成雙成對出現的恆星雙星。除雙星外,銀河系中還可看到由兩顆以上的恆星組成的聚星。如雙子座的北河二是六合星,半人馬座的南門二是三合星。由 10個以上的恆星組成的星團也是銀河系裡的重要成員
E. 海洋生物科普知識講座的主題簡略點的
科普知識講座——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
一、活動主題
海洋生物科普知識講座
二、活動背景及目的
日本東京海嘯引發核泄漏正向中國襲來,中國沿海出現了搶鹽、搶口罩的大規模恐慌。作為人類的我們如此珍愛自己的生命和生存環境,那麼同樣受到核泄漏影響的海洋朋友應該如何面對了?關於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這一問題,我們決定開展這期科普知識講座,旨在向同學們講解這一問題。
三、主辦單位
四、活動時間
五、活動地點
六、目標人群
七、前期准備
1.製作宣傳海報,最遲4月13日作出,4月14日列印出來,4月15日張貼於學校。
2.傳單就不必了,浪費人力物力同時效果不好。(因為感興趣的人群不是很多)
3.在人人網,校園bbs,和通知輔導員,班長向同學發布消息。於4月15日前落實。
4.於4月12日前預約相關老師、教授。並於4月16日提醒。
5.於4月13日前預約好教室。並確認放映裝置能用。准備筆記本電腦放映。
6.准備相關視頻文件,於4月15日前落實。
7.向相關部門借音響、話筒等裝置。
八、活動流程表
1.在活動開始前半小時聯系授課教師,由同學到門口迎接引路。
2.在活動開始前一小時進入教室,並布置會場。(准備科協會旗、標明活動、講桌等)
3.在明顯處放置宣傳展板,指明活動地點。
4.晚19點活動正式開始
5.活動形式:教師講解 放映視頻文件 學生提問。
6.活動內容:(1)海洋生物依靠什麼生存。(2)海洋生物最適宜的生存環境。(3)核泄漏對海洋生物的影響。(4)人類應該如何幫助和改善海洋環境。
7.活動結束後,由一名同學送走授課教師,同時安排同學引導觀眾離場。
九、物資准備
1.提前准備音響裝置、調試電腦視頻文件、話筒發聲。
2.為授課教師准備禮品、准備水。我也是從別處搜的,不知能否幫到你。
F. 有誰科普知識講座材料
rfyQTS
G. 科普包括哪些內容
科普包括讓公眾接受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推廣科學技術的應用、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
從科學社會學的角度看,科學普及是一種廣泛的社會現象,必然有其自身的「增長點」。科學普及的生長點就在自然與人、科學與社會的交叉點上。也就是說,自然科學與人類社會的相互作用生成了科學普及,科技與社會又作為科學普及的「土壤」,哺育著它的生長。
從本質上說,科學普及是一種社會教育。作為社會教育它既不同於學校教育,也不同於職業教育,其基本特點是:社會性、群眾性和持續性。科學普及的特點表明,科普工作必須運用社會化、群眾化和經常化的科普方式。
(7)校園科普知識講座內容擴展閱讀:
中國的科普特色教育有:
由於中國人口眾多,教育基礎設施落後,人均受教育水平較低,因此公眾的整體科學素養水平比較低。此外,中國是一個經濟社會發展不均衡的國家。公眾的科學素養存在很大的城鄉差別、地區差別、職業差別。
因此,中國的科普是一個多層次的立體工程,較之西方的公眾理解科學具有更豐富的內容,包括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科普一直被作為公益事業,受到了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設立了科普管理和協調機構,建設了大量科普場館和設施,並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科普
H. 誰可以給我10個09-10年社區科普活動講座的內容,例如「手足口病知識講座」
亞健康知識講座
1.什麼是「亞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健康是一種身體、精神和交往上的完美狀態,而不只是身體無病。根據這一定義,經過嚴格的統計學統計,人群中真正健康(第一狀態)和患病者(第二狀態)不足2/3,有1/3以上的人群處在健康和患病之間的過度狀態,世界衛生組織稱其為"第三狀態",國內常常稱之為"亞健康"狀態。"第三狀態"狀態處理得當,則身體可向健康轉化;反之,則患病。因此,對亞健康狀態的研究,是下個世紀生命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何謂"亞健康"?"它是人們表現在身心情感方面的處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健康低質量狀態及其體驗。"廣州醫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董玉整教授說。據世界衛生組織一項全球性調查結果表明,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僅佔5%,經醫生檢查、診斷有病的人也只佔20%,75%的人處於亞健康狀態。
2.「亞健康」產生的原因
有關專家研究表明,造成「亞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
1.由於競爭的日趨激烈,人們用心、用腦過度,身體的主要器官長期處於入不敷出的非正常負荷狀態。
2.由於人體的老化,表現出體力不足、精力不支、神經的適應能力降低。
3.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等疾病的前期。在發病前,人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會出現器質性病變,但在功能上已經發生了障礙,如胸悶氣短、頭暈目眩、失眠健忘。
4.人體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時期。即使是健康人,也會在一個特定的時期內處於「亞健康」狀態。
3.「亞健康」的物質基礎(γ-亞麻酸學說)
——最新研究進展
亞健康是一種時髦的疾病,或者確切的說,它是一種不是病的病。因為處在亞健康狀態的人盡管存在一定的症狀,但在常規的醫學檢查中得出的結論往往是健康。那麼亞健康是否有物質基礎呢?最新醫學發現:心腦血管病與糖尿病的發生、發展都與人體缺乏一種γ-亞麻酸的物質有直接關系,而γ-亞麻酸缺乏症存在於普通人群中,γ-亞麻酸的缺乏將引起人體的各種亞健康狀態。
亞健康狀態的出現使生命活力減退,反應能力減退,適應能力減退,從而使血脂升高、血壓升高、血粘度升高、血糖升高,導致了這些「高症」。
4.「亞健康」的臨床表現
當人體出現"亞健康狀態"時,常常會有以下表現:
1、心病不安,驚悸少眠:主要表現為心慌氣短,胸悶憋氣,心煩意亂,惶惶無措,夜寐不安,多夢紛紜。
2、汗出津津,經常感冒:經常自汗、盜汗、出虛汗,自己稍不注意,就感冒,怕冷。
3、舌赤苔垢,口苦便燥:舌尖發紅,舌苔厚膩,口苦、咽干,大便乾燥、小便短赤等。
4、面色有滯,目圍灰暗:面色無華,憔悴;雙目周圍,特別是眼下灰暗發青。
5、四肢發脹,目下卧蠶:有些中老年婦女,晨起或勞累後足踝及小腿腫脹,下眼皮腫脹、下垂。
6、指甲成像,變化異常:中醫認為,人體軀干四肢、臟腑經絡、氣血體能信息層疊融會在指甲成象上稱為甲象。如指甲出現卷如蔥管、相似蒜頭、剝如竹筍、枯似魚鱗、曲類鷹爪、塌同癟螺、月痕不齊、峰突凹殘、甲面白點等,均為甲象異常,病位或在臟腑、或累及經絡、營衛阻滯。
7、潮前胸脹,乳生結節:婦女在月經到來前兩三天,四肢發脹、胸部脹滿、胸脅串痛,婦科檢查,乳房常有硬結,應給予特別重視。
8、口吐粘物,呃逆脹滿:常有胸腹脹滿、大便粘滯不暢、肛門濕熱之感,食生冷干硬食物常感胃部不適,口中粘滯不爽,吐之為快。重時,晨起非吐不可,進行性加重。此時,應及時檢查是否胃部、食道有佔位性病變。
9、體溫異常,倦怠無力:下午體溫常常37-38°C左右,手心熱、口乾、全身倦怠無力,應到醫院檢查是否有結核等。
10、視力模糊,頭脹頭疼:平時視力正常,突感視力下降(非眼鏡度數不適),且伴有目脹、頭疼,此時千萬不可大意,應及時到醫院檢查是否有顱內佔位性病變。
5.亞健康與其他疾病
亞健康與腸道疾病
「亞健康」是介於健康之間的邊緣狀態,又叫慢性疲勞綜合症或「第三狀態」。亞健康與消化系統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精神狀態的變化能影響胃腸道粘膜和肝臟等血流動力學和分泌的失調。同時,也會引起胃腸道運動功能的變化和紊亂,從而導致胃腸道疾病的發生。
各類微生物在人體內的內環境中形成一種微生態平衡,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其體內微生態往往失衡,腸內的有益菌群(如雙歧桿菌)的減少,而導致有害菌群及人體毒素就此會占據優勢。從而導致胃腸道疾病的產生。如:炎症,潰瘍,良、惡性腫瘤。遠離亞健康我們必須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加強鍛煉和營養的搭配。
與亞健康有關的心理疾病
人格障礙 強迫症 焦慮症 抑鬱症 疑病症 恐怖症
總結——健康與疾病之間亞健康的24種症狀
渾身無力、容易疲倦、頭腦不清爽、思想渙散、頭痛、面部疼痛、眼睛疲勞、視力下降、鼻塞眩暈、起立時眼前發黑、耳鳴、咽喉異物感、胃悶不適、頸肩僵硬、早晨起床有不快感、睡眠不良、手足發涼、手掌發粘、便秘、心悸氣短、手足麻木感、容易暈車、坐立不安、心煩意亂。
6.亞健康與白領
亞健康與腦疲勞有密切的關系,也有人稱"疲勞綜合症",是一種人們常說的"到醫院檢查不出病,自己難受自己知道"的那種狀態。最近,我國衛生部對十城市上班族的調查表明,上班族中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佔49%。醫學專家、心理學專家提出,產生"亞健康"狀態的根本原因是心理承受能力較差。
現在的"白領"階層,幾乎每天都面臨著新的挑戰,精神壓力很大。如果心理承受能力較強,及時調整心態,隨時化解壓力,就不會"積勞成疾"。反之,精神壓力長時間積蓄,大腦超負荷運轉,妨礙了大腦細胞對氧和營養的及時補充,使內分泌功能紊亂,交感神經系統興奮過度,植物神經系統失調,導致腦疲勞,從而引起全身的"亞健康"症狀。渾身無力,頭暈眼澀,心悸氣短,失眠健忘,上火便秘,沒有食慾等等。它還會降低人的免疫力,使人易患感冒和流行病。
其實生活中無處沒有壓力,上學、就業、工作、家庭,頗有讓人疲於奔命之感。一味消極對待只能使自己的健康雪上加霜,唯一讓"亞健康"遠離自己的方法就是不斷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一時一刻就能完成的。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合理安排膳食結構;充分利用緊張工作中的零碎時間,打球、慢跑、做操;找一種怡情的放鬆形式,讀書、聽音樂、畫漫畫、練字;旅遊、聊天、交友;靜坐、練氣、養神,不一而足。循序漸進,持之以恆,不僅身心得到放鬆,還修養出一種超然萬物的達觀心態。
7.克服亞健康狀態的方法
對於"亞健康",我們該怎麼辦?對此,醫學專家提出了簡便而行之有效的應對良策。
全面而合理的膳食
最科學的食譜是保證營養均衡。日常生活中,每天的膳食必須保證糖、蛋白質、脂類、礦物質、維生素等人體所必需的營養物質一樣也不少。同時,還應當注意克服兩種不良的膳食傾向:一是食物營養和熱量過剩;二是為了某種目的而節食,以致食物中某些營養素和熱量不足。這兩種錯誤部足以導致身體出現"亞健康"狀態。具體說,一個健康的成年人每天需要1500卡路里的熱量,工作量大者則需要2000卡路里的熱量,不斷補充營養是保持精力充沛的前提。
同時還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脂肪類食物不可多食,也不可不食。因為脂類是大腦活動所必需的,缺乏脂類會影響大腦的正常思維;但若食用過多,則會使人產生昏昏欲睡的感覺,而且長期累積就形成脂肪。
2、維生素作用巨大,不可缺乏。從事文字工作或經常操作電腦者容易眼肌疲勞,視力下降,維生素A對預防視力減弱有一定效果,可通過多吃魚肉、豬肝、韭菜、鰻魚等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來補充;經常在辦公室的人,日曬機會少,容易缺乏維生素D,需多吃海魚、雞肝等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當人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時,所消耗的維生素C將顯著增加,而維生素C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物質,應盡可能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
3、補鈣和安神。工作中為了避免上火、發怒、爭吵等情緒激動,飲食中可以有意識地多吃牛奶、酸奶、乳酪等乳製品,以及魚干、骨頭湯等,這些食品含有豐富的鈣質。研究表明鈣具有防止攻擊性和破壞性行為發生的鎮靜作用。
及時而恰當的生活調理十分重要
現代人少不了應酬,飯店的食品美味誘人,但往往碳水化合物過高,而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相對不足,常在外就餐者應注意生活調節,平時應多吃一些瓜果蔬菜以及豆製品、海帶、紫菜等。
認識和利用鹼性食物的抗疲勞作用。高強度的體力活動後,人體內新陳代謝的產物--乳酸、丙酮就會蓄積過多,造成人體體液呈偏酸性,使人有疲勞感。為了維持體液的酸鹼平衡,可有意多吃以西瓜、桃、李、杏、荔枝、哈密瓜、櫻桃、草莓等水果為主的鹼性食物。
及時的心理調節
美國有一項調查顯示,心理健康是所有事業有成者的標志。生活在社會中的人,難免會有痛苦和煩惱,要想應付各種挑戰,最重要的就是通過心理調節及時維持心理平衡。
認識自己的生理周期 每個人的心理狀態和精力充沛程度在一天中是不斷變化的,有高有低。大當數人在午後達到精力的高峰,但也不乏個人差異。不妨測定(連續記錄)自己一天的心理狀態,清醒程度和對事物反應的敏捷度,找出自己的精力變化曲線,然後合理安排每日的活動。
獲得心理醫生的幫助 由心理醫生進行正規的心理學干預,不僅是一種直接的治療,而且能增加心理承受的能力和心理調節能力,盡快恢復心理平衡和心理健康。
調整與休息。持續而高強度的快節奏生活難免令人不堪承受,疲勞、頭痛、失眠等不適症接踵而至,這些信號提醒你機體已經超負荷運轉,該進行調整與休息了。
運動是最好的調整
勞逸結合,重視運動 每天,抽出一段時間靜坐,完全放鬆全身的肌肉,去掉頭腦中的一切雜念,將意念集中干丹田,可以充分利用調整全身的臟器活動。到森林去,空氣中的負離子濃度較高,不僅能調節神經,還可以促進胃腸消化功能,加深肺部的呼吸,會對體力、腦力、心理等各方面起到良好的調節作用。長時間在辦公室坐著工作的人,應該每隔1小時活動一下,可以做簡單的保健操,也可以隨意活動筋骨,這樣,雖然用時不多,卻可以有效防止由"靜坐"生活方式導致的慢性疾病。
午睡不容忽視 目前,國外一些公司規定職員必須午睡,以保證工作效率,午睡時間宜在半小時左右,關鍵是質量。睡時最好能平躺在床上或沙發上,使身體伸展開來。不要趴在桌上睡,這種體位容易使空氣受限,頸項和腰部的肌肉緊張,醒後很不舒服,易發生慢性頸肩病。
I. 科普知識
概論從科學社會學的角度看,科學普及是一種廣泛的社會現象,必然有其自身的「增長點」。科學普及的生長點就在自然與人、科學與社會的交叉點上。也就是說,自然科學與人類社會的相互作用生成了科學普及,科技與社會又作為科學普及的「土壤」,哺育著它的生長。而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則為科學普及不斷提供新的生長點,使科普工作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和濃厚的社會性、時代性。形象地說,科學普及是以時代為背景,以社會為舞台,以人為主角,以科技為內容,面向廣大公眾的一台「現代文明戲」,在這個舞台上是沒有傳統保留節目的。
從本質上說,科學普及是一種社會教育。作為社會教育它既不同於學校教育,也不同於職業教育,其基本特點是:社會性、群眾性和持續性。科學普及的特點表明,科普工作必須運用社會化、群眾化和經常化的科普方式,充分利用現代社會的多種流通渠道和信息傳播媒體,不失時機地廣泛滲透到各種社會活動之中,才能形成規模宏大、富有生機、社會化的大科普。
現代科學技術是一個極其龐大而復雜的立體結構體系,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多種社會職能。在科普工作中,既要注重科技知識的外在功利,又不可忽視其內在的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在知識信息中含有的四個不同層次(即數據、信息、知識和智能)中,占據最高層次的智能,才是構成人們科學文化素質的最具活性的重要素質。而這對身處不同崗位的各級領導幹部和科技工作管理者來說,尤為重要。
編輯本段科普由誰來寫和寫作資格認定
科普書都是一些成為了偉大科學家之後的人才有資格去寫,這是學術界的行業規矩,所以一些科學家不願意或者有些為難情緒去寫科普,這主要是考慮到自己還不是偉大的科學家的原因,因為一旦某某科學家答應寫一本科普作品了,行內人士一般不會說的,心裡都會反感的, 最後就是由一些普通人來寫(但必須是出於對科學的熱愛和崇敬來寫)而且不能署真實姓名只能是筆名,這是行規。
編輯本段中國的特色科普
由於中國人口眾多,教育基礎設施落後,人均受教育水平較低,因此公眾的整體科學素養水平比較低。此外,中國目前是一個經濟社會發展不均衡的國家。公眾的科學素養存在很大的城鄉差別、地區差別、職業差別。因此,中國的科普是一個多層次的立體工程,較之西方的公眾理解科學具有更豐富的內容,包括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科普一直被作為公益事業,受到了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設立了科普管理和協調機構,建設了大量科普場館和設施,並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
編輯本段中國科普立法
2002年6月,中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
2006年,國務院頒布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
2009年,南京市頒布了《南京市科學技術普及條例》
編輯本段中國科普管理和活動機構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政府對科普工作一直非常重視。在新中國建立初期,就在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設立了科學技術普及局,負責領導和管理全國的科普工作。其後,在各部門、地方都設立了專門的科普管理機構。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建立了一批國家級科普場館。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設有科普專項經費,以支持科普活動。中國目前的科普經費主要以政府撥款為主。社會各界,包括科技界、媒體出版業、城市社區、企業等等,都積極投身於科普工作之中。
國家科普管理機構
中國政府對科普工作的管理和協調機構是相對集中型的。為統籌管理和協調各部門的科普活動,使各部門都重視科普工作,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的規定,科技部負責制定全國科普工作規劃,實行政策引導,進行督促檢查。1996年4月成立了以科技部為組長單位,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為副組長單位的國家科普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成員單位由中央、國務院和群眾團體中有關科普工作的部門組成。隨後,中國各地也相應地建立了地方科普聯席會議制度,這對於有效動員各種力量開展科普工作,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證。
在國務院各系統中,各部委的科普職能都是依據其主要職能而展開的。
科技部在政策法規與體制改革司下設立了科普處。該處的職能是:起草國家科普政策法規、組織協調國家重大科普活動、完善和落實科技特派員制度等。
教育部下設機構中,基礎教育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科學技術司、師范教育司、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等依據自己的職能,不同程度地參與科技教育和科普工作。
衛生部涉及到的主要職責有:開展全面健康教育、指導初級衛生保健規劃和母嬰保健專項技術的實施、指導醫學科技成果的普及應用工作等。
農業部在農村科普工作中起著重要作用。農業部下設的科技教育司負責農業科技知識的普及和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此外,農業部還積極支持中國農學會的科普工作。
科普活動機構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雖是一個群眾性科技團體,但在中國的科技發展中卻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功能之一是科學技術普及。建國以來,它通過組織科普活動,為中國的科學普及工作作出了非常突出的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中明確規定了科協組織是科普工作主力軍的地位,它擔負著科普工作的組織和實施的任務。
在中國科協機關設立了科學技術普及部,主管科協系統的科普工作。
中國科協所屬167個全國性學會,其中138個成立了科普工作委員會。中國科普創作協會成立於1979年。在22個直屬事業單位中,中國科學技術館、科學普及出版社、中國科普研究所等從事科普事業的有14個。全國已建縣級以上科協2881個,學會65482個,企業科協10674個,大專院校科協328個,街道科協4191個,鄉鎮科協、科普協會32511個。科協機構已經形成從中央到地方有系統的最完善的科普組織。
中國科學院也是中國科普工作活動的重要部門,在科普方面的職責是充分發揮中國科學院高科技人才密集、科研設施先進的優勢,加強各科研機構和科技工作者與社會公眾的聯系;動員和組織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以多種形式宣傳科技知識;推動有條件的科研單位面向社會開放研究實驗室,通過舉辦講座、組織參觀等多種方式進行科普宣傳。為充分發揮自身智力和設施資源的優勢,及時有效地向社會普及中科院最新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成立了科普工作領導小組和中科院科普辦公室,負責中國科學院的科普工作,並積極開展科普活動。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簡稱全國婦聯)下設婦女發展部,其涉及到的科普職能有:指導各地婦聯組織婦女文化科技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動員和組織婦女參與扶貧、西部開發和生態環境建設,促進農村婦女依靠科技致富;指導各地婦聯開展「雙學雙比」(學文化、學技術、比成績、比貢獻)、「巾幗建功」 活動等。兒童工作部涉及科普的職能有:開展女童工作,促進女童發展;參與推進校外教育,協調、推動全社會為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等。
此外,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國共青團等部門都有專門的機構設置負責職工和青少年的科學普及工作。
編輯本段科普場館和設施
科普場館和設施是面向社會公眾進行科普宣傳和教育的重要場所。截止到2001年,中國大陸地區共有科學技術博物館240多座,包括科技館 21座,綜合性自然博物館8座,自然保護區建立的博物館6座,專業性自然史博物館115座,農業、航空、航天、郵電、鐵路、中醫葯、煤炭、軍事等專業性技術博物館約50座,水族館38座,另有省級綜合性博物館設立的自然部9座。
科學技術館
科學技術館是指綜合性科學普及場所,其主要功能是:展覽教育、培訓教育、實驗教育。
中國科學技術館一期工程2萬平方米在1988年建成向社會開放;1999年國慶50周年時2萬平方米的二期工程竣工,千年之交向社會正式開放。
中國科學技術館二期工程新展廳的展示內容著重反映了新世紀科技發展的趨勢,反映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大領域,主要包括:航空與航天、生命科學、環境科學、信息技術、能源與交通、材料與製造技術以及基礎科學等各學科不同領域展品300餘項,還有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展品約400項。
中國科技館穹幕廳是世界上最大穹幕影廳之一。
2006年,將有一座建築面積約12萬平方米的中國科技館新館矗立在奧林匹克公園內,更加現代化的設施將使之進入世界三大科技館之列。
上海市科技館是地方政府投入建立的大型科普活動場所。2001年10月在中國上海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就在上海科技館舉行。
海爾科技館是中國第一家由企業出資興建的現代化科技館,創建於1998年並於1999年正式對外納客。海爾科技館是以企業文化為依託,融科技、文化、旅遊、娛樂為一體的大型現代化展館。
專業自然博物館
目前,中國大陸建有專業性自然史博物館115座,其中包括恐龍等生物博物館30座、天文館15座、地質館70座。
常州中華恐龍園應用的先進技術堪稱中國自然博物館之典範。恐龍園運用情景營造手段,以飛濺的瀑布、冷峭的山岩、無水的海洋、茂密的叢林、洪荒的洞窟等,再現中生代特有的生存環境。化石陳列運用互不雷同的手法,通過高科技手段和聲光電的運用,結合影視成像、卡通動畫、恐龍翻模、網路游戲以及各類科技製作等,使中華恐龍館突破了傳統博物館的觀念,成為具有震撼力的,集博物、科普、觀賞、游樂、參與為一體的現代新型恐龍博物館。
中華恐龍館內設有五個主廳和六個輔助廳。全館總面積2萬平方米以上,館體穹頂最高處達36米。各廳通過邏輯路線,有分有合,互為關聯。以生物演變史作為設計背景,重點突出恐龍從生存、繁衍、演化直至毀滅的構思主線,揭示了生命與環境相互依存,人類必須保護生態、保護環境的深刻主題。
科普教育基地
利用已有的科技活動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向公眾開放,也是中國科普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6年,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確定了第一批對公眾開放的科普教育試點基地,包括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化學研究所、植物研究所、古脊椎動物研究所與古人類研究所、計算機研究中心。
科普大篷車科普列車
「科普大篷車」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根據中國科普工作發展要求而研製生產的,目的在於向偏遠地區開展科學技術普及宣傳、科學技術咨詢,舉辦科普展覽。
科普大篷車具有車載科學技術普及展品展示教育、展板宣傳教育、科學技術影視片播放教育、贈送科學技術普及資料書籍、流動科學技術普及宣傳舞台等五項功能,被譽為「流動的科學技術館」。
科普大篷車於2001年1月投入使用,在中國中西部地區廣大農村開展了大量科普活動,受到了農村居民的熱烈歡迎。2002年,「科普大篷車」在全國17個省、市、區行駛,在各地舉辦了約10萬場科普報告和講座,聽眾數千萬人次。
2002年,中國又推出了面向西部地區和老、少、邊、窮地區的「科普列車」,主要開展科普展覽、報告會、講座、農業技術咨詢、醫療技術培訓、致富經驗傳授、科普電影放映等活動。
2002年5月以「傳播科學文明,服務老區人民」為主題的科普列車從北京出發,沿京九(北京—香港九龍)鐵路在河北、河南、湖北、江西四省的14個縣市開展宣傳服務活動。2002年10月,以「傳播科學文明,促進西部開發」為主題的科普列車則從北京駛向西北,為內蒙古、寧夏、甘肅等3個省、區鐵路沿線9個縣(旗、市)的各族人民提供服務。所到之處,廣受歡迎。
編輯本段大型科普活動
中國的大型科普活動包括科技周、大型科普展覽、科技下鄉等。
科技活動周是目前中國重要的科普活動之一。2003年雖然遭受SARS疫情影響,但全國科技周活動仍如期在網上進行。主題是「依靠科學,戰勝非典」。
國家科技周的活動內容非常豐富,全國各省市有關科普活動的機構都採取行動來宣傳科技,促進公眾與科學的對話。每年的科技周國家科普聯席會議都通過協商形成一個主題,圍繞該主題各部門再來舉辦各種形式的科普活動。
主題為「科技以人為本,全面建設小康」的2004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於5月15-21日在全國展開。2004年的全國科技活動周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重點宣傳科學發展觀、強調科技為「三農」(農業、農村、農民)服務、關注未成年人科普教育。主要的活動包括在北京舉辦「科技以人為本,全面建設小康」的大型主題展覽及大型科技游園會、在河北西柏坡舉辦「科技富民」大型科普活動、在黑龍江舉行「振興東北,服務三農,科技列車龍江行」大型活動等。
科技周、科技月等綜合性科普活動雖然時間短暫,但影響卻非常廣泛。通過定期舉辦大型科普活動,調動了科技人員進行科學傳播的積極性,推動了公眾對科技的學習和理解,擴大了社會影響。
同時,配合重大國際和國內節日,國家各科普有關單位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科普活動。如國際氣象日、世界衛生日、世界環境日、世界地球日、國際博物館日、全國植樹節、國家節能宣傳周等,各有關單位根據節日的情況,通過報紙、電台、電視、互聯網等宣傳輿論工具,以科普知識競賽、演講或大型文藝演出的方式來宣傳相應的科學知識。
面向農村的科普活動則更加強調實用技術的傳播。自1996年以來,各地在每年的春冬季節廣泛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先後組織了1000多萬科技人員下鄉,幫助農村幹部群眾提高文化科技素質。
在這些活動中,都穿插著科普講座。據統計,僅在2002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系統就舉辦講座近9萬次,參加人數達到300多萬人次。
「由於政府部門對科普事業的重視和支持,現在中國已擁有世界上最好的科普環境。」——著名華裔數學家陳省身到過世界許多地方,在比較了中外科普工作的條件後,對中國的科普環境表示由衷的贊嘆
編輯本段科學普及的定義
有了明確的公認的定義,才容易知道論述的基礎,才容易得到一致的結論。
講述自己的論據和結論,讓讀者自行驗證此結論是可重復的規律(科學)的過程,被稱為科普。
迷信是不希望聽者去驗證,只希望聽者接受講述觀點的傳播形式。
不經驗證的接受方式,也是迷信。
對沒有能力理解或驗證的人講科學,應該叫啟蒙教育,多用於在兒童還不知道基本科學驗證方法的時候,講述科學知識。這不適用於理論交鋒之時,此時主要講證據。學校的教材,才是經得起推敲和實驗證明的標準的科普讀物。
由此定義出發,象時間簡史一類,沒有嚴格推理過程,盲目把一些「科學家」結論推給大眾的做法,不是科普,最多算做啟蒙,也就是給不知道相對論,或不理解相對論的人看的,而科普讀物,要象教材那樣,對每一個實驗論據,都要講清前提條件,預計結果,實驗結果,這才能讓讀者去驗證。
我們學校的教材是最常見的科普讀物。用這個科普的定義,才是可驗證,可重復的科學定義。「科學家」是沒有嚴格定義的,科普讀物也不需要科學家去寫!
有人這樣定義科普:「科學技術普及,是指採用公眾易於理解、接受和參與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方法,推廣科學技術應用的活動。」愛因斯坦就用這種方法「普及」他的相對論:「一個人坐在火爐旁五分鍾,他感覺象過了一個小時;一個男人與他喜歡的姑娘聊天,一個小時,他感覺過了五分鍾。所以說時間是相對的。」確實採用了公眾易於理解的說法,但這是錯誤的!科學是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科學定義的時間,就是所有參照系都同意的統一時間,否則就不是科學時間。科學精神,就是質疑一切的態度,不論話是誰說的,只有不出現例外情況,我們才承認它是科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