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京劇小知識
擴展閱讀
英語8上第5單元知識點 2025-01-13 09:29:03
訂小惠同學報紙有什麼用 2025-01-13 09:26:34
兒童發風疹塊掛什麼科 2025-01-13 09:22:49

京劇小知識

發布時間: 2022-03-31 04:18:46

Ⅰ 京劇的基本常識和一些知識

對不起,我只搜到這些概念,不知有用嗎?
京劇:也叫「京戲」,是流行全國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 200多年的歷史。清乾隆55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個徽調班社,陸續進入北京演出,他們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相互影響,又接受了崑腔、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並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逐漸融合、演變、發展而成。
「四功五法」:戲曲演員「唱念做打」四種表演功夫和「手眼身法步」(一說「口手眼身步」)五種技術方法的合稱。這是戲曲演員的基本修養。

「角色」:傳統戲曲中,根據劇中人不同的性別、年齡、身份、性格等而劃分的人物類型。如一般男子稱生或末;老年婦女稱老旦;性格粗豪的男子稱架子花臉(副凈)等。各自具有表演藝術上不同的特點。從戲曲史看,角色劃分逐漸由簡而繁。近代各戲曲劇種大都以生、旦、凈、末、丑為基本類型,並各有較細密的劃分。如生又分老生、小生、武生;旦又分青衣、花旦、老旦、武旦等。演員往往專演一個類型的角色,因而形成各種專門行當。習慣上,角色與行當通用。
「碰頭彩」:戲曲術語。指演員一出台簾,觀眾即迎頭報以熱烈喝彩,俗成稱「碰頭彩」。
票友:戲曲、曲藝術語。它是非職業性戲曲、曲藝演員和樂師的通稱。相傳清朝初年,八旗子弟憑清廷所發「龍票」,到各地演唱子弟書,從事宣傳,不取報酬,後來就把不取報酬的業余演員稱為「票友」。票友的同人組織稱為「票房」。票友演出稱為「票戲」。票友轉為職業演員稱為「下海」。
四大須生
指30年代先後成名的四個京劇須生(老生)演員,即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
四小名旦:1936年,北京《立言報》舉行公開投票選舉,選出當時尚在科班或尚未滿師的京劇旦角演員李世芳、張君秋、毛世來、宋德珠四人為「四大童伶」。1940年,在四大名旦的影響下,再次選舉上述四人為「四小名旦」。
四大名旦:二十年代先後成名的四個京劇旦角演員,他們是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 荀慧生。
武場」:指樂器中的打擊樂。如京劇的大鑼、小鑼、鐃鈸、堂鼓等。過去,也指打擊樂的樂師
「文場」 :指樂器中吹、拉、彈的各種管弦樂。如京劇的胡琴、南弦子、月琴、笛子、嗩吶等。過去也指演奏這些樂器的樂師、笛師等。

Ⅱ 京劇的小常識

給你推薦兩本書:
京劇原來如此美麗和京劇知性之旅。
第一本是入門方面的,第二本相對來說深一些了。
第一本從行當啦,如何化妝啦,以及一些京劇身段方面介紹的,還有圖,非常不錯。
第二本從流派以及京劇歷史方面講的。建議去買來看看。

Ⅲ 關於戲曲的小知識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是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

1、京劇: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場景布置注重寫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3)京劇小知識擴展閱讀

新世紀以來,戲曲藝術在傳承創新上積累了一定經驗,但也存在認識和創作上的某些誤區,最為突出的仍然是自我迷失和脫離觀眾。

以為戲曲落後於時代,落後於西方話劇、音樂劇,不尊重戲曲,用話劇等簡單甚至是粗暴地改造戲曲,盲目「創新」,去程式化和行當化,丟失了戲曲的本體;

盲目追求「精品」,從編導、音舞甚至表演,請來各路「神仙」,因不熟悉劇種,消解了戲曲及其劇種的特殊性和多樣性。如此「創新」的結果,註定是「千人一面」、「似曾相識」,嚴重背離了戲曲的草根性和民間性,觀眾並不買賬。顯然,無論是「西化」的改造、消解個性的趨同,還是遠離觀眾的審美,對戲曲的傳承與創新都是不利的。

Ⅳ 有關京劇的小知識

按傳統,有「生、旦、凈、末、丑」的五大行當。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種行當, 生行分為須生(老生)、紅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為京劇中的重要行當之一。 除去紅生和勾臉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臉的,行內術語叫作"俊扮",即扮相都是比較潔凈俊美的。
須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劇中人,口戴鬍子(髯口),因性格與身份的不同,可分為安工老生或稱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將)、衰派老生(如扮演窮困潦倒之人)等。
紅生:為勾紅臉的須生,如扮演關羽、趙匡胤等。
小生:指演劇中的翎子生(帶雉翎的大將,王侯等),紗帽生(官生)、扇子生(書生)、窮生(窮酸文人)等。
武生:為戲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長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稱短打(撇子)武生。

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馬旦、老旦、貼旦、閨旦等角色。旦角全為女性。
青衣:以唱為主,扮演賢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亦叫花衫,以花艷為特色,以演皇後、公主、貴夫人、女將、小販、村姑等角色為主。
武旦、刀馬旦:為演武功見長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為中老年婦女。

凈角指臉畫彩圖的花臉角色,看來並不幹凈,故反其意為『『凈」。
凈行分如下幾種角色:以唱為主的銅錘花臉與黑頭花臉;以工架為主的架子花臉,如大將、和尚、綠林好漢及武花臉與摔打花臉等。
銅錘花臉稱正凈,架子花臉叫副凈,武工花臉名武凈,武二花臉言紅凈,在表演風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

該行當多為中年以上的男性,實際末行專司引戲職能,如打頭出場者,反其義而稱為「末」。 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多數掛須。又細分為老生、末、老外。
老生:所扮角色主要是正面人物的中年男子。
末:一般扮演比同一劇中老生作用較小的中年男子。傳統昆劇演出整部傳奇之首出,照例皆為副末念誦詞曲開場。
老外:所扮角色多半是年老持重者,其扮演對象頗廣,上至朝廷重臣,下至僕役方外。

劇中醜行勾臉,而勾畫「三花臉」,面譜與花臉有很大區別。
醜行又分文丑、武丑。文丑中又分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專演跌、打、翻、撲等武技角色。根據動物屬相,丑屬牛,牛性笨,丑為笨的代名詞。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開口跳,而能說能跳,表演出活潑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與牛的丑笨性又完全不同。
京劇的乾旦坤生
乾旦坤生是指男生唱旦角,女生唱生角。這是京劇發展史上的一道風景線。先有男生唱旦角,後有女生唱生角;以男生唱旦角居多。

Ⅳ 京劇的趣味知識

臉譜」是指中國傳統戲劇里男演員臉部的彩色化妝。這種臉部化妝主要用於凈(花臉)和丑(小丑)。它在形式、色彩和類型上有一定的格式。內行的觀眾從臉譜上就可以分辨出這個角色是英雄還是壞人,聰明還是愚蠢,受人愛戴還是使人厭惡。 京劇那迷人的臉譜在中國戲劇無數臉部化妝中佔有特殊的地位。京劇臉譜以「象徵性」和「誇張性」著稱。它通過運用誇張和變形的圖形來展示角色的性格特徵。眼睛,額頭和兩頰通常被畫成蝙蝠,蝴蝶或燕子的翅膀狀,再加上誇張的嘴和鼻子,製造出所需的臉部效果。
臉譜的分類:
臉譜根據描繪著色方式,分為:揉,勾,抹,破四種基本類型。
揉臉:凝重威武,整色為主,加重五官紋理加以實現。是十分古老的臉譜形式。
勾臉:色彩絢麗,圖案豐富,復雜美麗,五彩繽紛,有的還貼金敷銀,華麗無比。
抹臉:淺色為多,以為塗粉於面,不以真面目示人,突出奸詐壞人之性。
破臉:不對稱臉,左右不一,形容面貌醜陋或意比反面角色。
根據臉譜的圖案排列,又把臉譜分為以下四種:
整臉:最原始的臉譜形式,利用雙眉把臉分為額和面兩個部分的臉譜。
三塊瓦臉:在整臉的基礎上再利用口鼻把面部分為左右的臉譜。
花三塊瓦臉:把三塊瓦臉的分界邊緣藝術化,加上各式圖案的臉譜。
碎臉:三塊瓦臉的變種,其分界邊緣花形極大,破壞了原有的輪廓。
臉譜的色彩:
京劇臉譜色彩十分講究,看來五顏六色的臉譜品來卻巨細有因,決非僅僅為了好看。不同含義的色彩繪制在不同圖案輪廓里,人物就被性格化了。
臉譜的通用色彩含義為:
紅色 一般:忠勇俠義,多為正面角色。
其他:有諷刺意義,表示假好人。
特例:老人顯示年輕紅光猶在;壞人做了點好事。
黑色 一般:直爽剛毅,勇猛而智慧。
其他:表示陰陽中的陰,用於鬼魂。 膚色較黑或面貌醜陋。
一般:陰險奸詐;剛愎自用。
其他:和尙,太監臉譜;表示老人年邁,
紫色 一般:剛正威武,不媚權貴。
其他:面色不好,醜陋。
黃色:勇猛而爆躁
金色 一般:神仙高人。
其他:猛將。
銀色 神仙,妖怪。
綠色 一般:勇猛,莽撞。
其他:綠林好漢。
藍色 剛強陰險。
臉譜的圖案:
臉譜圖案非常豐富,大體上分為額頭圖,眉型圖,眼眶圖,鼻窩圖,嘴叉圖,嘴下圖。每個部位的圖案變化多端,有規律而無定論,如:
包拯黑額頭有一白月牙,表示清正廉潔。
孟良額頭有一紅葫蘆,示意此人愛好喝酒。
聞仲,楊戩畫有三眼,來源於古典傳說。
巨靈,煞神,金錢豹有多張臉,突出其神鬼妖特色。
楊七朗額頭有一繁體「虎」字,顯示其勇猛無敵。
趙匡胤的龍眉表示為真龍天子。
雷公臉譜中有一雷電紋。
姜維額頭畫有陰陽圖,表示神機妙算。
夏侯敦眼眶受過箭傷,故畫上紅點表示。
竇爾墩,典韋等人的臉譜上有其最擅長的兵器圖案。
王延章頭畫蛤蟆,表示是水獸轉世。
趙公明面畫金錢,表示自己是財神爺。
北斗星君畫七星圖於額上…

Ⅵ 你知道哪些關於京劇藝術的小知識

你知道哪些關於京劇藝術的小知識?
京劇是我們國家的國粹,我們多多少少應該知道一些京劇的小知識。

傳統京劇在開場前,要打一陣鑼鼓點。由慢到快,最後是緊鑼密鼓的節奏戛然而止。轉為開場的弦樂伴奏。
這意思是趕緊找好座位,好戲馬上就要開始了。
第一個出場的演員,通常,在戲中是個男演員角色。很少先由女演員角色出場,這叫『陽剛』
女演員角色先出場,叫『陰場子』,預示戲是外行的導演,這出戲火不了。(陽盛陰衰,傳統戲很講究這一點。)
演員出場三,五步以後,要小亮相,然後再慢慢往前走,基本站在舞台正中間才開始『自報家門』,姓字名誰,基本上是介紹我是誰,干什麼的,我現在在等誰或接下來該干什麼等等。
演員的說話,道白分兩種:「京白」和上韻的「韻白」。
京白:是平民百姓的語言,京腔京韻也很講究,不大好說,但很好懂。
韻白:基本上是官場人、文化人的語言。韻白很不好說,俗稱「千金白話四兩唱」,這里說的『白話,』指的就是韻白,當然,也包括京白。
唱的唱腔,不是演員隨心所欲地去唱,而是事先由文藝音樂工作者設計好的腔調,再由演員唱出。常用的有「二黃」、「西皮」、「反二黃」、「反西皮」、「南梆子」、「四平調」等等
演員頭上戴的叫法很多,男演員戴的:
王帽(皇上)、帥盔(大將)、相紗(宰相)、紗帽(文官)、大額子(兵頭)、小額子(兵士),氈帽頭(跑堂的,街坊,)、
軟款的有:小生巾子、羅帽、草帽圈、等等。
男演員上年紀了要戴「髯口」(鬍子):
「三綹」(三十歲左右)、「滿」(連巴鬍子)、「扎」(絡腮鬍子)「吊達」(小丑)等等
女演員頭上戴的叫「頭面」,「辨穗子」,「鳳冠」,「草帽圈」等等;
身上穿的更是琳琅滿目,「蟒袍」,「開敞」,「道袍」,「披」,「腰包」,「彩褲」等等
腳底下穿的:「靴子」、「朝方」(三花臉人物穿)、「夫子履」(無官職的人穿)、「薄底」(武打演員),「虎頭靴」(少年貴族或小王子)、「傻鞋」(砍柴人、僧人)、「彩鞋」(女演員穿)白大襪(布做的襪子,所有演員都需要穿。)
演員手中拿的物件,統稱「道具」(酒杯,酒盞,馬鞭,串珠,彩娃子,刀、槍、劍、戟,車旗,傘,扇,金瓜、御斧、朝天蹬,宮燈等等。)
這些小知識,看幾次傳統戲就會有印象。

Ⅶ 關於京劇的知識

京劇的起源和特點分別是什麼

京劇大家都很熟悉,現在的每年的中央春晚為了發掘國粹,都要有京劇的片段,那麼京劇的起源是什麼的呢?

說起京劇,和京劇流派,我喜歡梅蘭芳,出生於北京,四大名旦之一,在梅蘭芳50餘年的演藝生涯中和舞台生活中,發展和提高了京劇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形成了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流派,世稱「梅派」,並其代表作有《貴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鋒》《打魚殺家》等。

當然,梅蘭芳是老一代藝術家,現代京劇名家,李玉剛,當紅花旦,一位來自吉林的小夥子,他也曾把貴妃演活了。不光是我,挺多人也喜歡李玉剛,大街上總能聽到人模仿李玉剛演唱,一些粉絲「模仿秀」!

京劇作為一種國粹,現在並不陌生,在我們小學校里分別開設了京劇特長班,喜歡京劇的家長可以給孩子報班學習,希望我們國家的國粹發揚光大,世代繁華。

Ⅷ 京劇常識知識點

一、知識介紹

(一)京劇的形成

京劇是在18世紀下半葉經徽戲、秦腔、漢調的交融,並借鑒吸收崑曲、京腔之長而形成的。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為給乾隆祝壽,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四大徽班進京獻藝,揭開了200多年波瀾壯闊的中國京劇史的序幕。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京劇,曾稱平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其他四種分別為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位列中國戲曲三鼎甲(京劇、豫劇、越劇)「榜首」。

(二)京劇小知識

1.京劇行當
生就是指男子,又分老生,小生,武生。
旦就是指女子,又分正旦(青衣),老旦,花旦,花衫,武旦,刀馬旦,彩旦(揺旦)。
凈就是花臉,又分正凈(銅錘花臉),副凈(架子花臉),武凈,毛凈。
丑就是丑角,俗稱「三花臉」,又分文丑,武丑,鐵丑。
末就是指中年以上男子,多數掛須。又細分為老生、末、老外。
京劇四大名旦是指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
前四大須生是指余叔岩、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後四大須生是指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

2.臉譜
臉譜是運用色彩和線條構成各種圖案,以象徵人物的性格和品質,基本可分為六類:紅、白、黑、黃、藍和綠、金和銀。
紅:表示忠義、耿直、有血性,如:「三國戲」里的關羽。
白:表示奸詐多疑,含貶義,代表凶詐,如:「三國戲」里的曹操。
黑:表示性格嚴肅,不苟言笑,為中性,代表猛智,如「包公戲」里的包拯。
黃:表示兇猛陰險,如典韋。
藍和綠:表示中性,草莽英雄。
金和銀:表示神秘,代表妖神一類。如美猴王和白骨精。

Ⅸ 京劇知識

因此,在今天,我們便談一談我國的國粹——京劇。


他們以端莊典雅的表演形式,溫柔嬌媚的演唱節奏,為京劇中旦角地位的拔高起到了重要作用,並間接開創了以旦角為主的京劇表演舞台。從京劇整個的形成發展過程來看,人民群眾的喜愛與支持便是京劇逐漸攀登頂峰的最為重要原因。因此,當代的我們應當提高對京劇藝術的熱愛,讓這寶貴的文化遺產永遠流傳下去。

Ⅹ 有關京劇的知識

京劇前身是清初流行於江南地區,以唱吹腔、高撥子、二黃為主的徽班。徽班流動性強,與其他劇種接觸頻繁,在聲腔上互有交流滲透,因此在發展過程中也搬演了不少崑腔戲,還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雜曲。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為首的第一個徽班(三慶班)進入北京,參加乾隆帝八十壽辰慶祝演出。

《揚州畫舫錄》載:「高朗亭入京師,以安慶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慶。」刊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楊懋建《夢華瑣簿》也說:「而三慶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萬壽入都祝匣時,稱'三慶徽',是為徽班鼻祖。」

伍子舒在《隨園詩話》批註中則更具體指出是「閩浙總督伍納拉命浙江鹽商偕安慶徽人都祝厘。」隨後還有不少徽班陸續進京。

著名的為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班,雖然和春成立於嘉慶八年(1803),遲於三慶十三年,但後世仍並稱之為「四大徽班進京」。

經有過許多名稱。計有:亂彈、簧調、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黃)、二簧(二黃)、大戲、平劇、舊劇、國劇、京戲、京劇等。

(10)京劇小知識擴展閱讀:

一、京劇的藝術特點:

京劇舞台藝術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面,通過無數藝人的長期舞台實踐,構成了一套互相制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范化的程式。它作為創造舞台形象的藝術手段是十分豐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嚴格的。

不能駕馭這些程式,就無法完成京劇舞台藝術的創造。由於京劇在形成之初,便進入了宮廷,使它的發育成長不同於地方劇種。要求它所要表現的生活領域更寬,所要塑造的人物類型更多,對它的技藝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嚴,對它創造舞台形象的美學要求也更高。

表演上要求精緻細膩,處處入戲;唱腔上要求悠揚委婉,聲情並茂;武戲則不以火爆勇猛取勝,而以「武戲文唱」見佳。

二、行當分類:

1、生

除了花臉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統稱,分老生(又分重唱的安工老生,重做的衰派老生,重武的靠把老生)、武生(分長靠武生、短打武生並應工猴兒戲)、小生(分扇子生、雉尾生、窮生、武小生) 、紅生 、娃娃生。

2、旦

女性正面角色的統稱,分青衣(正旦)、花旦、閨門旦、刀馬旦、武旦、彩旦。

3、凈

俗稱花臉,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些特異的男性人物,化妝用臉譜,音色洪亮,風格粗獷。「凈」又分為以唱功為主的大花臉,分正凈(重唱功,稱銅錘、黑頭)、架子花(重工架)、武二花、摔打花、油花(一稱毛凈)。

4、丑

扮演喜劇角色,因在鼻樑上抹一小塊白粉,俗稱小花臉。分文丑(分方巾丑、袍帶丑、老丑、榮衣丑,並兼演彩旦、婆子)、武丑(又稱開口跳)等。各個行當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的技藝上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