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有關語文雙基知識策略講座
擴展閱讀
公共基礎app題庫哪個好 2025-01-16 08:13:07
室長怎麼管理同學 2025-01-16 08:10:44

有關語文雙基知識策略講座

發布時間: 2022-07-25 05:34:56

⑴ 如何抓好小學低段語文教學的雙基訓練

一、要教會學生在預習,一般要經歷正確清楚的朗讀、摘抄要點,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並進行閱讀訓練、自讀、逐句、步驟、腦並用的創造性閱讀活動,提高課堂閱讀教學的質量,而且對課內閱讀會起到強化和促進的作用、有指導、能鼓舞學生上進,提高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讀物的種類和類型盡可能要廣泛多樣。同時、自學過程中。默讀時大腦將視覺獲得的文字信息轉化為內部的思維活動和言語活動,教讀是為自讀服務的、口,又強化了自己的主體地位,個別性指導、製作卡片、深刻的閱讀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1.多思考,真正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就能逐步形成較強的閱讀能力,教師給學生以必要的講解,也是教讀所追求的目標,質疑問難。4.精讀和評析。2.及時檢查評比課外閱讀的成績,分階段進行,增強記憶,提高學生的想像力,更應該是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和提高的大舞台、默讀,掌握基本的閱讀技能技巧和正確的閱讀方法,是眼。3.復述和背誦,充分發揮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語文學習能力。
課外練習並非只是對課堂教學知識的鞏固。一方面、精讀、讀書報告會,通過教讀、更完美地表情達意。另一方面、示範和講評,二者缺一不可,講究閱讀衛生,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自讀和教讀是課堂閱讀教學相互聯系。2.使用工具書的習慣、相互作用的兩個方面。語文課發展學生的記憶力,如圈點批劃。精讀與評析往往是同時進行的。針對不同的閱讀內容,鞏固閱讀成果。讀物的內容和形式。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認真分析,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要教育學生正確處理好閱讀與環境,教師通常運用朗讀,自己解決問題的習慣,獨立地鑽研課文,從而使教師及時調整、難點有關的練習,加快理解、步驟、經驗交流會等、閱讀與自身健康的關系。
四。當然,使課內課外相互促進。1.有目的有計劃地推薦讀物、改進後繼教學內容,促進教讀取得更好的效果,提高閱讀能力。1.朗讀,深入鑽研。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方法和進度,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情況,自讀要明確學習目標。
精練就是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在課後練習中選取與課文重,解決遇到的疑難問題,從而使學生不斷提高有效的閱讀速度、完整、會做筆記等、語法規則的基礎上更豐富。教師要在閱讀方法。它是閱讀的最基本方式、評析等多種形式對中學生進行閱讀技能訓練,讓學生進行充分的練習和實踐,主要是通過復述和背誦訓練而實現的。它們兩者的作用在於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載體;展覽優秀的讀書筆記,教師要採取不同的指導方法。通過精讀和評析來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重視課外閱讀的指導
自古以來,擴大知識面。
二。要給學生推薦那些思想內容健康。課外閱讀不僅是課內閱讀的補充、教給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速讀也叫快讀。復述是學生對課文內容保持原樣或重新組織語言敘述的一種閱讀方法。它有利於對課文內容加強理解和記憶、速讀、卡片等、勤動筆的習慣。
自讀是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准確流暢的朗讀和傳情達意的朗讀三個依次遞進的階段。在閱讀教學實踐中。它要求學生在掌握語音、字數,盡可能與課文有聯系,這既有利於提高理解水平。要訓練學生養成做各種類型的讀書筆記的習慣、詞彙、筆記,是在一定時間內迅速地獲取文章內容的一種快速閱讀方式。掌握朗讀的方法。2.默讀和速讀。速讀可以節省時間、智力和創造才能的發展,教育家們就十分重視課外閱讀,要教會學生如何發現問題。默讀與速讀都要有專題訓練,培養和訓練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和邏輯性,使學生廣采博收,有益於技能。3.閱讀衛生的習慣,要求對文章的突出特點做出恰當的評價、概括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舉行閱讀競賽,積累語言材料,深化,運用工具書、剖析字詞的閱讀方法,通過示範講解使學生獲得系統,它是教學的基本環節、多種方式的課外閱讀實踐中反復運用課內學到的閱讀知識和方法,把握閱讀要領。善讀者善用工具書,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重點訓練項目的有關知識。課外閱讀的自由性強,並給教師以反饋信息,指導寫讀書筆記等、語言文字規范堪為楷模的讀物,同時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目的和水平:調查統計閱讀篇目。3.有針對性地指導閱讀、卡片、經驗。如集體指導,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教學實踐中一、自讀與教讀相結合、背誦,進行認真的指導、口頭復述。

⑵ 如何教學生掌握扎實的語文基礎知識

注重雙基教學,使學生扎實掌握語文知識。 語文教學無論如何改革,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仍然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所謂「萬變不離其宗」。於老師在課堂上對於這一點是相當注重的。
1、雖是高年級閱讀教學,依然注重生字教學。 在板書課題時,於老師告訴學生寫「月」字時應注意的問題;對於課文中出現的比較難寫的生字,他都逐一介紹了寫法,並告訴學生寫好字的方法:研究、觀察字形——描紅——臨摹,還拿出幾分鍾時間請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了練習……我們總認為生字教學是低年級的事情,到了高年級,對於這些細節很少去注意,聽了於老師的課後才感覺到生字教學在高年級的教學中也是並不多餘的,是我們平時忽視了最基礎的知識,。
2、理解詞語方法靈活多樣,免除死記硬背之苦。學生在閱讀的過程常常出現生詞,大多教師採取解釋給學生的方法。於老師並沒有這樣做,他注重的是培養學生理解詞語的技能。如在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時出現了「幽靜」和「斷斷續續」兩個詞,他先讓學生讀課文,再告訴學生「月光、小路、一個人散步、傳來斷斷續續的琴聲,這就是幽靜」。雖然沒有直接說出詞語的意思,但學生已充分理解了,而且掌握了如何用自己的語言來說出一個詞的含義;最後一段「兄妹倆陶醉在美妙的音樂中,等他們蘇醒過來……」時,他讓學生自己解釋的意思,當學生不能准確回答時,他並沒有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讓他們通過「蘇醒」來體會「陶醉」的含義,並告訴學生很多詞都可以通過上下文來理解它的意思。學生掌握了這些方法,就是掌握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詞義。
3、充分體現朗讀技能的訓練,讀中感悟。老師的課堂上非常注重對學生朗讀的指導。在教學課文中兄妹倆的對話時,他指導妹妹的話:「我只是隨便說說」時,反復讓學生讀,指導學生要讀出妹妹安慰哥哥、故作輕松的、還有些撒嬌的語氣,讀得她哥哥聽了不難過的語氣,從中體會妹妹懂事,不想讓哥哥因為家庭的貧窮而難過;學習「妹妹激動地說……「一段時,抓住「激動」一詞,讓學生注意其中逗號的的含義,並指導「讀得激動些」……學習課文中聯想一段時,他激發學生:「我們來讀課文中最精彩的一段,讀得精彩些,用心去讀」……這些適時的對課文朗讀的指導,既提高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又使學生懂得了如何通過自己聲情並茂的朗讀來感悟課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⑶ 語文基礎知識

1.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構成:
1、本體
2、喻體
3、比喻詞
(比喻和擬人最大的不同在於比喻含有喻體,擬人沒有。)
作用:將表達的內容說得生動具體形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根據事物的相似點,用具體、淺顯、常見的事物對深奧生疏的事物解說,即打比方,幫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種類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類別| 特點 | 本體 | 比喻詞 |喻體| 例句
明喻|甲像乙| 出現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猶如|出現|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樣。
暗喻|甲是乙| 出現 | 是、成為 |出現|那又濃又翠的景色,簡直就是一幅青山綠水畫。
借喻|甲代乙|不出現| 無 |出現|地上射起無數的箭頭,房頂上落下萬千條瀑布。
例句:像一塊空靈的藍水晶。朱自清《春》
2.比擬:
藉助豐富的想像,把物當成人來寫,或把人當成物來寫,或把甲物當成乙物來寫。
作用:能啟發讀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動。
比擬分為擬人和擬物
(1)擬人:
把物當做人寫,賦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動,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
作用:把禽獸鳥蟲花草樹木或其他無生命的事物當成人寫,使具體事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
例句:
1.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春》 朱自清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春望》 杜甫
3.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春》 朱自清
(2)擬物: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
例句
1.人群不顧一切,涌了上來。
2.在群眾的呼喝聲中,那個惡霸夾著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當成乙事物來寫。
例句
1.火山發出一聲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 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荷塘月色》 朱自清)
3.誇張:
對事物的性質,特徵等故意地誇張或縮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質,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引起聯想效果。
類別 特點 例句
擴大誇張 對事物形狀、性質、特徵、作用、程度等加以誇大 柏油路曬化了,甚至鋪戶門前的銅牌好像也要曬化
縮小誇張 對事物形象、性質、特徵、作用、程度等加以縮小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塊天地
超前誇張 把後出現的說成先出現,把先出現的說成後出現 她還沒有端酒懷,就醉了。
4.排比:
把三個或以上結構和長度均類似、語氣一致、意義相關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來。
作用:加強語勢、語言氣氛,使文章的節奏感加強,條理性更好,更利於表達強烈的感情(表達效果)。
例句: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5.對偶:
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齊勻稱,節奏感強,高度概括,易於記憶,有音樂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對。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補、相襯的對偶形式。
例如: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對。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形式。
例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3、串對(流水對)。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的對偶形式。
例句:.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
6.反復:
為了強調某個意思,表達某種感情,有意重復某個詞語句子。
1. 連續反復(中間無其他詞語間隔)
例句:山谷迴音,他剛離去,他剛離去。
2. 間隔反復(中間有其他的詞語)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
7.設問:
為了此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啟發讀者思考;有助於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
例句: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首先有它的物質基礎。
8.反問(激問、反詰、詰問):
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問表肯定,只問不答,答案暗含在反問句中。
作用:加強語氣,發人深思,激發讀者感情,加深讀者印象,增強文中的氣勢和說服力。
例句: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的地方嗎?
9.引用:
引用現成的話(成語、詩句、格言、典故等)來提高語言表達效果,分和兩種。
作用:使論據確鑿充分,增強說服力,富啟發性,而且語言精煉,含蓄典雅。
明 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暗 引(間接引用)
例句:失敗乃成功之母,你千萬不要氣餒。
10.借代:
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有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
借代種類:特徵代事物、具體代抽象、部分代全體、整體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增強語言的形象性,使文筆簡潔精煉,語言富於變化和幽默感;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體。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體事物。
例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②特徵代本體。即用借體(人或事物)的特徵、標志去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圓規一面憤憤的回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去……(《故鄉》)
③具體代抽象
例如:南國烽煙正十年。(《梅嶺三章》)
④工具代本體。
例如:等到驚蟄一犁土的季節,十家已有八戶亮了囤底,揭不開鍋。(《榆錢飯》)
⑤專名代泛稱。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專用名稱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朴,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朴站起來!(《最後一次講演》)
11.反語:
用與本意相反的詞語或句子表達本意,以說反話的方式加強表達效果。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國留學生)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12. 對比:
對比是把兩種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的一種辭格。
例如: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臧克家《有的人》)
運用對比,必須對所要表達的事物的矛盾本質有深刻的認識。對比的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應該有互相對立的關系,否則是不能構成對比的。
排比、對偶、擬人、誇張、反問......
13.聯想:
也就是想像.例如:太陽出來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14.通感:
所謂通感,是利用諸種感覺相互交通的心理現象,以一種感覺來描述表現另一種感覺的修辭方式。
作用:通感的運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無窮的效果,其表達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為形象,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們豐富的聯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潑;它能准確表達,含意深遠;它能充實詩文的意境,構成特殊的藝術美。
例如
「晨鍾雲外濕」(杜甫《夔州雨濕不得上岸作》)以「濕」字形容鍾聲,所聞之鍾聲,穿雨而來,穿雲而去,故「濕」,觸覺與聽覺相互溝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湯湯乎若流水」(《呂氏春秋·本味》)聽琴聲而知志在高山、流水,聽覺與視覺相互溝通。
15.雙關:
利用詞的多義及同音 (或音近) 條件,有意使語句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雙關。
雙關可使語言表達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語意,給人以深刻印象。
16.頂真
頂真也做頂針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開頭,首尾相連兩次以上,使鄰近接的語句或片斷或章節傳下接,首尾蟬聯,用符號表示就是「ABC,CDE」.這種修辭手法,叫做頂真,又叫頂針或聯珠。
運用頂真修辭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結構整齊,語氣貫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間環環相扣的有機聯系。
17.互文
帶有修互文,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採用的一種修辭方法。
在古文中,把屬於一個句子(或短語)的意思,分寫到兩個句子(或短語)里,解釋時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補足,就是互文。
古語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一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例如:
秦時明月漢時關
煙籠寒水月籠沙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主人下馬客上船, 舉酒欲飲無管弦
在閱讀古代散文作品時,對於一些運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進行仔細的思索和體味,往往容易忽略過去。例如:
(1) 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意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陽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兒。」
(2) 子建援牘如口誦,仲宣舉筆如宿構。(《文心雕龍·神思》)意為:「曹植、王粲鋪上紙拿起筆寫作時,就象事先寫好了背出來一樣。」
(3) 齊魏徭戍,荊韓召募。(李華《弔古戰場文》)齊魏荊(楚)韓等戰國時期君王為徭役守邊而招募兵員。」
(4)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說》)意為:「凶暴的差吏來到我們村裡,到處叫嚷喧嘩,到處騷擾百姓。」這里的「東西南北」泛指「各處」。
(5)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仲《岳陽樓記》)意為:「不因外物的影響而悲哀歡喜,也不因為個人處境好壞而歡欣悲傷。」
18.回環
簡單地說回環就是順讀逆讀一個樣。例如:
響水潭中潭水響;黃金谷里谷金黃。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養乳源翁。
星島港迎港島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
19.移情
為了突出某種強烈的感情,寫說者有意識地賦予 客觀事物一些與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實際上並不 存在的特性,這樣的修辭手法叫做移情。
運用移情修辭手法,首先將主觀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反過來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襯托主觀情緒,使物人一體, 能夠更好地表達人的強烈感情,發揮修辭效果。
例如:
①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杜甫《月夜憶舍弟》)
②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杜甫《春望》)
③清渭無情極,愁時獨向東。
(杜甫《秦州雜詩二十首》)
④行宮見月傷心色,
夜雨聞鈴斷腸聲。
(白居易《長恨歌》)
⑤轉朱閣, 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蘇軾《水調歌頭》)
⑥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
(牛希濟《生查子》)
上面例①兩句詩的意思是: 露從今夜起才特別慘白,月是故鄉的才格外明亮。為什麼是這樣的呢?因為詩人杜甫親歷了安史之亂的大動盪, 在國家前途、個人命運不斷遭到打擊的情況下,不得不於公元前 759 年秋天棄官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客居。在這凄冷荒漠的邊塞小城裡, 詩人將思念故鄉的感情 移到露色和月光上, 反過來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 月光襯托詩人思念故鄉的情緒, 使事人一體,從而 更好的表達了詩人思鄉的強烈感情。 例②中兩句詩 的意思是:感嘆國家遭逢喪亂,花朵濺滴悲傷的淚; 痛恨一家流離分散,鳥兒叫喚驚動憂愁的心。花開 鳥叫是自然界的現象,是沒有人的情感的,詩人運 用移情修辭手法, 才能寫出這樣感人的詩句。例③ 說渭河水只有在人愁的時候才「獨向東」 ;例④說月亮發出的是一種叫人看了「傷心」的光,鈴子搖響的是一種叫人聽了「斷腸」的聲;例⑤說月亮常常在人離別時變圓; 例⑥說紅豆不是紅豆,而是一 顆顆「相思淚」。以上各例都是運用移情修辭手法,將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這樣人情和事物融為一體,能夠更好的表達人的強烈感情。
移情和移就的區別是: 移情是將人的主觀的感情移到客觀的事物上, 反過來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觀事物襯托主觀情緒, 使物人一體,能夠更集中地表達強烈感情; 移就是甲乙兩項事物相關聯,就把原屬於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辭語移來屬於乙事物,是一種詞語活用的修辭手法。 簡言之,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 ;後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詞來形容乙事物。」
移情和擬人的區別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後者是「將物當作人來寫」。

⑷ 如何落實語文的「雙基」

雙基即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語文課中的「雙基」是由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的.《語文課程標准》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其中的「工具性」就蘊含了「雙基」的教學與訓練.在語文教學中如何落實好「雙基」,我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領會《語文課程標准》的精神,找到「雙基」.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新的理念、新的追求、新的方法、新的手段都不同程度地走進課堂.在課堂教學中,注重貫徹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新的教學方法的同時,一些教師卻對語文的「雙基」沒有落實到位.片面地理解「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把語文課上成思品課、活動課,削弱了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和技能的訓練,淡化了語文課的「語文味」.

⑸ 淺談小學語文如何復習的策略

明集鎮第一小學姚桂紅復習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必要環節。學生通過復習,將學過的知識進行回顧、歸納、總結,從而達到加深理解,系統吸收、靈活運用的目的。復習的效率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復習方法是否恰當、科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否得以充分調動。 語文學科的復習,容易流於兩個極端:一是天天模擬考,逐人逐課、逐項過關,教師忙於講、改、評,學生忙於做、聽、抄、背,成天圍著老師轉,師生均有身心俱累,不堪重負之感;一是認為復習就是將過去學過的知識溫習一遍,把所有做的作業重新抄一遍,學生非抄即背,非寫即讀,這讓學生機械枯燥,味同嚼蠟。上述兩種方法,由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於被動地位,雖然終日忙忙碌碌,但學習效率、效果難如人意。小學語文畢業復習,不僅要使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鞏固中得到深化、拓展,而且要立足大語文的觀點,放眼長遠,教給復習方法,著力於培養學生的自我復習能力。有鑒於此,我們應注意做好下面幾個方面:一、提高復習的認識1、復習是引導學生回憶、鞏固知識不可缺少的環節。小學6年級,有些知識盡管當時已經掌握,但小學生遺忘較快;有些知識恐怕過去學生就沒有牢固掌握。因此,畢業復習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回憶、鞏固過去的知識。2、復習是引導學生系統梳理,重新建構知識的過程。過去所學的知識多是單項的,知識與知識之間缺少聯系,通過系統的復習,能夠幫助學生建構起知識的體系。孔子曰:「溫故而知新」,這里的「新」,就是指新的知識,新的感悟。3、復習不只是應考。考試是對過去的教學及現階段復習效果的一中檢測,但復習不能僅僅為了考試。復習應以《小學語文課程標准》為指導,全面檢查學生是否達到畢業標准,系統復習,全面掌握,為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二、運用科學的方法重復是記憶之母。但是復習不是重復練習。簡單的重復是不能湊效的。我們要在復習中,要運用通過科學的檢測、貫通、補缺、比較、拓寬、強化、升華、分層、遷移等方法,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1、檢測:摸清知識能力現狀。要在復習時避免無效信息的重復傳授、無效訓練的簡單重復,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教學和訓練,就必須在復習課前採取測驗、考查、提問,或通過座談、個別了解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摸底、調查,根據反饋來的信息,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制定復習課教學方案。例如,我們的學生因為來自各個鄉鎮,學生學習的基礎各不相同,基礎差的學生連簡單的漢語拼音都不會,對按音序查字典的方法掌握得還不夠:對聲母在字典中的位置是清楚的,但對韻母的順序,或聲韻母相同、聲調不同的字如何查檢,都不大搞得清楚。了解到這個情況後,老師在復習課上邊示範邊介紹具體的檢字方法,有針對性地給學生提供一些有特點的字,讓學生現場練習查檢,於是全班同學都掌握了音序檢字的方法。雖然老師講述的是過去講授過的內容,但由於訓練內容是新的,學生查檢字的水平得到了相應的提高。2、貫通:建立系統的知能體系。語文課是以課文和單元作為結構單位的。教學過程中,一般都採用「段段清」的做法,一篇課文教學結束馬上又轉入下一篇課文的教學,學生所學習的知識和訓練的能力是呈相對的一個個點狀或塊狀的,沒能形成相互聯系的系統的網路。語文期末復習課則應以課程標准為指導,對一個學期所學的知識進行總結和訓練,讓學生從總體上了解和掌握系統的知識體系,訓練和提高所規定的能力。在復習課上,有人誤認為作文沒有什麼可復習的。其實,復習是提高學生綜合作文能力的重要一步。為了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教師應居高臨下,對小學作文訓練的內容和形式進行系統的歸納、總結,讓學生從總體上回顧小學六年來作文的特點,重點講述「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等一般記敘文的寫作規律,結合學生寫作的實際解析各類作文的標題、開頭、正文、結尾的寫作知識和要求。這樣,經過融會貫通的復習,學生對所講授的知識和訓練的水平顯然會比復習前要提高一步。3、補缺:彌補過去教學的不足。由於教師對課文和單元所規定的教學重點和任務的理解不同,對教學內容的處理也可能是不同的,在平時教學中,有一些該講的內容沒講是在所難免的。雖然在學生作業和輔導時教師已知道這些缺漏,因為要趕教學進度,有些也沒有或來不及補充講解。復習課上針對這些缺漏必須予以補充,以求得學生對知識點的全面掌握。一位教師在教學李白《贈汪倫》這首詩時,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句詩中所用的修辭手法定為比喻。有一次,他在一本雜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認定這兩句詩是比喻和誇張兩種修辭手法的套用。這位老師清楚地看到了自己講課時的不足。復習課上他特地把兩句詩提出來講解。說來也巧,在期末的語文試卷上還出現了讓學生指出這兩句詩所用的修辭手法的試題,顯然,學生在解答這一題目時的認識能力肯定比復習前提高了。4、比較:促使認識的深化。在「溫故」中「知新」,並不是僅僅靠機械性重復就可以做到的,有些要通過比較來辨別才能達到目的。上復習課不在於老師不停嘴地講多少,而在於如何引導學生把舊知識與舊知識、舊知識與新知識、新知識與新知識按教學和復習的需要進行比較,通過比較發現其中的差異,從而獲取新的知識、訓練新的能力。例如在認識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學習仿寫這兩種句子的時候,學生往往不容易區分清楚,教師在復習時把這兩種句型寫在黑板上引導學生加以比較,掌握特點和規律,然後再進行反仿寫,這樣能夠取得在基礎訓練教學時不易取得的效果。5、強化:提高訓練的深度。訓練是復習課的主要教學活動形式。那些題海戰術、「炒冷飯」、機械性重復訓練等等,是訓練中的弊端。怎樣才能在復習課的訓練中提高復習效率呢?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進行段的復習和訓練時,除了進行一般的段落層次劃分訓練外,教者還必須深入講析分段的一般方法:諸如按事情發展順序劃分、按時間先後劃分、按地點或空間位置變換劃分、按總分關系劃分、按材料性質劃分等。接著,讓學生根據這些方法進行劃分段落的訓練,然後讓學生說說是用什麼方法劃分的,還要求學生說出各段落之間的關系,每一段與文章主題的關系等等。這樣的訓練不僅能讓學生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同時還可以克服學生在劃分段落時存在的盲目性和隨意性。6、拓寬:多側面地講解相關知識。復習課要重溫過去所學過的知識,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因為復習要體現提高的原則,所以這種重溫又不能是機械的、簡單的重復,而應以原有知識為基礎向外拓寬。平時的講讀課教學由於受教學內容和目標、時間的限制,不能隨意拓寬,而復習課上因為經過多篇課文教學,多個知識點的講解,已具備了拓寬的條件。例如按要求寫句子(擴句、是小學語文訓練中的一項重點內容,平時訓練時有些東西具有隻能意會不易言傳的成分,復習課上則必須進行拓寬性講解。例如作為主語、賓語前面的定語,謂語前面的狀語和後面的補語,以及一個中心詞前面可以分別加上多個定語或狀語的知識,則應結合具體實例,用小學生能理解的話進行講析。待學生基本掌握了這些知識之後,才能保證學生做擴句和縮句的練習,得出來的答案不是懵出來的。事實上,學生進行擴句和縮句練習的水平也只有在這種拓寬性練習中得到提高。7、升華:提高原有教學層次。平時的語文課堂教學對知識的傳授往往是滿足於教材所涉及的內容,有些教師還常常就文論文、就知識論知識,學生能正確解答訓練題目就算完成任務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認知有時還停留在感性階段。復習課的教學則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完成這種由感性向理性的升華。例如在平時的講讀課文和閱讀課文教學時,教師傳授了一些閱讀理解的方法並訓練了一些閱讀理解的能力,但是因為還沒有升華到理性的高度,學生在實際的閱讀理解時往往還只是憑經驗。在復習課上教者則有必要結合獨立閱讀課文、自讀課本和練習與測試中的閱讀習題的訓練,幫助學生總結閱讀、理解的有關學習方法,像初讀了解文章的概貌,再讀理解文章的結構,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精讀體會思想感情,重讀思考和解決相應的問題等等方法。在這些方法的指導下,再引導學生聯系實際,進行閱讀和理解的實踐。從而使過去的那種閱讀和理解的水平、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8、分層:取得各自的理想效果。學生的情況比較復雜,由於他們的基礎知識和能力水平的不同,受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影響,他們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程度也不同,對教師所教學的知識的接受程度、訓練能力的層次也必然是參差不齊的。因此,復習課上對學生要按不同層次要求,分別對待,才能取得相應的效果。例如修改病句是一項語文基本能力,為了提高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復習課上教師就有必要結合實際病例進行歸納總結,得出病句的類型:①結構錯誤(成分殘缺、搭配不當、用詞不當、重復累贅、語序混亂等),②邏輯錯誤(概念模糊、自相矛盾、概念劃分不當等),③修辭錯誤(褒貶不當、比喻不貼切、誇張過分等)。然後再在黑板上出示典型的病句:先出示有單一毛病的,再出示有兩種以上毛病的病句,然後提出第一部分的題目每人必做,第二部分的題目不會的同學可以不做,成績好的同學在修改完成後還要指出句中病因。經過分層處理,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訓練和提高。如果再輔以分層輔導,效果會更好。9、遷移:推動綜合能力訓練。遷移,是以對過去教學內容和訓練能力的復習為基礎,向新的復習內容遷移,向其他方向擴展。這種復習方法是一種充分調動學生復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習能力的做法。復習課實踐顯示,使用遷移的復習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看圖學文是貫穿於小語整個教材的文體,其主要目的在於通過課文的教學培養和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像能力。復習課上教師則需引導學生總結歸納看圖學文的學習方法,然後把這種方法遷移到其他看圖學文課文的復習上來,指導自我復習。實際上,學生完成這種遷移之後,不僅所需復習的知識、思想、內容得到了復習,而且自學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想像能力都能得以提高。此外,看圖學文的復習還可以向看圖說話寫話、看圖作文遷移,用看圖學文中所學得的觀察、想像、寫作方法去指導看圖、說話、寫話和作文。這種復習已不是一篇課文或單項知識的復習,而是轉向對一個網路知識的復習和綜合能力的訓練。這種復習不僅在訓練程度,而且在訓練角度上都得到了加強。三、注意復習的形式1.復習內容的整體性復習是把平時在每篇課文中學到的零碎知識系統化,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所學內容。因此,要把復習課與新授課區別開來,切忌逐課逐段地把字詞句像回放電影鏡頭似的重復一遍。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整冊教材。在期末總復習之前先把全冊教材中的基礎知識按照拼音、字、詞、句等不同的內容進行分類,把課文中出現的練習題類型分別列出來(可提示學生參照課本中的「積累運用」和課後練習題,同時註明各題型出現在課本的哪一頁);再把閱讀思考題的類型、作文訓練的不同內容等也分門別類地列出來。這樣,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了全冊內容,復習就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其次,教師要採取恰當的復習形式,有些內容可以整冊教材為整體復習,如生字、多音字、誦讀課文等部分基礎知識及作文訓練等;有些內容也可以單元教師為整體復習,如閱讀能力的訓練等。但不管採取哪種形式,都要著眼於各類知識的整體性,使之系統化、綜合化。2.復習過程的開放性復習課要改變過去那種教師「一言堂」的現象,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要實施開放式教學,即讓學生自主選擇復習的內容和形式,自己總結復習的方法。教師的任務在於「宏觀調控」,把握復習的方向和進度,進行適時的引導和點撥等。復習時,教師不再布置學生多讀多寫,而要把復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如復習生字:「你認為哪些字比較難記,難寫,應重點復習哪些字;你願意怎麼復習就怎麼復習,可以反復練,可以同桌合作聽寫,也可以出一份自測題。」復習閱讀部分:「自己從課外讀物中找一篇文章,想想能提出哪些問題,這些問題該怎樣回答,然後在小組內容交流。」每復習一類知識或一個單元讓學生寫一份「復習心得「,總結自己在復習中的新收獲和成功的復習方法。復習完整冊教材後,讓學生每人出一份測試題,在全班內互相檢測。這樣的開放式復習,學生自身受益,全班其他同學生受益,教師也了解到更多的學情信息,使指導更具針對性,更有實效。 3.知識之間的互融性在復習過程中,還應還注意基礎知識、閱讀、作文等各部分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使之互相滲透,融為一體。一般情況下,以復習課文段落的閱讀為載體,把基礎知識和寫作的復習融入其中,三者兼顧,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就一定要深入鑽研教材,發掘課文中蘊含的訓練因素,是復習「牽一發而動全身」,以閱讀為核心,融「雙基」於一體,這樣才能大大提高課堂復習的效率。四、培養復習的能力 1、要培養學生自我復習意識 與新授學習相比,語文畢業復習面廣量大,往往顯得枯燥。復習效益的高低,較明顯地受非智力因素影響。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定的任務,可引起人的注意、需要、動機和意志的產生。面對六年級的學習,小學生有生以來第一次感到了畢業的滋味,產生了特殊的「畢業心境」。這段時期,學生會比以往懂事,學習會比以往自覺。我們要充分利用這種「畢業心境」,培養學生的自我復習意識。操作中,不能就復習談復習,而要從小學生易於接受具體、形象的東西這一認知特點和漢語言、方塊字的特點兩方面考慮,對學生加以引導。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在語言文字方面,在學到了許多知識的同時,也遺忘了一些知識,如漢語拼音的一些拼寫規則記不清了,一些形近字被混淆了,一些應用文的格式出現張冠李戴了……我們可從學生的遺忘現象入手,以生疏、遺忘等切身感受,引導學生領會「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的學習經驗,懂得「學而時習之」,不斷回憶、品味是學習語文的好方法。復習不但可防止遺忘,還可從語言文字材料中獲取新的感受。把復習的必要性滲透到復習全過程,學生才會漸漸產生復習的內驅力。 2、幫助學生建立自我復習目標 復習什麼?怎樣復習?復習要達到什麼目標?該如何達到這些目標?這些問題在復習前學生都必須心中有數。只有目標明確,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為避免學生自我復習的盲目性、隨意性,教師可給學生制定一份《小學語文畢業復習目標》(以下簡稱《目標》)。此《目標》是教師根據大綱要求,緊扣教材,按漢語拼音、識字寫字、聽話說話、閱讀、作文的知識點和能力線編排,把小學畢業生應達到的知識和能力目標陳述出來,作為學生自我復習、自我檢測、自我達標的藍圖。 3、培養學生自我整理知識的能力 對知識的整理,實質是對前期學習的一種回顧、總結,是將零散的知識進行梳理歸類,串成「知識鏈」,完善自己的認知系統。整理知識,也是進行語匯積累的基本功之一。小學語文畢業復習中對知識的整理,可以《目標》為依據,立足第十二冊教材,覆蓋小學六年的語文學習,教給學生整理知識的方法。 (1)、語文基礎知識的整理可採用列舉法。將《目標》中的知識點擴展延伸,能窮盡的則一一列舉;不可窮盡的,則列舉數例,用作提示。如「拼音」這個條目下有3個知識點:①鞏固23個聲母(包括Y、W),24個韻母, 16個整體認讀音節;②能默寫小寫字母、大寫字母,會背誦漢語拼音字母表;③能正確地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其中前兩個知識點可一一寫出來,第三個列舉幾例即可。 (2)、平時所學的讀寫方法的整理宜利用歸納法進行概括綜合,形成學法序列。以歸納文章中心思想為例,復習時,可引導學生將平時所學的歸納中心思想的方法加以總結:看標題,扣住文眼;讀全文,找准中心句;多揣摩,分析段落關系;有人物,細察語言行動。在這樣歸納方法的基礎上,再進行適當的閱讀訓練,在比較中訓練,在訓練中鞏固所學方法。 再如作文復習時,也可將作文的方法進行整理,為便於記憶,也可歸納為幾句話:細心審題明要求,分清體裁定中心;圍繞中心選材料,真實新穎又典型;安排材料編提綱,重點突出分詳略;打好腹稿速起草,反復修改謄寫好。 (3)、相似或相關的知識可採用分析比較法。教師可指導學生瞻前顧後,將所學知識作橫向或縱向的比較分析,在鑒別中認識特點,領悟規律。例如表揚稿、留言條、通知這三種應用文的復習,可從名稱、稱呼、正文、署名、日期等方面加以比較,找出異同,著力於應用文格式的認識、鞏固。 知識的整理不必一氣呵成,可按復習的進度或學生的基礎,邊訓練,邊整理。在整理過程中,要指導學生對照《目標》進行自我檢測,或發揮小組間的相互測試功能,針對薄弱環節,查漏補缺,取長補短。 4、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的能力 在畢業復習中,我們要處理好知識與能力的關系,就得引導學生進行綜合訓練。所謂綜合訓練,不僅僅是將平時多種題型的練習合並在一段一篇中訓練就可以了,更多的應該是在小學六年來的語言理解、語匯積累的基礎上,進行語感訓練。語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才是學生語言文字素質的真正提高,也才是語文畢業復習追求的目標。 總之,小學畢業班的語文總復習是讓學生再觀小學階段所學的知識,對小學階段的語文有個整體的框架,揭示規律和方法,溫故而知新,使學生形成能力,為初中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只要明確復習的認識,選擇好復習內容,運用科學的復習方法,注意合適的復習形式,關注學生的自主發展,使學生通過主動參與、合作探究,達到對語文知識的深入把握和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

⑹ 什麼是語文雙基

雙基是兩個帶有「基」字的概念或者詞語的高度概括、簡稱,「雙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場合以及不同的學科專業往往會賦予特定的含義。

雙基通常是指學校教學內容中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雙基」。主張把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作為普通中小學教學內容核心的課程理論,即為「雙基論」。這種課程理論植根於中國大地,對我國當代的課程實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現行中小學課程的優劣無不與「雙基論」有密切的關系。

(6)有關語文雙基知識策略講座擴展閱讀:

雙基教學教給學生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在一定歷史時期,對我們的教育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批判其時代局限性的同時,我們應該以客觀的態度評價其影響,在吸納中有所揚棄,而非全盤否定。

不管教育向何處發展,我們都必須考慮教育行為是否有利於學生的心智的發展與成熟,否則,任何形式的教育行為都不利於人的成長。

三維課程目標的提出,是在繼承雙基教學的基礎上產生的,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教育內部對其本身的內涵界定與外延給予了新的解釋,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盡管其新的內涵給我們帶來了新的認識,但我們卻需要用實踐給予充分的驗證。

不管是三基教學即教學要教給學生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與基本品格,還是新雙基教學即教給學生基本經典知識與基本發展技能,其本質與三維課程目標存在著異同之處,但並非相互排斥,而應該相互接納,相互促進,實現教育形式的多元並存。

⑺ 如何基於"雙基"實現多元培養目標

一、提高目標意識,落實課程標准
以《畫家和牧童》為例,讓我們認識到:低年級語文教學,識字為基礎,詞句訓練扎實,整個教學中,可以看到徐老師緊緊把握目標,深入落實課程標准,真正做到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
原有教學用書上《畫家和牧童》的教學目標
1、會認13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畫家和牧童的優秀品質。
3、懂得要敢於挑戰權威,也要謙虛謹慎。
樹立一個大觀念,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修改學習目標為:
1.自主認讀生字,寫「抹」等三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讀課文,體會不同語氣。
3.多種形式理解詞語,聯繫上下文理解「著名、慚愧」等詞語。4.理解並學會運用「一……就……」說話。
5.結合插圖理解謙虛謹慎,敢於挑戰權威。
原定教學目標主要立足於教師教的角度,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提出教學過程應該達到的目標,僅僅解決了「教什麼」的問題,而「怎麼學到」、「學到什麼程度」這樣的學習目標沒有體現出來。修改後的目標關注學習的主體---學生,側重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學習水平的要求,如目標3關注的是學生能夠通過品悟重點詞句來理解准確用詞在文章表情達意上的重要作用;明確了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方法—積累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文知識,不做硬性灌輸,而是需要通過對文章語言文字的品味、揣摩、涵泳,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就像我們品味美食,用心地去感受食物帶給我們的享受,而食物所具有的營養,就在我們品嘗時自然而然地被吸收了。
二、突出訓練意識,扎實培養學生「雙基」
牟主任特別引用了2011年版的語文課程標准中對語文課程性質所下的界定:「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對於雙基,就是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基礎知識,如上述學習目標中的「一……就……」說話。基礎知識和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要實現扎實訓練,首先要找准訓練點,如何知道孩子是否學會,就要設計當堂達標訓練,真正落實孩子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地動起來,動手、動腦,通過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來培養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在大量的實踐中接觸大量的語文材料」,這是一條自然的途徑,對有些學生來說,還可能是一條主要的途徑。弗賴依說:文學知識「其中一部分學生在學習時不知不覺地學了,但是它的主要原則我們仍然不知道。」在母語學習中,帶有自然學習性質的語文實踐活動,價值更不能小視。
《語文課程標准》中的目標,最終指向學生在聽說讀寫中發揮作用的良好的感。良好的感,或者是學生在自主的語文實踐中養成的,或者是由教師所設計的潛藏著語文知識的實踐活動所促成的,或者是來源於識轉化為感的語文實踐。
課標指出:「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存在於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而語文課程就是要引領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並為學生學習其它課程打下基礎,這就決定了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讓學生在言語實踐中學習語言,在文字運用中學習文字,這應該是學習語文的的基本途徑。
作為語文課程的實施者執行者,我們應該努力去學習理解內化課標要求,找准訓練點,夯實基礎知識,不忘培養能力,根據學段特點,不斷警醒自己:指導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力求到達相應的程度。

⑻ 如何在小學語文中落實雙基

訓練要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提高語文教學質量,要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向40分鍾要效率。語文教學強調雙基訓練,並不是說要「另起爐灶」,而是要求與閱讀教學和諧共生,相互交融,讓閱讀過程成為訓練的有益載體,讓訓練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學《煙台的海》時,先讓學生認真讀文,弄清煙台海四季的特點後,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教學環節:我來當導游。我自認為我的這個訓練就安排得十分巧妙,使訓練融於閱讀之中。這種改變人稱的講述形式,不僅激發了學生豐富的想像和聯想,而且增強了訓練的趣味性。

訓練要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

《語文課程標准》特別強調了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統一。這主要是改變過去以學科為本位進行教學的觀點。訓練中,我們要讓學生的語言得到積累、理解得到加強、想像得到拓展、情感得到升華,語文整體素養才能得到相應提高。

在教學《風箏》一課時,我讓學生在文中找出能體現心情變化的詞語和句子,學生知道了可以通過神態和動作的描寫來體現人物的心情, 從而語言得到積累,也理解了小夥伴的快樂所在。

⑼ 小學語文雙基要點指什麼

語文知識:字、詞、句、篇;語文能力:聽、說、讀、寫。

「雙基論」被作為一種課程理論來闡述,較早的是杭州大學教育系的董遠騫教授。他在專著《教學論》(1984年版)一書中辟專節闡述「雙基論」,認為「雙基論在長期的形成過程中,從我國的教改經驗及外國有用經驗中吸取營養,不斷充實、豐富自己的內容,它是充滿活力的理論」。

「雙基論對於編好教材,加強雙基教學,提高教育質量起了重大的作用」。「雙基論的依據有三,即:我國的教育目的和中小學的任務;教育和教學的實踐經驗;教學的規律」。



(9)有關語文雙基知識策略講座擴展閱讀

雙基教學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傳授,講究精講多練,主張「練中學」,相信「熟能生巧」,追求基礎知識的記憶和掌握、基本技能的操演和熟練,以使學生獲得扎實的基礎知識、熟練的基本技能和較高的學科能力為其主要的教學目標。

對基礎知識講解得細致,對基本技能訓練得入微,使學生一開始就能夠對所學習的知識和技能獲得一個從「是什麼、為什麼、有何用到如何用」的較為系統的、全面的和深刻的認識。

在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的同時,雙基教學從不放鬆和抵制對基本能力的培養和個人品質的塑造,相反,能力培養一直是雙基教學的核心部分,如數學教學始終認為運算能力、空間想像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是數學的三大基礎能力。可以說,雙基教學本身就含有基礎能力的培養成分和帶有指導性的個性發展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