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英語教師對文化知識的忽略性教學
擴展閱讀
ug怎麼退出經典模式 2025-01-16 13:40:59
廣州突破教育怎麼樣 2025-01-16 13:30:06
澤帶字的歌詞有哪些 2025-01-16 13:29:26

英語教師對文化知識的忽略性教學

發布時間: 2022-07-24 08:26:29

㈠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

五指山市紅星學校 彭桂蘭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讓我們工作在教學一線的每一位英語教師見證和經歷了英語教學方法、方式的巨大轉變,從原來的純語言知識教學,到現在的綜合語言能力的運用。《新英語課程標准》的推出,涵蓋了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情感目標、文化意識及學習策略的培養。傳授文化知識,培養文化意識和世界意識,是教師在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任務。我在教學中對文化意識的滲透做了以下嘗試:一、對教材進行有效整合,進行任務型教學,培養文化意識。 在外語教學中,教材常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指一個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在學習中接觸和了解該國文化,有益於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於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能夠開闊眼界,增長見識。例如,我在准備上七年級下冊Uint8 Topic2.SectionC這課時,我先給學生們布置任務,讓他們分成6組,分別到網上或圖書館查找Japan、Thailand、Indonesia、Brazil 、Muslim Countries以及我們國家或其他一些國家的風俗習慣。同學們也感到很好奇,興致很高,愉快地接受了任務。第二天上課,看著同學們躍躍欲試的樣子,我先做了開場白:「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customs。Do you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m? 完成任務的各個小組爭先恐後地推舉代表想搶先回答,我讓他們按序號來進行口頭陳述:Group1: In Japan,When you enter someone』s home, you should take off you shoes. Group2:In Thailand, don』t touch a child on the head. Group3:In Indonesia, you mustn』t point to anything with your foot。 Group4:In Brazil,people never go out with their hair wet. Group5:In Muslim countries,don』t eat with your left hand. Group6:In China and Korea , people pass something to old with both hands。每個組代表回答完畢時,其他組的學生都給予了熱烈的掌聲,所布置的任務都完成的非常出色,我及時給予鼓勵:每個組均獲得研究性學習的一枚紅五角星。學生們個個都神采飛揚。接下來,我對教材進行了一些整合,把1a和2綜合在一起,拿出事先做好的表格發現各個小組,讓小組成員合作完成:把傳統習俗與國家對號入座。以競賽的方式,看哪個組完成的又快又好。表格如下:Countries Customs Jap-anThail-andIndone- off your shoes before entering someone』s house. Don』t touch a child on the head. Don』t point to anything with your foot. Don』t go out with the hair wet. Don』t eat with your left hand. Pass something to old with both hands. 同學們齊心協力,相互合作,其中Group3以最快的速度和正確的答案填好了這份表格:Countries Customs JapanThailandIndone off your shoes before entering someone』s house.√ Don』t touch a child on the head. √ Don』t point to anything with your foot. √ Don』t go out with the hair wet. √ Don』t eat with your left hand. √ Pass something to old with both hands. √ √ Group3獲得了競賽第一名,得到一面小紅旗。學生們在這樣的合作學習活動中獲得了成功的體驗。興奮之餘,我聽到有幾個同學發表議論說:「怎麼有些國家的風俗習慣那麼小氣,那麼計較呢?」我的心裡不由得正視起來,因為這涉及到文化理解的問題,作為教師是不能忽視,避而不談,吱唔過去的。我抓住這幾個學生的話題因勢利導:「我們對異國文化沒有必要去評頭論足,應該採取一種客觀、寬容的態度對待它,了解其背景、淵源、文化含義、宗教含義等,避免用我們自己的文化、道德價值觀作為標准去衡量、評判異國文化。我們除了尊重異國文化,還應保持本國的優良文化傳統,比較兩種文化的異同,使自己在跨文化交際中能恰當地、得體地進行交際,這才是我們學習的真正目的。」這堂課上下來,學生們收獲頗豐,既學到了英語語言知識,又了解了異國的文化傳統,增長了不少見識。二、正確對待中外文化的差異,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外語學習離不開對所學語言所代表和負載的文化的了解。如果認為外語學習就是記單詞,背語法,充其量再加上掌握聽、說、讀、寫技能,那是不可能真正學好,用好外語的。中、西方文化在許多方面很大的差異,如果我們不了解外國語言的背景,淵源等,而以我們民族的文化內涵去理解,勢必會鬧出笑話或讓對方不高興。因此,我在上課遇到相關語言材料時,常常會提醒學生注意:我們遇到熟人,常常會問「你吃飯了嗎?」、「你要去哪裡?」。但是,遇到英美人士,如果問對方「Have you had dinner?」「Where are you going?」他會很不高興,認為你多管閑事。當有人因為你穿的衣服漂亮,英語說得很好或某件事做得很棒而誇獎你時,按照我們的傳統習慣常會回答說:「沒什麼!」「哪裡,哪裡。」「幹得不好」以示謙虛。而按照英美國家的習慣,則說:「Thank you」以表示感謝對方的贊美和誇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除了教會學生掌握常用的words、expressions and patterns之外,還要讓學生了解外國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以及他們所使用的語言形式的社會意義。 所以,我認為,英語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傳授文化知識,還應該培養跨文化意識,幫助學生開拓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從而能夠在今後的社會實踐生活中運用所學語言進行正確、得體的交際,做到學有所得,學有所用。

㈡ 淺議如何提高小學英語閱讀教學質量 詳細�0�3

淺議如何提高小學英語閱讀教學質量 【摘 要】閱讀過程是對語言的認知過程,閱讀有助於鞏固和積累詞彙、培養語感、豐富語言知識、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所以,閱讀教學非常重要,值得我們在平時的教學工作當中重視並做好。本文就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基本問題進行展開論述,旨在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再通過教師自身的不斷努力去解決問題,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英語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提高小學英語閱讀教學質量。 【關鍵詞】閱讀教學;閱讀興趣;閱讀能力 閱讀——作為語言學習的主要輸入方式,在聽、說、讀、寫四項技能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小學英語閱讀同樣重要。正如《英語課程標准》規定:到小學畢業能看懂英文動畫片和程度相當的英語節目,每學年不少於10 小時,能藉助圖片讀懂簡單的故事或短文,並養成按意群閱讀的習慣;能正確朗讀所學故事或短文。由此可見,小學英語閱讀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當前,小學英語閱讀漸漸被重視起來,但是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如何提高小學英語閱讀教學質量是每個小學英語教師必須考慮的問題。 一、主要問題分析 閱讀過程是對語言的認知過程,閱讀有助於鞏固和積累詞彙、培養語感、豐富語言知識、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所以,閱讀教學非常重要,值得我們在平時的教學工作當中重視並做好。但是,在當前的小學英語教學中,閱讀教學仍存在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1.對閱讀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因為小學英語教材內容淺,知識點少,有的英語教師對在小學英語學習階段適當地開展閱讀教學,鞏固學生英語課內學到的單詞和句型的意義認識不足,認為只要教好基本教學內容就可以,小學階段沒有必要開展閱讀教學。 2.忽略對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有的英語教師沒有通過指導學習,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英語閱讀的興趣,提高英語閱讀能力。對學生的閱讀方式和過程採取放任態度,缺少對學生閱讀過程的關注,導致學生閱讀效率低下,閱讀興趣滑坡。 3.忽略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有的英語教師雖然開設英語閱讀教學課,但也只著重在學詞彙、講語法、做練習上,而對於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卻比較困惑。她們在教學中主導課堂,使學生養成一種被動的學習態度和方法。她們在閱讀教學中只注意文章的個別細節,忽略整體篇章的結構;或停留在借用語法知識去分析、理解句子,缺少對文章段落內部和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的分析,過分注重語言知識的講解而割裂了語篇,影響了學生對完整語篇的感知和理解,使其閱讀能力得不到應有的發展。 4、忽略對閱讀背景知識的滲透。有的英語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對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對英語國家的地理、歷史、經濟、藝術、生活習俗、社會結構和民族心理等特點的背景信息的介紹,使學生對所閱讀的文章內容理解比較膚淺,甚至誤解,產生歧義。 二、提高小學英語閱讀教學質量的幾點思考 著名的英語教學專家王篤勤在其《英語教學策略論》中指出:「閱讀教學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學的策略性。」因此,要改變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現狀,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應做到如下幾點: 1.合理選擇閱讀內容,激發閱讀興趣。閱讀內容很重要,教師首先要選擇小學生感興趣的、適合他們的閱讀材料,要遵循從易到難、逐步增加難度、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徵與閱讀心理的原則。因為閱讀內容過於簡單便起不到閱讀訓練的作用;而小學生英語詞彙量少,閱讀能力弱,如果閱讀材料生詞量太大,知識內容太深,難度過大,學生很難進行閱讀,容易讓學生有強烈的挫折感,就會失去閱讀的興趣。而對於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僅限於書本上的閱讀內容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則有必要選擇課外閱讀材料。讓他們得以擴大自己的視野、活躍自己的思想,增大自己的閱讀量,擴展自己的閱讀面,並從中接受新觀念,學會獨立思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不同發展水平,科學、合理地處理教材,對於學習基礎一般的學生,教材里那一篇篇生動的故事,便是他們很好的閱讀教材,且教材內容難易適中,學生「跳一跳,便能摘到果子」,從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利於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而對於學習基礎較好、能力較強的學生,除了掌握教材裡面的內容,教師還應補充課外的閱讀教材,如《新課標小學英語閱讀100 篇》、《閱讀升級》等,從而滿足學生的需求,不斷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讓他們能夠在更加廣闊的空間自由翱翔。 2.認真組織課堂教學,培養閱讀能力。英語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學的組織。所以,教師教學組織在某種程度上直接影響到閱讀教學的質量與水平。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基本是教師的單向灌輸,教師包攬了許多應由學生主持和負責的學習過程,成為課堂教學過程的中心。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要善於組織教學,克拉申曾經說過:教說話的最好方法,也許是唯一的方法,便是給學習者提供可理解的輸入信息。所以語言的輸入顯得尤為重要,沒有語言的輸入何來語言的輸出?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學生對老師的好奇心理,把自己作為活的課程資源,如和學生談自己的生活經歷、興趣愛好、身邊的人和事,把這些話題作為重要的話語素材融入教材,引入課堂,如在教學三年級起點第七冊Mole 1 時,教師可通過談論自己的假期旅遊經歷引入課文,同時利用自己所拍攝的照片以及旅遊所獲取的信息,引出句型的教學;同時由於小學生年齡特點所決定,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較短,特別是要完全在自我控制的情況下,閱讀超出自己詞彙范圍,稍稍有點難度的材料,長時間保持專心致志地閱讀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可以採取比賽形式進行閱讀,提高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如比賽猜測詞義,有意識培養學生根據上下文猜測新詞詞義的能力,這是一項重要的閱讀技能;比賽查字典。對於一些無法猜測的新詞,鼓勵學生查字典,特別是英語基礎薄弱的學生,英語詞彙量很少,通過字典的幫助,減少了閱讀的困難。另外還可採取討論法,根據所提出的與文章內容相關的話題或利用文章的標題、插圖來預測文章可能要談及的內容,以此激發學生對閱讀文章的興趣。如在教學三年級起點第六冊Mole 5 時,教師可先出示課文的掛圖,讓學生討論:What happened?討論完後再讓學生閱讀課文,理解文章後,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再分組進行討論。學生討論時,教師進行輔導,最後讓小組推薦一人說出答案,教師再作點評。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關注並介入學生的理解過程,對學生的心理狀態、思維方式、閱讀方法和閱讀習慣等加以分析、指導和調控,把閱讀訓練滲透到閱讀能力培養之中,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注重學生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 3.訓練學生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閱讀方法非常重要,教師要注重傳授學生「漁」而不是「魚」。在教學中,教師應通過逐步訓練,使學生掌握略讀、默讀、跳讀、掃讀、猜讀等方法,以加快閱讀的速度,提高閱讀能力。同時應倡導反復閱讀。對同一篇文章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分幾遍閱讀,隨閱讀遍數的增加再提出進一層的理解要求,使學生經過幾遍閱讀之後達到較好的理解程度。如在教學三年級起點第七冊Mole 6 時,教師可讓學生聽第一遍錄音,解決生詞;再提出以下幾個問題:⑴ Who wrote the letter? ⑵ Where is Laura from? ⑶ Where does Laura live? ⑷ What has Daming got? ⑸ What has Laura got? ⑹ Can Laura use them? 讓學生帶著問題聽第二遍錄音,聽完後,為了兼顧差生,可讓學生四人小組進行討論,解決問題;接著讓學生聽第三遍錄音並跟讀;最後,讓學生四人小組再次討論,以Sam and Amy 的名義向Laura 回信。另外,教師還應提倡復述課文,包括填空復述,或把課文主題圖分解成連環畫看圖復述,或根據段落大意復述等。這樣不僅訓練學生的閱讀感知力和閱讀鑒賞力,而且培養學生的閱讀遷移力和閱讀再造力。由於小學生年齡小,所以在閱讀理解過程中只能按照由文字到思想、由形式到內容、由部分到整體的心理過程來組織教學。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必須遵循這些閱讀心理特徵來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使之對閱讀材料有較深的理解。 《英語新課程標准解讀》提出:在基礎教育階段,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至少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文化知識的傳授,一是跨文化意識的培養。語言是一面鏡子,它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應學習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歷史、風土人情,在跨文化交際中才能夠正確得體。因此在訓練學生的閱讀方法時,還要結合人文背景知識,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滲透跨文化意識。英語教師要有意識地結合語言教學,向學生傳授英語國家的國情、文化等知識,可以結合每個單元背景知識的介紹,查找選用或改寫類似文章,供學生們閱讀。如在教學三年級起點第七冊Mole 4 時,通過讓孩子了解英美國家的復活節、愚人節、感恩節的來由,既幫助小學生掌握了語言知識,又了解了外國的風俗習慣,更加激發他們學習英語、閱讀文章的興趣。再把西方節日文化與孩子們都很熟悉的我國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進行對比,這樣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給理解課文甚至整本教材帶來方便,而且還可以鞏固課堂上所學過的閱讀策略,對以後同類文章的閱讀也能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4.積極營造學習氛圍,鞏固閱讀能力。環境可塑造人,亦可改變人,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是深刻的。由於英語不是母語,小學生進行課外英語閱讀和交流的機會非常少。教師應利用學生活動的空間融入英語,千方百計使英語成為他們生活和學習中非常自然的一件事。同時學校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物質設施,精心打造有利於學生英語閱讀的環境,使學生在無意識中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如在校園的醒目處設立英語標志牌或張貼英語格言、英語標語等,辦好英語黑板報和英語畫廊,利用學校的廣播定期定時播放一些學生喜愛的英語兒歌、英語歌曲和英語兒童電視節目。教室里,用班內圖書角里的全英故事讓孩子們融入到英語世界,輪流自製的英語日歷要配上天氣預報及個人特色內容,英語板報成為孩子們自由創作的園地,英語習作展示欄為學生提供了放飛夢想的發表平台;在聯歡會上,要讓英語節目成為一大亮點。總之,應通過積極營造學習英語的氛圍,使學生對英語知識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親」,從而引起共鳴,如臨其境,讓學生通過主動參與,鞏固閱讀能力,體驗到學習英語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三、結束語 閱讀是一個特殊的感知和理解的過程,閱讀教學對我們課改前沿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英語閱讀教學質量值得我們去深入探究,我們應不斷總結教學經驗,探索不同的教學方法,通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充分挖掘小學生的英語閱讀潛能,進一步提高、鞏固學生的閱讀能力,使英語閱讀教學質量與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㈢ 如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

外語作為一門語言,它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教學中,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等.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於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於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益於培養世界意識.《新課標》指出: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英語專家胡文仲教授曾說過,語言和文化有密切關系,學習外語不僅僅是掌握語言的過程,也是接觸和認識另一種文化的過程.英語教學一定要貫穿文化教學,我們要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英語人才,就需要在英語教學中融入文化知識教學和文化理解教學,文化知識教學幫助學生掌握目的語文化知識,而文化教學既幫助學生理解目的語文化知識又掌握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同區域,不同民族,所處時代的發展是不同的,這就構成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性.所以,我們英語教師要根據所教的內容,認真備好課,挖掘內在的文化因素,因勢利導,努力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英語人才,為此我嘗試做好以下幾方面:
一、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內涵,通過日常教學活動滲透跨文化意識.
英語教材選材廣泛,內容豐富,不少課文涉及英語國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識.因此,我們結合課文,介紹英美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民族、宗教、制度、飲食習慣等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全面認識、了解英美國家.我們的學生即將面向世界,與各國人民交往,必須了解西方文化中重大的節日聖誕節,復活節和感恩節等等.我們的教材里還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我們將信息技術和學科整合,製作了有關課件.其提供了聖誕節的歷史,有關聖誕的英語故事、歌曲,整體內容豐富有趣,學生通過感官與心靈接觸英語國家的文化信息,以輕松愉悅的心情體驗外國文化並感悟其文化內涵.在課堂活動中,學生可以和可愛的聖誕老人現場互動並且進行對話;學生可以通過閱讀ChristmasEve等英語故事,可以欣賞Silentnight等優美的歌曲來感受聖誕的氣氛.課後,讓學生製作一張ChristmasCard並送給自己的好朋友.濃郁的外國節日文化氣息,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們英語學習的興趣.談及贈送禮物時,就將接受禮物的方式提供給學生,西方人性情外露,表達感情直接,不當面拆封欣賞禮物是非常不禮貌的.而中國人則恰恰相反,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含蓄是一脈相承的.我們在呈現聖誕文化同時,還讓學生與中國的傳統節日進行比較,使學生感受節日的氣氛,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課堂是英語教學的主要場所,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應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在初中起始階段的教學中,我們嚴格按照《新課標》二級要求,讓學生知道英語中最簡單的稱謂語、問候語和告別語;對一般的贊揚、請求等做出適當的反應;知道國際上最重要的文娛和體育活動;知道英語國家中最常見的飲料和食品的名稱;知道主要英語國家的首都和國旗;了解世界上主要國家的重要標志物,如:英國的大本鍾等.
通常第一堂英語課會進行介紹與問候,由於中外兩種文化對禮貌稱呼的習慣存在著差異,我們向學生進行簡單的闡述.中國人見面對年齡、婚姻、收入等表示關心,而英語國家的人卻對此比較反感,因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有鑒於此,隨著教學內容的深入,我們適時向學生傳授英美人談話的禁忌.生活在兩種不同環境里的人,所持有的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行為和道德規范都不一樣.不熟悉這些文化價值觀的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很容易出現語用失誤.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於社交.反之,在英語國家對年長者直呼其名並非冒犯,而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在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恐怕就會有不尊老之嫌.按英語習慣,親屬之間是直接用名字相稱的.而講英語的人這類稱呼則比較簡單:一般在姓氏之前加Mr.,Mrs.,Miss即可.
中國人之間彼此較為熟悉的人見面問候時,一般採用下列用語:上哪去?、吃過了嗎?而英美人的問候一般用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doyoudo?Nicetomeetyou.Howareyoudoing?在關系親密者之間可用Hello或Hi.這種寒暄在在我們上海已漸成習慣,原因之一是受到外域文化影響之故.
我們中國和英語國家的人民都十分講禮貌,當別人問是否要吃點或喝點什麼時(?),我們通常習慣於客氣一番,回答:不用了或者別麻煩了等.按照英語國家的習慣,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辭,說聲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說No,thanks..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含蓄和英語國家人坦盪直率的不同風格.
由於中西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所以在交際過程中就常常出現一些失誤,影響交際效果.如中國人聽到別人贊揚時,往往用否定口氣回答,而英美人士卻樂於接受.對別人的贊美,中國人習慣說最普通的回答是:哪裡,哪裡而在英語國家卻應該說Thankyou.如,B:Yourshirtlooksnice.A:Thankyou.英美人士的思維就與我們不一樣.因此,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認識並接受外國人的這種思維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語言學家說: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在課內創造更多的情景,讓學生有機會運用自己學到的語言材料.因此,我們在課堂上設置不同的語境,靈活選用適當的訓練方法,引導學生將文化因素放到有意義的交際場合中使用,鼓勵學生進行各種聽說訓練,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我們通常通過角色表演(roleplay)和快速應答(quickresponses)設置文化語境.讓學生分別扮演初次見面的外國遊客和中國導游,進行情景對話.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來進行跨文化交流,引導學生遵循英語交際的基本禮儀,要求學生在聽說過程中注意使用禮貌用語和避免談話禁忌,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感受到不同的交際氛圍和文化氛圍.
在教學中,我們注意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將其自覺又自然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除了向學生介紹各國的特色菜外,還給他們介紹不同國家的一些飲食習慣,比如美國人喜歡在飯後吃點甜點,在美國等西方的餐館里,點菜的順序一般是這樣的:飲料(drinks),湯(soup),色拉(salad),主菜(maindish;maincourse;enter),甜點(dessert)等.同時,我們共同回顧所學過的課程請學生進行口語操練,同時希望他們keepagooddiet.這樣,學生進一步了解一些關於健康飲食方面的知識,此時我們適時地給學生講解一下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目前,一些快餐在我國比較盛行,讓學生比較一下中西方飲食,以選擇健康合理的飲食.另外,我們還教授學生如何使用西方餐具,使他們不至於在現實生活中鬧出笑話.
在課文教學中,我們不但要讓學生把握文章的內容主旨,學習語言知識,提高語言技能,還要引導學生隨時隨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學生在習得語言的同時,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
二、通過各種信息渠道,收集、傳播文化.
我們教師和學生充分利用課外這樣一片廣闊的天地來共同開發學習資源.英語雜志、電影、小說、廣播和互聯網等都是學生接觸、理解英語文化的有效途徑.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與外國友人交筆友,在交流過程中逐步認識、了解異國文化,從而加強文化意識.另外,還可以組織一些英語活動,如英語角、英語討論等活動,能活躍英語學習氣氛,也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其中,為此,我們做了以下努力:
1.課堂內外穿插英語歌曲,英語短詩和故事教學.例如:我們在講到教材九年級中的TheNewOceanWaves樂隊時,又講述了搖滾音樂產生的歷史背景、爵士音樂誕生的社會環境等,這樣寓教於樂,提高學生們學習跨文化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我校利用每天晚自修時間讓學生收看程度相當的英語動畫片或教學節目.這類節目不僅有助於加深學生對學習英語的理解,而且也會極大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有時候老師有意識的給他們幾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查資料,自己去找答案.
3.在校園里的宣傳欄和板報開辟了英語學習園地,介紹一些習慣用語,名言名句,利用這些展板定期進行英語文化宣傳.此外,我們重視教室英語氛圍的創建,我們通過教室布置,體現文化理念.比如:本學期開學,我們預備班級通過走出家門,了解世界這一主題來布置,學生們搜集世界各地的豐富多彩的材料,通過這個活動,學生初步了解了世界各地特別是英語國家的概況,以及英語國家的一些地理歷史狀況、風土人情和潛在的文化理念.
在各種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我們教師注重加強對學生的正確引導,我們要了解西方文化,吸收其先進思想,但不能因此放棄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在習得語言的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增強愛國,愛家鄉意識.我們的首要任務是運用各種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自覺地吸收並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
三、通過廣泛閱讀,感受文化氣息,滲透文化.
語言學專家說過,在閱讀理解過程中,讀者語言因素很重要,只有藉助文化知識的幫助,才能讀懂字里行間,因為詞的意思是在一定文化環境下形成的.如果學生不了解英語文化、歷史、價值、思維模式、風俗習慣、宗教和生活方式,也就不能理解篇章的真正含義.
我們一向鼓勵和引導學生在課余閱讀一些英美文學作品和英語報刊,並促使他們在閱讀時注意留心和積累有關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習俗等方面的知識,這樣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因為學生在閱讀理解時,能吸納一些相關的語言背景文化知識,擴大英語知識面,掌握詞語運用的內涵和外延,了解西方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些是培養學生文化意識,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關鍵之處.
閱讀的目的是獲取正確的信息,但在閱讀的過程中,常常由於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欠缺,使其對英文的某些內容百思不得其解,甚至出現誤解篇章是文化現象的一個方面.在詞彙的文化內涵方面,我們就拿一些顏色詞為例,如:green-back(美鈔),green-house(溫室),green-eyed(眼紅的),blackletter(倒霉的),blacktea(紅茶),redmeat(牛/羊肉),redgold(純金),blue-blood(貴族出身),blue-jackets(水兵/水平),white-livered(膽小的),white-headed(淡黃色頭發的),yellow-belly(可恥的膽小鬼)等等.此外,還有很多的俚語,諺語等等,如: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Morehaste,lessspeed.欲速則不達.以上內容都隱含著一定的文化氣息.因此,我們建議學生要想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減少誤解,更好地欣賞英語文章,就必須平時處處留心,用心積累,努力加強自身對跨文化

㈣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

英語教學是提高學生英語水平的關鍵環節,其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但眼下的各種等級證書考試,多半是對學生進行英語語言知識和應試能力的測試。這樣一來,英語教學不可避免地過於強調語言知識的傳授,而往往忽略其語言所蘊藏的文化。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更應該是以文化教學為基礎的語言教學。英語教師除了教授語言技能外,更應把跨文化意識的培養融人高職高專的語言教學中。在高職高專的教育中,其學習目的並非單純地修學分、考級拿證,而是為了借鑒與吸收其他國家的先進科技文化。其英語教學的核心之一應是培養高職高專學生的人文精神,這也是當前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與合作日益增強.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往也更加頻繁。較之以前,中外文化的交流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越來越多的英語教師認識到在對高職高專學生的英語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本文就如何培養高職高專學生的文化意識作了探討。

一、分利用教學輔助手段。

培養離職高專學生的文化意識當今社會,互聯網在生活、學習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向學生普及英語文化知識,並鼓勵學生有效利用網路去體驗相關的文化。學生通過網路可以結交外國朋友、閱讀外國文學作品、觀賞經典影片,了解外國文化和西方的風土人情、交際禮儀等,從而培養文化意識、增強文化修養。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多角度、多方位地向學生展示西方文化。例如:在課堂教學時,可以穿插西方英語文學作品、報紙雜志、時事評論,甚至電影台詞中有意義的材料.引導學生從中汲取文化知識,強化文化素養,拓展文化視野。除了在課堂上的滲透之外,課余時間組織英語角,舉辦校園文化節,豐富大學校園文化生活,開展英美文化方面的選修課,文化專題講座,組織英語晚會,排練英文戲劇,課本劇等多種方法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綜合能力。

二、提高教師自身的英語文化修養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處於主導地位,統領著全局,但是這個階段本應採用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老師的課堂教導為輔的教學模式。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學生從小學到高中接受的都是「填鴨式」教育,自主學習能力不強。此外,現階段所使用的英語教材對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並不詳盡.要使學生獲得這方面的知識,在一定程度上仍需依靠教師的傳授。所以,教師不僅是文化內容的傳授者,而且是學生獲取文化知識的促進者,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雙邊語言知識.而且要具備雙邊的文化知識,這種雙重的文化修養是保障英語文化教學的重要前提。與此同時.還應該不斷增強對所學語言國家文化的洞察力和敏感性.掌握和洞察文化的最新動向.以便第一時間科學正確地指導學生拓寬文化視野.進而使學生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特徵,以期准確地運用語言進行順暢的交際。在英語教學當中,教師更應與時俱進,更新教學觀念,正確處理好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關系,對學生的知識水平、在文化方面存在的難點與盲點瞭然於心。只有文化修養提高了.從更深更廣的角度去理解篇章所要表達的意義,才能更好、更全面地把相關文化差異和文化背景知識介紹給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文化意識。

三、注意對不同文化背景知識的比較與思考

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會接觸到很多西方國家的節日。例如情人節、感恩節、聖誕節等。這些節日都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在學習這些節日的時候,可以一方面了解節日的起源、人們的慶祝方式等有關文化,另一方面把它們和中國的一些節日作比較.如聖誕節與春節,情人節與「七夕」,鼓勵學生找出它們的相同之處。並找出兩者的不同,再從文化的角度理解這些不同,特別是那些文化影響行為的地方。比如贈送禮物,西方人習慣於當面拆封欣賞:而中國人則恰恰相反,認為當面打開禮物是很不禮貌的。背景知識的比較與思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差異.轉換角度思維,促進英語學習。

四、注重本土文化導入,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除了加強對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輸入與傳授,也不能忽略本土文化的導入。英語作為一門語言,主要起到幫助交流的作用但有時影響交際的原因不在於缺少英語文化知識,而是本土文化知識欠缺造成了障礙。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接觸的大都是以西方國家為背景的英語文本,而以本土文化為背景的英文讀本則鮮見。一直以來,我們都時刻感受著本土文化,但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並未系統地接受過本土文化知識的學習。這就造成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只學會表達西方的文化內涵,而無法有效地把本土文化輸出與傳遞給對方,從而導致學生慢慢喪失立足本土文化、不斷自我發展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要讓學生明白,學習英語,並不單是了解與學習西方文化與科技.更重要的是讓西方國家更多地了解中國。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應該把本土文化知識教育提升到與英語和西方文化知識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

五、結語

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意識培養是極為重要的,其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有能力在不同文化場合下有效地與對方交流,達到互動,增加相互了解和信任,要讓學生「多站在對方的立場和角度,揣摩對方的意思,這樣可以大大避免將對方簡單分類及民族中心論的傾向」。因此,文化的融入和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必須貫穿於整個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成為英語教學改革發展的主要方向,才能夠從根本上起到提高學生英語實際運用能力的作用。

㈤ 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教育

1. 小學英語進行文化意識滲透的必要性
1.1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Edward Sapir)在他的《語言》一書中指出:「語言的背後是有東西的,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語言背後的東西就是文化。文化是語言最重要的屬性之一,語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之一,兩者交叉滲透。
語言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是人類歷史文化的結晶,它也是文化的載體,承載著文化的方方面面,從風俗習慣到歷史宗教,從物質文明到社會制度,從價值觀念到審美情趣等等。人類的知識和經驗是用語言來記載,風俗、習慣、行為方式等也要用語言來描述,社會制度、價值體系、信仰、世界觀等也需要用語言來表述,語言可以記錄文化各個層面的內容,它就像文化的一面鏡子,文化同時也影響著語言的發展,二者互相影響、密不可分。語言基本上是一種文化和社會的產品,因此它必須從文化和社會的角度去理解。即語言的變化反映文化的變化,同時文化的發展也影響著語言的變化,二者是相互影響,密不可分的,所以語言教學必然離不開文化教學。
1.2學習語言的目的
《英語課程標准》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上。」有些教師認為小學英語教學內容極其有限,而中西文化差異的范圍又那麼廣泛,因此沒必要把功夫花在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上。其實,這種觀點是極其片面的。學習語言的目的在於以它為工具進行人際交流與溝通,我們用英語這門外語交際自然涉及跨文化交際。要進行跨文化交際,不但要具備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為交際提供前提,同時語言的得體性也是很重要的方面。要想運用真實、地道的英語進行恰當、得體的交際,僅靠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具備了豐富的文化知識才能使交際得以順利進行,為成功交際提供保障。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注重對文化的滲透。
1.3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
無論是語言知識還是語言技能都無法脫離文化層面,單詞、短語、成語、句子、語篇等各個層面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比如:在教學PEP Book1 Unit4 We Love Animals時,一般我們都會用到:I like…這個句式。有個學生說:「I like pigs.」,不少學生都笑了出來,於是我便問了一些學生「What do you like?」不少學生特別是女孩子告訴我「I like cats.」於是我給他們解釋了一下,雖然pig在我國一般有著「好吃、懶做」的含義,是貶義的,而在西方卻是財富的象徵;相反cat在西方則指的是魔鬼的化身,如「She is a cat.」不是說她像貓一樣很可愛、很溫柔,其真正的含義是指她的心地很惡毒。經過了這番解釋後,學生們才恍然大悟。在和英語國家的人進行交流時,如果套用我們的文化,必然會導致交際的失敗。
1.4所學目的與文化意識的增強,促進小學生對本國文化的了解。
作為中國人,不論何時何地,都是應該把自己的祖國放在心中的。只有學好了自己本國的語言,了解了本國的文化,才能更好的理解外國的文化,才能更好的運用外語。因此,在進行外語文化的學習當中,我們應該自覺的將我國文化與英語國家的文化進行對比,了解兩中西文化的異同,加深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培養文化意識,逐步地讓學生形成跨文化意識。
1.5開放的信息社會,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勢在必行。
網路信息的飛速發展,世界各國經濟文化的頻繁交流,要培養適合二十一世紀的新型人才,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勢在必行。

2. 曾經的「英語文化」的課堂失誤
2.1顧此失彼,淡忘整體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曾經只把目光聚焦在語言的學習和傳授上,而忽略了語言背後所承載的文化。學生在閱讀時,常常是看了後面忘了前面,缺乏整體的把握,注意力只放在對孤立句子的理解上,縱使滿紙中英文注釋,可是對文章的整體意思還是不甚了解。因此,對於英語教師來說,最大的挑戰不在於語言和文化知識的講解,而在於如何將語言和文化融合成一個整體來講授。
2.2違背規律,機械操作
文化滲透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人類的生存環境就是一個浩如煙海的文化海洋。英語文化主要是指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風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英語文化知識的缺乏,會導致對英語現象的理解不深刻,甚至產生誤解;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往往習慣於中國文化的思維,遣詞不當或不得體,甚至出現語用失誤,使交流受阻,影響溝通與合作。我曾經使學生將初讀機械地分為:第一遍讀,畫出不認識的單詞,藉助音標把音讀正確;第二遍讀,畫出不理解的詞語和句子,聯繫上下文理解或討論;第三遍讀,邊讀邊想: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麼?閱讀應是一個綜合的心智過程,美國學者W. S.格雷把閱讀的心理過程分為感知、理解、反應、綜合四步,這四步在每次的閱讀活動中都存在,只是側重不同。為了將課文讀通讀順,讓學生多讀幾遍本無可厚非,但像這樣違反認知規律,將讀的心理過程分化為幾個具體的學習目標分散到每次的閱讀活動中,將會妨礙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
2.3割裂文章,只抓重點
我有時只從語言學的角度單純強調語言符號系統開展教學,即語音、語法和詞彙教學;有的學生認為學習英語就是記生詞,學語法,念課文。這實際上只看到了語言的表象,會造成重知識輕能力的局面。作為教師,應該著眼於學生的文化意識的滲透和能力培養,著眼於實踐活動和技能掌握,逐步提高學生英語實際運用能力;不僅僅注重語言點、知識點的傳授,還有意識地讓學生感受、體驗、理解、接受來自不同地域的文化,進而在教與學中實現不同文化的融合。

3. 滲透文化意識的措施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面對剛剛接觸英語的小學生,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的文化交際意識,使他們能和不同背景文化的人進行日常交際呢?怎樣才能增加學生對異國文化的認識呢?我結合PEP英語教材,在把握適用性、適度性和階段性的前提下,通過與學生學習內容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因素,循序漸進地滲透文化意識。主要從以下六方面入手:
3.1創設環境,營造文化氛圍
非英語語言國家的兒童學習英語,最大的問題是缺乏英語語言環境,學生難以形成用英語進行思維的習慣,阻礙了英語學習。作為教師,我們要精心設置英語課堂環境,甚至形成開放的課堂環境,把學生帶出教室,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感悟多元文化。 在這個環境里,逼得每個人都要用英語去交流信息,這樣的「環境氣候」對於幫助學生養成英語思維的習慣是不可缺少的。
小學生喜歡動手和游戲,因此以游戲來吸引他們,以此產生對英語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和掌握語言基礎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從而提高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並能加深記憶。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學手段,創造一個文化語言環境,能使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體驗異國的文化氛圍。可以通過收集和利用一些有關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獲得較為直接的文化知識。
3.2激活教材內容,比較文化差異
在小學英語教材中有許多關於英語國家文化的內容,我們一定要結合課文進行教學,要求學生注意比較英美文化與中國文化的異同,從而學會准確地運用英語進行交流。其中我嘗試從以下方面入手:
3.2.1通過詞彙滲透文化意識
詞彙是語言中最活潑、最具生命力的成分;它最能體現社會的和時代的變化。英語詞彙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彙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從詞彙本身做出主觀判斷。
如「dragon」一詞,在大多數西方國家,dragon是「邪惡」的象徵;而在漢語中,「龍」卻是古代帝王的標志。在教授單詞時我還列舉了西方國家中既是姓又是顏色的一些單詞,如White懷特(白色)、Black布萊克(黑色)、Green格林(綠色)等。最後我還補充了有趣的習語:black tea(紅茶),White House(白宮),black and blue(青一塊紫一塊的)。通過比較和補充這些知識,可讓學生一些顏色在西方文化中的涵義,減少學生受母語影響而造成的理解錯誤。
3.2.2通過課文滲透文化意識
小學英語課文的主要內容是圍繞英語交際活動來展開的,這些內容可以體現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課本和小學生的好奇、好動、好模仿等生理、心理特點,創設條件,為學生設置相應的語言環境,給他們提供「舞台」,讓他們開展角色表演,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進行語言的運用。
如有學生過生日,我設計場景,讓學生模擬購買生日禮物。抽簽決定誰擔任售貨員,誰擔任顧客。「Can I help you?」「I want a Teddy Bear for my friends. Today is his birthday.」「Do you like this one?」「Oh. Great. How much is it?」「Ten yuan,please.」買好禮物後,到小壽星「家」過生日,現場播放「Happy Birthday」歌曲。教材中適合角色扮演的任務還有很多,如祝賀,就醫,過節,旅遊等都可以通過學生參與,表演,體驗來完成。教師可以讓學生聽錄音,看短片,模仿原汁原味的語音語調。還可以讓學生觀察碟片或錄像中的輔助語言,讓他們咀嚼其中文化知識,樹立文化意識。
在教授「How nice!」時,要向學生滲透:在英語國家,當別人用「How nice!」誇獎你的東西時,你應爽快地回答:「Thank you!I』m very glad to hear that.」又如,在教「How old are you?」時,就應該適時告訴學生,中國人對年齡問題沒有太多的禁忌,但是要盡量避免向英語國家的人打聽他們的年齡,因為他們對這個問題很敏感。在他們眼裡,young代表生機、希望,old 則代表無用、累贅。「收入」、「去向」和「婚姻狀況」等問題也是他們不願隨便被問及的問題,因為他們認為這些都是個人隱私,不宜當成話題來談論。因此,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適時了解兩種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差異,幫助學生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
3.2.3通過歌曲滲透文化意識
英語中有許多曲調優美、語言幽默的歌曲。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我精心挑選了幾首歌曲,讓學生聽聽、唱唱、動動、演演,在學習唱歌、學習語言的同時感受西方文化。在演唱《Old Macdonald》」一歌時,我讓學生分組輪唱,邊唱邊叫,這兒呱呱,那兒汪汪,小雞唧唧,老牛哞哞,豬仔嚕嚕,繞口令似的詞,越來越快的節奏,同學們唱得、笑得氣都喘不過來。在教學歌曲《There was an old lady》時,我先告訴學生,有位老太太吞吃了一隻蒼蠅,問學生老太太會怎麼樣,有的學生說她大概會死的。果然歌中就有這樣的歌詞。隨後,我讓學生想辦法救救她,學生們七嘴八舌,有人提出讓老太太吃蜘蛛。原來,接下去的歌詞大意是:為捉蜘蛛吞下小鳥,為捉小鳥吞下貓咪,為捉貓咪吞下小狗,為捉小狗吞下山羊,為捉山羊吞下老牛,在吞下老牛以後,老太太死了。當然,這是一首荒誕的歌,但其中體現出西方人的特有的幽默感,並在不知不覺中傳授了物物相剋的生物鏈知識。有些兒歌很好地體現了英語的語音語調和英語國家的文化特徵,如果將他們融入英語教學之中,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過程中學到語言,並感受到語言的文化內涵。
3.3 通過文化比較,滲透文化意識
英語如果能在比較中學習和運用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說打招呼吧,中國人見面很喜歡用「吃飯了嗎?」來互相問候,而若你對英美國家人士說這話,他們很可能會誤認為你要請他們吃飯,這就需要在教學時加以說明。
如PEP Book1 Unit1 中有一句話「Bye, Miss White!」,此時我告訴學生,這里的Miss是指女教師,英美國家習慣稱呼老師Sir,Mr.或Miss,而teacher是指職業,一般不作為稱呼語用。再如,在學到「How old are you?」時,我告訴學生,在中國打聽年齡很平常,但在國外問年齡,特別是問女士年齡時,她們往往會說「Sorry, it』s a secret.」,因為在西方人認為年齡、收入、等屬於個人隱私,隨意打聽顯得不禮貌。這些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也是具體語境中影響交際的文化因素。通過兩種文化的比較,了解了英美國家的文化禁忌,我們才不至於陷入「雖能發音,卻不會說話(說話不得體)」的尷尬境地。教會學生講話並不難,教會學生說話得體卻不易。說話得體的關鍵在於幫助學生增加文化底蘊,增強文化交際意識。
3.4巧借節日文化,介紹背景知識
節日是兒童最喜歡的日子,東、西方各國都有各自的節日。我們開展以節日文化為主題的交際活動,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感受西方文化:我們經常舉行新年晚會、生日晚會、聖誕晚會、慶祝母親節和父親節等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主題活動中感受節日文化。
在新年聯歡會上,唱《Happy New Year》,製作賀卡互相祝福。在聖誕之夜活動中,讓學生聽聽歌曲《Silent Night》,體會聖誕的寧靜與祥和,然後許個心願再互贈禮品,感受友情和親情。西方有個Valentine』s Day(情人節),通常我們認為這是情人之間的特殊日子,忌諱向孩子提及,而我告訴學生:在英國等許多西方國家,人人可為此慶祝。並讓學生自製愛心卡,送給朋友、老師、父母或任何喜愛的人。同時我又不失時機地教唱《Valentine』s Day》,讓學生關愛自己身邊的人和動物、珍惜生命、珍惜生活。此刻情人節的含義已在現實生活中得到延伸。談到鬼,我們第一感覺就是陰森森、凄慘慘,令人毛骨悚然,但西方國家的鬼節(萬聖節,11月1日)前夕,即Halloween卻深受孩子的喜歡。10月31日,是傳說中去世的人回家的日子,那天各家各戶都在門前放置用南瓜做成的燈籠為鬼魂引路,模樣恐怖,孩子們裝扮成各種各樣的妖魔鬼怪,挨家挨戶敲門乞討。他們對主人說:「Trick or treat or something to eat?」主人將早已准備好的糖果、糕點送給孩子們。鬼節竟然能如此有趣、好玩,簡直令人不可思議,但學生聽後非常有興趣
3.5藉助直觀教學手段,體驗異國文化氛圍
使用電教手段這一現代數學手段,能突破時空的限制,克服文字元號過於抽象、單調的缺點,向學生傳遞形象生動、有趣的教學信息,擴大學生視野,豐富感性認識,有效地調動學生各個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增強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技術為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提供了海量的資源和靈活的教學手段。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熟悉和掌握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有助於對語言的理解,更有助於提高英語交際的能力。因此,如何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識,了解英語國家人們的風俗習慣,是教師在英語教學中遇到的一個棘手難題。而互聯網的教育網站里有大量的知識信息,使這個問題迎刃而解。我在網路上尋找並挑選適合學生閱讀的文化背景知識,下載到自己的文件夾,上課時利用多媒體直接將網頁展示在學生面前。例如我在為英語興趣小組選擇上課內容時,在中國中小學教育教學網上下載了以下背景知識直接展示在學生面前:英國人見了面喜歡談天氣,這大概與該國天氣變化無常有關。學生對網路獲得的英語知識接受得快,掌握起來輕松。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掌握大大提高了語言學習的效率,幫助學生使用地道的英語進行交際,從而提高學生英語交際的能力。
3.6開拓第二課堂,拓寬文化視角
課堂教學之外,組織一些文化色彩比較濃厚的英語課外活動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對英語文化的興趣,使他們產生了解外國文化的願望。
本學期我承擔了我校英語團隊輔導員一職,我將我們的團隊活動定位為「文化大講堂」。每周三下午的活動過程中,我都會向我的隊員們介紹一些西方禮儀方面的內容,包括交談禮儀、飲食禮儀、拜訪禮儀、禮儀「禁忌」等等。這項活動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目的語文化的了解,同時也增進了對本民族文化的進一步了解和認識。並且隊員們我鼓勵大膽想像和創造,將一系列禮儀知識進行小品表演,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既學到了文化方面的知識,也增加了實踐的機會,起到了學以致用的良好效果。此外,我還提供一些書籍和資料,讓學生查閱某些重要節假日的來歷,了解各國人們是如何度過這些節日的,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了解西方文化。

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文化的一個方面,語言和文化是部分與整體關系。曾有位學者說過,一種語言必然深深紮根於該民族文化之中,它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鏡子,任何一個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心態、思維方式等無不在其語言中體現出來,為了適應這個世界,為了更好的交流,我們即要掌握外語,又要掌握相關文化知識,才能充分展現交際功能。教學中的文化資源開發,生成,利用使學生形成對文化特有的敏感和洞查力,給了孩子學習語言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不是單純的語言交流,而能從簡單的語言交流中透露出某種文化氣息,讓孩子做語言的使者,做最自信的交流。

㈥ 淺談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

一、引言
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在起始階段應使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異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學中涉及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應與學生身邊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並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英語學習的較高階段,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外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意識滲透和文化教學是很重要的。作為英語教師,我們應該意識到文化在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各個層面的作用,充分發揮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功能,有意識、有個性地進行文化教學,帶領學生捕捉、理解和欣賞文化差異並能進行有效得體的跨文化交際。
二、文化意識滲透的重要意義
這是在一項關於外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現狀的研究項目中所做的教師學生對於課堂活動的看法對比調查的結果,從此表中我們不難看出學生其實非常渴望了解更多的語言背後的文化背景介紹,而我們教師卻恰恰忽視了學生的這個渴求。我們教師忽視語言文化的教學而過分重視語言技能的結果常常導致學生不能真正自如地進行跨文化交際,給學生今後的語言學習造成了障礙。
三、英語課堂教學中文化意識滲透的幾種方法
1.充分利用課文文本,引導學生解讀語言背後的文化。文化意識的滲透要自然得體,否則將會給學生一種突兀甚至是本末倒置的感覺,那麼,結合所學課文內容滲透文化意識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現在我們使用的人教版Go for it英語教材本身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進行文化教育的載體。這套教材以話題為主線,所涉及到的跨文化教學的內容相當廣泛。只要我們教師具備一定的文化敏感性,善於從課文文本中捕捉、理解和引導學生欣賞文化差異,都能使學生受益匪淺。
例如在七年級上的Unit 1當中我們可以適度地介紹中英文姓名的差異,再比如講到家庭成員這些表示稱呼的詞時,學生常常會提出疑惑:為什麼英語中的一些稱呼有些只區分男女性別,卻忽視配偶雙方因性別不同而出現的稱謂差異?比如我們中國人區分爸爸的姐妹要叫姑姑,媽媽的姐妹要叫阿姨,而英語里統統稱呼為「aunt」,這其實是由他們的文化決定的,他們推崇男女平等,這樣不區分配偶雙方的性別的稱呼就顯得男女平等。因此,英文中的表示下輩的「nephew和niece」是不分侄子外甥或侄女外甥女的,表示同輩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別。
另外,我們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不僅指的是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也包括對自己本國語言文化的了解滲透。例如在八年級上冊Unit 2 What』s the matter的Section B 3a這個語篇中就介紹了用中國傳統方式怎樣讓我們保持健康。A healthy lifestyle ,the Chinese way.我們教師也可以抓住這個契機告訴我們的學生中華醫學博大精深,豐富地蘊藏著我們祖先的智慧,現在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也在世界被越來越廣泛地接受,讓學生大大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2.充分利用學校各項教學資源(講座、英語沙龍、英語廣播等)開展語言文化滲透。筆者所在的一所初級中學是一所以英語為特色的學校。我們利用每周五的中午英語廣播時間,向學生介紹一些英語語言文化知識。例如在English culture 欄目中我們就會結合恰當的時機向學生介紹英美國家的節日習俗、風土人情等。比如:在11月份我們就介紹Halloween的一些習俗:When Halloween arrives,the children will wait to wear colorful costume,wear strange masks and carry a light 「Jack Light」to others』homes,asking the people for the great holiday gift.If the owners do not give candies or gifts,children will throw eggs into their houses which is called trick or treat.我們甚至還會介紹一些地道的英語俚語、諺語等。這樣做效果不錯,所編制的節目很受學生的歡迎。我們還鼓勵學生投這方面的稿件,讓他們體驗感受兩種語言背後的文化差異。在每半個學期舉辦的英語文化周活動中,我們會開展英語文化講座、英語文化競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學生參與。讓我們的文化意識滲透也能做到「潤物細無聲」。筆者以為,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我們也許做得遠遠不夠,但我們要始終保持著這份傳播英語文化的使命感,不斷嘗試新的更具實效性的做法。作為新時代的英語教師我們應不辱使命!
3.在詞彙教學中滲透文化內涵。詞彙教學在英語課堂中占據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如果我們教師能充分利用這個陣地,也能很好地進行語言文化的滲透。例如在詞彙教學中我們不僅僅拘泥於如何准確發音和正確拼寫,而是如何運用,並著重介紹或補充與之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必要時進行漢語文化比較,了解文化內涵。如:在教授顏色的單詞時我們可以解釋中西文化的差異。紅色在中國表示喜慶,而英語中的red意味著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白色white在中國人眼中代表悲哀而在英語中卻是代表愛情的純潔和婚禮的幸福,所以英語中會有a white soul(純潔的心靈)、a hite man(高尚的有教養的人)和a white lie(善意的謊言)這樣的表達。讓學生知曉詞彙同樣會折射和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和信仰。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要真正學會一門語言,必須要了解其所代表的文化,英語教學當然離不開文化教學。我們英語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認知水平,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逐步推進語言文化的內容和范圍,幫助學生拓展國際視野,為發展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打好基礎。

㈦ 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有效結合英美文化知識總結

一、問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實際上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兒童在學習母語的同時,通過母語學習本民族的文化。所以說,外語學習者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同樣要了解和學習外國文化。然而,外語教學界只是到了 20 世紀中葉才開始認識到文化教學的意義和重要性。到了 70 年代,跨學科的綜合學科 「 跨文化交際 」 ( cross-cultural )在美國、 「 語言國情學 」 在前蘇聯形成,為文化教學提供了新的動力和直接的信息來源。 1983 年斯特恩( Stern, 1983 )提出了一個包括結構、社會語言、社會文化、經驗四個成分的教學模式。文化教學在外語教學中取得重要的地位。而跨文化交際學在我國的歷史很短,大致是從上個世紀 80 年代初期人們才開始注意這方面的問題。人們逐步意識到:只注意語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語言的內涵是學不好外語的。
美國著名人類學家古迪納夫( Goodenoungh )在《文化人類學與語言學》中指出: 「 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的文化的一方面,語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現在:它是學習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學習和運用的過程中獲得整個文化 」 。所以說,文化和語言的關系是這樣的,第一,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文化中的重要的、頗為特殊的組成部分,它是文化的載體,亦是該社會整個文化的基礎,正是通過語言,文化才能保持下來,並傳遞給同時代人或後人,因而任何形式的語言都有其文化的內涵;第二,從語言和社會的關系來看,語言也是一種社會現象,語言的本質屬性是作為社會的交際工具,語言與社會文化的關系密不可分。因此,學習任何一種語言必須要了解使用該語言的那個民族的社會文化,如果忽視了語言教學和社會文化背景知識教學的統一不僅影響對語言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交際過程中還常常造成語言的誤用。
作為一名英語教學工作者,如果我們在英語語言教學的同時,不考慮到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考慮到語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麼,我們的學生在生活中和西方人交流時,很可能會出現下面的情況。比如,在和外國人交談的時候,不小心打了個噴嚏。對方對你說 「Bless you!」 你會一臉茫然,不知所雲。你坐在國外唐人街的中餐館中,彷彿周遭都是自己熟悉的一切,都是自己本土文化的一部分。而侍者拿來 Fortune cookie 的時候,你可能會想也不想地作為一種食物放入口中,而不知道這是美國中餐館文化的代表物之一 —— 簽語餅。以上兩個例子並非筆者杜撰,都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事件的主人公英語技巧不能說不好,但是,缺少的正是對對方語言背後文化的解讀。而我們作為孩子英語學習的啟蒙教師,更應該鼓勵孩子們鑽到文化的深處來看英語!
二、什麼是文化及文化的分類
文化是個涵義極廣的概念,對其定義可謂五花八門,眾說紛紜。學者們提出的有關文化的定義集中了幾代人的智慧。其中,英國人類學家泰勒( Edward Tylor )原在 1871 年在他的《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的定義仍然是涵蓋面最廣、最精確的定義之一。他的定義具有很大的影響。他的著名定義是: 「 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意識來說,仍是 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 」 我國《辭海》對文化是這樣定義的: 「 從廣義上說,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通俗地說,文化是指目的語所在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等。 」 文化的分類又有哪些呢?首先是知識文化。我們剛剛探討了文化的定義,但是這個定義還是趨於籠統。為了便於區分,人們習慣上將文化分成兩類,把社會、政治、經濟、文學、藝術、歷史、哲學、科技成就等稱之為知識文化。其次是交際文化。把社會習俗、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及行為准則等稱之為交際文化或常識文化。交際文化在語言中的涉及面非常廣,從日常見面問候、稱贊、致謝、道歉、到了解、掌握委婉語、禁忌語及至體態語言等。換句話說,只要我們學習語言就不可避免地接觸所學語言國家的交際文化。
三、小學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意識滲透的必要性 ( 一 ) 是現代外語教育家的共識
很多現代外語教育家都從不同角度闡述過為什麼要進行文化教學。查斯頓( Chastain, 1976 )認為進行文化教學的原因是:與外國人交往的能力不僅取決於外語技能,還取決於對對方文化習俗和預期的理解;跨文化理解本身就是在相互依賴的現代國際社會中的基本目的之一;外語學習者對講所學語言的人有極大的興趣。布蘭貝克( Brembeck, 1977 )說得幽默乾脆:學習外語而不學習外國文化是造就一個口齒伶俐的傻瓜的極好方法。
( 二 ) 是《英語課程標准》對英語教學提出的要求
《英語課程標准》總目標是 「 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 ,而 「 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 的形成是建立在 「 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 」 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上的。把文化意識列為課程目標之一,提出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了解外國文化,特別是英語國家的文化,可以幫助學生提高理解和恰當運用英語的能力,並不斷拓展其文化視野,加深其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培養其世界意識和人文意識。
(三)是小學生英語教學現狀對英語教學提出的要求
數年前,在六年級的教學中,我曾經設計過這樣的一份不太成熟的文化測試題。(詳見相關資源 「有關文化知識的測試題目」 )這十道題目,與我以往所設計的語言測試題非常不同。看似沒有什麼語音、詞彙、語法的知識,卻包含了一些語言表象之外的文化內涵。可能所涵蓋的文化領域並不廣泛,但卻是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應該了解的內容。令人失望的是,基本上沒有一個學生把所有的十道題目都回答上來,其中包括了許多 PETS 一級、二級都已經考過的學生。我把這份題目給一些英語教師做,答對的情況也很少。而且,有的教師還向我提出了疑問,知道這些對英語教學有什麼作用啊?或者對於學生的升學考試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助嗎?
的確,「 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脫離 」 仍然是存在於我們小學教學中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學生的英語知識和英語文化之間不存在相關關系。我們的一些小學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非常重視英語語言的語音、詞彙與語法等有形的東西,而對這些語言的物質外殼後面隱藏的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卻很少關注。
四、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初步滲透文化意識 (一) 課堂教學中文化意識的滲透
我們的教學對象是小學生。由於學生的年齡較小,家庭背景不同,英語學習的語言環境各異,加之大部分的學生在小學並沒有養成英語閱讀的習慣。所以,筆者一直認為:文化滲透的最佳途徑還是在我們的課堂上。那麼,如何在有限的時間中既要兼顧語言知識的講解,又要在語言知識講解的同時,滲透文化信息呢 ? 筆者通過設計游戲活動、創新評價方式、有效地利用課堂用語和身勢語等方法進行了初步嘗試。
1. 利用游戲活動滲透文化意識
喜愛游戲活動是兒童的天性。義大利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曾經說過, 「 兒童對活動的需要幾乎比對食物的需要更為強烈。」那麼,如何把游戲作為教學中語言知識和文化滲透的載體呢?如何確定文化教學目標( target culture )呢?目前,我們的教材中並沒有現成的教學設計,所以,這就需要任課教師花一番心思。如筆者在教三年級的小學生 Where is …? 這一課的時候,在操練環節就設計安排了西方節日 「Easter day」 的傳統活動 「Easter egg hunt」. 班裡的一個同學扮成復活節的 Easter bunny ,把事先准備好的彩蛋藏在教室里的某個角落,然後問其他的同學, 「Where is my Easter egg?」 讓其他的同學來猜。同學們會問: Is it in your desk? Is it on the floor? Is it under your chair? Is it in front of the blackboard? 猜到的同學就可以得到這枚彩蛋。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非常高漲,在 」 找彩蛋 」 這個特定的活動中,很自然地掌握了 in, on, under, in front of, behind 等幾個方位介詞。在完成了這個 「Easter egg hunt」 的游戲之後,教師再通過課件介紹一下西方的 Easter day ,如復活節的由來,復活節兔子的英文名稱,西方傳統的復活節活動,世界上最大的復活節彩蛋等等,學生對復活節的初步認識也就隨之建立起來了。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結合中西方不同的節日,進行不同的應景游戲。如我就曾經在最受孩子歡迎的節日 Halloween 里,在課堂上模仿了 「Trick or Treat」 和 「Bobbing for the apples」. 在學習有關聖誕節的內容時,我設計了一個名叫 「Secret Santa」 的活動。事先讓每個學生准備好一份聖誕小禮物,然後在一張小紙條上寫上自己的名字,繼而把所有寫有學生名字的紙條混在一起,讓學生依次抽取。如果紙條上的名字是誰,誰就要扮演 Santa, 把事先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對方。扮演聖誕老人的學生要對對方說: Merry Christmas! This is a present from me, Secret Santa. 收到禮物的學生也要回應: Thank you! Merry Christmas, Santa! 並打開禮物。我們在課堂上還模仿西方人的生日聚會。一起來玩他們的傳統游戲 「Pin-the-tail-on-the-donkey」. 這個游戲有點類似我們的 「 帖鼻子 」 。被蒙住眼睛的孩子需要在別人提示下把驢的尾巴貼上。我在課堂上培養學生嘗試用英語來做提示, 「Go straight! Turn left! Raise your tail! Stick it on…」 每每做這個游戲的時候,課堂氣氛非常熱烈。
2 .利用課堂評價活動滲透文化意識
英語教育評價( Assessment for English ecation )一直是這些年英語教育工作者非常關注的一個話題。不同的研究者對 「 評價」的定義也有所不同。 Ralph W. Tyler 認為, 「 評價是一個過程 」 , 「 基本上在於確定課程和教學方案達成既定教育目標的程度 」 。也就是說,我們要檢查課程設計和教學實施達到我們所期待的既定目標的程度,評價是要對這種程度就行判斷。而作為我們一線的任課教師,無論評價的定義如何,我們都應該設計出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的具體的評價工具。像這些年被廣泛使用的 「 學習成長記錄袋 」 就是一種很好的同步評價和後續評價的結合。
我們的一線教師在課堂中也有非常有效的受學生歡迎的評價手段。如語言的鼓勵,如給表現好的學生發小貼畫、蓋小印章等等。除了一般的課堂評價用語,在生活中我還注意收集外教們的評價用語,了解他們真實的課堂模式,嘗試用一些趣味性更強的、原汁原味的英美教師在他們的課堂上鼓勵孩子們的語言。如 Give me a high/low five. Please give yourself a pat on your back! Give yourself a big hand ! Please give him/her a thumb! 等等。特別是在中低年級, High Five 這樣的伴有身體接觸的評價方式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
筆者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還發現學生對每節課中老師發的小貼畫( sticker )非常感興趣,總是希望能夠多得幾個。但是得到之後呢?有的被隨便貼在鉛筆盒中,有的被夾在書里,還有的被 任課 老師貼在學生的腦門上,然後可能就不知去向了。其實,學生每節課獲得的貼畫數,能夠非常真實地反映出學生該節課的學習狀態。但是,學生沒有特定的地方收藏這些 sticker, 他也就無從知道這節課收獲幾個,這周收獲幾個,這個月收獲幾個。換言之,這些貼畫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狀況的。如果就讓它隨便的丟失,小貼畫就僅成為某一節課的評價手段,而無從看出學生連續一段時間乃至一年的學習狀況。這無論對於學生,還是教師,都是非常遺憾的一件事。針對以上的情況,我就設計了下面的兩個 「Reward Paper」 ,分別適用於兩個不同的學期(詳見附錄 2 , 3 )。每張都按照本學期的月份被劃分為幾個不同的部分。例如十月份這個月得到的所有貼畫,都貼在 「October」 這一欄中。每月都要根據學生的貼畫數量評出五名當月的明星,如十月的就叫 「October Star」, 而每到學期末,就會把每個月的小貼畫累計加在一起,評出十名本學期的 Super Star. 另外,我在每個月份旁邊都會有當月西方重要節日的圖片註解,例如五月份旁邊就會有 Mother's day 的圖片,六月份旁邊就會有 Father's day 的圖片。從一年級開始,學生就開始使用這樣的 「Reward paper」 把它貼在英語書後。這樣不出兩三個學期,學生們會對西方的主要的節日 「 眼 」 熟能詳,而且還經常在圖片旁別添上一些圖畫,來補充自己知道的其它節日。
另外,我還用自己的英文名字設計了一種名叫 「Ginger dollar」 的小卡片,鼓勵學習有進步的同學。會在卡片上印上一些中西方有名的建築物,中西方有名的節日食品,或者乾脆效仿 「Fortune cookie」, 在卡片上寫上一些充滿美好祝願或者哲理的句子,也非常受學生的歡迎。
3 .利用身勢語來滲透文化意識
筆者在國外學習的時候曾經有過一次搭車的經歷,當時和一起的同學冥思苦想,好像就是不記得要求搭車的手勢到底是什麼?情況頗為尷尬。還有一次,參加一個當地人舉行的 Christmas Opening House, 和其中的一位加拿大人就數字的手勢進行了一次有趣的交談。他教我加拿大人數數的 gesture, 而我教他北京人數數的 gesture. 加拿大人數數的手勢我一遍就學會了,因為非常簡單。而我教他數遍,他才學會,因為較之他們的手勢,我們的要復雜得多。當時,我們都覺得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
的確,我們在教英語的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白。 「Body language」 和 「gesture」 是用來幫助人們傳遞信息的,是一種非語言的交際方式。因為它可以使對方很容易地明白你自己的意思。所以說,身勢語同語言一樣,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在不同的文化中,身勢語的意義並不完全相同。在課堂上,我就力求用一些英美國家常用的身勢語,讓學生明白其中的含義。如圖,

沒想到的是,學生們對身勢語表現出了空前的熱情,六年級的同學在課下還通過網路等媒介,收集了大量的有關身勢語的資料。利用每節課的課前五分鍾介紹英語知識的時間,連續介紹了英美國家的 Body language 以及其他東西方國家的身勢語。我想,他們通過這樣的活動,會逐步明白一點:當你學習一門外語時,了解這個國家的身勢語是很重要的。尊重他們的習俗會助你與人交流,也會使你和當地人愉快相處。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些相關的文化信息的滲透,對他們今後的英習,一定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二)課堂教學外的文化意識的滲透
課堂是滲透文化信息的主渠道,並不意味著讓學生放棄課外的自主學習。相反,教師如果在課堂中 「 吊足學生的胃口 」 ,讓他們對英語的學習,不只保有短暫的表面化的興趣,而是使學生對英語的學習,對英語國家和本國的文化差異保有持久的濃厚的興趣,願意在自己的課外時間加以探究,這樣的英語學習才算成功。筆者嘗試用 「 讀書推薦卡」 When East Meets West 等主題課外活動使學生對 「 文化 」 領域的探究更為深入。
1 .利用 「 讀書推薦卡 」 來滲透文化意識
近些年來,世界各國掀起的教育改革浪潮中,都把兒童閱讀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策略來實施。在美國,前總統柯林頓依據相關研究指出:小學三年級之前必須具備良好的閱讀能力,這是未來學習成功與否的關鍵。美國教育部曾陸續提出 「 挑戰美國閱讀 」 、 「 卓越閱讀方案 」 等舉措。在日本,政府撥款資助民間團體舉辦為兒童說故事活動,並充實學校圖書。另外,還頒布了兒童閱讀推進法,把每年的 4 月 23 日 定為兒童閱讀日。可見,各國政府均把培養兒童的閱讀能力當作一項戰略任務來看待。
文字是書面化的語言,是記載各民族文化的符號,和文化的重要關系不言而喻。但是,在小學階段,就母語經典讀物閱讀而言,尚且受到了漫畫、游戲等快餐文化的嚴重沖擊。何況英語閱讀呢?針對學生的這一現象,我嘗試在五六年級的學生中間開展了一次 「 英語讀書推薦卡 」 的展覽活動。每個學生利用暑假讀一本適合自己英語閱讀能力的經典讀物(如牛津書蟲,外研社分級讀物等等),然後按照書目名稱、作者姓名、主人公肖像、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圖書類型、我的讀後感、快樂指數、購買地點等信息製成 「 *** 的讀書推薦卡 」 (詳見附錄 4 )在學校開辦展覽,學生之間還可以交換圖書。這項活動開展之初,就受到了學生們的熱烈歡迎,成為了學校每年的保留活動。我想:讀書推薦活動不僅僅是讓學生在生動的故事中潛移默化地感受英語國家的文化,更多地是希望藉此能夠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為他們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 .利用中西方文化對比來滲透文化意識
重視英語語言的文化內涵,還要重視跨文化之間的差異。換言之,在了解對方文化的同時,也要對本民族文化有較為准確與深刻的認識。我們的學生在和英語國家的朋友交流的時候,無論英語的語言功底如何,總是愛犯用本民族的文化標准來判斷和理解對方語言的問題。例如,我們的學生很愛詢問對方的年齡和一些生活的隱私。在受到對方的誇獎時,顯得很拘束、不知所措。所以,我們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很有必要對比東西方的兩種文化,找出其相同之處與異同之處,這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有非常深遠的意義的。
筆者在學校中曾經開展了 「When East Meets West」 的主題壁報活動。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收集資料,對比中西方國家在稱謂語、飲食、服飾、諺語、重要節日、國家重要的標志物等方面的不同之處,配以文字及圖片說明。例如有的學生在搜集諺語的過程中就發現西方和中國的表達內容相似的諺語。如,西方關於一日三餐有 「Eat breakfast like a king, Lunch like a prince, And dinner likes a pauper.」 的說法。和我們中國的有關養生的諺語 「 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飽,晚上要吃少 」 有異曲同工之妙。有的學生在研究有關 「 顏色和節日 」 這個話題後,發現了其中非常有趣的關系。製作出了 「Holidays Colours Cards」.

綜上所述,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初步滲透文化意識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我們的教師認識到文化意識培養對於語言學習的重要意義,並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修養,在實踐的過程中考慮結合學生的具體需求。那麼,在文化教學這個研究領域,我們一定會大有可為的。

㈧ 目前, 在商務英語教學中, 一些英語教師過多地 重視對學生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培養, 而忽略了對學 生進行商務

嗯沒有錯

㈨ 英語教學中如何滲透文化知識

在新課程的英語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技能,還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特別是高中英語課堂中,如果我們抽出一點精力,換一個角度,從西方文化入手,讓學生感受英語的真正魅力所在,就可以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濃厚興趣,同時也會使大多數學生實現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
一、結合中國文化,欣賞英語諺語
每一種語言都有其沉澱的文化精華——諺語。在課堂中,開展GuessandTranslation專欄,學生分組做競猜,通過多媒體課件每顯示一個英語諺語,各組內每個成員都可起立翻譯,前提是用漢語的諺語來翻譯。例如:Todayisyesterday』spupil.(直譯為:今天是昨天的教師)學生要譯成「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為最佳,該組得分最高。再如:.(直譯為:活著無目標,就如航海無指南針。)顯示該諺語後,教師先向學生提出第一個問題:Whatdoestheword「compass」mean?即compass一詞詞意是什麼?根據sailing航海一詞,學生都會根據這一詞猜出compass是指南針之意,再翻譯該諺語,「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這句中文諺語得到了學生的認可。
二、對比中西節日,學習背景文化
每個國家都有其特有的節日,隨著文化的融合,中國節日特別是傳統節日倍受外國朋友的青睞,如燈籠節又叫元宵節(LanternFestival),清明節(Tomb-sweepingDay),龍舟節又叫端午節(Dragon-boatFestival),中秋節(Mid-autumnDay),重陽節(Double-NinthFestivalortheElder』sDay)。同樣,學習英語了解西方的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開展「中西節日大PK」Festivalsexchange專欄,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收集關於西方節日的相關信息資料、圖片、音樂或影片,可用所學的powerpoint做成展示課件,向「中國人」簡介西方節日的相關習俗知識;另一組收集中國的節日,同樣用英語向「外國人」介紹其由來、習俗等等。
三、玩味老美口中常用的酷句
眾所周知,Languageisfromcommunication,語言來自交流,融於交流之中,最終是為了交流。而英語中最常用的日常用語在我們的英語教學中涉及的不多,因此課堂中開展「快人快語」quick-speaking活動。每兩個學生為一組,進行對話,其中使用老美口中的常用酷語。如:
Thelineisengaged.(占線)
Let』sbagit.(先把它擱一邊)
Howbigofyou.(你真棒)
It』suptoyou.(由你決定)
Getdowntobusiness.(言歸正傳)
Noneofyourbusiness.(不關你的事)
Iamallears.(我洗耳恭聽)
由學生創設語境,迅速說出來。此方法簡單易行,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到「快人快語」的活動中來。
四、巧用動物滲透文化知識
無論是漢語還是英語,動物都有特殊的寓意,如:漢語說壯如牛,英語卻說asstrongashorse.壯如馬;漢語說亡羊補牢,英語說.「亡馬補牢」;從以上的關於動物的習語中可能聯想到在語言形成與一個國家的社會形態是密不可分的,中國是農耕民族,以牛為主要的勞動力,故出現「壯如牛」一說,西方是以游牧為主的,所以馬在他們的生活中格外重要,故出現「壯如馬」「亡馬補牢」的說法,也就不足為奇了。同樣西方對狗是情有獨衷的,所以英語中有大量的關於狗的習語,如luckydog幸運的人,topdog優勝者,underdog失敗者,everydoghasit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Barkingdogsseldombite會叫的狗不咬人,Agooddogdeservesagoodbone按功行賞等。在教學中滲透有關此類的文化知識,並鼓勵學生收集相關動物的習語,開展「動物晚會」Animals』Party的活動。
文化是語言的一部分,要使學生能夠使用得體的語言進行交流,教師就應當給學生講一些英、美人的生活習慣,包括談話的習慣,否則,盡管學生能夠在語法方面正確無誤地講英語,但可能造成誤會和不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