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雷電小常識
雷電
1、自然現象
【雷電是什麼?】
雷電是伴有閃電和雷鳴的一種雄偉壯觀而又有點令人生畏的放電現象。雷電一般產生於對流發展旺盛的積雨雲中,因此常伴有強烈的陣風和暴雨,有時還伴有冰雹和龍卷。積雨雲頂部一般較高,可達20公里,雲的上部常有冰晶。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氣對流等過程,使雲中產生電荷。雲中電荷的分布較復雜,但總體而言,雲的上部以正電荷為主,下部以負電荷為主。因此,雲的上、下部之間形成一個電位差。當電位差達到一定程度後,就會產生放電,這就是我們常見的閃電現象。閃電的的平均電流是3萬安培,最大電流可達30萬安培。閃電的電壓很高,約為1億至10億伏特。一個中等強度雷暴的功率可達一千萬瓦,相當於一座小型核電站的輸出功率。放電過程中,由於閃道中溫度驟增,使空氣體積急劇膨脹,從而產生沖擊波,導致強烈的雷鳴。 帶有電荷的雷雲與地面的突起物接近時,它們之間就發生激烈的放電。在雷電放電地點會出現強烈的閃光和爆炸的轟鳴聲。這就是人們見到和聽到的閃電雷鳴。
【閃電是什麼?】
暴風雲通常產生電荷,底層為陰電,頂層為陽電,而且還在地面產生陽電荷,如影隨形地跟著雲移動。陽電荷和陰電荷彼此相吸,但空氣卻不是良好的傳導體。陽電奔向樹木、山丘、高大建築物的頂端甚至人體之上,企圖和帶有陰電的雲層相遇;陰電荷枝狀的觸角則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地面。最後陰陽電荷終於克服空氣的阻障而連接上。巨大的電流沿著一條傳導氣道從地面直向雲涌去,產生出一道明亮奪目的閃光。一道閃電的長度可能只有數百千米,但最長可達數千米。
閃電的溫度,從攝氏一萬七千度至二萬八千度不等,也就是等於太陽表面溫度的3~5倍。閃電的極度高熱使沿途空氣劇烈膨脹。空氣移動迅速,因此形成波浪並發出聲音。閃電距離近,聽到的就是尖銳的爆裂聲;如果距離遠,聽到的則是隆隆聲。你在看見閃電之後可以開動秒錶,聽到雷聲後即把它按停,然後以3來除所得的秒數,即可大致知道閃電離你有幾千米。
【閃電的類型】
曲折開叉的普通閃電稱為枝狀閃電。枝狀閃電的通道如被風吹向兩邊,以致看來有幾條平行的閃電時,則稱為帶狀閃電。閃電的兩枝如果看來同時到達地面,則稱為叉狀閃電。
閃電在雲中陰陽電荷之間閃爍,而使全地區的天空一片光亮時,那便稱為片狀閃電。
未達到地面的閃電,也就是同一雲層之中或兩個雲層之間的閃電,稱為雲間閃電。有時候這種橫行的閃電會行走一段距離,在風暴的許多公里外降落地面,這就叫做「晴天霹靂」。
閃電的電力作用有時會在又高又尖的物體周圍形成一道光環似的紅光。通常在暴風雨中的海上,船隻的桅桿周圍可以看見一道火紅的光,人們便借用海員守護神的名字,把這種閃電稱為「聖艾爾摩之火」。
超級閃電指的是那些威力比普通閃電大100多倍的稀有閃電。普通閃電產生的電力約為10億瓦特,而超級閃電產生的電力則至少有1000億瓦特,甚至可能達到萬億至100000億瓦特。
紐芬蘭的鍾島在1978年顯然曾受到一次超級閃電的襲擊,連13公里以外的房屋也被震得格格響,整個鄉村的門窗都噴出藍色火焰。
【襲擊的時間】
就在你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世界各地大約正有1800個雷電交作在進行中。它們每秒鍾約發出600次閃電,其中有100次襲擊地球。
閃電可將空氣中的一部分氮變成氮化合物,借雨水沖下地面。一年當中,地球上每一公頃土地都可獲得幾公斤這種從高空來的免費肥料。
烏干達首都坎帕拉和印尼的爪哇島,是最易受到閃電襲擊的地方。據統計,爪哇島有一年竟有300天發生閃電。而歷史上最猛烈的閃電,則是1975年襲擊辛巴威鄉村烏姆塔里附近一幢小屋的那一次,當時死了21個人。
【雷電的危害】
閃電的受害者有2/3以上是在戶外受到襲擊。他們每3個人中有兩個倖存。在閃電擊死的人中,85%是男性,年齡大都在10歲至35歲之間。死者以在樹下避雷雨的最多。
蘇利文也許是遭閃電襲擊的冠軍。他是退休的森林管理員,曾被閃電擊中7次。閃電曾經燙焦他的眉毛,燒著他的頭發,灼傷他的肩膀,扯走他的鞋子,甚至把他拋到汽車外面。他輕描淡寫地說:「閃電總是有辦法找到我。」
雷電對人體的傷害,有電流的直接作用和超壓或動力作用,以及高溫作用。當人遭受雷電擊的一瞬間,電流迅速通過人體,重者可導致心跳、呼吸停止,腦組織缺氧而死亡。另外,雷擊時產生的是火花,也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皮膚燒灼傷。雷電擊傷,亦可使人體出現樹枝狀雷擊紋,表皮剝脫,皮內出血,也能造成耳鼓膜或內臟破裂等。
【防雷擊須知】
雷電發生時產生的雷電流是主要的破壞源,其危害有直接雷擊、感應雷擊和由架空線引導的侵入雷。如各種照明、電訊等設施使用的架空線都可能把雷電引入室內,所以應嚴加防範。
一、雷擊易發生的部位
1.缺少避雷設備或避雷設備不合格的高大建築物、儲罐等;
2.沒有良好接地的金屬屋頂;
3.潮濕或空曠地區的建築物、樹本等;
4.由於煙氣的導電性,煙囪特別易遭雷擊;
5.建築物上有無線電而又沒有避雷器和沒有良好接地的地方。
二、預防雷電的方法
1.建築物上裝設避雷裝置。即利用避雷裝置將雷電流引入大地而消失。
2.在雷雨時,人不要靠近高壓變電室、高壓電線和孤立的高樓、煙囪、電桿、大樹、旗桿等,更不要站在空曠的高地上或在大樹下躲雨。
3.不能用有金屬立柱的雨傘。在郊區或露天操作時,不要使用金屬工具,如鐵撬棒等。
4.不要穿潮濕的衣服靠近或站在露天金屬商品的貨垛上。
5.雷雨天氣時在高山頂上不要開手機,更不要打手機。
6.雷雨天不要觸摸和接近避雷裝置的接地導線。
7.雷雨天,在戶內應離開照明線、電話線、電視線等線路,以防雷電侵人被其傷害。
8.在打雷下雨時,嚴禁在山頂或者高丘地帶停留,更要切忌繼續蹬往高處觀賞雨景,不能在大樹下、電線桿附近躲避,也不要行走或站立在空曠的田野里,應盡快躲在低窪處,或盡可能找房層或乾燥的洞穴躲避。
9.雷雨天氣時,不要用金屬柄雨傘,摘下金屬架眼鏡、手錶、褲帶,若是騎車旅遊要盡快離開自行車,亦應遠離其它金屬制物體,以免產生導電而被雷電擊中。
10.在雷雨天氣,不要去江、河、湖邊游泳、劃船、垂釣等。
11.在電閃雷鳴、風雨交加之時,若旅遊者在旅店休息,應立即關掉室內的電視機、收錄機、音響、空調機等電器,以避免產生導電。打雷時,在房間的正中央較為安全,切忌停留在電燈正下面,忌依靠在柱子、牆壁邊、門窗邊,以避免在打雷時產生感應電而致意外。
當發生雷擊時,旅伴應立即將病人送往醫院。如果當時呼吸、心跳已經停止,應立即就地做口對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摩,積極進行現場搶救。千萬不可因急著運送去醫院而不作搶救,否則會貽誤病機而致病死亡。有時候,還應在送往醫院的途中繼續進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摩。此外,要注意給病人保溫。若有狂躁不安、痙攣抽搐等精神神志症狀時,還要為其作頭部冷敷。對電灼傷的局部,在急救條件下,只需保持乾燥或包紮即可。
雷雨天氣發生時,即使在安裝了避雷針的情況下,也應該迅速拔掉室內電視、電冰箱以及天線電源的插頭,防止空間電磁波干擾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此外,從電閃雷鳴的形成和發生過程來看,空曠場地上、建築物頂上、高大樹木下、靠近河湖池沼以及潮濕地區是雷擊事故多發區。
全國建築物電氣裝置標准化技術委員會委員王宏民:在室外,要考慮到雷電活動區域,看雷電活動遠近,一般是聽雷聲就能判斷出遠近,不要躲到避雷針和大樹下面。在空曠的地方不要打雨傘,因為雨傘有針尖,電場強度要集中些。不要在空曠地方打手機。要蹲下來,兩腳並攏。
專家最後強調,如遇雷雨天氣,市民最好躲入一棟裝有金屬門窗或設有避雷針的建築物內。一輛金屬車身的汽車也是最好的「避雷所」,一旦這些建築物或汽車被雷擊中,它們的金屬構架或避雷裝置或金屬本身會將閃電電流導入地下。
【雷電統計的概念】
雷電次數——當雷暴進行時,隆隆的雷聲持續不斷,若其間雷聲的時間間隔小於15分鍾時,不論雷聲斷續傳播的時間有多長,均算作是一次雷暴;若其間雷聲的停息時間在15分鍾以上時,就把前後分作是兩次雷暴。
雷電小時——就是說在該天文小時內發生過雷暴,更通俗些說是在這個時間里曾聽到過雷聲而不論雷暴持續時間的長短如何。某一地區的"年雷電小時數"也就是說該地區一年中有多少個天文小時發生過雷暴,而不管在某一小時內雷暴是足足繼續了一小時之久,還是只延續了數分鍾。
雷暴日數——也叫做雷電日數。這是我們所最熟悉的。只要在這一天內曾經發生過雷暴,聽到過雷聲,而不論雷暴延續了多長時間,都算作一個雷電日。"年雷電日數"等於全年雷電日數的總和。
雷暴月數——也叫做雷電月數,即指在這一個月內曾發生過雷暴。"年雷暴月數"也就是指一年中有多少個月發生過雷暴。
⑵ 關於雷擊的知識
防雷擊知識普及
雷擊簡介
實際上,雷電就是巨大的電火花。當閃電從地面急沖到雲層或從雲層急沖到地面時,是顯而易見的,盡管它也可以在雲層中或雲層之間傳遞。構成風暴雲層的氣流,可在雲層內分離出強電能。
正電流聚集在雲層的下部,負電流聚集在雲層的上部或地面上,就象電磁一樣,正、負電相互吸引。經不斷傳遞,正、負電流相碰,形成巨大電火花,於是形成閃電。
由於光速比聲速大約快100萬倍,所以,在閃電與伴隨的雷聲之間,會有一定的時間差。你與風暴的距離,可通過數閃電與雷聲出現的時間差的秒數,再除以5米計算,其得數就是你與風暴距離的英里數,即:你與風暴的距離(英里)=閃電與雷聲出現的時間差(秒)/5(米)。
雷聲是閃電成百萬伏的電流碰擊所造成的空氣熱膨脹爆炸而形成的。雷聲本身無傷害作用。在雷雨中遭雷擊的可能性很小,不過,雷電交加現象不能完全准確預測,所以應小心防範,減少危險。
閃電總是蜿蜓曲折沿著電阻最小的路徑行進。它在空中的路徑完全取決於空中的電場和電荷分布,而通常只在離地面十幾米至百米高度時,才受到地面狀況的影響。一般說來,地面導電性能好,有突出的高大物體等,都易遭受雷擊。例如導電性能好的金屬礦物地質條件就比一般地質條件更易遭雷擊,濕土的雷擊機會就比干土、沙地和岩石地面要多,水面比旱地易遭雷擊,高樓、煙囪這些突出建築物就比平地易遭雷擊,山地就比谷地易遭雷擊。
雷電傷人的四種方式
雷電對人的傷害方式,歸納起來有四種形式,即:直接雷擊、接觸電壓、旁側閃擊和跨步電壓。
直接雷擊:在雷電現象發生時,閃電直接襲擊到人體,因為人是一個很好的導體,高達幾萬到十幾萬安培的雷電電流,由人的頭頂部一直通過人體到兩腳,流入到大地。人因此而遭到雷擊,受到雷電的擊傷,嚴重的甚至死亡。
接觸電壓:當雷電電流通過高大的物體,如高的建築物、樹木、金屬構築物等泄放下來時,強大的雷電電流,會在高大導體上產生高達幾萬到幾十萬伏的電壓。人不小心觸摸到這些物體時,受到這種觸摸電壓的襲擊,發生觸電事故。
旁側閃擊:當雷電擊中一個物體時,強大的雷電電流,通過物體泄放到大地。一般情況下,電流是最容易通過電阻小的通道穿流的。人體的電阻很小,如果人就在這雷擊中的物體附近,雷電電流就會在人頭頂高度附近,將空氣擊穿,再經過人體泄放下來。使人遭受襲擊。
跨步電壓:當雷電從雲中泄放到大地時,就會產生一個電位場。電位的分布是越靠近地面雷擊點的地方電位越高;遠離雷擊點的電位就低。如果在雷擊時,人的兩腳站的地點電位不同,這種電位差在人的兩腳間就產生電壓,也就有電流通過人的下肢。兩腿之間的距離越大,跨步電壓也就越大。
針對上述四種雷電襲擊人的方式,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我們就應採取相應的措施進行預防。
什麼樣的人容易遭雷擊
人遭閃電擊中的幾率最多也就是1∶60萬。閃電本身次數並不增多,一天是800萬次。美國有人數過,根據保險公司統計,每年有600人左右遭雷擊,現在已增至1500人。有一些科學家將這歸咎於男性的性激素——睾丸激素。因為遭雷擊的86%都是男人。他們強調一點:在一組人中,那些睾丸激素多的人遭雷擊的幾率大。
遭受雷擊的人為什麼居然還能活命?應該說,幾千萬伏特的電荷和幾十萬安培的電流瞬間就能讓人斃命,可有些人卻活了下來。有人認為閃電和裸露的電線不是一回事。有時閃電甚至都不會在身體上留下任何痕跡,但是穿透了內臟。或者恰恰相反,只從外面一過,燎著了衣服,燒著了皮鞋。強大的電流有時是在幾百萬分之一秒的瞬間「擊透」全身,所以未能總是燒成灰燼。關鍵是要看體內器官和組織平均值為700歐姆的抵抗力,這個抵抗力越大,後果便越嚴重。人遭雷擊時首先是作為體內電路的神經纖維「起火」,不過最多是其保護膜受損,這種保護膜就其實質很像電線中的絕緣體。人遭雷擊恢復常態後,甚至都沒能感覺到有什麼變化。有時得幾個月後才有所感覺,到那時神經纖維開始「變短」,在一些不該有的地方有了接觸。
安全守則
總的原則:一是人體的位置盡量降低,以減少直接雷擊的危險;二是人體與地面的接觸部分如雙腳要盡量靠近,與地面接觸越小愈好,以減少「跨步電壓」。
1.在雷電交加時,感到皮膚刺痛或頭發豎起,是雷電將至的先兆,應立即躲避。躲避不及,要立即貼近地面。受到雷擊的人可能被燒傷或嚴重休克,但身上並不帶電,可以安全地加以處理。
2.如果身處樹木、樓房等高大物體,就應該馬上離開。如果來不及離開高大的物體,應該找些乾燥的絕緣物放在地下,坐在上面,採用下蹲的避雷姿勢,注意雙腳並攏。雙手合攏切勿放在地面上。千萬不可躺下,這時雖然高度降低了,卻增大了「跨步電壓」的危險。水能導電,所以潮濕的物體並不絕緣。
3.不要在山洞口、大石下或懸岩下躲避雷雨,因為這些地方會成為火花隙,電流從中通過時產生電弧可以傷人。但深邃的山洞很安全,應盡量往裡面走。盡量躲到山洞深處,你的兩腳也要並攏,身體也不可接觸洞壁,同時也要把身上的帶金屬的物件,如手錶、戒指、耳環、項鏈等物品摘下來,還有金屬工具也要離開身體,把它們放到一邊。
4.遠離鐵欄及其他金屬物體。並非直接的電擊才足以致命。閃電擊中導電體後,電能是在瞬間釋放出來的,向兩旁射出的電弧遠達好幾米。此外,熾熱的電光使四周空氣急劇膨脹,產生沖擊波。這些沖擊波發出的聲音,就是雷聲。若在近處聽到,強大的聲波可能震傷肺部,嚴重時可把人震死。
5.雷雨時如果身在空曠的地方,應該馬上蹲在地上,這樣可減少遭雷擊的危險。不要用手撐地,這樣會擴大身體與地面接觸的范圍,增加遭雷擊的危險。雙手抱膝,胸口緊貼膝蓋,盡量低頭,因為頭部最易遭雷擊。
6.空曠地帶和山頂上的孤樹和孤立草棚等應該迴避,因為它們易遭雷擊。這時如在其中避雨是非常危險的,尤其是站在向兩旁伸展很遠的低枝下面。但是,事物是一分為二的,如果野外有片密林,一時又找不到其它避雷場所,那麼也可以利用密林來避雷,因為密林各處遭受雷擊的機會差不多。這時只要不站在樹林邊緣,最好選擇林中空地,雙腳合攏,與四周各樹保持差不多的距離就行了。
7.原則上說,雷電期間應盡量迴避未安裝避雷設備的高大物體,如高塔、大吊車、開闊地的乾草堆和帳蓬等,也不要到山頂或山樑等制高點去。不要靠近避雷設備的任何部分。鐵路、延伸很長的金屬欄桿和其他龐大的金屬物體等也應迴避。
8.如果你在江、河、湖泊或游泳池中游泳時,遇上雷雨則要趕快上岸離開。因為水面易遭雷擊,況且在水中若受到雷擊傷害,還增加溺水的危險。另外,盡可能不要呆在沒有避雷設備的船隻上,特別是高桅桿的木帆船。
9.如正在駕車,應留在車內。車殼是金屬的,因屏蔽作用,就算閃電擊中汽車,也不會傷人,因此,車廂是躲避雷擊的理想地方。但是雷電期間最好不要騎馬、騎自行車、騎摩托車和開敝蓬拖拉機。
戶外避雷守則
在戶外應遵守以下規則,以確保安全:
1.雷雨天氣時不要停留在高樓平台上,在戶外空曠處不宜進入孤立的棚屋、崗亭等。
2.遠離建築物外露的水管、煤氣管等金屬物體及電力設備。
3.不宜在大樹下躲避雷雨,如萬不得已,則須與樹干保持3米距離,下蹲並雙腿靠攏。身高在這些樹木和岩石高度的1/5~1/10以下時,比較安全。
4.如果在雷電交加時,頭、頸、手處有螞蟻爬走感,頭發豎起,說明將發生雷擊,應趕緊趴在地上,這樣可以減少遭雷擊的危險,並拿去身上佩戴的金屬飾品和發卡、項鏈等。要把帶在身上的一切 金屬物拿下放在背包中,尤其金屬框的眼鏡一定要拿下來。不要靠近避雷設備的任何部分;盡量不要使用設有外接天線的收音機和電視機,不要接打手機。
5.如果在戶外遭遇雷雨,來不及離開高大物體時,應馬上找些乾燥的絕緣物放在地上,並將雙腳合攏坐在上面,切勿將腳放在絕緣物以外的地面上,因為水能導電。
6.在戶外躲避雷雨時,應注意不要用手撐地,同時雙手抱膝,胸口緊貼膝蓋,盡量低下頭,因為頭部較之身體其他部位最易遭到雷擊。
7.當在戶外看見閃電幾秒鍾內就聽見雷聲時,說明正處於近雷暴的危險環境,此時應停止行走,兩腳並攏並立即下蹲,不要與人拉在一起,相互之間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避免在遭受直接雷擊後傳導給他人。最好使用塑料雨具、雨衣等。
8.在雷雨天氣中,不宜在曠野中打傘,或高舉羽毛球拍、高爾夫球棍、鋤頭等;不宜進行戶外球類運動,雷暴天氣進行高爾夫球、足球等運動是非常危險的;不宜在水面和水邊停留;不宜在河邊洗衣服、釣魚、游泳、玩耍。
9.在雷雨天氣中,不宜快速開摩托、快騎自行車和在雨中狂奔,因為身體的跨步越大,電壓就越大,也越容易傷人。
10.如果在戶外看到高壓線遭雷擊斷裂,此時應提高警惕,因為高壓線斷點附近存在跨步電壓,身處附近的人此時千萬不要跑動,而應雙腳並攏,跳離現場。
雷電搶救
遭雷擊不一定致命。許多人都曾逃過大難,只感到觸電和遭受輕微燒傷而已。也有人遭雷擊可能導致骨折(因觸電引起肌肉痙攣所致),嚴重燒傷和其它外傷。
雷電傷人是經常發生的,如不躲避或避雷措施不當就會遭受很大威脅。據報道,在瑞士,每百萬人口當中,每年約有10人遭受雷擊;而美國,每年死於雷擊事故的人數比死於颶風的人還多;在日本,1968年竟發生一起閃電擊斃11名兒童的事故。因此,我們有必要懂得防雷的具體措施及遭雷擊後的搶救方法。
雷電傷人主要是強大的雷電電流的作用。它對人體的主要危險。往往不是灼傷。如果雷電擊中頭部,並且通過軀體傳到地面,會使人的神經和心臟麻痹,就很可能致命。人受雷電電流沖擊後,心臟不是停止跳動,就是跳動速率極不規則,發生顫動。這兩種情況都使血液循環中止,造成腦神經損傷,人在幾分鍾內就可以死亡。遭雷擊後搶救及時還是有可能復活的。有時即使感受不到受害者的呼吸和脈搏,也不一定意味著「死亡」。如能及時搶救(如人工呼吸),往往還能使「死者」恢復心跳和呼吸。此外,雷擊可能使傷者的衣服著火,也可能會熔化傷者的金屬飾物和表帶。
當人體被雷擊中後,往往會覺得遭雷擊的人身上還有電,不敢搶救而延誤了救援時間,其實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如果出現了因雷擊昏倒而「假死」的狀態時,可以採取如下的救護方法如果觸電者昏迷,把他安置成卧式,使他保持溫暖、舒適。立即施行觸電急救、人工呼吸是十分必要的。
1.是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雷擊後進行人工呼吸的時間越早,對傷者的身體恢復越好,因為人腦缺氧時間超過十幾分鍾就會有致命危險。如果能在4分鍾內以心肺復甦法進行搶救,讓心臟恢復跳動,可能還來得及救活。
2.對傷者進行心臟按摩,並迅速通知醫院進行搶救處理。如果遇到一群人被閃電擊中,那些會發出呻吟的人不要緊,應先搶救那些已無法發出聲息的人。
3.如果傷者衣服著火,馬上讓他躺下,使火焰不致燒及面部。不然,傷者可能死於缺氧或燒傷。也可往傷者身上潑水,或者用厚外衣、毯子把傷者裹住以撲滅火焰。傷者切勿因驚慌而奔跑,這樣會使火越燒越旺,可在地上翻滾以撲滅火焰,或趴在有水的窪地、池中熄滅火焰。用冷水冷卻傷處,然後蓋上敷料,例如用折好的手帕清潔一面蓋在傷口上,再用干凈布塊包紮。
附:天象一般規律
A.天氣變好的徵兆
1.白天時,谷風一般自下而上吹,在夜間則正好相反,一般從峰頂吹向山谷下方。
2.白天(特別是早上)可見山口一朵朵的雲團逐漸分化為霧氣,並逐漸消散。
3.傍晚日落時,在西方山谷上空出現一片片橙色或玫瑰色晚霞(火燒雲)。
4.傍晚時山下有霧,而且天氣較涼(入夜寒),說明第二天天氣可能較好。
5.清晨草地見有露水和霜凍。 6、星光穩定,很少閃爍。
B.天氣變壞的徵兆
1.白天,谷風從山頂吹向山谷,夜間從山谷吹向山頂。
2.早晨出現絹雲,而後黑雲增多,並徐徐下沉。
3.雲團行走很快,並有增多的趨勢,這可能是暴風雨的前兆。
4.風向突然變化,並越來越大,同時還伴有烏雲吹來。
5.在乾熱或霧氣彌漫過後,突然能見度轉好。
6.清晨霧滿山谷,至晚仍不消散。
7.白天太陽周圍出現大暈圈,夜間月亮周圍出現小暈圈,這是大風的徵兆。
8.在黎明前星光閃爍不定。
9.傍晚氣溫增高,夜間很暖、悶熱。
10.半山谷的雲霧上升,可能是暴風雨將來的徵兆。
============
http://www.yesky.com/195/1834695.shtml
遊客使用手機引發長城雷擊事件
作者:盧亭 王文強 出處:京華時報 責任編輯: 阿俊
針對23日居庸關長城部分遊客遭雷擊的事件,昌平區十三陵特區辦事處昨日邀請昌平區氣象局局長與幾位氣象專家共赴現場分析雷電襲擊遊客的原因。專家們在考察後認為,遊客遭雷擊系在雷雨天氣使用手機引發感應雷所致。
專家們根據現場防雷設施的安置,以及高於和低於遭雷擊遊客當時所處的烽火台區域的遊客均未遭受雷擊情況,與事發時有遊客使用手機等情況進行各方面的勘查分析論證後,專家們認為在雷雨天氣使用手機引發感應雷是雷電襲擊遊客的主要原因。
據專家介紹,手機電磁波是雷電很好的導體,能在很大的一個范圍內收集引導雷電。在使用手機時,手機會發射電磁波,如遇高空向下電流極易造成雷擊;在雷雨天氣,手機開通電源都極易引來感應雷,而在雷擊區打手機,手機無疑就充當了避雷針的角色。而且據研究,如果手機信號過強,有時連避雷針也不起作用。因此專家提醒市民和遊客,切忌在雷電時特別是在地勢較為空曠、周圍沒有高大建築物的地方使用手機。
據十三陵特區辦事處和居庸關長城管理處有關負責人介紹,居庸關長城景區現安裝有13個防雷設施。同時十三陵特區辦事處還表示,這次遊客遭受雷擊事件使該辦事處和居庸關長城管理處都受到了很大震動,他們今後將在旅遊景區內的醒目位置加設警示牌,向遊客宣傳在雷雨天氣關閉手機等避雷常識;並在強雷雨天氣將勸阻遊客不要登城、登山,同時加強對遊客的疏導,以避免類似悲劇的再次發生。
************************************************************
市氣象台專家張明英介紹,雲間放電過程中,一瞬間能量特別大。有些雷暴瞬間所釋放的能量比葛洲壩電廠在相同的時間段內產生的能量還要大,落到地面上會擊毀房屋、殺傷人畜、引發火災。昨天下午1時許(2005年8月),一名在密雲司馬台長城11號烽火台上游覽的希臘女遊客就是因為遇到雷擊,當場死亡。
電閃雷鳴時,盡量不要在戶外活動,尤其要避免在樹下或高壓線下活動。另外,當在野外空曠的地方遇到打雷的情況時,切記不要快跑,應該慢慢走,因為跑得越快由此形成的跨步電壓越大,自己就變成了引雷體,容易發生危險。同時,打雷時盡量不要使用手機。
************************************************************
2004年7月23日14時40分,居庸關長城地區突遭雷雨天氣,數十名遊客到烽火台避雨,一陣驚雷將他們紛紛擊倒在地,一些人瞬時失去了知覺,至少有15人因傷住進醫院。昌平區氣象局專家赴現場考察後認為,遊客遭雷擊是在雷雨天氣使用手機引發感應雷所致。有氣象專家分析,無論是烏雲壓頂或朗朗晴天,大氣電場總是存在的,山區、河岸、湖邊等地是雷電的高發區。雷電災害主要是通過雲、地之間的放電過程形成的,突出地面越高和導電性能越好的物體,就越容易成為落雷點。
專家提示
進入夏季雷雨季節,雷擊災害呈上升趨勢,我國一些名山景區每年都會發生遊客遭雷擊的事故。對戶外旅遊者來說,出行應謹防雷擊。專家提醒市民和遊客,不要在地勢空曠、周圍沒有高大建築物的地帶使用手機。不要在離電源、大樹和電線桿較近處避雨,迴避湖池等有水的地方及孤立的茅草棚、茅屋、涼亭等易受雷擊的建築,應尋找低窪地帶,雙腳並攏,採取蹲坐姿勢,盡量降低身體高度。在空曠場地不要將金屬骨架的雨傘扛在肩上,雷雨天氣不宜使用、接觸電器設備等,最大限度避免雷擊災害。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學習的路上我們一起努力 呵呵
⑶ 雷電的知識
雷擊簡介
實際上,雷電就是巨大的電火花。當閃電從地面急沖到雲層或從雲層急沖到地面時,是顯而易見的,盡管它也可以在雲層中或雲層之間傳遞。構成風暴雲層的氣流,可在雲層內分離出強電能。
正電流聚集在雲層的下部,負電流聚集在雲層的上部或地面上,就象電磁一樣,正、負電相互吸引。經不斷傳遞,正、負電流相碰,形成巨大電火花,於是形成閃電。
由於光速比聲速大約快100萬倍,所以,在閃電與伴隨的雷聲之間,會有一定的時間差。你與風暴的距離,可通過數閃電與雷聲出現的時間差的秒數,再除以5米計算,其得數就是你與風暴距離的英里數,即:你與風暴的距離(英里)=閃電與雷聲出現的時間差(秒)/5(米)。
雷聲是閃電成百萬伏的電流碰擊所造成的空氣熱膨脹爆炸而形成的。雷聲本身無傷害作用。在雷雨中遭雷擊的可能性很小,不過,雷電交加現象不能完全准確預測,所以應小心防範,減少危險。
閃電總是蜿蜓曲折沿著電阻最小的路徑行進。它在空中的路徑完全取決於空中的電場和電荷分布,而通常只在離地面十幾米至百米高度時,才受到地面狀況的影響。一般說來,地面導電性能好,有突出的高大物體等,都易遭受雷擊。例如導電性能好的金屬礦物地質條件就比一般地質條件更易遭雷擊,濕土的雷擊機會就比干土、沙地和岩石地面要多,水面比旱地易遭雷擊,高樓、煙囪這些突出建築物就比平地易遭雷擊,山地就比谷地易遭雷擊。
雷電傷人的四種方式
雷電對人的傷害方式,歸納起來有四種形式,即:直接雷擊、接觸電壓、旁側閃擊和跨步電壓。
直接雷擊:在雷電現象發生時,閃電直接襲擊到人體,因為人是一個很好的導體,高達幾萬到十幾萬安培的雷電電流,由人的頭頂部一直通過人體到兩腳,流入到大地。人因此而遭到雷擊,受到雷電的擊傷,嚴重的甚至死亡。
接觸電壓:當雷電電流通過高大的物體,如高的建築物、樹木、金屬構築物等泄放下來時,強大的雷電電流,會在高大導體上產生高達幾萬到幾十萬伏的電壓。人不小心觸摸到這些物體時,受到這種觸摸電壓的襲擊,發生觸電事故。
旁側閃擊:當雷電擊中一個物體時,強大的雷電電流,通過物體泄放到大地。一般情況下,電流是最容易通過電阻小的通道穿流的。人體的電阻很小,如果人就在這雷擊中的物體附近,雷電電流就會在人頭頂高度附近,將空氣擊穿,再經過人體泄放下來。使人遭受襲擊。
跨步電壓:當雷電從雲中泄放到大地時,就會產生一個電位場。電位的分布是越靠近地面雷擊點的地方電位越高;遠離雷擊點的電位就低。如果在雷擊時,人的兩腳站的地點電位不同,這種電位差在人的兩腳間就產生電壓,也就有電流通過人的下肢。兩腿之間的距離越大,跨步電壓也就越大。
針對上述四種雷電襲擊人的方式,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我們就應採取相應的措施進行預防。
什麼樣的人容易遭雷擊
人遭閃電擊中的幾率最多也就是1∶60萬。閃電本身次數並不增多,一天是800萬次。美國有人數過,根據保險公司統計,每年有600人左右遭雷擊,現在已增至1500人。有一些科學家將這歸咎於男性的性激素——睾丸激素。因為遭雷擊的86%都是男人。他們強調一點:在一組人中,那些睾丸激素多的人遭雷擊的幾率大。
遭受雷擊的人為什麼居然還能活命?應該說,幾千萬伏特的電荷和幾十萬安培的電流瞬間就能讓人斃命,可有些人卻活了下來。有人認為閃電和裸露的電線不是一回事。有時閃電甚至都不會在身體上留下任何痕跡,但是穿透了內臟。或者恰恰相反,只從外面一過,燎著了衣服,燒著了皮鞋。強大的電流有時是在幾百萬分之一秒的瞬間「擊透」全身,所以未能總是燒成灰燼。關鍵是要看體內器官和組織平均值為700歐姆的抵抗力,這個抵抗力越大,後果便越嚴重。人遭雷擊時首先是作為體內電路的神經纖維「起火」,不過最多是其保護膜受損,這種保護膜就其實質很像電線中的絕緣體。人遭雷擊恢復常態後,甚至都沒能感覺到有什麼變化。有時得幾個月後才有所感覺,到那時神經纖維開始「變短」,在一些不該有的地方有了接觸。
安全守則
總的原則:一是人體的位置盡量降低,以減少直接雷擊的危險;二是人體與地面的接觸部分如雙腳要盡量靠近,與地面接觸越小愈好,以減少「跨步電壓」。
1.在雷電交加時,感到皮膚刺痛或頭發豎起,是雷電將至的先兆,應立即躲避。躲避不及,要立即貼近地面。受到雷擊的人可能被燒傷或嚴重休克,但身上並不帶電,可以安全地加以處理。
2.如果身處樹木、樓房等高大物體,就應該馬上離開。如果來不及離開高大的物體,應該找些乾燥的絕緣物放在地下,坐在上面,採用下蹲的避雷姿勢,注意雙腳並攏。雙手合攏切勿放在地面上。千萬不可躺下,這時雖然高度降低了,卻增大了「跨步電壓」的危險。水能導電,所以潮濕的物體並不絕緣。
3.不要在山洞口、大石下或懸岩下躲避雷雨,因為這些地方會成為火花隙,電流從中通過時產生電弧可以傷人。但深邃的山洞很安全,應盡量往裡面走。盡量躲到山洞深處,你的兩腳也要並攏,身體也不可接觸洞壁,同時也要把身上的帶金屬的物件,如手錶、戒指、耳環、項鏈等物品摘下來,還有金屬工具也要離開身體,把它們放到一邊。
4.遠離鐵欄及其他金屬物體。並非直接的電擊才足以致命。閃電擊中導電體後,電能是在瞬間釋放出來的,向兩旁射出的電弧遠達好幾米。此外,熾熱的電光使四周空氣急劇膨脹,產生沖擊波。這些沖擊波發出的聲音,就是雷聲。若在近處聽到,強大的聲波可能震傷肺部,嚴重時可把人震死。
5.雷雨時如果身在空曠的地方,應該馬上蹲在地上,這樣可減少遭雷擊的危險。不要用手撐地,這樣會擴大身體與地面接觸的范圍,增加遭雷擊的危險。雙手抱膝,胸口緊貼膝蓋,盡量低頭,因為頭部最易遭雷擊。
6.空曠地帶和山頂上的孤樹和孤立草棚等應該迴避,因為它們易遭雷擊。這時如在其中避雨是非常危險的,尤其是站在向兩旁伸展很遠的低枝下面。但是,事物是一分為二的,如果野外有片密林,一時又找不到其它避雷場所,那麼也可以利用密林來避雷,因為密林各處遭受雷擊的機會差不多。這時只要不站在樹林邊緣,最好選擇林中空地,雙腳合攏,與四周各樹保持差不多的距離就行了。
7.原則上說,雷電期間應盡量迴避未安裝避雷設備的高大物體,如高塔、大吊車、開闊地的乾草堆和帳蓬等,也不要到山頂或山樑等制高點去。不要靠近避雷設備的任何部分。鐵路、延伸很長的金屬欄桿和其他龐大的金屬物體等也應迴避。
8.如果你在江、河、湖泊或游泳池中游泳時,遇上雷雨則要趕快上岸離開。因為水面易遭雷擊,況且在水中若受到雷擊傷害,還增加溺水的危險。另外,盡可能不要呆在沒有避雷設備的船隻上,特別是高桅桿的木帆船。
9.如正在駕車,應留在車內。車殼是金屬的,因屏蔽作用,就算閃電擊中汽車,也不會傷人,因此,車廂是躲避雷擊的理想地方。但是雷電期間最好不要騎馬、騎自行車、騎摩托車和開敝蓬拖拉機。
戶外避雷守則
在戶外應遵守以下規則,以確保安全:
1.雷雨天氣時不要停留在高樓平台上,在戶外空曠處不宜進入孤立的棚屋、崗亭等。
2.遠離建築物外露的水管、煤氣管等金屬物體及電力設備。
3.不宜在大樹下躲避雷雨,如萬不得已,則須與樹干保持3米距離,下蹲並雙腿靠攏。身高在這些樹木和岩石高度的1/5~1/10以下時,比較安全。
4.如果在雷電交加時,頭、頸、手處有螞蟻爬走感,頭發豎起,說明將發生雷擊,應趕緊趴在地上,這樣可以減少遭雷擊的危險,並拿去身上佩戴的金屬飾品和發卡、項鏈等。要把帶在身上的一切 金屬物拿下放在背包中,尤其金屬框的眼鏡一定要拿下來。不要靠近避雷設備的任何部分;盡量不要使用設有外接天線的收音機和電視機,不要接打手機。
5.如果在戶外遭遇雷雨,來不及離開高大物體時,應馬上找些乾燥的絕緣物放在地上,並將雙腳合攏坐在上面,切勿將腳放在絕緣物以外的地面上,因為水能導電。
6.在戶外躲避雷雨時,應注意不要用手撐地,同時雙手抱膝,胸口緊貼膝蓋,盡量低下頭,因為頭部較之身體其他部位最易遭到雷擊。
7.當在戶外看見閃電幾秒鍾內就聽見雷聲時,說明正處於近雷暴的危險環境,此時應停止行走,兩腳並攏並立即下蹲,不要與人拉在一起,相互之間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避免在遭受直接雷擊後傳導給他人。最好使用塑料雨具、雨衣等。
8.在雷雨天氣中,不宜在曠野中打傘,或高舉羽毛球拍、高爾夫球棍、鋤頭等;不宜進行戶外球類運動,雷暴天氣進行高爾夫球、足球等運動是非常危險的;不宜在水面和水邊停留;不宜在河邊洗衣服、釣魚、游泳、玩耍。
9.在雷雨天氣中,不宜快速開摩托、快騎自行車和在雨中狂奔,因為身體的跨步越大,電壓就越大,也越容易傷人。
10.如果在戶外看到高壓線遭雷擊斷裂,此時應提高警惕,因為高壓線斷點附近存在跨步電壓,身處附近的人此時千萬不要跑動,而應雙腳並攏,跳離現場。
雷電搶救
遭雷擊不一定致命。許多人都曾逃過大難,只感到觸電和遭受輕微燒傷而已。也有人遭雷擊可能導致骨折(因觸電引起肌肉痙攣所致),嚴重燒傷和其它外傷。
雷電傷人是經常發生的,如不躲避或避雷措施不當就會遭受很大威脅。據報道,在瑞士,每百萬人口當中,每年約有10人遭受雷擊;而美國,每年死於雷擊事故的人數比死於颶風的人還多;在日本,1968年竟發生一起閃電擊斃11名兒童的事故。因此,我們有必要懂得防雷的具體措施及遭雷擊後的搶救方法。
雷電傷人主要是強大的雷電電流的作用。它對人體的主要危險。往往不是灼傷。如果雷電擊中頭部,並且通過軀體傳到地面,會使人的神經和心臟麻痹,就很可能致命。人受雷電電流沖擊後,心臟不是停止跳動,就是跳動速率極不規則,發生顫動。這兩種情況都使血液循環中止,造成腦神經損傷,人在幾分鍾內就可以死亡。遭雷擊後搶救及時還是有可能復活的。有時即使感受不到受害者的呼吸和脈搏,也不一定意味著「死亡」。如能及時搶救(如人工呼吸),往往還能使「死者」恢復心跳和呼吸。此外,雷擊可能使傷者的衣服著火,也可能會熔化傷者的金屬飾物和表帶。
當人體被雷擊中後,往往會覺得遭雷擊的人身上還有電,不敢搶救而延誤了救援時間,其實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如果出現了因雷擊昏倒而「假死」的狀態時,可以採取如下的救護方法如果觸電者昏迷,把他安置成卧式,使他保持溫暖、舒適。立即施行觸電急救、人工呼吸是十分必要的。
1.是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雷擊後進行人工呼吸的時間越早,對傷者的身體恢復越好,因為人腦缺氧時間超過十幾分鍾就會有致命危險。如果能在4分鍾內以心肺復甦法進行搶救,讓心臟恢復跳動,可能還來得及救活。
2.對傷者進行心臟按摩,並迅速通知醫院進行搶救處理。如果遇到一群人被閃電擊中,那些會發出呻吟的人不要緊,應先搶救那些已無法發出聲息的人。
3.如果傷者衣服著火,馬上讓他躺下,使火焰不致燒及面部。不然,傷者可能死於缺氧或燒傷。也可往傷者身上潑水,或者用厚外衣、毯子把傷者裹住以撲滅火焰。傷者切勿因驚慌而奔跑,這樣會使火越燒越旺,可在地上翻滾以撲滅火焰,或趴在有水的窪地、池中熄滅火焰。用冷水冷卻傷處,然後蓋上敷料,例如用折好的手帕清潔一面蓋在傷口上,再用干凈布塊包紮。
⑷ 雷陣雨的知識
夏季經常會出現狂風大作、雷雨交加的天氣。大風來時飛沙走石,掀翻屋頂吹倒牆。風雨之中,擺在街上的餐桌椅隨風起舞,不時地砸在行人身上。被大風連根拔起的大樹,有的砸傷行人,有的砸壞汽車,還有的砸倒院牆……這一切都是強對流雷雨雲系惹的禍。那麼,雷雨雲是怎麼形成的呢?
夏季,太陽光直射使地面上的水蒸發得比冬、春、秋都快。貼近地面的空氣因溫度較高,能夠接納更多的水汽,導致空氣的密度減小,空氣變輕,變輕了的空氣不停地上升。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溫度會逐漸下降(每上升100米,氣溫降低0.6度),空氣也就漸漸涼下來。空氣涼了,就無法容納原先豐沛的水汽,一部分水汽就會凝結成小水滴,天空就會起雲。那麼,這些小水滴怎麼不迅速落下來成為雨呢?這是因為小水滴太小,上升的熱氣流托住了它們,並把懸浮著的小水滴不停地往更高處推。雲就越堆越大越高,這樣的雲,氣象上叫積雨雲,其雲底離地面約1000米。
當積雨雲內的小水滴不斷碰撞合並成較大的小水滴時開始往下落,而從地面上升的熱空氣卻一個勁往上沖,兩者之間摩擦後就帶上了電荷。上升的氣流帶正電荷,下落的水滴帶負電荷。隨著時間的推移,積雨雲的頂部積累了大量的正電荷,底部則積聚許多負電荷。地面因受積雨雲底部負電荷的感應,也帶上了正電荷。
雲中水滴合並增大,直到上升熱氣流托不住了,就從雲中直掉下來。下層的熱氣流給雨一淋,驟然變冷,不再上沖,轉而向地面撲下來。此時,空中的電荷開始放電,並伴隨著轟隆隆的雷聲。因電閃以光速30萬千米/秒的速度傳播,雷是以331米/秒的聲速傳播,故人們先看到電光爾後才聽到雷響。有時候雷聲的時間拖得很長,那是雲層、山峰及地面把雷聲來回反射所致。
在中國,雷雨大多發生在5~8月份溫高濕重的天氣中。
⑸ 雷電的基本知識及其預防
雷雨天要謹防雷擊
氣象專家介紹,雷雨天雲層低,天空帶陽電或陰電的雲層靠近地面時,就會和地面上的陰電或陽電之間形成高電壓,擊穿潮濕的空氣形成閃電雷鳴。因此,人們要注意預防雷電擊傷。
專家提醒:雷雨天時,首先不要在大樹、電線桿、高大建築物附近避雨,因為這些物體離雲層近,電流容易通過它們襲擊下來?熏如果有人在下面避雨,很容易觸電。因此,若是在戶外碰到雷雨,最好找房舍、乾燥涵洞避一避。盡量降低身體的高度,低下頭,因頭部最易被雷擊中。其次,雷雨天外出應該帶雨衣或雨傘,不要帶銅鐵器在戶外行走,因為金屬和濕衣裳最容易導電。水面也是一樣,所以雷雨天最好不要在河邊避雨。再次?熏如果正在海里、湖中游泳,則必須立刻上岸,擦乾身上的水,並盡快找絕緣物包住身體,以免遭雷擊。
此外, 雷雨來臨前,可事先拉閘切斷電源,在野外應關閉手機電源。雷雨過程中,不要接觸電源開關和用電設備,不要打電話、上網。
⑹ 防雷小知識
防雷,簡單的說就是對建築物用避雷針(網、線、帶)和一些建築物自身的金屬物,來作為接閃體,以免建築物本身遭受到直接雷的損壞。防雷,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主要包含:1.直擊雷防護(避雷針、避雷帶、避雷網、避雷線以及用來接收雷電的金屬物體);2.感應雷防護(電源防雷器、信號防雷器等);3.接地網(垂直接地體、水平接地體);4.等電位連接(電氣設備,金屬外殼,匯流排,接地母線等可靠連接);5.靜電屏蔽(套金屬屏蔽管);6.合理布線(電源線路和信號線路分離敷設等)。有些防雷項目需要以上6個方面全部。這6個方面的詳細解釋,可以到 www.gb50343.com 上看,因為內容比較多,在此就不在多解釋。防雷的方法:自身安全防護 ■在兩次雷擊之間一分鍾左右的間隙,應盡可能躲到能夠防護的地方去。不具備上述條件時,應立即雙膝下蹲,向前彎曲,雙手抱膝。 ■在野外也可以憑借較高大的樹木防雷,但千萬記住要離開樹干、樹葉至少兩米的距離。依此類推,孤立的煙囪下、高大的金屬物體旁、電線桿下都不宜逗留。此外,站在屋檐下也是不安全的,最好馬上進入建築物內。 ■雷雨中若手中持有金屬雨傘、高爾夫球棍、斧頭等物,一定要扔掉或讓這些物體低於人體。還有一些所謂的絕緣體,像鋤頭等物,在雷雨天氣中其實並不絕緣。 ■雷雨時,室內開燈應避免站立在燈頭線下。 ■不宜使用淋浴器。因為水管與防雷接地相連,雷電流可通過水流傳導而致人傷亡。 家用電器保護 ◆有條件的情況下,應在電源入戶處安裝電源避雷器,並在有線電視天線、電話機、傳真機、電腦MODEN數據機入口處、衛星電視電纜介面處安裝避雷器。但是安裝時要有好的接地線,同時做好接地網。 ◆每天收聽氣象預報,得知當天有雷暴時應在上班前將家用電器的電源插頭、信號插頭拔掉,並且出門時不要忘記關門窗,以防止滾球雷的侵入。
⑺ 雷電防護小常識有哪些
雷電對人體的傷害,有電流的直接作用和超壓或動力作用,以及高溫作用。當人遭受雷電擊的一瞬間,電流迅速通過人體,重者可導致心跳、呼吸停止,腦組織缺氧而死亡。另外,雷擊時產生的是火花,也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皮膚燒灼傷。雷電擊傷,亦可使人體出現樹枝狀雷擊紋,表皮剝脫,皮內出血,也能造成耳鼓膜或內臟破裂等。
【擴展:雷電的統計】
雷電次數——當雷暴進行時,隆隆的雷聲持續不斷,若其間雷聲的時間間隔小於15分鍾時,不論雷聲斷續傳播的時間有多長,均算作是一次雷暴;若其間雷聲的停息時間在15分鍾以上時,就把前後分作是兩次雷暴。
雷電小時——就是說在該天文小時內發生過雷暴,更通俗些說是在這個時間里曾聽到過雷聲而不論雷暴持續時間的長短如何。某一地區的"年雷電小時數"也就是說該地區一年中有多少個天文小時發生過雷暴,而不管在某一小時內雷暴是足足繼續了一小時之久,還是只延續了數分鍾。
雷暴日數——也叫做雷電日數。這是我們所最熟悉的。只要在這一天內曾經發生過雷暴,聽到過雷聲,而不論雷暴延續了多長時間,都算作一個雷電日。"年雷電日數"等於全年雷電日數的總和。
雷暴月數——也叫做雷電月數,即指在這一個月內曾發生過雷暴。"年雷暴月數"也就是指一年中有多少個月發生過雷暴。
希望對你有幫助,雷電要多注意安全!!!
⑻ 小學生預防雷雨小知識
夏季到來,雷雨天氣增多,為切實加強學校夏季安全管理,讓小學生充分認識雷電的危害,並學會預防雷電襲擊的知識,現將雷電小知識講給大家。「遇到雷雨天氣時,在室外活動師生應立即進入建築物並關好門窗,不在大樹下避雨,不使用金屬桿雨傘,盡量不騎行自行車;要遠離陽台、金屬欄桿、金屬防盜網、電線等導體及建築物外牆,不使用水龍頭、淋浴器,盡量不使用電話,同時,關閉電視機、電腦、音響等用電設備。雷電交加時,如果在空曠的野外無處躲避,應該盡量尋找低凹地(如土坑)藏身,或者立即下蹲、雙腳並攏、雙臂抱膝、頭部下俯,盡量降低身體的高度,打雷時不要站在操場上。
為什麼要學習防雷小知識呢?因為,大家都知道,夏季是雷雨季節。從今年5月27日起,省防雷中心已經發布了預報:宣布我省進入雷電高發期。資料顯示,每年都有學生在雷雨天氣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甚至造成很大的悲劇。因此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人必須提高防雷意識,採取有效措施防止雷擊事件的發生。那麼,掌握相應的防雷小知識就顯得特別重要。據專家介紹,如果說在室內(學校或者說在家)遇到雷電天氣,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立即關閉電視、電腦,注意千萬不要使用電視機的室外天線,因為雷電一旦擊中電視的天線,雷電就會沿著電纜線傳入室內,威脅電器和人生安全。
(2)盡可能的關閉各類家用電器,拔掉一切電源插頭,以防雷電從電源線入侵,造成火災或人員觸電傷亡。
(3)不要觸摸或靠近金屬水管以及與屋頂相連的上下水管道、不要在電燈下站立。盡量不要使用電話、手機,以防雷電波沿通信信號線入侵,造成危險。
(4)關好門窗。打雷時,不要開窗戶、不要把頭或手伸出窗外。
(5)不要在室外參加體育活動,如賽跑、打球、游泳等。
(6)不要到室外收取晾曬在鐵絲上的衣物。
這是我們在學校、或者說室內的防雷辦法,那麼,如果在室外,或者上放學的路途中遇到雷電天氣,應該怎麼辦呢?
(1)最好就近進入避雷裝置良好的建築物內,這是最安全的。千萬不要進入莊稼地的小棚房,小草棚,因為在那裡避雷雨很容易遭受雷擊。
(2)要遠離高煙囪、鐵塔、電線桿和大樹等物體,千萬不要站在大樹下避雨,否則是很危險的。
(4)打雷下雨時,注意不要打金屬骨架雨傘,或者扛舉長形物體,不要騎摩托車或者自行車。
(5)不要驚慌,不要奔跑,最好雙腳並攏,雙手抱膝就地蹲下,越低越好。
⑼ 防雷小知識有哪些
一、防雷安全知識
①在雷雨等惡劣天氣,應盡量在室內,並關好門窗,停止使用電視,最好不用手機。在雷電密集時,應將家用電器電源拔掉,即使在室內,也不要接觸金屬物體。
②在室外工作的人應躲入建築物內,在曠野無法躲入建築物的,應遠離樹木或高聳物,盡量將身體蹲低,將身上所有的金屬物品拋離(包括手機)。要注意,田野中的小棚或草木垛很容易成雷擊目標。
③在空曠場地不宜打傘或高舉物體。
④切勿接近天線、水管、鐵絲網、金屬門窗,建築物外牆,遠離電線等帶電設備。
【室外防雷】夏天是雷電的多發季節,如果在野外活動時,或者在旅途中遇上雷雨天氣,若及時採取一些措施,就可以盡量降低被雷電擊中擊傷的可能性。
1、在野外,特別是在旅途中,要注意收聽、收看或上網查看天氣預報,看雲識天,判斷是否會出現雷電天氣。
2、雷暴發生時,應迅速躲人有防雷裝置保護的建築物內,或者很深的山洞裡面。汽車內是躲避雷擊的理想地方。如果在游泳或在小艇上,應馬上上岸,即便是在大的船上,也應躲到船艙里。
3、在曠野無法躲入有防雷設施的建築物內時,應遠離樹木、電線桿、煙囪等高聳孤立的物體。不宜在鐵柵欄、金屬曬衣繩、架空金屬體以及鐵軌附近停留。不宜進入無防雷裝置的野外棚屋、崗亭等低矮建築物。應遠離輸配電線、架空電話線纜等。盡量避開一些特別容易受到累積的小塊區域,比如岩石斷層處、較大的岩體裂縫、掩埋的管道的地面出口等等。
4、頭頂電閃雷鳴時(俗稱「炸雷」),如果找不到合適的避雷場所時,應找一塊地勢低的地方,盡量降低重心和減少人體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可蹲下,雙腳並攏,手放膝上,身向前屈,臨時躲避,千萬不要躺在地上,如能披上雨衣,防雷效果就更好。注意大家不要集中在一起,或者牽著手靠在一起。
5、在空曠場地不要使用有金屬尖端的雨傘,不要把鐵鍬等農具、高爾夫球棍等物品扛在肩上。在蹲下避雷時最好將身上金屬物摘下,放在幾米距離之外,尤其要將戴的金屬框眼鏡拿下來。
6、切勿游泳或從事其他水上運動及作業,如在稻田作業,不宜進行戶外球類、攀爬、騎駕等運動,盡快離開水面以及其他空曠場地,尋找有防雷裝置的地方躲避。
7、不宜開摩托車、騎自行車趕路,打雷時切記狂奔。
8、萬一發生了不幸的雷擊事件,同行者要及時報警求救,同時為傷員或假死者做人工呼吸和體外心臟按摩。
【室內防雷】雷電來臨時,躲到室內是比較安全的,但這也只是相對室外而言在室內如果不注意採取措施,除了會遭受球形雷直接襲擊外,更可能遭受間接雷擊的侵害。
1、一定要關閉好門窗
2、盡量遠離金屬門窗、金屬幕牆、有電源插座的地方,不要站在陽台上。
3、在室內不要靠近、更不要觸摸任何金屬管線,包括水管、暖氣管、煤氣管等等。
4、房屋如無防雷裝置,在室內最好不要使用任何家用電器,包括電視機、收音機、計算機、有線電話、洗衣機、微波爐等,最好拔掉所有的電源插頭。
5、特別提醒:在雷雨天氣不要使用太陽能熱水器洗澡。
6、如果不慎遭受雷擊,應及時採取搶救措施。
⑽ 關於雷電的知識
負地閃放電過程定義為將雲內的負電荷輸送到地面的放電過程。一次始於雲中的負地閃放電過程通常將幾十庫侖的負極性雲電荷帶到地面。按照國際慣例,一次完整的閃電過程定義為一次 「閃電(flash或 lightning flash)」,其持續時間為幾百毫秒到1秒鍾不等。一次閃電包括一次或幾次大電流脈沖過程,被稱為「閃擊(stroke)」,而其中最強的快變化部分叫「回擊(return stroke)」。閃擊之間的時間間隔一般為幾十毫秒,對地閃電在人眼中所呈現的閃爍,便是由幾次閃擊所造成的。下面將以負地閃過程為例來闡述地閃的發展過程。
大電流首次回擊過程由從雲到地的一系列間歇性突跳式行進的梯級先導(stepped leader)觸發。而梯級先導又由雲中的預擊穿過程(preliminary breakdown process)激發。盡管對於預擊穿過程的位置和確切的形式還有一些分歧,但一般認為預擊穿過程發生於雲中的負電荷區和雲下部的正電荷區之間。預擊穿過程是雲電荷向地面輸送的第一步,其持續時間從幾毫秒到幾百毫秒不等。光學觀測表明,先導的一個梯級一般持續約1μs,其長度為幾十米,梯級間的間歇時間為50μs左右。梯級先導過程總體有向下運動的趨勢,總持續時間一般為幾十毫秒。一個發展充分的梯級先導在幾十毫秒內向下輸送大於10C以上的負極性雲電荷。平均的先導電流是300A。單個梯級有至少1kA的脈沖電流,與之相對應的電場和磁場也是脈沖形的,其脈沖寬度約為1微秒,上升時間小於0.1μs。在梯級先導向地面傳輸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生分叉現象。
下行負先導(downward negative leader)的頭部相對於地面的電位超過107V。當先導頭部接近地面時,地面的自然尖端或高大建築物等突出物體上會自行超過空氣的擊穿電場,並在這些突出物體上誘發一個或幾個上行的放電即上行先導(upward leader),由此產生所謂的連接過程(attachment process)。當一個或幾個這樣的上行先導在地面上方幾十米的地方與下行先導相接時,先導頭部的電位突然碰到很近於地電位的上行先導,這時首次回擊過程便開始了。
地電位波(即回擊)沿著已經電離的先導通道連續向上傳播,在接近地面時,回擊上行的速度大約為光速的三分之一,並隨高度而衰減,從地面到通道頂部的時間一般是100μs。回擊在地面附近產生峰值電流,約為30kA,這就是首次回擊的大電流脈沖,它從0到峰值的上升時間約為幾微秒。從地面測量到的電流在50μs內下降到峰值的一半,幾百安培的電流在幾毫秒到幾百毫秒內將持續沿著通道流動。回擊能量的迅速釋放將加熱原先的先導通道,成為回擊通道。由觀測及室內實驗證明,回擊通道的電流核心為一厘米左右。通道的溫度在瞬間達到30000K,由此產生的高壓使通道迅速擴張,並產生沖擊波,最終變成雷聲。回擊有效地將原來沉積在先導通道中的電荷以及在通道頂部的電荷輸送到了地面,產生的隨時間變化的電場變化可以從亞微秒量級到幾毫秒。
首次回擊電流停止後,放電過程如果停止,則稱為單閃擊閃電。如果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道頂部能重新聚集起足夠的電荷,則可能發生以直竄先導(dart leader)或直竄??梯級先導(stepped-dart leader)引導的繼後回擊(subsequent return stroke)。直竄先導有可能沿著原來的梯級先導向下傳播,傳播速度為3×106m/s。通常一次對地的放電過程中可包含一次或幾次先導??回擊過程,回擊過程和之後的直竄先導之間在雲內會發生電場變化緩慢的J過程或者連續電流(continuing current)過程。直竄先導向地面輸送約1C的電荷,電流為1kA。一些先導以直竄先導開始,在向地面傳輸的過程中可能會變成梯級先導,這種先導被稱為直竄??梯級先導。與第一次的梯級先導回擊相比,後來的直竄先導??回擊一般沒有分叉。直竄先導的電場變化一般持續時間為1ms,其引導的繼後回擊電場變化與首次回擊類似,一般認為比首次回擊弱2倍左右。但近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至少在1/3的閃電中,有一次或一次以上的回擊過程比首次回擊強。繼後回擊的電流從0到峰值的持續時間比首次回擊短,但最大的電場變化率類似。
回擊之間的時間間隔通常為幾十毫秒,但是如果通道中在回擊之後有連續電流流過的話,時間間隔可能會上升到1/10s。連續電流大小一般為100A左右,是雲中電荷直接向地面的轉移。由連續電流產生的電場變化通常是緩慢的,持續時間為100ms,並將幾十庫侖的電荷輸送到地面。大約有1/4到1/2的地閃過程中包含有連續電流過程。
----------------------------
以上是雷電的慢動作分解,現在來看看站在架子上的人:
他或許會因為等電位不被電擊,但高溫也容易要他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