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飛機的小知識
科普:飛機怎麼轉彎的?引用熱心網友的回答。
飛行員在飛行中向左或向右壓駕駛盤(桿),使飛機的副翼差動偏轉,轉彎內側副翼上偏,轉彎外側副翼下偏,迫使左右機翼升力不平衡,飛機隨之帶坡度,升力向帶坡度的方向偏離,產生一個水平分力,使飛機轉彎,為消除側滑,飛行員應當適當向轉彎方向蹬舵,協調轉彎。
帶坡度時由於升力的偏離,升力在豎直方向上的分力可能小於重力造成高度的損失。
我總結一句話,因為飛機兩側受力的不平衡,所以才能轉彎,所以才不走直線,如果兩邊平衡,那它不會轉彎的。
正如,火車轉彎靠軌道;汽車轉彎靠輪胎的靜擦力;自行車轉彎也靠靜摩擦力;火箭轉彎靠燃料的燃燒噴射反沖。
都是一樣一樣的。人轉彎是靠鞋底的靜摩擦力,這個我們都是知道的。
㈡ 關於航空航天的知識
航空航天基本知識
我們知道,人類的家園是地球,而地球的外面覆蓋著一層大氣,如果沒有水和大氣以及適宜的溫度和環境,生物是很難生存的。
通常,在人們的眼中,「天」很高,要想沖出厚厚的大氣層,進入太空非常非常困難。其實,與地球相比,大氣層是很稀薄的。
人們知道,地球的直徑大約為12700千米,而大氣層的厚度只有100 -800千米。如果將地球比作一個蘋果的話,那麼,我們可以把大氣層看成是蘋果的皮,可這層「蘋果皮」本身卻是變化多端的。
比如最貼近地球表面的一層,叫作對流層,其高度從海平面起一直到大約11000米止,其頂界是隨緯度、季節等情況而變化的,在赤道地區為17000米,在中緯度地區(如北京、天津地區)為11000米,在地球兩極地區則為7000-8000米。
對流層的主要特點是,空氣溫度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因而又稱為變溫層,平均而言高度每上升1000米,氣溫約下降6.5℃。與此同時,氣壓也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由於地球引力的作用,在 5500米的高度范圍內,包含了大氣總量的一半,而整個對流層,大約佔了全部大氣質量的四分之三。
由於幾乎所有的水蒸氣都集中在這一層大氣內,再加上大量的微粒,因而,這里也是風雲變幻最為劇烈的一層。從大約11000米的高度起,直到30500米左右,其大氣溫度基本不變,平均保持在-56.5℃上下,因此被稱為同溫層(實際情況是:在25000米以下,氣溫隨高度的升高而上升。在同溫層頂,氣溫約升至-43至-33℃)。同溫層的氣溫之所以具有這樣的特點,是因為該層大氣離地球表面較遠,受地面溫度的影響較小,並且其頂部存在著臭氧,能夠直接吸收太陽的輻射熱等。
同溫層所包含的空氣質量大約占整個大氣的四分之一弱。在這一層大氣內,沒有上下對流,只有水平方向的風,所以又叫作平流層。另外,該層大氣幾乎不存在水蒸氣,基本上沒有雲、霧、雨、雹等氣象變化的現象,這對飛行器的平穩飛行是非常有利的。不過,由於空氣密度很小,飛機在這一高度層上又不適宜機動飛行。
人類的航空活動差不多都集中在對流層和同溫層內。為了保證飛機和發動機的工作效率,飛機飛行的高度一般不超過30千米的界限。
從30千米到80-100千米的高度范圍,被稱為中間層。這一層空氣的特點是:以 45千米為界,溫度先升後降。由於大量的臭氧存在,其氣溫先由同溫層頂的-33℃提高到17至40℃左右;從45千米起,隨著高度的升高,氣溫又開始下降,一直降低到-65.5℃至-113℃。
中間層的空氣已經很稀薄了,其空氣質量約只佔整個大氣層的1/3000。在80千米高度上,空氣的密度只有地面的五萬分之一;而在100千米高度上,空氣的密度僅為地面的一千萬分之八。由於空氣非常稀薄,並且氣體開始呈現電離現象,因此,人們一般把飛行高度達到80—100千米的飛行器,看成是不依靠大氣飛行的航天器。
1967年10月,美國試飛員約瑟夫·沃爾克駕駛X-15A火箭飛機飛出了 7297千米/小時的驚人速度,創造了有人駕駛飛機速度的世界紀錄。而且,他還曾多次飛到了80千米以上的高空,成為美國第一個「駕駛飛機的宇航員」。按照美國航空航天局規定:飛行高度超過80千米的飛行員即可稱為宇航員.
在中間層之上直至800千米高空的范圍,稱作電離層。其特點是:含有大量的帶正電或負電的離子,空氣具有導電性。並且,其溫度隨高度的增大而迅速升高,在200千米高度時,氣溫可達400℃。所以,這里又被人們叫作「暖層」。
在電離層頂端之外,便是大氣的最外層——「散逸層」了。由於地球引力的減弱,氣體分子和等離子體與地球已若即若離。
電離層和散逸層的空氣密度極低,對太空飛行器的影響已很小,因此,人類大部分的航天活動都是在它們之內(或之外)進行的。
航空與航天的區別:
航空與航天是人們經常接觸的兩個技術名詞,兩者雖然僅一字之差,卻被稱為兩大技術門類,這是為什麼呢?
您稍加註意即可發現,航空技術主要是研製軍用飛機、民用飛機及吸氣發動機,航天技術主要是研製無人航天器、載人航天器、運載火箭和導彈武器,最能集中體現兩者成果的是航空器和航天器。從航空器與航天器的重大區別上即可看出兩個技術領域的顯著差異。
第一,飛行環境不同。所有航空器都是在稠密大氣層中飛行的,其工作高度有限。現代飛機最大飛行高度也就是距離地面30多千米。即使以後飛機上升高度提高,它也離不開稠密大氣層。而航天器沖出稠密大氣層後,要在近於真空的宇宙空間以類似自然天體的運動規律飛行,其運行軌道的近地點高度至少也在100千米以上。對在運行中的航天器來講,還要研究太空飛行環境。
第二,動力裝置不同。航空器都應用吸氣發動機提供推力,吸收空氣中的氧氣作氧化劑,本身只攜帶燃燒劑。而航天器其發射和運行都應用火箭發動機提供推力,既帶燃燒劑又帶氧化劑。吸氣發動機離開空氣就無法工作,而火箭發動機離開空氣則阻力減小有效推力更大。吸氣發動機包括燃燒劑箱在內都可隨飛機多次使用,而發射航天器的運載火箭都是一次性使用。雖然太空梭的固體助推器經過回收可以重復使用20次,其軌道器液體火箭發動機可以重復使用50次,但與航空器使用的吸氣發動機比較起來,使用次數仍然是很少的。吸氣發動機所用的燃燒劑僅為航空汽油和航空煤油,而火箭發動機所用的推進劑卻是多種多樣的,既有液體的,也有固體的,還有固液型的。
第三,飛行速度不同。現代飛機最快速度也就是音速的三倍多,且是軍用飛機。至於目前正在使用的客機,都是以亞音速飛行的。而航天器為了不致墜地,都是以非常高的速度在太空運行的。如在距地面600千米高的圓形軌道上運行的航天器,其速度是音速的22倍。所有航天器正常運行時都處於失重狀態,若長期載人會使人產生失重生理效應,並影響健康。正因如此,航天員與飛機駕駛員比較起來,其選拔和訓練要嚴格得多。一般人買票即可坐飛機,而花重金到太空遨遊的人還必須通過專門培訓。
第四,工作時限不同。無論是軍用還是民用飛機,最大航程計約2萬千米,最長飛行時間不超過一晝夜。其活動范圍和工作時間都很有限,主要用於軍事和交通運輸。雖然通用輕型飛機應用廣泛,但每次活動范圍相對更小。而航天器在軌道上可持續工作非常長時間,如目前仍在使用的聯盟TM號載人飛船,可與空間站對接後在太空運行數月之久。再如太空梭,能在軌道上飛行7-30天,約1.5小時即可圍繞地球飛行一周。載人航天器運行時間最長的當屬和平號空間站,它在太空飛行了整整15個年頭。至於無人航天器,如各種應用衛星,一般都在繞地軌道上工作多年。有的深空探測器,如先驅者10號,已在太空飛行了32年,正在飛出太陽系向銀河系遨遊。航空器的優點是能多次重復使用,而航天器除太空梭外,只能一次性使用,載人宇宙飛船也不例外。
第五,升降方式不同。飛機的升空是從起飛線開始滑跑到離開地面,加速爬升到安全高度為止的運動過程。它返回地面降落時只要經過下滑和著陸即可。只有個別飛機如英國的「鷂」型戰斗機採用發動機噴口轉向的方式使飛機能夠垂直起落,但機身並未豎起,仍處於水平位置。而至今為止的航天器發射,包括地面和海上的發射,頂部裝著航天器的運載火箭都是垂直騰空的。在完成發射過程中,運載火箭要按程序掉頭轉向和逐級脫離,最終將航天器送入預定軌道運行。有的航天器發射,中間還要經過多次變軌,情況更為復雜。太空梭雖然也能施放航天器,但它本身亦是垂直發射升空的。至於返回式航天器,其回歸地面必須經歷離軌、過渡、再入和著陸四個階段,遠比飛機降落困難。航空器的起飛、飛行和降落與航天器的發射、運行和返回,雖然都離不開地面中心的指揮,但兩者的地面設施和保障系統及其工作性能與內容也是大有區別的。
世界航空航天大事件:
風箏起源古代中國,約14世紀傳到歐洲
公元前500-400年中國人就開始製作木鳥並試驗原始飛行器
1909年世界第一架輕型飛機在法國誕生
1903年12月14日至17日,由萊特兄弟設計製造的「飛行者」1號飛機,在人類航空史上首次實現了自主操縱飛行.這次試飛成功成為一個劃時代的事件,人類航空史從此進入新的紀元
1947年10月14日美國著名試飛員查爾斯·耶格爾駕駛X—1飛機實現了突破音障飛行
1969年7月20日22時56分20秒,阿姆斯特邁出一小步成為全體地球人類的一大步
1957年10月4日
前蘇聯發射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半年後,美國的人造衛星上天
1959年9月12日
前蘇聯發射「月球」2號探測器,為世界上第一個撞擊月球表面的航天器
1961年4月12日
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成為世界第一位飛入太空的人
1969年7月20日
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羅」11號飛船,成為人類踏上月球的第一人
1970年12月15日
前蘇聯「金星」7號探測器首次在金星上著陸
1971年4月9日
前蘇聯「禮炮」1號空間站成為人類進入太空的第一個空間站。兩年後,美國將「天空實驗室」空間站送入太空
1971年12月2日
前蘇聯「火星」3號探測器在火星表面著陸。5年後,美國的「海盜」火星探測器登陸火星
1981年4月12日
世界第一架太空梭---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發射成功
1986年1月28日
美國太空梭「挑戰者」號在升空73秒後爆炸
1986年2月20日
前蘇聯發射「和平」號空間站,服役已經超期8年,至今仍在運行,是目前最成功的人類空間站
1993年11月1日
美、俄簽署協議,決定在「和平」號空間站的基礎上,建造一座國際空間站,命名為阿爾法國際空間站
我國航空航天大事件:
1956年10月8日,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發射了東方紅一號衛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研製和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長征二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發射了我國第一顆返
回式科學試驗衛星,並於3天後成功回收。
1984年4月8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發射了我國第一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東方紅二號試驗通信衛星。
1990年4月7日,中國用自行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發射了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這是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首次發射國外衛星,使我國在世界航天商業發射服務領域佔有了一席之地。
1999年10月,我國和巴西聯合研製的第一顆地球資源衛星順利升空,並正常運行,這是我國首次在空間技術領域進行的全面國際合作。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成功發射,並於2003年10月16日圓滿回收,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2003年12月和2004年7月,我國與歐洲空間局聯合研製並發射了「探測一號」和「探測二號」科學衛星,「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取得圓滿成功。
2004年1月23日,我國繞月探測工程正式由國務院批准立項。
2005年10月12日,神六成功發射.
㈢ 關於飛機方面的知識
http://ke..com/view/4556.html?wtp=tt
簡介
飛機(Aircraft,plane,aeroplane, airplane, aeronef, aeroplane, flying machine),
指具有機翼和一具或多具發動機,靠自身動力能在大氣中飛行的重於空氣的航空器。
飛機具有兩個最基本的特徵:其一是它自身的密度比空氣大,並且它是由動力驅動前進;其二是飛機有固定的機翼,機翼提供升力使飛機翱翔於天空。不具備以上特徵者不能稱之為飛機,這兩條缺一不可。譬如:一個飛行器它的密度小於空氣,那它就是氣球或飛艇;如果沒有動力裝置、只能在空中滑翔,則被稱為滑翔機;飛行器的機翼如果不固定,靠機翼旋轉產生升力,就是直升機或旋翼機。因此飛機的精確定義就是:飛機是有動力驅動的有固定機翼的而且重於空氣的航空器。
為了使讀者頭腦中對飛機有更明確的認識,我在這里澄清幾個容易混淆的名詞。在有些報刊上可見到「固定翼航空器」、 「固定翼飛機」等說法,實際上所指的都是飛機。但是這些名詞都不是准確的說法。因為「固定翼航空器」包括飛機和滑翔機,而「固定翼飛機」則是一個重復的稱呼,因為「飛機」就已經包含了固定翼的內容。更常聽到很多人說「直升飛機」,這也很不妥當,因為直升機是使用旋翼提供升力的,它和飛機屬於完全不同的航空器類型。
分類
飛機不僅廣泛應用與民用運輸和科學研究,還是現代軍事里的重要武器,所以又分為民用飛機和軍用飛機。
民用飛機除客機和運輸機以外還有農業機、森林防護機、航測機、醫療救護機、游覽機、公務機、體育機,試驗研究機、氣象機、特技表演機、執法機等。
飛機還可按組成部件的外形、數目和相對位置進行分類。按機翼的數目,可分為單翼機、雙翼機和多翼機。按機翼相對於機身的位置,可分為下單翼、中單翼和上單翼飛機。按機翼平面形狀,可分為平直翼飛機、後掠翼飛機、 前掠翼飛機和三角翼飛機。按水平尾翼的位置和有無水平尾翼,可分為正常布局飛機(水平尾翼在機翼之後)、鴨式飛機(前機身裝有小翼面)和無尾飛機(沒有水平尾翼);正常布局飛機有單垂尾、雙垂尾、多垂尾和V型尾翼等型式。按用途可分為戰斗機、轟炸機、攻擊機、攔截機。按推進裝置的類型,可分為螺旋槳飛機和噴氣式飛機;按發動機的類型,可分為活塞式飛機、渦輪螺旋槳式飛機和噴氣式飛機;按發動機的數目,可分為單發飛機、雙發飛機和多發飛機。按起落裝置的型式,可分為陸上飛機、水上飛機和水陸兩用飛機。還可按飛機的飛行性能進行分類:按飛機的飛行速度,可分為亞音速飛機、超音速飛機和高超音速飛機。按飛機的航程,可分為近程飛機、中程飛機和遠程飛機。
結構
大多數飛機由五個主要部分組成:機翼、機身、尾翼、起落裝置和動力裝置。
機翼
機翼的主要功用是為飛機提供升力,以支持飛機在空中飛行,也起一定的穩定和操縱作用。在機翼上一般安裝有副翼和襟翼。操縱副翼可使飛機滾轉;放下襟翼能使機翼升力系數增大。另外,機翼上還可安裝發動機、起落架和油箱等。機翼有各種形狀,數目也有不同。在航空技術不發達的早期為了提供更大的升力,飛機以雙翼機甚至多翼機為主,但現代飛機一般是單翼機。
機身
機身的主要功用是裝載乘員、旅客、武器、貨物和各種設備;還可將飛機的其它部件如尾翼、機翼及發動機等連接成一個整體。但是飛翼是將機身隱藏在機翼內的。
尾翼
尾翼包括水平尾翼(平尾)和垂直尾翼(垂尾)。水平尾翼由固定的水平安定面和可動的升降舵組成(某些型號的民用機和軍用機整個平尾都是可動的控制面,沒有專門的升降舵)。垂直尾翼則包括固定的垂直安定面和可動的方向舵。尾翼的主要功用是用來操縱飛機俯仰和偏轉,以及保證飛機能平穩地飛行。
起落裝置
起落裝置又稱起落架,是用來支撐飛機並使它能在地面和其他水平面起落和停放。陸上飛機的起落裝置,一般由減震支柱和機輪組成,此外還有專供水上飛機起降的帶有浮筒裝置的起落架和雪地起飛用的滑橇式起落架。它是用於起飛與著陸滑跑、地面滑行和停放時支撐飛機。
動力裝置
動力裝置主要用來產生拉力或推力,使飛機前進。其次還可以為飛機上的用電設備提供電力,為空調設備等用氣設備提供氣源。
現代飛機的動力裝置主要包括渦輪發動機和活塞發動機兩種,應用較廣泛的動力裝置有四種:航空活塞式發動機加螺旋槳推進器;渦輪噴射發動機;渦輪螺旋槳發動機;渦輪風扇發動機。隨著航空技術的發展,火箭發動機、沖壓發動機、原子能航空發動機等,也有可能會逐漸被採用。動力裝置除發動機外,還包括一系列保證發動機正常工作的系統,如燃油供應系統等。
飛機除了上述五個主要部分之外,還裝有各種儀表、通訊設備、領航設備、安全設備和其它設備等。
操縱裝置
現代飛機駕駛艙內可供駕駛員使用的飛行操縱裝置通常包括:
主操縱裝置:駕駛桿或駕駛盤和方向舵腳蹬。在某些採用電傳操縱系統的飛機上,駕駛桿或駕駛盤已經被簡化成位於駕駛員側方的操縱桿。
輔助操縱裝置:襟翼手柄、配平按鈕、減速板手柄。
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飛行操縱裝置的形式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大型飛機中,傳統的機械式操縱系統已逐漸地被更為先進的電傳操縱系統所取代,計算機系統全面介入飛行操縱系統,駕駛員的操作已不再像是直接操縱飛機動作,而更像是給飛機下達運動指令。由於某些採用電傳操縱系統的飛機取消了原有的駕駛桿或駕駛盤等裝置而改為側桿操縱,駕駛艙的空間顯得比以往更加寬松,所以有些駕駛員稱此類駕駛艙為「飛行辦公室」。
有關飛機的紀錄
最大航速
最大航速是飛機最重要的性能之一。下列若干歷史上的最大航速紀錄:
1910年 106 千米/小時,飛行員:Leon Morane,法國,Bleriot XI
1913年 204 千米/小時,飛行員:Maurice Prevost, 法國, Deperssin
1923年 417 千米/小時,飛行員:Harold J.Brow, 美國, Curtiss R2C-1
1934年 709 千米/小時,飛行員:Francesco Agello, 義大利, Macchi MC.72 (水上飛機,此項紀錄保持至今)
1939年 755 千米/小時,飛行員:Fritz Wendel, 德國, 梅塞施米特 Me 209 V1
1941年 1004 千米/小時,飛行員:Heinrich Dittmar, 德國, 梅塞施米特 Me 163 (火箭式殲擊機)
1947年 1127 千米/小時,飛行員:Charles "Chuck" Yeager, 美國, Bell X-1
1951年 2028 千米/小時,飛行員:Bill Bridgeman, 美國, 道格拉斯 Skyrocket
1956年 3058 千米/小時,飛行員:Frank Everest, 美國, Bell 52 X-2 (火箭式)
1961年 5798 千米/小時,飛行員:Robert White, 美國, 北美航空,X-15 (火箭式飛機)
1965年 3750 千米/小時,飛行員:W.Daniel, 美國, 洛克希德 SR-71 黑鳥 (噴氣式飛機)
1966年 7214 千米/小時,飛行員:William Joseph Knight, 美國, 北美航空 X-15 (火箭式飛機)
2004年 7700 千米/小時,無人駕駛,美國, 波音 X-43A (噴氣式飛機)
最大航程
2004年的6月28日,新加坡航空公司重新開通了新加坡與美國紐約紐華克機場之間的每日不停站直航航班,航班號SQ21/SQ22,超過了之前新加坡至洛杉磯的航線,成為全球最長不停站商業飛行的航線。新航以空中客車A340-500客機飛行該航線,整個航程達到了16600公里,飛行需時18小時。
載重及載客能力
目前載重能力最好的是前蘇聯安托諾夫設計局所製造的An-225夢想式運輸機,離陸重量超過600公噸,酬載重量可達300公噸。
目前載客人數最多的是2005年初發表的空中客車A380客機,采最高密度座位時可載850人。
環球飛行
1924年道格拉斯公司「世界巡航號」飛機(World Cruisers)第一次作分段環球飛行,歷時175天,飛完42400千米。
1986年由伯特·魯坦設計的旅行者號由哥哥迪克·魯坦和女飛行員珍娜·耶格爾駕駛,人類首次實現不間斷、不空中加油的環球飛行。
1992年10月,一架「協和」號超音速客機,為了紀念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500周年,用了32小時49分繞地球一周,創造了環球飛行的新紀錄。
靜音噴射機
2006年的11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與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團隊,楬櫫一項名為「靜音噴射機倡議」的計劃,將徹底改造客機的概念設計:未來的客機將不只能更省油,而且還安靜無聲,一解機場附近居民飽受飛機起降噪音折磨之苦。這一「靜音噴射機」可以運送215名乘客,並可能在2030年時加入航空界。這架客機的噪音從機場外聽起來,大約像洗衣機或其他家電的噪音。
㈣ 關於航天的知識有哪些
1、地球同步軌道的高度是35800千米,顧名思義,他運行一周的時間和地球自轉的時間相同,和地面保持相對靜止。同步軌道有很多用途,主要是用於通訊和定位,理論上只需要三顆就可以完成全球通訊,除了同步軌道,還有一種極軌道,他的軌道傾角是90度,多數勘測和定位衛星使用極軌,他能實現覆蓋全球的掃描。
2、其實,運載火箭主打兩種燃料,液氧液氫和液氧煤油。助推火箭、1、2級火箭多數是液氧煤油火箭。氫燃燒釋放的能量比煤油高,但製取氫需要大量的能源,且液氫屬於低溫液體,不易保存和運輸。為了擺脫地心引力將衛星送上軌道,火箭要達到第一宇宙速度,在發射階段,火箭在大氣中飛行,速度不斷提升,並且一級比一級質量要輕,起飛階段要消耗大量燃料,所以使用液氫是不現實的,煤油更容易獲得且污小。在最後階段,靠液氫燃燒釋放的巨大能量加速。
3、美國太空梭在返回過程中是純粹的滑行,他的噴口其實是用來讓發射時的火箭保持平衡,而蘇聯則不同,暴風雪號的主發動機被安裝在質子號運載火箭上,而暴風雪號有自己的小型動力系統。
4、大家耳熟能詳的太空望遠鏡是哈勃,它也為我們拍的了成千上萬張美麗的星空圖片,但是他找到的行星少之又少,開普勒望遠鏡為行星而生,它靠凌日,通俗理解就是行星遮住所在的恆星,雖然亮度變化只要千分之一,但它依然能分辨得出,目前它已經找出數千顆行星了。
5、太空梭真的好嗎?美國可能從一開始就錯誤的選擇了發射和維護成本比運載火箭高的多的太空梭,當然,還有事故率,5架太空梭中有兩架徹底損毀。自從奮進號的退役,美國已經沒有能力向國際空間站運輸宇航員,他們的新飛船獵戶座和SpaceX的飛船都要很久才能投入使用。而蘇聯一直從解體到現在,他們的聯盟號飛船依舊活躍。現在美國只能依靠俄羅斯。當然,中國的神舟飛船也走上了一條正路。
(4)航空小知識擴展閱讀:
航天分類:
按航天器探索、開發和利用的對象劃分,航天包括環繞地球的運行、飛往月球的航行、飛往行星及其衛星的航行、星際航行(行星際航行、恆星際航行)。
按航天器與探索、開發和利用對象的關系或位置劃分,航天飛行方式包括飛越(從天體近旁飛過)、繞飛(環繞天體飛行)、著陸(降落在天體上面)、返回(脫離天體、重返地球)。
執行軍事任務(具有軍事目的)的航天活動,稱為軍用航天;執行科學研究、經濟開發、工業生產等民用任務(具有非軍事目的)的航天活動,稱為民用航天;執行商業合同任務(以營利為目的)的航天活動,成為商業航天。有人駕駛航天器的航天活動,稱為載人航天;沒有人駕駛航天器的航天活動,稱為不載人航天。
如今,航天的作用已經遠遠超出科學技術領域,對國家和國際的政治、經濟、軍事與社會生活都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㈤ 適合小學生的航空知識有哪些
適合小學生的航空知識有:
1、失重情況下航天員如何睡覺?航天員在睡袋中漂浮著,用繩子將人倒掛在牆上、牆角、天花板上等等,背部和側面沒有感覺。
2、宇航員升空時乘坐的飛船艙段是(返回艙)。
3、我國第一個火箭研究機構——國際部第五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長是(錢學森)。
4、世界上第一顆粒人造地球衛星是(前蘇聯)發射的,從而開創了人類航天的新紀元。
5、人類第一位成功進入太空的宇航員叫(尢里加加林),他是(前蘇聯)人。
6、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員是(阿姆斯特朗),他是(美國)人。他首先實現了人類登上月球的理想。
7、人類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在首次飛行時繞地球飛行了(一)圈,在太空飛行了(108分鍾)。
8、我國神舟號試驗飛船是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的。
9、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第三級所用的推進劑是(液氫和液氧)。
10、我國在(1980年)向太平洋發射了遠程火箭。
11、1975年,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這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
12、(長征三號)火箭把我國第一顆地球同步靜止軌道通信衛星送上太空。
13、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是(三)級火箭。
14、我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號是在(1999年11月20日)發射成功的。
15、人類用空間探測器進行地外探測的第一個天體目標是(月球)。
16、地球靜止衛星軌道的軌道高度距地球表面約為(36000)千米。
17、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在順行軌道上繞地球運行時,其運行周期約為18小時。
㈥ 適合小學生的航空知識
航天小知識
1、事實上,進入太空的第一個物體是V2導彈,第一個進入軌道的才是蘇聯衛星
2、你以為大氣上屆真的只有120km么?你錯了,直到6000千米處都有氧原子,也就是說,現在的多數衛星在很多年以後會被大氣阻力減速並且拖回地面
3、天體運行的軌道都是橢圓的,所以我們有兩個名稱近拱點 和遠供點 顧名思義,近拱點就是里星球最近的點,遠供點正好相反 還有奇特現象 這涉及到慣性,理論就不說了,運行到遠供點時飛船的速度會增加,而轉回近拱點是速度會變慢
4、航天器是怎麼變軌的?它們進行變軌的方式是霍曼轉移。
兩個高度不同的軌道間轉移經常用到的一種方式是霍曼轉移,霍曼轉移所用的軌道是一近地點在較低高度、遠地點在較高高度的橢圓軌道。
㈦ 航天科技小知識
一、航空航天飛行器上電子設備的特點是:
①要求體積小、重量輕和功耗小;②能在惡劣的環境條件下工作;③高效率、高可靠和長壽命。在高性能飛機和航天器上,這些要求尤為嚴格。飛機和航天器的艙室容積、載重和電源受到嚴格限制。衛星上設備重量每增加1公斤,運載火箭的發射重量就要增加幾百公斤或更多。導彈和航天器要承受嚴重的沖擊過載、強振動和粒子輻射等。一些航天器的工作時間很長,如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長達7~10年,而深空探測器的工作時間更長。因此,航空航天用的電子元器件要經過極嚴格的質量控制和篩選,而電子系統的設計需要充分運用可靠性理論和冗餘技術。
二、航空航天電子技術的主要發展方向是:
①充分利用電子計算機和大規模集成電路,提高航空航天電子系統的綜合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②提高實時信號處理和數據處理的能力和數據傳輸的速率;③發展高速率和超高速率的大規模集成電路;④發展更高頻率波段(毫米波、紅外、光頻)的電子技術;⑤發展可靠性更高和壽命更長的各種電子元器件。
㈧ 航天小知識
呵呵,我也要參加這個比賽。我查到了,所以。。。。。。不告訴你!
算了,還是告訴你吧!
1.身體健康 每天都要進行高強度的體育鍛煉,至少跑步兩英里(約3.2公里),騎自行車15分鍾,50米的泳道游五個來回,不間斷地舉重15分鍾。 2.團隊合作 學會和他人相處。太空船空間很小,你必須知道怎樣和其他機組人員在一起生活。 3.外語水平 懂基本的俄語。但是這並不是那麼簡單的。曾經在02年花費巨資搭載俄羅斯太空飛船進行太空旅遊的南非富翁馬克-沙特沃思曾經表示,每天四個小時的俄語課程就像給大腦動手術還不上麻醉葯。 4.身體檢查 良好的健康狀況是必需的。心臟病人是絕對不允許上天的,但是像輕微的哮喘病等不會有影響。 5.心理檢查 心理健康也十分重要,尤其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保持鎮靜的素質。一名宇航員可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危險,而在太空可沒有哪裡可以逃的。 6.超重耐力訓練 超重耐力訓練要求航天員在承受8倍於自身體重的重力條件下,保持正常的呼吸和思維能力。這種訓練通常會在高速旋轉的離心室或旋轉座椅上完成,訓練中最大的壓力是承受加速度,航天員的訓練則要求超載達到人體自重8倍重力的加速度,持續時間為40至50秒。在載人航天飛行訓練中,超重耐力訓練是對航天員自我極限的最大挑戰,這是有名的魔鬼訓練,很多人為之卻步。 7.急救訓練 基本的急救知識是宇航員的常識,比如骨折後給腿部上夾板,還有給傷口上葯等。 8.陸地生存訓練 模擬太空梭在俄羅斯的野外意外墜毀,受訓者必須接受怎樣生火,怎樣搭建臨時住所,如何求救等基本生存訓練。 9.海上生存訓練 萬一發生意外,宇航員還應該做好在緊急降落黑海的准備。其中一個訓練就是宇航員穿著太空服跳入水中,在水中應該學會自己給救生艇充氣。 10.失重訓練 在失重狀態下,一切日常任務如吃東西、喝水、上廁所、嘔吐等都需要重新學習,否則可能會給你和其他人帶來很多麻煩。美國宇航局的醫學專家特意研究出一個名叫「嘔吐彗星機」的大型儀器,宇航員只要在上太空前,在這個儀器里「住」上100個小時,那麼,他上到太空後,就不會再發生嘔吐的現象了。而在這個不斷旋轉的機器里,宇航員還要學會在30秒內穿好太空服。 11.學會駕駛太空梭 太空旅行什麼意外都可能發生,因此如果自動控制系統出現故障導致意外,或其他機組人員全部遇難的話,必須有人能夠駕駛太空梭返回地球。 12.錢 最後可能也是最關鍵的一點,你應該擁有至少2000萬美金。
1.2007年11月24日我國首顆探月衛星發射成功,這顆衛星名稱是嫦娥一號。
2.2007年11月24日搭載著我國首顆探月衛星的運載火箭在西昌發射中心點火發射。
3.目前我國有三個衛星發射基地,即將在文昌建設第四個發射基地,預計在2010年投入使用。
4.2007年4月14日我國用「長三甲」運載火箭,成功將一顆北斗衛星送入太空,該衛星是我國「北斗計劃」中的一顆衛星,請問「北斗計劃」的主要目的是定位導航。
5 為紀念400年前伽利略首次用望遠鏡觀測星空這一壯舉,2007年3月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確定2009年為國際天文學年,主題定為:「The Universe – yours to discover」。
6.下列關於行星說法錯誤的是木星在我國古代被稱為『長庚』,它是太陽系所有行星中質量最大的。
7.到目前為止,人類已經發射了大量的探測器去考察太陽系內的其他行星,下列探測器和被探測的行星對應正確的是伽利略號 木星
8.下面關於太陽系質量最大的前5個大行星,按質量從大到小排序正確的是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地球
9. 獵戶座大星雲的梅西耶編號為 M42
10.下列關於各節氣的含義描述不正確的是冬至那天太陽赤緯為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
11.人類已給月球上的許多地方命名了,下列名稱不屬於月球的是奧林匹斯山
12.月球的環形山大多數以天文學家的名字來命名的,其中也有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家,下面人物中那位人名並沒有用來命名的是宋應星
13.關於望遠鏡表述正確的是相比地平式望遠鏡,赤道式望遠鏡的優點是易於跟蹤天體的周日視運動
14.月球繞地球轉動的軌道面和月球赤道之間的夾角大小為6度41分,這使得我們能夠在地球南北極看到一些月球背面。
15.下列關於彗星的說法不正確的是彗星靠近太陽時被加熱,彗星的光主要是由熾熱的氣體發出的。
16.小行星的發現同提丟斯—波得定則的提出有密切聯系,根據該定則,在距太陽距離為2.8個天文單位處應有一顆行星,隨後皮亞奇果真在該處發現了第一顆小行星穀神星
17.在太陽系內有的行星向外輻射的能量比其接收到的太陽輻射能量還要大,到目前為止,已知這樣的行星有木星和土星
18.土星外圍的光環中間有一條黑暗的縫隙把光環分為內外兩部分,這條縫隙是以它的發現者的名字命名的,被稱為卡西尼環縫
19.通過對月相的觀察我們可以大致的知道當天在該月份中的日期,如當月相為上弦月時,大概為每個月的農歷初八左右
20.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有一顆行星的自轉方式非常獨特,它的赤道面與公轉軌道面的夾角為97度55分,幾乎是『橫躺』軌道平面上自轉,這是哪顆行星? 天王星
21.下列天體哪個是星系?仙女座大星雲
22.太陽黑子是太陽活動中最基本,最明顯的活動現象,太陽黑子的數目有周期性增多、減少的現象,活動周期大約11年?
23.太陽系所有的大行星當中,衛星數目最少且自轉方向和其他行星不一致的行星是金星
24.古埃及人把太陽看作是有翼的,有可能是因為他們在觀察了日全食後來這樣推測的,因為只有在日全食期間,人們才可以看到太陽的外層大氣,顏色象白色的珍珠,有纖維狀的羽毛似的特徵物。這層大氣是指日冕層
25.太陽系位於銀河系中距離銀河系中心約85千秒差距的旋臂中。
26.1965年彭齊亞斯和威爾遜首次發現宇宙中存在微波背景輻射,現在天文觀測得出的背景輻射的溫度為2.73K
27.在地球上不可能觀測到月環食。
28.在各個季節晚上廣東地區所能看到的星座搭配正確的是春季 獅子座 牧夫座
29.恆星演化最後階段可能形成的產物白矮星、中子星、黑洞
30.宇宙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暗物質和暗能量
31.A星視星等值比B星小10等,它的亮度是10000的倍?
32.一光年大約是.6.3萬天文單位。
33.離我們最近的恆星是什麼星,距離我們多遠比鄰星,4.22光年。
34.銀河系的大小約10萬光年。
35.如果太陽和地球之間的距離變成現在的一半,那麼單位時間內地球表面接受到陽光的能量是現在的4倍?
36.中國歷法以冬至作為回歸年的起點。
37.在赤道地區觀星,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所有的星星都永不升或永不落?所有的星星都直升直落?能看到全天所有的星座?星星從地平線升起到落下所經過的時間都一樣(忽略地形影響)?
38.按干支紀年法2005年是乙酉年2004年是甲申年,那麼北京奧運會的2008年是什麼年?戊子
39.下面關於中國農歷,說法不正確的是它屬於太陰歷
40.古書上說「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這指的是夜晚大約何時看到的天象半夜十一時至十二時。
41.在下面哪個節氣,太陽的赤緯最大?夏至
42.全球一共劃分為24個時區,我國北京時間現在採用的是東八區區時, 那麼當北京時間早上8點開始上班時,對於東三區的莫斯科,當時時間為凌晨3點
43.在地理緯度為30°的地方,觀測到北天極的高度角為30°
44.關於天球坐標系,下面說法不正確的是同一觀測地點,天體的地平坐標與時間無關
45.黃赤交角為23.5°,那麼太陽由於周年視運動,赤緯在±23.5°之間范圍內變化
46.有一些方法能夠測定宇宙的年齡,比如通過測量哈勃常數等,目前通過天文觀測所確定的宇宙年齡大約是137億年
47.銀河系是大量恆星和氣體構成的物質集團,它擁有大約一千億顆恆星?
48.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天文學家就開始了地外智慧生物的研究,如奧茲瑪計劃、鳳凰計劃、Allen計劃等,這些通常稱為SETI計劃,其主要的研究方式為通過射電望遠鏡在宇宙中搜尋來自地外的智慧生物發出的無線電信號
49.太陽和地球的關系十分密切,除了陽光到達地球外,還有高速太陽風粒子能夠到達地球,被地球磁場俘獲,在高緯度地區產生極光現象。
50.在北京、武漢、廣州三地各放置一套地平日晷,三套日晷完全一樣,這三地的地理經度大致相同,在春分日,正午12時,日晷上晷針影子長度由小到大排序正確的是廣州、武漢、北京
51. 4米口徑大面積天區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是我國國家級重大科學工程項目,將於2008年底投入使用。該望遠鏡是我國即將建成的最大的光學天文觀測設備,也是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此望遠鏡位於哪個天文觀測基地河北興隆。
52. 我國即將在貴州建造世界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項目),請問該望遠鏡的直徑多少 500米。
53.在不同的節氣,太陽的赤緯不同,下面節氣與太陽赤緯對應正確的是冬至 -23.5°
54. 下列表述錯誤的是日地距離是指太陽到地球的最短距離,天文學中用它作為天體間距離的基本單位。
55.下列說法錯誤的是日食並不是每年都會發生,但是有的年份又不止發生一次。
56.人造地球衛星按照運行軌道的高低可以分為:低軌道衛星,中高軌道衛星和地球靜止衛星。低軌道衛星的軌道高度為200~2000千米;中高軌道衛星的軌道高度為2000~20000千米;地球靜止軌道衛星位於赤道上空,軌道高度約為36000千米,
57.在人造衛星發射時為減小發射所需的能量需借地球自轉的『一臂之力』,同時為了增大衛星觀測到的地表面積將會對衛星軌道和赤道平面之間的夾角有一定的要求。為達到這兩個目的所採取的做法分別是朝偏東方向發射; 增大軌道和赤道平面的夾角。
58.當太陽、地球、月球大致連成一線,而月球位於太陽、地球之間時,地球上能看到的月相是新月
59.望遠鏡的解析度由它的口徑形狀的衍射分布所決定,近似地表示為 ,其中 為波長,D為望遠鏡的口徑。對於可見光 ~5000埃,人眼的瞳孔約為2~3mm,則人眼的解析度 約為1角分。
60.1655~1656年惠更斯發現土星光環和獵戶座星雲。
61.若使4等星的距離減少一半,它的視星等將變為2.5等。
62. 造父變星是一種脈動變星,它們的光度和周期之間有一種確定的關系,利用這個關系可以測距。
63.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100多顆太陽系外行星。若一個10倍地球質量的行星繞一個恆星做圓周運動,恆星質量與太陽質量相等,行星到該恆星距離為1個天文單位,那麼行星公轉周期多長(以地球年為單位)?1年
64.恆星演化最後的產物不可能是。巨星
65.東經37.5°的莫斯科下午3:00有一場球賽,那麼在北京,我們應該在晚上8:00進行觀看
66. 測定恆星距離最基本的方法是三角視差法,先測得恆星的周年視差,再經過簡單的運算,即可求出恆星的距離。在天文上定義恆星對日地平均距離的張角為該恆星的周年視差。
67.日落時分在北回歸線上,若要始終使太陽剛好位於地平線上,應該朝哪個方向以多大的速度運動?向西,1670km/s(取地球半徑為6400km)
68.下面關於太陽系質量最大的前5個大行星,按質量從大到小排序正確的是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地球
69. 由於緯度不同,太陽周日視運動的變化情況也有所不同, 下面說法不正確的是南半球緯度越低的地方,冬季白天越短
70. 下列行星中沒有大氣的是水星
71. 如果在火星上觀察地球,下面哪一種不屬於地球的視運動 沖日
72. 2006年3月29日的日全食的全食帶長達1.45萬公里,穿過亞、非、歐、美洲等許多國家,如蒙古、巴西、土耳其、埃及等。下面地區按照看到日全食先後順序排列正確的是巴西、埃及、蒙古
73. 位於恆星赫羅圖主序帶上的恆星顏色由藍變紅,那它們的溫度和質量如何變化?溫度由高到低,質量由大變小
74.在北緯40度的地方觀測,下面哪個范圍內的天體永不落下赤緯大於50度
㈨ 簡短航天小知識有哪些
航天小知識:
1、天氣條件對於航天發射至關重要。在凌晨,天氣狀況比較穩定,雲層更少,有利於火箭發射及信號的傳播。同時,可更好地利用望遠鏡等天文設備,對觀察到的發射情況做出總結。
此外,由於凌晨整體環境亮度較低,火箭噴射火焰飛向太空時非常顯眼和突出,有利於地面光學和測量設備跟蹤到目標,收集相關信息。
2、航天員的航天服除了在舒適性和安全性上有特殊要求以外,通常和我們在地球上穿的沒什麼差別。當在失重情況下穿航天服的時候,航天員實際上就是在衣服內漂浮,感覺不到衣服的存在。
3、一套艙內的宇航服一般需要20多萬的人民幣,重量為20公斤左右,一套艙外的宇航服的造價通常需要2億多的人民幣,重量也達到了120多公斤。
4、設立「中國航天日」旨在宣傳我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一貫宗旨,大力弘揚航天精神,科學普及航天知識,激發全民族探索創新熱情,唱響「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的主旋律,凝聚實現中國夢航天夢的強大力量。
5、2019年中國航天日是我國第四個航天日,主題是「逐夢航天,合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