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中國的基礎地理知識有哪些
中國位於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 ,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灣山脈和橫斷山等山脈。
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東的內蒙古、新疆地區、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是中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線以東至海岸線多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級階梯。海岸線以東以南的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海底資源。
面積廣大,陸地面積有960萬平方千米(還有37萬平方千米的海洋國土、300萬平方千米專屬經濟區)。在世界各國中,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是世界第三大國。
2.領土四至
最北端:黑龍江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中主線(多)
最南端:南海南沙群島上的曾母暗沙(附近)
最東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匯合處(多)
最西端:新疆帕米爾高原(附近)南北跨緯度近,約5500千米,東西跨經度多、約5000千米,是一個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差異十分顯著的國度。
0℃等溫線穿過了淮河—秦嶺—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此線以北(包括北方、西北內陸及青藏高原)的氣溫在0℃以下,其中黑龍江漠河的氣溫在-30℃以下;此線以南的氣溫則在0℃以上,其中海南三亞的氣溫為20℃以上。因此,南方溫暖,北方寒冷,南北氣溫差別大是中國冬季氣溫的分布特徵。
『貳』 地理國情的介紹
地理國情是國情的一部分。狹義來看,是指與地理空間緊密相連的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基本情況和特點的總和;廣義來看,是指通過地理空間屬性將包括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科技教育狀況、經濟發展狀況、政治狀況、社會狀況、文化傳統、國際環境和國際關系等在內的各類國情進行關聯與分析,從而得出能夠深入揭示經濟社會發展的時空演變和內在關系的綜合國情。
『叄』 地理必備基礎知識有哪些
地理必備基礎知識
1、利用指向標定方向時,指向標總是指向北方,不能指示其他方向。
2、在經緯網地圖上,必須根據「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取劣弧)」的法則來確定方向;不能簡單地根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法則確定方向,但當經緯網地圖上的經線和緯線都是直線時,也可以利用這個法則確定方向。
3、進行比例尺換算時,特別要注意實地距離和圖上距離單位統一。
4、在等高線圖上判斷河流流向時,要注意等高線的彎曲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
5、進行地方時和區時計算時,一要注意北京的時間(北京的地方時)與北京時間(東八區的區時、120°E經線的地方時)的區別;二要判斷兩地之間的東西位置關系,確定是應該加或減時間差(東加西減);三要注意是否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向東越過日界線,日期要減一天;向西越過日界線,日期要加一天)。
6、判斷晨線和昏線的前提條件是地球自轉方向和晝夜分布狀況:順著地球自轉方向,晨線以東為晝半球;昏線以東是夜半球。
7、在經緯網地圖上推算兩點間的最短距離時要主要取通過這兩點的球面大圓上的劣弧進行計算。
8、要注意區別正午太陽高度和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是特殊時刻(地方時為12時)的太陽高度。太陽高度與物影長度的關系:太陽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長。
9、判讀光照圖和統計圖時要注意利用圖中的各種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光照圖中的晨線和昏線、太陽直射緯線、晝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經線;統計圖中的橫坐標名稱和縱坐標名稱、數值的正負、線條的升降等。
10、注意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節相反。如7月份,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11、注意地球公轉軌道上近日點(1月初)與冬至日(12月22日前後)、遠日點(7月初)與夏至日(6月22日前後)的區別。
12、理解熱力環流原理時,要注意從影響氣壓高低的因素入手分析氣壓的高低分布規律,氣壓高低與海拔高低相關:同一地點近地面氣壓總是高於高空氣壓,高空氣壓的高低與近地面相反。
13、分析實際生活中風與等壓線的關系時,要注意區分近地面與高空:近地面要考慮摩擦力,風向與等壓線斜交;高空一般不考慮摩擦力,風向與等壓線平行;隨著高度的增加,風向與等壓線的夾角逐漸減小。
14、分析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時,要注意季節判斷和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太陽直射北回歸線附近時,北半球為夏季,赤道低氣壓帶位置偏北;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附近時,北半球為冬季,赤道低氣壓帶位置偏南;太陽直射赤道(春分和秋分)時,赤道低氣壓一般以赤道為中心,南北對稱分布。
15、南亞的西南季風是由氣壓帶、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而形成的,即南半球的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向右偏轉而形成的,不是由海陸熱力性質差異而形成的。
16、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與江淮准靜止鋒有關,夏季的伏旱是受副高控制形成的。
17、判讀鋒面圖時要注意鋒面的傾斜方向總是向冷氣團一側;畫冷鋒和暖鋒簡圖時,要注意三角形與半圓形凸出方向,即總是指向鋒前,冷鋒指向暖氣團一側,暖鋒指向冷氣團一側,它們的指向也可代表峰的移動方向。
18、判讀氣候類型時,要注意根據氣溫最高、最低值出現的月份判斷南北半球——7月份氣溫最高為北半球,1月份氣溫最高位南半球。
19、分析氣候類型分布規律時,要注意氣候類型的特殊分布,如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兩側。但有些地方比較特殊,如澳大利亞東北部、馬達加斯加島東側、巴西東南部等地區都遠離赤道,其熱帶雨林氣候的形成與地處東南信風迎風坡、暖流的影響有關。
20、主要玄武岩和花崗岩的區別:玄武岩是岩漿噴出地表後冷卻凝固形成的岩漿岩,花崗岩是岩漿侵入岩石縫隙在地表下冷卻凝固形成的岩漿岩。
21、風化作用與侵蝕作用的區別:相對來說,風化作用是靜態的破壞作用,主要破壞因素風等;侵蝕作用是動態的破壞作用,主要破壞因素有流水、風力、海浪等。
22、六大板塊中,亞洲的阿拉伯半島與印度半島屬於印度洋板塊,中南半島屬於亞歐板塊,紅海位於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而安第斯山脈南部是美洲板塊與南極洲板塊碰撞形成的。
23、「背斜谷」從地形上講是山嶺被侵蝕成了山谷,但從地質構造上講還是背斜。
24、黃土高原是風力堆積作用形成的,但黃土高原上千溝萬壑是流水侵蝕作用形成的。
25、注意斷裂與斷層的區別:斷裂是指岩層沿裂隙斷開,但斷裂面兩側的岩層沒有發生明顯的位移;斷層是指斷裂面兩側岩層發生明顯位移的地質構造。
26、利用等值線圖判斷河流與地下水補給關系時要注意兩者的海拔高度和水位高低;河流水位高,河水補給地下水;地下水位高,地下水補給河水;黃河下游是「地上河」,始終是河水補給地下水。
27、以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汛期不一定都在夏季,如地中海氣候區冬季為汛期、溫帶海洋性氣候區則全年降水量豐富。
28、注意利用河流與等高線的關系判斷湖泊的性質——鹹水湖或淡水湖;等高線向湖泊一側彎曲,表示湖泊海拔高,湖水外流,一般為淡水湖;等高線背向湖泊彎曲,表示湖泊海拔低,河水注入,一般為鹹水湖。
29、分析山地垂直地域分異規律時要注意判斷南北半球——南半球北坡熱量豐富,自然帶分布位置高;北半球南坡熱量豐富,自然帶分布位置高。
30、注意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與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在分布地區和對應氣候類型上的區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主要分布在大陸東岸,對應亞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主要分布在大陸西岸,對應地中海氣候。
31、注意北海漁場(西歐)與北海道漁場(日本)的區別。秘魯漁場形成原因(上升流形成)與其他三大漁場形成原因(寒暖流交匯形成)的區別。
32、自然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三者之間的關系要區分清楚——水資源和氣候資源是交叉關系,都屬於自然資源。
33、能源與能源資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能源包括能源資源,還包括二次能源等;而能源資源僅指自然資源中能提供能源的部分資源。兩者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
34、台風中心無風,盛行下沉氣流;而台風中心附近的風力一般在12級以上,常出現狂風暴雨。
35、台風和颶風雖然都是熱帶氣旋,但要注意兩者發生的區域存在差異——台風是西北太平洋上的熱帶氣旋;颶風是大西洋和印度洋上的熱帶氣旋。
36、乾旱災害與降水之間的關系:並非降水量少的地區,乾旱災害就最嚴重。乾旱災害主要是對農作物而言的,是受供需關系影響的。我國西北地區降水比華北地區少得多,但華北地區對水的需求量大,故華北地區比西北地區乾旱災害嚴重。
37、寒潮危害最大與寒潮勢力最強是有區別的:寒潮危害最大主要是對農作物而言,一般發生在秋末和春初;寒潮勢力最強一般發生在冬季。
38、地震的震級與烈度兩個概念要區分開: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可以有多個烈度。一般而言,同一地區相同條件下,烈度與震級成正比。
39、火山和地震並非百害無一利:火山灰和火山噴發物往往能形成肥沃的土壤,地震波可以用來研究地球內部結構。
40、滑坡和泥石流都是地質災害,兩者最大的區別:泥石流需要大量水分條件,而滑坡則不需要大量的水分,但過多的水分會加劇滑坡的發生。
『肆』 中國地理方面的國情,有哪些特點
一個國家的國情,包括它的地理、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內容,其中地理環境的基本情況,是國家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特別是對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全世界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情,每個地區也有本地區的特點。從本國國情的實際出發,才能對國家的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制訂出有針對性的方針政策,才能對學生進行有具體內容的愛國主義教育。
學校地理教育,特別是本國地理的教學內容,基本上都與國情有關,但是我們不能把大量的地理事實材料都說成是國情,而是要善於在地理事實材料的基礎上,同世界其他國家的比較中概括出本國國情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從地理方面看中國的國情,大致可以歸納為:
(1)國土廣大,山川壯麗,但是山地多,平原少;
(2)資源比較豐富,但利用不盡合理;
(3)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相對不足;
(4)自然災害頻繁多樣;
(5)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6)地區差異大;
(7)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巨大,但還是發展中國家。
我們在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時,要注意克服兩種偏向:一是只講祖國地大物博,山川壯麗,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而不講自然條件方面的不利因素、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社會主義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這樣容易產生盲目樂觀、坐享其成的依賴思想。二是只講自然條件和經濟建設方面的不利因素,簡單地從人均數字進行比較來說明中國的落後,這又容易使學生失去民族自尊心,對祖國的前途產生悲觀情緒。
我們認為,國情教育應該實事求是,全面客觀地反映祖國的地理面貌,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認識自然環境的優缺點,經濟建設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存在的問題和奮斗目標,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願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而獻身的精神。
一
中國地大物博,土地面積為960萬平方千米,在世界上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第三位。南北跨緯度近50°,大部分國土在溫帶和亞熱帶;東部廣大地區,夏季雨熱同期,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並且海陸兼備,有廣闊海域、綿長的海岸線和許多終年不凍的優良海港。這是我國地大的優勢。不足之處是山區的面積約佔全國面積的三分之二,其中沙漠、戈壁、石山、冰川等目前不能利用的土地,佔了相當大的面積;平原僅佔全國面積的12%,平原適宜農業耕作,也是人口集中、工商業發達的地區。
我國地形多樣,山川壯麗,有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和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有雪山連綿的喜馬拉雅山、昆侖山、天山等山脈,有奔騰澎湃的長江、黃河等大河,有寬廣遼闊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有風光秀麗的杭州西湖、桂林山水、黃山等風景名勝區;還有萬里長城、京杭運河、秦陵兵馬俑等歷史文化古跡。這些都是祖國的驕傲,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二
中國資源和物產比較豐富,是指我國資源和工農業產品的絕對數量和品種而言,並且要以歷史的、發展的觀點來觀察。舊中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制度下,生產力受到束縛,技術水平很低,資源不清,生產落後。像礦產資源中的石油、稀有金屬、稀土金屬等礦藏,過去我們就所知很少。我國甚至被稱為「貧油國家」。舊中國號稱「以農立國」,糧食最高年產量卻只有1.5億噸,棉花84.9萬噸。一遇災年,就野有餓莩,大量飢民流離失所。現代工業生產就更少得可憐,舊中國主要工農業產品的最高年產量:布27.9億米,鋼92.3萬噸,原煤6188萬噸,原油32萬噸,發電量60億千瓦小時,金屬切削機床5390台,無法滿足國內人民生活和生產發展的需要,許多工業製造品,要依靠進口。出口產品主要是價格很低的農礦等初級產品。當時,有人說我國「地大而物不博」,這是符合舊中國生產水平和經濟狀況的。
新中國建國40多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了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並提高了科學技術水平。地質勘探證明,我國礦產資源總量居世界第三位,已探明168種礦產資源,品種齊全,其中151種已探明一定儲量資源量,為國家工業建設提供了資源保障(注1)。有色金屬、稀有金屬、煤炭和一部分非金屬礦的探明儲量都居世界前列,石油地質儲量前景廣闊。中國是世界上當之無愧的資源大國之一。同資源貧乏和資源單一的國家相比,我國基本上可以依靠自己的資源來建設自己的國家,這是我國國情的一大優勢。當然,我們還要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把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利用好。
盡管我國目前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世界上的發達國家相比,生產水平還有一定差距。但是建國40多年來,經濟建設日新月異,社會生產得到很大發展。
現在,我國已建成獨立的、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1995年煤、鋼鐵、電力、石油、紡織等工業的生產能力,比1949年增長了幾十、幾百、甚至幾千倍,同時還建立了汽車、電子、石油化工、航空、航天、核工業等新的工業部門。許多重工業產品的年產量已躍居世界前列,如鋼居第二,原煤居第一,總發電量居第四,紡織品、電視機、自行車均居第一。這些工業產品不僅能滿足國內人民生活和生產發展的需要,並且有大量出口。1995年,我國出口貿易達1482.7億美元,其中機電、紡織品等工業製成品占出口比重的85.6%。出口超過進口167億美元(注2)。
農業生產,由於興修水利、推廣良種、使用化肥和農業機械等措施,40多年來,糧食產量增加了3倍,棉花增加了10倍。現在,糧食、棉花、肉類的產量均居世界首位。年輕的人民共和國依靠自己的力量,基本保證了12億人民吃飯穿衣的需要。這是一項十分了不起的成就。現在我們說中國地大物博,是有具體內容和物質基礎的。
但是,目前資源的利用不完全合理,有些資源遭受掠奪式的開采,浪費、破壞嚴重,如在礦區亂建小煤窯、亂採金屬礦物,使礦產資源受到不應有的損失;濫伐森林,不注意撫育更新,使原來的林區成為荒山禿嶺;有些開發區,亂佔耕地,任其荒蕪而不利用;許多缺水地區,不注意節約用水和工業廢水的回收利用,加劇了水源供應的緊張等等。因此,我們必須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和保護各種資源,這是我們賴以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
三
人口眾多,是中國突出的國情。1995年末,全國人口為12.1億(未含台灣省和港澳地區),約佔世界總人口的22%。
眾多的人口,雖然為國家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但是,人口增長過快、過多,與經濟發展不夠協調,影響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速度,也影響了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質的提高。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大,盡管國家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在降低人口增長率方面取得很大成績,我國人口的自然增長率由1990年的20.98‰降至1995年的10.55‰。但是每年增加的人口,仍在1200萬以上。糧食產量從1949年的1.1億噸增加到1995年的4.65億噸,增長了3倍多,但人口由1949年的5.4億增長到1995年的12億多,也增長了1倍多。因此人均糧食產量由209千克增加到384千克,僅增長89.1%。
我國現在所推行的計劃生育基本國策,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就是從我國的國情出發的。教育學生知道我國人口眾多、人口素質還較低的國情,就能自覺宣傳和推行國家的人口政策。就我國人口的文化素質來看,40多年來,我國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但從1995年10月全國人口抽樣調查的結果看,全國人口接受教育的狀況是:每10萬人中大專以上的2065人,高中8282人,初中27283人,小學38441人(注3)。此外,我國尚有文盲1.45億人。人口文化素質不高,制約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進程,所以國家提出了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注4)。
由於我國人口眾多,豐富的資源若按全國人口平均分配,則人均資源的佔有量相對不足,這一基本國情同時需要使學生有足夠認識。例如,我國耕地、森林、草原面積的絕對數字,都居世界各國前列。但是,人均佔有的耕地、林地的數量,分別僅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33%和20%(注5)。認識這一國情的目的,在於增強學生對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危機感和責任感。我們在對學生進行這方面國情教育時,不應只是舉出我國人均佔有某些資源的數字少,在世界各國中名次居後而喪失自信;重要的是要科學地、客觀地認識地理環境和人地關系,針對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的特點,分析原因,找出克服這一弱點的途徑,變被動為主動,化劣勢為優勢。多年來,我國政府先後制定和推行了人口政策、環境保護政策、土地法、森林法、水法、礦產資源保護法等等,既要設法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又要合理利用和保護資源,充分發揮各種資源的經濟效益,減少對資源的破壞和浪費。
自然資源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不可再生資源的礦產類。它們總是用一點少一點。我國煤礦的總儲量和人均佔有量均居世界前列,按照1955年產煤12.98億噸來計算,幾百年就要采完,其他礦產可供開採的年限更短。這不僅是中國一國的問題,而是全人類共同存在的問題。解決的辦法有:(1)開發新能源,利用核能、太陽能、氫能等來代替現在消耗量巨大的石油、煤、天然氣等礦產燃料,這需要我們提高有關這些方面的科技水平。(2)尋找新礦源,增加礦產的後備儲量,如我國近年在沿海大陸架、內陸塔里木盆地都找到新石油儲藏地,就是例證。(3)利用新材料代替舊材料,如用光導纖維代替銅線;利用新型塑料、陶瓷代替某些金屬材料等等。這些都需要努力發明創造。(4)合理利用現有礦產資源,並注意綜合利用,以減少浪費,等等。
另一類是可再生資源和可循環利用資源,像生物資源、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水資源等等。它們如利用、保護得當,可以反復利用。但是,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水資源的總量無法增多,如果遭到污染和破壞,可以利用的數量就會減少。人口增加,人均佔有量也就減少。例如,我國人均耕地面積,1949年約為0.2公頃(合3畝)。40多年來,由於人口增長一倍,耕地不斷被占,近年平均每年減少耕地30萬公頃~40萬公頃。1995年,人均耕地減少到不足0.1公頃(合1.2畝)。今後人口繼續增長,人均耕地佔有數還會降低。因此,我們必須認真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否則有限的耕地就無法養活無節制膨脹的人口。
同時,我們還要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充分發揮其生產力。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糧食生產是在耕地逐年縮小的情況下,不斷增產的。關鍵是改變並不斷調整生產關系,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提倡科學種田,增加復種指數,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興修農田水利設施,增加農業投入等。今後,提高農業生產的潛力還很大。現在我國糧食年產量居世界首位,1995年,全國1.1億公頃耕地(合16億畝)耕地,平均每公頃產糧4227千克(合畝產264千克)。如將佔全國農田2/3的中低產田加以改造,每公頃平均提高1500千克,將可增產1000億千克。這就需要我們加強農業科學研究,採取增加農業投入和提高農業生產的有效措施。同時,農村、城市的建設,都要設法不佔耕地,或少佔耕地,並在可能條件下,以開墾、復墾等形式,努力增加耕地。
我國是森林面積占國土面積比例很低的國家,本世紀70年代全國森林覆蓋率只佔國土面積的12%。80年代以來,全國植樹造林工作不斷取得進展,特別是平原綠化、「三北」防護林、長江中上游防護林、沿海防護林等國家重點林業建設工程成績顯著,加上群眾造林活動廣泛開展,1995年底全國森林覆蓋率已達到13.92%(注6),但與世界森林覆蓋率30.6%的平均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須改變以往林業工作中重採伐、輕撫育,造成採伐大於更新,森林面積逐年縮小,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狀況,大力加強森林的資源意識、生態意識,實施以營林為基礎的林業方略;切實保護和合理開采利用現有森林資源,同時,發展森林產業,再生、增殖和積累更多森林資源。我國宜林面積很廣,要充分利用我國人力資源的優勢,繼續發動全國人民,大力植樹造林。目前我國宜林荒山荒地8600多萬公頃,如果80%都造林,森林資源覆蓋率將達到19.7%。根據國家規劃,到2000年我國森林覆蓋率將達到15-16%(注7)。
四
我國的自然條件,既有得天獨厚的地方,也存在若干不利因素。即自然災害的頻繁、多樣,使我國成為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近40多年來,我國每年由氣象、海洋、洪澇、地震、地質、農業、林業等七大類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5%,平均每年因災死亡數萬人(注8)。
我國自然災害的多發性、多樣性和嚴重性是由特有的自然地理環境決定的,並與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密切相關。
我國大陸東瀕太平洋,面臨世界最大的台風源,沿海各省每年夏秋兩季都會受到台風所造成的不同程度的災害。
我國大陸東部為季風氣候,西北部為乾旱、半乾旱氣候,青藏高原為高寒氣候。全國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季風區域降水的年變化又大,因此容易形成大范圍的洪、澇、旱災害,並且每年不同地區都會出現程度不同的氣象災害。高原地區冬春季節往往有雪災、風災為患。
在大地構造上,我國位於環太平洋與亞歐兩大地震帶之間,地殼活動劇烈,是世界上大陸地震最多和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地區。
我國約有70%的大城市、半數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農業產值集中於氣象災害、海洋災害、洪水災害和地震災害都十分嚴重的沿海和東部平原、丘陵地區,所以災害的損失程度較大。我國還具有多種病、蟲、鼠、草害滋生和繁殖的條件,隨著近期氣候變暖與環境污染加重,生物災害亦相當嚴重。另外,近期大規模的開發活動,更加重了各種災害的風險度。因此,認識我國自然災害多發性、多樣性和嚴重性的國情,研究各種自然災害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加強對自然界變化的監測工作,提高防災、抗災意識和具體措施,是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和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任務
『伍』 中國的地理國情是什麼
從地理方面看中國的國情,大致可以歸納為:
(1)國土廣大,山川壯麗,但是山地多,平原少;
(2)資源比較豐富,但利用不盡合理;
(3)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相對不足;
(4)自然災害頻繁多樣;
(5)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6)地區差異大;
(7)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巨大,但還是發展中國家.
『陸』 地理基本知識有哪些
地理基本知識——地球概論、測量與地圖、遙感、地質學、地貌學、水文學、氣象與氣候、植物地理、經濟地理……
『柒』 寫出中國基本地理國情特點
從地理方面看中國的國情,大致可以歸納為:
(1)國土廣大,山川壯麗,但是山地多,平原少;
(2)資源比較豐富,但利用不盡合理;
(3)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相對不足;
(4)自然災害頻繁多樣;
(5)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6)地區差異大;
(7)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巨大,但還是發展中國家。
『捌』 地理國情具備的空間分析包括有哪些
地理國情是國情的一部分。狹義來看,是指與地理空間緊密相連的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基本情況和特點的總和;廣義來看,是指通過地理空間屬性將包括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科技教育狀況、經濟發展狀況、政治狀況、社會狀況、文化傳統、國際環境和國際關系等在內的各類國情進行關聯與分析,從而得出能夠深入揭示經濟社會發展的時空演變和內在關系的綜合國情。
地理國情監測的具體內容方方面面,也正在實踐中探討。例如,重要地理信息的監測,土地資源利用監測、環境監測、農情監測、森林和濕地監測、災害動態監測、水文監測、海洋監測、礦產資源監測、氣象監測等。下面舉一些具體的內容供參考。[1]
1. 重要地理信息數據監測
重要地理信息數據是地理國情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嚴格的政治性、嚴密的科學性、嚴格的法定性。依法測繪、公布國家重要地理信息數據是測繪地理信息部門的職責。
2006年6月至2007年3月,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組織了第一批名山高程測量。2007年4月2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了第一批19座名山和高程數據,2008年9月28日又公布了第二批31座名山的高程數據。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組織新疆測繪局開展重新測定中國陸地最低點新疆吐魯番艾丁湖窪地海撥高程工作.2008年9月28日,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經國務院授權公布中國陸地最低點高程新數據,成為繼承2005年發布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新高程後的又一重大數據發布。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與國家文物局聯合啟動長城資源調查與測量工作。2009年4月18日,兩局在北京八達嶺長城腳下,聯合公布了首次獲得的明長城長度精確數據:8851.8千米。
2008年青海省測繪局負責實施了三江源頭科學考察工作,利用測繪高新技術,科學確定了長度、黃河、瀾滄江源頭地理位置,准確測定了坐標和高程等重要地理信息數據,建立了國家地理標志。
邊界測繪是地理國情監測的重要內容。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起先後參與了中巴(基斯坦)、中阿(富汗)、中蒙(古)邊界勘界,歷時18年完成了中越(南)陸地邊界勘界測繪保障任務,目前正在開展中尼(泊爾)邊界聯檢測繪工作;為劃界談判,邊界管理等提供了及時、精確、可靠的地理信息數據支持。
針對我國西部200餘萬平方千米的國土沒有1:5萬地形圖,嚴重製約西部大開發的現狀。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組織實施了西部測圖工程,並在五年時間里圓滿完成了西部1:5萬地形圖空白區地形圖測圖及數據建庫任務,為服務西部大開發,開展我國西部地區地理國情監測儲備了豐富的數據資源。
對地區的重要地理信息統計分析方面,如「十一五」期間,浙江省測繪與地理信息局開展了多項地理國情監測工作,包括:全省國土面積量算,運用現代測繪技術量算出浙江省陸域面積、全省不同高程分級和不同坡度分級的面積、內海面積和領海面積,界定了主要河流的省內流域邊界范圍,並量算了流域面積,單獨量算了八大水系的水域面積、長度,以及四大名湖與千島湖的面積,同時對全省11個設區市、90個縣(市、區)的面積進行了量算和統計,全面清查了全省灘塗資源總量、近期可圍墾的資源數量以及地理分布情況,建立了灘塗資源資料庫和圍墾管理信息系統,並分析、總結了全省不同區域的灘塗淤漲規律,為制定灘塗圍墾規劃和年度計劃提供了科學依據。
又例如,山西省為了大幅度提高煤炭資源執法監察效率,該省遙感中心建設了山西省煤炭資源執法監察遙感動態監測系統,於2010年12月正式運行,該系統可對全省非法採煤活動實施全方位動態監測,並通過全省范圍的衛星遙感監測及不定期的重點區域航空攝影及無人機遙感監測,實現了由傳統人工監管向信息化監管的轉變,為煤炭開采監管部門指揮決策提供了平台。
2. 資源生態環境監測
為了評價三峽工程建設對周邊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測繪地理信息部門聯合有關部門開展了三峽庫區生態環境監測工作。通過採用先進測繪技術,結合生態環境綜合監測站網,提供了三峽庫區土地利用、植被覆蓋、水環境、滑坡等生態環境的現勢性地理信息。
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2010年6月,青海省測繪局建成了青海湖面積遙感動態監測地理信息系統,本系統利用高解析度遙感衛星影像,每年在5月(枯水期)、9月(豐水期)分兩期對青海湖面積進行監測,定期將監測成果向全社會公布,並提供多年數據的查詢統計、面積及水位變化對比、影像變化對比、湖區動態變化展示等服務。此外,該局還建立了三江源區生態環境遙感動態監測地理信息系統,實現了三江源區生態環境監測成果發布、快速查詢與綜合分析,為宏觀決策提供依據,並在三江源生態環境監測及應急事件中發揮重要作用。
2007年,江蘇省測繪局組織開發太湖藍藻水華遙感動態監測預警系統,並於2009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此系統主要基於衛星影像,對太湖藍藻水華的發生、發展與空間分布變化實施動態監測,為農業、漁業生產、人民生活用水等提供預警信息。
甘肅省政府辦公廳和省測繪局聯合實施了甘肅省退耕還林還草監測應用系統建設項目,該系統實現了精確監測的目標,監測對象是上一年度確定的退耕規劃圖斑,監測內容包括圖斑的上報面積退耕前作物種類、退耕與否、同一區域重復上報情況,荒山育林誤報為退耕還林等情況,促進了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信息化管理。
3. 災害動態監測
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2010年甘肅丹曲山洪泥石流災害、2011年雲南盈江地震發生後,測繪地理信息部門快速獲取和集成災後最新影像數據,通過與歷史資料進行比對,確定了受災范圍、受災面積、道路房屋等設施的損毀程度、地形地貌變化情況等,為搶險救災、災害評估和災後重建提供了及時准確的測繪地理信息成果。
測繪地理信息部門通過對汶川地震災區的52個堰塞湖進行持續監測,為堰塞湖風險評估和應急處置提供了測繪地理信息保障。
2010年6月,內蒙古、黑龍江大興安嶺林區發生歷史罕見的火災。在撲滅林火戰役中,黑龍江測繪地理信息局向省委省政府、軍區、武警總隊提供各類圖件50多套,研製了黑龍江森林防火電子沙盤指揮系統,火場前線測繪人員隨時利用無線網路獲取衛星拍攝的火場信息,做好火點標繪標注,及時更新電子沙盤指揮系統,為撲火指揮決策提供了保障。
2010年6月,貴州省關嶺縣崗烏鎮大寨發生特大地質災害。貴州省測繪局利用無人機航攝系統,快速獲取了清晰的低空航攝遙感影像資料,並在1小時內提供給搶險救災指揮部,滿足了搶險工作的急需。
2010年8月,雲南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貢縣突發泥石流災害。雲南省測繪局立即派出無人機航攝應急小分隊,拍攝了148張7平方千米的0.3米高解析度影像圖,及時、全面、真實地反映了災情。
4. 土地利用動態監測
及時准確掌握土地利用變化情況,是加強國土資源管理、切實保護耕地的必要前提,為此,測繪地理信息部門長期以來在土地利用動態監測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999年以來,測繪地理信息部門配合國土資源部門,大范圍大批量應用高解析度衛星遙感數據,對全國66個5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進行了監測,佔全國土地面積7.4%。通過對全部直轄市、省會和自治區首府城市的監測,全面了解了20世紀70年代至21世紀初這些城市的擴展規模、用地面積等,並分析了這一擴展過程的時間特點及區域差異。
遙感監測還是土地執法監察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與土地執法動態巡查相結合,可以及早發現土地違法行為,特別是能夠及時發現因執法監察工作不到位而遺漏,以及因交通不便不易通過巡查發現的土地違法行為。
5. 城鎮建設管理監測
測繪地理信息部門採用遙感等技術,快速、持續地監測城鎮建設的宏觀發展情況,包括城市擴展規模、擴展方向、配套設施建設等。通過持續不斷的影像監控成果和分析成果,實現對城鎮化發展情況的總體把握,預測城鎮化發展趨勢,從而推動城鎮的科學規劃與管理。
「十一五」期間,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連續多年開展了重慶主城區城市建設用地動態監測工作,找出了重慶城市建設發展特徵,有力支持了城鄉總體規劃實施評估、規劃編制及城市管理。中心還開展了重慶主城區內森林資源監測,每年為重慶市規劃局提供監測結果,及時掌握城區內森林資源的變化情況,保護好城市「肺葉」。
在城市精細化管理中,北京市測繪地理信息部門配合相關部門,利用「北京一號」小衛星和航空遙感技術,開展了全市地表河湖水系及濕地動態監測,水土侵蝕調查,森林資源統計調查等工作,准確掌握了城市地表資源現狀和發展趨勢。
6. 農林水利監測
測繪地理信息部門配合農業部門,對全國小麥、稻米、玉米、大豆等農作物進行估產及長勢監測,為國家掌握糧食生產、糧食儲運、糧食調配和糧食安全情況提供了重要依據。
多年來,測繪地理信息部門配合林業部門,通過綜合運用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對國家級和區域級林火監測和管理進行了系統研究,特別是在森林火險預報、林火衛星監測、林火信息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多項科技成果,在歷年林火監測、防治與撲救中提供了技術服務,在2011年4月發生的威脅泰山安危的濟南長清區山火撲救中,山東省國土測繪院採用無人機遙感技術,對火情進行實時監測,並將最新影像疊加到三維地理信息系統中,用於領導指揮決策。
2010年9月至10月,海南遭遇49年不遇的強降雨,引發大面積洪澇災害。災情發生後,海南測繪地理信息局迅速以災區進行航空攝影,實時獲取災區最新影像資料,製作並提供了高解析度影像圖,有力保障了防汛救災工作的急需。
地面沉降監測
長江三角洲是我國發生地面沉降現象最具典型意義的地區之一。為應對地面沉降對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影響,上海、江蘇、浙江等測繪地理信息部門建立了覆蓋長江三角洲的地面沉降監測網路,實現了監測數據自動採集、傳輸。區域地面沉降每年監測一次,中心城市每年至少監測一次,從而為城市規劃、建設提供了及時、准確的地面沉降信息,為制定科學的地面沉降防控措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玖』 中國地理基本知識
1,地形:三大階梯,青藏高原最高;其次是周圍的高原、丘陵、盆地;最低的是東部平原地區。這是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撞擊的結果。
2,氣候:東部靠近太平洋,為季風氣候;西部為大陸性氣候;之間有干濕過度;青藏高原是山地垂直氣候。
3,植被:森林13%,多集中在東北北部、川藏之間、南嶺等地;農作物多集中在東部平原地區;草原多集中在內蒙、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沙漠荒漠多集中在內蒙、新疆、青海、西藏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