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叫做自律
什麼叫自律?
❷ 心理學知識有什麼
1.閾值意識管理
初進職場的年輕人,要降低領導對你的期望值。一些初進公司的新人總會表現得特別殷勤,以獲得同事和領導的贊揚。
隨著日子流逝,領導能看到的閃光點越來越少,對其好感逐漸降低,那些新人也會因此產生挫折感,降低工作積極性,形成惡性循環。
相反,那些剛進公司時,表現平平,卻偶有進步的員工,反而會留下更積極的印象。
2.暴露缺點效應
你的小缺點會讓你更受歡迎。人天生會對完美人格產生敬畏感及嫉妒心,他們更願意靠近那些不完美的人。
你偶爾的小迷糊、不夠纖細的雙腿、或不會煮飯,這些無傷大雅的小缺陷,往往會讓人忍不住覺得「這個人還蠻可愛的」。
3.斯德哥爾摩綜合征
遠離那些喜歡在傷害你之後,給你甜頭的人。
在親密關系中,許多被不平等對待的一方,會受到性虐待、冷暴力、語言攻擊等,可這些人還是會以愛為由,在對方的暴力行為里,找到微弱的甜頭,回到那個傷害自己的人身邊。
這些人往往都會說:「雖然他打我,但是他很心疼我。」「雖然他轟我出家門,卻找了我一晚上。」因為對他們來說,一巴掌之後的棗更甜。
知道嗎,這不是愛,這只是為了舔舐傷口找的借口。
❸ 什麼是自律心理學
自律就是壓抑慾望嗎?
其實不是的,在心理學中,自律是指在面對誘惑時,平衡內在沖動的能力。它並不是壓抑當下的內在沖動,相反,它是一種承認與接納內心沖動,並意識到這種沖動和外在標准可能存在的沖突,主動作出利於自身的選擇。
也就是說,如果你想吃蛋糕時,告訴自己「我不想吃」,這不是自律,這是壓抑慾望;如果你承認自己想吃蛋糕,但同時又明白這會導致自己發胖,最後出於健康考慮選擇不吃,這才是自律。
自律有哪些表現?
心理學家認為,專注、對內在沖動的控制以及延遲滿足都是人們在面對內在沖動和外在誘惑時自律的表現。
1. 專注
專注,指的是我們在面對外界干擾時,仍可以通過自我控制、集中注意力,使得個體能更高效地完成任務。
2. 對內在沖動的控制
對內在沖動的控制,則指的是我們在某一情境中能夠克服內在沖動,權衡潛在利弊而做出選擇的能力。它能夠幫助人們更謹慎地應對沖動並做出行動,例如在面對憤怒的時候,大多數人能夠意識到暴力解決(內在沖動)的後果,而選擇其他較和緩的方式化解憤怒。
3. 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特指人們能夠為了長遠利益,而延遲享受甚至犧牲短期利益的能力。比如,一個想要打游戲的人,選擇先解決手頭的工作,再去享受游戲,這就是延遲滿足的能力的體現
❹ 什麼是自律心態
自律心態:自律是指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自律心態顧名思義就是指自我約束的心理狀態、自我控制的心理狀態。
其一,要嚴於律己。嚴,就是嚴格:律,就是衡量,要求:人要優秀,選擇成功人生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因為,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維指導行為。嚴於律己,就是把人的一種思想素質根植於人的頭腦中,用於知道人的正確言行。
其二,要寬於待人,寬於待人就能輕松做人。因為,你越嚴格要求他人,你的期望越高,收獲的失望就越大。
❺ 心理學知識
總體說來,要解決心理問題解鈴還須系鈴人,下面我說的詳細一點:
中國古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在當代發展心理學的論證下,意義十分重大。一個人童年的快樂與痛苦、遭遇、依戀關系等影響了一個人一生。
發展心理學指出,孩子在幼年0—7歲間,是否被提供穩定的、可預料的生活節奏,是否以身作則成為孩子應對世上難題的現實參考,從而使孩子能夠在頭腦中形成潛意識模式,都是非常息息相關的。
你描述的這個人,通常屬於迴避型依戀人格,通常父母比較孤僻、內向,不能很好的與孩子交流,或是難有融洽的情緒體驗(當然原因是多方面的,經濟能力、文化水平等)。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並不善於跟朋友和成年人發展親密關系,通常忍受著更更深程度的慢性焦慮,在社交中缺乏信心。
至於自我意識與人格、潛意識發展等等這里就不多說了,畢竟我知道對象的具體情況還比較少。這里就先從以上這些方面簡單分析下。下面我說說幫助她的我的一些建議和觀點:
你只說了她的壓抑面,優點什麼的都沒說,比如有哪些愛好,做其他事的態度品格怎麼樣。總之,一種方法是像我開頭說的,自己通過讀書研究心理學知識,嘗試與人交流,深入的了解自己,挖掘自己性格和行為的關系,並勇於面對,而後訓練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的方法。
簡單說人的改變行為通常受兩種思維影響,要麼渴望未來,要麼不滿當下。既然不滿自己的當下,十分的不滿的話就積極去尋求改變。就應該從最基本的自律做起,自律使人自信,如果還懶惰的話,那就別抱怨什麼了。ok,就這些。
❻ 幼兒心理學:幼兒自律名詞解釋
皮亞傑道德發展分為兩個階段:他律階段和自律階段。 自律階段兒童的道德判斷主要是受到自己的價值觀所支配,兒童認識到人對道德標準的看法不一樣,各種法律法規也不是不可改變的。 皮亞傑認為,兒童道德發展階段的順序是固定不變的,是一個連續發展的整體,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兒童達到自律階段。從「他律」到「自律」,關鍵是加強孩子對道德概念及其意義的理解,使道德認識成為個人行動的自覺力量。 從「他律」到「自律」,是道德行為發展的過程,關鍵是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和評價,從而形成自我約束和自我調節的機制。
❼ 教育心理學自律、他律的定義
字面理解,自律以法約束自己,他律以法約束他人。先自律,方有資格他律。
❽ 在心理學中,自律道德是什麼意思
在心理學中,所謂「
自律道德」是指學生作為德育過程的主體,
自覺地服從自己確認為正確的道德信念、道德准則的支配,
在德育過程中主動養成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道德品格.
在教材中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