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科普小知識的
1.為甚麼星星會一閃一閃的?
我們看到星閃閃,這不是因為星星本身的光度出現變化,而是與大氣的遮擋有關。
大氣隔在我們與星星之間,當星光通過大氣層時,會受到大氣的密度和厚薄影響。大氣不是絕對的透明,它的透明度會根據密度的不同而產生變化。所以我們在地面透過它來看星星,就會看到星星好像在閃動的樣子了。 2. 為甚麼人會打呵欠?
當我們感到疲累時,體內已產生了許多的二氧化碳。當二氧化碳過多時,必須再增加氧氣來平衡體內所需。因為這些殘留的二氧化碳,會影響我們身體的機能活動,這時身體便會發出保護性的反應,於是就打起呵欠來。
打呵欠是一種深呼吸動作,它會讓我們比平常更多地吸進氧氣和排出二氣化碳,還做到消除疲勞的作用呢。
3. 為甚麼蛇沒有腳都能走路?
蛇的身上有很多鱗片,這是它們身上最外面的一層盔甲。鱗片不但用來保護身體,還可以是它們的「腳」。
蛇向前爬行時,身體會呈S形。而每一片在S形外邊的鱗片,都會翹起來,幫助蛇前進時抓住不平的路面。這些鱗片跟蛇的肌肉互相配合,並能推動身體向前爬行,所以蛇沒有腳也可以走動呀!4. 為甚麼向日葵總是朝著太陽開花
向日葵花盤下面莖部的地方,含有一種叫做「植物生長素」的物質。這物質有加速繁殖的功用,但卻具有厭旋光性,每遇到光線時,便會跑到背光的一面去。
所以太陽升起時,向日葵莖部便馬上躲到背光的一面去,看起來整棵植物就向著太陽的方向彎曲了。
5. 為甚麼人老了頭發便會變白?
我們的頭發中有一種叫「黑色素」的物質,黑色素愈多頭發的顏色便愈黑。而黑色素少的話,頭發便會發黃或變白。人類到了老年時,身體的各種機能會逐漸衰退,色素的形成亦會愈來愈少,所以頭發也會漸漸變白啊!
6. 為甚麼螢火蟲會發光?
螢火蟲會發光因為在它們的腹部末端有發光器,發光器內充滿許多含磷的發光質及發光酵素,使螢火蟲能發出一閃一閃的光。
螢火蟲發光的目的,除了要照明之外,還有求偶、警戒、誘捕等用途。這也是它們的一種溝通的工具,不同種類螢火蟲的發光方式、發光頻率及顏色也會不同,它們藉此來傳達不同的訊息。
7. 為甚麼肚子餓了會咕咕叫?
肚子餓了便會咕嚕咕嚕地叫,這是因為之前吃進的食物快消化完,胃裡雖然空空的,但胃中的胃液仍會繼續分泌。這時候胃的收縮便會逐漸擴大,內里的液體和氣體便會翻攪起來,造成咕嚕咕嚕的聲音。
下次不要再為肚子咕咕叫而感到尷尬啊!因為這是正常的生理動作呢。
8. 為甚麼駝鳥不會飛?
身型龐大的駝鳥類的一種,但它們卻不會飛上天啊!這不是因為它們的翅膀不管用,而是它們的羽毛都太柔軟,翅膀又太小,根本不適合飛行。另外,駝鳥的肌肉不發達,胸骨又平平的,對飛行都沒有幫助。
駝鳥生活在非洲,由於長期居於沙漠地區,身體為了適應環境,便逐漸演化成現在的樣子。
9. 為甚麼罐頭里食品不容易變壞?
午餐肉、豆豉鯪魚、茄汁豆......都是美味的罐頭食物,它們都可以存放很久而不易變壞。這因為罐頭是密封的,細菌便無法進入。
人們在製造罐頭食品的時候,把罐頭里的空氣全部抽出,然後把它封口。在沒有空氣的情況下,即使裡面的食物沾上少許細菌,它們也無法生存或繁殖啊!
10. 為甚麼嬰兒剛出生時都會哭個不停?
嬰兒剛出生時都會呱呱大哭,這不是因為他們感到不開心,而是他們正在大口大口地呼吸著第一口的空氣呢!
當嬰兒離開媽媽身體出生時,他們吸進的第一口空氣會沖到喉部去,這會猛烈地沖擊聲帶,令聲帶震動,然後發出類似哭叫的聲音。
11. 為甚麼蜥蜴的尾巴斷落後仍然不斷彈跳著?
為了保護自己,很多蜥蝪也利保護色掩人耳目;而部份蜥蜴當受到襲擊時,尾巴更會因肌肉劇烈收縮而導致斷落。基於斷落的尾巴中仍有部份神經活著,它會不斷彈跳,從而分散敵人的注意力,以便逃脫。別以為他們的生命會這樣完結,其實只需多個月,尾巴又會重新長出來,繼續生活。
12. 為甚麼松鼠的尾巴特別大?
別看輕松鼠的尾巴!松鼠在樹上跳來跳去的同時,它的尾巴正發揮很大的功用。它能夠令松鼠在樹上跳躍時得到平衡,避免掉下來受傷。此外,這條大大的尾巴更能於冬天發揮保護的功用,緊緊圍著松鼠的身軀,既方便,又實用。
13. 為甚麼人的大拇指不可以有一或三節?
一般人有五隻手指,而手指的長度各有不同。但是,有沒有人察覺到,除了大拇指外,其它手指也有三節,而唯獨大拇指只有兩節呢? 原來,它的節數正好配合其它四指。要是三節的話,大拇指會顯得沒有力,以致不能提起較重的物件;要是只得一節,它便不能自如地與其它四指配合抓緊東西!
14. 為甚麼自己搔自己時不感到痕癢?
當別人搔自己時,我們會倍感痕癢,而且不斷大笑;可是,當自己搔自己的時候,我們不單不會大笑,而且更不感痕癢。基於我們的思想上已有了准備,大腦會發出一種 「不會有危險」的訊息,神經亦隨之放鬆,所以便不會大笑起來和感到痕癢了!
15. 為甚麼海水大多是藍、綠色?
望向大海,很多時也發現海水呈現藍、綠色。可是,當你把海水撈起時,你卻只能看到它像往日的水般,透明無色。原來,海水本身與我們日常所接觸到的水沒有大分別,也是透明的。我們所看到的綠色,其實是海水對光吸收能力而產生出來的現象。只有綠光能被海水吸收,從而反射出來;當海水更深時,綠光也被吸收,海水看上去便成了藍色。
16. 為甚麼會起雞皮疙瘩?
我們的皮膚表面長著汗毛,而每一個毛孔下都有一條豎毛肌,當受到神經刺激﹙例如:生氣、害怕、受涼等情況﹚後,身體的溫度會下降,而豎毛肌便會收縮而令毛發豎立起來,形成雞皮疙瘩。除了有著保溫的作用外,這個生理系統亦可使動物的體型看起來比實際更大,從而嚇退敵人。
17. 海馬是由爸爸的肚裡出世?
幾乎所有動物也是雌性繁殖下一代,但海馬卻是與眾不同,它是由雄性分娩出來的。於雄性海馬的肚上有一個像袋鼠「育兒袋」的孵卵囊,雌性海馬會把卵子排到雄海馬的孵卵囊中。此後,雄性海馬就擔起孕育的責任,經過約三個星期,小海馬便由爸爸的體內彈出來。
18. 為甚麼樹葉會變顏色?
樹葉變色的原因與其蘊含的化學物質—葉綠素有關。當秋天來臨時,白天的時間比夏天較短,而氣溫更亦較低,樹葉因此停止製造葉綠素,剩餘的養分輸送到樹乾和樹根中儲存。樹葉中缺少了綠色的葉綠素,與此同時,其它化學色素因而顯現出來,所以我們多看到黃和褐等顏色的樹葉。
19. 為甚麼有落葉?
秋天來臨的是時候,樹葉上蒸發的水份比夏天多,但樹根吸水卻比夏天少了。為了減少樹木的水分流失,莖部的細胞開始形成一個分離層,待養分完全離開樹葉後,分離層會令樹葉和樹干隔離,樹葉從而掉下來。
20. 為甚麼鯨魚會噴水?
鯨魚是哺乳類動物的一種,可是它的鼻子沒有鼻殼,鼻孔長在頭頂上。在水中生活的它用肺呼吸,能一次過儲存很多空氣,不用經常到水面換氣。但當它往水面換氣時,它便會用鼻呼吸,而呼吸時連帶海水噴出體外所發出的巨聲浪便是由壓力所造成的。
⑵ 科普小知識,是生活中的
科技小知識
插頭小常識
為什麼電風扇、洗衣機、電冰箱等家用電器大多用三線插頭?三線插頭與三相插頭有什麼區別?
三相電器指三根不相同的火線,它們每兩根線之間的電壓都是380伏,一般用於動力系統,多見於工業用電。而家用電器一般採用單相電源供電,其三根線分別是火線、零線(中性線)和地線,火線和零線之間的電壓是220伏,所以這不是三相電,它的插頭和插座也不是三相插頭和三相插座,地線為的是保障安全。
具有降壓作用的水果
山楂;山楂能擴張血管,降低血壓,降低膽固醇。可選野山楂10粒(鮮品為佳),搗碎加糖30克,水煎常服,有良好的降壓、健胃作用。
香蕉;香蕉含有多種維生素,能清熱降壓,可常食。用香蕉皮或果柄30~60克,煎湯服也有效。有條件的取適量香蕉花煎水服,療效更佳。
荸薺;有清熱降壓的作用。可用鮮荸薺(洗凈、去泥)、海蜇(洗去鹽分)各30~60克,煮湯,日分3次服。既能降壓又可化痰止咳。
菠籮: 常食菠蘿能加強體內纖維蛋白的水解作用,對高血壓水腫、血栓形成等有改善血循環,消除水腫炎症的良好作用。
烏梅:富含枸櫞酸,蘋果酸,琥珀酸。對高血壓頭暈失眠、夜難入睡,可取烏梅3枚加冰糖適量開水燉服,有降壓、安眠、清熱生津作用。
蘋果:內含蘋果酸、枸櫞酸、維生素A、B、C等10種營養素。常食蘋果可改善血管硬化.
科學飲乳小常識5則
喝牛奶有益健康,但不少人在喝奶方面還存在一些觀念上的誤區,現介紹一些科學飲乳的小常識。
1.晨起空腹喝奶不宜。因為人體空腹時胃腸蠕動快,牛奶中營養物質往往來不及被吸收就匆匆進入大腸。此外,大口喝奶的方法也不足取,因為這樣會減少在口腔中和唾液混合的機會,不利於消化吸收。喝牛奶前最好先吃些餅干、糕點等,或邊吃點心邊喝牛奶。
2.晚上喝奶更有利。科學研究發現,人體中的鈣代謝會有一個特殊的規律:晚間尤其是午夜之際,血漿鈣含量會出現一個"低谷",迫使機體通過調節機制調運一部分骨骼中的鈣來補充。這樣,血液中的鈣雖暫時得到維持,但骨骼中鈣卻有減少。牛奶中含鈣豐富,因此臨睡前喝杯牛奶,可補償人體夜間對鈣的需求。
⑶ 日常科普小知識 (簡單的)
1、傢具中的苯、甲苯、二甲苯等揮發性有機污染物,可導致胎兒的先天性缺陷。
2、洗滌用品中最環保的是肥皂。
3、1941年,中國物理學家王淦昌提出了驗證中微子存在的實驗方案,半年之後,美國科學家根據這一方案進行實驗,證實了中微子的存在。
4、把衛生球放到衣櫃里,會產生一定的升華,過一段時間就會變小。
5、夏季使用空調時,將溫度設置在26-28度最好。
6、餐館廚房油煙會產生污染危害健康,所以應當安裝油煙凈化裝置。
7、食用含碘食鹽可滿足人體對碘的攝取,人們平時使用的食鹽一般是含碘食鹽。我們對含碘食鹽要密封保存,因為碘的揮發性。
8、地熱能、風能、太陽能等使用後可以避免造成大氣污染的能源被稱之為清潔能源。
9、散發濃香的塑料書皮、鉛筆等香味文具深受中小學生喜愛。但據專業人士指出,這些帶刺鼻香味的文具會威脅人體健康,是因為這些文具含有大量的甲醛。
10、核電站必須始終堅持的原則是質量第一,安全第一。
11、在二千年前,人類以為地球就是整個宇宙的中心,直到十七世紀伽利略用自己製造的望遠鏡觀察到,地球是圍繞太陽轉的。
12、離地趆高,大氣分子趆少,被空氣分子散射出來的光也就趆少,因此趆向高空,天空變得趆昏暗。
13、野生動物體內含有大量的寄生蟲,人食用後容易誘發一些寄生蟲疾病如:腦囊蟲、肺吸蟲、腸道寄生蟲病等。
14、我國載人航天飛行史上的第一飛人是楊利偉。
15、買回來的蔬菜,最好在清水中浸泡10-20分鍾,這樣可除掉大部分殘留農葯。
16、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航天員乘坐「東方一號」飛船首次遨遊太空。
17、太陽能就是太陽輻射能,太陽的表面溫度達6000℃左右。
18、1964年中國第一次原子彈暴炸成功。
19、歷史上僅有的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是居里夫人。
20、醫用酒精是75度。
21、民間所說的鬼火其實是磷在空氣中自燃的結果。
22、常見普通溫度計的橫截面是圓形,而體溫計的橫截面近似於一個三角形。體溫計做成這種形狀的主要作用是對液柱有放大作用,便於讀數。
23、昆蟲飛行時翅膀都要振動,蝴蝶每秒振翅5~6次,蜜蜂每秒振翅300~400次,當它們都從你身後飛過時,憑你的聽覺能感到蜜蜂從你身後飛過。
24、在人體中,酸性最強的液體是胃液。
25、第一顆人造衛星是前蘇聯發射的。
26、駕駛汽車時,80公里/小時的速度要比110公里/小時的速度節省燃油25%。
27、孩子做作業時寫錯了字,最好勸他不要用塗改液。
28、汽車尾氣中含有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等有害物質。
29、霜是當物體或作物溫度降到0ºC以下,空氣中的水蒸氣直接在地面該物體或作物上凝華成的白色冰晶。
30、1954年,原蘇聯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電站。
31、地核的溫度在5000℃以上。
32、發明飛機的是萊特兄弟。
33、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其中織女星位於天琴座。
34、冬夜星空中最具代表性的星座是獵戶座。
35、著名的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因發現一種長壽命,重質量的介子,而榮獲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36、我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電力系統的額定頻率標準定為50Hz,有少數國家電力系統的額定頻率標準定為60HZ。
37、彗星拖著一條掃帚那樣長長的尾巴,被人們稱為「掃把星」。
38、太陽的顏色是白色。
39、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並釋放氧氣。
40、彩色電視光屏上呈現的各種顏色都是由三原色光混合而成的,這三原色是指:綠、紅、藍。
41、我國雜交水稻聞名於世界,袁隆平在國際上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42、按星區劃分,全天共有88個星座。
⑷ 科普小知識二百字怎麼寫
每天六個一提高免疫力
睡一個好覺:睡眠不良和免疫系統功能降低有關。體內的T細胞負責對付病毒和腫瘤,如果得不到充足的睡眠,T細胞的數目會減少,生病幾率隨之增加。不一定要睡足8小時,只要早上醒來覺得精神舒暢就可以。
做一番運動:每天運動30到45分鍾,免疫細胞數目會增加,抵抗力也會相對增加。不過,運動如果太過激烈或時間超過1小時,身體反而會製造一些荷爾蒙,抑制免疫系統的活動。
做一次按摩:按摩使身體放鬆,減少壓力。每天接受45分鍾的按摩,1個月後,免疫功能會有明顯改善。
做一回白日夢:每天做5分鍾的白日夢,一邊深呼吸,一邊做做白日夢,讓愉快的畫面從腦中飄過,可以增加免疫細胞的數目和活動能力。
參加一次藝術活動:笑能使干擾素明顯增加,免疫細胞變得更活躍。如果自認缺乏幽默感,可以多看喜劇片、好笑的漫畫。音樂可以增加對抗感染及癌症的抗體,不管喜歡哪一種音樂,聆聽時都能刺激健康的生理反應。
與知己交流一次:朋友多的人,不但不容易感冒,免疫功能也比性格孤僻的人好。有研究顯示,良好的社交關系有助於對抗壓力,減少壓力,影響免疫細胞功能。
冬天取暖也要注意方法
寒流一來,有些人就瑟瑟發抖,想方設法取暖,可其中十之八九的方法都是不可取的,如:
活動取暖幅度過強。冬天多活動,一來能鍛煉身體,二來可驅走寒冷,但對老年人來說,運動時一定要量力而行,別選擇那些活動幅度過強、活動量太大的運動項目,而應選擇慢跑、騎自行車、打太極拳等運動量小的項目。如果在運動後出現了頭暈、頭疼、四肢乏力、胸悶氣短、失眠多夢等症狀,說明這項運動量過大,就應該注意減少運動量,要及時停止不良反應特別大的運動項目。
驅寒取暖方法失度。由於大多數老年人怕冷,在睡覺時都喜歡用熱水袋貼身而卧,或讓電熱毯把被窩搞得熱熱的以驅寒取暖,這樣常常會引起皮膚紅斑或燙傷,一般室溫達到18——25攝氏度時,也是人體適宜溫度,就無需用其他方式來加溫取暖。
日曬取暖時間過長。一些老年人,冬天一來,有事沒事就喜歡帶著孫輩搬只椅子到能曬到太陽的壩壩里取暖,這本是好事,適當曬曬太陽有利於對鈣質的吸收,但醫生提醒說,曬太陽也有個度,如時間太長對身體就有害無益了,因為日曬過長會損傷皮膚,破壞人體的自然屏障,使大氣中有害的化學物質、微生物侵襲人體,造成感染,還可引起視力減退。特別嬰幼兒皮膚嬌嫩,更不能直接暴露在直射光下久曬。
捂頭睡覺有損健康。有些老人冬季喜歡捂頭睡覺,以為這樣可以暖和些,而這樣的睡眠方法對健康是有害無益的。一則會因被窩內的氧氣含量減少,二氧化碳等廢氣逐漸增加,影響了正常的呼吸運動,甚至造成窒息。二則是因被窩內缺氧,易誘發心腦血管病。
資料可以參考。
⑸ 科普小知識的內容是什麼
科普小知識的內容是什麼?
科普知識是一種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釋種種科學現象和理論的知識文字。用以普及科學知識為目的。
科普知識涵蓋了科學領域的各個方面,無論是物理、化學、生物各個學科,還是日常生活無不涉及到科普知識。由於其范圍的廣泛性,奠定了科普知識的重要意義和影響。科普知識的重要意義必然要求我們的科普教育必須與時俱進的與我們所提倡的素質教育同行。同步發展。使科普知識,科普教育真正意義上走進人們的生活。科普知識的意義和影響必將是深遠的、長久的。
這里舉兩個例子:
1.為甚麼星星會一閃一閃的?
我們看到星閃閃,這不是因為星星本身的光度出現變化,而是與大氣的遮擋有關。
大氣隔在我們與星星之間,當星光通過大氣層時,會受到大氣的密度和厚薄影響。大氣不是絕對的透明,它的透明度會根據密度的不同而產生變化。所以我們在地面透過它來看星星,就會看到星星好像在閃動的樣子了。
2. 為甚麼人會打呵欠?
當我們感到疲累時,體內已產生了許多的二氧化碳。當二氧化碳過多時,必須再增加氧氣來平衡體內所需。因為這些殘留的二氧化碳,會影響我們身體的機能活動,這時身體便會發出保護性的反應,於是就打起呵欠來。
打呵欠是一種深呼吸動作,它會讓我們比平常更多地吸進氧氣和排出二氣化碳,還做到消除疲勞的作用呢。
……
⑹ 什麼是科普小知識
即「科學普及」,概念應該是將目前人類所掌握和獲得的科學知識與技能進行傳播的過程。 科學普及本身應該是一個科學大眾化、民主化的過程。 安·德魯彥就曾經明確指出: 「很久以前,科學就和民主走在了一起。它們有許多共同之處:它們都依賴於思想的自由和表達的自由。權威的論點無足輕重。只是由於某個有權人說某件事情是真的,並不能使它為真。自由交換意見是這兩個系統的生命源泉。 「在很難說做到了民主的社會里,我們的的確確取得了科學技術上的巨大進步。我們能夠在沒有民主時擁有科學。但我懷疑在沒有科學時我們能否擁有民主。如果民眾對科學方法、科學定律和科學語言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如何能夠在一個完全依賴科學和高技術的社會里成為有見識的決策人呢?如果科學只屬於少數人,那麼大多數人如何去認定那少數人所擔負的責任呢?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對此曾不無憂慮地說過:無知和自由兼具者,過去沒有,將來也不可能有。」 傳統的「科普」概念,立意較低,帶有濃厚的「掃盲」色彩。多年來很多人在這個概念框架下,習慣於將「科普」的任務,簡單等同於具體科學知識或結論的灌輸,好像只要讓人知道地球繞太陽轉一圈要一年、絕對零度是達不到的之類的知識。這只是知識的普及,還不能說是科學的普及。科學的普及應該滲透進對科學精神的普及和傳播。
⑺ 50個科學小知識
鏈接: https://pan..com/s/1RSgXkDmK-Pu7aqSE5od-zQ
stem科學
⑻ 科普小知識資料有哪些
科普小知識按研究對象不同可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
1、自然科學是關於自然現象的各門具體科學,研究自然界的本質和規律。
例如,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理學、生物學等等。
2、社會科學是關於社會現象的各門具體科學、力求揭示社會的本質和規律。
例如,經濟學、政治學、軍事學、社會學、管理學、教育學等等。
3、人文科學是關於人類文化現象的各門具體科學、力求揭示社會文化領域的本質和規律。
例如,語言學、歷史學、考古學、倫理學、美學、宗教學等等。
⑼ 科普小知識
地震到來時在各種情況下的應急措施
地震時的應急防護原則
震時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的地方是應急防護的較好方法。所謂就近躲避,就是因地制宜地根據不同的情況作出不同的對策。
學校人員如何避震?
在學校中,地震時最需要的是學校領導和教師的冷靜與果斷。有中長期地震預報的地區,平時要結合教學活動,向學生們講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識。震前要安排好學生轉移、撤離的路線和場地;震後沉著地指揮學生有秩序地撤離。在比較堅固、安全的房屋裡,可以躲避在課桌下、講台旁、教學樓內的學生可以到開間小、有管道支撐的房間里,決不可讓學生們亂跑或跳樓。
地震時,在街上行走時如何避震?
地震發生時,高層建築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樓外側混凝土碎塊、以及廣告招牌,馬口鐵板、霓紅燈架等,可能掉下傷人,因此在街上走時,最好將身邊的皮包或柔軟的物品頂在頭上,無物品時也可用手護在頭上,盡可能作好自我防禦的准備,要鎮靜,應該迅速離開電線桿和圍牆,跑向比較開闊的地區躲避。
車間工人如何避震?
車間工人可以躲在車、機床及較高大設備下,不可驚慌亂跑,特殊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關閉易燃易爆、有毒氣體閥門,及時降低高溫、高壓管道的溫度和壓力,關閉運轉設備。大部分人員可撤離工作現場,在有安全防護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員留在現場隨時監視險情,及時處理可能發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災害的發生。
地震發生時行駛的車輛應如何應急?
(1)司機應盡快減速,逐步剎閘;
(2)乘客(特別在火車上)應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並注意防止行李從架上掉下傷人,面朝行車方向的人,要將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墊上,護住面部,身體傾向通道,兩手護住頭部;背朝行車方向的人,要兩手護住後腦部,並抬膝護腹,緊縮身體,作好防禦姿勢。
樓房內人員地震時如何應急?
地震一旦發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及時判別震動狀況,千萬不可在慌亂中跳樓,這一點極為重要。其次,可躲避在堅實的傢具下,或牆角處,亦可轉移到承重牆較多、開間小的廚房、廁所去暫避一時。因為這些地方結合力強,尤其是管道經過處理,具有較好的支撐力,抗震系數較大。總之,震時可根據建築物布局和室內狀況,審時度勢,尋找安全空間和通道進行躲避,減少人員傷亡。
在商店遇震時如何應急?
在百貨公司遇到地震時,要保持鎮靜。由於人員慌亂,商品下落,可能使避難通道阻塞。此時,應躲在近處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邊(避開商品陳列櫥),或朝著沒有障礙的通道躲避,然後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處於樓上位置,原則上向底層轉移為好。但樓梯往往是建築物抗震的薄弱部位,因此,要看準脫險的合適時機。服務員要組織群眾就近躲避,震後安全撤離。
震後自救
地震時如被埋壓在廢墟下,周圍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極小的空間,你一定不要驚慌,要沉著,樹立生存的信心,相信會有人來救你,要千方百計保護自己。
地震後,往往還有多次餘震發生,處境可能繼續惡化,為了免遭新的傷害,要盡量改善自己所處環境。此時,如果應急包在身旁,將會為你脫險起很大作用。
在這種極不利的環境下,首先要保護呼吸暢通,挪開頭部、胸部的雜物,聞到煤氣、毒氣時,用濕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開身體上方不結實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體;擴大和穩定生存空間,用磚塊、術棍等支撐殘垣斷壁,以防餘震發生後,環境進一步惡化。
設法脫離險境。如果找不到脫離險境的通道,盡量保存體力,用石塊敲擊能發出聲響的物體,向外發出呼救信號,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動,這樣會大量消耗精力和體力,盡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或閉目休息, 等待救援人員到來。如果受傷,要想法包紮,避免流血過多。
維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廢墟下的時間比較長,救援人員未到,或者沒有聽到呼救信號,就要想辦法維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節約,盡量尋找食品和飲用水,必要時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震後互救
震後,外界救災隊伍不可能立即趕到救災現場,在這種情況下,為使更多被埋壓在廢墟下的人員,獲得寶貴的生命,災區群眾積極投入互救,是減輕人員傷亡最及時、最有效的辦法,也體現了"救人於危難之中",的崇高美德。
搶救時間及時,獲救的希望就越大。據有關資料顯示,震後20分鍾獲救的救活率達98%以上,震後一小時獲救的救活率下降到63%,震後2小時還無法獲救的人員中,窒息死亡人數占死亡人數的58%。他們不是在地震中因建築物垮塌砸死,而是室息死亡,如能及時救助,是完全可以獲得生命的。唐山大地震中有幾十萬人被埋壓在廢墟中,災區群眾通過自救、互救使大部分被埋壓人員重新獲得生命。由災區群眾參與的互救行動,在整個抗震救災中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震後救人時間要快
震後救人,力求時間要快、目標准確、方法恰當,互救隊伍不斷壯大的原則。具體做法是:先救近處的,不論是家人、鄰居,還是陌生人,不要舍近求遠;先救容易救的人,這樣,可迅速壯大互救隊伍;先救青壯年和醫務人員,可使他們在救災中充分發揮作用;先救"生",後救"人"。唐山地震中一農村婦女,每救一個人,只把其頭部露出,避免窒息,接著再去救另一個人,在很短時間內使幾十人獲救。
救人的方法
應根據震後環境和條件的實際情況,採取行之有效的施救方法,目的就是將被埋壓人員,安全地從廢墟中救出來。
通過了解、搜尋,確定廢墟中有人員埋壓後,判斷其埋壓位置,向廢墟中喊話或敲擊等方法傳遞營救信號。
營救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埋壓人員的安全。一是使用的工具(如鐵棒、鋤頭、棍棒等)不要傷及埋壓人員;二是不要破壞了埋壓人員所處空間周圍的支撐條件,引起新的垮塌,使埋壓人員再次遇險;三是應盡快與埋壓人員的封閉空間溝通,使新鮮空氣流人,挖扒中如塵土太大應噴水降塵,以免埋壓者窒息;四是埋壓時間較長,一時又難以救出,可設法向埋壓者輸送飲用水、食品和葯品,以維持其生命。
在進行營救行動之前,要有計劃、有步驟,哪裡該挖,哪裡不該挖,哪裡該用鋤頭,哪裡該用棍棒,都要有所考慮。
過去曾發生過救援人員盲目行動,踩塌被埋壓者頭上的房蓋,砸死被埋人員,因此在營救過程中要有科學的分析和行動,才能收到好的營救效果,盲目行動,往往會給營救對象造成新的傷害。
施救和護理
先將被埋壓人員的頭部,從廢墟中暴露出來,清除口鼻內的塵土,以保證其呼吸暢通,對於傷害嚴重,不能自行離開埋壓處的人員,應該設法小心地清除其身上和周圍的埋壓物,再將被埋壓人員抬出廢虛,切忌強拉硬拖。
對飢渴、受傷、窒息較嚴重,埋壓時間又較長的人員,被救出後要用深色布料蒙上眼睛,避免強光刺激,對傷者,根據受傷輕重,採取包紮或送醫療點搶救治療。
避震要點
震時是跑還是躲,我國多數專家認為:震時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避震應選擇室內結實、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旁)、易於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室處開闊、安全的地方。
身體應採取的姿勢:
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盡量蜷曲身體,降低身體重心。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體。
保護頭頸、眼睛,掩住口鼻。
避開人流,不要亂擠亂擁,不要隨便點明火,因為空氣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氣體。
學校避震
正在上課時,要在教師指揮下迅速抱頭、閉眼、躲在各自的課桌下。
在操場或室外時,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築物或危險物。
不要回到教室去。
震後應當有組織地撤離。
千萬不要跳樓!不要站在窗外! 不要到陽台上去!
必要時應在室外上課。
家庭避震
地震預警時間短暫,室內避震更具有現實性,而室內房屋倒塌後形成的三角空間,往往是人們得以倖存的相對安全地點,可稱其為避震空間。這主要是指大塊倒塌體與支撐物構成的空間。
室內易於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是:
炕沿下、堅固傢具附近;
內牆牆根、牆角;
廚房、廁所、儲藏室等開間小的地方。
公共場所避震
聽從現場工作人員的指揮,不要慌亂,不要擁向出口,要避免擁擠,要避開人流,避免被擠到牆壁或柵欄處。
在影劇院、體育館等處:
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
注意避開吊燈、電扇等懸掛物;
用書包等保護頭部;
等地震過去後,聽從工作人員指揮,有組織地撤離。
在商場、書店、展覽、地鐵等處:
選擇結實的櫃台、商品(如低矮傢具等)或柱子邊,以及內牆角等處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東西護頭; 避開玻璃門窗、玻璃櫥窗或櫃台; 避開高大不穩或擺放重物、易碎品的貨架; 避開廣告牌、吊燈等高聳或懸掛物。
在行駛的電(汽)車內:
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傷; 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地震過去後再下車。
戶外避震
就地選擇開闊地避震:
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
不要亂跑,避開人多的地方;
不要隨便返回室內。
避開高大建築物或構築物:
樓房,特別是有玻璃幕牆的建築;
過街橋、立交橋;
高煙囪、水塔下。
避開危險物、高聳或懸掛物:
變壓器、電線桿、路燈等;
廣告牌、吊車等。
避開其他危險場所:
狹窄的街道;
危舊房屋,危牆;
女兒牆、高門臉、雨篷下;
磚瓦、木料等物的堆放處。
強震過後如何自救
1、地震發生後,應積極參與救助工作,可將耳朵靠牆,聽聽是否有倖存者聲音。
2、使傷者先暴露頭部,保持呼吸暢通,如有窒息,立即進行人工呼吸。
3、一旦被埋壓,要設法避開身體上方不結實的倒塌物,並設法用磚石、木棍等支撐殘垣斷壁,加固環境。
4、地震是一瞬間發生的,任何人應先保存自己,再展開救助。先救易,後救難;先救近,後救遠。
地震謠言如何甄別
1、正確認識國內外當前地震預報的實際水平,人類目前作出的較大時間尺度的中長期預報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臨預報的成功率還相對較低。
2、要明確,在我國,發布地震預報的許可權在政府,任何其他單位或個人都無權發布地震預報消息。對待地震謠傳,要做到不相信、不傳播、及時報告。
3、學習地震常識,消除恐震心理。
4、不要輕信謠言,盲目搶購。
大震來臨時,家庭成員該如何避震,專家建議掌握三條原則:
原則一:因地制宜,正確抉擇。震時每個人所處的環境、狀況千差萬別,避震方式也不可能千篇一律,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這些情況包括:是住平房還是住樓房,地震發生在白天還是晚上,房子是不是堅固,室內有沒有避震空間,你所處的位置離房門遠近,室外是否開闊、安全。
原則二:行動果斷、切忌猶豫。避震能否成功,就在千鈞一發之際,決不能瞻前顧後,猶豫不決。如住平房避震時,更要行動果斷,或就近躲避,或緊急外出,切勿往返。
原則三:伏而待定,不可疾出。古人在《地震錄》里曾記載:"卒然聞變,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縱有覆巢,可冀完卵",意思就是說,發生地震時,不要急著跑出室外,而應抓緊求生時間尋找合適的避震場所,採取蹲下或坐下的方式,靜待地震過去,這樣即使房屋倒塌,人亦可安然無恙。
高樓避震三大策略
專家建議,在北京這樣以樓房為主的大都市中,居民應該有意識地掌握一些科學適用的避震策略。
策略一:震時保持冷靜,震後走到戶外。這是避震的國際通用守則,國內外許多起地震實例表明,在地震發生的短暫瞬間,人們在進入或離開建築物時,被砸死砸傷的概率最大。因此專家告誡,室內避震條件好的,首先要選擇室內避震。如果建築物抗震能力差,則盡可能從室內跑出去。
按照國家有關標准,北京地區居民樓房應具有抵禦烈度為8度的地震破壞的能力。專家建議,地震發生時先不要慌,保持視野開闊和機動性,以便相機行事。特別要牢記的是,不要滯留床上;不可跑向陽台;不可跑到樓道等人員擁擠的地方去;不可跳樓;不可使用電梯,若震時在電梯里應盡快離開,若門打不開時要抱頭蹲下。另外,要立即滅火斷電,防止燙傷觸電和發生火情。
策略二:避震位置至關重要。住樓房避震,可根據建築物布局和室內狀況,審時度勢,尋找安全空間躲避。最好找一個可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蹲在暖氣旁較安全,暖氣的承載力較大,金屬管道的網路性結構和彈性不易被撕裂,即使在地震大幅度晃動時也不易被甩出去;暖氣管道通氣性好,不容易造成人員窒息;管道內的存水還可延長存活期。更重要的一點是,被困人員可採用擊打暖氣管道的方式向外界傳遞信息,而暖氣靠外牆的位置有利於最快獲得救助。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當躲在廚房、衛生間這樣的小開間時,盡量離爐具、煤氣管道及易破碎的碗碟遠些。若廚房、衛生間處在建築物的犄角旮旯里,且隔斷牆為薄板牆時,就不要把它選擇為最佳避震場所。此外,不要鑽進櫃子或箱子里,因為人一旦鑽進去後便立刻喪失機動性,視野受阻,四肢被縛,不僅會錯過逃生機會還不利於被救;躺卧的姿勢也不好,人體的平面面積加大,被擊中的概率要比站立大5倍,而且很難機動變位。
策略三:近水不近火,靠外不靠內。這是確保在都市震災中獲得他人及時救助的重要原則。不要靠近煤氣灶、煤氣管道和家用電器;不要選擇建築物的內側位置,盡量靠近外牆,但不可躲在窗戶下面;盡量靠近水源處,一旦被困,要設法與外界聯系,除用手機聯系外,可敲擊管道和暖氣片,也可打開手電筒。(蔡文清 傅洋)
家庭避震秘笈
1.抓緊時間緊急避險。如果感覺晃動很輕,說明震源比較遠,只需躲在堅實的傢具底下就可以。大地震從開始到振動過程結束,時間不過十幾秒到幾十秒,因此抓緊時間進行避震最為關鍵,不要耽誤時間。
2.選擇合適避震空間。室內較安全的避震空間有:承重牆牆根、牆角;有水管和暖氣管道等處。屋內最不利避震的場所是:沒有支撐物的床上;吊頂、吊燈下;周圍無支撐的地板上;玻璃(包括鏡子)和大窗戶旁。
3.做好自我保護。首先要鎮靜,選擇好躲避處後應蹲下或坐下,臉朝下,額頭枕在兩臂上;或抓住桌腿等身邊牢固的物體,以免震時摔倒或因身體失控移位而受傷;保護頭頸部,低頭,用手護住頭部或後頸;保護眼睛,低頭、閉眼,以防異物傷害;保護口、鼻,有可能時,可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氣。
地震時的10條須知
1. 為了您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請躲在桌子等堅固傢具的下面
大的晃動時間約為1分鍾左右。這是首先應顧及的是您自己與家人的人身安全。首先,在重心較低、且結實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並緊緊抓牢桌子腿。在沒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場合,無論如何,也要用坐墊等物保護好頭部。
2. 搖晃時立即關火,失火時立即滅火
大地震時,也會有不能依賴消防車來滅火的情形。因此,我們每個人關火、滅火的這種努力,是能否將地震災害控制在最小程度的重要因素。
從平時就養成即便是小的地震也關火的習慣吧。
為了不使火災釀成大禍,家裡人自不用說,左鄰右舍之間互相幫助,厲行早期滅火是極為重要的。
地震的時候,關火的機會有三次:
第一次機會 在大的晃動來臨之前的小的晃動之時
在感知小的晃動的瞬間,即刻互相招呼:"地震!快關火!",關閉正在使用的取暖爐、煤氣爐等。
第二次機會 在大的晃動停息的時候
在發生大的晃動時去關火,放在煤氣爐、取暖爐上面的水壺等滑落下來,那是很危險的。
大的晃動停息後,再一次呼喊:"關火!關火!",並去關火。
第三次機會 在著火之後
即便發生失火的情形,在1-2分鍾之內,還是可以撲滅的。為了能夠迅速滅火,請將滅火器、消防水桶經常放置在離用火場所較近的地方。
3. 不要慌張地向戶外跑
地震發生後,慌慌張張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頂上的磚瓦、廣告牌等掉下來砸在身上,是很危險的。此外,水泥預制板牆、自動售貨機等也有倒塌的危險,不要靠近這些物體。
4. 將門打開,確保出口
鋼筋水泥結構的房屋等,由於地震的晃動會造成門窗錯位,打不開門,曾經發生有人被封閉在屋子裡的事例。請將門打開,確保出口。
平時要事先想好萬一被關在屋子裡,如何逃脫的方法,准備好梯子、繩索等。
5. 戶外的場合,要保護好頭部,避開危險之處
當大地劇烈搖晃,站立不穩的時候,人們都會有扶靠、抓住什麼的心理。身邊的門柱、牆壁大多會成為扶靠的對象。但是,這些看上去挺結實牢固的東西,實際上卻是危險的。
在1987年日本宮城縣海底地震時,由於水泥預制板牆、門柱的倒塌,曾經造成過多人死傷。務必不要靠近水泥預制板牆、門柱等躲避。
在繁華街、樓區,最危險的是玻璃窗、廣告牌等物掉落下來砸傷人。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護好頭部。
此外,還應該注意自動售貨機翻倒傷人。
在樓區時,根據情況,進入建築物中躲避比較安全。
6. 在百貨公司、劇場時依工作人員的指示行動
在百貨公司、地下街等人員較多的地方,最可怕的是發生混亂。請依照商店職員、警衛人員的指示來行動。
就地震而言,據說地下街是比較安全的。即便發生停電,緊急照明電也會即刻亮起來,請鎮靜地採取行動。
如發生火災,即刻會充滿煙霧。以壓低身體的姿勢避難,並做到絕對不吸煙。
搭乘電梯的話
在發生地震、火災時,不能使用電梯。萬一 在搭乘電梯時遇到地震,將操作盤上各樓層的按鈕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離開電梯,確認安全後避難。
高層大廈以及近來的建築物的電梯,都裝有管制運行的裝置。地震發生時,會自動的動作,停在最近 的樓層。
萬一被關在電梯中的話,請通過電梯中的專用電話與管理室聯系、求助。
7. 汽車靠路邊停車,管制區域禁止行駛
發生大地震時,汽車會象輪胎泄了氣似的,無法把握方向盤,難以駕駛。必須充分注意,避開十字路口將車子靠路邊停下。為了不妨礙避難疏散的人和緊急車輛的通行,要讓出道路的中間部分。
都市中心地區的絕大部分道路將會全面禁止通行。充分注意汽車收音機的廣播,附近有警察的話,要依照其指示行事。
有必要避難時,為不致捲入火災,請把車窗關好,車鑰匙插在車上,不要鎖車門,並和當地的人一起行動。
8. 務必注意山崩、斷崖落石或海嘯
在山邊、陡峭的傾斜地段,有發生山崩、斷崖落石的危險,應迅速到安全的場所避難。
在海岸邊,有遭遇海嘯的危險。感知地震或發出海嘯警報的話,請注意收音機、電視機等的信息,迅速到安全的場所避難
9. 避難時要徒步,攜帶物品應在最少限度
因地震造成的火災,蔓延燃燒,出現危機生命、人身安全等情形時,採取避難的措施。避難的方法,原則上以市民防災組織、街道等為單位,在負責人及警察等帶領下採取徒步避難的方式,攜帶的物品應在最少限度。絕對不能利用汽車、自行車避難。
對於病人等的避難,當地居民的合作互助是不可缺少的。從平時起,鄰里之間有必要在事前就避難的方式等進行商定。
10. 不要聽信謠言,不要輕舉妄動
在發生大地震時,人們心理上易產生動搖。為防止混亂,每個人依據正確的信息,冷靜地採取行動,極為重要。
從攜帶的收音機等中,把握正確的信息。相信從政府、警察、消防等防災機構直接得到的信息,決不輕信不負責任的流言蜚語,不要輕舉妄動。
平時的准備工作
1. 自己家的安全對策是否萬無一失?
平時的准備工作,是將受害控制在最小程度的基本。
對大衣櫃、餐具櫃廚、電冰箱等做好固定、防止傾倒的措施。
在餐具櫃廚、窗戶等的玻璃上粘上透明薄膜或膠布,以防止玻璃破碎時四處飛濺。
為防止因地震的晃動造成櫃廚門敞開,裡面的物品掉出來,在櫃廚、壁櫥的門上安裝合葉加以固定。
不要將電視機、花瓶等放置在較高的地方。
為防止散亂在地面上玻璃碎片傷人,平時准備好較厚實的拖鞋。
注意傢具的擺放,確保安全的空間。
充分注意煤油取暖爐等用火器具及危險品的管理和保管。
加固水泥預制板牆,使其堅固不易倒塌。
2. 緊急備用品准備好了嗎?
(1)飲用水 (2)食品、嬰兒奶粉 (3)急救醫葯品 (4)攜帶型收音機、手電筒、干電池 (5)現金、貴重品 (6)內衣褲、毛巾、手紙等
3. 從平時起,建立鄰里互助的協作體制
發生大地震時,可以預計在廣大區域造成巨大災害。在這種情況下,消防車、救護車不可能隨叫隨到。所以,,有必要從平時起通過街道等組織,與當地居民進行交流,建立起應付發生火災、傷員時的互助協作體制。
從平時起,鄰里之間應就一旦有事時互助協作體制進行商談。
積極參加市民防災組織。
積極參加防災訓練。
臨震應急准備
在已發布破壞性地震臨震預報的地區,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應急工作:
1.備好臨震急用物品, 地震發生之後,食品、醫葯等日常生活用品的生產和供應都會受到影響水塔、 水管往往被震壞,造成供水中斷。為能度過震後初期的生活難關,臨震前社會和 家庭都應准備一定數量的食品、水和日用品,以解燃眉之急。
2.建立臨震避難場所 住的問題也是一件大事。房舍被震壞,需要有安身之處;餘震不斷發生,要 有一個躲藏處。這就需要臨時搭建防震、防火、防寒、防雨的防震棚。各種帳篷 都可以利用,農村儲糧的小圓倉,也是很好的抗震房。
3.劃定疏散場所,轉運危險物品: 城市人口密集,人員避震和疏散比較困難,為確保震時人員安全,震前要按 街、區分布,就近劃定群眾避震疏散路線和場所。震前要把易燃、易爆和有毒物 資及時轉運到城外存放。
4.設置傷員急救中心 在城內抗震能力強的場所,或在城外設置急救中心,備好床位、醫療器械、照 明設備和葯品等。
5.暫停公共活動 得到正式臨震預報通知後,各種公共場所應暫停活動,觀眾或顧客要有秩序 地撤離;中、小學校可臨時在室外上課;車站、碼頭可在露天候車。
6.組織人員撤離並轉移重要財產 如果得到正式臨震警報或通知,要迅速而有秩序地動員和組織群眾撤離房屋。 正在治療的重病號要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對少數思想麻痹的人,也要動員到安全 區。農村的大牲畜、拖拉機等生產資料,臨震前要妥善轉移到安全地帶,機關、 企事業單位的車輛要開出車庫,停在空曠地方,以便在抗震救災中發揮作用。
7.防止次生災害的發生 城市發生地震可能出現嚴重的次生災害,特別是化工廠、煤氣廠等易發生地震 次生災害的單位,要加強鑒測和管理,設專人晝夜站崗和值班。
8.確保機要部門的安全 城市內各種機要部門和銀行較多,地震時要加強安全保衛, 防止國有資產損 失和機密泄漏。消防隊的車輛必須出庫,消防人員要整裝待發,以便及時撲滅火 災,減少經濟損失。
9.組織搶險隊伍,合理安排生產 臨震前,各級政府要就地組織好搶險救災隊伍(救人、醫療、滅火、 供水、 供電、通信等)。必要時,某些工廠應在防震指揮部的統一指令下暫停生產或低 負荷運行。
10.做好家庭防震准備 在已發布地震預報地區的居民須做好家庭防震准備,制定一個家庭防震計劃, 檢查並及時消除家裡不利防震的隱患。 ⑴檢查和加固住房 對不利於抗震的房屋要加固,不宜加固的危房要撤離。對於笨重的房屋裝飾 物如女兒牆、高門臉等應拆掉。 ⑵合理放置傢具、物品 固定好高大傢具,防止傾倒砸人,牢固的傢具下面要騰空,以備震時藏身; 傢具物品擺放做到"重在下,輕在上",牆上的懸掛物要取下來成固定位,防止 掉下來傷人;清理好雜物,讓門口、樓道暢通;陽台護牆要清理,拿掉花盆、雜 物;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要放在安全的地方; ⑶准備好必要的防震物品 准備一個包括食品、水、應急燈、簡單葯品、繩索、收音機等在內的家庭防 震包,放在便於取到處。 ⑷進行家庭防震演練 進行緊急撤離與疏散練習以及"一分鍾緊急避險"練習。
震時應急
一、地震具有很強的突發性。破壞性地震一旦發生,震區政府應當做好以下內容的應急工作:
1.按照當地《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宣布成立抗震救災指揮機構,發布震情通告,緊急動員 各方面力量開展自救互救,迅速搶救被壓埋人員。
2.調遺搶險救災隊伍和調配抗震救災物質,組織醫療、工程搶險、救援、物質應急運輸隊等, 有秩序地開赴災區,搶救生命、財產和排除工程險情。
3.搶修被破壞的交通、通信設施,保證災區政府特別是指揮系統與外部的通信暢通,恢復供水 、供電設施,搶修受損的水利、化工、核工業等要害工程。
4.及時撲滅已發火災,防止有毒及易燃、易爆氣體的泄漏,嚴防瘟疫發生。
5.迅速鑒定可居住宿舍,搭建臨時防震棚,指定疏散點,分發救災物質和食品,妥善安置災民。 加強治安管理和交通管制,維持社會秩序。
6.及時對地震災害損失進行調查評估,特別是人員傷亡數字,迅速報送上級政府,同時要穩定 和鼓舞災?br>參考資料:http://210.72.125.103/BizhenZHIshi.htm
⑽ 科普小知識資料
月球俗稱月亮,也稱太陰,是地球的唯一的天然衛星,也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
月球距離地球平均為384,401公里。這段距離約為地球赤道周長的10倍。月球軌道呈橢圓形,近地點平均距離為363300公里,遠地點平均距離為405500公里。月球直徑為3476公里,約為地球直徑的3/11。月球表面面積大約是地球表面面積的1/14,比亞洲面積稍小。月球的體積只相當於地球體積的1/49。月球質量約等於地球質量的1/81.3。月球物質的平均密度為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當於地球密度的3/5。月面上自由落體的重力加速度地球上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6。月球上的逃逸速度約為每秒2.4公里,為地球上的逃逸速度的1/5左右。
月球在環繞地球作橢圓運動的同時,也伴隨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每年一周。月球不但處於地球引力作用下,同時也受到來自太陽引力的影響,所以具有十分復雜的軌道運動。月球本身不發光也不透明,但能反射太陽光。由於日、地、月三者的相對位置不斷變化,因此,地球上的觀測者所見到的月球被照這部分也在不斷變化,從而產生不同的視形狀。這叫月相。月相的變化是有規律的。月相變化的周期性,給人們提供了一種計量時間的尺度。陰歷或農歷月就是以月相為基礎,星期也是由此演化而來。
自古以來人們就知道,月球總以相同的一面向著地球。這是由於月球自轉周期恰好和月球繞地球轉動的周期相等造成的,而這兩個周期相同則是潮汐長期作用的結果。
月球赤道面同它的軌道面有6度41分的傾角。因為這一傾角的存在和月球繞轉速度的不均勻等原因,在月球運動過程中,地面上某一點的觀測者多少還能看出月面邊沿有前後的擺動。從地面觀測,不止看到月球的半面,而且能看到月球的59%,其餘41%則不能直接看到。
月球形狀也是南北極稍扁、赤道稍許隆起的扁球。它的平均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短500米。南北極區也不對稱,北極區隆起,南極區窪陷約400米。月球重心和幾何中心並不重合,重心偏向地球2公里。這一結論已為"阿波羅號"登月獲得的資料所證實。
月面上山嶺起伏,峰巒密布。此外,還有洋、海、灣、湖等各種特徵名稱。其實,月面上並沒有水。只是早年觀測者憑借想像,借用地球上的名稱而已,最多不過有某些形態上的相似罷了。
月面上的最明顯的特徵是環形山,通常指碗狀凹坑結構。其中大的直徑可超過100公里,小的不過是些凹坑。直徑大於1公里的環形山總數3萬多個,占月球表面積的 7~10%。環形山大多以著名天文學家或其他學者的名字命名,月球背面有4座環形山,分別以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石申、張衡、祖沖之、郭守敬命名。月面最大的幾個環形山是: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295公里;克拉維環形山,直徑233公里;牛頓環形山,直徑230公里。許多環形山的中心區有中央峰或中央峰群,高達2.5公里。
肉眼所看到的月面上的暗淡黑斑叫「月海」,它們是廣闊的平原。在月球正面,月海面積約占整個半球表面的一半。已知月海共22個(包括背面),其中最大的叫風暴洋,面積約500萬平方公里。雨海面積約90萬平方公里。月面中央的靜海面積約26萬平方公里。此外,較大的還有澄海、豐富海、危海、雲海等。月海大多具有圓形封閉的特點,四周是山脈。有些月海伸向陸地稱為灣,小的月海則稱為湖。
月陸是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區,一般高出2~3公里。月陸主要由淺色的斜長岩組成,其反照率較高。月球正面的月陸與月海面積大致相等,而背面則月陸面積大些。月陸形成的年代經同位素年齡測定為46億年,比月海要早。月球上也存在一些山脈,大多以地球上的山名命名,如亞平寧山脈、高加索山脈、阿爾卑斯山脈等。最長的山脈長達1000公里,往往高出月海3~4公里。最高的山峰在月球南極附近,高達9000米,比地球上最高的珠穆朗瑪峰還高。除山脈外,還有長達數百公里的峭壁,最長的是阿爾泰峭壁。
月面上有一些輻射紋, 典型的有第谷環形山和哥白尼環形山周圍的輻射紋。第谷環形山有輻射紋12條,從環形山周圍呈放射狀向外延伸,最長的達1800公里,滿月時看得最清楚。其成因尚無定論:有人說是火山爆發形成的;也有人認為是隕石轟擊月面造成的。
長期天文觀測與登月的直接考察證實,月球周圍沒有明顯的磁場。月球磁場強度不及地球磁場的1/1000。月球上更沒有像地球和木星那樣的輻射帶。月球上不存在任何形態的水,完全沒有大氣,幾乎接近真空狀態。通過月球火箭探測查明:月球正面有稱為"重力瘤"或"質量瘤"的重力異常區,達12處之多;月球表面大部分地區為一層厚度不等的月塵和岩屑所覆蓋。
月球沒有像地球大氣那樣的保護層,月面直接受到流星體的猛烈沖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月岩的化學成分、岩屑大小、玻璃含量以及再結晶的程度。月球早期廣泛發生火山爆發,噴出大量熔漿,從而形成月面上廣闊的熔岩平原。
月球本身並不發光,只反射太陽光。它的亮度隨日、月間角距離和地、月間距離的改變而變化。它的平均亮度為太陽亮度的1/465000,亮度變化幅度從1/630000至1/375000。滿月時亮度平均為 -12.7等。它給大地的照度平均相當於100瓦電燈在距離21米處的照度。月面不是一個良好的反光體,它的平均反照率只有7%,其餘93%均被月球吸收。月海的反照率更低,約為 6%。月面高地和環形山的反照率為17%,看上去山地比月海明亮。
由於月球上沒有大氣,再加上月面物質的熱容量和導熱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晝夜的溫差很大。白天,在陽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溫度高達127攝氏度;夜晚,溫度可降低到零下183攝氏度。這些數值,只表示月球表面的溫度。用射電觀測可以測定月面土壤中的溫度,而且所用的射電波的波長愈長,愈能探測到月面土壤中較深處的溫度。這種測量表明,月面土壤中較深處的溫度很少變化,這正是由於月面物質導熱率低造成的。
從月震波的傳播了解到月球也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最外層的月殼厚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 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佔了月球大部分體積。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1000攝氏度,很可能是熔融的。
月球背面的結構和正面差異較大。月海所佔面積較少,而環形山則較多。地形凹凸不平,起伏懸殊。最長和最短的月球半徑都位於背面,有的地方比月球平均半徑長4公里,有的地方則短5公里(如范德格拉夫窪地)。背面未發現"質量瘤"。背面的月殼比正面厚,最厚處達150公里,而正面月殼厚度只有60公里左右。
關於月球的成因,眾說紛紜,主要有三種假說,即俘獲說、分裂說和同源說。
俘獲說: 月球可能是在地球軌道附近運行的一個小行星,後來被地球所俘獲而成為地球的衛星。因為月球和地球的平均密度相差很大,而化學組成又十分不同,所以,它們可能是由太陽原始星雲中不同部位的不同物質形成的。另一方面,月球的平均密度卻與隕石、小行星十分接近。因此,很可能是小行星在圍繞太陽運行中,由於接近地球,地球的引力使它脫離原來的軌道而被地球所俘獲。有人認為,這個事件發生在35億年前,整個過程經歷5億年。在月球被地球俘獲後,月球由於受到地球的起潮力,噴發出大量岩漿,形成月海玄武岩。
分裂說:在太陽系形成的初期,地球和月球原是一個整體,那時地球還處於熔融狀態,自轉非常快,自轉周期只有4小時左右。因此,這時太陽對地球的潮汐作用的周期為 2小時。這個周期恰與地球自由擺動周期相等,從而產生共振,於是在赤道面上形成一串細長的膨脹體,終於分裂而形成月球。太平洋就是月球分裂出去時留下的遺跡。根據計算,地月系統現有的角動量總和,即使再加上幾十億年的角動量損耗,也不足使地球和月球分裂。而且月球的位置又不在地球赤道面上。這些事實是分裂說很難加以解釋的。
同源說:地球和月球是由同一塊行星塵埃雲所形成。它們的平均密度和化學成分不同,是由於原始星雲中的金屬粒子在形成行星之前早已凝聚。地球在形成行星時,一開始便以鐵為主要成分,並以鐵作為核心。而月球則是在地球形成後,由殘余在地球周圍的非金屬物質聚集而成。月球形成的這三種假說,都能或多或少地解釋月球的成分、密度、結構、軌道及其他基本事實。除分裂說一般認為難以成立外,俘獲說和同源說這兩種假說究竟哪一種更加合理,目前尚無定論。
根據對月球各種熱歷史模型的研究,整個月球曾發生過多次局部熔融。在月球形成的初期,月球的大部分溫度曾達到1000攝氏度。距今41億年前,月球發生過一次規模較大的岩漿運動,在岩漿的分離過程中,形成了斜長岩成分的月殼,殘留部分成為月表的高地。月球表層固結後又在較深的部位發生局部熔融,產生蘇長岩成分的熔體。大約距今40億年前,形成了富含放射性元素、難熔元素的非月海玄武岩。斜長岩高地長期裸露在月表,不斷受到隕星物質的撞擊,因而被削低了1.5~2公里,在高地上發育著大量古老的沖擊月坑。後期,高地為一系列的斷裂所切割和破壞。距今41~39億年前,月球比較集中地遭受到各種大型隕星的撞擊,使月表出現許多月海盆地,即大型的環形構造,最典型的是雨海事件。月球上的月海大致都是在相近的時期內形成的。月海生成的大致次序是:酒海、澄海、濕海、危海、雨海……。雨海紀形成的各個月海大約在距今39~31億年間,被後期噴發的玄武岩所充填和覆蓋。根據同位素年齡的測定,大致充填的時間次序是雨海西、雨海東、濕海、危海、雨海、靜海、豐富海、澄海和風暴洋。此後月表的輪廓基本形成,31億年以來,月球內部的演化已處於"停滯"狀態,外力作用在月球的演化史中佔有主導地位。隕星沖擊月表,使月坑繼續形成和增多。愛拉托遜紀形成的輻射月坑,其輻射紋受月表的各種作用,或者變得不明顯,或者消失;而哥白尼紀形成的月坑,則具有明顯的輻射紋。
太陽
太陽系的中心天體,離地球最近的恆星。太陽從中心向外可分為核反應區、輻射區、對流層和大氣層。我們直接觀測到的是太陽大氣層,從內向外分為光球、色球和日冕3層。核反應區半徑約是太陽半徑的1/4,其間進行的氫核聚變提供了太陽經久不衰的巨大輻射的能源。在輻射區內,通過光子的多次吸收、再發射過程把核反應區發射的高能γ射線變成低能的可見光和其他形式向外傳送到對流層。對流層里物質的對流、湍流(及湍流產生的雜訊)和大尺度的環流把太陽內部的能量傳輸到太陽表面,並通過光球輻射出去。日面許多現象,如米粒、超米粒、黑子等都產生於對流層。而外層大氣里的一些劇烈活動(耀斑、沖浪、日珥的變化等)及太陽風等的動力也來自對流層。
太陽是一個發光的等離子體球。它的年齡約50億年,現正處於「中年階段」。太陽離地球的平均距離為1.49598×108千米。太陽主要的參數是:半徑為6.96×105千米,質量為1.989×1030千克;表面有效溫度為5770K,中心溫度約1.5×107K;平均密度1.409×103千克/米3,中心密度約1.6×105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