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科學家的科技素養的內容和意義是什麼
需要強烈的好奇心和毅力
對於要成為一名優秀的物理學家所具備的素質,首先必須是要有好奇心,對於自然的好奇,對於普遍事物的好奇。據我所知的優秀物理學家,他們對於所有事物都非常好奇。他們想探知事物的規律,他們具有看到事物最為本質一面的本領。作為物理學家,他們能夠將事物歸納為最基本的簡單而重要的法則,並通過這些基本法則去了解許多其它事物。他們所了解的事物不單單是一個清單,或對個別事物的認識,而是將對它們的認識歸納成為一種普遍的認識。這些素質都是應該具有的。另外,優秀的科學家必須要有恆心。他們在研究實驗過程中不斷努力,努力再努力,鍥而不舍。此外,優秀的科學家一般都有很強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判斷。自信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素質。
對於年輕的科學家所需做的准備就是努力去具備我前面所講的那些優秀科學家的素質。他們必須受到很好的訓練,習慣長時間的工作,必須具備化繁為簡的本領,有時你會閱讀一篇內容非常復雜、有許多公式的科學報告,優秀科學家能夠將其內容觀點進行提綱挈領,並轉化成自己的語言,將其轉化成對於他們而言非常自然的東西。如果用他們的語言進行復述,講法肯定完全不一樣,但是所領會的實質是完全一樣的。所以對事物的理解不僅僅是簡單的記憶,而是將其簡單化,並轉化為自己的語言,那時你就真正理解了。一旦你理解了,你就會很容易記住。說實話,我的記性很差,我很難記住名字,但是對於接受一個觀點,我會將其簡單化,記住它將毫無問題,我可以永遠記住。人的大腦結構是不同的,有些人記名字非常容易,但對於理解觀點則非常吃力,我正好相反。學習科學、思考科學或研讀科學論文與學習別人如何做事情是不同的。你必須做到你已經真正吸收掌握它了,當你再次回想或運用時,你要覺得它似乎就是由你自己發明出來的一樣。你必須看到那些別人已經看過但沒有發現的東西。你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有兩種途徑,要麼你有先進的設備使你具備別人不具備的條件,比如伽利略的天文望遠鏡,這樣你無需非常聰慧,只要使用這些先進設備,你就可以研究出新成果;要麼,你能嘗試將問題「內在消化」,使其成為一種直覺,這樣當你進行研究時,直覺會引導你走向成功。當然,毅力是一種非具備不可的素質。
常有危機感:擔心思維枯竭
一、科技與人文素質的關系
科學技術活動的目的在於認識自然與改造自然,面對的主要是物質世界,探討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規律,並應用這些規律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科技活動的主體卻是人,在探求未知世界和應用客觀規律來為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服務的活動中都涉及人與人的關系,涉及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些關系包含有人文因素。人文素質內涵又主要體現在開展科技活動的動力、方法和對科學結果的態度與對科技成果的利用上。因此,高科技為生產力的躍進提供了強大的動力,為人類提高生活水平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也蘊藏著破壞生態環境、破壞社會秩序、使人墮落的危機。科技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邏輯關系表明:高科技與人的高素質必須協調發展,才能為人類帶來幸福而不是災難。
下面的兩個例子說明了科技活動中蘊含著深刻人文道德與人文精神。居里夫人發現了鐳,這是科技進步的體現,但若被犯罪分子利用則將給人類帶來無窮的災難;克隆人的設想是科技進步的體現,卻遭到世界絕大多數科學家的反對,因為它違背了倫理道德,不符合人文精神。
二、人文素質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人文素質是大學生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文素質既是學習和教育的結果,同時它對進一步培養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又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1、有助於大學生形成文理素質交融
當前,部分理工科院校由於受各種因素影響,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普遍存在的重創新素質培養,忽視人文素質教育的傾向,文科院校則與此相反,大學生自身在認識上也存偏差,導致大學生科技素質與人文素質發展存在明顯不均衡現象,以致造成大學生懂得科學是非,不懂倫理道德,只會做事不會做人的困惑局面。因此,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在大學生中積極組織開展以文學、藝術、歷史、哲學等為題的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活動和人文科技立項研究活動,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觀察力、思辨力和審美力,可以有效彌補各專門人才培養知識結構缺陷,確保新一代大學生既有科技素養,又富有人文氣息,形成文理交融的良好局面。
2、有助於發展大學生的非智力素質
非智力因素主要是包括人的興趣、動機、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方面。人文素質是大學生正確分析、認識客觀世界及其事物,從而培養高雅的人生志趣和良好的人生動機的知識基礎;它也是豐富大學生內在思想情感,充實精神世界,提升情感智慧的重要前提;它有利於大學生在實踐中磨練的意志,形成良好的性格;它有利於大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培養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質。在社會經濟文化快速發展,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通過加強人文素質教育,促進大學生的非智力素質發展,最終將為學生健康快速地成長成才提供有力的思想觀念基礎和精神動力保障。
3、有助於培養大學生牢固的社會責任感
大學生中開展人文精神教育,可以直接或間接地提高他們的精神境界,改變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升華他們對世界、對民族、對社會、對人生的理性認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當前大學生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也有一些學生缺乏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對國家、對人民缺少深厚感情,價值觀明顯趨於功利,甚至有少數同學走向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歧途,出現了精神失落、道德滑坡等情況。大學生是未來高科技的掌握者和運用者,只有在大學生中深入開展學術道德教育,開展知識產權知識教育,才能培養一支勤奮學習、勇於實踐,甘於奉獻的科技工作隊伍,才能打造一批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勇挑重擔的有志青年。
三、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幾點建議
1、要運用人文精神激發學生求知動力
大學生是一個最富有創造活力和創造激情的群體,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能否最大限度地調動其積極性,發揮其學習主動性和創新性,組織引導是關鍵。為有效培養大學生的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學校各級學生科技主管部門要通過報告會、講座、座談、討論、主題班會等多種形式,向大學生介紹有關哲學、歷史、社會、倫理道德和管理學等各學科知識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所起的重要推動作用。在大學生科技活動中,指導教師要本著對學生高度負責,對教育事業無比忠誠,對科學無比熱愛的態度,積極運用大學生心理學、組織管理學等學科知識,精心組織教學內容,並藉助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去激發學生對科技活動的興趣,使學生在 「體驗式」學習過程中體會獲得知識的樂趣,從而進一步培養良好的求知慾望和求知動力。
2、要運用人文精神培養學生的科學道德觀
大學生科技活動是一個知識創新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科學道德的實踐過程,科學道德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對待科技成果的利用上的嚴肅態度。這一科學品質並不是自然產生的,而是需要精心培育的。大學生是未來科技工作的主體,是科學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在大學生中加強人文精神教育,培養高尚的科學道德情操既是加強大學生思想修養的需要,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更是社會主義科學事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高校學生科技活動過程中,指導教師不僅要做到以身作則,身體力行,還要對學生進行誠實守信教育,正面說服引導學生,同時對學生中存在的有弄虛作假現象,要進行嚴肅的批評教育,幫助學生改正錯誤,確立良好的科學道德觀。
3、要運用教師人格的力量培養學生科學觀念
素有人類靈魂工程師之稱的教師,因其具備良好的職業知識、能力結構和豐富的職業人文素質而受到學生們的尊敬和愛戴,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指導教師的科技意識、科技精神、科技道德直接影響著學生正確的科技觀念的形成。高校在開展學生科技活動中,應當高度重視指導教育隊伍建設,注重提高指導教師自身素質,努力培養指導教師的健康人格和科技創新素質與能力,提倡教師要做到「德高為師,身正為范」,在過程化指導中培養大學生的「崇尚科學、追求真知、勤奮學習、勇於挑戰」的現代科學觀念。
歷史學「鑒往」的作用,在清朝中葉以前,(鴉片戰爭、西方列強入侵中國以前),說得通俗一些,我覺得有點類似網路全書。網路全書,我們現在人的理解是具有全面性、權威性,有什麼不明白的,查其即可。史學在中國古代時期的作用非常類似於它,翻開《二十四史》,皇帝的詔書、大臣的奏章;大到軍國大事的決策,小到人際交往的細節,充斥著對史例的引用,人們判斷有無價值、應當與否的標准,多引歷史上曾經如何,並以此作為當下的行動指南。應該說,這種鑒往的作用直到今天也仍然沒有完全消失,我們今天也仍然在說要以史為鑒。
但史學對於中華民族還有特殊的意義,這個意義始終都存在,那就是涵養歷史感。
人類歷史的發展,從實驗的角度來說,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從這個角度出發,誰的歷史越長,誰就越有智慧,咱們國家在春秋時期的一個小國都有八、九百年的歷史了,而美國到現在為止只有200多年的歷史,我們的科技等等確實不如美國,但是在有關人生活的意義,人類生存的智慧等一些人文性質的問題上,一個已經思考了並試錯了幾千年的民族會比不上一個只有幾百年思考經驗的民族,我對此表示懷疑。中國有句老話,叫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講得就是這個世界上的事情是處於變化中的,想想看,無論是中國歷史,還是世界歷史,誰可能真正永久占據霸主的位置,英國還曾經號稱「日不落帝國」,在香港回歸的那一刻,英國人的心境更可能是「無可奈何花落去」。
什麼是歷史感,這就是歷史感:就是有一個歷史的胸懷。《三國演義》的開篇詞中寫道「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只有體味過「滾滾長江東逝水,浪沙淘盡英雄」的情境,才可能「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也就是說只有胸中裝著幾千年的歷史,只有看慣了興衰的反復更迭,才可能不只是把眼界盯著當下,盯著現在,盯著幾年,幾十年,而是前後延展數百年,什麼是歷史感,這就是歷史感,這種歷史感使我們對自己的國家和民族不會慌里慌張地、急急忙忙地採取簡單的妄自菲薄的態度。
但是我們曾經輝煌過,就一定能證明我們以後會輝煌嗎?當然不是,那樣又陷入了另外一個怪圈,就是妄自尊大(我們漢唐時候多麼強盛,自鴉片戰爭以來,我們的衰落只是一百多年的事,再過幾百年,我們又是最厲害的了)。是這樣嗎?我們是不是只需等待就可以了?這又涉及到另一個個問題:即如何看待歷史事實與歷史意義的關系。
歷史事實是不能更改的,但是歷史意義卻可以更改。比如,日本曾經佔領了東三省,這一歷史事實是無法改變的,但是中國人經過浴血奮戰,收復了東三省,我們回過頭去再來評說這一歷史事實,我們就可以說,中華民族是不可以欺侮的。反之,如果我們沒有打敗日本人,東三省淪為日本的殖民地了,那我們又會怎麼評說這一歷史事實呢,我們只能說,日本佔領東三省,是中華民族不幸的開始。所以,歷史事實雖然不能改變,但我們卻可以通過我們的努力,去改變歷史的意義。正如我們現在落後,但我們正在努力,使它將來變得富強。我們也就改變了我們曾經落後這一歷史事實的意義。
這也是歷史感,其實也就是對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關系的理解。過去是可以改變的,所謂改變過去,並非改變歷史事實,而是改變了歷史的意義,認識到了這一點,也就決定了現在的努力方向,也就決定了未來的命運。對一個人,對一個國家而言,都是如此。<p> 馮友蘭先生曾經說過「中國人不是宗教的,而是哲學的」,我很想把這句話改為「中國人既不是宗教的,也不是哲學的,而是歷史的。」西方人在人生價值的取捨上,是以上帝為評判者,人在現實生活中的苦難、忍耐,最後在上帝那裡得到了公正評判。而中國人則是在歷史中得到了超脫。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中寫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只要投降元朝,不僅可以保全生命,而且可以享受榮華富貴。但他選擇了死,因為他相信歷史會給他一個光輝的評價。個人的生命是短暫的、有限的,但當他把有限的個人的生命投入到了無限的歷史的生命中去時,他有限的生命也就具有了永恆的意義。
這也是歷史感:即將有限的個體生命,融入民族的歷史生命中,從而獲得無限與永恆。<p> 現在我來說一說,為什麼我要用「涵養」這個詞, 「涵養」一般情況情況下是作為名詞來用,但我把它用作了動詞,我想要表達的是,歷史學的作用不是轟轟烈烈,不是立竿見影,而是於長期中、於潛移默化中、於潤物細無聲中,點點滴滴地將深切的歷史感、也就是深切的文化關懷滲透進人們的血液中、情感里、心裡。
現在人們對歷史學的認識有誤區,這與我們國家目前的大環境有關,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鋪天蓋地的商潮的到來,「能不能賺錢」已經越來越成為衡量事物有用無用的價值尺度。作為整個文化事業基礎學科的歷史學,相對來說,是一項長遠投資,而且它的回報也不是直接以賺了多少錢來表現,而是以提高了人們的人文素質,從而為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社會環境,使人們生活得更有意義,使人活得更象人,這樣一種間接的方式表現出來。比如象我剛才所說,如果人們具有了深厚的歷史感,有了一種歷史的胸懷,歷史的視野,他自然就不會對自己的民族妄自菲薄,他就會有很強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再比如如果理解了有關歷史事實與歷史意義之間的關系,是不是更能使人有一種時代的責任感,去自覺承擔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更不用說中國歷史上數不勝數的優秀人物,他們的輝煌榜樣,對人的人格塑造所起的潛移默化的作用。而這些東西,如何能用賺了多少錢來衡量呢?!毫無疑問,它的作用是深遠的,對一個民族來說,又是根本性的。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和世界的關系已經越來越緊密,國家和國家的競爭,拼到最後,一定是在拼文化。
作為一名史學工作者,無論是在研究領域,還是在教育陣地,都應該將這種歷史感滲透進去。使學生們能夠理解有些東西雖然不能帶來當下的利益,但是卻絕不能輕視它,應該具備這樣的文化胸懷,如果學生開始有了這樣的文化理解能力,我們就可以說,受教育者已經成為一個具有一定人文素質、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感的人。而這樣的人越多,我們的國家越有希望。
⑵ 那些所謂的專家講座有沒有什麼意義
我覺得有的時候、有些真的是好專家、他們的講座起碼可以明白一些道理、心靈進化、
不過現在這樣的專家講座不多了、還不如教室里那些好的老師講的話呢、
⑶ 學習科技論文寫作的意義和目的是什麼
1、 重要意義
科技寫作是寫作學科的一個分支,它是以科學和技術為主要內容的寫作,科技寫作具有悠久的歷史,自有科學技術的文字記載以來就存在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科技信息的劇增,科技寫作引起了國內外的普遍重視,不但有相當數量的專門研究它的論文、專著問世,而且還在大學里有了一席之地。
科學技術研究創新的成就,只有通過論文之類的信息載體為媒介公開發表,方能得到社會承認成為生產力,造福於人類並留傳後世。
在歐美一些大學,對理工科的學生除了講授專心方面的知識以外,還用20~30學時的時間講授科技報告的整理與撰寫方面的知識,有的大學還設置了攻讀科技寫作的碩士和博士學位,在社會上還出現了以寫作為職業的科技作家和科技記者。
在我國目前全國在大專院校就讀的大學生、研究生有數百萬,他們結業前都要以論文的形式總結出自己的學習研究成果,目前全國科技人員已經超過850萬其中有近百萬的科技工作者, 工礦企業中的工程技術人員為數更多,他們的科學研究、技術創新的任務嚴格地說,只有以論文的形式把成果發表出來,才能算最後的完成。近年來有的大學已將科技寫作列為選修課(如中國科技大學、東北工業大學等)還有一些大學開設了講座。一些研究單位、工廠、學(協)會,相繼舉辦了各種類型的講習班、報告會。科技寫作有一定的要求,如何寫好大有學問,科技寫作講座旨在為缺乏寫作經驗的大學生、研究生和科技工作者、技術工人提供參考,以便起到入門向導的作用,科技寫作的講授受到了廣大學生、科技工作者的熱烈歡迎,不具備良好的科技寫作知識的人們希望「補上必要的一課」。科技寫作是科技工作的一部分,科技寫作能力是科工作者必須具備的基本功,它貫穿於科技工作的始終。科技工作者在進行科學研究、技術設計、技術革新的過程中,需要撰寫大量文字材料。就一項研究工作來說,在確立課題之初要撰寫綜合評述或者開題報告;在立題之後要填寫計劃任務書;
在研究過程中要做實驗記錄,並定期撰寫進度報告;在取得階段成果和最後完成時要撰寫總結或科學論文;在成果鑒定時要寫鑒定證書的草稿;在申報發明時要寫發明申報書;在申請專利時要撰寫專利申請文件;成果轉讓時要簽訂科技協作合同等等。其他技術性工作也要撰寫大量的技術文件。1982年據統計,世界上每年大約有400~500萬篇論文發表,有100萬件以上的專利說明書公布,有17.5萬種科技圖書出版。其它科技文件多得不可勝數。這些科技作品是科技工作的記錄和總結是人類的寶貴財富,對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類的文明有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顯然,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必須具備科技寫作能力。在當代科技工作者已成一支龐大的寫作隊伍,他們寫出了許多優秀的傳世之作。
當前科技寫作能力的培養是一個薄弱環節,有不少科技工作者缺乏寫作能力,寫出的文章毛病很多,諸如令人難以卒讀。這些毛病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在一次科技寫作講習班的討論會上一位工程師說:「在專業方面我們是大學畢業,在寫作方面我們僅僅是中學水平。」這種說法代表了相當一部分人的現狀。我國現行的理工、農醫類大學的教學內容中沒有科技寫作課。雖然學生在中學時學過語文進行過作文練習,但是它代替不了科技寫作課,科技寫作有其自身的特點,這是中學時期的語文課和作文練習無法完成的任務。
當前,科技工作者處在激烈競爭狀態中,同一項研究課題,世界上可能有許多人都在進行,誰最先研究成功,並以相應的形式公諸於世,誰就佔有優先權、專利權、發明權。有人作過統計,目前科技工作者,從取得研究成果到寫成文章,約需5個月的時間,如果能在搞出成果之後,很快就寫出文章,豈不是等於把取得成果的時間提前了嗎?可見,擅長科技寫作也是有利的。
科技寫作能力是廣大科技人員組成合理的智能結構,卓有成效地完成本職工作的重要條件。
科技人才應具備的基本條件(即智能),自學能力、思維能力、研究能力、創造能力、表達能力(含口頭和平共處書面)和組織管理能力。
科技寫作是一門文理(工)結合的邊緣學科,對於科技人員來說,科技寫作能力是必須掌握的一種最基礎的能力。科學技術表達手段則是「文章」。科技成果如果不能最後寫成文章公布於眾,那麼一切見解和觀點,一切創造與發明,都不過是科學家、科技人員頭腦的一些思維活動罷了,別人無法知道。而將科研成果寫成文章那就不僅要有書面表達能力,還要有一定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思維能力、綜合能力和創造能力,以及掌握觀察、分析、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和具備較深厚的專業基礎。
目前我國文理分家理工分校專業分得過細,造成學生知識面狹窄智能結構不夠合理,有的學生不說寫科技論文,就連閱讀科技書籍做卡片摘錄,寫讀筆記都有困難。不少在科研、生產、教學崗位上肩負重任的中年專業技術幹部,確實有專長,在事業上有成就,由於未受過科技寫作的專門訓練,卻寫不好科研報告和論文,有的編寫專業教材,文理不通邏輯混亂。盧嘉錫:一個只會創造不會表達的人,不能算是一個合格的科學工作者。錢學森: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應該有這樣的本事,能用普通的語言向人民(包括領導)講解你的專業知識。
作為現代科技人員如果只懂專業,而在科技寫作上沒有過硬的本領,那就一定會束縛他的聰明才智的發揮,發展也會受到限制。科技寫作是總結、交流、傳播、普及科技成果的必要手段,是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社會生產的重要媒介。
科學和技術是有區別的,科學主要指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屬於知識形態,是潛在的生產力;技術是自然科學知識在生產實踐中的具體運用和發展,泛指各種工藝操作方法,技術裝備和生產技能等,最終成為物質形態是直接的生產力。其公式是:科學—技術—生產。科學技術為生產者所掌握,直接進入生產過程,並且製造出產品來,這時才成為社會的生產力,而向社會傳播、推廣和普及科學技術,科技寫作就成了必不可少的手段。
科技人員要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並不是事事都有從頭開始,而是在接受別人思想的基礎上起步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其繼承性和延續性,任何科學家、發明家的每一項成就都必定借鑒前人的經驗和研究成果,都是以當時科學技術已經達到的水平為基礎的。事實上科學史上許多重大發現,發明和創造無不是從吸收現有的研究成果,即從學術交流中開始的,科技寫作正是維系這種繼承性和延續的紐帶。
科技寫作源於科學技術活動和生產實踐,同時又能動地反作用於科學技術活動和生產實踐,成為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科技寫作在科研上起著保留資料,交流信息。參加國家行業和國際學術交流、研討、以及以文會友和快速反映及確認科研成果的作用,也是對自我科研能力進行的一種綜合性訓練。因此,科技寫作在教學上有著重要的意義。
2、 發表的目的
(1)寫作目的:對於廣大科技工作者、工程技術人員,他們的科學研究、技術革新
的任務,嚴格地說只有以論文的形式把成果發表出來才能算最後的完成。
撰寫論文首先要確立一個指導思想,一般學年畢業論文是在教師指導下,運用已有知識獨立進行科學研究活動,開始學習初步掌握分析和解決某一專門學術問題的方法,鍛煉撰寫論文以解決某一學術問題的能力。
通過論文也可考查已掌握的知識面的深度、廣度和寫作表達能力等等。但寫作論文主要目的不在於此一篇論文,不可能反映出已掌握的全部知識,也不能僅限於反映出能否字通句順地表達思想的能力。
明確了主要目的,就可以由此解決一系列問題,知道在什麼地方下功夫。不必企圖在一篇論文中塞進自己的全部知識,不要以為塞得越多越好,不要想藉此炫耀自己知識淵博,應該著重考慮的是如何針對自己選定的論文主題,在此范圍內進行全面的調查和研究,動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中能有助於分析和解決這個問題的材料進行分析和論證。學習正確地提出問題和科學地解決問題的方法,鍛煉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
明確主要目的,就不必去追求寫全面論述性的大問題《初學者這樣做,往往容易邏列眾所周知的已有知識,寫得大而空,不能切實地提出和解決一點新問題》所寫的主題可以很小卻又重要的,如果能動用已有知識,並擴大加深對有關材料的掌握,往深處鑽研和挖掘,能夠提出一點新的見解,科學地解決這一問題,表明自己初步掌握了科學研究的方法,初步具有了獨立解決專門問題的能力,那麼也就達到了寫作論文的主要目的。
有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和能力,那麼今後也就能以此方法和能力去解決其他專業問題,所以學習方法和鍛煉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老師是指點科學研究,寫作論文的方法,而不是告訴有關這個問題的全部材料,知識和論點。老師不可能對所有研究的專題都作過研究,都已有完善解決問題的結論;要老師包辦代替並不能培養和鍛煉自己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
老師應該在學生寫論文的整個過程中給予具體的方法指導。
由於老師比較熟悉這一專業的難題的來龍去脈和關鍵所在,知道可以從那些方面去找材料,那些材料是重要的、必讀的、該如何發現問題,該從那些線索入手,找到突破口,該針對那些焦點去深入鑽研思索,所以應著重在這方面給予指導。
自己選課題,找材料,區分材料重要與不重要,尋找突破口進行分析研究。針對存在的問題找老師給予具體指導,發現不正確之處,不周到、不細密之處,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環節以及克服缺點的正確途徑。
自己先試著做一遍,然後幫助他認識到不足之處,並幫助他掌握到克服和改正的方法,這樣的指導能對同學有切實的功效,使他能牢固地領會和掌握,不易忘卻,不經過自己實踐,輕易告訴他全部方法和觀點,給他的印象往往是很浮淺的,他並不一定能有切實的領會,並不一定能牢固地掌握住。
寫作的目的就是擺事實、講道理的,它在議論和說明中所擺的事實所引用的事例,論證等就是材料;這些材料是用來說明道理,表現主題的。
(2)發表的目的:
①總結科技成果撰寫科技論文是一項科技研究課題,取得成果的最後的必不可少的內容,因為科技論文是科技工作者從事發明創造的直接經驗和體會的提煉和概括,集中反映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在科技信息資源中有著重要的價值。科學研究包括三個階段,提出問題,調查(或實驗)研究;通過論文和其他形式(如口頭報告)發表研究成果。不論是科學研究或技術革新,在任務完成後,需要從實踐中取得,經篩選過的材料,加以綜合分析,判斷推理,提出論點寫成論文總結科技成果,還可以從中發現論據之不足需繼續補做工作,並可以明確進一步研究方向,開拓新的研究領域。
②擴大學術交流,撰寫論文不僅有記錄和交流科技信息的作用,對研究工作的其他環節也起著推動作用,進行理論研究(如數學公式的證明)寫作論文的過程就是研究過程。
傳播、推廣科技研究成果的學術交流,有各種不同形式如召開學術報告會,舉辦科技講座,舉辦科技成果展覽會以及期刊上發表論文等。
科技論文的發表形式主要有兩種:1)公開發表交流論文,有的在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期刊上發表或在國際性學術會議上交流,有的在國內發行的期刊上發表或在國內學術會議上交流。2)內部發表交流的論文,在內部交流的論文,在內部交流的刊物上發表或小范圍的部門學術會議上交流;把科技成果寫成論文公開發表影響與收效更為顯著,它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可以傳至後代,推廣到各地區。
③增加科技積累,科學與技術有其繼承性前人的成果,為後人的創造發明和發現准備了條件。利用文字圖表記載下來的論文是科學技術積累的主要方法。它推動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豐富人類的科技寶庫,為同時代人和後代人繼續攀登科學技術高峰作出貢獻。
④提高研究能力,考核業務水平,科技工作者通過論文的寫作,可提高研究工作的思維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改善研究方法,同時學習並掌握科技論文的寫作方法和技巧,提高了寫作能力。
科技論文發表多少(數量)和它對社會效益的貢獻大小(質量)是評價科技工作者業務水平,科技成果的重要標準是取得學位和評定職稱和升級的重要依據,又是發現人才的渠道之一。例如:大學生研究生畢業申請學位,要撰寫學位論文,以總結某一專業的學習、研究成果,通過答辯授予相應的學位。
⑷ 企業培訓的目的和意義
企業培訓的目的和意義是為了企業的長期發展,現如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都是人才儲備,因此為了人才育留及整體水平提升,大多數企業都逐漸重視人才培養,增加培訓的頻次、內容及類型等。如舉辦內部培訓講座、聘請講師、集體外訓等,但是這些傳統的線下培訓不僅耗費時間和經費,在沒有完善配套的考核考試系統機制和在線答題考試系統時,培訓效果往往難以檢驗。即使企業規劃並執行對員工的考試,也會因為各類問題而增加組織考試的難度。
現在在線培訓考試系統支持企業培訓考試全流程,更有在線培訓學習和在線考試系統兩大功能,具備成熟的企業培訓考試解決方案,充分滿足企業培訓需求。
⑸ 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講課
而且我說的是改變了大家那個上課的傳授課程的一個模式的。這樣的一個功能就有點翻轉,課堂一樣
⑹ 科技講座
上網路,你去搜索一下吧!
⑺ 健康教育知識講座的目的是什麼
(1)正確認識和糾正不良嗜好,如吸煙、酗酒、吸毒等。
(2)為居民設計個性化的合理膳食結構。
(3)針對居民個人制定科學有效的有氧運動計劃。
(4)消除精神緊張,進行健康心理疏導。
(5)對老、幼、孕、殘等特殊人群進行生活方式指導,居家或出行時的安全防範措施等教育。
(7)科技知識培訓講座的意義擴展閱讀
主要有三方面內容:
(1)基本知識和理念(25條),如: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識。
(2)健康生活方式和行為(34條),如:勤洗手、常洗澡,不共用毛巾和洗漱用具;不隨地吐痰;不在公共場所 吸煙等。
(3)基本技能(7條),如:需要緊急醫療救助時撥打120急救電話;遇火災撥打火警電話119;會識別常見的危險標識等。
⑻ 為什麼 邀請專家學術講座 意義
那要看這兩個人是不是有相同的愛好,一般來說音樂會和學術講座比較的小眾,只是對於懂的人來說是一種享受,男生可能覺得和女孩子是一個世界和品位,所以願意邀請她一起。如果是情侶餐廳這樣曖昧的場所,很有可能是喜歡。
⑼ 教學專題講座的意義和作用
教學專題講座的意義和作用:
教學專題講座的意義:專題講座它是為適應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迫切需求,學校讓骨幹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自主開設專題系列講座。
教學專題講座的作用:它可以是圍繞一個專題開設一次或者幾次講座。在培訓中,學校應該注重教師對骨幹教師講座內容的消化。
可以通過討論,撰寫論文檢驗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能力的提高效果。專題講座應有內容新穎,針對性強,反應及時,信息量大的特點,有助於參訓教師拓寬視野,更新充實知識,轉變觀念,啟發思考。
教學觀摩的概念:
教學觀摩。教學觀摩的具體實施者,應該是骨幹教師,通過教學觀摩,能以骨幹教師的示範起到輻射作用。因此教學觀摩,要緊緊圍繞來自本校的教育教學改革或教育教學實際工作中產生的需求為主題,包括更新教學理念,目的與要求等。
當然,這樣的教學觀摩,不是表演課,不是展示課而是研討課,研究課。它注重的是團隊合作精神,無論是執教者還是聽課者,雖有認識上的差異,但都圍繞著主題展開研究,實踐與討論,相互啟發,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⑽ 前沿技術講座的意義
講座是由本校教師或校外學者通過報告會向學生講授與學科有關的知識或新的研究進展,以擴展他們知識的一種教學活動形式。講座特別是前沿講座最重要的作用是,促使學生了解所在學科或相關學科領域的前沿知識,掌握最新的研究動態。聘請國內外專家與研究生進行近距離的學術交流和探討,是「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學科前沿,並在學術交流和學術碰撞中拓展視野,產生靈感,碰撞出智慧火花」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