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新年紅包知識大全
擴展閱讀
什麼動漫中有徐欣 2025-01-18 18:49:58
兒童免疫力如何檢查 2025-01-18 18:48:41

新年紅包知識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7-18 09:26:50

『壹』 春節給紅包的來源

春節給紅包其實就是壓歲,是圖個吉利!

紅包也叫壓歲錢!

壓歲錢也叫紅包。我們小時候,收到的壓歲錢通常很小兒科,只一塊兩塊的,一般還未捂熱都上交給父母,他們拜年時再轉送給其他親友的孩子,如此循環運用,倒也「環保」。不過,外公外婆給的壓歲錢,就可平安落袋,數目通常是五十元,在那個時代,對孩子屬於一筆「巨款」,紅封袋上,長輩們通常會用毛筆給我和哥哥寫上幾句勉勵之話,至今猶記得「事忙勿慌,事閑勿荒,取象於幣,外圓內方」十六個字,每次外公總是要我和哥哥將這十六個字先朗讀一遍。遺憾的是,少小時只注重紅封袋的鈔票而忽略外公一番苦心良意。成年後才知道,此十六個字為老中國銀行的行訓,細細回味,可圈可點!
傳統習俗,只要一日不成家,就篤定可收壓歲錢。此俗可能源自農業社會,家庭模式為幾世同堂吃大鍋飯的家長制,未成家者沒有當家權,自然也無分配錢財的權力,故不用派壓歲錢。農業社會無什麼消遣娛樂,唯過年才可開下禁;放炮仗、賭牌九、聽戲、飲酒,壓歲錢是可以自己支配的零用錢,小輩可以拿去作娛樂消遣,從中反映出傳統家庭網路中長輩照顧後輩的心意。
紅封袋相傳在唐朝出現,款式多樣,小的約4.1厘米×2.7厘米,因從前多使銀元,故紅封袋以銀元大小為標准,大的有50厘米×19厘米,常見於婚嫁中用,稱為「榮封」,放錢之外,另有寫著吉祥賀詞的紅紙,猶如今天的賀卡。
晚清時期,紅封袋面上諸多如「大吉大利」、「花開富貴」、「萬事勝意」等祝福語的手書以印刷代替,有些因沾上金粉還爍爍發光,很有喜氣。因操作復雜,只有富貴人家或達官顯貴才用得起,一般百姓還是以手書為多。
1904年的光緒卅年的印有「一品當朝」的撒金紅封袋在香港曾拍到13萬港幣。那時大部分紅封袋都是沒有設計,實用為上。後來隨著印刷工業的發達,紅封袋除了印有吉祥喜慶賀詞,聰明的商人將廣告宣傳功能加上去,不少商家會在過大年前免費向客戶派發紅封袋,上面印有自己商家的嘜頭地址以做廣告。
當時的同事友人間還流傳一種十分特別的紅封袋,以紅緞製成一般紅封袋大小,內裝白米,意謂「有米」。猶如今天互送賀卡———大家腳碰腳都是打工人,何苦壓歲錢送來送去,無謂破費,不如就送「米」意思意思,互相祝賀。這倒不乏為很綠色的習俗。
過年派壓歲錢,在華人世界已廣為流傳,並與當地民俗相融。如在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韓國等,都有此俗。
說到底,紅包的意義不在內里錢鈔的數目,而在其傳承了古人重視天道人和的處世哲理。

派"紅包"是華人新年的一種習俗,華人喜愛紅色,因為紅色象徵活力、愉快與好運。 派發紅包給未成年的晚輩(根據華人的觀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願和好運帶給他們。紅包里的錢,只是要讓孩子們開心,其主要意義是在紅紙,因為它象徵好運。因此,在分派紅包的長輩面前打開紅包,是不禮貌的做法。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凶為吉。清人吳曼雲《壓歲錢》的詩中雲:"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系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慣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
予了新的內容。

而關於紅包壓歲,是緣於一個傳說和慢慢的延續。

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裡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後就發燒,講囈語而從此得病,幾天後熱退病去,但聰明機靈的孩子卻變成了痴呆瘋癲的傻子了。人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點亮燈火團坐不睡,稱為"守祟"。
在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逼著孩子玩。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拆開包上,包上又拆開,一直玩到睡下,包著的八枚銅錢就放到枕頭邊。夫妻倆不敢合眼,挨著孩子長夜守祟。半夜裡,一陣巨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邊進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縮回手尖叫著逃跑了。管氏夫婦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大家也都學著在年夜飯後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放在枕邊,果然以後祟就再也不敢來害小孩子了。
到了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
民國以後,則演變為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其寓義為"長命百歲",給已經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徵著"財源茂盛"、"一本萬利"。

新年快樂!~O(∩_∩)O~

『貳』 過年發紅包的由來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紅包作為壓歲錢分別送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凶為吉。傳說古時候每到年三十的時候就有野獸趁著大人睡覺的時候把家裡的孩子叼走吃了,所以很多地方都有年三十晚上不睡覺的習俗,但是有一次一個母親把一枚銅錢裝在紅色的袋子里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結果發現野獸就不敢靠近小孩了,所以從此以後每到年三十大人都會給小孩或者晚輩壓歲錢。那個「歲」據說就是野獸的名稱。清人吳曼雲《壓歲錢》的詩中雲:「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系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叄』 春節紅包包多少才合適

【過年為什麼要包紅包?】

派"紅包"是華人新年的一種習俗,華人喜愛紅色,因為紅色象徵活力、愉快與好運。

一方面,派發紅包給未成年的晚輩(根據華人的觀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願和好運帶給他們。紅包里的錢,只是要讓孩子們開心,其主要意義是在紅紙,因為它象徵好運。

另外,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還有一說是,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凶為吉。清人吳曼雲《壓歲錢》的詩中雲:"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系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慣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過年紅包包給誰?包多少?】

過年該給誰紅包,給多少,收了別人給的紅包該怎麼回,回多少,這些春節期間的「困擾」讓很多年輕人也包括一些老年人感到困惑和頭疼。因為給紅包、給多少、回多少,這裡面充滿了中國人特有的人情事故和處事練達的技巧,一定程度上屬於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自悟本領。

過去幾十年,經濟總體上不發達,大家都沒多少錢,所以過年給親戚朋友的孩子包紅包,多少也就是個禮數,對家庭經濟和個人收支造成不了多大的影響。現在不同了,大家的收入差距拉大了,對過年包紅包的多少也有了不同的認識:如果自己包的紅包太寒酸,面子上過不去,沒有辦法,只能咬牙堅持,讓錢包在春節期間快速「瘦身」。

當然,除了上述的中國人好面子所帶來的紅包可以掙面子的功能,其實包紅包在中國社會還具有其他社交功能:在上下級交往中,彼此包紅包給孩子體現的是一種職場人際交往;給父母和其他長輩紅包體現的是孝心;給配偶方的親戚朋友的孩子包紅包體現的是圓融處理家庭關系的智慧……可以說,紅包所具有的上述功能,其實是中國人的特有的人情文化,過年包紅包已經形成一種文化,不再單純是一種過年的禮數了。

但是,我們有必要反思一下,這種給很多白領一族帶來煩惱的禮數,到底是不是需要簡化或者說「減負」一下呢?為什麼非得以給紅包——再直白點說就是給錢的方式才能體現長輩對晚輩的關心呢?像外國人到朋友家串門帶點小禮物那樣,也給孩子在過年的時候買點小的學習玩具或者一本好書,豈不是顯得更雅緻和有教育意義一些嗎?難道從小就讓孩子眼巴巴的瞅著、心裡數算著哪個親戚給的壓歲錢最多,繼而確定親疏遠近,難道這就是壓歲錢的一個重要功能嗎,這對孩子的成長未必有好處。

另外,人情異化,不可忽視的一個因素是這些年來,社會上滋生出了一股奢靡之氣。炫富擺闊,把窮奢極欲與面子劃上等號。因為糜費之風侵蝕,親情人情變得勢利。公款吃喝等「官員經濟」得到明顯遏制,必將引領社會風氣激濁揚清,人情正本清源,過年不再難,也是理所當然,可以期待的。

反觀國外,壓歲錢在日本和韓國等國家,基本不會超過一百元,大都是二三十元的一個略微表示而已。

因此,或許我們應該讓壓歲錢回歸其「本質功能」——壓住邪祟,給孩子平安。而不是以多少論遠近,以厚薄見榮耀和寒酸。


【紅包,網友們包多少?】

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年輕人,都會選擇給父母送紅包,給父母的紅包大都在千元左右。也有部分剛工作的年輕人表示不給,只是給禮物表示一下,比如給父母買件新衣服。陪家人去挑禮物自己再買單也不錯。

「我包是10到100元不等。我是工薪階層,包100-200也吃不消包啊。我小時候收到的紅包都是1元、2元,最多10元。後來日子好過了,但是最多的也是50,以10元、20元居多。現在,包紅包100元起步,二三十個小孩,還真是包不起哈!像香港那麼富,包給小孩也只是10、20的,甚至有1元的,這大陸是真富了,還是怎麼了呢?」

「近親小孩給一百,遠親小孩給50,普通熟人小孩給20,沒啥關系只點頭認識的人的小孩給10元。當然,特殊情況除外,有些很熟的要按近親對待。」

有統計發現,65%的網友表示一般的小字輩包200元就可以,20%的網友表示包了500元。15%的網友表示「如果都有孩子的話,那都免了算了下」。


一些網友還提出了嶄新的觀點——讓紅包成為激勵孩子成長的禮物。

「紅包和期末考試成績掛鉤,年級五十名內給500塊,年級五十名內又比上一學期末有進步再加點。」

「可以根據孩子的大小特別是讀書的階段來給紅包,讀大學的,給個500元。讀高中的,給個200元。讀小學的,給個100元。」


【過年給紅包的藝術】

1、新加坡家長給孩子的「紅包」,數量多而分量輕

在新加坡的華人至今還保留著,春節給「紅包」的習俗。

他們給的對象是孩子加未婚的男女青年,而且,不論是有親情關系的孩子和青年男女,還是沒有親情關系的孩子和青年男女,只要在節日里問候、來往都給「紅包」。然而,打開「紅包」抽出的是一張貳元票面的新幣、或兩張貳元票面的新幣,最多是十元。

節後,孩子們互問的是你拿了多少個「紅包」,而不問你拿了多少壓歲錢。所以,成人節前准備的是漂亮的紅包紙袋,有一個新加坡人告訴我,她用一百元,包了三十多個「紅包」。


2、「紅包」的作用在於給孩子節日的氣氛,家庭的溫馨

新加坡人告訴我:發紅包是為了增加節日氣氛,是區別其他節日的一項內容。這話頗有道理。

同樣,在國內有位媽媽對我說,每年過年總要先打聽今年給壓歲錢的行情,給多了,承受不了;給少了,難為情。真難啊!其實,拿壓歲錢的孩子也不高興,他們一拿到紅包連看的機會都沒有就「上繳」了。

所以,新加坡華人對「紅包」的運作方式是可以借鑒的。我們做父母的,可以事先准備一些拾元、貳拾元、伍拾元較新票面的人民幣,分別裝入紅包袋內。年夜飯後,每個孩子發兩個紅包,並且聲明:無需上繳,留作零用。看孩子高興不,您一定成為那晚最受歡迎的人。其節日氣氛不用說有多濃烈。


3、給孩子的「紅包」,要讓孩子自己收藏

既然是給孩子的紅包,就應該由孩子自己處置,這是孩子的權利,家長不應該越俎代包。但可以與孩子商量著如何處置。對2~4歲的孩子,可以讓他認認紅包、認認人民幣的票面、並告訴他,可以用人民幣來買糖、買玩具,也可以保存起來,買更多需要的東西等基本的常識。美國的教育人士把這種教育看作是生存的需要。

對5~7歲的孩子,可以帶他去銀行,讓他觀察存錢的過程,別忘了讓他看如何填寫存單的經過。如果,您真有心讓這份壓歲錢成為「專款」的話,可以以您的名義存入,讓孩子保管,並告訴他:等他拿到身份證後,存摺才能改為他的名字。但是,他有權使用這個錢。孩子一定會很高興,同時,他也了解了金融的最初知識。

對於再大一點的孩子,不僅可以在成人的「監控」下,嘗試存錢的經過,還可以與他商量如何有效地使用好這份壓歲錢。


參考來源:

http://gb.cri.cn/27824/2013/02/17/2165s4021386.htm

http://www.jznews.com.cn/comnews/system/2014/01/08/011301974.shtml

http://gouwu.sz.bendibao.com/gou/2012117/355698.shtm

http://www.qdhnews.com.cn/col1490/col4590/article.htm1?id=1137326

http://jingyan..com/article/ca2d939df1d29beb6c31ce2c.html

『肆』 過年派紅包的習俗源自哪一個朝代

春節給紅包的習俗是怎樣來的?

派紅包是華人新年的一種習俗,華人喜愛紅色,因為紅色象徵活力、愉快與好運。

派發紅包給未成年的晚輩(根據華人的觀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願和好運帶給他們。紅包里的錢,只是要讓孩子們開心,其主要意義是在紅紙,因為它象徵好運。因此,在分派紅包的長輩面前打開紅包,是不禮貌的做法。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凶為吉。清人吳曼雲《壓歲錢》的詩中雲: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系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慣用品。(網路)

新年紅包送壓歲錢的習俗

到了春節,小孩子們最喜歡的是得到大人們給的紅包,俗稱「壓歲錢」「過年錢」。古代過年的時候大人們用紅繩串起來一百枚銅錢,發給小孩子們希望他們長命百歲,又因為「歲」與「祟」諧音,能鎮壓鬼怪,也是給小孩子讓他們用來賄賂鬼怪的,以化凶為吉,平安度過來年,所以稱「壓歲錢」。「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清代詩人在《壓歲錢》的詩中描述過。由於銅錢和紅繩不符合時代的要求,從來逐步用紙幣和紅包來取代,就成了現在大家熟悉的紅包。現在的紅包既包括壓歲錢的紅包又包括公司發送的福利紅包和用於答謝別人給的紅包。

發放紅包是我們過春節的一種習俗,紅色代表喜慶、好運、吉祥。一般是長輩發送給沒有結婚的未成年人,裡面的錢多少都可以,一般帶6,60元、66元、166元等等,但是當著長輩的面打開紅包是不禮貌的行為,這點要告訴小孩子們。還有的家長在除夕夜偷偷放在孩子枕頭底下,在新年第一天讓孩子有個驚喜,開心一年。在南方尤其是廣州,他們稱紅包為「利是」,在清朝人們用一張形狀與正方形相若的紅紙,包裹銅錢,封作「利是」。而第一代的紅包袋,約於清光緒末年,印刷技術開始廣為所用時,才得以問世。當時的所謂紅包袋,做法非常簡單,只以紅紙印上黃油,再於未乾的黃油上綴上金粉,效果就如現今燙了金字的紅包袋般,而圖案則多以簡單為主,再配以吉利的字句。

關於壓歲錢董易林還找到兩個美麗的傳說。傳說一,「年」是一種古代的吃人猛獸,磨牙吮血,庶民聞之喪膽。終於有神農氏手持盤狀神器將其降服,時值農歷十二月三十日。黎民百姓遂稱這一天為「過年」,「過」字含有去除之意,過年就是去除猛獸之意。除夕夜,各家有小兒女者,用盤壯器具盛果品食物,以去邪、祈福,謂之「壓歲盤」。後來,「壓歲錢」取代了「壓歲盤」。自紙幣代替銅錢以來,便改用紅紙包封,以示吉利。

傳說二,傳說古代有一個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除夕夜裡出來,專門摸熟睡的小孩子的腦門。小孩被摸過後就會發高燒、說夢話,退燒後就會變成痴呆瘋癲的傻子了。大人們怕祟來傷害孩子,常常在除夕整夜亮燈不睡,這也叫做「守祟」。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婦倆老年得子,十分珍愛。在這年三十晚上,為了防止祟來侵擾,這對老夫妻不敢睡覺,用紅紙包了幾枚銅錢,逗著孩子玩。但隨著夜漸漸深了,小孩子受不了,先睡著了,老夫妻年歲大,也熬不住,一看都已是四更天了,想來那祟該不會來傷害他們的孩子了吧!這對老夫妻便把包好的幾枚銅錢放在他的枕邊,睡了。可他們剛一睡著,一陣陰風吹過,黑矮的小妖就進了屋,就在他要用手摸孩子頭的時候,突然孩子枕邊發出一道金光,祟尖叫著逃跑了。很快,這件事就傳開來,大家紛紛效仿,在大年除夕夜裡用紅紙包上錢給孩子,祟就不敢再來侵擾了。因而人們把這種錢叫「壓祟錢」,「祟」與「歲」發音相同,日久天長,就被稱為「壓歲錢」了。國際周易董易林

民俗學家說,壓歲錢的祝福意義遠高於流通價值

新華社沈陽2月12日專電(記者魏運亨)過年給孩子一些壓歲錢是我國的傳統民俗。中國民俗學會名譽理事長烏丙安教授說,往昔的壓歲錢飽含著長輩對晚輩的祈福求安,並不注重流通價值。許多現代人不了解這一民俗內涵,除夕夜給孩子巨額現金或銀行卡,個別人甚至以壓歲錢名義謀私行賄,這實在是對壓歲錢本意的褻瀆和異化。烏丙安教授告訴記者,關於壓歲錢的來由,民間曾有一些流傳甚廣的故事,比如說古時候有一個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來禍害小孩。於是人們就點亮燈火通宵不睡,並把銅錢放在孩子枕邊以避邪,這就是「守祟」「壓祟」,後來也稱為「守歲」「壓歲」。但這些傳說於史無據,不足為憑。壓歲錢的習俗真正始於何時眾說紛紜。

據史料記載,至少在漢代就出現了專門用於佩戴玩賞的錢幣狀避邪品,其正面多為「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吉祥詞語,背面則鑄有龍鳳、雙魚等圖案。到了唐代,宮廷里春日散錢之風盛行。宋元以後,過年給小孩子「壓歲錢」已成為民俗。據《燕京歲時記》記載,明清朝代,民間普遍流行「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為什麼壓歲錢要用銅錢呢?因為銅錢是皇帝下詔鑄制的,過去說皇帝是真龍天子,所以老百姓也認為銅錢能鎮邪。78歲的烏丙安回憶說,他小時候收到的壓歲錢,往往就是一串康熙通寶或乾隆通寶,市場早已不再流通,但能感受到長輩的深切祝福。

烏丙安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壓歲錢除了祈福求安之外還增強了流通價值。清代曾有一首題為《壓歲錢》的詩中描繪說:「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壓歲錢成了兒童的零花錢,這也無可厚非。但凡事要有度,如果以給多少現金、儲蓄卡來衡量長輩的關愛程度,那就大錯特錯了。

不同年代 不同壓歲錢

出生於 50年代初

壓歲錢的象徵意義快沒了,只剩下流通價值和人際關系的功利性。

那時候一年到頭也只有過年的時候我們做小孩的才會有屬於自己的零用錢,也就是壓歲錢。記得小時侯我只有一毛錢的壓歲錢,而我兩個弟弟分別只有六分錢和四分錢,我之所以可以比弟弟多一些壓歲錢是因為我是家裡的長女,一年到頭會幫父母做很多家務,煮飯、洗衣服、找豬菜都要做。可能是我小時侯比較懂事吧,我一毛錢的壓歲錢都是拿六分錢給家裡買半斤醬油,剩下的四分錢則買兩個麵粉餅一家人一起吃,不過父母都讓我們吃,那個麵粉餅和西北人的饃差不多,不過沒那麼厚、那麼大。倒是兩個弟弟會為了壓歲錢的多少而不高興,我父親脾氣比較急,眼睛一瞪他倆就不敢吱聲了,可是過一會兒,他倆又會因為買東西吃分不均勻而爭吵起來。我兩個弟弟從來也沒有拿到過一毛錢的壓歲錢。1960年,我父親為了養活一家五口人而要求下放到了農村,我們也就再也沒有壓歲錢了。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整個國家都很貧困。在我們家附近住有一對夫妻,都是縣里的領導,他們的小孩也只有五毛錢的壓歲錢,不過在我們眼裡那已經是很了不起的財富了。

出生於60年代

(一)聞著炮香,含著香糖,身著新衣,看著大人們忙裡忙外地趕做年飯,過年真是個好日子!當然,我們做晚輩的還能喜滋滋地撈「一筆」壓歲錢呢。

粗糙的紅紙里包著兩塊錢,那時對我來說,就是莫大的歡喜了。可以買很多東西啊,像黑而硬的水果糖,有三分一塊的,有5分一塊的;上面用紅色綠色點了喜慶出來的米花糖,幾分錢一個;一角錢可以買回一把五顏六色的糖豆;女孩子愛臭美,扎辮子用的蝴蝶結是必不可少的,有鮮綠鮮綠的,有粉紅粉紅的,非常亮氣張揚的那種,隨風飄在凜冽的嚴冬里,寫意著幾分喜氣,幾分溫暖。小朋友們大多會有一個自己的存錢罐子,那叮當作響的硬幣聲承載著許許多多的願望與孩童時代的夢想……捻著壓歲錢,看一看,想一想,還真有些拿不定主意呢,最終還是把它小心翼翼地投進了存錢罐。

記得那時大年初一一大早起來,就是到枕頭底下摸索,三十晚上睡覺後父母就把紅紙包塞在枕頭下了。初二穿了新衣服給親戚拜年,姥姥舅爺叔伯大嬸姑姑姨姨,一個個的頭磕下去,回來時也有相當可觀的收獲了。有一年壓歲錢收有十八塊錢之巨,簡直象是個富翁了。鄰里小朋友之間的攀比也時時讓人沮喪或者得意洋洋。鄰居家有個叫紅丫的女孩子,父親在某機關做著個小官,出手「豪闊」,每年有數十塊嶄新的票子進兜,在小朋友們面前她總是趾高氣揚的山雞模樣。她也不時地跑到附近小賣部買回一些糖果零食分給大家,儼然是我們這群鼻涕孩的頭頭了!而我們樓下的軍軍家,父親是個殘疾人,母親身體不好常年病卧在床,家有兄妹三人,過年也沒有什麼新衣服穿,壓歲錢就更沒有指望了。他人總是不吭不哈地躲在角落裡,遠遠地看著我們撒歡。在童年的記憶里,這刻錄著某種人世的不平與炎涼的場景,久久印在腦海里。

光陰似箭,斗轉星移,一歲歲的大了起來,壓歲錢也漸漸的多了,卻難以找到小時候才有的那種歡喜了。直到有一天,我隨朋友到他家裡過年,有幾個高高低低的小孩子上來給我拜年,我笑嘻嘻地給他們發糖果,孩子們還是纏著不走,我還不知覺,旁邊孩子父母的臉色就有些不大好看的樣子。朋友解圍,從兜里掏出來錢來分給大家:「發紅包,發紅包。」兩個孩子雀躍著去了。我看見那兩張面額一百的鈔票,愕然了一下,突然想起了在我枕頭下壓著,被汗濕的小手攥著的兩塊錢了……。

(二)當時的政治色彩至今記憶猶新,但是這對壓歲錢的影響不大,倒是因為物質的貧乏,以至於我每年過年得絞盡腦汁想辦法怎麼把壓歲錢留在手上。

印象中母親總是年三十夜把壓歲錢給了我,也只有兩三毛錢,到了年初一出門玩之前又給收回去了。上三年級時,我對錢有了概念,對母親的這種做法不滿。一放寒假我就跟母親商量不要把壓歲錢收回去,讓我買一串鞭炮玩,再買一些豆子糖吃(一分錢有十粒黃豆般大小的糖丸),但遭到母親的拒絕。不過我還是有辦法,年三十跑到和我們家相熟供銷社阿公那裡先賒了一串一毛九的鞭炮、三根三分錢的不帶橡皮擦的鉛筆和二十粒豆子糖,年初一母親按慣例要把錢收回去的時候,我把賒來的東西給她看,說這三毛錢得付給供銷社。母親當時氣得想揍我,好在是年初一,我才躲過這場打。四年級過年時,我再去供銷社阿公那裡賒帳就不管用了,因為母親有交代,但這也還沒有難住我,我還是在吃完年夜飯後假裝出門玩把那三毛錢給用了。大約是念初一的時候,我發現母親特別迷信,便編了一個故事說,某人的奶奶說了,壓歲錢是不能收回去的,否則小孩一年會多病多災,母親聽後沉默了很久,也沒有言語。不過從那年起,母親就再也沒有把給我和弟弟妹妹的壓歲錢收回去了,這時我的壓歲錢已經漲價到了五毛,到高三那年收過最後一次兩元錢的壓歲錢後就再也沒有收過壓歲錢了,因為母親說我18歲了,是大人了。

出生於70年代的農村

1983年,我剛滿8歲,上小學二年級。期末考試我得了雙百分,捧回了一張獎狀。娘很高興。其實那一年娘都是很高興的,現在想起來,那應該是我們村實行聯產承包的第一年,家裡平時也可以經常吃上白面了。年貨也比往年置得多。還沒到過年,就吃了一頓餃子了。大年三十晚上,吃了餃子,在祖宗牌位前磕了頭,娘笑呵呵地遞過來一張嶄新的2角票子:「乖,給你的壓歲錢。今年不用再上交了,留著自己買耍貨吧。」

在那之前,我從來沒有過零花錢。壓歲錢都是在手裡停上一夜,第二天就乖乖上交的。拿著2角錢,感覺自己像個富翁一樣。捨不得折舊了,把它平展展地夾在課本里,然後把課本壓在褥子下面。半夜裡起來撒尿,又翻開褥子看了看還在,這才安心地上床睡覺。到小賣鋪和學校門口的小攤上看了無數次:火柴是2分錢1盒;漂亮的作業本是2分錢1本;1分錢可以買20個糖豆,買3個小鞭;就是我最喜歡的糖人兒,一個也不過3分錢。2角錢真是好大的一筆財富呢。什麼都想買,卻什麼也沒捨得買。一直沒捨得花那2角錢。一直到了元宵節前,嫁在山西的姑媽很意外地帶著表妹來走親戚,娘毫無准備,手裡沒有錢給表妹壓歲,就向我借了那2角錢。姑媽臨走時,又給了我2角錢壓歲。娘說你就留著吧,就算是娘還了你的。開學時買了1個帶熊貓圖案的本子,1根帶橡皮頭的鉛筆,花了4分錢。後來又買了20個糖豆,用草紙包著,塞在枕頭底下,吃了好長時間,最後都融化了,粘到了紙上。大約過了半年,爹生病住了院。娘到處借錢。我就從床後面牆洞里掏出那個小紙包來,把剩下的1角5分錢給了娘。娘拿著錢,摟著我,哭了。

壓歲錢,請回到象徵意義時代

過年給小孩發紅包,已經在不經意間「約定俗成」,成為國人的慣例。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人派給小孩的壓歲錢也「水漲船高」,有消息稱孩子每年收到的壓歲錢少則幾千、多則幾萬。

除了呼籲家長們要讓自己的孩子樹立理財觀念、合理支配壓歲錢以外,筆者認為:春節期間,大人給孩子派發壓歲錢,不應該用數量多少來衡量,壓歲錢的象徵意義應該重於一切。一種全新的壓歲錢觀念有必要在全社會積極倡導,輿論應促使其形成。

在傳統觀念中: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更為常見的形式則是由長輩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

時至今日,壓歲錢的派發多採取後述一種形式,但是在現實操作中往往變了味兒:長輩給晚輩「包利市」時擺闊,一擲千金,對這些錢的去向則不聞不問;有人給領導的子女包個「大紅包」,變相賄賂;孩子們之間相互攀比,看看「誰收到的壓歲錢更多」;更有甚者,有的小孩竟然大肆「揮霍」壓歲錢,深圳一個「小孩」收到萬元壓歲錢後,去酒店點一桌不下2000元的飯菜招待「朋友」……

諸如此類的種種陋態,折射出我們對壓歲錢這種並不新鮮事物的誤讀,都根源於國人對壓歲錢這種傳統文化的漠視。

壓歲錢,在傳統里只不過是春節時候的一種「文化圖騰」,演化至今日,這種「文化圖騰」的功能也不該變為某些人「創收」、「謀利」和「揮霍」的代名詞。如果缺乏這種傳統文化理念,不管我們的家長如何去引導孩子樹立理財觀念,「變味壓歲錢」給孩子、社會帶來的弊端也還將不斷浮現,最終成為一個讓人頭痛、無解的大難題。歷經了無數風霜雪雨洗刷,已到了壓歲錢回歸其本義的時候了。我們應該積極倡導各位家長,給孩子派壓歲錢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尊重壓歲錢的傳統象徵性意義,而非盲目追求數量、派頭。如果經濟許可而又真的有心,家長不妨在給孩子們僅夠「零花」的壓歲錢之餘,給他們送上一份全年的保險單、送去一套高質精美的書籍或文具、送上幾張健身卡或者運動券……這樣既能防範孩子濫用壓歲錢,又能讓孩子的前途更有質量和保障,何樂而不為呢?

在壓歲錢「橫行」的春節期間,我們著實無權也無力去干涉每個人應該派發多少壓歲錢,因為這是個人的權利與自由。但是為了「拯救」我們的孩子,防止一些壓歲錢帶來的弊端,凈化這個畸形的壓歲錢「市場」,我想每個家長都責無旁貸、要身先力行。

讓我們共同期待:壓歲錢,回到象徵意義時代!黑龍江日報 鄧璟

精神壓歲錢——壓歲言和壓歲書

「壓歲不必都用錢」,隨著壓歲錢的水漲船高,越來越多的人提出用其他更有意義的方式代替壓歲錢,既能表達出長輩的關愛,也能避免壓歲錢帶來的負面影響。今年也出現了一些新花樣,不少家長和長輩改送孩子「壓歲書」,不少家長選擇一套套叢書送給子女當作新年禮物,免去了壓歲錢。買書不僅對孩子學習有幫助,另一方面也包含著自己對孩子的一片期待。

除了壓歲書,「壓歲言」成為網路「壓歲錢」爭論的「寵兒」,許多人在論壇上發言提倡「壓歲言」。有人說,「言」有對象,言的過程也是思想交流,汲取的過程。春節期間,家長和親友跟孩子談談心,回憶過去,展望未來,提出希望,豈是「錢」能代替的?

另外,「言」是精神,錢為物質,過年提倡移風易俗,若用精神「壓歲」,品位提高了,也便於和某些陳規陋習「訣別」。「錢」的價值有限,「言」的意義深遠,一番語重心長之「言」,孩子受到啟迪可以受益無窮……其實「壓歲言」的倡議幾年前已經有人實踐。「壓歲錢」用完了也就沒了,但壓歲的話寄託著長輩的希冀與心意,讓人難以忘懷,又可以長時間保存,是孩子們的一筆精神財富。中國經濟網

「壓歲錢」管理計劃讓壓歲錢 「壓」出些新意

新華網北京2月18日專電(記者李文川)對孩子來說,春節無疑是一年中熱鬧也期待的節日,但是,由於壓歲錢來得太容易,一些孩子花起來大手大腳,無所顧忌,不少小孩的「壓歲錢」白白揮霍掉了。更令家長擔憂的是,孩子們之間還開始學會「鬥富」,相互攀比擺闊。種種現象無不提醒我們,「壓歲錢」暗藏著隱患,處理不當,將帶來一系列教育問題。

對於孩子的「壓歲錢」收入,有的家長採取「沒收」政策,分文不留,「免得孩子亂花」;有的家長為了「照顧孩子的情緒」,將絕大部分收歸「家」有,僅留下極少的部分供孩子自由支配;而有的家長則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允許孩子完全獨立支配這筆錢,為的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用好「壓歲錢」呢?不少兒童教育專家指出,做一個「壓歲錢」的管理計劃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交學費當零花。將「壓歲錢」攢起來作為下學期的學費,是大部分家庭的做法。對於不大富裕的家庭,更應該教育孩子這樣做。至於剩餘的部分則可以留下作日常零用。

為了監督孩子的開銷,家長還可建議孩子立個賬本,教會他做好預算與結算。如在新學期到來前幫助孩子開列生活學習所學的物品清單,對這些物品的價格作出預估並與自己的「存款」相比較,對預算超支,讓孩子決定裁減。

這樣一來,孩子也可以了解父母是如何合理安排收支的,學會預算,財務決策等。而且,將每一筆日常開銷都記錄在冊,每月月末做一次結算。這一做法,既可以減輕家長的經濟負擔,還能培養孩子的自立精神和家庭責任感,可謂一舉兩得。

存銀行學理財。「壓歲錢」存入銀行可以說是最簡單的辦法。有的家長和孩子商量好,從小學就開始把錢存入銀行攢大學的學費。如果孩子已經上中學,家長還可以將銀行的這筆錢交給他自己打理,並當參謀。

值得一提的是,家長還不妨將銀行儲蓄的方法、種類、利率、計算利息等知識順便教授給孩子,或者鼓勵孩子自己上銀行開設儲蓄自動轉存賬戶、買禮儀定期存單、辦信用卡等。這樣做目的在於使孩子從小懂得一定的金融知識,幫助其成為「理財專家」。

買保險獻愛心。用「壓歲錢」給孩子買保險是一種越來越時興的選擇。據了解,各家保險公司針對孩子的成長需求,設計了多種險種,如「少兒保險」、「升學保險」、「少兒意外傷害險」。家長可視「壓歲錢」數目或買一次性付款方式的險種,也可以選擇買分期付款每年贈送方式的險種。

不少家長認為,用「壓歲錢」幫孩子買一份保險,也就為孩子今後的生活增添了一份保障,這也是父母對孩子的另一種關愛。

除此之外,家長也可以指導孩子把錢用到幫助別人的身上,比如資助殘疾人、家庭貧困的人,愛心捐助讓孩子從小學會關心別人。當然,「壓歲錢」的用途還有很多,如為孩子訂購報刊、購買電腦、上培訓課等,幫助孩子開闊眼界,增長知識。

兒童教育專家指出,無論是選擇哪種方案,要注意的是,一方面要結合孩子的年齡、家庭經濟狀況等客觀條件,另一方面也要結合孩子的理想、愛好等主觀需求。

總之,「壓歲錢」不要在日常生活中零打碎敲地花掉了,而是要以理財的觀念,將它用好,使之增值,並讓孩子能在這項理財投資並充滿樂趣的活動中,不斷地認識錢的意義及增值的方法,避免讓孩子誤入歧途,同時,又能將這筆家庭財富發揮最大效用。

香港人過年習俗:全盒、紅包、團年飯

新華網香港2月17日電(記者張雅詩)擺放好鮮花,貼上春聯,預備團年飯……香港人早在春節前一周就開始張羅過年。

香港一句俗語說「年廿八,洗邋遢」,家家戶戶都趕緊在正月初一前進行「大掃除」,把家居打掃干凈,再掛上新的裝飾物,代表除舊迎新。年花也是裝飾家居不可少的。今年不但寓意大吉大利的桔子和桃花依舊熱賣,新興的蘭花也越來越受市民歡迎。

布置好家居,便要張羅吃的。客人到家裡來拜年,主人家沏出香茶後,會端上外表精緻、內容豐富的「全盒」。所謂「全盒」,是新年時用來盛賀年小吃的盒子,一般是圓形的,寓意一團和氣。

全盒裡分成多個格子,人們通常把瓜子放在中間一格,其他格子則隨意放些零食。按照香港人的習慣,會邀請客人先嘗瓜子,他們形容抓瓜子的動作為「抓銀子」,寓意新的一年裡增財添富。

恭喜發財!利是(紅包)拿來!是新春期間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新的一年,什麼都要新的,紅包里的錢幣也不例外,所以每年春節前各家銀行都擠滿了換新紙幣的人。由於經濟欣欣向榮,不少香港人都表示在封紅包時會比去年闊綽。

香港人很重視年夜飯,並稱其為「團年」。每逢春節臨近,港島區以售賣參茸海味聞名的上環必定人頭攢動,擠滿了為年夜飯作準備的市民。辛苦了一年,大家都願意多花點錢,買點海參、干貝等,趁著除夕夜親自做點好吃的和家人分享。當然,現在不少人,特別是年輕一代卻喜歡在外面的飯店去吃團年飯,主要是圖個省事、方便。

改一改發紅包的習俗

農歷新年時長輩給幼輩發紅包,意義深長。這不僅是華族的習俗與傳統,表達了長輩們在新年裡的強烈願望,就是討個吉利,希望在新的一年裡事事如意,沾有喜氣和財氣;而且也表達了長輩們對幼輩們的一片愛心,希望他們在新的一年裡工作學習順利,平安幸福。

所以以前也有人稱發紅包為發「壓歲錢」。同時,對我們幼輩來說,接紅包不僅是給我們帶來了一份份的驚喜,更重要的這是一次感染傳統文化的良好機會。所以我認為發紅包習俗不能廢除,相反應一代一代傳下去,將其發揚光大。然而,為了減少大人們及長輩們在金錢上的負擔,我有幾項建議供大家討論:

一、關於紅包的形式,應該鼓勵藝術家和商家設計更多款式新穎的種類,讓國人挑選。除了印上一些吉祥如意的詞句,如:「福」、「發」、「財」等字樣和生肖圖像外,也可以印上一些有關春節的春聯,名詩和名句,讓大家在發紅包和接紅包的同時,也學習華族傳統文化及華語知識。另外,也可印上一些有趣的燈謎,以增加春節的氣氛。

二、關於紅包的內容,我認為發紅包不應是光發「錢包」。所以不僅可以在紅包里裝錢(數目可從兩元到十元為宜),也可以放一些其他的物品。正如新視廣告中所講的,紅包中可放入慈善彩票,不僅給幼輩們發了一個紅包,同時也給他們灌輸行善積德、做好事的華族傳統思想。當然,對一些收集郵票、電話卡和車資卡等的人來講,如果打開紅包,發現裡面裝的竟是一張自己心愛的、缺少的或盼望已久的郵票、電話卡或車資卡時,那一定會有難以想像的驚喜。

三、提倡送中西結合式的紅包。大家知道在聖誕節是不發紅包而是送禮物的。那麼為什麼我們不能在春節期間特別印刷一些大小不等的紅包,讓長輩們也裝一些禮物給幼輩們。例如:今年是豬年,如果打開紅包一看,裡面裝的是一隻可愛的胖乎乎玩具小豬,孩子們一定會很高興。當然也可以裝一些幼輩們平時心愛的、喜歡的諸如學慣用具等禮物。我相信發這樣的紅包所帶來的喜氣和驚喜一定不亞於裝錢的紅包。

四、最後,有關送紅包的對象,我覺得如果說內容變化了,送的對象也可改變。這不必局限於長輩給幼輩送紅包,更應該鼓勵年輕一代向老年的長輩們送紅包。他們辛辛苦苦幹了一輩子活,現在退休了,生活中往往缺少驚喜。如果在新年時也給他們送一個大紅包,一定會給他們帶來十分的驚喜。

總而言之,隨著時代的變遷與進步,我認為送紅包的習俗,不僅要一代一代地傳下去,而且可以具創意的的形式、內容與不同的對象,將其發揚光大。全球華社網華京京(來源:綜合)(新華網)

『伍』 紅包外面的「恭祝、敬賀」分別寫什麼

恭祝後面寫祝福的話,敬賀後面寫自己的名字。

『陸』 為什麼過年有紅包

農歷新年時長輩給幼輩發紅包,意義深長。這不僅是華族的習俗與傳統,表達了長輩們在新年裡的強烈願望,就是討個吉利,希望在新的一年裡事事如意,沾有喜氣和財氣;而且也表達了長輩們對幼輩們的一片愛心,希望他們在新的一年裡工作學習順利,平安幸福。

所以以前也有人稱發紅包為發「壓歲錢」。同時,對我們幼輩來說,接紅包不僅是給我們帶來了一份份的驚喜,更重要的這是一次感染傳統文化的良好機會。所以我認為發紅包習俗不能廢除,相反應一代一代傳下去,將其發揚光大。然而,為了減少大人們及長輩們在金錢上的負擔,我有幾項建議供大家討論:

一、關於紅包的形式,應該鼓勵藝術家和商家設計更多款式新穎的種類,讓國人挑選。除了印上一些吉祥如意的詞句,如:「福」、「發」、「財」等字樣和生肖圖像外,也可以印上一些有關春節的春聯,名詩和名句,讓大家在發紅包和接紅包的同時,也學習華族傳統文化及華語知識。另外,也可印上一些有趣的燈謎,以增加春節的氣氛。

二、關於紅包的內容,我認為發紅包不應是光發「錢包」。所以不僅可以在紅包里裝錢(數目可從兩元到十元為宜),也可以放一些其他的物品。正如新視廣告中所講的,紅包中可放入慈善彩票,不僅給幼輩們發了一個紅包,同時也給他們灌輸行善積德、做好事的華族傳統思想。當然,對一些收集郵票、電話卡和車資卡等的人來講,如果打開紅包,發現裡面裝的竟是一張自己心愛的、缺少的或盼望已久的郵票、電話卡或車資卡時,那一定會有難以想像的驚喜。

三、提倡送中西結合式的紅包。大家知道在聖誕節是不發紅包而是送禮物的。那麼為什麼我們不能在春節期間特別印刷一些大小不等的紅包,讓長輩們也裝一些禮物給幼輩們。例如:今年是兔年,如果打開紅包一看,裡面裝的是一隻可愛的白絨絨玩具小白兔,孩子們一定會很高興。當然也可以裝一些幼輩們平時心愛的、喜歡的諸如學慣用具等禮物。我相信發這樣的紅包所帶來的喜氣和驚喜一定不亞於裝錢的紅包。更何況,現在經濟不景氣,這樣做還能給商家帶來更多的商業機會,促進新加坡的經濟。

四、最後,有關送紅包的對象,我覺得如果說內容變化了,送的對象也可改變。這不必局限於長輩給幼輩送紅包,更應該鼓勵年輕一代向老年的長輩們送紅包。他們辛辛苦苦幹了一輩子活,現在退休了,生活中往往缺少驚喜。如果在新年時也給他們送一個大紅包,一定會給他們帶來十分的驚喜。

總而言之,隨著時代的變遷與進步,我認為送紅包的習俗,不僅要一代一代地傳下去,而且可以具創意的的形式、內容與不同的對象,將其發揚光大。

『柒』 過年給紅包多少合適

過年給紅包就是討個喜慶,是一種心情,所以沒有什麼多少,不宜太多,但也不可太少,紅包應該在50--500元之間比較合適,一般100元為佳,僅供參考。

『捌』 小年發多少紅包

在日常生活中,小年是一年之中很特別的一個傳統節日,會有很多的習俗和禁忌,很多人都會准備迎新年。那麼2018小年發紅包什麼數字寓意好?

2017小年紅包發多少合適

近年來,發紅包彷彿已經成為了人們聯絡感情的方式之一。無聊的時候發一個多人紅包搶一下娛樂一下,逢年過節的時候發一個代表吉利的紅包表達祝福,那麼2017年小年紅包發多少合適?一起來看看!

微信發紅包數字含義大全:

1.68、16.8、168——一路發

1.78、17.8、178——一起發

1.88、18.8、188——一直發發發

0.66、6.6、6.66、66.6、66.66——順順順順、一帆風順

0.88、8.8、8.88、88.8、88.88——發發發

0.99、9.9、9.99、99.9、99.99——意思是你和朋友的友誼天長地久

20.99、21.88、29.98、29.99、20.09——兩人友誼長長久久

5.30、53.0、530 ——我想你

53.406、5340——我想死你

34.06、3406 ——想死你啦

20.99、20999 ——愛你久久

1001——千里挑一

100.1——百里挑一

13.14——一生一世,131.4

15.88、158.8——圖的就是一輩子我

1.66、16.6、16.66、166、166.6——人生一路順風

1.99、19.99,199.9,1999——一輩子長久

5.20、520——我愛你

2.58、25.8、258——愛我吧

3.60、360、36.0——想念你

3.4、34——相思

25.13、2513 ——愛我一生

20.13、2013 ——愛你一生

15.73、1573 ——一往情深

19.20、1920 ——永久愛你

34.56、3456 ——相思無用

80.50、8050——抱你吻你

70 ——親你

99.50、9950 ——久久吻你

13.72、1372 ——一廂情願

7.75、77.5 775 ——親親我

8.85、88.5、885 ——抱抱我

52.40、5240 ——我愛死你

2.40、24.0 ——愛死你

24.06、2406 ——愛死你啦#p#副標題#e#

2017年小年是幾月幾號

2018年02月08日 星期四 (丁酉年(雞年)臘月廿三)

農歷臘月廿三是小年。小年意味著人們開始准備年貨,乾乾凈凈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