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叫知識分子
時常聽人們戲謔讀書人,說「知識越多越反動」。細細一想,這裡面有不少值得探討的東西,比如說,什麼叫知識分子就很值得思考。什麼樣的讀書人才叫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是怎麼個分類的?為什麼知識越多就越反動了?如此說來還不如不要知識。但是反過來一想,我們正在構築知識型社會,怎麼可能不要知識呢?要知識自然要知識的載體,知識的載體可不就是知識分子?不但要,而且還要「和諧」。所謂的「和諧」就是叫你知識多了還不要反動。
那麼,什麼叫知識分子呢?以筆者看來,就是接受過一定程度的教育,以腦力勞動為主體的個體的人或一類人整體的集合。我一般不喜歡對什麼個東西下定義,所以這個定義下的也不倫不類。但2004年底有個以《解放日報》評論員為諧音的作者叫吉方平的,在該報上發表了一篇叫《「公共知識分子」論》的文章,後有被《人民日報》全文轉載,他說「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是人民大眾的一分子,是黨領導下的一個群體,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個定義下的比我下的那個定義還混蛋。很簡單因為知識分子早在我中華的歷史上就有了,而中華歷史肯定是比黨的歷史要悠久的多。准此,他的這個馬屁拍的實在不像個知識分子。
那麼什麼樣的讀書人才叫知識分子呢?如果以讀書多少來論,該分為大知識分子、中知識分子和小知識分子。這么說院士、博士、碩士該算是大知識分子了,依此類推學士可以算中知識分子,學士以下讀過書的人就是小知識分子了。
但是怎麼就還感覺到不是這么回事?比如那些搞政治的人,也讀過書,甚至還是博士,自然也有不少的學問,而且也是以腦力勞動為主的,但他們很明顯不屬於知識分子的范疇,所以我上面下的定義也是狗屁不通。因為就如數學上的集合一樣,只說了他們之間的交集,而沒有相交的部分卻沒有說出來,所以要給知識分子分類確實是一件麻煩的事。
但是我記得西方的一位哲人就曾給知識分子分過類,他把知識分子分為三類,一類是幕僚型知識分子,即葛蘭西稱之謂「統治集團的管家」;一類是技術型知識分子,就是技術專家;一類為人文知識分子。前兩者好理解,因為可以結合我國的歷史和現實,比如古代就流行過「養士」,其實就是幕僚,其幕僚和士就是知識分子了,現代的幕僚說白了,就是秘書,是某某研究中心,其特徵還是脫不了一個「養」字。與下面所說的「上書房行走」屬於一類。
而技術型的知識分子無疑是真正的知識分子了,他們搞的都是高科技,比如古代的張衡、李冰等等在現如今就是工程院院士,他們到底為社會作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所以這一類知識分子是永遠值得人們景仰的。
惟獨人文知識分子很復雜,所以還要作進一步的劃分。鄙人不揣冒昧,對人文知識分子可以劃分為以下幾類:風花雪月型、考古型、隱士型、上書房行走型、和腦生反骨型。且容小子一一析之:
首先是風花雪月型。好理解,這類知識分子就是不問時世,「春有鮮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像古時候的李白、李商隱、柳三變、唐伯虎等知識分子就是這一類,他們或是不滿權貴而流連於山水之間,或是不被權貴所容而嬉戲於青樓紅粉之中,或是蓬頭跣足於鬧市,或是醉心於琴棋書畫,而藏於山野寺廟。參差不齊,要用現實的眼光看這一類人,就是頹廢,就是無聊。但他們卻以為人生苦短,如白駒過隙,或嬉笑怒罵,或對酒當歌,或對著天空和星星哀嘆。雖對社會無益,但也無害。
其次為考古型知識分子。考古型的知識分子與其他知識分子還是有所區別的,現代的時勢他管不著,因為鬧不好會扣上「右派」的帽子,所以沉入故紙堆里,如清朝初始時就以考據著稱,為什麼?怕文字獄,所以才考古,但是考本國的古還是有危險,於是索性就考外國的古,介紹一些外國的東西,離里中國更遠。但這類的知識分子不是沒有思想,而是怕,但是骨子裡仍有悲憫情懷,所以或借古諷今,或借外諷內,以微風細雨潤之。這類知識分子可敬,但也可嘆。難道不是嗎?
再次就到了隱士型。隱士型的知識分子無論是現代還是古代都很多。這叫打不過你,我讓你,我自己圖開心,圖消遙。以老子的思想為宗旨。這類知識分子經過了打和博的階段,知道時世、世事的不易。之所以歸隱,一是覺得不好玩了,如以鳥般「戀舊林」的陶淵明,如魚般入西湖的范蠡,再不濟就象王國維也投入了頤和園的湖,等等等等。二是不帶你玩了,因為負有盛名,不便於消滅,不如就讓你歸隱。變大隱為小隱,隱於野。到底落得了善終。這一類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再再次為「上書房行走型」。這一類的人也算是知識分子,而且有不少還是弘學大儒,美其名曰:「大隱隱於朝」,他們以皇上的聖旨為載體,推動社會的變革。這也怪不得他們,其一是志向所然,如孔子曰:「士不可不宏毅,任重而道遠」。且又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實在要怪的話,就怪皇上太英明了,士能為我所用,何樂不為?唐太宗開科舉取士後大喜:「天下士子盡入我瓮中也」。而士子卻甘心被驅,且謂之「士為知己者死」。這似乎竟成為士的最高目標了。比如現而今的兩院院士,誰不垂涎?即被統治者視為知己,且又有豐厚的俸祿,自然得為主人效力,這么說稱之謂「御用」也就不過分了。其二為生存所迫,如果要養成獨立的思想,最簡單是要有住處,有衣足,有飯飽,至於要求「食有魚、出有車」那已是將自己買了,在待價而沽呢。如果切斷了他們的麵包,或乾脆將其共產,你還不乖乖的投靠於麵包?悲兮,麵包!麵包,悲兮!所幸現在不搞共產了,在搞私有制,也許將來有了「破帽遮顏」、有了麵包,他們就不在上書房行走了,也未可知。
最後該說說到腦生反骨型的了。所謂腦生反骨型的知識分子,他們敢於直面現實,且心存濟世情懷,不甘被豢養,獨立特行,與體制保持一定的距離,於體制外叫囂,他們不是隸屬於某一個人,某一個集團,而是屬於自己,善於整個社會。如飛蛾撲火也在所不惜,可惜的是他們的聲音一般不被聽到,一方面是沒有他們說話的地方,就是偶爾被聽到了,人家也裝著聽不見。他們的聲音屬於體制外的聲音。很不好聽,甚至很難聽。所以這樣的知識分子在歷史上就很難找到了,簡直成了國寶,如李贄、如魯迅。就連魯迅還有人不認為他是知識分子,因為他不是學士、不是碩士、更不是博士。這些知識分子因為不能造導彈,不願在「上書房行走」,不甘被收買,沒有誰給他們任務,甚至還面臨著來自四面八方莫名的壓力。但他們還像「一條老狗」樣的一廂情願的在叫,這樣的叫聲只是出於一種道義、出於一種良心。所以他們活的很累,很辛苦。如在元代就被放在官、吏、僧、道、醫、工、獵、民之後,放在乞丐之上,謂之老九,甚至就連老九都在加上一個臭字,鬧不好,人家一翻臉,腦袋就搬了家。可是因為他叫的聲音通過各種渠道傳的很遠,所以他們是屬於公共的。
准此我以為區分一個人文知識分子的思想是否具有公共性,是否具有自己的靈魂,其「分水嶺」就是在於是否在體制內還是在體制外叫。
而今連這樣叫聲都很難聽到了,都被收買在上書房行走了嗎?還是考古去了?抑或是玩風花雪月去了?所以只剩下李敖這么個四不象還在走俏了。
『貳』 知識分子的定義是什麼
知識分子是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的,主要以創造、積累、傳播、管理及應用科學文化知識為職業的腦力勞動者。
知識分子主要分布在科學研究、教育、工程技術、文化藝術、醫療衛生等領域。知識分子是古代讀書人,或古代「士」的現代延續。古代讀書人的抱負是要以天下為己任,為國(帝)分憂,為民請願,並且皇帝也確實會禮遇和尊重他們。
知識分子有三個基本特徵:
第一,受過專門訓練,掌握專門知識,懂得使用象徵符號來解釋宇宙人生。
第二,以知識為謀生手段,以腦力勞動為職業,形成一個與社會中其他階級不充分整合的、不依附於現存體制的、「自由飄游」的、相對獨立的社會階層。
第三,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對時政採取批判態度,對現狀往往不滿。
『叄』 什麼是知識分子
不帶職業背景說兩句個人立場的看法,世界范圍而言,除了極個別地區,不存在知識分子與非知識分子的分類。如在某些資本主義國家或地區,一般以資產階級、工薪階層等劃分最主流的群體,而職業上會根據領域稱某些人文科學領域的人為專業人士(如律師醫生等),也會根據職業環境劃分稱謂,如白領、藍領(往往收入更高,因風險大)等,還有以學術成就稱呼某些群體,如博士等。基本上,國外統治階層大部分都具備一定的教育背景,所以不會刻意稱有教育背景的人為知識分子。而在國內,大部分主流城市也有近幾十年未聽到過這些對讀過書有一定學術認知的人為知識分子,普遍性而言,大部分人都接受過一定教育,不管是義務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這是一個相對而言的特殊稱呼。為何在國內某些機構或者群體內仍能聽到這類叫法呢?歷史原因,這是中國在1949年由工人和農民聯軍奪得政權後,對資本家、科學家、老師、醫生、律師等不屬於工人農民階級的分類,也是帶有明顯的針對性及中立的定義,知識分子分類的出現是相對於當時執政者及其帶領的主力領導班子而言的,因為當時的統治階層大多是農民放下農具,或者工人停止生產而通過抗戰成功登上政治舞台,所以自然會把階級斗爭看成重中之重。從清朝開始,常年的農民及工人處於社會底層,被剝削、被打壓,所以當他們登上政治舞台後,會否對曾經處於他們上方階層的群體有看法、甚至常年產生沖突,這是值得探討的。但無可否認「知識分子」這一特殊分類和叫法是出自那個時代的執政者對有學術及受教育程度偏高的人的叫法,因為當時的農民及工人確實是最缺乏被教育的背景。所以某個特定時期的動亂,報復知識分子、資本家、科學家、企業家、甚至有一定成就的政治人物全面爆發。進入到新時代,超越法理的集體暴力批鬥是不允許的,領導人們更是全部屬於高教育背景的知識分子、領袖、企業家、科學家等,時代已經不一樣,當新一代領導人也開始是由有知識、有見識、有一定生活條件的人帶領後,只會成為一種優質榜樣,讓大家明白有知識是日後的必備生存條件,不再存在特意把讀過書有學識的人特殊形容成異於統治階層的群體。筆者也慶幸是活在這個時代,否則早幾十年出生,以筆者的受教育背景和學歷而言,不是被定義為知識分子就是臭四狗類,被批得體無完膚。如果現今還聽到誰刻意對別人貼標簽用帶有這些特定時期被批鬥過的群體類型稱號去拉動群眾吐口水及辱罵的,切記立即向相關部門投訴及分享情況。因為現在上面也是嚴打舊社會、舊觀念、舊作風等問題,主要還是擔心中基層有遺留這些曾經對百姓和國家發展非常不利的文盲式問題。試問哪家生了孩子不希望他多讀幾個書?哪來什麼知不知識分子,還批鬥?日後全部都會普及被教育程度,這才是真正的發展之道。
『肆』 什麼是知識分子
國內學術界一般認為,知識分子是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的,主要以創造、積累、傳播、管理及應用科學文化知識為職業的腦力勞動者,分布在科學研究、教育、工程技術、文化藝術、醫療衛生等領域,是國內通稱「中等收入階層」的主體。知識分子作為一個政治性的概念和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階層將長期存在,最終將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以及工農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之間差別的消失而消失。
關於知識分子的定義,國外的主流看法是:受過專門訓練,掌握專門知識,以知識為謀生手段,以腦力勞動為職業,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群體,是國外通稱「中產階級」的主體。
(1)知識分子是中國社會中四大勞動者之一:工人、農民、士兵、知識分子,即知識分子是腦力勞動者、專業技術勞動者。如:教師、醫生、工程師和科學家都是典型的知識分子。
(2)知識分子是古代讀書人,或古代「士」的現代延續。古代讀書人的抱負是要以天下為己任,為國(帝)分憂,為民請願,並且皇帝也確實會禮遇和尊重他們。從這個角度,現代中國社會已無知識分子。
(3)現代社會仍然有喜歡以知識分子自居的人,或以知識分子為敬語的習慣,一般指學歷較高、讀書較多的人。
(4)知識分子的蔑視名稱是臭老九,反映在元朝、文革及以後時期知識分子政治和經濟地位的低下。
(5)黨外知識分子,是指在同時代社會勞動者中具有較高程度文化專業知識,並以創造、積累、傳播文化專業知識為專門職業的腦力勞動者。知識分子是一個歷史范疇,它是社會分工和文化教育、科學技術的不普及而在特定歷史階段形成的一個社會腦力勞動者階層。
『伍』 「知識分子」指的是什麼
知識分子是指在同時代社會勞動者中具有較高程度文化專業知識,並以創造、積累、傳播文化專業知識為專門職業的腦力勞動者。知識分子是一個歷史范疇,它隨著階級的出現和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分離而產生,它也將隨著階級的消滅以及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差別的消滅而消失。所以,它是社會分工和文化教育、科學技術的不普及而在特定歷史階段形成的一個社會腦力勞動者階層。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確定知識分子的標准不同。知識分子的含義也是不同的。
『陸』 知識分子在我們當今社會中承擔著怎樣的角色
知識分子,也就是有知識的人,他們的角色應是掌握知識,應用知識,傳播知識,創新知識,揮舞知識,能帶動社會向更文明,更科學,更和諧的方向發展。他們是知識的主載者,是知識的應用者,是社會發展的探索者,更是人類文明的創造推動者。
『柒』 知識分子的標準是什麼
你好,知識分子一般是上世紀60-80年代的叫法,那個時期,文盲很多,為了體現讀書識字的重要而提出來的,那個時期一般指初中畢業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就算知識分子!隨著教育的發展,現在的要求提高了,一般指大學畢業,靠自己的專業技能生活的人!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你,你的認可和贊揚是我繼續努力下去的動力,謝謝!
學習
『捌』 如何發揮黨外知識分子的積極作用
淺談如何發揮黨外知識分子的作用
知識分子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科技興國的中堅力量,如何發揮他們的作用可以說是關繫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據調查,我縣目前共有知識分子6311人,其中黨外知識分子4566人,佔72%。其中現有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2283人,占黨外知識分子的50%。他們大多數集中在教育、衛生、農林蓄牧等系統,相當部分人在這些領域都取的了較為突出的成就,為全縣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因此,如何發揮黨外知識分子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試從內因和外因等多個方面談談如何發揮黨外知識分子的作用,與同行商榷,供領導參考。
一、黨外識知分子的特點:
一是文化層次高,科技素質好。黨外知識分子大多專注於技術領域和行業突破,知識面廣,經驗豐富,在學習上能與時俱進,在工作上能意進取,綜合素質高,常成為各科學和專業領域的帶頭人。二是淡泊名利,政治思想純。他們大多不爭權奪利,不圖虛名,務實進取與人為善,為國爭光,奉獻社會,有著強烈的愛國熱情和社會責任感,只要是能對社會進步做貢獻,他們就能咬定青山不放鬆,愛崗敬業多做貢獻。同時,我認為黨外知識分子相對來說重個人價值的實現,輕團體協作提高,重學習理論,輕管理實踐,這是相當一部分的黨外知識分子的不足之處,有待找出差距,揚長避短。
二、 如何發揮黨外知識分子的作用。
1、從黨外知識分子自身來說:一要講團結。黨外知識分子要與黨員的同事及領導搞好團結,不能因己之長自視清高,沾沾自喜,要謙虛謹慎,取得他們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不能因為自己是黨外人士,就游離於集體管理,團體協作之外,而是要與黨內外同志同舟共濟,一道完成各項工作任務而努力。其次要提高自我認識的能力,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找出自己的不足,借鑒別人的長處及優點,不斷克服自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判斷,決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要講政治。首先,政治理念堅定,要衷心擁護現行政策,擁護黨史的領導,擁護多黨合作制度,支持改革開放,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充滿信心。要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大公無私,不記個人得失,講奉獻,講正氣,開拓進取,在政治,業務上取得成效。其次,參政議政要積極。要能圍繞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積極主動就國家的大政方針建言獻策,客觀地反映社情民意,為黨和政府當好參謀,發揮協商監督作用。三要重實踐。理論聯系實際,實踐出成效,黨外知識分子不能滿足於本專業和學術理論取得的成績,更要用於實踐,服務社會,尤其在基層各種農業技術,醫療技術,教育方法都要廣泛地應用,服務於農村和農民,積極為民辦好事辦實事。
2、從黨委、政府以及統戰部門來說:從方針政策上,一要積極引導黨外知識分子看到個人價值的實現是與整個社會的發展與黨和國家的政策分不開的。黨外知識分子重視和要求個人價值的實現,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反映和表現,是受到黨和國家政策的鼓勵和保護的。黨和政府制定了保護知識產權,知識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充分體現知識價值等一系列政策,鼓勵知識分子個人價值的實現。但是,知識分子如果將個人價值的實現作為最終目標和最高追求,不顧國家和人民的整體利益,就會同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相背離。二要積極引導黨外知識分子看到個人價值的實現與黨和國家的需要,祖國的現代化建設偉大事業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舊中國,許多知識分子報國無門,個人價值也無法實現。新中國成立後,錢學森,李四光等知識分子紛紛回國,在為祖國建設貢獻力量的同時實現了個人價值。改革開發後,王選、袁隆平等一大批知識分子成了科技帶頭人,即實現了自身價值,又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實踐證明,只有將個人的價值的實現與祖國現代化建設結合起來,才能使個人價值升華為振興中華的巨大力量。三要積極為黨外知識分子實現個人價值創造條件。要積極貫徹執行黨和國家有關的知識分子政策,把黨的知識分子工作的方針政策落到實處,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要加大工作力度,採取具體措施,支持在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等領域的黨外知識分子的專家、學者出版學術著作,開展學術研究和交流活動等,進行科技創新和知識創新。要促進科學技術向顯示生產力的轉化,在促進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中充分實現和體現個人價值。
從工作措施上,一要加大與黨外知識分子聯系溝通力度。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加強同廣大黨外知識分子的參與合作。縣領導要帶頭密切聯系黨外專家學者,推心置腹,坦誠相見的與專家和知識分子交朋友,就全縣的重要工作和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了解他們的工作,思想情況。要定期按層次,按區域召開座談會,收集黨外知識分子的意見,建議和呼聲,誠懇接受批評監督,不斷改進工作。要定期掌握他們取得的成果,為他們建立人才資料庫,並提供優良的環境,更好地發揮他們的指揮和作用。二要加大黨外知識分子培養推薦使用力度。首先,在黨外知識分子的物色培養上要加強。要有計劃,有步驟地把一批優秀知識分子留在黨外,同時,給予各種教育和培訓的機會,諸如選送到各級社會主義學院,中共黨校主辦的骨幹培訓班,黨外後備幹部培訓班,系統學習黨的統戰理論政策,法律法規,市場經濟管理知識,行政管理知識,不斷拓展知識結構,提升知識層次,為黨外知識分子在實踐崗位上和領導崗位上對各種復雜的局面造就綜合素質。其次,在黨外知識分子的推薦使用上要加強。黨委組織部,統戰部要制訂工作計劃。認真物色培養舉薦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參政議政能力較強的黨外知識分子到各級人大,政府,政協等部門任職。要堅持「分層管理,立體鍛煉」的思路,採取「搭台階,換舞台,壓擔子」等辦法,突破陳規舊俗,營造有利成長環境,對突出黨外知識分子、黨外幹部輪崗換位,破格提拔越級提拔,不架空,不虛設,給位放權,並且可以適當增加非黨人士任正職的崗位,激發黨外知識分子參政從政的活力,朝看更有利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方向完善發展。三要加大為黨外知識分子排憂解難力度。尊重,理解,支持關心和寬容,是凝聚人才隊伍,充分發揮他們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催化劑」。要落實好「政治上一視同仁,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關心照顧」的政策,對黨外知識分子,在就業上給予辦證,信貸,稅費減免等優惠政策。在福利待遇上要予以適當的照顧,在知識產權保護,成果轉化獎勵上要予以支持傾斜,在職稱評比要予以跟蹤服務。營造良好的環境,做到用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使黨外知識分子人盡其用,才盡其用。
『玖』 什麼是知識分子 舉例說明
關於知識分子的定義,國外的主流看法是,知識分子是受過專門訓練,掌握專門知識,以知識為謀生手段,以腦力勞動為職業,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群體,是國外通稱「中產階級」的主體.目前,國內學術界一般認為,知識分子是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的,主要以創造、積累、傳播、管理及應用科學文化知識為職業的腦力勞動者,分布在科學研究、教育、工程技術、文化藝術、醫療衛生等領域,是國內通稱「中等收入階層」的主體.知識分子作為一個政治性的概念和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階層將長期存在,最終將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以及工農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之間差別的消失而消失.
1)知識分子是中國社會中四大勞動者之一:工人、農民、士兵、知識分子,即知識分子是腦力勞動者、專業技術勞動者.如:教師、醫生、工程師和科學家都是典型的知識分子.
2)知識分子是古代讀書人,或古代「士」的現代延續.古代讀書人的抱負是要以天下為己任,為國(帝)分憂,為民請願,並且皇帝也確實會禮遇和尊重他們.從這個角度,現代中國社會已無知識分子.
3)現代社會仍然有喜歡以知識分子自居的人,或以知識分子為敬語的習慣,一般指學歷較高、讀書較多的人.
3)知識分子的別名是臭老九,反映在元、文革及以後時期知識分子政治和經濟地位的低下.
知識分子條目補充
知識分子是一個歷史的文化的范疇.作用一個社會階層,它是在人類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和一定的文化條件下產生的.在不同歷史時期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知識分子的理解和界說頗為不同.在我國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和政治語境中,知識分子又是中國共產黨的特殊政策的對象,其中的黨外人士還是統一戰線工作的對象,除了一般理論上的界說外,還有特定的操作性界定.
釐清「知識分子」這個概念,可以從三個不同層面入手:第一,「知識分子」這個詞指稱的對象是什麼?第二,典型的知識分子具有那些基本特徵?第三,在現實生活中,知識分子實際上包括那些人?
一、「知識分子」這個詞指稱的對象是什麼?
不少中國學者認為「知識分子」這個詞是西文的譯語.台灣大學社會系的葉啟政教授對此有比較詳盡的討論.按照葉啟政的看法,「知識分子」這個概念來自西方.歐洲有關知識分子的概念有兩個,就現行較常用的英文來說,一個是intelligentsia, 另一個是intellectual.這兩個詞分屬東歐和西歐,含有不同的歷史意義.intelligentsia來自俄國,1860年由作家波波里金(Boborykin)提出,專指19世紀30到40年代把德國哲學引進俄國的一小圈人物.當時的沙皇俄國相當落後,留學生帶回西歐社會思想及生活方式,不滿當時俄國的狀況,或者滿懷烏托邦的理想高談闊論並模仿西歐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或者著手實際的社會改革,他們當中後來產生出不同的思想群體,如民粹主義、馬克思主義、自由主義、新康德主義等.另有學者認為,intelligentsia這個詞源於波蘭,1844年即由李貝爾特(Karol Libelt)使用.當時的波蘭有一個文化上同質性很高的社會階層,他們的心理特徵、生活方式、社會地位、價值體系都獨具特色.這個階層是擁有土地的城市貴族,與正在興起的中產階級有別,為了維持其獨具特色的生活方式,設立了一套自己的教育體系.在此體系中,學生學習各方面的知識,突出培養強烈的領導意識與社會責任.由此環境培養出來的人非常重視自己的學歷並以此為榮.後來這種貴族式的精神為波蘭受高等教育的人所繼承,他們勇於批判社會,以國家大事為己任.當波蘭被列強分割時,這批人成為救國和反抗統治者的主要力量.因此,從intelligentsia這個詞的歷史含義來看,知識分子是一群受過相當教育、對現狀持批判態度和反抗精神的人,他們在社會中形成一個獨特的階層.這個階層及其傳統特性在十月革命後已經逐步瓦解消失.蘇聯時代以及在十月革命影響下先後發生無產階級革命的社會主義國家,都把知識分子定義為從事腦力勞動的專業人才,不再指具有強烈社會意識及批判態度的特殊階層.西歐「知識分子」一詞的來源與東歐不同.Intellectual來自法國,起源於1898年的德雷弗斯(Dreyfus)案件.左拉在1898年1月13日以《我控訴!》為題給總統寫了一封公開信,呼籲重審德雷弗斯被誣案.第二天,這封公開信在《曙光》報上刊出,主編克雷孟梭用「知識分子宣言」(Manifeste des intellectuels)幾個字來形容它.此後,只要一提intellectuels,人們就理解為主張或同情為德雷弗斯平反的作家、教授、新聞記者們,他們對時政和時局多所指陳訾議,是政治上激進色彩很濃的人.因此,法文中的intellectuels專指一群在科學或學術上傑出的作家、教授及藝術家,他們批判政治,成為當時社會意識的中心.這種傳統淵源於法國大革命後一批受過教育的人.他們反抗當時社會既有的標准及措施,談論、鼓吹實證哲學,具有相當濃厚的革命氣息.這些人大都不在學術界,而是長年逗留在咖啡館中高談闊論,帶有波西米亞聖徒(Messianic Bohemians)式的精神,以天下為己任.就此傳統來看,intellectual沒有社會階層的含義,而注重個人心態及其在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由於這兩個詞的歷史含義有所不同,因而在現代英語中通常intellectual泛指「知識分子」,而intelligentsia則專指「知識階層」.
在中國古代,與近代西方「知識分子」涵義相近的概念是「士」或「士大夫」.「士」在中國傳統社會結構中占據著中心位置,位居士、農、工、商「四民之首」.荀子有「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的說法,道出了「士」的政治和社會文化功能.中國歷史上,自秦漢以降,在比較安定的時期,政治秩序和文化秩序的維持都落在「士」的身上;在比較黑暗或混亂的時期,「士」也往往負起政治批評或社會批評的任務.通過漢代的鄉舉里選和隋唐以降的科舉制度,「士」可以通過考試進入官僚集團,即所謂「學而優則仕」,整個官僚系統大體上是由「士」來操縱的.通過宗族、學校、鄉約、會館等社會組織,「士」成為民間社會的領導階層.因此,在一般社會心理中,「士」是「讀書明理」的人;他們所受的道德和知識訓練(以儒家經典為主)使他們成為唯一有資格治理國家和領導社會的人選.
余英時指出,中國知識分子來自一個與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源頭.從孔子開始,知識分子就以「道」自任,而這個「道」是中國所特有的.先秦三大學派——儒、墨、道——盡管各道其所道,但他們在代表「道」說話這一點上卻並無例外.西方近代知識分子基本上是脫離中古宗教的「俗世」(Secular)人物.他們盡管多少都有宗教背景,但是他們批評社會則不必根據宗教信仰或神學理論.相反地,他們的憑藉往往只是個人的「理性」或「知識良心」.另一方面,西方中古的「道」寄託在基督教.這是上帝所啟示的「道」;其代理人是教會僧侶與神學家——和世俗政治權威並立的精神權威.因此,近代西方知識分子不肯自承源於這個宗教傳統,因為他們已不復遵守「凱撒之事歸之凱撒,上帝之事歸之上帝」的原則,他們要管的正是凱撒的事.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直接承三代的傳統而起.春秋戰國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禮樂已不再出自天子,而出自諸侯,故孔子斥之為「天下無道」.統治階級既不能承擔「道」,「道」的擔子便落到了真正了解「禮意」的「士」的身上.在這個意義上,孔子可以說是中國史上最先出現的第一位知識分子.孔子以前的「士」只是古代貴族社會中的一個固定階層,孔子以後,士的處境開始變化.孔子首先便對「士」重新加以界說.他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又說:「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同上「憲問」)這種新的「士」就是我們所說的知識分子的原型.上古的「道」具有宗教性(「天道」)的成分,這個傳統到了孔子手中卻並沒有走上「天道」的方向而轉入了「人道」的領域.孔子以後,百家競起,雖所持之「道」不同,但大都以政治社會秩序的重建為最後歸宿.所以,中國知識分子的歷史性格受到他們所承繼的文化傳統的規定:就要管凱撒的事這一點來說,接近西方近代的知識分子;但是就代表「道」而言,則又接近西方中古的僧侶和神學家.
中國近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是鴉片戰爭後,在西方文明的影響下,伴隨著廢科舉、興新學而出現的,是在中國從封建社會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變過程中,從封建士大夫中脫胎而來的.他們或傳播新思想、新知識,或從事近代學術研究,或創辦近代企業,或致力於現代化建設.嚴復,梁啟超,張謇,詹天佑等人可以算作中國第一代知識分子的代表.
今天我們在使用「知識分子」這個詞時,它的涵義早已遠遠超出中國古代的「士」,與西方的用法也不完全相同,通常是指受過一定程度的專門教育、具有專業知識、從事專業技術工作並具有相應職稱的腦力勞動者.
二、典型的知識分子具有那些基本特徵
根據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知識分子是社會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恩格斯指出:「當人的勞動生產率還非常低,除了必需的生活資料只能提供微少的剩餘的時候,生產力的提高、交換的擴大、國家和法律的發展、藝術和科學的創立,都只有通過更大的分工才有可能,這種分工的基礎是,從事單純體力勞動的群眾同管理勞動、經營商業和掌管國事以及後來從事藝術和科學的少數特權分子之間的大分工.」這就是說,知識分子是社會分工即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分離的產物.由此而論,知識分子的基本特徵就是「腦力勞動者」.
當代社會學大師帕森斯(T.Parsons)從結構功能主義出發,揭示了知識分子產生的文化根源.按帕森斯的看法,知識分子的產生有賴於兩個條件:一是文字的出現,一是「哲學的突破」.所謂哲學的突破是指人對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宇宙世界有了一個概念化的掌握,即意識到人之自我與世界的關系.人不只是一個生物性的存在,他除了生物性的需求之外,還有心理性的需求,即對於生命意義的追求,對終極價值的追求,同宇宙世界接觸的追求.一言以蔽之,他有一種了解「為什麼」的需求.為了滿足這種需求,出現了文化事務專家即某種意義上的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思索解答這些問題.這就是知識分子的起源幾乎都是教士、先知、哲學家的原因.因此,知識分子的功能主要是文化性的,他們所從事的是有關價值、觀念、符號等文化性的活動,為社會建立一個文化性的意義系統.在社會發展的早期,文字是極少數人能夠掌握的象徵符號,因此具有「神聖的」性質.在一個文字被社會大眾崇拜的社會里,知識分子才能成為一個階層,一個身份集團.從這個角度看,知識分子應當是「文化事務專家」,而不僅僅是一般的「腦力勞動者」,或者說知識分子是「腦力勞動者」中關心並從事創造、闡發、傳播文化價值的那一部分人.
知識分子的功能既然在解釋外在世界,自然總是傾向懷疑與批判,他的想法和看法與社會現狀總有距離.沒有一個現實社會是圓滿的,因此知識分子總是對社會現狀不滿足,總是批判他身處其中的社會,總是企圖按照理性和自己的理想改造或改良社會.這也許是古今中外最典型的知識分子的形象.由於這個形象,他們被浪漫地認同為社會的良心.馬克思和恩格斯可算是典型代表,他們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生、發展以至最終滅亡的客觀規律,號召無產階級充當資本主義的掘墓人,敲響舊制度的喪鍾.馬克思和恩格斯被尊奉為「無產階級革命導師」,但是他們並非來自無產階級,其真正的社會成分是知識分子.就此而言,知識分子又是社會的自我批判力量及大眾的代言人.
由於知識分子總是批判他身處的社會,因此,他與政治權威總是具有先天性的緊張關系.一方面知識分子要與政治權威保持距離,以保持他特殊的批判者的身份;另一方面政治權威也不喜歡知識分子,害怕自己的權威受到懷疑和批判.就這點說,知識分子又具有同政治權威疏離的傾向.
因為知識分子僅僅掌握知識而不佔有生產資料,所以在社會生產關系體系中並不佔有獨立的地位,不是一個獨立的階級,在某些社會的特定歷史時期,甚至也不同任何一個社會階級或階層充分整合.毛澤東曾把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知識分子比作毛,認為他們附在帝國主義者、封建階級、官僚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五張皮上,民主革命革掉了前三張皮,社會主義革命革掉了後兩張皮,「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結果只能附在無產階級身上.知識社會學的創始人曼海姆(Karl Mannheim)則認為,知識分子的一個基本特徵是自由飄游、無所依附(free-floating).從這里看,知識分子本身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階級和階層,也不與其他社會階級或階層充分整合,而是一個社會中相對自由飄游的集團.
大體說來,在現代西方語境中,知識分子有三個基本特徵:第一,受過專門訓練,掌握專門知識,懂得使用象徵符號來解釋宇宙人生;第二,以知識為謀生手段,以腦力勞動為職業,形成一個與社會中其他階級不充分整合的、不依附於現存體制的、「自由飄游」的、相對獨立的社會階層;第三,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對時政採取批判態度,對現狀往往不滿.對於第三個特徵,以色列的康菲諾(Michael Confino)綜合各家的意見,歸結為以下的五點:①對於公共利益的一切問題——包括社會、經濟、文化、政治各方面的問題——都抱有深切的關懷;②這個階層常自覺有一種罪惡感,因此認為國家之事以及上述各種問題的解決,都是他們的個人責任;③傾向於把一切政治、社會問題看作道德問題;④無論在思想上或生活上,這個階層的人都覺得他們有義務對一切問題找出最後的邏輯的解答;⑤他們深信社會現狀不合理,應當加以改變.
康菲諾綜合出來的五點,大體和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相符,特別在責任感和關心世事方面.從曾參的「仁以為己任」到范仲淹的「以天下為己任」,都顯示出中國知識分子對道德、政治、社會各方面的問題具有深刻的責任感.談到關心世事,更有到明末東林黨顧憲成的一副對聯的下句為證:「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直至新中國成立後,這種「關心」的傳統精神仍然躍動在中國知識分子的生命之中.鄧拓在《燕山夜話》中便寫過一篇「事事關心」的雜文.他在一首名為「歌唱太湖」的詩中更寫道:「東林講學繼龜山,事事關心天地間.莫謂書生空議論,頭顱擲處血斑斑.」這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延綿不絕的明證.
代表「社會的良心」的知識分子無論在西方社會或中國社會都是存在的.但是從歷史的角度來觀察,這個傳統在西方是一個現代的現象.一般地說,其形成不早於十七、十八世紀.西歐啟蒙運動中的「思想家」(philosopher)大概可代表西方知識分子的原型;俄國的intellegentsia的遠源也只能上溯到18世紀.與西方相對照,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可算是源遠流長,至少要從春秋戰國時代算起,足足有2000多年的歷史,而且幾乎可以說是沒有中斷過.
中國自古以來一直存在一群為數不多、基本上是處理文字的人,即通常所說的「讀書人」或「士」,他們在儒學的熏陶下具有一套傳統.根據錢穆的意見,早期的「士」由習禮而至批評當時貴族的一切非禮,孔子是典型的代表.諸子百家可說是第一次最明顯地表現出「士」在思想上對社會對貴族的不滿.科舉制度建立以後,中國的「士」在制度化的晉升渠道引誘與君權至上的政治體制高壓下,顯得十分軟弱無力.在這種情況下,「士」的特性在於以人文精神為指導,以內發式的個人道德成就為基礎,講求個人修養,以成就普遍的道德倫理規范,進而推演到政治設施,而不以成就知識為主題.因此,中國古代的「士」在精神追求上始終忘不了政治,即使是老子和莊子,著書講學也對政治抱有很大的興趣.
大致上講,中國古代的「士」與西方近代知識分子有二點基本差異:第一,中國的「士」不象西方知識分子那樣追求知識,而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注重倫理道德,追求以內化的道德力量來約束自己、塑造自己的人格,通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聖外王」之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王者師」,以儒學教化天下.第二,西方近代知識分子資本主義的產物,他們以「市民社會」為其生存環境,可以依靠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在民間立足,從事自由職業,獨立謀生,在這種環境中相對自由漂游,與現存占支配地位的體制及統治階級沒有多少內在的必然聯系;中國古代的「士」則制度性地依附於、服務於現存體制,他們既是現存體制的產物又造就並維護了現存體制,並且只有作為統治階級的一員或者後備軍才有存在的價值,「學而優則仕」正是這種依附性的典型表徵.盡管中國的「士」也講求「弘毅」,講求「以天下為己任」,但只是當處於順境時,才表現出儒家的積極進取精神,一旦處於逆境,則轉向老莊,退隱田園,即所謂「儒道互補」.
三、在現實生活中,知識分子實際上指的是哪些人
根據知識分子的基本特徵,典型的的知識分子可包含哲學家、科學家、作家、藝術家、音樂家等等.在這里,知識分子並不是通常所理解的腦力勞動者,而是指腦力勞動者中關心人類文化價值、具有社會責任意識的那部分人,大體上相當於「思想家」.如果一個傑出的科學家竭其一生,不辭辛勞的發明了原子彈,為人類文化添加了重要的內容,但是他卻沒有在發明過程中,探究原子彈可能帶來的後果,那麼,這樣的科學家是創造者,但不屬於典型的知識分子.由於社會分工,人們的社會功能日益細化,使得人與社會的關系趨向以單純的職業關系為核心,科技的發展帶來了職業的專業化.我們有的是學有專長的專家,他們可以為社會大眾帶來更便利的生活方式、更豐盛的物質生活,但他們對社會的認識可能是淺薄的,對生命的了解可能是單純的;他們關心的是如何把自己的才幹發揮在專業上,往往忽視了他們所創造出來的文化內容.因此,一個科學家或學者不一定就是知識分子,除非他關注事關社會乃至整個人類的大問題(如戰爭、貧窮、可持續發展等);一個小說家或電影導演也不一定就是知識分子,除非他寫作、導演的東西不純為感官娛樂而或明或暗地觸及到較為廣泛深入的社會問題.與此相關,知識分子有一個被認為是基本界說的特殊涵義,即知識分子是一個關心他個人身處的社會及時代的批判者與代言人.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典型的知識分子畢竟只是極少數,通常我們所說的知識分子並不是指這種理想化的知識分子形象.在現代漢語中,通常把知識分子解釋為「有一定文化科學知識的腦力勞動者.如科技工作者、文藝工作者、教師、醫生等」. 照羅森塔爾和尤金主編的《簡明哲學辭典》「知識分子」條目,知識分子是「由腦力勞動者所構成的社會階層.」「工程師、技師及其他技術人員的代表、醫生、律師、藝術工作者、教師、科學工作者和大部分職員都屬於這一社會階層.」在具體操作中,我國長期以來是把具有中專以上學歷並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劃定為知識分子.在有關知識分子的實際工作中,各部門使用的概念不一樣,組織部稱「科技幹部」,人事部稱「人才」.各部門對概念的界定也往往根據自己的工作范圍確定,例如統戰部就把自己知識分子工作的對象界定為有代表性、有影響的黨外知識分子.
有一點需要明確,並非凡是受過一定教育、具有專業知識、從事腦力勞動人都是知識分子.例如,在我國,國家公務員就不屬於知識分子的范疇.國家公務員即通常所說的黨政幹部.由於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實行幹部知識化、專業化,這支隊伍中相當多的一部分人現在已經具有大專以上的學歷,其中碩士、博士也不在少數.如果僅從他們的教育背景和掌握的專業知識水平來看,無疑同知識分子沒有什麼差別,而且許多人原來就是知識分子.但是,我們所說的知識分子有一個重要特徵,即從事專業技術工作,就是說,知識分子的工作是以創造、闡發、傳播或者運用知識為核心內容的.國家公務員雖然在工作中也要運用各種專業知識,但他們主要是管理社會,同知識分子在工作的內容和性質上有根本的區別.另一方面,我國的知識分子主要是作為政策對象而被界定的特殊社會階層.就此而論,國家公務員是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他們本身自然不能成為政策的對象.目前,我國在幹部組織人事管理中,已經將公務員和專業技術人員分類管理.因此,就我國目前的情況而言,凡是黨政機關納入公務員序列或參照公務員來管理的幹部,無論其具有多高的學歷,也無論其在工作中涉及多少專業知識,都不在知識分子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