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哪些關於火星的秘密或知識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搭乘長征五號遙四火箭成功發射。火箭在飛行約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七個月後,它將到達火星。
這項技術的要求非常高。因為火星和月球不一樣,它上面擁有稀薄的大氣,探測器可以利用大氣進行減速。但是,大氣的存在也是個麻煩,在與大氣摩擦的過程中探測器可能會過熱,而且還可能會飄到目標位置之外。因此,感測器的實時探測和精確的演算法變得非常重要,它可以決定探測器何時打開降落傘和反推火箭來進行減速,同時它也可以用來躲避障礙。
目前,在地球上的自動駕駛汽車也是依靠感測器和演算法來進行的。火星探測任務將會對此進行改進,讓我們擁有更先進的自動駕駛技術,這也有助於減少車禍的發生。
『貳』 關於火星的知識和資料500字
火星(Mars)是太陽系中由內及外的第四顆行星,也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第二小的類地行星,直徑約為地球的53%,質量為地球的14%。火星自轉軸傾角、自轉周期均與地球相近,但繞太陽公轉周期是地球的兩倍。 由於地表廣泛分布赤鐵礦(氧化鐵),火星在視覺上呈現為橘紅色。其地表沙丘、礫石遍布且沒有穩定的液態水;大氣以二氧化碳為主,既稀薄又寒冷。火星南半球是古老、充滿隕石坑的高地,北半球則是較年輕的平原。火星直徑約是地球的一半,體積為15%,質量為11%,表面積相當於地球陸地面積,密度則比其他三顆類地行星(地球、金星、水星)還要小很多。 以半徑、質量、表面重力來說,火星約介於地球和月球中間:火星直徑約為月球的兩倍、地球的一半;質量約為月球九倍、地球的1/9,表面重力約為月球的2.5倍、地球的2/5。
火星直徑約為地球直徑的一半,自轉軸傾角、自轉周期相近公轉一周則花兩倍時間。在西方稱為戰神瑪爾斯星,中國則稱為熒惑星因為它熒熒如火,位置、亮度時常變動。其橘紅色外表是因為地表被赤鐵礦(氧化鐵)覆蓋,英文里前綴areo-即為火星,火星曾經被認為是太陽系中最有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行星。
『叄』 關於火星的資料一百字左右
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且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2015年9月28日,美國宇航局公布火星上有少量的水。
與地球相比,火星地質活動較不活躍,地表地貌大部分於遠古較活躍的時期形成,有密布的隕石坑、火山與峽谷,包括太陽系最高的山:奧林帕斯山和最大的峽谷:水手號峽谷。另一個地形特徵是南北半球的明顯差別:南方是古老、充滿隕石坑的高地,北方則是較年輕的平原。
(3)火星的小知識擴展閱讀
義大利航天局領銜的一個研究團隊在《科學》雜志上發表報告稱,他們發現火星南極冰蓋表面下約1.5千米處存在一個液態水湖。這一發現在國際上尚屬首次,有望為未來火星探索添加新內容,並引發火星是否存在生命的新探討。
報告稱,由來自義大利航天局、義大利國家天體物理研究所、義大利國家科研委員會以及3所義大利大學的30多名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分析了歐洲航天局「火星快車」探測器上的雷達設備在2012年5月到2015年12月間的觀測數據。
發現火星南極冰蓋地區的雷達信號出現明顯異常,形態與地球南極冰川下的液態水湖相似,這說明火星上可能有穩定的液態水存在。
美國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研究員傑弗里·普勞特表示,雖然這一發現令人振奮,但是就像所有在火星上尋找水的項目一樣,它還需要更多的證據給予支持。
『肆』 火星的知識
火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到遠的順序,火星排在地球的後面,列為第四。它的平均直徑為6790公里,約為地球直徑的一半,它的密度也比地球小,為3.933克/立方厘米(地球為5.52克/立方厘米)。火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為228000000公里,環繞太陽一圈約相當於地球上的687天。火星上的一天相當於地球上的24小時37分22.6秒,比地球的一天稍長一點兒。火星有兩個小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火星的自轉軸同地球一樣,也是傾斜的,同時因為它也具有大氣,所以也和地球一樣有四季節變化。火星表面的平均大氣溫度為零下23攝氏度。火星沒有可檢測出的磁場,連同它密度小的情況,可以認定它沒有大型的金屬內核。火星有稀薄的大氣,其表面的大氣壓為7.5毫巴,相當於地球上30~40公里高度處的大氣壓。火星大氣的主要成分(約95%)是二氧化碳,有約 3%的氮,1~2%的氬,合起來約為0.1%的一氧化碳和氧,還有極少量的臭氧和氫,水汽的數量很少,隨季節和位置而變化,平均約為大氣總量的0.01%。如果火星大氣中的水全部凝聚,也只能形成0.01%毫米厚的水膜覆蓋整個火星表面。和地球上相似,火星大氣中也飄浮著雲,但和地球上不同的是,火星大氣中雲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火星極區的冬季,大氣溫度低於二氧化碳的凝固點,因而形成覆蓋極區的濃霧狀的乾冰雲。經測定,極區的雲中也有冰的成分。中緯度地區的冬季,溫度也在冰點以下,水汽凝結,形成冰雲。
由於火星軌道的偏心率較大,火星的近日距和遠日距相差4200萬公里。這就造成了火星同地球的距離有較大變化。火星與地球的距離同發生沖日的月份有關。最小距離是在 8月底,在這前後發生的沖叫作近日點沖或大沖,此時火星同地球的距離只有 5,600萬公里左右。火星在軌道上運行一圈約687天,地球平均要經過780天(最少764天,最多806天左右)才與火星相沖一次。這樣,相沖的點約16年在軌道上轉一圈。這就是說,火星大沖約每15年或17年發生一次。上一次火星大沖發生在1986年 7月10日。今年火星沖日發生在北京時間8月29日2時,火星與地球距離最近的時刻是8月27日18時。屆時火星距離地球55758005公里,是5萬多年以來最近的一次。
『伍』 關於火星的知識
火星 3397 -100~15 順時針 1.0260 686.98日 2 228 3.93 0.107 0.151 -2.火星與地球是近鄰,因此人類對它一直情有獨鍾。自1962年以來的40多年間,美蘇及俄羅斯先後向火星發射了34個各類探測器,但2/ 3的探測器最終以失敗而告結束。就在40年前,部分天文學家還堅持認為,火星表面生長著厚厚的植被。直到上世紀60年代,美國航空航天局發射的太空探測器傳回火星表面光禿禿的圖片後,人們才不再相信火星上生長有植物的說法。
盡管至今收到的資料表明,這顆紅色行星之上沒有生命的跡象,但科學家們仍堅信火星過去的生命可能會留下化石。盡管目前仍然存在許多分歧,但有許多人認為,作為一個社會,我們應該向前看,進入另一個新領域。
火星的歷史為我們了解地球、太陽系、宇宙的起源和歷史提供了線索。其次,一次國際共同努力的火星之行將有助於推動各國之間的合作。第三,能夠推動全世界,激勵更多的年青人以科學為職業。最後,如~阿波羅~計劃一樣,能在許多領域中產生新的科技,並提供改善地球人類生活質量的潛能。
進入21世紀,為了探尋地外生命存在的證據,各國紛紛將目標投向火星,眾多火星探測器的研製成功加劇了世界各國在航天技術方面的競爭。2002年6月3日凌晨,歐洲航天局成功發射了「火星快車」火星探測器。 除了此計劃以外,美國也將從6月9日開始至6月19日,陸續發射兩個火星探測器,經過6個月的飛行,預計於2004年1月到達火星軌道。
8等 8秒
『陸』 火星的資料50字
火星地質活動較不活躍,地表地貌大部分於遠古較活躍的時期形成,有密布的隕石坑、火山與峽谷,包括太陽系最高的山,奧林帕斯山和最大的峽谷,水手號峽谷。另一個地形特徵是南北半球的明顯差別,南方是古老、充滿隕石坑的高地,北方則是較年輕的平原。
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且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2015年9月28日,美國宇航局公布火星上有少量的水。
(6)火星的小知識擴展閱讀
火星地形地貌
火星和地球一樣擁有多樣的地形,有高山、平原和峽谷,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由於重力較小等因素,地形尺寸與地球相比亦有不同的地方。
南北半球的地形有著強烈的對比:北方是被熔岩填平的低原,南方則是充滿隕石坑的古老高地,而兩者之間以明顯的斜坡分隔;火山地形穿插其中,眾多峽谷亦分布各地,南北極則有以乾冰(固態的二氧化碳)和水冰組成的極冠,風成沙丘亦廣布整個星球。
『柒』 關於火星,有哪些小知識是我們需要知道的
由太空所見的火星稀薄且充滿塵埃的紅色大氣層。左下方是阿爾及爾平原。圖:NASA
火星上的氣候
火星自轉軸有明顯傾斜,日照的年變化形成明顯的四季變化,而一季約為地球的兩倍長。雖然火星沒有地球般受海洋影響的復雜氣候,但仍有以下特殊之處:火星軌道離心率比地球大,造成日射量在一年當中變化更大,位於近日點時,南半球處夏季,比北半球遠日點夏季所造成的升溫更強;隨季節交替,二氧化碳和水氣會升華和凝結而在兩極冠間遷移,驅動大氣環流;地表反照率特徵,因顏色深淺和沙、岩性質差異而造成的熱慣量(thermal inertia)不同,可影響大氣環流;易發生的塵暴會將沙塵粒子捲入高空,沙塵粒子吸收日光與再輻射會使高層大氣增溫,但屏蔽天空的沙塵會使地表降溫;自轉軸傾角和軌道離心率的長期變化則造成了氣候的長期變遷。火星表面的平均溫度比地球低30度以上。
火星上的水文
火星地表遍布著流水的遺跡,有些是洪水刻畫而成,有些則是降雨或地下水流動而形成,但多半年代久遠。沖蝕溝(gullies)則是另一類規模較小的地形,但形成年代十分久遠,常分布於撞擊坑壁,型態多樣。關於成因有兩派說法,一派認為是由流動的水造成,另一方則認為是凹處累積的乾冰促使了松軟物質滑動。
火星南北極有明顯的極冠,曾被認為是由乾冰組成,但實際上絕大部分為水冰,只有表面一層為乾冰。這層乾冰在北極約1公尺厚,在南極則約8公尺厚,是冬季時凝華而成,到夏季則再度升華進入大氣,不過南極的乾冰並不會完全升華。夏季仍存在的部分稱為永久極冠,而整體構造稱做極地層狀沉積(Polar Layered Deposits),和地球南極洲與格陵蘭冰層一樣為一層層的沉積構造。北極冠寬達1,100公里,厚達2公里,體積82.1萬立方公里;南極冠寬達1,400公里,最厚達3.7公里,體積約1.6百萬立方公里。兩極冰冠皆有獨特的螺旋狀凹谷,推論主要是由光照與夏季接近升華點的溫度使溝槽兩側水冰發生差異融解和凝結而逐漸形成的。
2011年由火星勘察衛星的淺地層雷達發現南極冠有部分原本認為是水冰的地層其實是乾冰,所含二氧化碳量相當於大氣含量的80%,這比以往認為的要多很多。根據此的模擬結果,十萬年一周期的氣候變遷中藉由乾冰升華、凝結,大氣總質量的變化幅度會達數倍。由這些乾冰沉積上方地表的下陷與裂隙判斷,乾冰正在慢慢升華。
自海盜號即發現,火星北半球中緯度有幾處峽谷底含有條紋流動狀的地表特徵,但不確定是富含冰的山崩、含冰土的流動或是塵礫覆蓋的冰河。但根據更新任務的數據與比對地球的相關地形,支持這些是冰河,且推測是自轉軸傾角較大時的氣候狀態下所累積的。
由火星奧德賽號X射線光譜儀的中子偵測器得知,自極區延伸至緯度約60°的地方表層一公尺的土壤含冰量超過60%,推論有更大量的水凍在厚厚的地下冰層(cryosphere)。另外一個關於火星上曾存在液態水的證據,就是發現特定礦物,如赤鐵礦和針鐵礦,而這兩者都需在有水環境才能形成。
對於於火星上有冰存在的直接證據在2008年6月20日被鳳凰號發現,鳳凰號在火星上挖掘發現了八粒白色的物體,當時研究人員揣測這些物體不是鹽(在火星有發現鹽礦)就是冰,而四天後這些白粒就憑空消失,因此這些白粒一定升華了,鹽不會有這種現象。2008年7月31日,美國航空航天局科學家宣布,鳳凰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上加熱土壤樣本時鑒別出有水蒸氣產生,從而最終確認火星上有水存在。
2013年9月26日,美國航空航天局科學家報告,火星探測車好奇號發現火星土壤含有豐富水分,大約為1.5至3重量百分比,顯示火星有足夠的水資源供給未來移民使用。
2015年9月28日,美國航空航天局宣布,在火星上發現液態的鹽水。根據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配備的光譜儀獲得的數據,研究人員在火星的神秘斜坡上發現了水合礦物。這些暗色條紋表明火星地表隨時間變化有流水存在。在較溫暖的季節,這些線條的顏色變得更深,表明水流在斜坡上出現,在較冷的季節,這些地表特徵變淺。在火星的部分地區,最高溫度可以達到攝氏零下23度,此時深色線條最明顯。
火星文化說
古中國:取其“熒熒如火、亮度與位置變化甚大使人迷惑”之意,命名“熒惑”。《尚書·舜典》記載:“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孔穎達疏:“七政,其政有七,於璣衡察之,必在天者,知七政謂日月與五星也。木曰歲星,火曰熒惑星,土曰鎮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今日則取名“火星”。
古希臘:因火紅之色而取名“Ares”(音:阿瑞斯),原自希臘神話的戰神,天神宙斯的兒子阿瑞斯(希臘語:Ἀρης)。
古羅馬:因火紅之色而取名“Mars”(音:馬爾斯),原自羅馬神話的戰神瑪爾斯(拉丁語:Mars)。
『捌』 關於火星的知識點
火星,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按距離太陽由近到遠的順序排列第四。中國古代稱熒惑。火星外觀呈火紅色,亮度變化明顯,視星等在+1.5等到-2.9等之間。衛星兩顆,由霍耳在1877年火星大沖時發現。火星公轉軌道橢圓形,軌道面與黃道面的交角為1.9°,軌道半長徑約為1.524天文單位,軌道離心率為0.093。由於離心率較大,火星的近日距和遠日距相差4200萬公里,因此火星沖日時與地球的距離有較大的變化。火星的公轉周期為686.980日,平均軌道速度為24.13公里/秒。火星自轉周期為24小時37分22.6秒,赤道面與公轉軌道面的交角為23°59′(比地球稍大),因此火星上也有明顯的四季變化。火星赤道半徑為3395公里,是地球的53%,體積為地球的15%,質量為6.42×1026克,為地球的10.8%,平均密度為3.96克/厘米3,表面重力加速度為地球的38%。火星大氣比地球大氣稀薄得多,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95%)、氮(3%)、氬(1-2%),水汽和氧的含量極少。火星表面大氣壓為7.5毫巴,相當於地球上30-40公里高空的大氣壓。塵暴是火星大氣中獨有的現象,小規模的塵暴經常出現。每個火星年還會發生一次席捲全球的大塵暴。火星表面的大部分地區被紅色的硅酸鹽、赤鐵礦等鐵的氧化物及其他金屬化合物覆蓋,因而顯出明亮的橙紅色。火星表面的溫度比地球低30℃以上,晝夜溫差常超過100℃。在火星赤道附近,最高溫度為20℃左右,兩極地區的最低溫度可達-139℃。火星表面有眾多的環形山、火山和峽谷。北半球主要為巨大的火山溶岩平原和一些死火山;南半球到處崎嶇不平,環形山星羅棋布。火星上不存在液態水,但有幾千條乾涸的河床,最長的約1500公里,寬60公里,這說明以前火星上可能有過大量的液態水。火星兩極地區被白色極冠覆蓋。極冠是火星表面最顯著的標志,它的大小隨季節變化,處於夏天的半球極冠的范圍不大,而處於冬天的半球極冠可延伸到緯度60 °處。極冠由冰和固態二氧化碳(乾冰)組成,溫度在-70℃到-139℃之間,由於二氧化碳隨溫度的變化不斷的氣化和凝結,使得極冠的大小不斷變化。極冠中大約保存有大氣中20%的二氧化碳,水的含量比大氣中多得多,如果極冠中的冰全部融化成液態水,可以在火星表面形成一個10米厚的水層。極冠於17世紀由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發現。火星在許多方面都與地球相近,有被大氣包圍著的固體表面,有四季的交和季節的變化,它的極冠夏天縮小,冬天擴大,像是冰雪的消融和凍結,火星表面的顏色也隨季節發生變化,像是植物的生長和凋零,19世紀末,觀測到火星上面有「運河」。因此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甚至是否有象人一樣的高級生命成了人們非常感興趣的問題。20世紀60年代,火星探測器發回的資料證明所謂「火星運河」是人眼的錯覺造成的,它們實際並不存在。火星表面顏色隨季節的變化是一種純粹的氣象現象,火星表面是一個極為荒涼的世界,沒有液態水,大氣極為稀薄,而且十分寒冷,是不適於生命存在的。1976年,「海盜」1號、2號探測器在事先選定的火星上最有希望存在生命的地區軟著陸,採集了土樣,土樣在實驗過程中發生了某種變化,但無法確定這種變化是由微生物的新陳代謝引起的,還是土壤中某種化學過程的結果。因此,現在還不能完全排除火星上存在低級生物的可能性。
『玖』 火星的簡單資料
火星是八大行星之一,按照距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為第四顆。肉眼看去,火星是一顆引人注目的火紅色星,它緩慢地穿行於眾星之間,在地球上看,它時而順行時而逆行,而且亮度也常有變化,最暗時視星等為+1.5,最亮時比天狼星還亮得多,達到-2.9。由於火星熒熒如火,亮度經常變化,位置也不固定,所以中國古代稱火星為「熒惑」。而在古羅馬神話中,則把火星比喻為身披盔甲渾身是血的戰神「瑪爾斯」。在希臘神話中,火星同樣被看做是戰神「阿瑞斯」。
火星表面的土壤中含有大量氧化鐵,由於長期受紫外線的照射,鐵就生成了一層紅色和黃色的氧化物。誇張一點說,火星就像一個生滿了銹的世界。由於火星距離太陽比較遠,所接收到的太陽輻射能只有地球的43%,因而地面平均溫度大約比地球低30多攝氏度,晝夜溫差可達上百攝氏度。在火星赤道附近,最高溫度可達20℃左右。火星上也存在大氣。其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碳,約佔95%,還有極少量的一氧化碳和水汽。
火星比地球小,赤道半徑為3395公里,是地球的一半, 體積不到地球的1/6,質量僅是地球的1/10。火星的內部和地球一樣,也有核、幔、殼的結構。
火星的自轉和地球十分相似,自轉一周為24小時37分22.6秒。火星上的一晝夜比地球上的一晝夜稍長一點。火星公轉一周約為687天,火星的一年約等於地球的兩年。
火星有兩個衛星。靠近火星的一個叫火衛一,較遠的一個叫火衛二。由於火星在希臘神話中被看做是戰神阿瑞斯,所以天文學家以阿瑞斯的兩個兒子——福波斯和德瑞斯命名它的兩顆衛星。
火星是地球的近鄰。它與地球有許多相同的特徵。它們都有衛星,都有移動的沙丘、大風揚起的沙塵暴,南北兩極都有白色的冰冠,只不過火星的冰冠是由乾冰組成的。火星每24小時37分自轉一周,它的自轉軸傾角是25度,與地球相差無幾。
火星上有明顯的四季變化,這是它與地球最主要的相似之處。但除此之外,火星與地球相差就很大了。火星表面是一個荒涼的世界,空氣中二氧化碳佔了95%。濃厚的二氧化碳大氣造成了金星上的高溫,但在火星上情況卻正好相反。火星大氣十分稀薄,密度還不到地球大氣的1%,因而根本無法保存熱量。這導致火星表面溫度極低,很少超過0℃,在夜晚,最低溫度則可達到-123℃。
這是美國宇航局海盜號環繞器拍攝的火星全球照片。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巨大的「水手谷」。水手谷長約4000公里,深度約8公里。(USGS)
火星的內部結構圖。火星的內部結構與地球相似,都有殼、幔和核,但由於數據不完全,火星核的組成和大小仍然未能確定。
火星表面的景色。這是由著陸在火星表面的探路者號探測器拍攝的。遠處可見名為「雙子峰」的火星山峰。(NASA)
火星表面縱橫交錯的河床。這些河床已經乾涸,但它們可能是在遠古時期由大量的洪水沖刷形成的。
火星表面揚起的大范圍沙塵暴。這次沙塵暴生成於火星南極附近,影響范圍約有數百公里。
這是美國宇航局的海盜2號探測器拍攝的火星南極地區的片狀地貌。這些條紋是由冰和沉積物構成的。
火星被稱為紅色的行星,這是因為它表面布滿了氧化物,因而呈現出鐵銹紅色。火星表面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含有大量的紅色氧化物的大沙漠,還有赭色的礫石地和凝固的熔岩流。火星上常常有猛烈的大風,大風揚起沙塵能形成可以覆蓋火星全球的特大型沙塵暴。每次沙塵暴可持續數個星期。
火星兩極的冰冠和火星大氣中含有水份。從火星表面獲得的探測數據證明,在遠古時期,火星曾經有過液態的水,而且水量特別大。這些水在火星表面匯集成一個個大型湖泊,甚至是海洋。現在我們在火星表面可以看到的眾多縱橫交錯的河床,可能就是當時經水流沖刷而成的。此外火星表面的許多水滴型「島嶼」也在向我們暗示這一點。
火星表面有一條巨大的「水手谷」。這是一個長約4000公里的巨大峽谷,它是在遠古時期的洪水和火山活動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火星上的巨大火山——奧林匹斯山高約2萬7千米,是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高度的三倍。它是太陽系中最高的山峰。火星有兩個微小的衛星,直徑都不到80公里,看起來更象是被俘獲的小行星。
一直以來火星都以它與地球的相似而被認為有存在外星生命的可能。近期的科學研究表明目前還不能證明火星上存在生命,相反的,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火星更象是一個荒蕪死寂的世界。盡管如此,某些證據仍然向我們指出火星上可能曾經存在過生命。例如對在南極洲找到的一塊來自火星的隕石的分析表明,這塊石頭中存在著一些類似細菌化石的管狀結構。所有這些都繼續使人們對火星生命的是否存在保持極大的興趣。
質量
1976年,美國海盜1號和海盜2號火星探測器首次成功登陸火星,傳回了數萬張照片。那次飛行沒有找到火星上存在生命的證據。但是,美國地質學家舒爾策.馬庫赫卻公布一份論文說,當時探測器可能事實上已經找到了火星生物,但是由於火星生物的形態與地球生態的形態截然不同,以至於人們根本沒有意識到他們的存在,人類探測器向火星的土壤里倒水,這可能把火星上那些以另外一種細胞也存在的生命淹死。此外,人類探測器還加熱了土星土壤, 這可能又把火星微生物給烤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