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載人飛船物理知識大全
擴展閱讀
怎麼下載猜不透歌詞 2024-11-07 23:19:49
餌料中哪些基礎餌比較好 2024-11-07 23:18:11

載人飛船物理知識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7-16 20:00:45

㈠ 神舟六號物理知識

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號飛船系列之一。「神舟六號」與「神舟五號」在外
形上沒有差別,仍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重量基本保持在8噸左右
,用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進行發射。它是中國第二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也是中國
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

宇航員
執行任務宇航員
費俊龍,指揮長
聶海勝,操作手
這是兩位太空人第一次進行太空任務飛行。聶海勝10月13日在太空慶祝他的41歲農歷
生日。

後備宇航員
第一梯隊:劉伯明、景海鵬
第二梯隊:翟志剛、吳傑

各分系統負責人
航天員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陳善廣
飛船應用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顧逸東
飛船系統總指揮:尚志,總設計師:張柏楠
火箭系統總指揮:劉宇,總設計師:劉竹生
發射場系統總指揮:張育林,總設計師:陸晉榮
測控通信系統總指揮:董德義,總設計師:於志堅
著陸場系統總指揮:隋起勝,總設計師:侯鷹

時間軸
以下時間使用協調世界時(UTC)。
10月11日
22:15—22:17 太空人進入飛船
22:53 神舟六號返回艙艙門關閉
10月12日
00:27 火箭發射塔操作支架完全打開
01:00:00 長征二號F型火箭點火
01:00:03.583 神舟六號發射
01:02:03(點火後第120秒) 火箭拋棄逃逸塔
01:02:19(點火後第136秒) 火箭助推器分離
01:02:42(點火後第159秒) 火箭一二級分離,一級火箭墜落
01:03:23(點火後第200秒) 整流罩在110公里高度脫離
01:09:43(點火後第583秒) 飛船與火箭在高度約200公里處分離成功
01:09:52 神舟六號進入預定軌道
07:56 神舟六號飛船實施變軌
10月13日
02:10 航天員進行在軌抗干擾試驗
18:21 遠望一號、遠望二號和遠望三號所處海域海況惡化
21:56 神舟六號飛船進行變軌後的首次軌道維持
10月15日
08:29—08:31 太空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對話。
10月16日
18:40 神舟六號圍繞地球進入第76圈飛行,在青島站測控區上空
18:44 神舟六號返回指令解鎖
19:10 北京航天飛控中心調度員宣布,返回段跟蹤進入30分鍾准備
19:17 神舟六號正在南太平洋上空飛行
19:18 推進艙太陽帆板垂直歸零
19:42 遠望三號測量船捕獲到神舟六號信號
19:43—19:48 遠望三號測量船對神舟六號實施了姿態調整、軌道艙與返回航分離、
制動點火等一系列關鍵控制,神舟六號順利進入預定返回軌道
19:43 遠望三號向神舟六號發出指令,神舟六號第一次調姿開始
19:44 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
19:45 推進艙發動機點火,開始回航
19:48:29 推進艙軌道控制發動機關機,飛出遠望三號測量船測控段
19:52 返回艙飛過非洲大陸上空,向中國飛來
20:02 返回艙飛過南亞上空,航天員報告飛船工作正常,感覺良好
20:07 推進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
20:13 返回艙進入通訊黑障區
20:16 著陸場站測控設備發現飛船
20:19 返回艙主傘艙蓋打開
20:20 脫減速傘,主傘打開,直升機目視到目標
20:23 返回艙防熱大底成功拋掉
20:33 返回艙成功著陸
21:04 返回艙艙門被打開
21:39 兩名太空人費俊龍和聶海勝離開返回艙

發射
神舟六號飛船於北京時間(UTC+8)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
射升空, 費俊龍和聶海勝兩名中國航天員被送入太空,預計飛行時間為5天。先在軌
道傾角42.4度、近地點高度200公里、遠地點高度347公里的橢圓軌道上運行5圈,實
施變軌後,進入343公里的圓軌道,繞地球飛行一圈需要90分鍾,飛行軌跡投射到地
面上呈不斷向東推移的正弦曲線。軌道特性與神舟五號相同。

在軌
10月12日17時29分,航天員費俊龍打開神舟六號返回艙與軌道艙之間的艙門,進入軌
道艙開展空間科學實驗。

10月13日4時開始,航天員進行在軌干擾力試驗,在艙內有意識加大動作幅度,以試
驗人的擾動對飛船姿態的影響。在進行了開關艙門、穿脫壓力服、穿艙、抽取冷凝水
四大項「在軌干擾力」試驗後,航天員的活動對飛船姿態的影響很小,飛船可保持正
常飛行,不需糾正飛船姿態。

10月14日清晨,神舟六號在第30圈進行變軌後的首次軌道維持,即根據軌道精測參數
進行微量調整,使飛船回到預定的正常軌道。維持時,神六發動機共點火6.5秒,將
飛船抬高了800米。

10月15日16時29分,胡錦濤與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通話。18時05分,航天員向北京
航天飛控中心傳送他們拍攝的飛船太陽能帆板的數字圖像。

著陸
完成預定飛行任務後,飛船採用升力再入方式返回內蒙古四子王旗的主著陸場。神舟
六號載人飛船返回地面需要經歷4個階段:制動飛行階段、自由滑行階段、再入大氣
層階段、著陸階段。在此次繞地飛行中,「神舟六號」的軌道艙與返回艙分離後,還
將繼續在軌飛行六個月時間,進行一系列科學實驗。

由於第一次的載人航天器神舟五號在太空只飛行了一天,主著陸場的天氣變化可及時
准確預測,因此未曾啟用副著陸場;神舟六號飛船將在太空飛行多天,氣象難以准確
預測,因此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副著陸場將啟用作後備著陸地點。為迎接飛船隨時可
能返回,地面共設置了13個著陸點。除內蒙古四子王旗和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副兩
個著陸場外,國內外還有11個應急著陸場。著陸場系統包括主、副著陸場分系統,陸
上應急搜救分系統,海上應急搜救分系統,通信分系統和航天員醫監醫保分系統這5
個分系統。

參與航天員搜救的裝備包括:搜索救援直升機、搜索救護直升機、搜索攝錄直升機、
指揮調度車、航天員醫監醫保車、工程運輸車、航天員運輸車、返回艙吊車和小型搜
索車。

為保證神六和兩名太空人安全回家,設計了4把巨型降落傘。返回艙在降落過程中,
至少要先後打開引導傘、減速傘、主傘共3把傘,如果有必要,還要打開第4把備份傘
。太空船返回艙降落傘能否順利打開,直接關系著回收的成敗。主傘不能一下子全部
打開,否則會被高速氣流吹破,返回艙也會被摔爛。太空船落地後也並非萬事大吉,
如果巨大降落傘被風吹鼓,就可能拖著返回艙快速滾動。為策安全,返回艙落地一剎
那間,艙上的切割器會自動切斷傘繩吊帶,讓降落傘獨自飄落,保證返回艙不被傘拖
走。

另外,根據神舟五號太空人楊利偉提出的意見,為使神舟六號著陸時對太空人的沖擊
降至最小,艙內太空人的座椅還首次安裝了「賦形減震座墊」——根據太空人形體不
同特徵量體製造的吸能座墊,可在發生撞擊瞬間迅速分散人體的應力,避免人體損傷


在2005年10月16日凌晨3時44分,太空船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並在3時45分,飛
船的發動機成功點火,開始回航。在4時07分飛船推進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返回艙
自行重返地球。

在著陸期間,在四子王旗主著陸場的夜空一直有一個光點,仿如流星劃過夜空。返回
艙在4時13分經過大氣層時,產生高溫,形成通訊黑障區,一度暫停與控制中心聯絡
,長達3分鍾。在4時20分,返回艙打開主降落傘,在四子王旗主著陸場慢慢降落,在
4時33分返回艙成功降落,2名太空人費俊龍、聶海勝並向控制中心報平安,控制中心
工作人員鼓掌慶祝。在約半小時後,搜救直升機首先發現返回艙,實際著陸地點較預
計相差僅1公里。工作人員打開返回艙門後,醫療人員為2名太空人檢查身體,並建議
2人可以自行出艙。

與神舟五號太空人楊利偉不同,費俊龍首先穿著太空衣,自行爬出返回艙,向現場工
作人員招手。聶海勝亦爬出艙門,走下鐵梯。2人坐在椅子上,接受工作人員獻花,
並感謝大家的關心及熱愛,費俊龍表示,這次太空之旅非常順利,他們在太空艙內的
工作及生活很好,現在身體狀況不錯。2名太空人在太空逗留了115.5小時,是神舟五
號太空船飛行時間的5倍多,創造中國人在太空逗留最長的時間,圓滿結束中國首次
「多人多天」特點的太空旅程。費俊龍及聶海勝重返地面後,被直升機接走,跟著由
專機送返北京,暫時被隔離14天。

技術改進
飛船上新增加了40餘台設備和6個軟體,使飛船的設備達到600餘台,軟體82個,元器
件10萬余件,做出了四個方面110項技術改進。

圍繞兩人多天任務的改進:食品櫃得到真正使用,通過水箱和單獨的軟包裝兩種方式
准備了航天員用水。擴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線都貼上了吸水材料,確保飛船
濕度控制在80%以下。
軌道艙功能使用方面的改進:放置了食品加熱裝置和餐具等。軌道艙中掛有一個睡袋
,供兩名航天員輪流休息用。軌道艙中還有一個專門的清潔用品櫃,航天員可以用里
面的溫巾等物品進行清潔。大小便收集裝置這次也是首次使用。
提高航天員安全性的改進:對航天員的坐椅緩沖器進行了重新設計,使返回前坐椅提
升後航天員可以看到舷窗外的情況。研製成功了返回艙與軌道艙之間的艙門密閉快速
自動檢測裝置。研製出一種專用抹布,這種布不產生纖維、靜電、異味,專門用來清
潔艙門。
持續性改進:「黑匣子」不僅存儲量比原來大了100倍,而且數據的寫入和讀出速度
也提高了10倍以上,體積卻不到原來的一半

搭載
此次神舟六號飛船上搭載的物品主要是載人航天工程紀念品,如郵品、字畫、旗幟和
其他紀念品等,還有用來進行科學試驗的微生物菌種和農作物種子。

實驗用途
一些雞蛋、蠶卵和雲南普洱茶將隨「神六」升空,以研究其基因變異的可能性。

飛船上放置了盛有搏動的心肌細胞和貼壁伸展的成骨細胞的24個細胞培養盒,航天員
和地面工作人員同步對兩份相同的活體細胞進行一系列的科學對比實驗,研究空間環
境影響心臟和骨骼的細胞分子機理,並通過空間實時飛行驗證放置在細胞培養液中、
地面篩選出葯物的防護效果。航天員分三個時段操作24個樣品盒,操作時,航天員將
把細胞培養帶放置在腿上,按不同時段,擠破分別裝著激活劑與固定劑的兩種膠囊,
激活或固定活體細胞,考察在飛船入軌前與入軌後不同重力條件下細胞樣品的狀態與
變化。

紀念用途
有10克特別的泥土,由9克大陸泥土和1克台灣泥土組成,寓意十全十美,寄望祖國和
平統一。

飛船數據
飛船名稱: 神舟六號
發射: 北京時間2005年10月12日 09:00:00
起飛: 北京時間2005年10月12日 09:00:03.583
著陸: 北京時間2005年10月17日 04:33
飛行時間: 115小時32分鍾
軌道: 76圈
高度: 343千米

㈡ 宇宙飛船的主要原理有那些

宇宙飛船增加了許多特設系統,以滿足宇航員在太空工作和生活的多種需要。例如,用於空氣更新、廢水處理和再生、通風、溫度和濕度控制等的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報話通信系統、儀表和照明系統、航天服、載人機動裝置和逃逸生系統等。

當然,掌握航天器再入大氣層和安全返回技術也至關重要。尤其是宇宙飛船,除了要使飛船在返回過程中的制動過載限制在人的耐受范圍內,還應使其落點精度比返回式衛星要高,從而及時發現和營救宇航員。

人上天有三個條件,除要研製出載人航天器外,還必須擁有運載力大、可靠性高的運載工具;應弄清高空環境和飛行環境對人體的影響,並找到有效的防護措施。

(2)載人飛船物理知識大全擴展閱讀

1999年1月20日清晨,中國第一艘宇宙飛船「神舟」 號的試驗飛行發射回收成功,標志著中國航天技術邁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成為20世紀中國航天科技的十大新聞之一。

「神舟」 號飛船是用中國設計製造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發射的,這是長征運載火箭的第59次發射。這次試驗飛 行中進行的空間遙感和環境監測 以及空間材料、生命、天文和物理科學實驗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這次飛行,採用了北京、西安和酒泉三地同時分工協作測控的新格局,做了十分詳細和周密的部 署;並利用中國的衛星和國外一些為公眾服務的衛星建立的衛星信息系統,進行全方位的監測。對整個試驗飛行過程的全面的測控,確保了試驗的順利進行。

中國此次飛船發射首次採用了世界上先進的發射技術,即 「三垂」 發射模式:垂直測試,垂直運輸,垂直發射。

㈢ 求神舟九號飛船發射的相關物理知識

1.超重與失重(飛船發射時有一段時間是處於超重狀態;在太空中和返回時處於失重狀態)
2.第一宇宙速度
3.向心運動
4.飛船進入大氣層時的--摩擦起熱\空氣電離引發的黑障現象
5.宇宙高能射線
6.標准大氣壓
7.絕對零度
8.飛船太陽能電池--光電效應
9.反沖原理(用於火箭發射)
10.緩沖原理--航天員的座椅!
11.材料科學--也不知道它屬於那個科學的,但是物理學一定包含!
12.具體的能量計算--能量守恆\動量與沖量的運算!
我能想到的就這么多了!呵呵!剩下的聰明的你就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去補充吧!
你別看這些物理知識少而且簡單,但是用到具體上的話就很復雜了哦!關是計算就可以煩死人的!
也不知道你現在讀的是高中還是初中,上邊的你可能不全懂

㈣ 載人宇宙飛船物理題

你可以這樣想:因為飛船角速度比衛星大,所以飛船高度比衛星低
為什麼呢?
如果飛船高度和衛星相等,飛船角速度又比衛星大(飛船轉360度用90分鍾,衛星轉360度用24小時),而那時候二者的向心力是相同的(都是那個高度的重力),那麼飛船就會由於合外力小於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而向外飛去。
若是飛船高度比衛星高那就更不可能了,因為越高重力越小,向心力也就越小,飛船一樣會飛出去。
所以,經過上面的分析,可知,飛船高度要比衛星低,才能維持它的運動。
由此看來,飛船那個高度的g要比衛星那個高度的g大
又因為mg就是向心力,就是合外力,所以飛船向心力大

明白了?么

㈤ 知識大全哪些知識需要掌握

一、拼音

1、聲母、韻母、整體認讀、字母。

2、u上兩點省略的規則。(遇到j q x,要摘掉帽子)

二、漢字

1、基本筆畫、筆順規則、偏旁部首、間架結構。

2、查字典:能夠熟練地運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

3、 同音字、多音字和形近字。(能夠准確認識小學生階段所要求掌握的生字詞,以及多音字的各個注音和組詞,以及形近字的辨別。)

三、詞語

1、成語、歇後語。

2、量詞和「的、地、得」的用法。 能夠准確填出數詞與名詞之間所適合的量詞的、地、得用法:

①詞前面的修飾成分,用「的」字銜接,作名詞的定語②動詞前面的修飾成分,用「地」字銜接,作動詞的狀語;

③動詞或形容詞後面的補充、說明成分,用「得」字連接,作動詞或形容詞的補語。

「地」後面跟動詞,比如大聲地唱;

「的」後面跟名詞,比如我的鋼筆;

「得」後面跟形容詞,比如跑得快。

3、近義詞、反義詞的詞語歸類。

能夠熟練填出詞語的近義詞、反義詞。

4、詞語的仿寫。

仿照所給例子,能寫出相同形式的詞語。

如:AABB式(高高興興)、ABB式(綠油油)、ABCC式(神采奕奕)、AABC式(津津有味)、ABAB式(商量商量)

5、常用的八種關聯詞。

四、句子

1、擴句、縮句、整理句子順序。

2、句子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常用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反問、設問、反復、排比、誇張、對比。能准確說出句子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並簡要說出其作用。)

3、四種句式的互換:a陳述句、把字句、被字句;b肯定句與否定句;c陳述句與反問句;d直接敘述與間接敘述的互換。

4、八種病句的類型:a、成份殘缺;b、詞序顛倒;c、用詞不當;d、前後矛盾;e、搭配不當;f、意思重復;g、分類不當;h、指代不明。

5、格言、經典詩句以及小升初必備古詩80首的背誦及默寫。

五、標點

11種標點符號:句號、逗號、問號、嘆號、冒號、引號、頓號、書名號、省略號、破折號、分號。(能正確填出句子中所缺少的標點符號,並能夠說出省略號、破折號在句中的作用)

六、閱讀

1、朗讀、默讀和背誦。

2、聯繫上下文理解文中詞語的意思。

3、分辨實寫與聯想的語句。了解聯想與比喻的異同點。

4、概括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

5、體會文章詳略的方法及作用。

6、體會文章的表達方式:敘述、描寫、說明、抒情、議論。

7、人物描寫的外貌描寫中的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五種描寫方法。

㈥ 宇宙飛船升空運用到哪些物理原理,進入太空後如何運動,要克服哪些問題

升空的時候,1.要反沖,反沖的力使火箭獲得巨大的速度;2.要加速,速度越來越大才能擺脫地球引力,進入太空;3.要克服超重,宇航員在火箭起飛階段要承受很大的超重負荷,必須身體絕對健康且受過訓練;4.要絕緣隔熱,速度越快與空氣摩擦生熱越多,超熱需要解決。5.要降低重量,火箭分級,一級一級脫落,就是為了降低重量。
進入太空後,1.要克服完全失重,必須經過訓練才能正常工作生活,尤其是完全失重後,水和食物失去重力,不能自動流入宇航員口中。2.要克服沒有壓力,外太空是真空,必須在空間艙內加壓,才能適合生存,同樣要生成氧氣。3.要克服通訊問題,要與地球保持聯絡。

㈦ 載人飛船的相關知識。 急急急急!

載人飛船(manned spacecraft) 能保障航天員在外層空間生活和工作以執行航天任務並返回地面的航天器。又稱宇宙飛船。載人飛船可以獨立進行航天活動,也可用為往返於地面和空間站之間的「渡船」,還能與空間站或其他航天器對接後進行聯合飛行。載人飛船容積較小,受到所載消耗性物質數量的限制,不具備再補給的能力,而且不能重復使用。1961年蘇聯發射了第一艘東方號飛船,後來又發射了上升號和聯盟號飛船。美國也相繼發射了水星號、雙子星座號、阿波羅號等載人飛船。阿波羅號是登月載人飛船。

用途
載人飛船具有多種用途,主要有: ①進行近地軌道飛行,試驗各種載人航天技術,如軌道交會和對接、航天員出艙進入太空等。 ②考察軌道上失重和空間輻射等因素對人體的影響,發展航天醫學。 ③為航天站接送人員和運送物資。 ④利用各種遙感設備進行對地球的觀測。 ⑤進行空間探測和天文觀測。 ⑥進行登月飛行或行星際飛行。
編輯本段組成
載人飛船一般由乘員返回艙、軌道艙、服務艙、對接艙和應急救生裝置等部分組成,登月飛船還具有登月艙。為了保證人員能進入太空和安全返回地面,載人飛船有以下主要分系統:結構系統;姿態控制系統;軌道控制系統;無線電測控系統;電源系統;返回著陸系統;生命保障系統;儀表照明系統;應急救生系統。 飛船的主要結構特點是有載人艙。它的主要結構可分為幾個艙段,例如,可採用兩艙式結構和三艙式結構。如有對接任務時則有對接機構,它放在飛船的最前邊。蘇聯第一代飛船東方號的結構很簡單,是兩艙式,飛船隻載1個人。第二代飛船飛行時,蘇聯的上升號多了一個出艙用的氣閘艙,且能載2~3人;而美國雙子星座號飛船仍為二艙式加對接機構。第三代飛船是三艙式結構,如蘇聯的聯盟號飛船。這種飛船的最前端是對接機構,然後接軌道艙,再接返回艙和服務艙,最後與運載火箭相連。有的艙之間有過渡艙段相接連。有出艙任務的載人航天器都增設出艙用的氣閘艙。美國阿波羅號飛船除 載人飛船
有兩艙段結構外還增設登月艙。 飛船的軌道艙是飛船重點的艙段。它前端的對接機構供飛船與其它飛船或空間站對接用,其下端通過密封艙門與返回艙相連。它是航天員在太空飛行中,進行科學實驗、進餐、體育鍛煉、睡覺和休息的空間,其中備有食物、水和睡袋、廢物收集裝置、觀察儀器和通信設備等。軌道艙還可兼作航天員出艙活動的氣閘艙。 返回艙也是密閉座艙,在軌道飛行時與軌道艙連在一起稱為航天員居住艙。在起飛階段和再入大氣層階段,航天員都是半躺在該艙內的座椅上,並有一定角度克服超重的壓力。座椅前方是儀錶板,以監控飛行情況;座椅上安裝姿態控制手柄,以備自控失靈時,用手控進行調整。美國水星號飛船在返回地面時自控失靈,就是靠航天員手控使飛船返回地面的。在飛船返回地面之前,軌道艙和服務艙分別與返回艙分離,並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焚毀,只有返回艙載著航天員返回地面。 飛船的服務艙也可稱「儀器設備艙」。它的前端通過過渡艙段與返回艙相連,後端與運載火箭相接。聯盟號飛船的這個艙又分前後兩部分,前段是密封增壓的,內部裝有電子設備,以及環境控制、推進系統和通訊等設備;後段是非密封性的、主要是安裝變軌發動機和貯箱等物。服務艙外部裝有環境控制系統的輻射散熱器和太陽能電池板。
編輯本段幾起重大事故
阿波羅4A飛船地面試驗起火
1967年1月27日,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34號發射陣地上進行載人飛船地面聯合模擬飛行試驗。 乘坐有3名航天員的阿波羅4A飛船對接在土星1B運載火箭上。3名航天員是:曾參加過水星4號亞軌道飛行、雙子星座3號飛行且經驗非常豐富的弗吉爾·卜格里索姆上校,曾參加過雙子星座4號飛行並是美國第一個到太空行走的愛德華·H·懷特中校,還有一名是准備第一次上天飛行的羅傑·B·查非少校。如果這次地面模擬試驗成功,這3名航天員即乘此飛船進入環地軌道飛行,以考驗登月飛行的程度。 試驗前,已對安全做過檢查。因為火箭不加註,火工品也不安裝,凡能發現的易燃易爆物均被移開或拆除。試驗組織者認為已沒有什麼不安全因素,因此在試驗現場也沒有布設專門消防人員、醫生和緊急救援人員。 試驗按照程序進行。當進行到最後倒計時時,突然程序中斷,飛船指令艙起火。從指揮室里的通信電話中,聽到艙內的航天員大喊:「著火了!」接著又聽到「快放我們出去!「的喊聲。然而,還未來得及打開艙門,在短短的幾十秒內,3名航天員就被燒死在艙內。 後來查明,這次起火原因是飛船導線短路,電火花引燃了艙內塑料製品。阿波羅飛船採用的是1/3大氣壓力的純氧方案,一些在正常空氣中本來是耐火的塑料製品,在純氧中卻成了易燃物品。此外,艙門打開時間設計為90秒,著火時船內形成負壓,無論在外面還是在裡面,艙門在極短的時間內都無法打開。 這場火災造成了飛船地面試驗時死亡3人的特大事故。它給後人很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
多啟發。後來的阿波羅飛船艙內採取了一系列安全措施,如重新研製艙內材料,逃逸救生系統做了進一步完善,增加了防火措施。為了考核修改後飛船的可靠性,在原計劃外又增加發射了兩艘無人飛船。格里索姆1965年在雙子星座3號飛行後曾說過:「即使我死了,我們仍需要人們接受它……征服太空是有價值的冒險事業。」格里索姆將他的寶貴生命獻給了航天事業。1971年8月2日,阿波羅15號登月時,美國航天員將他們3人的骨灰撒在月面上。格里索姆等人生前未能登上月球,死後終於進入了「月宮」。
聯盟1號飛船返回 科馬羅夫遇難
1967年4月,前蘇聯擬用新研製的聯盟號飛船進行計劃中的登月飛行交會對接模擬試驗,安排聯盟1號、聯盟2號分別於4月23日、4月24日發射,然後於4月25-26日在地球軌道上交會對接,並實現空間轉移。 4月23日凌晨3時35分,弗拉基米爾·M·科馬羅夫上校乘坐聯盟1號飛船,在一片歡呼聲中,從拜科努爾發射場准時發射升空。 飛行到第2圈時,科馬羅夫報告說:「飛船左邊的太陽能電池帆板沒有打開,電源供電不足,無線電短波發射機沒有工作。姿態穩定系統也受影響,飛船處於不規則運行之中。」 科馬羅夫是前蘇聯最優秀的航天員之一,飛行經驗豐富。他將飛船的左邊朝向太陽,試圖打開帆板,但未成功。 到了第5圈時,飛船故障進一步加劇。科馬羅夫盡力排除故障,試圖啟動飛船發動機以穩定飛行,但沒有成功。弄得精疲力盡的科馬羅夫在第10圈時,請求睡一覺。經允許後,中斷了與地面的通信聯絡。 這時,地面飛控中心的科學家、工程師們也徹夜不眠,忙個不停。他們一方面密切監視聯盟1號情況,指揮科馬羅夫排除故障,採取緊急措施;另一方面要決定聯盟2號是否還按計劃發射。當時部分人員主張立即下令推遲聯盟2號飛船的發射,全力搶救聯盟1號。部分人員則主張飛完第13圈後再說。 聯盟1號飛到13圈時,恢復了同地面飛控中心的通信聯絡。科馬羅夫報告說,飛船故障未消失,姿態仍不穩定。飛控中心決定,聯盟2號中止發射,聯盟1號立即應急返回。 飛控中心技術人員研究了3種可能返回的姿態控制及導航方法,即星座定位、離子定位、手動控制。第2種在日出時不安全,因日出時會出現離子空洞,感測器可能失效。第3種要求航天員從地平線獲得手控方位,但若飛船在地球陰影時,地平線不易看到,操作也相當困難,而這時返回恰恰是在凌晨。 經過慎重研究,飛控中心向科馬羅夫發出命令:在第17圈時,用第2種方式返回。但第17圈時,調姿失敗,未能返回。 第19圈時,科馬羅夫手動控制返回,使飛船進入了返回軌道。當飛船按返回軌道降落至離地面10公里高度,該打開主降落傘時,地面指揮人員聽到了科馬羅夫說:「降落傘沒有打開!「 4月24日6時24分,飛船帶著一團火光,以每秒100多米的速度沖向地面,降落於烏拉爾地區奧爾斯克以東65公里處,並發出幾聲猛烈的爆炸聲。科馬羅夫當場犧牲。當救援人員趕到現場時,飛船殘骸還在燃燒。 鑒於這次事故的教訓,蘇聯不得不對飛船重新進行審查,並取消了登月飛行計劃。經過1年多的改進,才於1968年10月再次發射不載人的聯盟2號。 科馬羅夫為航天事業英勇獻身,蘇聯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國葬,骨灰放在克里姆林宮城牆下。 197l年8月2日,阿波羅15號飛船登月時,美國航天員帶去了一塊刻有已故蘇美航天員姓名的銘牌,安放於月球上,其中也包括了科馬羅夫的名字。
阿波羅13號飛船的航天員死裡逃生
1970年4月11日,美國又一次用土星V號運載火箭將阿波羅13號飛船發射升空,進行計劃中的第3次登月飛行。這次飛行的航 載人飛船
天員是洛弗爾、海斯和斯威加特。 飛船飛行到46小時4O分02秒時,航天員發現2號貯氧箱貯量顯示超差。 55小時53分時,l號貯氧箱壓力偏低,指令艙報警器報警。 55小時54分53.3秒時,飛船遙測數據丟失1.8秒,主母線電壓下降,報警系統報警。 差不多就在這個時刻,「砰」的一聲,服務艙中的2號貯氧箱發生爆炸。飛船的報警燈亮了,報警器響了,主電壓繼續下降。斯威加特當即向休斯敦飛控中心報告:「喂!我們這里出事了。」海斯從登月艙的通道爬到指令艙,看到一些系統的電壓已降到零,也立即做了報告。 這些情況都用電視實況轉播給了全美國、全世界,使成千上萬的人目瞪口呆。無數的美國人為他們禱告。 休斯敦飛控中心及時分析,認為是液氧貯箱爆炸起火,使得飛船上的氫氧燃料電池損壞。 飛船上的電源出問題,使得登月已經不可能,而且航天員也處於極端危險之中。 經過飛控中心科學家、工程師們艱苦細致的分析,休斯敦飛控中心果斷地決定:中止登月飛行,利用完好的登月艙,立即返回地球。當時飛船離地球已經38萬公里,已經越過地球引力界面,飛船正在月球引力下往月球飛去。如果要返航,必須有足夠大的火箭推力來克服月球吸引力。登月艙顯然難於勝任。 休斯敦飛控中心科學家們經過周密計算,並讓地面航天員進入登月艙模擬,最後得出了一個最省燃料的返回軌道:飛船繼續飛行,繞過月球,再啟動登月艙發動機,以進入返回軌道。 由於氫氧燃料電池的貯氧箱還擔負著飛船生命保障系統氧氣和水的供應,因此航天員面臨著電能不足、供水供氧困難、環境溫度下降的處境。但3名航天員在地面飛控中心的指揮下,以頑強的意志和毅力,強烈的求生慾望,戰勝了恐懼、寒冷、黑暗、疲勞等困難,和地面飛控中心人員密切配合,積極穩妥地實施著地面制定的救生方案。飛船在茫茫的太空中繼續往月球飛去。 當飛船距離月球27.6公里時,航天員啟動登月艙下降發動機,工作了30.7秒。飛船進入了環月軌道。 4月15日上午9時41分,在飛船轉過月球後,再啟動登月艙發動機4.5分鍾。飛船進入了返回地球的軌道。 登月艙的氧氣、水、電越來越少,航天員由於疲勞和恐懼變得越來越煩躁不安。飛控中心指揮員一直和他們保持著聯系,鼓勵他們,並提醒他們吞服鎮靜劑。 美國將阿波羅13號未能登月的消息,及時通報給了全世界各國家,並緊急請求有關國家給予救援。包括前蘇聯在內的13個國家提供了救援艦船和飛機,布置在美國軍艦未能顧及的海域內等候。 4月17日,飛船進入了返回地球大氣層的軌道。在進入大氣層前,航天員啟動4個姿態控制火箭,使登月艙推著服務艙向前加速飛行。隨後,點燃分離爆炸螺栓,將服務艙分離。緊接著又啟動反推火箭,使登月艙離開服務艙一段距離。 然後,登月艙的兩名航天員回到指令艙,關閉兩艙通道,點燃分離爆炸螺栓,將登月艙拋掉。 3名航天員乘坐指令艙返回了地球,平安地降落到太平洋洋面上。美國總統隨硫磺島號軍艦前去歡迎了3名航天員的歸來。 阿波羅13號飛船登月雖然失敗了,但依靠人類的智慧和毅力,卻奇跡般地將航天員營救回來。所以,航天界稱這次飛行是「一次成功的失敗」。 事後,美國政府成立了事故調查組,查明了事故原因。安在服務艙液氧貯箱中加熱系統的兩個恆溫器開關,由於過載產生電弧放電作用,將其連成通路,使加熱管路溫度高達500度,烤焦了附近的導線,最後引起氧氣爆炸。
聯盟11號飛船返回時空氣泄漏
1971年4月19日,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個空間站—禮炮1號。4天後,即4月23日,聯盟10號飛船發射上天,直奔禮炮1號,並成功地進行了對接。對接後,由於故障,航天員盡力工作了5個多小時,試圖進入空間站,但沒有成功,只好應急返回。 6月6日,聯盟11號飛船從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升空,載著肩負首批進入禮炮1號空間站重任的3名航天員,朝空間站飛去。這3名航天員是喬治·多勃羅沃爾斯基、弗拉基斯拉夫·沃爾科夫、維克多×帕查耶夫。飛船經變軌飛行後,在距空間站100米的地方開始交會對接,並獲得成功,3名航天員打開艙門進入了空間站。 他們在空間站共停留了23天18小時22分,進行了一系列天文觀測、植物在失重條件下生長的實驗和一些醫學實驗,獲得不少寶貴資料,幹得相當出色。對接期間,還兩次將空間站的軌道抬高。 6月29日下午9時,3名航天員離開禮炮1號返回。但3人都未穿航天服。飛船離開空間站後飛行了4個多小時,並保持著同地面上的聯系。 6月30日1時35分,飛船按程序啟動制動火箭。在再入大氣層前,返回艙和軌道艙分離。但連接兩艙的分離插頭分離後,返回艙的壓力閥門被震開,密封性能被破壞,返回艙內的空氣從該處泄漏,艙內迅速減壓,致使航天員因急性缺氧、體液沸騰而死亡。 盡管返回程序都是正常的,返回艙也在降落傘減速下,安然著陸。但當人們打開艙門時,看到的卻是已經遇難的3名航天員的屍體。 這次事故的原因是飛船設計不合理,座艙擁擠,只有脫掉臃腫的航天服才能坐下。當時聯盟號返回程序就明確規定,航天員在返回前必須脫掉航天服。對此設計和程序,不少科學家當時就反對,但航天部門的領導人不接受正確意見。為此,蘇聯航天負責人卡馬寧將軍被撤職。 這一事故是原蘇聯載人航天活動中最為悲慘的一次。事故發生後,又一次推遲了蘇聯空間站的使用計劃,禮炮1號此後再無人進入。飛控中心不得已,於發射後175天,忍痛發出降軌指令,將其退回到太平洋上空燒毀。聯盟號飛行又一次中斷飛行達2年3個月,以改進聯盟號安全性能,將乘員從3人減為2人,並增加了1套生命保障設備,規定在上升、返回段必須穿上航天服。 載人飛船作為人類征服宇宙的一種工具,從開始使用至今,不過短短的30多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可謂「彈指一揮間「。與過去出現的任何一種運輸工具相比,它是最年輕的,但也是發展最快的。這30多年,它的經歷也是曲折的。不少科學家、工程技術專家為它而折腰,幾位航天員為它而獻身。但它已日臻完善,成為人類往返於空間站和地面的主要運輸工具。今後,它還會進一步完善,會在通往月球、火星及其他星球的航行中再顯雄風,再創奇跡。
編輯本段中國載人飛船發展
神舟一號~神舟四號
1992年,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研製。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起飛,21 載人飛船
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圓滿完成「處女之行」。這次飛行成功為中國載人飛船上天打下非常堅實的基礎。2001年1月10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神舟」二號飛船。2002年3月25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神舟」三號飛船。2002年12月30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神舟」四號無人飛船。
神舟五號
2003年10月15日9時整,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9時9分50秒,「神舟」五號准確進入預定軌道。這是中國首次進行載人航天飛行。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執行任務的航天員是38歲的楊利偉。他是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代航天員。在太空中圍繞地球飛行14圈,經過21小時23分、60萬公里的太空行程,他於16日6時23分在內蒙古主著陸場成功著陸返回,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前蘇聯、美國之後第3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飛行的國家。
神舟六號
2005年10月12日9時整,「神舟」六號飛船順利升空,實現了2名宇航員多天飛行,他們分別是:聶海勝、費俊龍。「神舟」六號於10月16日凌晨安全返回,使我國載人航天技術進一步成熟。「神舟」六號實現了第一次進行多人多天太空飛行試驗,為未來航天員在空間站生活和工作奠定了基礎。 第一次實現宇航員進入軌道艙。航天員首次往返軌道艙,進行了失重狀態下的關閉返回艙門及檢漏試驗。第一次進行了真正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試驗。
神舟七號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於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988毫秒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飛船於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神舟七號飛船共計飛行2天20小時27分鍾。
編輯本段重要時刻
世界第一艘載人飛船前蘇聯的『東方號』於1961年4月12日發射。 世界第一艘登月飛船美國的『阿波羅11號』於1969年7月16日9時32分發射。

㈧ 神州五號有關的物理知識

火箭推進器對飛船做了功,使飛船上升。
火箭推進器的燃料減少,飛船的上升速度加快。是內能轉化為動能。
火箭之所以要噴火才能升空是受地球引力影響。
火箭之所以設計成流線型,是為了減少空氣阻力。
火箭上升是火箭底部會放出大量的熱,因而在火箭底部放1個大水池起到了吸熱的作用,這里有1個物理的液化現象.所以我們看到火箭升空時底部有大量的白氣就是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以下是神六的:
「神舟」六號發射火箭總設計師劉竹生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承擔「神舟」六號飛船發射任務的「長征2號F」運載火箭各系統的生產製造工作已經全面展開。截至目前,發射火箭的各項生產均按計劃穩步進行。

據劉竹生介紹,今年年底火箭系統的各項設備將「齊套」,明年年初將先後進行各系統的綜合實驗與匹配實驗,如果工作進展順利,發射「神舟」六號的火箭系統將在明年6、7月份出廠。

「神六」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劉竹生接受本報獨家專訪,細解火箭系統

繼我國「神舟」五號首次載人飛行成功後,「神舟」六號航天工程已在緊張進行中。為把國人的「飛天夢想」推向又一全新的高度,「神舟」六號發射前各項准備工作已全面展開。作為飛船的「助力神」,「長征2號F」運載火箭將再擔重任,送「神舟」六號上天入軌。「神五」和「神六」飛船的動力載體雖是同一型號火箭,但發射「神舟」六號的火箭系統卻「另有文章」。昨天,火箭系統總設計師劉竹生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細解「神舟」六號火箭焦點。

焦點1 火箭交工時間 年底設備配置齊全

承擔「神舟」六號發射的火箭系統總設計師劉竹生向記者透露了發射「神舟」六號的火箭系統准備工作的時間表。根據劉竹生的介紹,2004年年底,火箭系統的各項設備都要「按期交工」,各套儀器均要求配置齊全,為隨後在明年年初進行的火箭系統綜合實驗做准備。劉竹生講,綜合實驗階段,火箭的每個組成部分都要進各自的實驗室進行檢測,目的是確保火箭整體達標,檢測合格後各系統將「會師」,進行匹配實驗。

焦點2 火箭應急能力 正在進行極限計算

運載火箭的「極限分析」是專門針對「神舟」六號飛船內一系列重大變化而進行的。劉竹生說:「首先,由於『神舟』六號將實現多人多天飛行,人員和天數的增加帶來食物、生存設備等其他質量的增加,這就要求火箭的運載能力必須提高,比如原『神舟』五號的七八噸質量就有可能要變成8噸多。其次,如果航天員不止一個的話,飛行過程中出現問題就會直接影響到逃逸能力,對火箭在遭遇突發情況時的應急能力提出了挑戰。」劉竹生講,針對以上兩點,目前正在與飛船系統方面協調合作,進行相關的火箭極限計算。據了解,目前,這樣的「極限分析」已經做了幾輪。

焦點3 火箭動力特性 將隨載荷改變而調整

火箭配上飛船組成一個「大彈簧」系統,劉竹生說:「從動力學分析,飛船與火箭連接後是會相互作用影響的,由於『神舟』六號軌道艙上的有效載荷將由原來『神舟』五號上的多個設備變成一兩個設備,飛船質量塊兒的變化必然影響整個火箭的動力學特性,目前的工作就涉及到火箭與飛船動力特性相應的問題。」

焦點4 發射安全性 地面發射系統將「體檢」

為了確保「神舟」六號發射萬無一失,發射基地地面設備檢修工作將進一步加強。據劉竹生介紹,和以前發射場承擔發射任務時進行檢修工作相比,由於兩次發射間隔加長,這次將是有史以來最全面的一次地面發射系統的「體檢」。劉竹生強調說,檢修工作將做到任何一個細微處,每個插頭都要求必須檢查,每根線路都要「從頭摸到底」,看是否存在可能斷線的問題。另外,劉竹生講,目前已完成了對「神舟五號」遙測數據的分析工作,對「神五」整個發射過程中不夠完善的地方,比如某些設備使用不方便等問題都將在「神舟」六號發射前做改進。

焦點5 運載安全性 載人可靠性高達97%

「這個可靠性數值在國際上也是非常高的。」劉竹生在接受采訪時指出,「長征2號F」在長征系列「金牌火箭」家族中雖屬於運載火箭,但最大的特點是專門用來載人。劉竹生說:「目前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的火箭能把人送入太空,中國的『長征2號F』和俄羅斯的聯盟號。一般性的火箭,可靠性能為91%到93%,載人用的『長征2號F』火箭為97%

神五的物理知識與神六的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