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行為金融知識大全
擴展閱讀
經典曲藝包括哪些 2025-01-19 07:47:29
酷狗怎麼做歌詞 2025-01-19 07:42:03

行為金融知識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7-16 16:52:30

① 股瘋提現行為金融學哪些知識點

你是想問股瘋體現行為金融學哪些知識點嗎?體現了以下知識點:
一、有效市場假說考慮了信息非對稱對資產價格的影響:
1、市場處理信息的能力非常強。
2、具有理性預期的交易者明察秋毫、無所不通,消除了信息非對稱。
3、有效市場假說下的資產定價理論就可以只考慮只存在不確定性而不存在信息非對稱性情景下的資產定價問題了。所以說,有效市場假說是現代標准金融理論核心與基石。
二、有效市場假說和資產定價的理論基礎:
1、投資者理性(兩層含義)。
2、理性預期:人們對未來的預期(認知)是沒有偏差的。
3、市場均衡的條件:期望效用最大化和無套利。

② 結合所學行為金融學知識,分析哪些因素會限制套利的有效性

異同:

(1)研究對象。經濟學研究的是稀缺資源的有效利用,金融學研究的是貨幣和信用活動的過程和管理;稀缺資源包括貨幣和信用,經濟學涵蓋金融學;

(2)應用領域。經濟學的應用領域包羅萬象,可以這么說,經濟學是最接近哲學的學科,而哲學是門思維科學,只要存在思維,經濟學就有用武之地;金融學的應用領域則相對要窄,主要應用於貨幣和信用領域。

(3)作用途徑。經濟學不僅可以利用學科自身的工具進行研究,而且利用人類所有學科理論和工具以及可獲得的所有有用信息進行思考、判斷和決定;金融學使用的主要工具是利率、匯率、准備金率、金融安排、交易費率等,側重使用數學和經濟學一般理論進行分析、研究和選擇。

(4)終極目標。經濟學的終極目標是追求社會及個人福利的最大化,金融學的終極目標可以說是追求貨幣使用高效性、安全性和價值性的三性完美合一,或說是貨幣效用的最優時間平衡;福利包括貨幣效用,經濟學目標涵蓋金融學目標。
金融學發端於經濟學,但如今已經從中獨立出來,有了自己的研究方法,成為獨立的學科.現代金融學也象經濟學一樣,從微觀主體的理性行為入手(行為金融學考慮了非理性行為),構建考慮時間和不確定因素的市場均衡體系,考察金融系統在資源跨期配置中的機制和作用.但是金融學有區別於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比如說金融資產定價中常用的無套利分析,實際上比經濟學中的供求定價分析更具有一般性,在市場中更容易實現.金融學區別與經濟學的另一個的特點是前者考慮了市場中的隨機因素,因此市場主體的預期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經濟概念比金融廣得多
金融是經濟的一小個分支,只是有自己的側重點
經濟學是一個一級學科,金融學是一個二級學科,在經濟學之下,經濟學研究的是一個國家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方式、道路等。是比較宏觀的了,它對經濟的各個方麵包括工業、農業等。金融只是對一個國家經濟領域中的金融方面進行研究,比如貨幣、證券、金融市場等。

③ 行為金融理論的行為金融分析師(CBFA)

行為金融分析師(CERTIFIED BEHAVIORAL FINANCE ANALYST)簡稱:CBFA,運用金融學、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和社會學以及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遵循心理學和社會學等各學科的原則、技術與方法,為投資者和客戶在金融投資理財方面提供咨詢服務的專業分析人員。 從國外金融領域的投資實踐來看,行為金融投資策略已經占據了主導投資理念一席之地並大行其道。在美國證券市場上,已經出現了數家以行為金融投資理念為指導的資產管理公司。在西方發達國家,專門研究行為金融的從業人員也日漸增加,很多分析師、交易員、機構投資都非常注重研究市場中的行為心理變化。
而在我國,行為金融方面的研究才剛剛起步,大部分投資者都是從技術面和基本面分析的比較多,對投資心理行為方面的研究不足。事實上,中國的金融市場才剛剛開始,基金管理行業也才慢慢興起,各大證券期貨公司、基金公司、中小機構等,對投資行為方面的專業人才需求很大。據國內外多家權威機構預測:我國在今後的發展中至少需要30萬名行為金融分析專業人員。行為金融分析師將成為我國新世紀最具發展潛力,就業最為穩定,收入最豐厚的熱門行業,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全新視角的研究模式:從微觀個體行為以及產生這種行為的心理等動因來解釋、研究和預測金融市場的發展,分析金融市場主體在市場行為中的偏差和反常,為投資者進行理性教育和理性誘導,從而能夠更好地規避風險和進行投資決策。
多元化的學習方式:遠程視頻學習、在線學習、自學和面授相結合的立體教學模式,適應在職學習的要求;此外,還通過學習群互動來開闊視野,體驗學術氛圍,實現學業、事業的雙豐收。
實用的課程組合:實用、系統,前沿、全面的金融投資市場的實戰智慧,精選的課程、實戰的方法及本土化的教學案例,具代表性和實用性,讓學員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最大的收益。
針對性強:課程設置專注於將國際最先進的行為金融投資思想與中國投資市場相結合,致力於深入剖析金融投資市場種種行為現象背後的社會心理因素,理論聯系實際,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幫助投資者提升金融投資實戰水平。
稀缺性:在金融投資市場中,投資的行為現象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投資行為心理的知識亟需填補;而市面上,金融投資類的培訓一般都是純技術性或理論性的,對投資行為心理方面的專業培訓還是一片空白,因此可以預見,行為金融分析師這個行業的發展前景將非常廣闊。
全球前瞻視野:從國外金融領域的投資實踐來看,行為金融投資策略已經占據了主導投資理念的一席之地並大行其道。如在美國證券市場上,已經出現了數家以行為金融投資理念為指導的資產管理公司。在西方其他發達國家,專門研究行為金融的從業人員也日漸增加,很多分析師、交易員、機構投資都非常注重研究市場中的行為心理變化。本課程設置高度涵蓋了世界最前沿的行為金融學知識,使學員在短時間內收效顯著。
豐富的人脈資源:學員大都來自各類金融機構從業人員和公司投資理財機構,大專院校學生以及廣大的社會金融投資者。學員與老師之間、同學之間有充分的時間進行互動、交流。來自各行業的個人投資者及金融行業高管人員通過學習所建立起來的同學、師生情誼是學員的長久資源和寶貴財富。
近百萬字的精美系統教材:本教材由淺入深,結合中外行為金融學大量各家各派、歷史經典和當代社會的實際狀況,深入探討了金融市場中的各種行為現象,為投資者提供理性行為教育和理性行為判斷。此外,編者在完整而鮮艷的編寫架構之外,還引用了不少投資經典和實戰案例來描述其間深入淺出的理論知識,加強了理論與實踐間的聯系,更更加了讀者閱讀的可讀性和趣味性。本教材不僅是一本行為金融分析師專用的、兼顧專業和通識的優良教材,更是一本適合金融市場從業人員、大學生和一般投資者不可不閱讀的好書。 銀行、證券、期貨、黃金、保險類等公司機構金融行業從業人員
各大國企、外企、名企和政府事業單位
各地高校財經管理類相關專業學生
國內其他有志於從事財經金融管理行業的各界人士 1、行為金融分析師培訓採用「網路遠程學習+在線學習輔導+面授考證輔導+網上考試」的模式
2、考生使用認證辦公室組織編寫(或指定)的中文版教材進行學習和復習,使用中文參加培訓考試。
3、行為金融分析師考試分為行為金融分析師、高級行為金融分析師和行為金融督導師。高級行為金融分析師需撰寫「專業論文」,實行由專家委員會和國際行為金融學會考評委員會聯合評審的辦法。

④ 基於行為金融學的投資策略有哪些

逆向投資策略:是利用市場上存在反轉效應,買進過去表現差的股票而賣出過去表現好的股票來進行套利的投資方法。投資者在投資決策中,往往過分注重上市公司近期表現, 並根據公司的近期表現對其未來進行預測,導致對公司近期業績做出持續過度反應,形成對業績較好公司股價的過分高估和對業績較差公司股價的過分低估現象,這就為投資者利用逆向投資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機會。

慣性投資策略:利用動量效應所表現的股票在一定時期內的價格粘性,預測價格的持續走勢從而進行投資操作的策略。也就是買進開始上漲,並且由於價格粘性和人們對信息的反應速度比較慢,而預期將會在一定時期內持續上漲的股票,賣出已經開始下跌而由於同樣的原因預期將會繼續下跌的股票。

動量效應,指股票的收益率有延續原來的運動方向的趨勢,即過去一段時間收益率較高的股票在未來獲得的收益率仍會高於過去收益率較低的股票。更多財經知識可查詢炎黃財經

⑤ 行為金融學是怎麼回事

1, 介紹
本世紀五十年代, Markowitz(1952)的資產均值-方差模型的誕生標志著金融學的一項重大突破。接著在Sharp(1964)、Lintner(1965)、Mossin(1965)等人的努力下,發展成價值均衡理論,即是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Ross(1976)的套利定價模型,Black & Scholes(1972)的期權定價模型等等形成了金融學的理論框架。但是,這些理想的模型在越來越多的現實檢驗中出現問題,1979年, Roll發現,統計數據與模型的沖突顯示作為金融學基石的CAPM可能是無法驗證的。之後很多學者發現這些模型在統計過程中出現很多異常現象。行為金融學就是在這種環境下發展起來的,形成了這門分析人的心理、行為以及情緒對人的金融決策、金融產品的價格以及金融市場發展趨勢的影響的新興的金融學分支。
將人的行為研究與傳統的經濟學研究結合起來,在經濟學界是累見不鮮的事情。我們知道,不少經濟學大師都曾將人的行為放到一個特定的或更廣泛的范圍內進行研究,從而找出影響經濟決策的行為因素,獲得對經濟現象的合理解釋。
凱恩斯(1936)在其經典著作《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中用了很大篇幅討論人們的心理對有效需求的影響。在凱恩斯的邏輯里,資本主義發生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從而生產過剩,爆發危機。為什麼會出現有效需求不足呢,因為有三大心理規律影響著人們的消費與投資。
首先是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也就是說,隨著人們的收入增加,人們的消費增加不會比收入增加得-快。人們把收入中的更大比例作為財富存起來。因此,人們越富裕,消費在總收入中所佔的比重就越小。由於人們的消費跟不上收入的增長,就會有一部分產品賣不出去,社會生產無法保持平衡。
其次,資本的邊際效率遞減規律。個體開始投資時,總是投資於資本回報比較高的項目,隨後的投資,其回報率相對降低,以此往下,預期投資的回報率就會下降。並且,投資者的心理很容易對未來產生悲觀情緒,這也會使投資者趨於消極,使資本的邊際效率下降。這樣一來,投資需求不足,影響到宏觀經濟的平衡。
再者,流動性偏好。所謂流動性偏好,是指人們對持有現金愛好。人們心理上偏好現金,是因為三個動機:1、交易動機。為了應付日常開支,人們需要保留部分現金在手上;2、謹慎動機。為了應急,防止意外,人們也會留有部分現金;3、投機動機。即人們為了尋求更大的收益,也需要留有部分現金,以備隨時可以調用。
按照凱恩斯的分析,這三大心理規律的存在,使宏觀經濟在完全自由的市場經濟中無法得到平衡,其結果就會出現經濟危機。要解決經濟危機,就需要政府出面對經濟運行進行干預,增加全社會的有效需求,抵消三大心理規律對宏觀經濟的負面影響。
行為金融學同樣也把人的心理和情緒引進金融分析過程當中。分析人的心理、行為以及情緒對人的金融決策、金融產品的價格以及金融市場發展趨勢的影響。近年來,行為金融學的研究得出許多有價值的結果,引起金融學界的極大關注。2002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也投向了普林斯頓大學的Kahneman教授(Prospect Theory的創立者)。
本文對行為金融學與傳統金融理論的區別和聯系,對其理論假設、分析方法、及研究方法作些回顧和評述。以期待能給關注行為金融學的人士一些參考,同時本人認為對現在金融學中比較熱門的行為金融學的關注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示,能更好地加深了金融市場的理解,促進了金融學向更廣更深的方向發展。

2,行為金融學與傳統金融理論
金融學所研究的市場運行狀況、投資者的市場活動、證券的價格其實都是建立在市場主體在市場中的決策行為上,因而,無論行為金融學,還是傳統金融理論,都圍繞著人的決策在構建模型。傳統金融理論當中,把投資者設為了一個完全意義上的理性人,而且無論在何種情境下,都可以運用理性,根據成本和收益進行比較,從而做出對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決策。而行為金融學是行為理論與金融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與理論體系。它分析人的心理、行為以及情緒對人的金融決策、金融產品的價格以及金融市場發展趨勢的影響。
行為金融學與傳統金融理論的區別和聯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一) 人是否是理性的
傳統的金融理論對人的行為假定是:理性預期(rational expectation)、風險迴避(risk aversion)。認為人的行為是理性的。
而行為金融學首先不完全肯定人類理性的普遍性。認為人類行為當中,有其理性的一面,同時也存在著許多非理性的因素;認為人類的理性是有限的,認知的局限決定了人類存在著許多理性之外的情緒、沖動和決策。一個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股票市場上,時常會發現市場的變化不是根據公司的運營情況,而往往是投資人的情緒、感受的變化。其次,行為金融學認為即使在有限理性的條件下,因為外在條件的限制,有時候未必能夠實踐理性行為。
雖然行為金融學和傳統金融理論存在很大分歧,但需要指出的是,行為金融學並不是完全否定傳統金融理論,而是在接受其人類行為具有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對其理論進行修正和補充。在承認了人有理性的一面的時候,同時認為人也有非理性的一面,受到許多理性之外的情緒、沖動等的影響,在外界條件約束下人對自己理性行為的控制力是有限的。這些是和傳統理論是不同。是對傳統理論的修正和補充。
(二) 市場有效性問題
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認為:市場是有效的,有關資產的信息都會反映到資產價格上,因此,其價格與其基本價值相符,任何投資者都不可能在市場上獲得超額利潤。法瑪(Fama)(1970)進一步將市場有效性理論細分為弱有效,次強有效和強有效。
(1)、弱有效是指過去的信息影響著過去的價格與回報。弱有效市場假設認為,基於對過去的價格與回報的了解,是不可能贏得超額風險利潤的。在風險中性的假定下,市場有效假設就轉化成隨機遊走假設,那麼股票回報完全不可預測的說法就是基於過去的回報而言的;
(2)、次強有效。過去的回報不僅僅是投資者所擁有的過去信息的影響結果。當證券的價格與回報是過去的信息與現在的公開信息的結果時,就稱之為次強式有效市場。次強式有效市場假設認為,投資者不能利用任何公開的有用信息來獲取超額利潤。因為,只要信息一旦公開,馬上就會反映到價格上去,那麼,投資者就不可能用這些信息來預測收益,從而獲得超額利潤;
(3)、強有效。它是指市場上的內幕信息會很快擴散,迅速影響市場價格。一些人認為可以通過提前獲得內部信息來賺取超額利潤,而強式有效市場假設認為,由於在這樣的市場上,內幕信息會迅速擴散,並反映在價格里,因此,投資人不能獲得超額利潤。
有效市場假說認為,理性的交易者能夠正確評估證券的價格,如果還存在很多非理性交易者,那麼一方面如果非理性交易者的非理性行為相互抵消,則對市場的有效性沒有影響;另一方面,如果非理性交易者的非理性方向是相同的,這時候由於套利的存在,短期內的價格偏離很快也會得到糾正,從而使市場能夠恢復效率。
而行為金融學認為套利的力量不可能不受條件限制,在各種客觀約束下,套利無法剔除非理性行為對理性行為的長期並且是實質性的影響,所以有效市場假說是不成立的。從行為金融學和傳統理論對市場是否有效這個問題看法,我們可以看到,事實上,行為金融學也是從這個方面對傳統金融學做出一定的修正。兩者在一些問題上的看法是一致的,只是行為金融學認為市場存在套利限制(「套利限制」是由Shleifer和Vishny提出的)。

3,行為金融學的一些理論
(一) 預期理論(prospect theory)
預期理論(prospect theory)是由Kahneman和 Tversky 在1979年共同提出來的, 是一種研究人們在不確定的條件下如何做出決策的理論。該理論提出了幾個與期望效用理論不一致的觀點:與收入不確定的選擇相比,人們更願意收入確定的選擇,Kahneman和 Tversky 稱之為確定效應(certainty effect);人們在考慮選擇過程中忽視相同部分,著重不同部分,這樣導致個體偏好不一致,稱之為隔離效應(isolation effect);價值與得失有關而不是最終財富。
具體表現在如下一些論斷:
(1)決策效應(reference effect )決定個體對風險的態度
決策效應(reference effect )來源於確定效應(certainty effect),決策效應表明個體面對正的預期收入時候風險厭惡,而面對負的預期收入時風險追求。同時,當個體面對一個確定收入選擇和一個預期收入更大的不確定選擇時,個體更願意選擇前者;而當個體面對一個確定的損失和一個預期損失更大的不確定選擇時,個體更願意選擇後者。Kahneman和 Tversky 認為個體投資時判斷效用不是依據像傳統理論中所論述的是最終的財富水平,而是個體當前的受益和損失情況,以此來決定對風險的態度。
(2)價值函數(value function)
預期理論(prospect theory)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價值是由財富的變化決定的而不是個體的最終財富。也就是說,在不確定的條件下,人們的偏好是由財富的增量而不是總量決定的,所以人們對於損失的敏感度要高於收益,這種現象稱作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在此,Kahneman和 Tversky 用價值函數(value function)取代了傳統效用理論中的效用函數,價值函數表現在正的增量是凹的,表現在負的增量則是凸的。也就是,人們在盈利的情況下表現為風險厭惡者,而在已經損失的情況下表現為風險追求者,而不是一直都是風險厭惡者。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在上一輪賭局中遭受損失的人會更有參加下一輪賭局的沖動,此時他成為風險追求者。
(3)決策權數函數(decision weighting function)
Kahneman和 Tversky用決策權數函數(decision weighting function)代替預期效用函數的概率。決策權數函數不是概率:他不遵從概率公理,也不是用來衡量個體的信仰。決策權數函數不僅僅是前面事件的似然函數,而且衡量了事件對個體願望的影響。
以上的觀點主要體現在Kahneman和 Tversky(1979)年發表在Econometrica上的一篇文章。預期理論除了以上幾個核心內容,還不斷地被豐富和發展,形成了其他許多理論模型和實證研究。其中比較讓人注目的有:Thaler的「機會成本和原賦效果」,即認為人們常常會對機會成本低估而且會對已經擁有物品的評價大大超過沒有擁有之前;Thaler的另一個重要概念是沉沒成本(sunk cost),其描述的是如果人們已經為某種商品或服務支付過成本,那麼便會增加該商品或服務的使用頻率;Shefrin和Statman還發現了投資中的處置效果(disposition effect),即投資人在手中的股票下跌的時候,更傾向於繼續持有而不是賣出股票,以期待扳平的機會。
(二)套利限制(limits of arbitrage)
套利限制是行為金融學對傳統金融理論提出質疑和修正的重要工具。傳統金融理論構架中的重要的一個部分是有效市場假說(EMH),EMH認為市場是有效的,資產的價格反映一切信息,資產的價格和價值是一致的。這是因為市場中理性的交易者能夠正確評估資產的價格,如果還存在很多非理性交易者,那麼一方面如果非理性交易者的非理性行為相互抵消,則對市場的有效性沒有影響;另一方面,如果非理性交易者的非理性方向是相同的,這時候由於套利的存在,短期內的價格偏離很快也會得到糾正,從而使市場能夠恢復效率。Shleifer和Vishny認為套利的力量不可能不受條件限制,在各種客觀約束下,套利無法剔除非理性行為對理性行為的長期並且是實質性的影響,所以市場並不是有效的。Shleifer和Vishny把此稱為「套利限制」。
具體來說,這種限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套利執行成本。恰當地運用套利策略是有風險的,也就是說套利的執行是要一定成本的。比如,一個投資者發現某隻股票價格已經超跌了,投資機會出現了,因此,他毫不猶豫地買進去了。但是,當他進去以後,該股票還繼續往下跌。如果缺少資金,在保證金交易下,他就不得不將手中的證券虧本套現。這就是他所面臨的風險。對這個風險知識的了解足以使他限制自己的套利行為。
(2) 模型風險 。即使當價格發生偏離時,套利者經常不能確信這是否真的存在:也可能是模型錯了。這種不確定性來源稱之為模型風險,它也會限制頭寸。

(三) 過度反應與反應不足(Underreaction and Overreaction)
過度反應與反應不足在行為金融的研究中,是兩個重要的概念或兩個重要的行為。1985年, De Bondt和 Thaler(1998)推測,投資者對收益的過度反應,是股票價格暫時偏離其基本價值的結果。他們提出,投資者對極端收入的過度反應,是因為投資者不能認識到極端收入回復到平均水平的范圍和程度。
De Bondt和Thaler確定,前一期的絕對輸家(虧損者)傾向於被低估,而前一期絕對贏家則被高估。他們證明了,前期的輸家最終贏得了正的經過風險調整的超額回報,同時前期贏家最終贏得負的經過風險調整的超額回報。這就是所謂的「輸家-贏家」效應。他們認為,「輸家-贏家」效應發生在價格偏差得到糾正的時期。
「輸家-贏家」效應現在已被很多人接受。但不同觀點的爭論在於是風險還是價格偏離構成這個效應發生的原因。

4、行為金融學中關於人的決策行為的其他的一些理論
(一)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
這個概念在行為金融學中是一個非常普遍的觀念。它和行為金融學的基本理論預設分不開,這就又回到了人類的有限理性的問題上。因為在行為者當中,不論是理性行為者還是非理性行為者,都不會懷疑自己的理性的存在。他們自認是掌握了一定信息和一定專業知識的,因而面對投資決策的時候,便過於相信自己的判斷力。有些學者專門對此作了一系列實驗,結果證明受訪者都傾向於高估他們答對的概率,而另一些調查也表明散戶在第一年的時候往往頻繁交易,但是他們賣出的股票卻往往比他們買進的股票表現要好。
(二)易獲得性偏誤(availability)。
這樣一種現象被稱作易獲得性偏誤:某件事情讓人比較容易聯想到,投資者可能便誤認為這個事件經常發生;相反,如果某類事件不太容易讓人想像到,在人的記憶中相關信息不豐富不明確,投資者就會在不自覺的情況下低估該類事件發生的概率。在這樣的可能性下,一個社會、一個時代所風行的、被人們熟知的事物自然成為易獲得的,所以,投資者在決策時受社會化影響的程度是不可忽視的。例如,把經濟泡沫和房地產相聯系,由股市不景氣聯想到互聯網在走下坡路等等。
(三)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s)。
許多行為金融學學者都認為,在投資者進行決策的時候,並不是權衡了全局的各種情況,而是在心裡無意識的把一項決策分成幾個部分來看,也就是說,分成了幾個心理帳戶,對於每個心理帳戶行為者會有不同的決策。Shefrin和Statman認為普通投資者會將自己的投資組合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風險低的安全投資,另一部分是風險較高但可能使自己更富有的投資。這是由於人們都有既想避免損失又想變得富有的心態,因此,人們會把兩個心理帳戶分開來,一個用來規避貧窮,一個用來一朝致富。而且,在考慮問題的時候,投資者往往每次只考慮一個心理帳戶,把目前要決策的問題和其他的決策分離看待。也就是說,投資人可能將投資組合放在若干個心理帳戶中,不太在意它們之間的共同變異數,這也就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投資者在有些情況下的非理性行為。
當前很多行為金融學學者把投資者的感情因素、心理活動、社會規范、觀念習慣注入了投資決策過程中,認為這些因素在投資者的決策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形成了很多行為金融學理論,上面提到的只是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其他的在這里不敘述了。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理論還不成熟,有待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5、結語
通過上面分析我們發現,行為金融學是在傳統金融理論出現一些異常現象時候發展起來的。行為金融學認為人類具有一定的理性,但人類的行為卻不盡是理性的。在金融市場和金融活動當中,傳統理論所假設的完全追求經濟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人和有效的均衡市場並不能被實踐所檢驗為真。行為金融學在對人類行為進行了有限理性、有限控制力的基本預設基礎上,把人類的感情因素、心理活動等注入了投資決策過程之中,認為這些因素都在人類的決策過程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這些基礎之上,建立一套能夠與實證研究互相檢驗的、描述人類在不確定情況下的決策和市場活動以及證券價格確定等等的學說,成為了行為金融學的存在價值。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行為金融學與傳統金融理論有很大的區別,但同時我們不能否認,行為金融學是站在傳統金融理論的梯田上耕耘,它並不試圖拆毀以往的理論,而只是開拓了金融學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求完善和修正金融理論,使其更加完善、有效。那種把行為金融學和傳統金融理論對立起來的觀點是片面的,我們應該在傳統金融理論基礎上,放鬆和修正傳統金融理論的一些假設,做出更完善更合理的更能解釋一些金融現象的理論。
同時,雖然行為金融學取得一定成就,但就總體而言,行為金融學還沒能形成一個系統的理論,許多學者自說自畫,理論較為分散,理論的張力明顯不夠。因此我們應該在傳統理論的基礎上結合現有的行為金融學中一些理論,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理論。

⑥ 行為金融學的未來的探索

作為蓬勃發展的新興領域,行為金融學依然存在很多缺陷;要在現代金融學領域中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未來必須在以下幾個主要方面進行理論創新和探索。 需要建立新的基本理論框架
行為金融學發現,人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過程中並不是完全理性的,會受到過度自信、代表性、可得性、框定依賴、錨定和調整、損失規避等信念影響,出現系統性認知偏差。而現代金融學是基於理性人假設,認為理性人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是嚴格依照貝葉斯法則計算的期望效用函數進行決策的;即使有些人非理性,這種非理性也是非系統性的,會彼此抵消,從而在總體上是理性的;如果這種錯誤不能完全相互抵消,套利者的套利也會淘汰這些犯錯誤的決策者,使市場恢復到均衡狀態,達到總體理性。
行為金融學以Kahneman和Tversky的展望理論(prospecttheory)(1979)取代了傳統金融學的期望方差理論,將「芝加哥人」假設擴展為「KT人」(指Kahneman和Tversky展望理論中的行為人)假設,這不僅是對傳統金融學的挑戰,也是對經濟學理論基礎的挑戰。但是,行為金融學的展望理論迄今還未成為一個統一的理論基礎,還未成為一個公理化標准。不同的研究者往往依據特定的心理假設,建立自己的模型和理論。這使得行為金融學的不同研究者無法在公理化標准下進行討論,從而限制了行為金融學的科學化。一門學科若想建立完整的體系,不僅要有「破」而且要有「立」。行為金融學需要在形成新的、規范化的對行為人的假設的基礎上,建立一個類似於傳統金融學中有效市場假說地位的核心理論框架,作為對金融市場現象和人的行為的分析基礎。
在沒有學科核心基礎理論和統一的新的假設前提條件的情況下,學科體系不可能完整和內在統一,也不可能對資產定價、公司金融等問題進行理論重構,從而不可能建立起有特色的獨立學科。我們認為,新的基礎性理論應當是在理性人假設放鬆的前提下,構建的更貼近市場現實的理論,同時也將舊理論作為新理論的一個特例包含於其中。 需建立統一獨特的嚴密邏輯的分析範式
作為一門學科,必須有區別於其他學科的獨特分析範式,如信息經濟學是以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為分析範式,制度經濟學是以科斯定理為分析範式。行為金融學將認知心理學對人的行為的研究成果應用於對投資者的行為分析固然是其特色,但是行為金融學目前還不具有嚴密的內在邏輯體系。例如,一種金融現象的產生是受哪類心理因素影響的?哪些心理因素對投資者行為具有基礎性或決定性影響?其影響機制是什麼?這種機制是否會隨著人的認識而消失等。
例如,對於「反應過度」和「反應不足」這兩種相互關聯現象的解釋。Barberis、Shleifer和Vishny(1998)引入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和保守性(conservatism)來解釋,Daniel、Hirshleifer和Subramanyam(1998)則引入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和自我歸因(selfattribution)來解釋。Hong和Stein(1999)則從趨勢交易者和套利者的相互作用機制來解釋。對於一個現象在一個學科內出現了多種完全不同的解釋,到底哪種心理因素佔主導地位,各影響因素相互之間的關系是什麼,傳導機制如何,依然沒有好的解釋,這說明對行為人的假設沒有建立一個規范化和公理化標准,學科基礎理論並不牢靠,也說明行為金融學還沒有建立一個具有嚴密內在邏輯的分析框架。
同時上述模型也無法解釋為什麼對於有些事件是正的反應,如收益公告(BernardThomas,1990)、股利發放(MichaelyThalerWomack,1995)等;而對於另外一些事件卻是負的反應,如新股上市(DharanIkenberry,1995),代理權之爭(IkenberryLakonishok,1993)等。有效市場假說的堅定支持者Fama(1998)認為,這些所謂異象是由偶然因素造成的,產生的異象在反應過度和反應不足之間是隨機分布的,這與有效市場假說是一致的。正是因為沒有一個統一的、具有嚴密內在邏輯的分析框架,行為金融學無法對「Fama批評」進行有力的回應。 需要建立新的基於行為的核心模型
行為金融學盡管取得較快的發展,但卻由於缺乏基於其基本理論框架的核心資產定價模型,故無法對現代金融學的核心基礎進行顛復。例如,在對市場是否有效的爭論中,現代金融學因其嚴密的內在邏輯體系和資產定價理論的不斷發展,在爭論中並沒有處於下風。
Fama(1970)認為對市場有效性的檢驗必須是對期望收益的聯合檢驗。Fama(1998)認為,之所以出現反應不足和反應過度現象是由於壞模型(badmodelproblems)和技術問題造成的。壞模型是由於原有的CAPM模型沒有反映所有的風險和模型預測的系統性偏差。在限制壞模型方面,Fama、Fisher、Jensen和Roll(1969)採用市場模型來研究公司特有的事件對市場價格的影響,創立了新的事件分析的研究方法;Fama和French(1996)建立三要素模型來代替CAPM模型。在技術問題上,主要的爭執是採用累計超額收益(CARs)還是採用購買並持有超額收益(BHARs);統計偏差;是採用價值權重還是等值權重等方面。Fama的結論是如果採用不同的資產定價模型來衡量收益並採用不同的統計方法,這些所謂的長期收益異象就會消失,市場依然是有效的。盡管Shefrin和Statman(1994)建立於行為資產定價模型(BAPM),將CAPM中的β值擴大為噪音交易者風險和傳統β值之和,但是由於噪音交易者風險難以衡量,所以模型並沒有被廣泛接受。由於行為金融學沒有出現核心的基於行為的資產定價模型,因此在對於市場有效性進行檢驗時只能通過實證來說明特定市場在檢驗期的非有效性,並不能對市場進行理論描述,來說明金融資產的定價機理。未來行為金融學的核心模型可能是將有限套利理論和基於展望理論的投資者的非理性心理信念有機結合的模型。
只有建立新的基於行為的資產定價模型,才能改變行為金融學實證多,核心理論模型少,缺乏解釋力;描述性的多,定量分析的少,指導性差的現狀;才能推動對市場有效性的檢驗,有力回應Fama批評(1998)。如果沒有建立基於行為的資產定價模型,就不能從理論和實證上充分說明現代金融學核心理論的有限性,就不能使行為金融學得到廣泛的認可。 需要確立明確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心理學及其研究方法在行為金融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需要界定的,這決定了行為金融學是屬於經濟學還是屬於心理學的分支。大體來說,心理學是對人的心理的研究,而行為金融學是以認知心理學對不確定條件下行為人的決策的研究成果為基礎的,研究人的心理對資產組合和定價的影響。但是行為人的心理是什麼,以及如何影響資產組合和定價、影響到什麼程度等,這些問題都很復雜。在這個新興的領域里,沒有成熟的成果可以利用,這就給學科的發展和確定明確的研究對象帶來了困難。
學科研究對象的確立是學科理論體系構建和框架安排的基礎。比如國際金融學就是從貨幣金融角度研究開放經濟下內外均衡目標同時實現問題的一門獨立學科。行為金融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麼呢?是解釋在金融市場中人的實際行為的學科,或是對異象進行解釋的學科,還是解釋金融市場現象的學科,這個問題還需要深入探討,以使行為金融學的研究能夠有明確的主線。只有這樣,學科才能得以迅速的發展,有較大的創新。
同時,行為金融學的很多研究方法是採用實驗經濟學中的實驗方法,這種研究方法在行為金融學的方法論中的性質、地位和作用也需要界定。行為金融學在實證中採用的方法大都是傳統金融學理論框架下的方法,這些方法有些是與傳統金融理論相適應而發展的,或者是以傳統金融學的前提為基礎的。行為金融學在新的假設前提的基礎之上,建立了新的基本理論和分析範式,這就要求行為金融學創新出新的基於其核心理論的研究方法,以適應新的分析範式的需要,並形成特色鮮明的方法論。
在學科研究對象和方法確定後,哪些理論屬於本學科的研究范圍,哪些理論不屬於本學科的研究范圍就明確了,這也就確定了一門學科的研究邊界。學科研究邊界的確立會促進學科的建立和快速發展。 需要有明確的研究主線和獨特的知識點
在行為金融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確定後,就可以釐清其研究主線了。研究主線意味著各個研究課題之間的邏輯順序。哪些知識屬於基礎知識,哪些屬於重點理論,各課題之間的關系如何,邏輯體系如何,依什麼樣的邏輯層層展開,步步深入等。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獨特的知識點(包括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例如微觀經濟學中的彈性、無差異曲線、消費者選擇等;宏觀經濟學中的總供給、總需求、國民收入等。行為金融學已經形成部分獨特的知識點,如展望理論、有限套利理論、噪音交易者理論、反饋理論、人在決策中的各種信念和心理、反應不足和反應過度等,但是這些知識點如何通過研究主線將其聯系起來,進行合理安排,達到邏輯嚴謹、條理清晰的目的,仍然是值得探討的。例如,有限套利理論和投資者的心理和信念是行為金融學中最重要的兩個理論支柱,但是兩者的關系如何並沒有清晰的界定。再例如,展望理論提出可得性、代表性、錨定和調整三個信念偏差,這些基本的知識點和過度自信、模糊規避、樂觀主義等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和邏輯並不十分清楚。 需要對行為金融範式作進一步的拓展
現代金融學在研究對傳統的金融資產(如股票、債券等)
進行定價的同時,也擴展到對公司金融和對期權等衍生品的定價上。行為金融學盡管已經有研究成果證明投資者心理和行為對公司活動和期權等衍生品的價格有影響,但是用行為金融學的理論體系和分析範式來分析公司活動和期權等衍生品的定價依然需要進一步展開。
例如對於公司金融領域的分析,Shefrin和Statman(1984)利用行為金融的方法對投資者偏好現金股利的現象給出了自我控制解釋、心理賬戶解釋和避免後悔解釋。Roll(1986)對於公司的兼並給出了經理層狂妄自大的假說。但是在公司金融上的行為分析依然不夠。在傳統金融學中投資者是無差異的理性人,市場是有效的,所以才有公司金融的核心基礎理論———MM定理的出現,即在一定條件下,公司價值和資本結構無關。但如果投資者是非理性的、市場是無效的,那麼不同條件下投資者的不同行為對公司價值的影響是什麼;這種影響是否會改變公司的投融資決策;以及改變的機制如何;公司和投資者的互動是否會對市場產生影響,是否會對宏觀經濟產生影響,這些問題都需要在拓展行為金融範式的情況下作出進一步的解釋。
再例如對於期貨期權等衍生品的定價,傳統金融學建立了二叉樹模型、布萊克肖模型等來對衍生品進行定價。盡管Shefrin(1999)就分析了框定依賴、參照點、啟發式偏差等投資者情緒對期權交易和價格的影響,但是並沒有用行為金融的分析框架建立新的衍生品定價模型。
以上幾個問題是行為金融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所必須要逾越的障礙,也是對行為金融領域有興趣的研究者未來主要的探索方向。在這些問題尚未較好解決的情況下,以行為金融「學」來表述這個領域,似乎不夠嚴謹。

⑦ 從行為金融學的角度,信任在金融市場中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不得不說,在金融市場中,涉及到金錢交易,信任起了一個很大的作用,下面來詳細說說:



總之,信任這點同時關乎於金融市場中的三點,其中包括:交易策略,交易結構設計,風險控制。所以如果量化的話,需要在後兩者中,尤其是風險因子和交易結構設置中的變數和定價進行重新的調控。

如果你是對你的Counterparty不信任,不進行這個交易是你要做的首要考慮的事情,如果你實在需要交易,必要時候重新設計結構或者引入第三方也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你是做Direct investment,如果你不對管理層有很好的理解和信任,那麼我很難相信這個項目不會在未來的某個時間節點失控。

如果想詳細了解關於行為金融方面的具體知識,這方面有很多的專業書籍及具體案例,在這里就不一一說明了,畢竟它涉及的內容還是很廣泛的。

而以上回答,為了好理解只從很淺顯的層面進行了分析,歡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