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現代教育思想包括什麼
從廣義上說,人們對教育現象的各種各樣的認識,無論是零散的、個別的、膚淺的,還是系統的、普遍的、深刻的,都屬於教育思想的范疇。在狹義上,教育思想主要是指經過人們理論加工而形成的,具有思維深刻性、抽象概括性、邏輯系統性和現實普遍性的教育認識。現代教育思想包括科教興國思想、素質教育思想、主體教育思想、科學教育思想、人文教育思想、創新教育思想、實踐教育思想、終身教育思想、全民教育思想等。
❷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張都有哪些
不論學生的等級階層如何,都有資格接受教育。因為春秋時期只有貴族才能接受教育,孔子的這個觀點促進了私學的興起,培養了大批的人才,促進了儒家思想的傳播,後世的教育觀點因此而起。。
有教無類,說的是教育的對象。既然說的是公平,也就是對於大家都一視同仁,無論貴賤與貧富。
有教無類:任何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
因才施教:每個人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有著不同的性格和特點,因用不同的方法教育
3人行,必有我師焉: 學習的方法有很多,向他人學習是很有效的方法
❸ 教育新理念有哪些
教育新理念有:
1、以人為本是永恆的主體理念。因為人們追求的終極目標是人更受人的公平對待。
2、自主、合作、探究、創新。
3、教育均衡發展和教育公平。
拓展資料:
教育理念,即關於教育方法的觀念,是教育主體在教學實踐及教育思維活動中形成的對「教育應然」的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包括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標、教育要求、教育原則等內容。
何謂「教育理念」呢?
查國內極具權威性的由董純才主編的《中國大網路全書·教育卷》(1985年版),李冀主編的《教育管理辭典》(1989年版),顧明遠主編的《教育大辭典》(1990年版),英文版的大不列顛網路全書(1993年版),均不見「教育理念」之辭條。
盡管我們還處在對「教育理念」尚無明晰定義的階段,但這並未妨礙人們對「教育理念」一辭的頻繁使用,由此說明「教育理念」已被教育界內外廣泛認同。考察那些公開使用「教育理念」概念甚至連論題都冠以「教育理念」的文論(這類著作、論文不是少數),我們有這樣的發現:多數作者在「教育理念」的使用中,迴避了對這個概念本身作必要的說明和界定。
這有兩方面的原因:
其一,有相當多的作者視「教育理念」如同「教育觀念」、「教育思想」一樣,當作成熟概念使用,自然不必解釋;
其二,「教育理念」確實是個與不少教育基本概念含義相近、性質相似但又不完全相近和相似的復雜概念,其內涵邊界的不確定性,導致其似乎是個無所不包的概念。
因此,只能意會,難以言傳。然而正是我們缺乏對「教育理念」基本內涵的討論並且沒有準確地理解其涵義,故也就很難避免「教育理念」的泛用甚而濫用。
如有些著述把一些反映或揭示教育或教學活動特徵、教育主客體屬性特徵的概念也視為教育理念之種種,有些人甚至把教育發展出現的一些趨勢特徵,如國際化、法制化、產業化、大眾化等等也都納入教育理念范疇,彷彿教育理念是個無所不裝的百寶箱。澄清對「教育理念」的模糊認識,只有老老實實討論這個概念。
❹ 法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張有什麼
法家是先秦代表新興地主階級激進派利益的學派。代表人物有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韓非等。他們都是一批主張「變法」的政治改革家和思想家。他們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極力輔佐一些國君進行社會政治、經濟改革,並從某些方面為維護地主階級統治提供了理論、原則和方法。法家學派在政治上、理論上,一般說來都是主張變法革新,要求加強君權,提倡以「法治」代替「禮治」,積極發展封建經濟,鼓勵「耕戰」,力求做到「富國強兵」,以達到加強和鞏固地主階級專政的目的。在文化教育領域里,法家也提出了許多有別於其他學派的教育理論和政策。其中傑出的思想代表人物是商鞅和韓非。
商鞅變法是當時各國變法運動中比較徹底的一次,文化教育的改革是商鞅變法的內容之一。商鞅的文化教育思想與當時的儒家思想是對立的。他指責「儒學」為「虱子」,他說:「禮樂」、「詩書」、「仁義」、「修善」、「孝悌」等等都是禍國殃民的東西,如果用這些復古主義的教條來治理國家,就會「敵至必削,不至必貧」(《農戰》)。敵人一來,國土就必被侵削;敵人不來,國家也必定貧窮。他同時痛斥那些「不作而食,不戰而榮,無爵而尊」(《畫策》)的奴隸主貴族和儒生都是「□民」。必除之而後快。而當他們利用「詩」、「書」作為「以古非今」的輿論工具,企圖進行反對活動的時候,商鞅則堅決主張採取「燔詩書而明法令」(《韓非子?和氏》)的手段,對他們進行打擊和鎮壓。商鞅站在新興地主階級的立場上,特別重視為新興地主階級培養革新變法的人才。他提出:「禁遊宦之民而顯耕戰之士」(《韓非子?和氏》)。所謂「遊宦之民」,主要是指那些滿腦子腐朽、保守思想意識的儒生及一些游食者。他們搖唇鼓舌,游手好閑,不事生產,商鞅認為必須加以禁止和打擊。商鞅要培養和提拔的「耕戰之士」,就是那些在進行封建兼並戰爭和發展封建經濟中對新興地主階級作出了實際貢獻的人。商鞅認為對待這樣的革新分子則必須按「任其力不任其德」,「官爵必以其力」的原則大膽地培養、提拔和任用。
在教育內容方面,商鞅反對儒家以「禮、樂、詩、書」教育學生,反對向學生灌輸「仁」、「義」、「禮」、「智」等道德准則。他認為「儒學」不過是一些「高言偽議」,不切實際的「浮學」。為了培養「耕戰之士」和厲行「法治」的人才,商鞅主張學習法令和對耕戰有用的實際知識。他提出「壹教」的教育綱領。「壹教」的實質就是執行新興地主階級的統一教育,它的主要內容是用新興地主階級的法令、政策統一人們的思想。商鞅認為:「壹教則下聽上」(《賞刑》)。他強調:「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字分》)。明確指出「法」是地主階級的生命,治理國家的根本,因此對民眾必須加強「法治」的教育。「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君臣》)。即凡不符合法令的言論,不聽;不符合法令的行為,不贊揚;不符合法令的事情,不做。一切的言論、行動必須根據新興地主階級的「法」為標准。為了使「法治」教育能夠貫徹執行,商鞅實行「置主法之吏,以為天下師」(《定分》),把教育的權力掌握在新興地主階級官吏的手中。如果遇到「主法令之吏」有遷徙、死亡的情況,得立即選派接替者「學讀法令」,可見商鞅對樹立法家對教育的領導是十分重視的。商鞅為了加強和鞏固地主階級專政,強調「法治」教育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漠視了學校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取消了專業的教師和文化知識的傳授,這是違背文化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的。他對舊文化又採取一概削除的簡單粗暴的政策,這也是一個極大的錯誤。商鞅為了使秦國富強,他把農戰作為治國之要。他獎勵農戰,主張加強農戰教育。他說:「吾教令: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戰不免」(《慎法》)。
在教育途徑方面,商鞅重視在通過農戰的實際斗爭中,鍛煉和增長人們的才幹。並認為人們的智謀是在長期的作戰中成長起來的。這些均具有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但是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他所實施的「法」教和獎勵「農戰」的政策,卻包含著對勞動人民的壓迫和剝削的一面。
韓非總結了戰國前期和中期階級斗爭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禮之」(《五蠹》),是造成禍亂的重要原因。並認為當時的「私學」和統治者是「二心」的。這種「私學」是新興地主階級實行「法治」的絆腳石。因此他斷然主張採取「禁其行」、「破其群」、「散其黨」的措施,即禁止辦私學的人的行動自由,禁止言論和結社的自由。
韓非猛烈地批判和攻擊法家以外的其他學派,特別是反對當時影響最大的儒家學派。他指斥儒家的那一套「禮、樂、詩、書」的教條和「仁、義、孝、悌」的道德准則都是「愚誣之學」,「貧國之教」,「亡國之言」,是致使國貧兵弱,乃至亡國的根源。在韓非看來,其他學派的理論都是互相矛盾的,只能造成人們的思想混亂,是非不分,統治者如果兼聽他們的意見,就必然引起亂子。因此,韓非主張禁止這一切互相矛盾、只能惑亂人心的學說,而定法家於一尊。特別是要防止老百姓受到法家以外的其他學派思想的影響,要對他們的思想實行嚴格的統制。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韓非的法家思想是代表新興地主階級中的激進派利益的,它是一種進步的思潮,對建立地主階級的統一政權方面起了重大作用。但是韓非的法家思想也反映了地主階級反動性的一面,即對勞動人民實行思想統制的愚民政策。韓非的這種文化專制主義的思想,對文化教育的發展,對學術流派的繁榮也是極為不利的。
韓非主張培養「智術之士」或「能法之士」(《孤憤》)。這些「智術能法之士」就是懂得和堅決實行法治路線的革新人物,並且是積極擁護「耕戰」政策而為它進行斗爭的戰士。韓非對「智術能法之士」必須具備的品質和能力做了詳細的闡明,這種革新家必須是一個忠於封建國君「北面委質,無有二心」的人,並能做到「能去私曲,就公法」,「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視」(《有度》),一心一意為封建主義國家效力的所謂「賢臣」,「良將」。這種革新家應該具有「遠見而明察」,「強毅而勁直」(《孤憤》)的品質。就是說他應該在思想上具備進步的歷史觀和變革思想;在政治上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有堅定地執行法治路線的堅強毅力和剛直的品質。為了使「法治」的思想能夠在意識形態領域中占統治地位,韓非繼承和發展了商鞅的「壹教」精神和措施,認為必須使國內做到「言談者必軌於法」,意思是說要使每個人的思想和言論都符合法家的精神和遵守國家的法律。在這種思想指導下,韓非提出了著名的法家教育綱領。他說:「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五蠹》)。所謂「無書簡之文」、「無先王之語」,實質就是要廢除、清算古代奴隸制的文化典籍和道德說教,特別是儒家所尊崇的「禮、樂、詩、書」和「仁、義、孝、悌」這一套東西,並從而實現他的「以法為教」的主張。
❺ 現代教學理念有哪些
一、以人為本的理念
現代教育強調以人為本,把重視人,理解人,尊重人,愛護人,提升和發展人的精神貫注於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全方位。
二、 全面發展的理念
以促進每一個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與完善,造就全面發展的人才為己任。
三、 素質教育的理念
強調知識、能力與素質在人才整體結構中的相互作用、辯證統一與和諧發展。以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和強化素質為基本教育目標,旨在全面開發學生的諸種素質潛能。
教學理念需堅持以下幾點:
1、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首先,要求教師有「對象」意識。教學不是唱獨角戲,離開「學」,就無所謂「教」,因此,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
其次,要求教師有「全人」的概念。學生發展是全面的發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學科的發展。教師千萬不能過高地估計自己所教學科的價值,而且也不能僅把學科價值定位在本學科上,而應定位在對一個完整的人的發展上。
2、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要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教師在教學時既不能跟著感覺走,又不能簡單地把「效益」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教學效益不取決於教師教多少內容,而是取決於對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
3、關注可測性和量化。如教學目標盡可能明確與具體,以便檢測教師的工作效益。但是並不能簡單地說量化就是好的、科學的。應該科學地對待定量與定性、過程與結果的結合,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業成就與教師的工作表現。因此,有效教學既要反對拒絕量化,又要反對過於量化。
❻ 葉聖陶主張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葉聖陶主張的教育思想有:
1、人本德育論,以「做人」為根本目的,以「人生」為內容主題,以「人本」為教育原則,強調主體德性發展為本旨、人的道德實踐為本體、整體生命培育為本位、教育者的身教為本源;
2、導學教學論,以引導自學為本質功能,以嘗試自學、質疑討論、練習應用等為基本方式,以憤悱啟發、相機誘導、教材為例、舉一反三、指點學法、逐漸放手、實踐歷練、養成習慣等為教學原則;
3、現代教師論,以中國現代教師的思想自覺、道德自覺和專業自覺為主體精神,以中國現代教師作用觀、教師修養(素質)論和師范教育論等為內容;
4、語文教育論,以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語文觀和語文教育觀為核心,包括現代語文課程論、教材論、教學論、學習論和社會教育論等。
(6)教育主張有哪些擴展閱讀:
葉聖陶教育思想的本質特點在於它的實踐性、創新性、民族性和大眾性。
它從不追求教科書式的抽象、靜態的理論體系構建,而是始終紮根於中國社會變革和教育改革實踐的土壤,不斷地提出、探索和回答教育現實中的重要問題,總結、提煉教育改革的實踐經驗,深刻反映了中國教育改革的歷史軌跡和基本規律,堪稱「20世紀中國教育改革的一面鏡子」。
它以國學根底和道德修養作基礎,秉承儒道智慧精華,深得五四精神貫注,並將教育改革探索與新文學創作和現代文化建設相交融,以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根基——語文教育的改革為主要依託,具有更加深厚的中國歷史文化背景和現代文化意蘊。
它與廣大師生的教育和學習生活息息相通,熱誠代表他們的願望與呼聲,關懷他們的成長與幸福,並採用中國廣大人民喜聞樂見的語言形式,更富有親切感和人文氣息,是真正面向並屬於中國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教育學」。
❼ 教育理念有哪些
以人為本的理念,全面發展的理念,素質教育的理念,創造性理念,主體性理念,個性化理念,開放性理念,多樣化理念,生態和諧理念,系統性理念。
教育理念如下的基本特點:
(1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體對教育及其現象進行思維的概念或觀念的形成物,是理性認識的成果;
(2 )教育理念包含了教育主體關於「教育應然」的價值取向或傾向,屬「好教育」的觀念;
(3)教育理念不是教育現實,但源於對教育現實的思考, 是教育主體對教育現實的自覺反映。因此,理論上它們是理念載體即理念持有者對教育的清醒認識,是他們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
(4 )教育理念是個其外延比較寬泛並能反映教育思維一類活動諸概念共性的普遍概念或上位概念,如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主張、教育看法、教育認識、教育理性、教育信念、教育信條等都在理念之中,而理念本身也包含了上述諸概念的共性。
此外,教育理念還以上述諸概念的外在形式表現出來以示其既有抽象性又有直觀性。如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標、教育要求、教育原則等等;
(5 )教育理念之於教育實踐,具有引導定向的意義。
(7)教育主張有哪些擴展閱讀:
現代教育是一種主體性教育,它充分肯定並尊重人的主體價值,高揚人的主體性,充分調動並發揮教育主體的能動性,使外在的、客體實施的教育轉換成受教育者主體自身的能動活動。
主體性理念的核心是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教」始終圍繞「學」來開展,以最大限度地開啟學生的內在潛力與學習動力,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性客體變成積極的、主動的主體和中心,使教育過程真正成為學生自主自覺的活動和自我建構過程。
為此,它要求教育過程要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實踐為中心,倡導自主教育、快樂教育、成功教育和研究性學習等新穎活潑的主體性教育模式,以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生動活潑地學習和發展。
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的重要轉型之一,就是實現由知識性教育向創造力教育轉變。因為知識經濟更加彰顯了人的創造性作用,人的創造力潛能成為最具有價值的不竭資源。現代教育強調教育教學過程是一個高度創造性的過程,以點撥、啟發、引導、開發和訓練學生的創造力才能為基本目標。
它主張以創造性的教育教學手段和優美的教育教學藝術來營造教育教學環境,以充分挖掘和培養人的創造性,培養創造性人才。現代教育主張,完整的創造力教育是由創新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與創新人格)與創業教育(指在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創業能力與創業人格)二者結成而形成的生態鏈構成。
因此,加強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並促進二者的結合與融合,培養創新、創業型復合性人才成為現代教育的基本目標。
❽ 杜威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杜威的教育思想有:
(一)教育即「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
教育能傳遞人類積累的經驗,豐富人類經驗的內容,增強經驗指導生活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從而把社會生活維系起來和發展起來。廣義地講,個人在社會生活中與人接觸、相互影響、逐步擴大和改進經驗,養成道德品質和習得知識技能,就是教育。
由於改造經驗必須緊密地和生活結為一體,而且改造經驗能夠促使個人成長,杜威便總結說「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為「經驗改造」。
(二)教育無目的論。
在杜威的心中,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會中,教育只是外力強加於受教育者的目的的。在民主的社會中就不同了,應當奉行無目的論。實則,在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革命日益激化的年代,杜威很強調教育在改進社會方面的效用,杜威教育目的論的資產階級性是顯而易見的。
(三)「學校即社會」。
杜威認為人們在社會中參加真實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長和改造經驗的正當途徑。所以教師要把教授知識的課堂變成兒童活動的樂園,引導兒童積極自願地投入活動,從活動中不知不覺地養成品德和獲得知識,實現生活、生長和經驗的改造。
(四)教學論。
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的理論為基礎,對教材和教法等課題。作出和傳統觀念不同的論述。
1、在教材的選擇上,杜威建議「學校科目的相互聯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學……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具體地講是學校安排種種作業,把基本的人類事物引進學校里來,作為學校的教材。
2、在教學方法上,杜威主張「從做中學」,他認為兒童不從活動而由聽課和讀書所獲得的知識是虛渺的。
(五)道德教育論。
杜威說:「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終的目的。」「道德過程和教育過程是統一的。」在杜威看來,德育在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杜威極力強調道德才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
在實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張「由活動中培養兒童的道德品質」,其次是要求結合智育達到德育的目的。再則,他很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
❾ 你所知道的教學主張有哪些
1.教學主張是名師成長和成功的關鍵因素。
一個有深度的老師,應該有自己的教學主張。張興華的成功可能就是他的教學主張:心理機制與學習動力。從小學數學心理的角度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研究方向。多才多藝,風情萬種(朗誦、唱歌等都很精通)。但他的成功不完全在他的技巧上,而是在教學主張上。教學主張是名師的「一道坎」。也可以說是一個門檻,有沒有一隻腳跨進這個門檻很重要。
2.教學主張是名師成長的基本動力。
南通的五朵金花,有的金花在不斷散發著花香,但有的名氣就漸漸的淡化。有沒有鮮明的教育主張,是這種分化的重要因素。教學主張標志著自己生命的永恆,不斷在墊起自己生命的高度。要是自己的名師之路永遠走下去,來一點教學主張吧。好的教學主張也可能是一口水井。開掘不完。王笑梅:我的教學主張,生命語文。語文的生命不和兒童的生命結合起來,語文也就沒有生命了。生命語文不只是在生命上,而且像一個泉眼。
再看李庾南「自學—議論—引導」,推動者她不斷前行。
3.教學主張是名師的一張名片。
代表著教師在教學派別上的一個追求。實際上是一種見解,是一個身份。是這一個那一個,而不是這一群那一群。錢夢龍老師提出「三主」的主張——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盡管有很多缺陷,但就這「三主」讓他走到了教育家的行列。
4.教學主張是名師教學風格的內核。
教學風格應該有它自己的品格。「風格是思想的血液」(福樓拜)「風格是思想的浮雕」(格林斯基)都告訴我們,教學風格不能沒有思想,不能沒有自己的教學主張。沒有思想的教學風格,只能是一個空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