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國是哪一年實行義務教育
1870年。
英國作為世界上最早實施義務教育的國家之一,從1870年頒布的《初等教育法》規定5-10歲兒童必須接受義務教育開始,到至今規定5-16歲的12年義務教育政策為止,中間經歷多次改革,以保障兒童青少年受教育的機會。
尤其是自1973年《教育法案》頒布開始,以法律的形式規定英格蘭與威爾士的義務教育年限為12年(5-16歲),從此,英國開始進入12年義務教育的新教育時代。
歷史沿革
義務教育起源於德國。宗教領袖馬丁·路德是最早提出義務教育概念的人。改革勝利後,為使人們都有學習《聖經》的能力,路德頒布了義務教育法。
1619年,德國魏瑪公國公布的學校法令規定:父母應送其6~12歲的子女入學,這是最早的義務教育。
在1763年到1819年,德國基本完善了義務教育法規。
工業革命後,義務教育發揮著使人們掌握工業知識的任務,義務教育的時間也由最早的3個月至6個月,發展到6年,直至9年。才符合當時科學發展水平和高度以及可以掌握當時工業製造的基本操作。
⑵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實行的義務教育是多少年
西方發達國家普遍實行的國家免費「義務」教育制度,至於具體年限不太固定,但是肯定高於中國的九年義務教育。
⑶ 西方國民教育的發展特點
一、近代教育產生和發展的基礎1、政治基礎近代資本主義的產生,推動了近代資產階級國家的建立,形成了一種不同於中世紀封建社會的新型社會和新的社會關系:即由過去的身份型社會開始向契約型社會轉變;由一種人身依附關系轉變變為一種契約關系。
二、近代資產階級在政治和經濟上改革和發展對教育的影響1、近代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宣揚的自由、平等的觀念,促進了近代教育對發展人的個性的重視和對教育普及的追求。
2、近代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宣傳個人主義和國家主義的價值觀,把教育與個人的發展和國家的發展結合起來,使教育成為個人發展和國家發展的重要手段。
三、近代教育制度發展的主要特點(一)與中世紀教會教育相比,近代西方教育是一種追求世俗化和回歸現實的教育。
(二)與古希臘教育相比,近代西方教育是一種重視現實和追求物質利益的教育
⑷ 像發達國家是實行多少年義務教育
12.。。
⑸ 在過多少年實行12年義務教育
十二年義務教育其實就是書費不用收,其它雜費也有節制的收取。現只有廣東省珠海市已試行,其它如深圳和南京也在計計劃中。十二年義務教育,是指將高中教育或者學前教育納入到義務教育范圍之內從而推行十二年義務教育,中國已經有個別地區試行了這一措施,但主要還集中在沿海等發達地區,沒有大范圍普及。有政協委員提議要在全國普及十二年義務教育,對此,社會各方意見不一,有學者認為時機尚不成熟,有學者認為中國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因此,關於在全國普及十二年義務教育的提案還在進一步論證之中。
⑹ 西方有義務教育是幾年
西方並不像中國一樣有統一的規定。美國約十年,英國13年,法國10年,德國約10年。「約」的意思就是一國內部不同地區規定不一樣。
同時西方義務教育比中國的更有彈性。例如美國部分地區允許家長同意的前提下,提前結束義務教育。另外教育也不必在學校進行。只需要符合一定條件之後,在家裡家長教育孩子也是可以的。
⑺ 在多少世紀制定教育法的
1986年4月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這是我國首次把免費的義務的教育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也就是說適齡的「兒童和少年」必須接受9年的義務教育。義務教育法的制定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發展到一個新階段。雖只有18條,但「國家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從此成為法定義務。
最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於2006年6月29日修訂通過,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經過兩年的過渡,中國已與2008年秋季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名副其實的義務教育。
義務教育是根據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其實質是國家依照法律的規定對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實施的一定年限的強迫教育的制度。義務教育又稱強迫教育和免費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免費性、普及性的特點。
我國義務教育法規定的義務教育年限為九年,這一規定符合我國的國情,是適當的。目前,我國的義務的教育學制的實際情況主要有「六三制」(即小學六年制,中學三年制)、「五四制」(即小學五年制、中學四年制)和「九年一貫制」三種學制。其中還有少數地區實行八年制的義務的教育,即小學五年制,中學三年制,但這些地區目前也正在抓緊實現由八年制向九年制的過渡。從我國學制狀況看來,九年制或八年制的義務的教育包括了初等義務的教育和初級中等義務教育兩個階段。適齡兒童、少年按規定在義務的教育學校完成了九年或八年的義務教育學習,即可達到初中畢業的文化程度。
⑻ 美國,日本 ,英國,德國,法國以及中國分別是義務教育多少年
全部都是12年,中國將在今年實行12年義務教育。
美國教育經費來源呈現多元化特徵,除政府撥款、學費外,社會捐贈、學校服務社會的收入也佔有很大比例。美國是一個地方分權國家,全國沒有統一的教育行政系統,教育的責任多在州與地方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對教育政策的制定、經費的投入負有直接而重要的責任。
⑼ 西方 義務教育
1763年,普魯士頒布強迫教育法令,這是義務教育的正式開端。19世紀下半期,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頒布了普及義務教育的法令,在全國確立和推行義務教育制度。 在實施義務教育的過程中,各國逐步達成共識,確立了義務教育的一些共同原則:強制性(義務性)、公共性、免費性、中立性、普遍性、平等性等。其中普遍性、平等性是義務教育的核心和本質,而強制性、公共性、免費性、中立性則是保障普遍性和平等性得以實現的具體要求。 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各國掀起了義務教育改革的熱潮,義務教育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動向。 A出現了允許選擇學校教育的傾向 強制性是義務教育的一個基本特徵。國家為維護社會福利和社會秩序,避免社會分化和兒童受教育機會不均等,規定了適齡兒童「就近入學,不許擇校」的原則。到了 20世紀 80年代,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傳統的義務教育由於其質量無法滿足各方面的需求,選擇學校己成為發達國家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點。 從目前西方國家教育改革的實踐來看,教育選擇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允許人們在不同的公立學校之間進行選擇,以改變長期以未學生及其家長在教育方面始終處於被動接受地位的不利狀況,賦予他們主動選擇的權利,...
⑽ 西方有義務教育是幾年
義務教育並不是中國本土產生的教育制度,所謂均衡發展的法律及政策要義,還需要從義務教育的歷史沿革談起。
義務教育的英文是Compulsory Ecation,字面上看就是強迫教育。國際上的一般定義是,根據國家法律規定對適齡兒童實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強迫的、免費的學校教育。1619年德意志魏瑪邦公布學校法令,規定父母必須送6至12歲兒童少年入學,否則政府將強迫其履行義務,這一法令被公認為世界義務教育的發端。隨著資本主義工商業和現代工業生產方式在全球的發展,各國都開始對青少年進行普遍的、一定程度的教育,以滿足社會對掌握一定文化知識的勞動力和公民的需求。英、法、美等國大多在19世紀中後期開始義務教育立法,實施之初,均為初等普通教育,以後年限逐漸延長,直至中等教育階段。
現代國家通過立法實施義務教育,成為越來越普遍的做法。1948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倡議,「每個人均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各國憲法都有涉及教育基本權利的規定。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目前全世界有170多個國家通過立法實施義務教育制度。由於各國情況不同,義務教育法律條文不盡相同,但共同之處是:明確規定義務教育的對象、目的、內容和年限,規定政府在學校設立和管理方面的責任、學校與宗教分離、家長對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責任、經費來源和分配、實行免費及其他補貼措施等。一國要進行義務教育立法,就必須在教育的強制性、免費性、普惠性(也稱無歧視性或普及性)三個方面達成基本共識。
如果政府提供的義務教育差別很大,致使一部分公立學校配置辦學條件和師資水平很高甚至超標准,另外一部分公立學校卻基本條件不能達標,就無法體現普惠性的基本要求,也就背離了義務教育立法原則。所以,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有別於其他教育的帶有根本性的特徵,構成了義務教育制度的一個基本屬性。
經過近百年沿革,各國義務教育在堅持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的前提下,已經分化為具有代表性的兩類運作模式。
福利化公立學校均衡發展模式。如歐洲多數國家和阿拉伯國家,政府在社會事業全面福利化的政策框架內,把所有公辦學校費用都包下來,在那裡很難找到私立中小學,有的國家甚至從學前教育到大學都免費。再如日本和韓國,多年實行義務教育「平準化」政策,公立學校不僅通過財政支出全覆蓋,而且城鄉學校建設通常使用同一張圖紙,既沒有薄弱校,也沒有豪華校。日韓的義務教育辦學宗旨是,盡量不在義務教育提供富裕階層歧視其他階層的機會。
公立學校均衡發展兼顧選擇需求模式。如美國,主要體制模式是在保證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充分供給前提下,適應不同階層的選擇性需求。美國實行教育分權制,各州義務教育年限略有不同,但除聯邦和州財政專項資助補貼外,主要依靠學區收取專門的教育稅(財產稅),來支付義務教育公立學校費用。由於富人和窮人所繳稅額不同,所得政府補貼也不同,即使富人區學校所得政府補貼少,但納稅額足以支撐質量上好的公立學校。相反,低收入階層聚居區甚至貧民窟的學校雖有政府補貼,但很難聘到高質量教師。有些富人家庭連所居住學區高質量公立學校都不滿意,而把孩子送進高收費私立學校。
其他發展中國家情況大體如此,如印度,在城市既有很好的公立中小學,也有高收費私立學校,但農村學校質量普遍偏低,農村學校正式教師都是公務員待遇,當財政不足時鄉村就沒有足夠的教師或教學點,於是,有的地區村民集資聘請識字青年教孩子學習。也有個別發展中國家,試驗舉辦少量優質公辦校,收取低於私立學校的額外費用,提供的是准精英化教育。
無論是福利化模式,還是兼顧選擇模式,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與促進公平基本政策取向有直接關系。一個比較共同的特點是政府全額負擔公辦學校支出,提供免費程度不同的義務教育,保證基本入學機會公平。同時,部分國家對義務教育階段的非公共服務留出一定選擇空間,通常是滿足有額外支付能力的中高收入階層的選擇需求。顯然,不同國家在公共教育資源配置方式上存在著政策價值取向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