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應,但也並非絕對對立的概念,因為兩者在詞義上本來就並非反義詞。
素質教育可以定義為: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個性,注重開發人的身心潛能,並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素質教育,就是把具有人的基本形態的高等動物培養成為具有人的基本素質的真正人的教育。
素質教育中的素質,指的是人在先天基礎上通過後天環境影響和教育訓練所獲得的內在、相對穩定並長期發揮作用的身心特徵及其基本品質結構,通常又稱為素養。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質、智力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勞動技能素質等。
素質教育主要包括內在素質和外在的素質。內在素質主要是人對世界、環境、人生的看法和意義,包括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也就是一個人的對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為人的「心態」。外在素質就是一個人具有的能力、行為、所取得的成就等。
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以人為的性格為基礎,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素質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要達到讓人正確面臨和處理自身所處社會環境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目的。
㈡ 博雅教育是指什麼
博雅教育(Liberal Ecation),旨在培養具有廣博知識和優雅氣質的人,讓學生擺脫庸俗、喚醒卓異。其所成就的,不是沒有靈魂的專門家,而是成為一個有文化的人。
㈢ 素質教育是什麼教育
素質教育是指不僅強調受教育者的學習成績,而且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質能力為目標,使其全面發展的一種教育模式。
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應,但也並非絕對對立的概念,因為兩者在詞義上本來就並非反義詞。
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以人為的性格為基礎,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素質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要達到讓人正確面臨和處理自身所處社會環境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目的。
基礎教育是一個接受全面教育的基礎階段,一般含小學、初中、高中階段的教育,指對年輕一代施以全面的素質教育,為他們未來做人和未來發展奠定基礎的教育。中國基礎教育,一種屬於義務教育,指小學、初中階級的教育;另一種屬於非義務教育,指高中階段的教育,它是基礎教育的最後階級。
㈣ 人文教育是什麼
人文教育
是指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其實質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這種精神的養成一般要通過多種途徑,包括廣博的文化知識滋養、高雅的文化氛圍陶冶、優秀的文化傳統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實踐體驗等。這一教育既重視由外而內的文化養成,更強調自我體悟與心靈覺解。歸根結底,它使人理解並重視人生的意義,並給社會多一份人文關懷,在根本上體現教育的本質人與理想。人文教育可以從三個層面上理解。第一層面是人文主義教育,第二個層面是人文學科的教育,第三個層面是"成人"教育。
㈤ 什麼是素質教育
雖然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由來已久,但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什麼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指不僅強調受教育者的學習成績,而且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質能力為目標,使其全面發展的一種教育模式。下面讓我為大家詳細解釋一下什麼是素質教育吧。
相信說到這兒,大家都懂得了什麼是素質教育,但是素質教育不僅僅局限於以上說到的三方面,還包含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身體健康等內容。只有通過學校、家庭和社會的相互配合,才能將素質教育貫穿中國學生教育活動的全過程,使學生擁有健全的人格和光明的未來。
㈥ 素質教育是促進什麼的教育
素質教育:
(1)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2)素質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
(3)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
(4)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
㈦ 什麼是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應,但也並非絕對對立的概念,因為兩者在詞義上本來就並非反義詞。
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使基礎教育返璞歸真,重新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基礎教育。長期以來,基礎教育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嚴重干擾下,已異化為「應試教育」。這種異化使基礎教育的本質屬性和基本特徵逐步被扭曲,背離了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教育、教學秩序和規范,導致了學生素質的片面發展或畸形發展。因此,基礎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移是歷史賦予的重任。而轉移的過程,實質上也就是基礎教育回歸自身、重新定位、尋求自身本質屬性和基本特徵的過程。
㈧ 博雅教育和浸會是什麼意思
「博雅」的拉丁文原意是「適合自由人」(社會及政治上的精英),古希臘倡導博雅教育(Liberal Ecation),旨在培養具有廣博知識和優雅氣質的人,讓學生擺脫庸俗、喚醒卓異,其所成就的,不是沒有靈魂的專門家,而是成為一個有文化的人。對此,人們稱之為博雅教育(Liberal Ecation),無論是古羅馬人的七藝還是儒家六藝,都體現了一種使人性臻於完善的教育理想。質言之,就是:「每件事都知道一點,有一件事知道的多一些。」(英國思想家約翰密爾語)。
http://blog.cersp.com/53101/477308.aspx
浸會大學就是浸信會建立的大學,是教會大學.浸會,就是浸信會,是基督教信仰的一個派別.浸信會歷史起源於17世紀的英國,當16世紀後半葉與17世紀初葉時,有許多信徒對於當時英國國教的腐化及神職人員靈性的低落十分不滿,認為教會已徒具外表形式,毫無內在屬靈生命可言,認為應大肆改革,追求靈命深度及信仰自由,這些人被稱為清教徒。又有一些人認為英國國教積習已深,已無法改革,不如另起爐灶,於是他們被稱為分離派。其中有一群基督徒,本著這份熱誠研讀聖經,他們飢渴神的話語,立志要明白聖經及其所啟示的真理,發現加入教會者應是應是指著信而受浸的成人,重生得救的信徒,因當時普遍是為嬰兒洗禮,因此這群強調只有相信基督的人才能受浸(全身沒入水中),而且要求受過點水禮的人應再次接受浸禮的信眾,又被稱為重浸派,浸信會亦由此開始.
http://www.twbap.org.tw/history/
浸信會組織遍布世界各地,在中國香港和台灣都有分布.在當前各種浸信會組織中,影響最大的當屬成立於1845年的美南浸信會.
關於美南浸信會的資料可以具體參見
http://cache..com/c?word=%C3%C0%3B%C4%CF%3B%BD%FE%D0%C5%3B%BB%E1&url=http%3A//www%2Echurchplantingvillage%2Enet/atf/cf/%7B087EF6B4%2DD6E5%2D4BBF%2DBED1%2D7983D360F394%7D/c%2DMeet%2520Southern%2520Baptists%2Epdf&b=0&a=43&user=
㈨ 什麼是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所進行實踐活動和意識活動進行一種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其實質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其實質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這種精神的養成一般要通過多種途徑,包括廣博的文化知識滋養、高雅的文化氛圍陶冶、優秀的文化傳統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實踐體驗等。
這一教育既重視由外而內的文化養成,更強調自我體悟與心靈覺解。歸根結底,它使人理解並重視人生的意義,並給社會多一份人文關懷,在根本上體現教育的本質人與理想。
(9)博雅教育是什麼擴展閱讀:
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確定為促進受教育者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上,而不是培養專業工作者,是一種非職業性的非專業性的教育,其核心是涵養和充實人文精神,而不是停留於獲得有關的人文知識。
知識的獲得當然是必要的,但它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要通過自我體悟與心靈覺解達到人性境界的提升。毛澤東同志早就說過,"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這種精神就是人的精神,民族的精神,人類的精神。這種精神就是把人性不斷提升的精神,而不是把人性降格為獸性或動物性。
㈩ 博雅教育是怎麼樣的一種教育理念
第一條是「博」,要文理相通。錢學森先生說過:重要發明首先來自形象思維,然後才有邏輯思維,唯有這樣,才能有顯著的創造。在「博」的方面,大陸過去幾年好多學校開始摸索實踐,包括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現在更普遍的提法是「通識教育」。我認為,通識教育是重要的,但通識教育不能代替博雅教育,這兩個概念還是不同的。
「通識」體現的是博雅教育中的「博」,而博雅教育還有其他一些要素。第二條就是「雅」。「雅」就是做人第一、修業第二,這是以科技聞名的斯坦福大學明確提出來的。第三條是以學生為中心,以教書育人為本。第四條是小班課為主的第一課堂,鼓勵學生提問題,培養質疑精神,這點我認為非常重要。第五條是參加社團、社會實踐及科研活動等豐富的第二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