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教育理想是什麼
擴展閱讀
屏幕上的歌詞怎麼關閉 2024-09-20 05:58:13

教育理想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3-06 01:31:03

① 教師的教育理想

老師教導我們要有高遠的志向,也就是說要有遠大的木標。

② 中國的教育理念是什麼

中國現代教育的十大理念:
以人為本的理念、全面發展的理念、素質教育的理念、創造性理念、主體性理念、個性化理念、開放性理念、多樣化理念、生態和諧理念、系統性理念。

教育理念的基本特點:
(1)教育理念是教育主體對教育及其現象進行思維的概念或觀念的形成物,是理性認識的成果;
(2)教育理念包含了教育主體關於「教育應然」的價值取向或傾向,屬「好教育」的觀念;
(3)教育理念不是教育現實,但源於對教育現實的思考, 是教育主體對教育現實的自覺反映;
(4)教育理念是個其外延比較寬泛並能反映教育思維一類活動諸概念共性的普遍概念或上位概念;
(5)教育理念之於教育實踐,具有引導定向的意義。
拓展資料:
現代教育以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宗旨,因此它更關注人的發展的完整性、全面性,表現在宏觀上,它是面向全體公民的國民性教育,注重民族整體的全面發展,以大力提高和發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提高民族的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增強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內的綜合國力為根本目標;
表現在微觀上,它以促進每一個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與完善,造就全面發展的人才為己任。這就要求人們在教育觀念上實現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由專業性教育向通識性教育的轉變,在教育方法上採取德、智、體、美、勞等幾育並舉、整體育人的教育方略。

現代教育是一種主體性教育,它充分肯定並尊重人的主體價值,高揚人的主體性,充分調動並發揮教育主體的能動性,使外在的、客體實施的教育轉換成受教育者主體自身的能動活動。主體性理念的核心是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教」始終圍繞「學」來開展,以最大限度地開啟學生的內在潛力與學習動力,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性客體變成積極的、主動的主體和中心,使教育過程真正成為學生自主自覺的活動和自我建構過程。
為此,它要求教育過程要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實踐為中心,倡導自主教育、快樂教育、成功教育和研究性學習等新穎活潑的主體性教育模式,以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生動活潑地學習和發展。

③ 什麼是理想的教育模式

一.常見的中國式“紅白臉”教育,平靜之下波濤暗涌

很多家庭都信奉“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的教育方式,於是,“虎媽貓爸”成了一種很常見的模式。

一個威嚴的媽媽形象,和一個好說話的爸爸形象,一個負責“管教”孩子,一個負責和孩子做朋友,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科學。

其實,這樣會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產生分歧,媽媽太嚴苛,讓孩子懼怕不已;爸爸太“開明”,讓孩子無需設防。

長此以往,孩子很容易變成“兩面派”,用兩副面孔來應對不同的場景。而媽媽彷彿成了“反派角色”,被孩子和丈夫孤立在一旁。


2.讓孩子在愛中成長

家長們為了追求最好的教育方式,總是聽各種講座,看各種書籍以及資訊,但一到實際教育的時候,就忍不住打破原先的設想。

發生矛盾的時候,父母對立會降低教育效果,最好的教育,就是讓孩子在愛中成長。

在父母一致的教育方式中,讓孩子獲得接觸社會的第一步,以便形成正確的觀念價值觀,不要讓孩子活在一問三不知的教育下,也不要讓父母活在遺憾當中。

④ 教育理想的定義是什麼

教育理想是因才施教,尊重每一個個體,培育、挖掘,發揮每一個人的長處,使每一個人有興趣受教育,受到喜歡的教育,使每一個人快樂成長,這是教育理想的終極詮注。

⑤ 什麼是理想的教育

理想教育,幫助人們確立和實現某種理想的教育。按內容,可分社會理想教育、政治理想教育、道德理想教育、職業理想教育和生活理想教育。

理想教育分別是:理想的學校、理想的教師、理想的校長、理想的學生、理想的父母、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體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勞動技術教育,用遠大的教育理念深入探尋未來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用精闢的語言勾畫了21世紀教育理想的燦爛和輝煌,闡述教育的偉大使命和責任,使人們對未來的教育充滿信心。

理想的教育的重點

最讓教師震撼的是書中《理想的教師》一章,點燃了廣大教師的理想和激情,人們紛紛寫心得,抒發感想,表示從中找到了方向,看到了未來和希望。

《我的教育理想》(增補本)在原書的基礎上修訂,增加了一些有分量的篇章,如理想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五章,用科學發展觀引導中國教育改革,中國教師關心的教育問題,中國教育發展與改革的戰略選擇,等等,更為全面厚重。

⑥ 什麼才是最理想的教育

盧梭在其名著《愛彌兒》中說道:「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⑦ 教育的理想是什麼

教育是培養新生一代准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也是人類社會生產經驗得以繼承發揚的關鍵環節,主要指學校對適齡兒童、少年、青年進行培養的過程。廣義上講,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其涵義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

⑧ 你的教育理想是什麼,並為此進行了哪些嘗試

我覺得教育的理想應該是使受教育對象成為人才、有能力或能夠成功的人。而什麼樣的人才算是真正的人才、有能力的人或能夠成功的人呢,這可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成功創辦和推廣新式學堂。隨後清政府迫於形勢壓力,對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於1905年末頒布新學制,廢除科舉制,並在全國范圍內提倡新式學堂。1909年,地方科舉考試停止以後,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始見於《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教育」成為常用詞,則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事情。19世紀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有識之士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干擾。

⑨ 你們心中理想的教育是什麼

學齡前的歲月,首先,允許兒童以自己的方式和步伐去琢磨怎樣應對他們接觸到的人和事。

所有的學習都是自己開始,並沒有成人「教師」為其提供幫助。

譬如說,嬰兒在嘗試爬行時,先是有意識地渴望朝他想抓的物品挪動。慢慢地胳膊和腿開始活動起來,但沒有預定的姿勢。有時候,不協調地挪動一下,也沒有改變原先的位置。但是,他堅持不懈,慢慢地更加熟練地做自己打算做的事情。

其次,按照孩子的需求餵食,嬰兒在表達對食物的需求時,應該盡量滿足他這種需求,從長期來看,這會使兒童最大限度實現獨立。而在非自然的飲食方式下,孩子在父母想讓他吃東西的時候才吃,而不是自己想吃的時候。這使孩子認識不到自己的內在調節機制,卻教會他們依賴外在機制決定什麼時候吃食物。

第三,不要總是拒絕孩子,很多人站不到孩子的立場上,總認為他們會搞砸一切,要知道,孩子並不打算搞破壞,而是企圖學會如何正確應對環境。如果限制他們,他們就會愈發沮喪和憤怒,這就埋下了真正具有破壞性的種子。

第四要鼓勵孩子探索,過分保護孩子就把他們變成了自己環境的陌生人。

因此在這個時候,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培養孩子的創造性、好奇心、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尊重。在學齡前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允許孩子犯錯。

重新審視幼兒園到十二年級

從前文中我們可以看出,教育的理想環境應包含以下特徵:

學習是通過自我激勵和自我調節進行的:人們主動去學習,應該能夠學會他們渴望學習的東西,應該能夠學會他們樂於努力學習的東西。

給予所有的興趣同樣的地位:所有的研究領域都應該被視為同等有用的,不存在科目等級劃分。

學習者產出的自我評估得到評判:鼓勵學習者從從同學中尋求反饋並給同學提供反饋。

根據共同興趣小組組建學習小組:不應該根據預先設定的分類,而是根據興趣來組建學習小組,以確保不同年齡的學習者被分在一個小組里。

不對學習者和施教者進行人為區分:所有人都能學習,所有人都可以施教,學與教要依據具體環境制定。

所有學習者都需參與學校活動的制定:每位學生和教師在所有決策上都有同樣的發言權。行為准則、設施的使用、花銷、職員聘任、司法程序都需要經過學生和教師民主討論和決策來決定

可見,在K12階段,改革的重點是讓孩子成為教育的中心,以他們的需求和學習規律為出發點,而不是教師和家長的意見。

大學經歷

現在的大學盛行功利主義,一說到學習首先想到的就是你將來能做什麼樣的工作。但我們知道現在大學里所學的東西,未必會對將來的工作有幫助。應該讓學生明白學習是為了學習的快樂,而不是為了到某一個單位上班。

大學理想的教育是沒有入學要求,但畢業時需要上交作品。老師和學生可以組成一個Team,他們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些具有一定難度的任務。在大學里取消教授職稱,沒有等級之分,人們都在享受教與學的過程。

大學教育的目標應該是提供一種環境,讓學生有機會、有閑暇時間愉快地涉獵廣泛的知識領域和各種人生體驗。

培養和鼓勵學生的創造性,使學生能夠在一生中堅持學習,包括如何學習的能力以及堅持學習的內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