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教育負擔比率多少
擴展閱讀
五年級上冊英語知識講解 2025-02-24 14:58:59
歌詞無論經過多少時間 2025-02-24 14:38:28

教育負擔比率多少

發布時間: 2025-02-24 12:19:25

Ⅰ 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

以2017年為例:

學前和基礎教育階段全國家庭生均教育支出負擔率為13.2%,其中農村10.6%,城鎮為14.3%。分學段來看,學前階段生均家庭教育負擔率為10.7%,農村為8.4%,城鎮為11.7%;小學階段生均家庭教育負擔率為10.4%,農村為7.5%,城鎮為11.9%;

初中階段生均家庭教育負擔率為15.2%,農村為13.6%,城鎮為16%;高中階段,普通高中生均家庭教育負擔率為26.7%,農村為30.9%,城鎮為25.6%。

2012年城市家庭教育支出占收入3成

2012年調查顯示,在義務教育階段,我國城市家庭教育支出平均占家庭養育子女費用總額的76.1%,占家庭經濟總收入的30.1%。

也就是說一個普通城市家庭的三成收入花在了子女教育上。一方面,它確實讓一些孩子的學習成績等方面獲得了快速提升。但另一方面也導致孩子過度重視書本知識的積累,在健康人格、親子關系以及綜合素質等方面存在問題。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新聞網-城市家庭教育支出占收入3成 支出增速快於收入

以上內容參考:新華網-中國家庭教育支出有多少?調查顯示收入影響教育需求

Ⅱ 不同階層家庭孩子教育成本差異

現在的小孩沒上學時吃、喝、玩樣樣都要錢,上了學以後學雜費、補習班、興趣班也個個省不了錢,教育一個孩子從幼兒園到大學,甚至以後的碩士、博士,究竟要花去父母多少錢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算一筆賬,看一個小孩從幼兒園到大學畢業究竟要多少錢?

盡管收入有高有低,但涉及孩子的教育支出,每個家庭都是盡可能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環境,教育支出因此成為多數城鄉家庭一個沉重的負擔。

一般來說,中青年齡段的居民對消費的貢獻率最高,但是,這部分人群恰恰要面對子女長達15年左右的教育支出問題,而隨著近年來教育費用的持續攀升,強化了居民的儲蓄願望,讓消費主力成為儲蓄主力,進而制約我國城鄉居民的即期消費。

農民屈昆:

農村供個孩子讀書挺吃力

沈陽市沈北新區的農民屈昆剛剛在開發區的「街上買了房。房價16萬元,首付款差不多耗掉了父母和他兩代人的「存款,還和親戚們借了幾萬元。

「如果不是孩子下半年上小學,我不會下決心進城買房。屈昆一家五口還是農村戶口,家裡還有地,一年地里收入七八千元,他和妻子在開發區一家做剎車閥的企業上班,兩人月收入4000元,即使在農村,這樣的家境也不算富裕。

「孩子上幼兒園階段,每個月學費、伙食費就得1000多元,差不多用去1/4的家庭收入。下半年進城上學,每個月最少得1500塊錢。他說,這還不包括伙食費和臨時收的各項雜費。村子裡也有小學,各項費用雖比城裡低,但教育質量屈昆信不過。「10多個老師,只有20來個學生。老師不成!不過沒辦法,好老師誰來農村?能走的也都走了。

買了新房後,屈昆家每個月得還1000多元的房貸,日子更要精打細算。「按現在的收入,供完小學沒問題,往後的學費就得從長計議。為了減輕高中、大學的學費壓力,屈昆在孩子1歲那年聽人勸買了份「鴻運少兒商業分紅保險,「從1歲到15歲,每年交1700元,高中、大學階段能返回4萬元。屈昆很為這個決定自豪。「就算錢不湊手,我也先借錢墊上保費。我們農民,收入低,又不懂炒股、理財啥的。買這個保險,就是強制自己存點錢,別等孩子需要時拿不出。

現在屈昆經常帶孩子進城去看看自家那正在蓋著的樓房,還有旁邊的小學校。「我得讓他知道家裡為他上學、有出息,可是下了本了。不讀書改換門庭,將來他還得回來種地!屈昆說。

點評

在農村,由於近年來義務教育實行免除學費、書本費和給予伙食費、寄宿費補貼等政策,農民家庭直接的教育負擔大為減輕。

但隨著農村學校布局調整,集中教學資源,產生了大量新的家庭教育支出,比如交通費、伙食費、住宿費等,農村學生的其他上學成本反而較從前增加了。

此外,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許多農村學校面臨嚴重的「生源不足和「教員不足問題,讓農村學生不得不進城上學,「提著火盆走山路、「背著紅芋進課堂的情景,讓人心酸。

在一些欠發達地區的`農村,教育費用已成為農戶最主要支出,許多家庭為此背上沉重債務。吉林省白城市一份對當地40戶農戶的調查顯示, 2008年,這40戶家庭子女人均教育費用12562.5元,占戶均家庭總收入約60%,農民子女人均教育費用相當於4個農民一年的純收入。

公務員蔡錫元:

女兒大學畢業前,不敢隨便花錢

蔡錫元是河南省某地級市科級公務員,月收入3600元左右,他愛人在事業單位,月收入2000元。「在我們這兒,跟同齡人比,我倆的收入還算不錯。

但細細算起家庭開支,蔡錫元並不輕松。「家裡基本上沒有什麼高消費,女兒剛上初三,不等她大學畢業,我們是不敢隨便花錢的。

為了讓孩子上當地的好初中「小班,蔡錫元每學期要交4400多元學費,此外書本費、考試費、資料費,每學期差不多要交500元。「伙食費分三檔,6元、8元和10元的。咱孩子正在長身體,每天吃個中檔的,一個月22天就得176元,再加上牛奶,將近200元。蔡錫元說,這些錢還是「有數的,要是加上「補課費,一般家庭就很吃力了。

「數學、語文、外語、物理、化學都補課,每個星期一次,一門課每個月300至450元,你算算,要是孩子功課差點,五門都得補,家裡得掏多少錢?!此外寒、暑假也補習,20天400元,都是孩子自己的任課老師、班主任上課。「講新課,你不去就跟不上,去了就得交錢,家長沒有任何辦法說 『不』。

「之前上面也多次查補課的事兒,但往往是一陣風。搞得老師們也『精』了,都等補課結束後,聽聽風聲再收錢,反正家長們不敢賴。蔡錫元說。

「不過,說心裡話,我們也能理解老師的做法。其一,現在的應試教育,老師給你孩子補課是對孩子前程負責;再者,老師們的待遇實在太低了。中學教師一個月1800元左右的工資,還不如外出打工的農民工,確實不能體現他們的付出。

蔡錫元說,以現在的家庭收入,供孩子讀大學不成問題,不過還不敢奢望將來送孩子出國什麼的。「一年幾十萬,家裡要賣房子才能供得起。回國後如果沒有關系,可能連工作都找不著,不值!蔡錫元說,他有在縣城和農村的親戚,乾脆讓孩子中學畢業後上中專、技校這類「藍領搖籃,一是學費低、二來找工作靠譜點。「教育負擔重,很多家庭根本沒有能力讓孩子選擇自己的人生。蔡錫元說。

點評

目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費雖然免除,但家長們仍要面對名目繁多的「費,如補課費、擇校費、贊助費、住宿費等。「一邊免費、一邊收費現象比比皆是。2009年審計署的審計報告顯示,2006年—2007年,全國共有19個城市的教育部門和學校違規收取擇校、補課、贊助等費用5.02億元。

教育支出對中等收入群體消費預期的影響最大——對於各種與「分數掛鉤的學雜費,他們既不能像高收入人群那樣絲毫「不在乎,也不能像低收入家庭那樣徹底「不敢想。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對教育連年增加投入的「好處就會被抵消,即便是擴大消費的中堅力量——中等收入家庭,也將陷入「只要家裡有個上學娃,想花的錢也不敢花的困境

白領孫雪:

從幼兒園到小學畢業至少要拿出22萬元

孫雪和愛人都在北京的外企工作,年收入30萬元左右。他們的兒子今年讀小學三年級。兩口子工作比較忙,孩子讀寄宿小學。

孫雪說,收入雖然還可以,但家裡的大開支,除了房貸仍然是孩子的教育支出。「跨學區的贊助費3萬,每年學費、伙食費1萬多元,鋼琴費12000 多元,其他的零星費用一兩千元。我們為了讓孩子英語考級,報了『一對一』的精學輔導班,每小時收費200元,一年得2萬元左右。四年級以後得考慮『小升初』的問題,還打算給孩子報個奧數輔導班,『燒錢』似的,開支不小。

孫雪算了算賬,從孩子上幼兒園到完成小學,至少要拿出22萬元。

孫雪家住朝陽區,但打算把孩子送到海淀或者西城區上學。捨不得孩子來回跑,還要考慮就近買房子或租房子的問題。「學區房貴得嚇人,有人說在人大附中旁邊買1居室的錢,可以去悉尼買個別墅,房租也高得離譜!孫雪說,中學以後面臨高考壓力,花在輔導班的錢肯定會增加,大學如果到國外念,開支更要以十萬、百萬計。

「收入雖然不低,但家裡還是蠻節約的。我從來不買名牌的衣服、包,我們也沒有出國度假這類『高端』消費。為了孩子,能省則省。孫雪說。

「給兒子報名英語輔導班的時候,他還開玩笑說自己是班級里最後一個吃課外『加餐』的,現在班裡49個孩子『全軍覆沒』了!孫雪說,孩子的同學家境都差不多,家長們大都是大學畢業留京的「移民,自己一路奮斗過來,生怕孩子「掉隊,雖然如此「大投入、高標準的課外教育有點非理智,「可這是大勢所趨,沒辦法!孫雪說。

點評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激勵著多少父母親不吝金錢培養孩子?又有多少家庭糾結在應試教育和能力教育的取捨中?結果呢,一方面為應付高考,讓孩子進各種輔導班,一方面又強調對孩子能力的培養——鋼琴、舞蹈、科技……樣樣落不下;上一所好的幼兒園,然後再上一所好的小學、初中和高中,最後考上理想的大學,便成為大多數家長為孩子設計的人生「五部曲。從一出生到進大學,孩子、家長都疲憊不堪。

這其中,有家長自身的「盲目,也有無可奈何的苦衷——如果沒有戶籍限制、沒有跨區擇校的種種「樊籬,不一定非要送孩子去學奧數、學特長,透支童年的快樂;如果沒有優質大學資源的緊缺,何必為了分數,擠破頭地「課外輔導?

雖然國家早有明文規定,義務教育階段的公辦學校要堅持讓學生免試就近入學的原則,但是擇校現象在各地始終存在,且有愈演愈烈之勢。有專家指出,政府在提高教育投入、增加社會教育總供給能力的同時,必須在完善供給結構上下功夫,降低城鄉居民家庭為「不均衡供給所額外負擔的教育成本。

④ 老闆金立松:

花大錢送孩子國外讀大學

在北京自己做企業的金立松家庭資產已過千萬。女兒的學齡前階段,恰是金立松企業的初創時期,兩口子比較忙,把孩子送到了私立幼兒園。「一共花了30多萬元,效果還不錯。

孩子戶口在宣武區,初中、高中在東城、海淀區讀,擇校費、學費、房租以及英語的口語和托福輔導班,幾年下來也要幾萬塊。

金立松說,正在讀高三的女兒已經申請自費去國外讀大學,因此放棄參加國內高考。出國留學每年學費、生活費大概5萬多美元,大學四年要花費150萬人民幣。

「還談不上負擔,而且我覺得這種投入還是值得的。金立松說,自己不認同國內的教育體制,特別是大學教育。「非人性化的,題海戰術、應試壓力,扼殺孩子的創造性,培養不出真正的人才。相比之下,全球頂尖的名校,雖然收費不低,但擁有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全面的教育和全球化的視野,多花些錢也是值得的。

金立松的女兒選擇了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藝術史專業。「孩子有藝術天分,我為她提供了比較好的經濟基礎,她不用擔心將來畢業後的收入問題,也不必像一些困難家庭,孩子入大學時就不得不考慮將來畢業後能不能還『學費債』。

金立松說他的許多朋友都把孩子送到國外讀書,「說白了,我們就是寧可多花錢,也要讓孩子盡可能接受最好的教育。畢竟只有一個孩子,不能在這些事情上馬虎。

點評

據教育部數據,2010年國內有近100萬學生放棄高考,其中出國留學者佔21%。與此同時,被稱為「美國高考的SAT考試,在中國每年的招生人數從2003年的一兩百人,猛增到今年的1萬多人。許多家庭,寧可背負巨大的經濟壓力,也要把孩子送出國門去。

越來越多的中國孩子去國外念大學,這從一方面反映出國人更加富足、視野更加開闊,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中國當前優質高等教育供給不足的問題。應當明確:高等教育不僅是人才選拔,更是滿足居民個人發展需要的消費。只有加快高等教育產業化步伐,讓大學間的「競爭更激烈,讓大學提供的教育「產品更加質優價廉,才能切實滿足居民的教育需求,減輕居民的教育負擔。

Ⅲ 中國家庭教育支出有多少

揭開中國家庭教育支出的「蓋子」

□城鄉之間差異顯著:農村地區校外支出佔比為16.6%,而城鎮地區校外支出佔比達42.2%

□雖然平時農村和城鎮的差異不大,但是暑假期間,農村地區參與學科類校外教育的時間平均為19.7小時,高於城鎮地區的13.7小時

□不管是學科補習還是興趣班,隨著家庭經濟實力的增強和父母學歷的提高,校外教育參與率也在提高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民眾對教育需求的增長和市場力量的發展,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投入不斷增加。另一方面,隨著收入差距拉大以及家庭對個性化、多元化教育的追求,不同家庭的學生在校內和校外享受到的教育機會和教育資源開始分化。

目前我國家庭教育支出到底有多少?家庭校內外支出結構是怎樣的?不同家庭的教育負擔率是多少?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有何差異?中小學生校外教育的參與率和花費是多少?

前不久,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簡稱「北大財政所」)正式發布了國內首個專門針對家庭教育支出的大型調查——2017年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結果(以下簡稱「調查」)。這項調查是2017年由北大財政所與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合作完成的第一輪調查,調查包括0~3歲幼兒早教、3~6歲幼兒入園情況、6~16歲以及16歲以上在校生的在讀情況、入學選擇、家庭教育支出和政府補貼。調查范圍覆蓋除西藏、新疆和港澳台地區外的29個省份,363個縣,共涉及40011戶的127012個家庭成員,其中農村12732戶,城鎮27279戶,0~6歲及16歲以上在校生2.1萬人,中小學在校生1.4萬人。

在非義務教育階段,同樣根據家庭一年的消費總支出水平將家庭分為4組,最低的一組家庭生均學前教育負擔率為16.6%,最高的一組為8.8%;按照孩子家長的受教育水平來看,從沒有上過學到大學及以上,學前教育負擔率從8.1%到12.9%不等。再來看普通高中,按照家庭消費水平從低到高分為4組,負擔率從42.1%到22.1%不等。按照孩子家長受教育水平從低到高,負擔率依次為33.5%到24.6%不等。

可以看出,在非義務教育階段,不同經濟水平的家庭教育支出的負擔率差距拉大,學前階段最低和最高兩組家庭之間相差7.8%,高中階段相差達20%。而這一差異在義務教育階段相對較小,說明義務教育階段的公共財政投入確實減輕了家庭的負擔,減少了不同家庭之間的差異。

另一方面,家庭對教育也存在差異化需求。在義務教育階段,隨著家長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支出隨之增加。學前階段也存在著相似的趨勢。與學前和義務教育不同,普通高中階段的家庭教育負擔率主要受到家庭經濟水平的影響,經濟水平和家長受教育水平越高,教育支出佔比越低。

義務教育階段校外教育占家庭教育支出的1/3

義務教育階段家庭在校外的教育支出比例較高,達到家庭教育支出的三分之一。家庭教育支出結構存在較大的城鄉差異,而地區之間和城鎮內部差異不大。

此次調查重點關注了基礎教育階段的家庭教育支出。家庭教育支出分為校內教育支出和校外教育支出兩部分。校內支出主要包括學費、雜費和其他選擇性、擴展性收費。家庭在校外的支出主要包括家庭在線上線下向機構或者個人購買的教育類產品和服務,其中包括學科類、興趣類校外培訓。

在學前階段,家庭生均校內支出占生均教育總支出的88.8%,校外支出佔11.2%;小學階段,校內支出占教育支出的61.7%,校外支出佔38.3%;初中階段,校內支出占教育支出的67.5%,校外支出佔32.5%;普高階段,校內支出占教育支出的73.3%,校外支出佔26.7%。可以看出,在義務教育階段,家庭在校外的教育支出占教育支出的比例較高,達到三分之一左右。

其次,城鄉之間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而地區之間和城鎮內部差異不大。以小學階段為例,校內支出平均為4761元,占家庭生均教育支出的61.7%;校外支出為2957元,佔38.3%。分城鄉來看,農村地區校外支出佔比為16.6%,而城鎮地區校外支出佔比達42.2%。分東中西地區來看,校外支出佔比差距不大。最高的東部地區為42.1%,最低的中部地區為34.1%。東北部和西部地區分別為37.2%和36.3%。從城鎮內部來看,差異也不大。最高的一二線城市分別為44.2%和44.4%,其他城市平均為38.8%。

近一半的中小學生參與過校外教育

調查顯示,中小學階段學生的校外教育總體參與率為47.2%,參與校外教育的學生平均費用約為5616元。根據各學段在校生的規模估計,全國校外教育行業總體規模達到4580多億元。在小學階段,學科類和興趣類校外教育占家庭校外支出的86.9%,初中階段佔81.3%,普高階段佔87.3%。可以說家庭很大一部分校外支出都投入在了校外教育上面。

就學科類校外教育來看,全國中小學生學科類校外教育參與率為37.8%,其中農村為21.8%,城鎮為44.8%。分省份來看,參與率最高的地區超過60%,而最低的地區不到20%。上學期間每周平均參加5.4小時,時間最長的省份超過每周7小時,時間最短的省份每周低於3小時。暑假期間每周平均參加14.8小時,時間最長的省份超過每周25小時,最低的每周低於10小時。雖然平時農村和城鎮的差異不大,但是暑假期間,農村地區參與學科類校外教育的時間平均為19.7小時,高於城鎮地區的13.7小時。

就參與學科類校外教育的費用來看,全國中小學生平均為5021元。小學階段費用為4139元,初中為5426元,高中為6288元。農村費用為1580元,城鎮為5762元。就興趣類校外教育來看,全國中小學生興趣類校外教育參與率為21.7%;農村為5.4%,城鎮為29%。分省份來看,參與率最高的地區接近50%,最低的地區低於10%。上學期間每周平均參加3.5小時,暑假期間平均每周參加7.4小時。參與興趣類校外教育的學生平均費用約為3554元,農村為1692元,城鎮為3694元。

無論是從參與率、參與時間還是費用,都可以看出家庭在選擇校外教育方面,主要以學科和應試為主。此外,從家庭背景來看,不管是學科補習還是興趣班,隨著家庭經濟實力的提高,參與率均不斷提高。同樣,隨著父母學歷的提高,校外教育參與率也在提高。

家庭背景不同導致校內外享受到的教育機會和教育資源開始分化

隨著免費義務教育的普及,家庭在教育系統內部的支出,尤其是公立教育系統內部的支出開始減少並趨同。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不同家庭在子女教育投入上的趨同。收入差距越大,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對教育需求的差異就越大。

當公立教育系統的質量無法達到預期的時候,一部分收入較高的家庭會轉而到私人教育市場上尋求更高質量的教育資源;另一方面,當免費政策實施之後,公立學校更加偏向於提供標准化、規范化的教育,導致一些家庭對教育的差異化需求無法在公立教育系統內部得到滿足。如果當地的私立學校較為發達,這一部分家庭很可能轉而選擇將子女送到私立學校就讀,從而導致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服務人群的日漸分化。如果可選擇的私立學校有限,這些家庭也有可能選擇將子女送到課外補習班,從而導致不同家庭在學校教育之外獲得的市場教育資源的分化。

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在校內和校外享受到的教育機會和教育資源開始分化,由此造成新的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均衡。市場化的教育提供者是否對傳統的體制內學校產生影響?這又會給學生和家庭帶來什麼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