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對於青少年的教育問題,當家長的最應該關心什麼
家庭是人生最好最高的學府。如何提升家庭教育質量,幫助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成為萬千家長熱切關注的話題。近日,國內最大的虛擬家長社區「家長幫」聯合好未來公益基金會發布《2016年中國家庭教育焦點問題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通過對全國不同地區6529個家庭調查追蹤,揭示出中國家長在孩子不同成長階段(0—18歲)時所面臨的家庭教育問題。那麼中國家長最關心什麼問題?不同地區之間的家長關注點又是否有差別呢?(記者張雯婧)
地區
差異
一線城市家庭
更注重孩子的自我成長
在經濟發達的一線城市,家長最關注的10項教育問題中,與學習相關的只有3個,說明該地區家長更加關注孩子的自我成長、生活習慣的培養以及意志品質的培育。但是這些城市的孩子出現了抽煙、喝酒、視力低下等行為和健康問題,而這些問題並未體現在其他城市中。
Ⅱ 談談教學論文的選題思路
教學論文是教師分享教育教學經驗、學術交流的文章,具有很強的實踐價值與借鑒價值。教師常年處於教學一線,對教育教學有很深的了解,也最容易發現問題,提出建議。但很多教師在寫作時,常常不知道如何選題。可能是日常接觸的太多,不知道如何選擇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案例,也可能是不知如何寫出新意,現在大多數教學論文多是關於教學方法的說教,雖然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給讀者帶來的收獲並不算太多。教學論文應該是豐富的、多樣性的,教學過程中遇到的任何有意義的、有正能量的內容都可以作為選題的內容。下面我們就談談教學論文如何選題。
創新性
文貴於新.是否具有創新性是選題的重要標准之一。對於一線教師來說,提出一種新的教育理論或者新的教學見解具有較大的難度。他們擅長的是教學實踐,在教學實踐中積累了非常豐富的案例,對課堂教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這其中常常能發現一些別人所不知曉的新內容。或是對教材文本新的解讀,或是對教學設計新的突破,或是對學生學情新的認識,這些“新意”就是教學論文中的創新性。
創新具有時效性。可能在這段時間還覺得是很有新意的話題,過段時間就已經被大家所熟知,失去了新鮮感。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的隊伍很龐大,大家都在嘗試教學創新,要從中找一些“新鮮點”已然不易,要保持其新鮮感更是困難。因此,我們的研究要快人一步。但凡有一些新的發現、新的思考就要及時成文,盡快與大家分享。有時候稍一耽擱,就會發現各種觀點相似的文章已經見諸報端,自己“藏著”“掖著” 的具有新意的話題,也就失去了成文的價值。
此外,創新也具有局限性。一個人視野的廣度與自己的閱歷息息相關,每個人的見識都是有限的。因此。自己所認為的“新”未必就真的具有了較大的創新性。因此,在確定話題提筆成文之前,可以將要撰寫的話題內容進行一次文獻綜述,看看關於這個話題別人已經有哪些研究成果.自己的想法是否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做好文獻綜述,可以避免我們進行重復研究,少做一些無用功。
指導性
要成為一名好的'作者。首先應該成為一名好的讀者 在寫作之前,我們可以換位思考一下,自己喜歡讀怎樣的文章。而拋開文筆之類的因素,文章能吸引瀆者的重要原因應該是其具有指導性。好的選題能帶給人不一樣的啟發和體悟,使讀者閱讀之後產生進一步的思考。例如《如何使“空間”不“空”——談小學數學“體積”概念的教學》這篇文章,就引導教師將體積與空間結合起來,從而便於學生理解,這就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可以使讀者在閱讀之後產生深入的思考和強烈的共鳴,並在教學中有所助益。
隨著教學交流的日益密切和頻繁,身為教師,對於其他地區的教材如何編排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也渴望通過對不同地區教材的對比獲得新的啟發和思考。類似《美加州教材立體圖形部分的編排特點與啟示》這類文章,展示了美國加州數學教材的一隅,為我們打開了一扇了解美國數學教育的窗。這個選題無疑對一線教師具有較強的吸引力。
選題時,如果考慮了主題內容的指導意義.就能使文章具有吸引瀆者的力量 在對某個選題猶豫不決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如果我看到這樣的文章是否會有閱讀的興趣?這樣的換位思考.往往能幫助閂已考量選題的指導價值。
感召力
好的選題具有人文情懷,能傳遞一種積極向上的感召力。教育教學文章並非冰冷的文字,相反的,在闡述一種教育觀點、捕述一個教育事件的過程巾.自然帶有作者對教育的情感、對學生的關愛。無論是教學論文、教學案例還是隨筆.都應該傳遞一種正能量,使讀者從中獲得力量我們身邊不乏充滿師愛的好老師,他們在與學生的交往中發生了許多有趣、感人的事件。當老師把這些充滿著人情味的小事件訴諸筆端時,往往能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
例如《幸遇“白血病”》一文,文章講述了這樣一段故事:一位老師因芒果過敏導致臉部腫脹,班裡的問題學生小奇誤以為老師得了自血病,寫了一張小紙條關心老師。老師抓住這個教育契機,讓小奇每天到辦公室幫她塗抹葯膏。塗抹葯膏的時光成了師生相處的美好時光,師生之間的感情 此親密了許多。在師愛的感召下,小奇一點點地進步著,不再是令人頭疼的問題學生。這是一位愛學牛且充滿教育智慧的老師,她善於捕捉教育契機,抓住了師生交往巾的小事件,潤物無聲地改變著原本令人頭疼的學生。學校里這些充滿溫情的小故事時常在生活出現,只待有心的人去采擷,並將之入題成文。
教師們在選題時,時常會從教學本身人手。較少關注教學之外的一些方面。例如在《“暖化”教師語言,營造課堂安全感》一文,作者著眼於課堂安全感的營造,從教師語言的暖化人手,談了自己的一些看法。這是一個大家關注比較少的話題,同時義是一個具有人文情懷的話題。我們在關注課堂教學效果的同時,時常會忽略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況。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媒介,語言的表達對學生的學習安全感確實有著重要的作用。這樣的選題,既讓讀者對課堂教學有了新的關注點,同時也傳遞了一種關愛學生的情感,無疑是好的選題。
Ⅲ 新一線城市,一年2萬的教育費用是否足夠
新一線城市一年2萬的教育費用不夠,孩子教育培訓費用特別貴,一個興趣班費用差不多達到5000~6000左右。一般家長都會報三個左右,從音樂、美術、體育項目著手,美術和體育項目還可以遷就,音樂所投入資金太大,無論是不是新一線城市,哪怕是在鄉鎮上,培訓費用也不低。一節課課時費大概維持在80元左右,家長努力工作也是為了讓孩子過得更好,因此也不會吝嗇。為了彌補自己小時候遺憾,也會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那麼讓我們具體了解一下吧!
總之,由於社會飛速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孩子的教育,把孩子教育好了,之後的生活也會好起來。把孩子在這個世界上,那就盡最大努力給他幸福,等到孩子成年之後,再學會慢慢的放手。
Ⅳ 【教育觀點】教育懲戒,施之有度——教師應理性看待教育懲戒
最近,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教育懲戒權成了熱議話題。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由於片面強調賞識教育,學校和教師對學生的管理處於不能管、不敢管,動輒得咎的尷尬境地。由於缺乏保護自己的合法武器,只要因為學生管理問題發生了糾紛,學校和老師幾乎都是處於弱勢地位,屢屢被送上被告席。即使是學生家長無理取鬧,學校和老師也不得不犧牲自己的利益一再做出讓步。很多教師感到非常無助,甚至「談管色變」。《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的出台,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撐了腰、壯了膽,使大家揚眉吐氣。
面對即將被賦予的教育懲戒權,教師應該如何正確運用,確實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對教師教育懲戒權入法的提案,大部分教育工作者還是非常認可的,而且呼聲很高,普遍有些教師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是真正為教師代言,以後懲戒學生就有法可依了,可以理直氣壯,不再怕家長和公眾的說三道四。不過個人認為,教師對教育懲戒權,不要有那麼高的期望,教育懲戒權,並不是什麼尚方寶劍,也不是靈丹妙葯,教師即使有了教育懲戒權,也不能任性地使用。
細則看上去條款很具體,其實操作起來這個度特別難把握。作為一線的教師,本來就是弱勢群體,一旦與家長發生摩擦,吃虧的總是教師。作為教師一定不要因為國家出台了政策就貿然實施,沒有具體實施細則的懲戒權,教師如何去用好是個難題,一旦操作不當,就會因為懲戒失當引發不必要的麻煩。
對於教師而言,並不是靠加持懲戒權就可以讓學生服你,即便以後立法允許教師可以使用懲戒權,也必須在法律規定的框架內使用,而不是任性而為。
那麼如何才能更好地運用教育懲戒來達到教育的目的呢?我想,這也是每個教育人應該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首先教育是出自於「愛」的, 對學生的懲戒一定要出於「愛」的目的,並且事後要讓學生知道。如果為了懲戒而懲戒,讓學生感受不到你的關心、愛護,你的懲戒不僅取得不了良好的效果,反而會引起學生反感,造成師生敵對,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再者對學生的懲戒一定不要在自己情緒激動的情況下進行。教師一定要學會克制自己的情緒,做到學生著急老師不急,等情緒冷靜下來再進行處理。這樣處理時就會更理智,更能把握分寸,不至於有過激行為,不會造成不可控的後果。
另外對學生的懲戒要盡量避免在公眾場合進行。我們的古人說過「揚善於公堂,規過於密室」。這也應該是我們懲戒學生的准則。對學生懲戒盡量單獨進行,懲戒目的是教育學生遵規守紀,使其知錯能改。如果在公開場合對學生實施懲戒,會使學生失去顏面,容易造成師生敵對、沖突,或者學生乾脆「破罐子破摔」,越來越難管。
教育懲戒實施方案,它就像一把戒尺、一根標桿樹立在哪裡,使得教師能夠真真正正地站起來管理學生。在教師社會地位日益低下的今天,對於那些品質惡劣的學生管不得,教師的人身安危甚至縷縷被學生侵犯,這就需要制定一定的管理方案,提升教師的社會地位,保證教師的人身安全。對於那些品質惡劣、道德敗壞的學生給予一定的懲罰,讓他們知道有一些底線是不能觸碰的。
教育是循序漸進的,是需要「耐心」「感化」「引導」「說服」的。教育懲戒權的意義主要在於教育,而非懲戒。因此,教育懲戒的目的是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而不是把學生治服。還有一句話,學生犯點錯誤是很正常的,這就需要教師的教育和引導。如果一個教師能走進學生心中,讓學生真正服你,那麼,這個教師也無需用教育懲戒權來為自己壯膽。因此,對於教師而言,還是用平常心來看待教育懲戒權,盡可能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