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朋友喜歡用手抓東西吃應該怎麼糾正
1. 培養衛生意識:重要的是教育孩子保持餐前的手部衛生。准備一套專為孩子設計的餐具,並確保他們在進食前徹底洗凈雙手。通過設定榜樣,讓孩子學習在飯前便後洗手的必要性。
2. 提供適宜食品:選擇適合兒童抓握的食品,如軟糯米團或條狀食物,避免給孩子提供難以握持或容易碎裂的食品。
3. 吸引注意力:當孩子傾向於用手抓食物時,嘗試引入其他興趣點,如色彩鮮艷的玩具或繪圖用品,以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遠離食物。
4. 適當糾正行為:如果孩子堅持用手抓食物,可以採取適當的糾正措施,如暫時剝奪他們的食物權利或收回玩具。然而,確保糾正措施既堅定又充滿愛,避免過度懲罰。
5. 積極正面反饋:當孩子在用餐時能夠自控,不伸手抓食物,給予他們正面的反饋和表揚,強化他們的良好行為。
6. 樹立榜樣作用:家長應避免在孩子面前用手抓食物,以身作則,成為孩子學習餐桌禮儀的榜樣。
7. 耐心與持續指導:改變孩子習慣的過程可能需要時間和耐心。家長應持續地、耐心地指導孩子,幫助他們逐漸形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㈡ 上小學的孩子一直調皮,而且浪費糧食,該怎樣教育他呢
小學的孩子都是非常調皮的,在學校里會對老師進行惡作劇,甚至在家裡,家長也難以管教,那就更不用說,在學校,老師該如何去管教他了。有的家長會發現她的調皮不僅僅是在玩的過程當中,更是在一些非常正式的場合也會比較調皮,比如說在外面吃飯的時候,他有可能就會浪費糧食,不管別人的想法。那小學的孩子調皮,甚至還會有浪費糧食的行為,那家長應該如何去管教他們呢。
二、合理教育孩子
除了在這些方面教育孩子之外,我們也可以從一些紀錄片入手,也就是讓孩子看一些關於糧食的紀錄片,或者是關於一些地球方面的紀錄片。對孩子來說,看電視應該是一種非常快樂的行為,但如果說讓他們去看紀錄片的話,他們反而會感到非常的不開心,因為對他們來說,只是想看一下動畫片而已,想在其中找到一點樂趣,但如果讓他們靜下心去看紀錄片的話,也是對他們的一種「懲罰」。而在看紀錄片的過程當中,也能夠讓他學到如何去保護糧食,不要浪費。
㈢ 如何引導小班幼兒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
小班幼兒良好進餐習慣的培養,幼兒期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期,這一時期良好習慣的養成,將影響著孩子今後一生的發展,才能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我認為,孩子的發展最主要的是要有健康的心靈和體魄,而健康的第一步主要取決於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進餐習慣。作為我們小班教師,首先就要學會善於觀察每個孩子的不同,採取有趣的不同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做到因人而異,從而來糾正幼兒的偏食、挑食及不良的進餐習慣,從小養成自覺良好的進餐習慣。
保持幼兒良好的食慾,形成與此相應的飲食衛生習慣和規則,是幼兒園教育和保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它對幼兒的健康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我們班的一次家長會上,有好多家長問到:「我家的孩子吃飯怎麼樣?」「今天吃什麼?」「楊寅把今天的菜全吃完了沒有?」……諸如此類的問題是家長們最關心的事情。幼兒正處於生長發育旺盛時期,平衡膳食,合理的營養是保證兒童健康成長的基本物質條件。但目前有不少家長在對子女的教育中存在著重智力開發、吃得「好」,卻輕行為習慣培養的現象,許多幼兒形成吃飯挑剔、挑食、偏食、邊吃邊玩等不良飲食習慣,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孩子身體營養比例失調,引起各種營養不良症狀,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我班32名幼兒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獨立性差,依賴性強,多數幼兒在家是成人餵食的,更由甚者是追著喂,哄著吃,甚至打罵等,更別提良好習慣的培養了。當孩子進入幼兒園後,由於生活衛生習慣的變化,口味的變化,環境的變化,由在家的幾個大人圍著轉到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進餐問題。在開學時的調查觀察中,除了何曉海、湯澤宏、周佳霖能獨立進餐外,其餘都或多或少需要老師喂,部分幼兒面對飯菜束手無策,只會坐等。多數幼兒根本不知道一口飯一口菜和餐時保持「四凈」且餐後整理的常規。還有偏食、挑食的現象較嚴重。但幼兒飲食習慣的可塑性較強,就有意識地進行了良好進餐習慣的培養,及時地糾正他們的不良飲食習慣,使孩子從小就養成自覺、良好的進餐習慣。
一、用游戲的方法讓幼兒習慣餐前洗手
手接觸外界物體最多,最容易受到污染。特別是孩子,由於好動更易將不潔東西上的病毒、病菌附在手上,如果飯前不洗手,就會將手上的細菌吃進體內而生病。因此,洗手對保持皮膚清潔,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十分重要。我按照生活衛生習慣領域目標中的洗手方法進行組織,讓幼兒知道洗手的順序(挽袖、打濕、打肥皂、手心、手背、手腕,用清水洗凈,甩手上的水),剛開始學時,一不注意,孩子們的袖子就弄濕了,藉此機會,我就給孩子們做示範——挽袖,並一邊洗手一邊教幼兒說:「搓搓手心一二三,搓搓手背三二一,手指頭洗仔細,小手腕別忘記。」這樣,孩子們把洗手當作游戲,使幼兒養成食前洗手的好習慣。
二、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初步了解進餐的重要性和常規
小班幼兒理解力差,膽子小,如果一味的說教,易導致幼兒失去學習興趣,有些幼兒還會故意違背,因此,我採取了故事,游戲與說教結合的形式,使幼兒初步了解進餐的重要性和一些簡單的進餐方法。如通過故事《大公雞和漏嘴巴》使小朋友懂得吃飯時東張西望,注意力不集中,就會造成桌面、地面、身上的不幹凈。故事《小鳥吃飯》使幼兒形象地理解不吃飯就沒有力氣了,飛也飛不動了,唱歌比蚊子還輕,多難為情呀。又如通過情景表演《我會自己吃飯》使幼兒對進餐時身體靠近桌子,左手扶碗,右手拿調羹,調羹舀飯進嘴身體近飯碗等等一些簡單常識,並知道調羹的使用,餐具的擺放,天天在一定的時間吃完自己的一份飯菜。
在進餐過程中,我經常給幼兒播放一段柔和、安靜的音樂,使幼兒能夠心情愉快地進餐。並對進餐中保持四凈(桌面、地面、身上、快餐盆內干凈)的幼兒或小組貼上五角星或小紅花,這樣,幼兒的積極性可高了,進餐臟亂、掉飯米粒的現象有了明顯的改觀。
三、糾正幼兒的偏食、剩飯情況
現在生活條件一般都比較優越,家長們對孩子吃的方面更是慷慨解囊,但幼兒的偏食現象卻是非常普遍的,有的家長更是束手無策,拿孩子一點辦法都沒有。如何糾正幼兒偏食的不良習慣呢?我做了以下幾點:
1、 及時調查、了解幼兒的偏食情況
在了解中,我發現幼兒的偏食習慣形成原因有以下幾種:家長從未提供或很少提供某種食物;身體因素,如脾胃不合等;生活習慣;情緒不穩定等。如陳品翰小朋友不愛吃茄子,通過調查了解,發現原因是他的父母不喜歡吃茄子,在家裡從未燒過這道菜。
2、 因人而異,實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1)榜樣示範法。根據小班幼兒「喜模仿」「愛表揚」的特點,我就利用集體氛圍的渲染,用情緒感染他們,為他們樹立榜樣。如:我班有一大部分幼兒不喜歡吃海帶,一碰上「骨頭海帶湯」,吃飯就特別慢,調羹在海帶里攪來攪去,嚷著不要吃海帶,面對這一問題,我一方面給他們講自編的故事「豬八戒的粗脖子與海帶」,讓他們知道海帶對人的好處可多了,一方面故意聞了聞說:「哇,好香」,並作出很陶醉,很想吃的樣子,並告訴他們老師最愛吃海帶了,不知道那些小朋友跟老師一樣愛吃,並及時表楊,為他們樹立榜樣,幼兒的情緒一下子高漲起來,爭先恐後地大口大口吃起來。
(2)座位安排法。以前,為了老師的便於管理,我把因偏食而吃得特別慢的幼兒集中在一、二張桌子上,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後來,我改變了方法,把他們安排在要好又能吃的孩子在一起,這樣,他們看到自己周圍的好朋友吃得這么香,受到感染和鼓舞,漸漸也吃得快,吃得香了。
(3)「打預防針」的方法。 我班有些幼兒對某種食物高興時能吃一些,不高興就少吃和一口不吃。對待這類幼兒,我採用「打預防針」的方法。在飯前,我先做一些愉快安靜的游戲,然後讓孩子猜猜今天吃什麼菜,孩子你一言,我一語說了許多,最後我告訴他們今天吃的是一種營養特別豐富的菜,多吃它會長高,長聰明,看誰吃得又多又香。這樣,孩子們的情緒被調動,相互比著吃,往往會吃得很香。
(4)逐漸加量的方法。有些幼兒從小就不吃某種食物,因此要他一下子改過來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太現實的。對這類幼兒我採用「逐漸加量」的方法。如我班的楊寅,不吃綠色蔬菜,開始我給他少剩點,以後逐漸增加,讓他慢慢地逐漸適應,不感到很痛苦,現在他已能吃很多的綠色蔬菜了。
(5)物質鼓勵法。對偏食、剩飯的幼兒我那怕是一點點進步,我都給予鼓勵,發給孩子一朵小紅花,小貼畫、小卡片等,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促使幼兒改正偏食和剩飯的不良習慣。
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我班偏食和剩飯的不良習慣得到了有效改善。
四、利用激勵作用,激發幼兒進餐自覺性
在多數幼兒能獨立進餐,並正確使用餐具後,在第二學期,我又採取了「比比誰吃得好」的要求:自己吃完自己的一份飯菜不要老師喂;吃飯時不講話,坐姿端正;細嚼慢咽會按需添加;知道「四凈」且會整理干凈,餐具輕拿輕放 ;咽完最後一口離開座位;還要做好餐後的漱口工作。每天午睡前後進行,為達到要求的幼兒打上五角星,一周中又五顆星的幼兒可得到一朵小紅花。這樣,幼兒的積極性又一次調動起來了。
五、家園配合,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
幼兒園的教育要求家長的密切配合,如果只限制在幼兒園內就很難真正養成良好的習慣。為了有較好的教學效果,使家園同步,我向家長介紹了孩子在園進餐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以及偏食、挑食對孩子帶來的嚴重後果,以引起家長的重視。並經常與個別進餐習慣差的幼兒家長交流尋找原因取得共識,尋求解決方法。幼兒在幼兒園內基本養成了良好的進餐習慣,但在家中還是存在著許多餵食、偏食現象,我們就每周發一張表格,請家長如實填寫幼兒在家進餐情況。每周一次根據表格進行講評,表揚進餐家園一致的幼兒,這樣使許多孩子有了一定的壓力和競爭心,很快改善了在家的進餐情況,許多家長都說「陳老師,小孩到底還是上學好,現在吃飯可省心多了」。
經過近一年的有意識的培養和訓練,我對幼兒進餐習慣的培養得到了較好的效果。現在幼兒全部都能獨立進餐,每一個幼兒都能較干凈的吃完自己的一份飯和菜,不剩飯菜,並掌握了一些進餐方法,從而養成了良好的進餐習慣。
總之,對小班幼兒良好進餐習慣的培養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採取有趣、直觀、形象的、能為幼兒所接受的教學方法來進行,那肯定能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使幼兒的身心進一步得到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