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孟非如何教育青春期少女
擴展閱讀
無物質基礎怎麼生活 2025-02-19 17:07:08
怎麼用小愛同學朗讀小說 2025-02-19 17:05:49

孟非如何教育青春期少女

發布時間: 2025-02-16 05:37:24

『壹』 《非誠勿擾》六年元老,離開時引孟非落淚,黃菡如今是喜是悲

十年前,一檔相親節目橫空出世,這檔節目帶來了很高的收視率。這檔節目最有意思的是,有24位女嘉賓選一個男嘉賓。

只是樂嘉離開後事業一落千丈,不知道他後不後悔離開孟非呢?相比之下離開了舞台的黃菡,如今功成身退後跟著丈夫和女兒過著幸福的生活,他們回歸到了家庭。

『貳』 孩子染頭發怎麼辦

孩子染頭發怎麼辦

孩子染頭發怎麼辦,對許多父母來說,他們對孩子孩子染頭發的爭議性很大的,因為父母覺得孩子過早染頭發對身心健康有影響。那麼關於孩子染頭發怎麼辦?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染頭發怎麼辦1

觀點1:

對於很多的現代人來說,其都比較重視自己的頭發護理和保養。在很多時候,人們都會選擇改變自己的發色來進行自身外在形象的調整,甚至有些人在孩童時期就會選擇染發。

這里就有一個比較有爭議性的問題,好孩子會不會讓頭發?大人又應該如何看待好孩子染頭發呢?

首先,大家要知道,來自進行染發這件事情一般都是在青春期的時候,這個時候的孩子處於一個比較復雜的心理階段。其能會有一定的叛逆思想,且這種叛逆思想並不會因為這個孩子的好壞而選擇性的到來。

也就是說,好孩子也有可能會去染發,而他們去染發並不會改變他們是好孩子的事實,染發不會讓好孩子因此變成壞孩子。好孩子去染發,只是因為一種好奇,或者說是一個時期內的短暫叛逆。

當然,對於以上所說的觀點,很多大人並不會這樣以為。很多家長看到自己家的孩子去染發了,就會片面性地主觀地認為這個孩子學壞了,哪怕這個孩子的學習成績仍舊優良,或者是這個孩子之前的表現有多麼的良好。

我認為這種思想是完全不必要也不正確的。染發最近是並不能夠概括一個孩子的全部,孩子的好壞也不會因此改變。

家長對於染的頭發的好孩子,應該選擇更多的去關注孩子的生活和心理變化,幫助孩子平穩的度過這一個時期,而不是表現出過度的懷疑和輕視,這才會真正讓好孩子走上變壞的道路。

觀點2:

染頭發是一種個性的體現和愛美的追求,無關於好與壞性質。對待染頭發這種行為,應該是正確引導和尊重。

對於成年的孩子來說,有自己的思想想法與行為方式,開始注意自己的著裝打扮,開始追求獨立與個性,開始有染發的想法。此時,對待想染發心理應該是正確引導的,告知孩子染發行為帶來的利與弊。

對於孩子染發行為的看法

1、獨立個性體現:染頭發也是追求獨立與個性的表現之一,這可以讓孩子的自發性得到發展;

2、自信體現:染頭可以讓孩子找到自己的個性,找到自己的獨特,更清楚地認識自己,從而更加自信;

3、有主見體現:染頭發是自己決定的事,當決定染發的時候就表明孩子是有主見的,對於自己的事情有自己的想法,並且敢於表達出來,這是應該值得尊重的。

觀點3:

染頭發還分好孩子壞孩子嗎?現在染頭發已經非常普遍,染頭發的目的是能夠更好的凸顯我們的發型,改善膚色,染什麼樣的顏色.

主要是根據你的膚色和發型的需要,膚色比較暗淡,可以染一些暖色調,幫助提升膚色。喜歡時尚前衛一點的可以染色調,這樣更加酷一些。

孩子染頭發怎麼辦2

前幾我們線下活動的時候,有位家長看見了我粉紅色的頭發……

對,你沒看錯,老姐姐我雖然已經年近四十,但是擋不住「少女心」染了亮晶晶的粉紅色頭發。

她問我怎麼這么「時尚」(雖然這個詞背後我看到她滿眼的不可思議),我說沒辦法,陪女兒染的。

我女兒今年13歲,正是開始愛美又渴望「特立獨行」的年紀。

剛放暑假的時候她就問我,媽媽,我可以染一個粉紅色頭發么?

你不知道我當時那個心慌啊……

畢竟在我們讀書那會兒,在學校里染發燙頭的小女孩都是「小太妹」的典型代表。

可是經驗告訴我,這種事情不能跟孩子硬抗,要順著她來。

我問她,你為什麼想染頭發呢?

她說,看到很多女孩子都染了,很好看,想試試。

我問她,你有沒有考慮過,如果上學的時候老師不允許怎麼辦?

她說,媽媽,我想好了,我只是想嘗試一下新的沒嘗試過的東西,開學的時候我就會染回來或者把染了顏色的部分剪掉。

我一聽孩子有打算,就放心了一半。

隨即我們商量了染發的經費需要從她的小金庫里自己支付,同時要保證染發的安全性,刺激性要小,開學前三天去染回來黑色。

染發的那天,女兒拉著我一起去理發店,說讓我監督她,同時也避免理發店的過度推銷。

看著女兒跟理發師溝通的過程,要什麼樣的長度,什麼樣的弧度,劉海要怎麼設計,顏色的配比是什麼樣,大概染到什麼位置……

我忽然覺得有種,我一個時尚的小姐妹帶我來見世面的感覺。

她說,媽,你來都來了,我請你洗個頭吧。

待我洗完頭剛坐在椅子上准備吹頭發,她告訴我,媽媽,我記得你跟我說過自己從來沒嘗試過這么亮的顏色,不然你跟我一起試試吧,如果不好看或者接受不了,我們再一起染回來。

所以,就出現了開頭那一幕。

孩子開學了已經染回了黑色,我還頂著一頭絢爛的.粉色頭發。

那天我們從理發店出來,我看著女兒興高采烈地跟我「科普」這個發型哪個明星做過,這個顏色的顯色度如何,在陽光下和在室內的光澤差異,要搭配什麼樣的衣服和風格……

有那麼一瞬間,我覺得我們兩個不再是母女,更像是閨蜜。

有人告訴我這樣做不對,家長要有家長的樣子,孩子要有孩子的樣子。

可是家長究竟該是什麼樣子?孩子又該是什麼樣子呢?

我認為,小孩的樣子,除了有認真求學的樣子,漸漸懂道理的樣子,學習承擔責任的樣子,還有快樂成長勇敢做自己的樣子。

武志紅在《為什麼受傷的總是你》一書中說,每個人的天性都是做自己,即按照自己的意志而活。

現在的小孩,比我們了更好的物質條件和更多的關注。

他們有義務為了未來而努力拚搏,也有權力釋放自己天性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對孩子染發的尊重,其實僅僅是想滿足她獨立探索追求美好事物的好奇心。

當然,在她如期臭美了一個暑假後染回黑發時,她自己所獲得的自我管理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是開啟她面對新生活的勇氣。

「丫頭,你可以不乖,但不能學壞 。」

無論從外表還是關於她的各種新聞,竇靖童倒是非常符合「壞」孩子形象的。

蓬亂的頭發,扎眼的發色,抽煙、早戀、退學,讓吃瓜群眾們一臉預料之中的樣子,果然是王菲和竇唯的女兒。

後來竇靖童還紋了一道紋身,從下巴直到鎖骨,更加顯得「離經叛道」。

(實際上是為了妹妹李嫣,她希望鼓勵因唇齶裂而自卑的孩子,坦然面對世界)

看過幾個她的現場和訪談節目,發現這丫頭內心其實要成熟得多,獨立得多。

竇靖童說:我從小挺乖的,沒有怎麼叛逆過。為了叛逆而叛逆,在我看來是挺傻的事情。

竇靖童從小幾乎處於被放養的狀態,但放養不代表放縱。

她16歲想要刺青,父母說,你不要後悔就好。比起「隨便吧」或者「絕對不許紋」,「只要你不後悔就行」更能讓她清楚知道,人生是自己選擇的,你得為自己負責。

關於外表,她曾經也是長發淑女的樣子,但後來覺得短發更舒服更自在。

人不可貌相,外表並不能證明一個人的品性。

采訪過她記者也說:

事實上,坐在竇靖童對面,你也很難將她與媒體報道中那個好像什麼都不在乎的酷女孩聯系起來。

一落座,她便體貼地問記者要不要挪動一下位置,以便坐得更舒服。

助理不小心把水潑到電腦上時,她及時遞上紙巾。

采訪結束,一行人散去,只有她沒忘記把從隔壁桌拉來的椅子物歸原位。

王菲在給她寫的《童》:「你不能去學壞,你可以不太乖。」

竇靖童的很多事情看似叛逆,其實心中早有方向,在不出格,不壞的范圍內,做最舒適的自己。

在綜藝《放學後》一期節目,一年級女生紐梓涵的媽媽發愁女兒總是吃得太多,她剛買回來的一盒義大利面就不給女兒吃。

可是義大利面是梓涵的最愛,她根本不顧媽媽的話,直接跑到廚房裡,一口又一口地偷吃起來.

等媽媽發現的時候,一盒面已經吃掉大半了。

媽媽擔心梓涵會積食,所以不讓她吃太多的初衷是好的。

但是媽媽越是不讓吃,梓涵卻越是管不住嘴。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父母越是禁止孩子嘗試的東西,孩子的好奇心會越強,有可能在父母看不到的時候去做。

教育專家蘭海說:

父母需要給孩子提供一個滿足他好奇心的機會,而且孩子從父母這邊來體驗,會是最安全的選擇。

父母這樣做,第一是滿足孩子的好奇心,第二是孩子有選擇的空間,第三是父母有監督的底線。

這才是真正既給孩子自由,又給孩子選擇,孩子又很安全。

孩子只要不做有害於自己和他人的事,就應當讓他們有行動的自由,不要硬去改變孩子的意願。

父母越是反對孩子做的事情,哪怕真的會為孩子好,孩子也會偷偷去做,到最後只會於事無補。

很多時候父母不如給孩子一定的選擇權,反倒會讓孩子不再那麼好奇。

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逆反心理,就是作用於人的感官引起感覺的刺激物的量,超過這個人的感官所能承受的限度,從而使其感官產生一種相反的感覺。

對於孩子來說,就是父母越不讓他做的事情,他越想要嘗試;反之父母不反對他做的事情,他倒有可能不想做了。

紀伯倫在詩歌《孩子》中說,父母可以庇護的是孩子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父母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父母要降低自身對兒女「成長問題」的焦慮,給予他們離開父母展示自我的權利,這樣他們才能最終形成自己的獨立人格。

1、 父母適當放手,尊重孩子的決定

這學期開學的時候,女兒學校里要選新學期發言人。

女兒在很多人面前講話一直是個大問題,雖然老師推薦了她,但我們都沒有強求,擔心給女兒壓力。

雖然擔心女兒練不好這次的發言,但也不想打消她的積極性,只能陪著她不斷打磨發言稿,練習演講的儀態、語氣。

女兒那幾天熱情爆棚,每天做完作業都纏著我和她一起准備發言稿。單單是稿子就改了五六遍,每天練習發言稿讓我已經能夠全文背誦了……

當然,為了符合一個「好學生」的「標准」,女兒也乖乖去染回了黑發。

最後,在精心准備和努力下,女兒順利當選。

看著女兒在台上發言落落大方的樣子,真有種「吾家有女初長成」的欣喜。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的呵護,但父母的呵護不是獨斷包辦。

有時候,孩子的事情就該讓他們自己學著來決定。孩子的路,就讓他們自己學著去走。

2、 父母適時退讓,尊重孩子的成長。

孩子們雖依託父母降生,但他們並非父母的私有物品。他們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思想,他們的未來會有無限可能。

在訪談節目中,金星問孟非:「假如你的女兒,談了一個男朋友,你一點都不喜歡他,怎麼辦?

」孟非說:「少來往。」

養孩子,就是父母與子女之間漸行漸遠的過程。

父母要懂得退出子女的生活,孩子已長大,世界在變化,只有孩子自己走在路上,他才會感知到什麼對他來說是最好的。

如果父母能多關注孩子的優點,尊重他的成長規律,不強迫規劃他的未來,那麼孩子就已經贏在起跑線上了。

其實學生時代總是會給一些事情加上濾鏡,使之變得奇妙起來。

染發燙頭是個性,抽煙喝酒是酷帥,紋身打架是社會。

等集體中這股青春荷爾蒙散去的時候,孩子就會發現一個更真實的世界。

在這里,染發燙頭、化妝甚至整容……都只是變美的正常手段;

抽煙喝酒是因為壓力大心煩或者痛苦得想要放空自己;

紋身是因為真的想要永遠記得,競爭和輸贏可能是無聲的,卻遠比打架更殘忍。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行動上的自由,或者情緒無處宣洩,長期以往,會扼殺孩子的好奇心與探索世界的熱情,使孩子失去自信,缺乏自我肯定。

孩子們生來就是人,並且是自由的;他們的自由屬於他們自己。

除了他們而外,任何別人都無權加以處置。

盡量給孩子自主的權利,讓孩子體會到自由的感覺,才會讓孩子的幸福感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