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調皮的小孩放假怎麼教育
擴展閱讀
樁基礎多少m 2025-02-13 17:42:06
請問義烏兒童醫院在哪裡 2025-02-13 17:39:06

調皮的小孩放假怎麼教育

發布時間: 2025-02-13 14:13:35

⑴ 孩子太過調皮,作為父母該怎麼教育他

現在教育孩子都講究科學育兒,例如要尊重孩子、要有耐心、要多包容等,可是也有父母很困惑——「這些我都試過了,但是用在我那頑皮的兒子身上,普通的教育方法全部失效,作為父母,我該如何教育他呢?」




其實我也有這方面的困擾與煩惱。




只有這樣,也才能幫助這類孩子養成規則意識,不至於到了小學後,各種無視學校、班級的規章制度,甚至做出違背學生原則的事情。

⑵ 說什麼都不聽的孩子怎麼教育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曾遇到過孩子不聽話,不管怎麼講道理都不聽的情況,最後不得不和孩子大吼大叫。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種常見的現象:那就是媽媽對孩子不斷地叮囑,不斷地提醒,不斷地督促。平常上學還好,一到了放假,家長的訓斥,那基本上可以算是狂轟亂炸!
說什麼都不聽的孩子怎麼教育
1、說孩子能聽懂的話,許多家長對孩子說話總是不加思考,看到什麼不如意就對孩子發號施令,說話的時候也是隨心所欲張口就來。當家長一遍遍地說,看到孩子當耳旁風的時候只知道動怒發火,從來就不知道反思自己說的話孩子能否理解,往往就會出現對牛彈琴的局面。

2、家長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現在社會發展的越來越快,所以成年人的生活壓力其實也越來越大,再加上家裡面還有個孩子,壓力肯定就更大了,這些壓力也非常容易影響到家長的心情。
有的時候如果孩子再出點什麼事情,家長就會「火山爆發」,把所有的情緒都灑到孩子身上,這樣很容易讓孩子叛逆。所以說,建議各位家長一定要把工作和生活分開,特別是在面對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只有和孩子保持一個好的交流方式,孩子才會選擇聽家長的話。
3、嘗試尊重和傾聽孩子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多和孩子溝通,不僅是表達對孩子的要求,還要和孩子溝通彼此的情緒、情感和想法。跟孩子確定特殊的親子時光時間,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家長要多了解孩子,找出孩子最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溝通,家長願意聆聽孩子,根據孩子的能力提出更合理的要求。

3、家長在管教孩子的時候沒有基本原則,很多家長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大部分情況下都是想做什麼做什麼,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一個特定的計劃。這樣就可能會出現這樣一些情況,比如:孩子有一天因為調皮把杯子打碎了,但是由於今天家長心情好,所以就沒有責怪孩子。
但是又有一天,孩子又因為同樣的原因把杯子打碎了,這一天家長的心情剛好又非常不好,可能就會責罵孩子。
孩子不聽話的後果
孩子沒有主見,很多家長都喜歡為孩子做決定,畢竟自己的社會經驗豐富,為孩子鋪好路,以後孩子里可以少走彎路。但是家長如果長期這樣替孩子做決定,沒有給孩子她們自主選擇的機會,這對於孩子來說就是剝奪了她們獨立自主的機會。
這樣持續下去,孩子由於沒有得到相應的鍛煉,只會變得缺乏自主意識,以後什麼事情都要依靠父母來做決定,即便長大了也會沒有擔當,根本沒有辦法獨立處理事情。

⑶ 400分 關於寒假教育管理孩子 跪求大家了啊``

教育孩子是一項偉大的工程,家長的方法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先說吃飯的問題,孩子不吃飯,我的意見是不要理睬他,要知道,孩子是餓不著的,你應該給他定一條規矩,吃飯的時候必須自己到桌,如果不來,過了時間就沒有吃的了,你們吃完以後就將一切都收拾干凈,等他玩夠了想吃飯了,你們就要告訴他,由於他自身的原因,這頓飯是沒有吃的了,要吃就必須等到下一頓,也不能給他吃任何零食,更不能給他零花錢,只要你能硬下心來這樣做,你就會發現到吃飯的時候你就不用像抓賊一樣地到處抓他了,他的習慣慢慢地也就會改過來了;
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你們對孩子還是比較嬌慣的,在很多事情上肯定是順著孩子的,這樣的教育方法當然不會教育處好習慣的孩子,任何事情都要有規矩,定下規矩就要嚴格執行,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為父母,還要注意自己的行為習慣,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孩子,而不是一味地說教與批評,俗話說,沒有教不好的孩子的,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孩子的行為習慣與父母的教育方法有著至關重要的聯系,所以不要責怪孩子的習慣不好,應該多想想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得當,自己的言行是否給孩子做出了表率,誰也不是天生就會教育孩子,只要多學習,不斷地自我提高,就會找到就育孩子的最好方法,還要學會與孩子交朋友,多與孩子溝通,多尊重孩子,慢慢地你就會發現你的孩子變得懂事了、聽話了。從網上找到一篇文章介紹給你,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好的家教可以濃縮為六句話

好父母都是學出來的。
沒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成功的父母親都是不斷自我學習提高的結果。我接觸過這么多傑出的父母,沒有一個是輕易就取得教子成功的。一位優秀的母親甚至說:很多人都認為我很輕松,說你的孩子那麼優秀,根本就不要你管,殊不知,我連晚上睡覺其實都有一個眼睛是睜著的!好母親防患於未然,而不合格的母親是,孩子的問題已經很嚴重了,甚至老師都已經找孩子談話了,她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
全國首屆十大傑出母親沈麗萍同志是個畫家。她說為了學畫,不僅上了大學,而且還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修;不僅買了許多書籍,而且還參觀了數不盡的畫展,聽了數不盡的學術報告。可是卻從沒有意識到培養孩子也應該花時間,直到孩子因為空難導致身體嚴重的殘疾之後,她才開始真正學做母親,並且由於自己的努力,最終幫助孩子戰勝殘疾,成為被挪威人民贊譽的「中國英雄」。
進入了21世紀,信息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任何崗位都要求培訓、考核,但似乎只有生養、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訓,好像自動就會上崗而且永遠不會下崗,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每一個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學習相關的知識,關於怎樣做父母的意識和知識准備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好孩子都是教出來的。
我接觸過數百位優秀父母,他們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費盡心思,就像沈麗萍同志所做的那樣,如果不是由她親口所說,人們是不會想到她在兒子王嘉鵬的成長背後付出了那麼多的心血。她的同事、朋友們都說:你除了當時飛機掉下來沒辦法外,其他的你都做到了極致,你沒有耽誤這孩子。可是要做到這一點又是多麼不容易啊!
有些人可能會說,有那麼多父母大字不識一個,不也教育出好孩子了嗎?其實,文盲並非不會教育,這些父母同樣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焦點訪談》節目曾介紹過世界中學生數學奧數競賽金牌獲得者安金鵬的事跡。他家裡極窮,考取了重點中學沒錢上,父親說讓孩子出去打工吧,人家上了大學還找不到工作,更何況你能不能上大學都還不知道。但母親堅決不同意,將家裡唯一的一頭毛驢賣了。孩子在中學里是唯一一位連素菜也吃不起的人,是唯一一位連肥皂都用不起的人。照說這樣的孩子全靠自己了吧?當面一問才知道,雖然這位母親初中都沒畢業,但她卻讓孩子上小學之前就把四則運算做得滾瓜爛熟。僅此一點又有幾個大學畢業的父母能做到呢?

好習慣都是養出來的。
很多父母將孩子的不好習慣怪罪到學校身上,怪罪到老師身上,怪罪到孩子身上,唯獨沒有怪罪到自己身上。其實孩子身上的多數習慣——無論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都是我們做父母的有意無意培養出來的。就像上海人說上海話吃上海菜,四川人說四川話吃四川菜一樣,彷彿生來就會不需培養,而事實並非如此!父母每時每刻都在教,以至於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在教,這就是「潛教育」,比「顯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更本質的教育。
優秀孩子多是優質教育的結果,問題孩子多是問題家庭的產物。孩子的問題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問題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問題的最大製造者,同時也是孩子改正錯誤與缺點的最大障礙者。當務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沒有父母的改變就沒有孩子的改變。沒有不想學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學好的孩子;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天下無不是的孩子,只有不是的父母。因此在罵孩子之前罵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徹底地改變自己。
好成績都是幫出來的。
關於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全社會都要有正確認識。應試教育是學校和家長都迴避不了的問題,需要學校和家長們共同適應。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並不矛盾,沒有應試能力的素質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
據統計,我國有近1000萬「閑散」的未成年人。所謂閑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應在學校讀書而不願讀書選擇輟學的孩子,這其中94%是學業失敗的結果,學業落後、厭學、逃學、離家出走成為當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
因此,幫助孩子適應應試教育也就成了我們父母的一份應盡的義務,而幫助孩子減負的最好辦法是我們父母增負,就是我們父母能夠成為孩子學習上的導師。
好成績當然是學校老師帶出來的,但在應試教育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這些好成績正越來越多地浸透著父母們的汗水。

好溝通都是聽出來的。
對於孩子進入初、高中的父母,普遍都有一種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難以溝通。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與進入更年期的母親沖突更多,不僅是因為處於內在的心理動盪期,更重要的是兩者的外部壓力都很大,孩子面臨的是升學的壓力,母親面臨的是事業(有的是下崗)的壓力,這就更需要加強溝通。
優秀的父母在這些方面大都做得較好,他們的良好溝通來源於自覺地遵守了這樣三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是傾聽,就是讓孩子把話說出來,並且聽懂孩子話里的真實意思。第二個步驟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結果往往是有道理的。第三個步驟是建議,就是有道理孩子並不一定就能採取正確的行動,因此父母這時應該給以建議。
在這三個步驟中,傾聽是父母們做得最差的。
每一個孩子都是伴隨著問題成長的,每一個父母也都是伴隨著問題成長的,不碰到問題的孩子是找不到的,不碰到問題的父母也是找不到的,關鍵是要像那些優秀的父母們那樣能靜下心來找到解決的辦法。

好成就都是化出來的。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品德,比品德重要的是一個人的胸襟和抱負。
遺憾的是,現在對品德重視的人不是越來越多,而是越來越少了,對父母們談品德教育等於不合時宜。至於說到一個人的胸襟和抱負,更是我們父母們不願聽的海外奇談,因為與當下的考試分數無關!
而其實這些正是一個人成長中最重要的。我們在看人物傳記時常常都會對傳主幼年時的不同凡響留下極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這種成就動機對一個人的影響巨大。
意志、品德、胸襟等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過父母的說教等「顯教育」就能產生效果的,而是通過父母的行為即「潛教育」化進孩子的血肉里的。因此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的,父母能走多遠,孩子就能走多遠,父母能有多高,孩子就能有多高。
讓孩子養成大襟懷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讓孩子多讀名著,多讀偉人的傳記,讓孩子從小學會用偉人的眼光來看待社會和自己。
王東華,華東交通大學母親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長期關注未成年人教育問題,1999年推出80萬言教育專著《發現母親》,呼喚全社會重新認識母親的價值。近年來積極參與全國各地的優秀母親評選,是全國及北京市、天津市等地十大傑出母親的評委,同全國數百位優秀父母進行面對面地近距離交流,並對他們的成功個案詳加分析。他還同全國婦聯等有關部門一起深入少管所、戒毒所、女子監獄等地進行調查研究,掌握了正反兩方面的大量事實。他的家庭教育理念是:讓每一個母親都有一個好孩子,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好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