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說教育學的學科性質既是一門社會學科又是一門
因為教育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的教育活動及其規律的社會科學。它廣泛存在於人類生活中。通過對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的研究來揭示教育的一般規律。
19世紀中葉以後,馬克思主義的產生,近代心理學、生理學的發展,為科學化教育奠定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和自然科學基礎。現代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實踐的廣泛性、豐富性,更進一步推動了教育學的發展。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教育現象和問題,以及教育的一般規律。
教育思潮
形式教育論起源於古希臘,縱貫整個中世紀,形成於17世紀,盛行於18—19世紀,衰落於20世紀,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齊。
主要觀點是:教育的目的在於發展學生的各種官能或能力;形式學科(如希臘文、拉丁文、數學、邏輯學等)或古典人文課程最有發展價值;教學原則、方法以學生心理官能的內在發展秩序為依據。
實質教育論起源於古希臘和古羅馬,在中世紀受壓制,形成於18世紀,興盛於19世紀,20世紀初衰落,主要代表人物是赫爾巴特和斯賓塞。
主要觀點是:教育的目的是向學生傳授與生活相關的廣泛知識內容;與人類的世俗生活密切相關的實質學科(如物理、化學、天文、地理、法律)或實科課程最有價值;教學原則與方法應適應兒童身心發展規律,是愉快的和有效的。
② "五四"時期有哪些主要的教育思潮
「五四」時期較有影響的教育思潮有:
1.平民教育思潮
2.工讀主義教育思潮
3.職業教育思潮
4.實用主義教育思潮
5.科學教育思潮
6.國家主義教育思潮
-------------------------------
以下是教育思潮詳細內容:
1.平民教育思潮
平民教育是「五四」時期影響最為廣泛的一種教育思潮。早期共產主義知識分子對於平民教育思潮的形成,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1915年,陳獨秀在《今日之教育方針》一文中,提出要「以人民為主人,以執政為公僕」,從而確立教育的「惟民主義」方針,要求一切學校教育機關向全民開放,使「引車賣漿之徒,瓮牖繩樞之子」,均能進學校讀書。俄國十月革命後,李大釗提出了無產階級的平民主義,或「純正的平民主義」,就是要把政治上、經濟上、社會上一切特權階級完全打破,主張無論是什麼人,都應無條件地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權力。 1919年3月,鄧中夏發起組織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該團「以增進平民知識,喚起平民之自覺心為宗旨,」「以教育普及與平等為目的」。1919年10月,北京高師的部分教職員和青年學生,在杜威來華講演的影響下,組織了「平民教育社」,以研究、宣傳、實施平民教育為宗旨,並創辦《平民教育》雜志,希望通過平民教育來實現平民政治,明確提出平民教育就是要「教國民人人都有獨立人格的與平等思想的教育」。
1920年,晏陽初歸國後,在上海、長沙、煙台、杭州、嘉興等地作了大規模識字運動的試驗,轟動一時。 1923年8月,由朱其慧、陶行知和晏陽初發起,在北京清華學校召開全國平民教育大會,會議決定在北京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總會」。此後,總會通過各地分會在全國20多個省市開辦了大量「平民學校」,設立了許多「平民讀書處」、「平民問字處」,還設立了廣播電台,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平民教育運動。1925年以後,平教會工作逐漸向農村轉移。1929年秋,平教會總部也由北京遷往河北定縣。平民教育運動逐漸為鄉村教育運動所取代。
----------------------------------------------
2.工讀主義教育思潮
工讀主義思潮也是「五四」時期盛行的一種教育思潮。這一思潮與實利主義、實用主義教育思潮、職業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等有著廣泛的聯系,其主要特點是強調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以創造一個合理的社會,實現一種理想社會人生的追求。基本內涵有:勤工儉學、半工半讀、工學結合、工學並進、工學兼營、工讀互助、手腦並用等。倡導工讀主義教育的人,也比較復雜,有早期的共產主義知識分子,資產階級教育家,也有空想社會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五四」時期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將工讀主義教育思潮推向了高潮。在工讀主義教育思潮中,有部分先進青年學生把工讀主義教育作為實現理想社會的途徑,積極地組織工讀主義教育團體進行實驗。1919年2月,北京高師部分青年學生發起組織「工學會」,倡導「工學主義」,主張「要把工和學並立,作工的人一定要讀書,讀書的人一定要作工。」他們認為求學和作工都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動,不應該有尊卑貴賤的區別。他們強調「工」應該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學」是為了求得作工的知識,所以,工離不了學,學更離不了工。為了宣傳、研究和實踐工學主義,工學會出版了《工學》月刊,辦起了石印組、木版印刷組、照相組、打字組、雕刻組和書報販賣組,計劃每周24小時上課,24小時勞動,12小時自修。由於得不到學校的支持,這個工學計劃,未能實現。
1919年底,少年中國學會成員王光祈在北京發起組織「工讀互助團」,試圖通過「半工半讀」達到「教育和職業合一」,進而實現一個「人人做工,人人讀書,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社會。工讀互助團試行了「共產」的「新生活」。團員本著各盡所能的精神,每天作工四小時以上,作工所得歸團體所有,團員生活必需的衣食及教育費、書籍費、醫葯費由團體供給。在北京工讀互助團成立後不久,武昌、上海、南京、天津、廣州、揚州等地也陸續發起成立工讀互助團或類似的組織。工讀互助團運動雖轟動一時,但只是曇花一現。由於團體薄弱的經濟基礎與按需分配的尖銳矛盾,以及團員的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思想作風與集體主義生活方式發生沖突,這種由空想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新村主義思想雜糅的工讀互助生活,很快宣告破產。
「五四」時期的各種工讀主義運動雖然各有其特定的宗旨,但都促進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促進了知識分子與工農相結合,並借工讀主義探索新生活、新社會,這在中國教育史上具有積極的意義。
------------------------------------------------------------
3.職業教育思潮
職業教育思潮是由清末民初的實利主義、實用主義教育思潮演化而來的。1911年,陸費逵在《世界教育狀況序》中提出:「吾國今日亟宜注重國民教育、職業教育、人才教育」,認為「國民程度之高下,恃國民教育;國民生計之贏絀,恃職業教育」。1913年,他又在《中華教育界》上發表《論人才教育職業教育與國民教育並重》一文,提出「職業教育則以一技之長可謀生活為主」。這些是中國近代早期的職業教育主張。從1915年起,全國教育會聯合會多次提出推行職業教育的議案,早期倡導實用主義教育的人士大多轉而提倡職業教育,職業教育思潮逐漸形成。1915年,陳獨秀在《今日之教育方針》一文中,將「職業主義」列為四大新教育方針之一。 1916年9月,江蘇省教育會率先提出了「實施職業教育方法案」,並成立全國第一個省級「職業教育研究會」。
1917年5月,黃炎培聯合教育界,實業界人士40多人發起成立「中華職業教育社」,並發表了《中華職業教育社宣言書》。在此全國性機構的推動下,職業教育思潮迅速蔓延東南、華北、華東和華中地區,其影響波及全國各地。在1922年頒布的「新學制」中,職業教育佔有了重要地位。至20世紀30年代中期,職業教育思潮逐漸趨於消沉。
------------------------------------
4.實用主義教育思潮
這是一個世界范圍內盛行的教育思潮,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興起於美國,倡導者眾多,其主要代表人物為美國教育家杜威。他的實用主義教育學說在民國初年經蔡元培等人的介紹而為中國教育界所認識。1919年5月1日,杜威應北京大學、中國公學、江蘇省教育會等單位的邀請來華講學,在華滯留達兩年兩個月,足跡遍及南北14個省市,講演200多次,並在北京高師、南京高師作系統的學術講演。 杜威的歷次講演在京、滬各地報紙逐日發表。北京《晨報》出版社將杜威在北京的七大演講中的前五種匯集成《杜威五大講演》出版,兩年內印行了十幾版之多。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在全國范圍內廣泛流傳。從1919年9月至1925年的「五卅」運動,以杜威來華講學為契機,實用主義教育思潮發展到頂峰。
實用主義教育思潮在中國之所以會迅速地興起,主要是因為杜威的學說正適應了20世紀中國教育轉型的客觀需要。杜威宣揚的「教育萬能論」,進一步強化了在中國近現代許多教育家中廣為流傳的「教育救國論」。同時,他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兒童中心」、「從做中學」等教育主張,也很適應當時中國教育界改革傳統教育種種弊端的教育改革的要求。實用主義教育思潮,在客觀上對當時中國的教育改革所起的積極作用是不可忽視的。這一教育思潮促進了中國教育界教育觀念的很大轉變,對教育與兒童、教育與生活、教育與社會等關系進行新的理性思考,使中國教育逐漸擺脫封閉僵化和形式主義的傳統模式,成為注重兒童的發展,面向社會生活,以造就現代人為目標的新教育。在教育制度層面,也使得中國近代學制由最初的以日本、德國學制為藍本,轉而移植美國的學制系統,1922年的新學制無論在形式還是在內容,都明顯地表現參照美國學制與受杜威實用主義教育理論影響的痕跡。此外,實用主義教育思潮,對中國20世紀20年代的課程、教材和教學方法的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課程教材和教學方法改革實驗盛行一時。西方進步主義教育中以兒童活動為中心的各種教學新方法,如設計教學法、道爾頓制、文納特卡制、葛雷制、德克樂利教學法等,先後在中小學試驗推廣。
-------------------------------------
5.科學教育思潮
科學教育思潮是「五四」時期非常流行的一種新思潮。科學教育發端於洋務運動時期的西藝教育,但西藝教育偏重於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忽視科學精神和方法的培養,尚不能算是真正意義的科學教育。近代首倡科學教育的是啟蒙大師嚴復。嚴復雖未明確提出「科學教育」一詞,但他闡揚以科學知識為教育內容,科學態度在於善疑慎言,科學方法是在於反復試驗中求得定理定律,科學效用在於辨明是非等方面,已開科學教育之河。 1914年6月,任鴻雋與趙元任、胡明復等留美學者在美國發起組織「中國科學社」, 並於1915年1月刊發《科學》雜志,倡導科學教育。任鴻雋在《科學與教育》一文中,揭明了「科學教育」真義,主張將科學與教育相聯系,並闡釋了科學教育與人生、科學教育與社會、科學教育與文學、科學教育與審美及美術等各方面的關系,為科學教育思潮的興起奠定了基礎。「五四」新文化運動樹起科學與民主兩面大旗。科學教育思潮由此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當時倡導科學教育的主要流派有:以任鴻雋為代表的中國科學社,倡導以科學內容尤其是科學方法、科學精神滲透到學校教育之中;以陳獨秀為代表的激進民主主義者,以科學為思想解放的武器,通過文化反思倡導科學啟蒙;以胡適為代表的實證主義,倡導「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以此作為解決一切學術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有效方法。「五四」時期科學教育思潮的湧起,更與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來華講學時倡導科學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繼杜威之後,孟祿、推士等人也應邀來華進行調查和考察,對改進中小學的科學教育提出許多建設性意見,為中國科學教育思潮注入新流。
「五四」以後科學教育的重點移至科學精神培養上,並把教育作為一門科學進行研究,提出了教育科學化的口號。教育及心理測量、智力測驗、教育統計、學務調查等在20年代的教育界成為十分盛行的研究方法,受到普遍的重視。新教學法,如自學輔導法、分團教學法、蒙台梭利教學法等的研究與實驗在中小學得以開展。高等學校尤其是師范院校中培養教育學科專門人才的學科和專業開始設置。科學教育思潮開啟了中國20世紀教育科學研究與實驗的風氣。
---------------------------------
6.國家主義教育思潮
國家主義教育思潮興盛於20世紀20年代中期,是一種具有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色彩的社會思潮。這一思潮萌芽於清末民初的軍國民教育和國民教育。 1907年7月《東方雜志》刊登《論平民主義與國家主義之廢興》,極力推崇國家主義。民國初年討論教育方針時,有的教育家提出相對國家主義教育觀點,主張教育以國家根本利益為中心,統一教育宗旨,統一教育計劃,統一行政管理和統一學校教材。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人們從德國的戰敗認定「國家至上」的國家主義教育制度的破產,加之「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弘揚民主和個性自由為主旨的教育觀念的影響,國家主義教育思想一度沉寂下來。
1922年以後,國家主義教育思潮再度興起,以曾琦、左舜生、李璜、陳啟天、余家菊等人為代表,大力倡導國家主義教育,其主要觀點大多是以愛國主義為標榜,主張以國家為中心改革當時教育的流弊,以養成健全人格,發展「共和精神」,提倡教育機會均等,倡導普及義務教育,將教育完全統一於國家集權控制之下。為維護教育主權的獨立與統一,反對任何黨派、私人、地方、教會的教育和外國殖民教育,將教育權收歸國家,使教育真正成為一種國家辦理或監督的事業。這些觀點在當時國內軍閥專權,戰亂頻繁,外國列強侵略加深,民族危機嚴重的社會背景下,頗合教育界人士之心。這一思潮於1924—1925年間臻於極盛,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20年代的收回教育權運動,促成學校中軍國民教育和愛國教育的加強。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國民黨明令禁止國家主義,國家主義教育思潮由此消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