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中西教育在哪裡
擴展閱讀
二歲該怎麼教育孩子 2025-02-11 08:58:59
基礎牆如何計算 2025-02-11 08:58:03
歌詞幾多少年中 2025-02-11 08:57:26

中西教育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5-02-10 11:24:37

㈠ 中西方的教育理念存在哪些差異

中西方的教育是有很大差別的,而且不同的國家都是對孩子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到底是中方的教育好還是西方的教育好?其實要正確的引導孩子學習和人格精神的建立才是最重要的,中西方的教育理念存在哪些差異呢?明天小編就來為大家總結一下,中學生都是怎麼樣教育孩子的。

三、家長的區別

引起這樣的原因,一個是社會帶來的區別,另一個是家長帶來的區別。很多家長其實也是非常以另一種方式來脅迫孩子學習,可能說是為了陪讀我放棄了什麼什麼,其實在說這個過程中都會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壓力的。這也是很多家長級別在國外父母從來不會帶給孩子壓力,但是在國外,孩子成年後確實是要依靠自己的能力來在社會中生存。

㈡ 中西方的教育區別如此之大,哪國的教育方式可以更好地應用

中西文化差異很大,教育孩子的方式更是不同。中國人一直有「棍子下的孝子」、「不打武器」的教育方法,而國外的教育方法是孩子嬌氣,對國家前途有希望,一定要照顧好孩子,更不要說打罵了。如果他們被發現打罵自己的孩子,他們可能會因虐待兒童而被捕。尤其是在西方國家,被發現打孩子是很大的罪過。中西方國家的教育方式差異很大,哪一種值得借鑒?

如今,許多中國父母逐漸改變了毆打孩子的方式,而不是用另一種方式懲罰他們。比如讓孩子自己思考,懲罰孩子做家務等等,而不是打罵。目的是一樣的。告訴孩子他做錯了什麼。但是如果被發現讓孩子在國外做這些事情,可能會被稱為體罰,後果有點嚴重。在國外,大家都在監控你有沒有虐待兒童,很多兒童保護組織一直在看。如果你被發現有虐待兒童的傾向,你的孩子可能會被組織帶走,送到寄養家庭。

中國和西方國家教育孩子的理念大相徑庭。西方國家過於保護孩子,中國則盛行「不爭人才」。其實兩者各有利弊。前者可能會讓孩子變得更壞,導致孩子最終無法控制,後者可能會讓孩子變得叛逆,不喜歡父母。如果兩者被中和會不會更好?

㈢ 中西方教育的差異

  • 我眼中的中西方教育的顯著差異有以下幾個方面:

  • 因材施教。雖然在我國每天都在提因材施教,但並沒有幾個人理解因材施教的真諦。反而

  • 是西方的教育在這方面體現的較好,更適合學生的發展,把學生的潛力挖掘出來。

  • 賞識教育。在中西方都有賞識教育,中國的賞識教育比較模糊籠統,對孩子做的比較好的

  • 地方往往是用一句「你真棒」加以贊賞,而西方是把棒在哪裡告訴孩子。中國家長有耐心

  • 的少,光心裡著急是不夠的。

  • 懲罰教育。在中西方都有懲罰教育,在中國孩子受到懲罰都是以大人的眼光來判斷,比如

  • 孩子把東西拆壞了,家長往往要打罵孩子,而在西方家長認為孩子並沒有錯,反而鼓勵孩

  • 子多動手。

  • 愛心教育。我在書中了解的和我親眼看到的西方人的愛心有勝於我們。

  • 中西方的教育各有優缺點,如能取長補短,也許會是一種非常好的教育。中國的基礎教育

  • 有很多優點,這幾年國外也在借鑒我們的教育方法。

  • 學校的教育

  • 中西方教育的本質區別:

  • 西方教育是一種嘗試教育,先讓學生嘗試進行體驗,在體驗中發現難點,然後在解決難點

  • 中積累經驗,最後,得出結論,那是真正屬於自己研究的成果。

  • 中國教育是一種灌輸式教育,先將成人的經驗告知學生,讓學生按已有成功經驗去操作(並

  • 非所謂的真學習)按部就班,在經驗的指導下學習實踐,同樣,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結論,

  • 但是往往很難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 兩者的最大差異就在於西方教育以人為本,從人的學習的本能出發,符合學習論,而中國

  • 教育是一種消除錯誤的「生產」教育,將學生當作產品,希望在生產線上生產出的是合格

  • 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視「學習是可以犯錯的」這一規律,使得學生缺乏應有的創

  • 新思維。

  • 從教師在課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異:

  •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於人文思想展開的,從小開始培養人的實踐和分析能力,鼓勵思想的自

  • 由,並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教師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學生一起去探

  • 討問題,對於學生的疑問,經常一指圖書館,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資料,自己做出判斷,盡

  • 可能的不去影響學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護了人類創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

  • 自主。

  • 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感覺開心,使學生能夠積極投入學習,這在西方是老師常常思考的問

  • 題。同時教師鼓勵學生在課堂積極發言,學以致用。

  • 中國,課堂屬於老師,老師在講台上濤濤不絕的講課,學生認真的聽講、記筆記,對課本

  • 的答案和教師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種傾向性的灌輸式教育。學生和老師之間缺乏緊密溝

  • 通,造成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牢而不固。

  • 考生成績的計算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一個顯著差異:

  • 在西方學生成績的計算方式是:課堂紀律和出勤率佔15%,課余作業成績佔15%,小組互動

  • 討論佔20%,論文寫作和答辯佔50%,從這幾個方面來綜合評估學生的綜合情況,比較客

  • 觀和公正。由於西方教學的目的是運用,而不是分數,所以分數只是一個參考值。

  • 在中國,成績是學生、家長和學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從。一些綜合分數低,而偏科

  • 成績比較嚴重的學生,反而被埋沒了。成績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試成績來定,主要是筆

  • 試,比較單一,另筆試的成績很容易被復制。像高考這種一考定終身的方式很容易因為發

  • 揮失場,而與大學教育失之交臂。高分低能那是我們國人的最大悲哀呀!

  • 從知識層面來說,西方教育更容易發掘天才:

  • 西方教育重視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注重對知識的靈活應用,重視「廣」和「博」,對學生的

  • 教育是點到為止;西方的基礎教育在達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礎上,允許學生有較大選擇的自

  • 由。比如,一位學生對物理、化學或生物不感興趣,感覺有很大的困難,可以只選修比較

  • 基礎的課程,而選修較多的自己擅長的感興趣的課程,只選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門,同

  • 樣可以達到高中畢業要求,也能進入頂尖大學,同樣有機會成為「精英」。

  • 中國教育重視基礎知識的鞏固,注重知識的灌輸和知識的熟練掌握,視「精」和「深」,

  • 以數學為例,中國教育使用題海戰術,教師讓學生重復練習,直至「爐火純青」的地步;所

  • 以說,中國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識學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國教育要

  • 求數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學得不好都有可能對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響。

  • 家庭的教育

  • 社會的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狀態和做人的比拼。由

  • 於歷史傳統、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觀念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從這些差異

  • 中,我們可以找出許多值得中國家長學習的觀念和做法--

  • 西方家長從小就培養和鍛煉孩子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重視孩子從小的自身鍛煉,

  • 他們並不煞費苦心地設計孩子的未來,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發展,努力把孩子培養成為能

  • 夠適應各種環境,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他們的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富有開拓精

  • 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摩托車,分擔家裡的割

  • 草、粉刷房屋、簡單木工修理等活計。此外,還要外出當雜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機、冬

  • 天鏟雪、秋天掃落葉等。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孩子逐漸成長為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和

  • 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 中國的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實際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

  • 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在家庭里到處彌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生活上加倍關心外,家長

  • 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似乎學習好就是萬能的,而對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社會適應能

  • 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識等則關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顧。從孩子出

  • 生到成年,家長幾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來,做飯、洗衣服、打掃、攢錢供孩子讀大

  • 學、出國、結婚、養兒育女等。盡管我們的家長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這樣的家庭教

  • 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難以讓孩子得到幸福,因為社會的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

  • 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狀態和做人的比拼。

  • 西方的家長更加重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因而很注意與孩子的情感交流,關心孩子的心

  • 理需要。家長把快樂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來實施。他們經常和孩子一起討論問

  • 題,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也願意跟家長商量。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對於孩子的

  • 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關重要。

  • 而中國家長對子女的關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關心甚至根本無視孩子

  • 的心理需求,忽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和性格、意志的磨煉。其結果是在相當程度上導致

  • 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過低,以至經不起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

  • 沮喪、頹廢、自暴自棄,動輒離家出走,甚至輕生厭世。

  • 西方家長重視從日常行為與情感中對孩子進行「做人的教育」,注重從內心情感去尊重別

  • 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為與習慣的培養。

  • 而我國家長和幼兒教師往往脫離孩子心理發展的實際,例如幼兒園時就提出愛國主義、革

  • 命英雄主義、偉大理想主義的教育,忽視基礎的行為習慣、良好的人際交往等與孩子發展

  • 階段相適應的「做人的教育」。我們一直談教育要循序漸進,這不僅適用於智力教育、知

  • 識教育,同樣適合於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現在我們的孩子道德觀念淡漠,社會性發展

  • 差,這與家長忽視對孩子最基礎的「做人教育」不無關系。

  • 西方家長「鼓勵創新」,鼓勵孩子去超越前人,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樣的獨立研究和動手

  • 的能力,能以寬容的心態去營造一個利於培養孩子創造力的環境和氛圍。他們對孩子所做

  • 的種種探索行為往往持積極、肯定的態度,鼓勵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見解,並對其中

  • 的疑問進行積極的探索。即使家長認為孩子的某一行為並不具有積極的效果,他們也不會

  • 過多地干涉,而是讓孩子在自己進行的探索中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並予以糾正。

  • 而中國家長往往「滿足於克隆」,教導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對孩子的探索活動大部分是

  • 持否定態度的。他們往往把孩子自己進行的「探索活動」視作「胡鬧」而加以制止。例如

  • 美國孩子拆了家裡的鬧鍾,若能裝回,多數家長會稱贊孩子,若是裝不回,許多家長會與

  • 孩子一道把鬧鍾裝上,甚至鼓勵孩子再拆、重裝一次。但中國孩子若拆了家裡的鬧鍾,就

  • 算自己能裝回,恐怕也沒幾個敢告訴家長的。孩子往往在家長的嚴格管教下被熄滅了創造

  • 性火花。

  • 從以上的對比中我們不難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從宏觀到微觀都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外

  • 國家長重視的恰恰是中國家長忽視的。西方家長教導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來,做錯事自己

  • 糾正,自尊並尊重別人,全身心鍛煉,按興趣學習。他們鼓勵孩子成為夢想家,成為自己

  • 心目中的成功者。中國的家長們,您不妨借鑒一下。

  • 社會環境的影響

  • 中國最缺的,是責任教育!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對社會、民族負責!教育不是只在學校,還

  • 在家裡,在周圍環境,在社會氛圍。而現在,常見到家長,學校,周圍環境在推卸責任:

  • 家長說:「我把孩子送到學校,教育好他就是學校的責任」;

  • 學校說:「他逃學都是因為周圍的網吧,歌房太多了」;

  • 網吧老闆說:「我只是開一家店掙點錢養家糊口,是他自己逃學來玩的」。

  • 來看看美國,經常可以見到大人教育小孩,而那個小孩並不是他的孩子,大人也不是什麼

  • 教師。為什麼?就是因為:「美國人把每一個孩子都當作是自己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是

  • 每一個美國人的責任」;在英國,每一個歐巴桑的威力大家都知道,她們總是在自覺的監督

  • 年青人的行為,好像警察一般。這兩個國家已經把教育下一代的責任交給了每個公民,每

  • 個公民也在為國家的未來負責。

  • 而在國內,又有誰把教育下一代國人視為自己的責任呢?看到不認識的小孩有不對的地方,

  • 又有誰會上前去教育他,指出他的錯誤呢?教育制度不完善,官員貪污腐。這些問題的存

  • 在,管理者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你,我,所有國人,甚至包括受教育者,誰可免責?如果每

  • 人都確實負起自己的責任,又會是一番什麼樣的景象呢?

  • 從以上三點可以看出,為什麼西方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學校的教育、家庭的教育和社

  • 會環境的影響是相互相誠的,對孩子一生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西方的教育重在啟蒙,發

  • 掘潛力,尊重自由,尊重個性的發展。孩子在這三者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多一份質疑,

  • 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熱情,多一些創造。這是值得我們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