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清末教育法規有哪些
擴展閱讀
儒家有哪些經典名詞 2025-02-09 01:24:24

清末教育法規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5-02-08 22:59:48

1. 中國近代學前教育的第一個法規是什麼

中國近代學前教育的第一個法規是:《奏定蒙養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奏定蒙養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是中國最早的有關學前教育的教育法規,頒定於清末1904年1月13日,即光緒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由張百熙、榮慶、張之洞制定。

2. 義務教育的歷史沿革

義務教育起源於德國。

宗教領袖馬丁·路德是最早提出義務教育概念的人。

改革勝利後,為使人們都有學習《聖經》的能力,路德頒布了義務教育法。

1619年,德國魏瑪公國公布的學校法令規定:父母應送其6~12歲的子女入學,這是最早的義務教育。

在1763年到1819年,德國基本完善了義務教育法規。

工業革命後,義務教育發揮著使人們掌握工業知識的任務,義務教育的時間也由最早的3個月至6個月,發展到6年,直至9年。

義務的含義包括父母與家庭有使學齡兒童就學的義務,國家有設校興學以使國民享受教育的義務,以及全社會有排除阻礙學齡兒童身心健全發展的種種不良影響的義務。

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中,新教國家為推行宗教教育,提倡廣設教育。

1619年,德意志魏瑪邦公布的學校法令規定,父母應送其6~12歲子女入學,否則 *** 得強迫其履行義務。

此為義務教育的開端。

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大多在19世紀70年代後實行義務教育。

根據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有關統計資料,到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 ,已有近60個國家實施義務教育法。

各國實施義務教育的年限長短,大體是由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教育程度決定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初期起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及以後正式頒行的國家憲法中,都明確規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1985年5月27日《 *** 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義務教育,即依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為現代生產發展和現代生活所必需,是現代文明的一個標志。

清朝末年,歐美各國以及亞洲的日本大都普遺實行了義務教育。

清 *** 某些官員了解到這一情況後,便在20世紀初草擬清廷有關文件時使用了「義務教育」、「強迫教育」這樣的詞語。

1903年。

清 *** 順布了《奏定學堂章程》(舊稱「癸卯學制」),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個以法令形式公布的並在全國推行過的學校教育體系。

舊中國正式提出試辦義務教育是1911年。

該年7、 8月,清 *** 學部派人在北京主持召開中央教育會議,會議議決了《試辦義務教育章程案》等文件。

本案明確規定以四年為義務教育期,並提出了試辦義務教育的辦法。

1912年,民國臨時 *** 教育部頒布了《學校系統令》,即《壬子學制》,也是規定了「初等小學四年,為義務教育」。

至此,從清末以來,擬議、醞釀了10餘年的義務教育之事,終於被認定。

1937年,民國 *** 教育部頒布《學齡兒童強迫入學暫行辦法》,這個時期的義務教育概念是強迫教育。

1940年4月,民國 *** 教育部制定《國民教育實施綱飯》,規定國民教育分為義務教育和失學民眾補習兩部分,兩者同時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