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要發展農村教育
結合所學知識,談談為什麼要發展鄉村教育?
在我國農村,現在存在「兩極」現象,「一極」是為了讓孩子上重點大學,父母砸鍋賣鐵,送孩子到城裡讀書,一些家庭甚至因送孩子上大學而致貧返貧;另「一極」是一些家庭認為孩子上好大學沒有希望,因此早早讓孩子輟學,新的讀書無用論在一些中西部貧困地區蔓延。這些現象的背後,是我國鄉村教育落後的現實。
為什麼要大力發展農村教育
受教育機會的公平,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知識是智慧的重要基礎之一,智慧能改變命運、環境、國家、世界……
農村教育如何發展?
好大的題目,應該可以寫論文了吧!單靠一己之力是發展不了教育的,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們的農村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不論是思想上還是物質上。要發展好農村教育手首先要與時俱進,不能用過去的老觀念去發展現在的農村教育,教育應該符合當弧的發展現狀,不斷的創新,不斷引進先進的教育人才和教育思想,同時還需要 *** 部門的大力支持,做到經濟優先,教育優先,為發展好教育提供必要的硬體設施和條件!
我想這是主要的兩點,當然要發展好農村教育不止這兩點,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還是要你自己去想,去思考吧!
如何辦好農村教育
第一,深入推進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當前,我國農村義務教育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初步解決了農村孩子「有學上」的問題,但也面臨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比較突出的是留守兒童和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問題,以及學校撤並引起的少量孩子輟學問題等。這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和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外轉移的階段性產物,也是今後一個較長時期我們面對的突出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一是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超過2000萬人,他們的最大問題是親情缺失。各地搞的「寄宿制」、「代管家長制」、「親情溝通平台」等都是有效措施。但目前以 *** 為主導的關愛服務體系尚不健全,各地工作開展也不平衡;留守兒童對老人「逆向監護」、留守女童更需特殊關注等新問題不斷產生。今後的工作重點,是要以 *** 為主導,加大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和服務工作力度。農村寄宿制學校要配齊、配好生活和心理教師以及必要的管理人員,滿足農村留守兒童的需要。鼓勵開展「代理家長」、「愛心媽媽」、「託管中心」等關愛活動。加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豐富農村留守兒童的課外、校外生活。總之,要努力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環境。
二是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問題。為了解決農民工隨遷子女就學難的問題,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明確提出了以輸入地 *** 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即「兩為主」的政策,並要求在收費、受資助等方面與當地學生一視同仁,保障他們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近兩年,中央財政每年投入50億元左右專項經費,用於補充接受農民工隨遷子女的學校公用經費和改善辦學條件等。但應該看到,保障農民工隨遷子女「上好學」的任務依然十分艱鉅,社會各界對此高度關注。下一步工作重點,是對農民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做到「兩為主」加「全覆蓋」。要逐步健全農民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公共財政保障機制,由輸入地 *** 負責。規范、扶持以接收農民工隨遷子女為主的民辦學校。抓緊研究制訂農民工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後在輸入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加強對農民工隨遷子女心理、文化、習俗等方面的引導和教育,使他們更好地融入輸入地的學習和生活中。
三是辦好寄宿制學校和村教學點。我們抓寄宿制學校已經有些年頭,從實踐看效果很好,有利於集中使用教育資源,也有利於保證教學質量。這項工作既要常抓不懈,又要因地制宜。總的看,投入要逐步加大,規模要適當擴大,水平要盡快提高。關於村教學點的問題,也要有正確的認識,我們的目標是要讓每一個孩子都有學上。如果因為學校撤並、上學路途遙遠而使孩子們輟學,那與我們的政策方針是背道而馳的。世界各國都有一些規模很小的學校,有的甚至只有幾個學生。如果廣大農村群眾和農村孩子確有需求,有的村教學點還是要堅持辦,而且要辦好。這件事在山區、邊遠地區、牧區尤為重要。
第二,繼續大力發展農村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當前,我國農村普通高中教育與城市相比差距明顯,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不少農村高中辦學條件不足,教學資源比較匱乏,大班額、超大班額現象還比較普遍,實驗設備、圖書資料、信息化設施等明顯趕不上城市;辦學經費緊張,「吃飯靠財政、運轉靠收費、建設靠舉債」的現象還普遍存在,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經費投入機制;辦學模式趨同,應試教育傾向比較嚴重,「千校一面」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問題突出,學生的負擔和學習壓力大。必須大力加強農村普通高中教育。一要支持農村地區,特別是「普九」較晚的中西部農村地區、民族地區進一步擴大普通高中辦學規模,提高普及水平,滿足初中畢業生接受高中教育的需求。同時,全面改善農村普通高中學校辦學條件,使其全面達到國家......
農村教育存在哪些問題並提出解決措施
淺談當前農村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也掛懸壺來濟世 好招妙手共回春
今天,中國已經由農業大國過渡為崛起中的農業強國,但在新課程改革全面推廣了近十年的時候,中國農村教育的問題是否得到了很好的解決,我們一時還無法定論。只要留意,我們似乎還聽到了許多來自農村教育的叫苦叫累叫窮的聲音,還看到了許多農村教育的不先進不入流不和諧的畫面。究竟農村教育的問題出現在哪裡?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問題?我們該如何應對?每一個勇於擔當的教育人,都得「不辭鏡里朱顏瘦」,以一種「先農村之憂而憂,後農村之樂而樂」的大胸懷、大智慧,為農村教育的又高又快又好地發展,作出思考和探索。
一、農村教育問題探因
透過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歷史,我們發現,最早談及農村教育的是有「中國最後一位儒家」之稱的著名學者、國學大師梁漱溟。他認為中國在「倫理本位,職業分途」的特殊形態下,教育必須從鄉村入手,要優先改變農村教育。時至今日,中國農村教育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再單純地把教育作為一種純粹的政治工具或經濟工具,不再只重知識而輕能力或重能力而輕知識,也不再忽視人的自身發展。但參照十八大報告中有關教育的論述,對比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目標,聯系農村教師的真實體驗,我們不難發現以下問題。
1、農村教育價值取向「浪打船搖道位移」。
十八大報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作為農業大國,國情已經決定了我們得優先重視和發展佔有更大人口比例的農村教育,讓更多的合格公民參與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當中來。但事實上,農村教育一直以來都是作為城市教育的相對概念而呈現的,忽視了鄉村文化自身的建設機理,而把純城市教育當成了其改造和發展的價值取向。這種「離農性」「唯城市化」和「泛城市化」,使得如今的農村教育,一直實行的是全國統一的教學模式、課程計劃、課程內容、教學大綱、教材和評價機制,不論在確定培養目標還是在選擇課程內容以及衡量教育的評價指標上都顯出了城市化特徵,都與城市教育毫無區別。在農村,教育僅僅被作為一種升學的工具,當作走上仕途和爬上官階的階梯,被淪為追名逐利的敲門磚,被異化為跳出「農」門的篩選工具,亦或成為向城市輸送半成品的加工廠。縱使有許多農民子女因此而如願以償,但每位成功者的背後都是我們幾乎已經遺忘了的大量的失敗者。他們的失敗,越來越不能掩蓋大多數農民的失望與對這種教育的拒絕。走出分享稀缺教育資源的角逐場,他們開始醒悟,既然此路難通,那麼何必十多年來苦學苦練?在這種思想背景下,農村教育應試成風,厭學成風,甚至 *** 成風,教育價值取向嚴重偏離,農家子弟只好將本應升掛在文化天空的明月照向了名利的溝渠,既不愛應試教育的「武裝」,也不愛全面發展的「紅裝」。
2、農村教育公平「難入尋常百姓家」。
相比 *** 來說,在十八大的報告中,對教育公平又有了新的要求:「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緣、貧困、民族地區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水平,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這些要求非常明確,要通過縮小區域、城鄉、特殊群體之間的教育差異,給每個學生提供相對公平的教育機會,讓孩子們通過接受教育,都能成為有用之才。
但審視現實,政策指向了公平,卻並沒有很好地實現公平,甚至越呼籲什麼,就越不公平。公平幾乎成了對農村教育的戲弄。有人戲稱:「中國經濟以犧牲上海,換來深......
為什麼,教育還要分,農村,城市。
這是中國特色,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村較廣闊,城市相對人口少,而且發展工業,建國初就這樣,農民打天下,工人坐天下,七、八十年代城市戶口有多吃香。
如何改革發展農村教育?
主孩子的父母真正了解國家對農村教育的觀念,不要把農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相混淆,然後出台一些對教師有鼓勵作用的政策,讓教師可以安心教學,農村的教育自然而然的就會有好的、可喜的變化
有關為什麼選擇當農村老師的問題
(一)農村中小學教師
在本研究中,「農村中小學教師」是指工作在鄉鎮及其以下的教師,這一教師群體既包括正式編制的教師(財政撥款),也包括無正式編制的代課教師(無財政撥款)。農村中小學是他們的工作場所,也是他們的生活生存場所。相對於「城市中小學教師」說法,「農村中小學教師」這一群體的劃分給人以工作條件比較艱苦、學校薄弱、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收入低下以及負擔重、發展機會少等負面聯想。據估算,農村中小學教師目前有472.95萬人,接近我國中小學教師總數的半數,擔負農村1.3億學齡兒童的教育教學工作。
(二)教師培訓
從人力資源開發立場看,培訓是在生產過程以外(或暫時擱置生產目的)給從業者以必須的從業知識和技術規范訓練,幫助其形成正確的從業態度,掌握必要的從業技能,以適應一定的行業活動需要。教師培訓是讓教師暫時擱置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接受專門的知識業務訓練,幫助教師提高專業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本研究中,教師培訓概念指稱的含義主要是:①已經取得教師資格的職後教育;②暫時離開或擱置教育教學活動的專門學習;③由外部因素主導的學習,區別於教師的日常自我學習;④非學歷學習;⑤培訓目的重在日後教育教學工作的改進。
(三)有效性
有效性概念反映兩種(以上)事物之間正向關聯關系,揭示甲事物(行為)之於乙事物(行為)的可用性程度。現代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中說,「所謂有效性,就是使能力和知識資源能夠產生更多更好成果的一種手段。」本研究把教師培訓有效性定義為兩個互相聯系的維度:①通過培訓促使教師個人有關教育教學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發生積極變化,適應農村教育日益變化的形勢發展需要;②通過培訓滿足教師個人在教育事業中日益強烈的自我成長和發展需要,從而帶動整個教師集體正確價值觀、信念、作風、習慣等文化養成,促進農村中小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大幅提高和改進。有效性概念牽涉的第三個維度,即前述兩個方面的數量程度度量,牽涉相關變數的控制,不在本研究范圍。
如何搞好農村教育問題呢?
1.國家的支持,主要是在國家政策上大力支持農村教師的待遇問題,可以分配一些好的點的老師到農村去支教。也可以培訓本地的老師能力問題。2,需要社會人的關心與消除誤解,很多大學生不願意去農村發展認為沒前途,也加上農村教師的工資不高更加導致很多人不願意去農村發展。 現在國家在大力發展農村也在不斷提高教師的待遇問題,這是個好現象,但是需要時間。
如何加強農村教育工作
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現在,在農村改革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帶動下,農村教育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但隨著財政體制與農村經濟狀況變化,農村教育面臨的困難還是依然嚴峻的。我從事農村教育教學工作三十多年,深深地體會到,從我當學生到當老師,我可以大膽的說,我國的教育發展在中國的發展史上是空前的,也是令人鼓舞的。特別是像甘肅省臨夏州多民族居住的貧困地區來說,教育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很不容易的。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兩免費,改善農村中小學生營養早餐,這是促進農村教育的偉大舉措。但如何進一步提高農村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仍然是應該關注的問題。
一、教育經費不足,農村學校條件差
由於經費不足,農村學校辦學條件自然不會太好。許多山區小學不要說現代化設備,就連基本教學手段都難以滿足,維持正常教育運轉的資金緊張。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平,使農村部分少年兒童處在教育資源非常短缺的環境中,而無法接受良好的教育,這不僅嚴重阻礙農村教育的發展而且使農村青年就業更難,造成了惡性循環。要求教育公平,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願望更迫切,由於農村山大溝深,交通不太方便,群眾居住比較分散,學生不太集中,特別是像國例貧困縣的康樂縣,有很多自然條件的限制,追求教育公平心願很難實現,城鄉差距明顯。
二、農村教師素質偏低,師資力量不足
目前,我省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的整體狀況是好的,但仍存在著區域數量短缺、學科結構失衡、年齡分布不均、學歷層次偏低等諸多結構性問題。農村學校師資總體素質不高,隊伍不穩,是農村中小學十分突出的問題。特別是山區學校。教師專業素質直接關系教育的質量和水平,一直以來都是教育界關注的重點,教師專業能力更新速度,系統性都是一位教師是否優秀的標准之一,而恰恰農村的教師在這些方面是比較滯後的。再加上城鄉經濟和收入水平的差距拉大,造成農村教師、主要是骨幹教師的大量流失,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隨之進一步擴大,特別是在一些臨夏州部分縣的山區學校,年輕有為的教師往往都留不住。
三、學生就業難導致輟學率反彈
在我們貧困縣的少數民族地區,學生失學常有發生,特別是在初一、初二兩個年級失學較多。學生輟學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貧困,少部分是家長不重視教育,特別在打工浪潮湧動的今天,學生輟學打工的現象較多。另一方面,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在大學生就業整體不樂觀的大背景下,那些背負著很大債務學習的農村孩子,一旦畢業無法就業,相對而言對於他們較高的教育風險投資就得不到回報。而農村義務教育的出口又被堵或者不暢,即升入高一級學校的出口有限和職業教育不發達,導致學了知識在農村基本沒有什麼用處,使得農村「讀書用不上」的思想重新回潮,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較困難而成績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財力的制約,對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很多小學都沒有畢業。有的農民說:「讀書有啥用,花錢又多,將來也不分配,還不如在家種地放牛,或者出去打工,早點賺錢呢。」這是大部分農民思想的突出表現,農民之所以有這種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認為讀書無用,同時他們對現代就業制度不了解,認為大學不分配,上大學沒用,現在社會競爭激烈,即使幾年大學後仍舊找不到工作。懷有這種思想的農民在教育子女時,就會灌輸這種思想,於那些不懂事的孩子頭腦之中,使那些孩子對讀書失去興趣,讀完小學或中學就輟學回家了。
據統計,康樂縣部分農村地區初高中畢業生中50%以上要回到農村,尤其是康樂縣的偏遠山區這一比例更高。這些學生大多返鄉務農。但農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課程設置、教材編寫與農業生產經營、城鄉經濟發展實際需要銜接不夠,學到的基礎文化課,就連勞動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