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日本幼兒教育在哪裡
擴展閱讀
10個創業小知識 2024-09-20 00:37:17
qq音樂藍牙怎麼沒有歌詞 2024-09-20 00:16:20

日本幼兒教育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2-03-03 06:53:14

① 日本幼兒園的教育方式是什麼

1、所謂的「臟」與「不臟」

幼兒園會邀請即將入園的小朋友,到幼兒園進行體驗。一是為了讓小朋友之間相互認識,增加彼此的了解;二是為了讓即將入園的小朋友感受幼兒園的快樂。

朋友跟我講,日本的幼兒園里會有一塊,用木樁特意圍出來的沙土地,旁邊放著各種玩具餐具、小鏟子、小水桶之類。老師會主動叫小朋友坐在土地上,和孩子一起認真的玩沙土。小朋友們玩的不亦樂乎,褲子上、鞋子上、衣服上都是土。而朋友的孩子,全程都比較排斥,因為他覺得這些土弄臟了自己的衣服。

我忽然想起自己小時候,看到哪裡有沙土,會興高采烈的跑上去亂踩一通。而此時,父母會馬上制止,因為怕我們把衣服弄臟。每次在外面跟小朋友玩,不小心弄臟了衣服,回家後總會被父母埋怨。臟與不臟,完全在自己怎麼理解,我們只是將成年人世界裡的「臟」,帶到了一個小孩子身上,從而忽略了他們內心的快樂。

2、「集體」與「個人」

在日本的幼兒園里,最先教會孩子的是:什麼是集體!集體,意味著扁平化各種差異的孩子,比如校服要統一、裝書本的袋子統一、毛巾、飯盒、水杯、鞋子等等,都是統一整齊的標准。每個小朋友入園,都要准備擦地板、擦玻璃的抹布;課間的時候,大班的小朋友會帶著小班的朋友一起玩;吃飯的時候,除了要把飯菜吃干凈,桌子也要擦乾凈。

這些細節和小習慣,都在秉持著一個原則:我是集體中的一員,我要為集體著想。記得在網上看過一段日本小朋友的視頻,播放的是一個幼兒園小男孩,挑戰連續10段跳箱。這名小男孩跳了好多次,怎麼都跳不過去,甚至都哭了,可是任然在堅持。

緊接著,看台上的一群小朋友把他圍在中間,大家一起高喊「你能做到!你能做到!」。小男孩受到鼓舞後,終於一躍而過,可見集體的力量有多強大。

日本人不喜歡通過展現自我的不同,來凸顯自己是很棒的人。會覺得這是一種「特別自我」的體現,是令別人討厭的,他們更願意說「大家都一樣,大家才是最棒的」。

3、不一樣的「健康」態度

日本的父母培養孩子,有一個原則是「七分飽、七分暖」。他們不會讓孩子吃得太飽,也不怕孩子穿的太少,秋天那麼涼的天氣,孩子們就穿個單衣在外面玩水,也不怕孩子受涼感冒。所以,你在日本很少會看到「小胖子」。

孩子生病的時候,父母不會那麼著急,動不動就去醫院打針取葯,他們認為孩子具有很強的自愈能力。日本人的平均壽命,在全世界排第一,這說明日本的衛生條件、醫療條件、生態環境、兒童飲食、體育鍛煉都做的很好。

日本的幼兒園特別干凈,孩子只要進入幼兒園,必須換拖鞋,不讓鞋子上的灰塵進入學校。而且心理輔導老師,會進入學生的日常學習,因為他們發現孩子很早就有心理問題,所以每個學校都會有一個專職的心理輔導老師。

4、真正的「獨立自主」培養

孩子上幼兒園後,都會有自己的書包,裡面放各種文具。在日本,除了一個大書包,還會有各種大大小小的包,用來裝不同的物品。父母來接孩子放學的時候,從來不會幫孩子拎書包,這也是幼兒園安排的,為了鍛煉孩子獨立自主,不依賴家長的能力。

就連皇室的王子上幼兒園,也要自己拿書包,家長不會給孩子任何特權。在幼兒園的食堂里,學姐學長們,會穿上干凈的衣服,代替老師給同伴們打飯。

如果孩子在運動中受傷,家長反而要向老師道歉,覺得孩子給老師添麻煩了,讓孩子在摸爬滾打中自然成長。而且女孩子也要參加足球比賽,不像我們有的家長,認為女孩子就應該琴棋書畫,那些舞刀弄槍、你爭我奪的游戲,都屬於男孩子。

這些孩子,哪怕摔的遍體鱗傷,也會樂在其中,根本不會有什麼「公主病」,早早地就能承受來自外界的很多壓力。

5、不規定孩子的吃飯時間

從小就被教育,吃飯一定要快,一旦誰吃飯很慢,就會被貼上「拖拉」的標簽。很多家長還會想辦法整治孩子:誰要是最後一個吃完,誰就負責洗碗,誰要是第一個吃完,誰就能得到獎勵。幼兒園也是,為了不影響孩子正常上課,往往會給孩子規定一個小時的時間。

但是,日本幼兒園從來不規定,孩子必須在多少時間內吃完飯。因為小朋友腸胃功能較弱,很容易消化不良,細嚼慢咽才的好習慣,應該從小培養。因為孩子吃飯慢,是因為他們咀嚼能力不如成人,很多家長就是因為沒有耐心,所以導致孩子討厭吃飯這件事。

雖然不規定吃飯時間,但是餐桌禮儀很嚴格,比如進餐前會說:「我要開動了」,結束後會說:「謝謝款待」。孩子們從幼兒園開始,就會感恩、珍惜每一份食物的來之不易。

② 日本的孩子怎麼教育的

鏈接A:夏令營
2004年8月12日至17日,由中國、韓國、日本三國90名青少年組成的國際草原探險夏令營活動在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右翼中旗進行。其間中國孩子的表現令人失望。
30名來自我國北京、呼和浩特市和當地的蒙古族少年、30名韓國青少年、30名日本青少年共同參加了草原探險,隊員中最大的19歲,最小的只有12歲。在為期5天的夏令營中,主辦方精心設計了由科爾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步行到內蒙古五角楓自然保護區和翰嘎利湖的活動,平均每天步行30公里,全部是野外宿營。正值當地遭受罕見的高溫天氣,整個行程十分艱苦。日本少年個個身背巨大的行囊,顯然此前已經做足了准備,把野外生存條件的艱難想到了極盡,當地隨行的人員看到日本小孩瘦小的身體卻背著與其不相稱的包裹,想要幫忙,立即遭到嚴辭拒絕,日本小孩覺得受到了侮辱。同行的中國孩子卻叫苦不迭,隊伍中手機鈴聲不斷,全部都是中國的孩子在向家長訴苦。活動結束時,日本、韓國的孩子對當地獨特的蒙古族文化、豐富的旅遊資源大加贊賞,他們說:「頭一次感覺到大地有這么大,原來只知道書本上說地球很大。」中國的孩子卻不以為然,只盼望著早點回家。

鏈接B:歷史試題
甲午戰爭是公元哪一年爆發?簽訂的叫什麼條約?割讓多少土地?賠償多少銀兩?這是中國的歷史考題。
日本人出的歷史試題卻不是這樣考的,他們的題目是:日本跟中國100年打一次仗,19世紀打了一場,日清戰爭(他們叫日清,我們叫甲午戰爭),20世紀打了一場日中戰爭(我們叫做八年抗戰)。21世紀如果日本跟中國開火,你認為大概是什麼時候?可能的遠因和近因在哪裡?如果日本贏了,是贏在什麼地方?輸了是輸在什麼條件上?請分析。
我們一天到晚研究割讓遼東半島、台灣澎湖,賠償二萬萬銀兩,1894年爆發甲午戰爭,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那又怎麼樣?反正都賠了,銀兩都給了。最主要的是將來可能會打!所以人家就分析了,日本跟中國很可能在台灣回到中國以後,有一場激戰。日本部分人認為:台灣如果回到中國,中國會把基隆與高雄封鎖,台灣海峽就會變成中國的內海,日本的油輪就統統走台灣基隆和高雄的右邊。這樣就會增加日本的運油成本,日本的石油從波斯灣出來跨過印度洋,穿過馬六甲海峽,上中國南海,跨台灣海峽進東海,到日本海。這條在日本叫做石油生命線,中國政府如果把台灣海峽鎖起來,日本的貨輪一定要從那裡經過,日本的主力艦和驅逐艦就會出動,中國海軍一看到日本出兵,海軍馬上就會上場,那就打!因此這部分人預測,公元2015年—2020年,這場戰爭可能爆發。日本教育界的情況是現在開始,把未來戰爭、假想戰爭當作時事,再小心謹慎地在那裡准備。
歷史考試題目在日本那裡是思考與應對解決的,在我們這里是背李鴻章伊藤博文。

對 比
關於夏令營的新聞已經不是新聞,早在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與30名中國孩子,曾經在內蒙古共同舉行了一個草原探險夏令營。活動中充分暴露出中國孩子在生存能力方面和中國青少年教育中的諸多問題,這些問題曾一度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有識之士痛感於中國學生身上的諸多弱點以及中國青少年教育在培養目標與培養方式上的種種問題,曾發出過「救救教育」「救救孩子」的大聲疾呼。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時至今日,12年過去了,我們的教育現狀並未發生脫胎換骨、今非昔比的根本改觀。
究其深層原因,是中日兩國所奉行的教育方向大相徑庭。日本施行危機教育,中國則努力營造盛世環境。
日本的危機教育體現在對兒童的教育上,強調以下方面的品質與技能:
培養堅韌頑強的毅力。只有讓兒童經受一定的以忍耐為內容的身心訓練,而不是滿足他們的各種要求,才能培養兒童克服困難的能力,形成堅韌和頑強的品質。他們放心地把孩子放到荒野里磨練,要求小學生在沒有老師帶領的情況下,面對既無水源又無食物的艱苦的自然環境,安營紮寨,尋覓野果,撿拾柴草,尋找水源,克服重重困難,進行自救活動。野蠻其身體,文明其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對得起他們強烈的危機感。 日本的危機教育與憂患意識不僅僅體現在學校,更走出學校,深入社會和民眾心理。
他們拍攝《日本沉沒》:未來某日,因地殼運動,日本列島即將沉沒太平洋。從首相、科學家到平民百姓都為挽救日本覆亡的命運做最後的努力。我們則宏揚主旋律表現光明,展示成就和風采。
他們對民眾的危機教育深入人心。在日常的危機訓練中,不僅要學會面對各種自然災害的自我求生和保護,也要學會面對突遇的恐怖襲擊的種種自救措施。在他們每年生產的恐怖電影中,我們也能看到這種危機意識對國民潛移默化的警示教育。而我們的國民危機教育還很不夠,僅局限於在「某某紀念日」搞些演習活動,印發一些宣傳單。
他們連幼兒園小朋友都知道地震來了要找空地和堅固物體趴下、火災中必須匍匐出逃等等,很多家庭都有急救箱和一箱礦泉水,以備不時之需。而我們很多人都分不清楚110,120,119的區別。
他們接受崇尚強者的教育,我們則喜歡憐惜保護弱者。對於二戰的記憶,他們的記憶是珍珠港和美國,因為珍珠港他們打敗了強大的美國。而我們的記憶則是1937和南京……
他們把中國優質的無煙煤大批購買然後沉到海底以備不時之需,他們的國土森林覆蓋率超過60%卻連筷子都使用我們中國進口的木材製造……我們則在無休止地開采礦產,砍伐已經少得可憐的森林,反正中國地大物博。
……
未 來
中日兩國的歷史和現狀使得兩國必然成為對手,而且不僅僅是夏令營里的較量。
從過去到未來,從經濟到政治,從夏令營到歷史試題都體現著這種較量,然而我們尚不曾占上風。這就需要我們反省與思考。
魯迅先生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中,對孩子的教育定了「理解」,「指導」,「解放」三條原則。他說:「時勢既有改變,生活也必須進化;所以後起的人物,一定優異於前,決不能用同一模型,無理嵌定。……須用全副精神,專為他們自己,養成他們有耐勞作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沒的力量。……盡教育的義務,交給他們自主的能力;因為非我,所以也應同時解放,全部為他們自己所有,成一個獨立的人。這樣,便是父母對於子女,應該健全的產生,盡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一生憂患的魯迅先生曾在中日兩國矛盾激發,漸成對手的時代在日本留學、工作,對兩國人的理解不可謂不深,而為人父的責任不可謂不重,所以他所表達的東西應對我們今天的教育有相當的借鑒意義。
因為,目前的情形並不比那時候好多少。
面對對手,我們該怎麼辦?

③ 日本幼兒教育牛在哪裡

先來看一段日本一所普通幼兒園的身體素質課視頻:

網路上的這段視頻迅速走紅,日本幼兒園的一名小男孩挑戰比自己還高的跳箱,卻怎麼都跳不過去,旁邊的同學以及老師一直替他加油打氣,最後小朋友小宇宙爆發!網友紛紛感嘆,友情和鼓勵的力量真的好強大!

戶外游戲多

幼兒在幼兒園的生活是自戶外游戲開始的。幼兒園場地有的較大,有的雖不很寬敞,但利用較充分。活動場地四周設置了多種玩具、器械、運動設施。例如,跳馬、鞦韆、搖船、拔梯、弓形爬梯、單杠、爬高的繩或桿、推車、腳踏車等。幼兒園通常都有一種聯合運動器械,用原木製作,包括攀爬架、懸橋、滑梯、平衡木、爬網等。

戶外活動並不是硬性由教師安排的,而是由幼兒自己自主選擇的,玩什麼,怎麼玩,他們自己做決定。教師也與班上孩子們一起玩。如教師與孩子們一起挖沙地,往裡面倒水??或是做泥餑餑等,共同游戲,盡情享受游戲歡樂。

佛教的影響

日本寺院非常多,寺院的周圍通常建有幼兒園,寺院的主持又兼任幼兒園的園長,這在日本各地都是非常常見的。幼兒園每個月都要到寺廟里受一次教誨,園里最重要的節日一定要拜佛,佛誕日、涅磐日都有活動。日本人相信,從小對孩子進行佛教思想的浸透,會使孩子擁有一顆懂得感恩的心。

老師的能量

一個班,少到10個人,多到30個人,老師都只有一位。

全班孩子的所有活動、技能、知識都是一個老師教。

包全班孩子的生日、作品的大型發表會、運動會,全是這一位老師操辦,有條不紊,像模像樣。

日本的整個社會對教師非常的尊重和認可,家長從不會因孩子在幼兒園運動受傷而責備老師,反而因自己的孩子給老師添麻煩而道歉??

來源:網路

④ 日本學前教育的優點和缺點

優點是以法治教育,以法促教育
日本學前教育的發展過程,其實就是不斷使其實現法制化的過程。從公布《幼兒園保育及設備規程》(1899年)、《幼兒園令》(1926年),到頒布《學校教育法》(1947年)、《幼兒園設置標准》(1956年)和《幼兒園教育大綱》(1964年);從公布《社會事業法》(1938年)到頒布《兒童福利法》(1947年)和《兒童福利設施最低標准》(1948年)。進入90年代,隨著少子化、核心家庭化、都市化、信息化等傾向,文部省先後頒布了《天使計劃》(1994)、《幼兒期開始進行心靈教育》(1999),意在通過提升家庭的教育力和社區的教育力,以協調好各個方面力量對學前兒童進行教育,形成「育子的社會」。

日本的學前教育主要通過兩條途徑實現,一是幼兒園,一是保育所。它們之間的區別是:(1)分屬不同部門領導。(2)招收對象:幼兒園為3~6歲幼兒,保育所則為0~6歲幼兒。(3)入學時間:幼兒園每年4月,實行學年制,有寒暑假;保育所則隨時開放,無寒暑假。(4)保育時間:幼兒園每天為4小時,保育所則為8小時。(5)保育所所受公費補貼較多,收費低廉;幼兒園受公費補助少,收費較貴。(6)教育水準:保育所比幼兒園仍低一個檔次。2004年12月,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發表了《關於幼兒教育、保育一體化的綜合機構》的咨詢報告,報告闡述了幼兒教育、保育一體化的意義與理念。目前,兩者一體化雖未完全實現,但兩者的教育內容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融合的趨勢已日益明顯。

⑤ 日本有哪些大學院有學前教育專業

學前教育專業,在日本叫做:就學前教育學科、幼児教育等,大學院很少:和歌山大學、四國大學、京都教育大學、関西學院大學。具體內容,請直接到各大學的官網確認,以日語網頁為准。此類專業,以短期大學,專門學校為主,中國國內一般不承認該學歷,在國家教委的官網,可以查到中國國內承認的日本的正規國公立、私立大學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