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笛卡爾用拉丁文出版meditation
因為拉丁語從羅馬時代以來一直都是整個歐洲通行的語言。中世紀歐洲人只要是接受教育,第一步就是要學習拉丁語。中世紀的神學、哲學和科學研究以及國際交流都使用拉丁語。文藝復興之後,使用各民族自己語言寫作的人越來越多,但這並未動搖拉丁語的統治地位。當時很多人在寫面向大眾的著作時就用本國語言,而在寫專業的學術著作時還是用拉丁語。伽利略、笛卡爾都是如此。笛卡爾寫《談談方法》,是希望給大眾看的,所以用法語;寫《第一哲學沉思》,是為了跟經院哲學家辯論,為了說服受過學院教育的人接受他的新科學,所以要用學術界的通用語言拉丁語。
❷ 」生在當代是一種福氣「——詳解中世紀歐洲人怎麼養孩子
育兒 ,是當代 社會 最核心也是最令人頭疼的事情之一。
那些新晉父母自孩子出生起,就幾乎綳緊了大腦的每一根神經,生怕孩子有任何閃失或者輸在人生的第一條起跑線上。
咱們如此,老外也一樣。
例如,我讀研時遇到的准媽媽室友,一位帶有約克口音的英國人,她就曾直言不諱地向我表達過對「奶孩子」這件事的擔憂:
室友的焦慮不無道理,因為對於普通人來說,養育幼子確實是人生道路上一項非常重要的議題。
不過,這對於歐洲貴族來說,似乎又是另外一回事。
就在去年,英國的凱特王妃誕下第三個孩子,隨後媒體便開始鋪天蓋地般報道,其中不乏每日鏡報這樣的言辭:
看起來,貴族如何養 育兒 女這件事兒,在如今的歐洲人民眼中依舊值得討論。
那麼,在幾千年前的中世紀西歐,普通人和貴族對於 育兒 的態度和做法又會是怎樣的呢?
「【生】而幸運」
由於中世紀落後的醫療水平,新生兒的存活率非常低,而那些挺過襁褓期的幼子足可以用「幸運」兩個字來形容了。
根據 歷史 學者 Melissa Snell 的說法,中世紀的新生兒死亡率在不同時期從30%-50%不等,瘟疫期間還要更高。
疾病和飢餓奪走了太多中世紀兒童的性命,以至於有些學者認為,中世紀的普通父母根本不會對子女進行 情感 投資。
一方面,繁重的農業生產讓母親無法保證對孩子的哺乳,也無法保持對他們的監管,導致後者常因抵抗力不足而染病,或因事故而罹難。
另一方面,法院和教會的主張也讓父母放鬆了對子女的照顧。一些法律記錄證明,盡管中世紀因疏於管理而造成的兒童死亡事件很多,但社區法院不會起訴這種行為,這就給了一些不良父母逃避制裁的機會。
而教會倡導的仁愛和寬恕,也讓一部分父母得以從道德層面,擁有為過失開脫的心理慰藉和借口。
當然,中世紀特別存在的一些「殺嬰」行為,也或多或少地增加了兒童的死亡率。
早在羅馬帝國和一些蠻族部落中,殺嬰的做法就已經得到公眾的認可——新生兒必須要放在父親面前,如果他接過孩子,孩子將被視為家庭成員而被接納;但如果家庭正處於飢餓邊緣或者孩子畸形,以及其他任何原因導致父親不願意接受孩子,那麼他們將會被遺棄或者被直接殺害。
盡管這種做法隨著公元4世紀歐洲宗教化而逐漸減少,但仍有許多貧困家庭選擇了這種無奈的舉動。
不過,相較於貧窮的普通人而言,出生在貴族家庭的孩子才能被真正稱為「生而幸運」。
根據中世紀學者Carolyn Harris博士的說法,貴族們在對待養育子女的問題上,已經有了一套相當完善的方法論。
通常,中世紀貴族會將新生兒託付給鄉村莊園中的護士(奶媽)照管,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保護孩子 健康 的必要方式。
盡管這種做法可能會使孩子與父母分開幾個月,但貴族兒童的存活率確實非常高。
而且,就皇室父母對子女的 情感 而言,與普通人家也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
其中一些父母對孩子的日常看護展現出了相當密切的興趣。
例如,國王愛德華一世在少年時期曾訪問過比尤利修道院,但不幸得了重病。他的母親,亨利三世的王後,普羅旺斯的埃莉諾(Eleanor of Provence)在此期間,曾不顧教會反對,多次探望愛德華一世,展示出了深厚的母子情誼。
而征服者威廉的佛蘭德斯王後Matilda也曾清楚地表明過對大兒子羅伯特的愛,甚至當後者反戈父王時,王後還執拗地支持著自己的兒子。
「養而不教,教而不養」
中世紀的普通家庭根本承受不起高昂的教育費用,或者說除了修道院外,普通百姓也接觸不到正經的教育。
一些孩子們自學會走路起,就要開始幫忙做家務——年齡小的要去林子里趕鳥,撿拾鳥蛋;年齡大的則必須跟著大人去割莊稼。
反觀,貴族父母更關心孩子的 健康 和教育,但卻往往將日常照料託付給他人。(前邊提到的例子只是個例,西歐貴族一般不會自己照看孩子)
通常,貴族男孩在7歲時就要離開家庭,並被送到其他領主或者修道院學習戰鬥技巧和知識。女孩則留在封地里學習如何處理城堡的日常事務。
例如,阿基坦大區的埃莉諾(Eleanor of Aquitaine)就曾將年幼的孩子送往豐特弗勞德修道院(Fontevraud Abbey)接受教育,就此再未與子女產生任何深刻的聯系。
不過,當子女長大後,埃莉諾已擁有了相當大的政治權力。她曾籌集贖金將兒子「獅心王」理查一世從囚禁中解救出來,後來又為她的小兒子「無地王」約翰一世的登基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支持。
此外,國王理查三世(Richard III)也曾在青春期遠離過母親,並在他「未來岳父」沃里克伯爵家裡學習軍事和宮廷斗爭技巧。
而且,中世紀的皇家兒童還會根據其性別和出生順序接受不同角色的培訓。
例如,在十一世紀,對兒子的教育主要集中在軍事訓練上,因此王室女性的識字率有時會更高。
像英王亨利一世(Henry I)就曾在他的婚姻合同上只寫了個」X「作為自己的名字,而他的王後,基輔的安娜(Anna of Kiev),卻在她的名字和頭銜上寫下了漂亮的「Anna Regina」。
不過,到了16世紀,精英男女的教育已經變得越來越相似。
「 育兒 習慣」
2.Weber-Kellermann, Ingeborg (1997): Die Kindheit. Eine Kulturgeschichte. 1. Aufl. Frankfurt am Main: Insel-Verl (Insel-Taschenbuch, 1972)
3.Melitta Weis-Amer: Medieval Women』s Guides to Food ring Pregnancy: Origins, Texts, and Traditions*
4.Gies, Frances, and Gies, Joseph,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in the Middle Ages (Harper & Row, 1987).
5.Hanawalt, Barbara, The Ties that Bound: Peasant Families in Medieval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