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現在中國的教育缺失的是什麼
擴展閱讀
同學聚會領導怎麼表態 2025-01-07 07:55:10

現在中國的教育缺失的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5-01-05 11:41:15

1. 我國教育目的的實踐中的缺失的表現及原因

我國教育目的的實踐中的缺失的表現及原因 一、我國庭教育倫理缺失的現狀 (一)庭教育理念的倫理缺失 1.重智力開發,輕品德優化 對孩子來說,良好的知識教育和道德教育關系著其今後成才成人,關系著其 今後對社會貢獻的大小。目前,雖然素質教育受到社會的理解和認同,但我國的 中小學教育仍籠罩在應試教育的陰影中。大多數家長仍然只關心和重視孩子的成 績、分數等,忽視孩子的道德品質和心理的發展。許多家長從考試成績來評價 孩子的好壞,分數高就是好孩子,分數低就是壞孩子。殊不知,青少年的身心承 受能力是有限的,極個別的孩子因無法為壓力找到解壓辦法而採取極端的方式求 得解脫。17 歲的徐力是浙江省金華市第四中學高二學生,徐力從小到大基本上 是靠母親一個人的照顧。吳鳳仙工資不高,有時還要靠幫別人做活來賺點錢供徐 立讀書。徐力考進了學校的重點班之後,徐力媽媽要求他以後的成績都要排在班 級前 10 名。徐力覺得母親對自己管得太嚴,認為母親提出的目標難以實現,心 理承受了巨大的委屈和壓力。2006 年1 月17 日中午,徐力在家吃過午飯後,因 對母親管束的不滿,便拿了一把鐵榔頭將母親殺害。可見,適當的壓力可以轉化 為動力,但壓力過大,就會適得其反。大多數家長對傳播知識,開發智力抓得很 緊,將智力視為教育的全部內容,而對孩子的行為習慣、品德教育卻很少注意, 忽略了對孩子人格的培養。2001 年江蘇某市一個持刀傷人的高一學生在被采訪 時說道:「只要學習好,我犯了什麼錯都不是錯,父母都不會責怪我。」 2.重物質投資,輕心理素質的培養 過分重視對孩子的物質投資而忽略對孩子心靈的關愛已成為當今中國家庭 教育的一個普遍現象。隨著社會物質財富的日益豐富,我國的家庭生活水平普遍 有所提高。大多數的家長對孩子在物質方面的要求幾乎是有求必應,即使經濟條 件比較差的家庭,家長也千方百計為子女提供比較優裕的生活條件。至於心理和 精神層面,大多數的父母則缺乏對子女必要的呵護和關愛,主要表現在對心理健 康的關心和心理素質的培養不夠重視。一方面,家長由於工作繁忙,忽略了與孩 子的心理溝通和心靈交流,未能及時疏導孩子的情緒並對其開展教育;另一方 面,有些家長教育素質偏低,他們很難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及其發展規律。 (二)家庭教育內容的倫理缺失 1.重書本知識,輕實踐鍛煉 在巨大的升學壓力下,有些家長只顧疲於幫助孩子應付各種考試,對考試分 數過分看重,將成績的高低作為衡量孩子好壞、預測其未來能否成才的唯一標准, 於是很多家長不惜花一切精力來抓孩子的學習,甚至限制孩子的外出活動。在這 種情況下,很多孩子整日埋頭於參考書和習題集中,雖然掌握了不少書本知識, 卻不具備獨立生活、適應環境、團隊協作的能力,不利於孩子今後的深入學習和 適應社會。 2.重個體教育,輕責任感的培養 在我國家庭中,獨生子女日益增多,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注重對孩 子個體的培養,卻忽視了對孩子責任感的教育,導致很多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 驕傲、任性、自私、我行我素。而現今的社會是競爭與合作並存的社會,如果讓 這種子女投身社會,恐怕沒有不被淘汰的。責任感的培養是少年兒童健全人格必 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製和自理能力,也有助於孩子理解和體 諒別人,養成合群的好習慣。 (三)家庭教育方式的倫理缺失 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教育方式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會 產生不同的影響,我國的家庭教育方式與過去相比,雖然有了很大的發展和變化, 但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其中,常見的、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 1.粗暴型 隨著家長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深,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再 加上很多家長都信奉這樣的古訓「棍棒底下出孝子」, 「不打不成才」。於是, 望子成龍變成了逼子成龍,家長忽視孩子的自尊心,採取簡單、粗暴的方式打 罵、命令孩子,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其實,這樣做不僅傷害了孩子的 身體,更為重要的是使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也受到了嚴重傷害,結果導致部分 孩子形成了極端的性格,親子關系惡化,嚴重者離家出走,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甚至厭世輕生。 2.溺愛型 計劃生育這項基本國策在我國的順利開展使得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獨生 子女家庭有其自身的優勢,家長有充足的時間、精力、金錢來培養孩子。但也正 是因為只有獨生子女這根獨苗,使得獨生子女成為全家關注的焦點和生活的重 心,獨生子女自覺或不自覺的陷入被溺愛之中。 父母對孩子的關愛是孩子健康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因素。溺愛也是愛,但是溺 愛最終給孩子帶來的只能是傷害。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家庭經濟條 件變得富裕。於是,一些家長對子女有求必應,盲目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3.放任型 由於有些家長忙於工作、應酬或是外出打工、忙於生計,導致家長沒有時間 也沒有精力顧及孩子,結果用保姆和家教來代替父母對子女的教育。還有些家長 根本就沒有教育孩子的意識,他們認為「兒孫自有兒孫福」,認為只要在物質上 給了孩子必要的保障,其他方面就要看孩子自己的了。由於青少年知識和社會閱 歷有限,對社會上的各種事物和現象還缺乏正確的判斷能力,結果有些青少年因 受到社會上某些不良風氣的影響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4.包辦型 隨著我國獨生子女家庭的逐漸增多,出現了許多愛子如命的家長。這些家長 害怕、擔心孩子會上當受騙,染上惡習,結果多採用限制、禁止,甚至是替代包 辦的教育方式。其結果只能是導致孩子依賴性強、交際能力差、逆反等不良結果。 2007 年8 月30 日的南國早報上有一篇題為《開學送子親友團「高燒」不退》 的 文章,文章中指出大學新生入學時,幾乎每個大一新生的身後都跟著浩浩盪盪的 親友團,人們對此己經見怪不怪了。報道中提到了一位叫彭博的孩子,三年前, 彭博離家讀高中要住校,父母第一次出動,一手幫他包辦了所有開學事宜。那時 候,彭博16 歲。3 年後,彭博已經成年,可他依然什麼都不會,父母像兩個書 童,一路上幫他扛行李、找賓館、安排吃飯… … 。還有被安徽一所高校錄取的 楊可面對記者的提問擺擺手,搖搖頭,笑著說:「我不行,沒有父母送,我連門 都出不了,我希望爸爸媽媽能陪我多待一段時間,不然我會哭。」 二、我國家庭教育倫理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社會變遷的影響 1.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 是,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也隨之涌現,這也造成了各個家庭在經濟上出現差異。 家庭的經濟條件是影響青少年成長的因素之一。一方面,物質生活的好壞影響著 青少年身體的生長發育;另一方面,家庭的經濟狀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家庭 的教育投資情況。 經濟條件差的家庭一方面不能給予子女正常的、必要的學習條件;另一方面, 父母因忙於生計導致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教育孩子,甚至有些家長為了眼前的利益 而讓孩子輟學去掙錢。經濟條件好的家庭能夠為孩子提供充足的物質保障,但是 也存在著一些其他的問題。過分優越的家庭條件可能使某些孩子養成愛慕虛榮、 養尊處優的品性。其實,讓孩子幸福,並不是說孩子要什麼就給他什麼。這樣非 但不是給孩子幸福,反而很有可能危害到孩子的健康成長。 2.社會文化的影響 「學而優則仕」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為深厚的一種思想。這種思想積淀到今 天,再加上當下考學、就業等壓力,導致當下的家庭教育觀是學習至上。我國家 庭教育的價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出現扭曲。 我國社會正處於轉型時期,社會的各方各面都在急速變化。人們在巨大的競 爭壓力下變得越來越實際。21 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的作用日益明顯, 所以在考學、就業等壓力和「學而優則仕」的傳統思想的共同作用下,我國的家 庭教育價值取向出現了偏差,導致學習至上成為我國家庭教育的主要價值取向。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個性、人格、智力、素質得不到和諧發展。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孩子獲取信息提供了新渠道,但也使得很多孩子沉迷於網 絡的虛擬中,忽視了人與人的交往,造成了孩子精神和情感的貧乏。 (二)家庭自身因素的制約 1.家庭氛圍的影響 顏之推在《 顏氏家訓》 中說:「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 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 顏氏家訓�6�1 慕賢》 )可見, 家庭的環境和氛圍對子女的影響是巨大的。良好的、輕松的家庭氛圍有利於孩子 的健康成氏;相反,如果孩子長期處於不良的、緊張的、壓抑的家庭氛圍中,孩 子就無法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不利於其生理和心理的發展。墨子將孩子比作「素 絲」,他認為在什麼樣的家庭環境影響下就容易形成什麼樣的品德和個性。 2.隔代教育的不良影響 目前,我國的家庭教育主要有父母對子女的親子教育和祖輩家長對孫輩的教 育兩種形式。隨著工作壓力加大,社會競爭加劇,隔代教育再度興盛,成為一種 普遍現象。「據中國老齡科研中心對全國城鄉20083 位老人的調查,照看孫輩的 老人佔了 66 . 47 % ,隔代撫養孫輩的女性老人在城鄉更是分別高達 71.95 和 73.45 %。」隔代教育與親子教育相比有很多優勢。首先,祖輩家長有更多的時 間和精力,可以彌補父母因忙於工作無暇顧及子女的空缺,減輕家長負擔。同時, 也可以讓老人在退休之後實現自身價值,享受天倫之樂。但是,隔代教育也有其 消極影響。大多數老人對孩子幾乎是百依百順,即使是不合理的願望也會無原 則的滿足。同時,由於社會閱歷、時代背景以及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異,祖 輩與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觀念、內容、方法上存在分歧,結果使孩子陷入迷茫、 混沌而不知所措。 3.家長自身因素的影響 (1)家長的文化程度對孩子的影響。 文化程度較高的家長具有強烈的教育意識,其教育思想、方式、目的具有理 性和開放性的特點。這些家長關注的不僅僅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同時也關心孩子 的情感需要和內心世界,注重對孩子能力和人際交往等綜合素質的培養。文化程 度較低的家長往往忽視家庭教育的作用和自身的角色,認為教育就是學校的事。 此外,某些文化程度較低的家長常常忽視對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而唯獨重視孩子 成績的好壞與否。 (2)家長自身的修養對孩子的影響。 在我國古代的家庭教育思想中就十分重視身教的作用。《 論語�6�1 子路》 中 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可見,父母的言行風范對子女 的影響之大。父母的言行影響這孩子,對孩子有著耳濡目染的作用。自身修養高 的家長,一言一行都會給孩子積極的影響;而自身修養低的家長,則會給孩子的 成長之路帶來消極影響。因此,有人說「打鐵先得自身硬」。這些都是在強調父 母自身修養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親子關系對孩子的影響。 親子關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一種關系。親子關系的和諧與否對孩子的健康成 長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良好的親子關系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理解和 關心,易於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溝通,增進彼此了解,孩子能形成樂觀向上 和積極健康的心理。相反,緊張的親子關系不利於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溝通, 孩子無法體會父母對自己的愛,甚至有時會把父母的關 J 心當作是一種限制。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人格得不到健康發展。 (三)學校與家庭互動的不足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二者既相 互區別,又相互聯系。開展有效的家校合作,就可以充分利用彼此優勢。一方面, 家長可以在學校的指導下,獲得更專業的教育知識和教育方法;另一方面,學校 能夠在家長的支持和配合下,有針對性的對孩子施教,以達到二者和諧發展。目 前,我國家校並未建立起有效的教育合作機制,主要原因有: 首先,家庭、學校缺乏正確的合作觀。一些家長沒有意識到教育孩子是自己 的權利和義務,認為教育就是學校單方面的責任,只要孩子不出現問題就不與學 校溝通,缺乏合作過程中的主動性。有些家長只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與學校溝 通的目的只是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還有一部分家長由於時間和精力有限, 無暇與學校互動。在家校教育合作過程中,學校是引導者。但有些學校的領導、 教師對家校合作認識不足或在認識上存在偏差,他們認為自己如何教學生是自己 的本職工作,家長不應該過度的干涉,把家長的意見當作是挑毛病、是對自己威 嚴的挑戰。此外,有些老師認為某些家長文化水平不高、自身素質低下,不屑與 這些家長溝通孩子的教育問題,結果導致家長與教師關系僵化。 其次,家庭、學校溝通形式單一。傳統的家校合作方式是召開家長會或是讓 家長簽字,但在開展過程中並未有雙向互動。一般來說,家長很少有機會發言, 只是聽老師總結學生的情況。很多時候,只有孩子出現問題了,教師才會請家長 到學校來,並且對孩子一味的指責,有時連家長也一起批評,並未真正與家長共 同探討孩子出錯的原因,為其找到解決對策。在這種情況下,根本無法建立起有 效的家校教育合作機制。

2. 中國為什麼沒有兩性教育

中國性教育缺失原因概覽:

一、教育者知識儲備與態度建設不足

- 教師與家長性知識儲備有限,多源自非科學渠道,性態度保守,難以傳授性教育知識。

- 缺乏專業性教育培訓,教師在性教育主題下感到「不會講」、「不好意思講」。

- 家長對性教育重要性存疑,更傾向於讓孩子自學,缺乏與孩子直接溝通。

二、教育主體監護人態度影響

- 認為性教育對「成功」學習無實質影響,擔心性教育內容引起孩子早戀問題。

- 認為性教育應由家庭而非學校主導,擔憂性教育會讓孩子「提前知道」,產生負面影響。

三、一線教育管理者顧慮重重

- 怕出問題,家長對性教育接受度低,校長不敢輕易開設性教育課程。

- 怕曝光,媒體關注引發質疑與反對,項目推進壓力大。

- 怕麻煩,性教育投入大、產出低,校長考慮權衡後可能不願推進。

四、教育主管部門重視不足

- 缺乏性教育的硬性標准與評估機制,目標多,措施少。

- 健康教育被納入「體育與健康」課程,與體育活動沖突。

- 政策層面口號多,與實際操作脫節,性教育目標難以實現。

建議性教育內容應全面覆蓋性別平等、同伴交流、自我保護、家庭與婚姻等多個方面,強調性教育的綜合價值,提高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視程度。關注微信訂閱號「born_with」,共同推動兒童性教育的發展。

3. 中國的教育缺什麼

朱先生總結為四條:缺服務意識,缺人文關懷、缺特色和缺理想。朱先生的文章很好,也切中時弊,但有一點沒有提及,所以本人不吝獻丑,在此狗尾續貂。 我們的教育缺什麼?我認為大概缺程序或規則第一的信仰或習性為最。嚴格講,這不只是教育的問題,只是在教育中已習慣成自然了。在家長制和等級制社會中,自然的和人為的等級關系和由此形成的秩序,並且維護這種關系和秩序,才是最重要的,整個社會就是由無數大大小小家長或「家長」為核心所構成的結構鏈。於是家長或「家長」就成為天然的權威,也是下屬者的道德、人格、智力和知識的源泉,不僅在道德、人格上要比下屬成員具有優越性,甚至在智力和知識上,也具有天然的優越性;所謂「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之類諺語,就是輩分高、地位高的人在智力和知識顯示優越感的通俗表達式。古人講「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就很巧妙地在師生關系中把現實中通行的尊卑秩序復制出來了。 以此關系和秩序為基調的社會和教育,未必是一無是處的。它常常是可以具有溫情脈脈和關愛的一面的,用現在的話說是具有人文關懷的,即便是來自家長或「家長」的最嚴酷的懲罰或體罰,懲罰或體罰者和被懲罰或被體罰者雙方,都可以具有相同的人文理由或關愛理由:即一方是「為了你好」或「玉不琢不成器」,一方則自認是「為了自己好」,從而彼此認同,再嚴酷或無理的懲罰或體罰也就被溫情化、合理化了。只是在被認可或起碼是名義上被認可的現代規則或標准下,這樣的社會和教育才被當成問題。無論善惡美醜,是非對錯,全是權威或權力說了算,而不是程序或規則說了算,權威或權力全能化了,在越發繁復的現代社會,這既做不到,也常常會為害更甚。在教育上演變為什麼都是老師說了算,並且領域和對象可以無限延伸,結果就是什麼都需要定於一尊,什麼都需要標准答案,堵塞了學生想像、智力和行為上的廣闊空間,更易使學生形成依附型人格,不想也不能使自己成為自己的主人。在這種教育空間中,超越老師或權威的念頭在學生內心閃現,本身就象是一種罪過和恐懼。但這還不是最糟的。 應該指出,這種社會或教育中是權威或權力獨尊或全能化,並不是說其中沒有程序或規則,而是說程序或規則在這樣的社會中沒有真實地位,沒有真實約束力,尤其對程序或規則制訂者自身不具有約束力。古人說「官以權犯禁,儒以文亂法」,就是指這種程序或規則沒有真實約束力的狀況。 教育是全方位的事體,如果將權威或權力獨尊或全能化在教育中完整復制,無論是為了何種目的,哪怕是最高尚的目標,必然導致教育中獨尊無疑的各類標准判斷泛濫。那麼,學生除了需要死記硬背外,還能有想像、智力和行為上的廣闊空間嗎?無論是道德和人格、智力和知識上,還能有光明磊落地去超越老師或權威的動力和勇氣嗎? 如果說以上的議論過於抽象和空洞,讓我們來看幾個實例。 「不久前一次全國性的中學語文應試比賽,其中有一道填空題目是:太陽出來了,冰雪____。試題提供的標准答案是:太陽出來了,冰雪融化了。填其它內容均不得分。一位來自廣東湛江的考生填寫到:太陽出來了,冰雪在廣東湛江沒有。結果被判零分,還有一位考生答道:太陽出來了,冰雪放在冰箱里,也就沒有融化。這個答案同樣十分有創意,但也被判為零分。」 (苗體君〈中國人為什麼不能獲得諾貝爾獎〉〈人民文摘〉2003年第五期。 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太陽出來」與「冰雪融化」之間的因果關系是十分有限的,不是恆定的,因此這樣的題倒是一種考察想像力和思維發散力的好題,但卻把它弄成只有一個標准答案的標准題。這樣的題也不是不可以搞成標准答案的題,但前提是必須給出程序或規則,因此答案的正確與否只是相對於特定的程序或規則而言的,離開了特定的程序或規則,答案就是不確定的。但是出題者並沒有給出這種唯一答法的程序或規則,卻規定只有一個標准答案。可見在老師那裡,還是自己或權威第一,而不是程序或規則第一。 再看一個國外的例子。2001年第五期《英語世界》上有篇叫《針尖上的天使》的文章,說的是一位學生不滿老師對他的物理題答案判零分,認為自己應得滿分。老師為什麼要給零分?是因為這個學生沒有按常規方法去答題。是這個學生沒有領會或揣摩出老師的蘊涵意圖,而無法按此意圖去答題嗎?也不是。這個學生就是想另劈溪徑,突破用氣壓測量高度的方法。充當裁判的教授認為學生要求滿分的理由充分,但答案不足以顯示其物理學能力,所以主張應給予一次機會,並指出這次的規則:答案應顯示某些物理學知識。這次老師給了幾乎滿分。這位學生不僅知道常規方法,還能設想出很多種更復雜的物理方法,去得出大樓的高度。最驚奇的,不是這位學生能設想出很多更復雜的方法,而是他有非凡的見解,認為很可能的最好方法,就是跑到大樓地下室管理員那裡,對他說:這里有一個很不錯的氣壓計,如果你告訴我這個樓的高度,我就把它送給你。 且不說我們的學生有沒有勇氣為判分不公正去據理力爭,也不說我們的老師是否會同意用請第三方當裁判的公平規則來解決這種爭議,反正讀到這里我有一種驚世駭俗的感覺:這的確是最簡單也是最好的方法,因為這沒有違反任何規則和程序。該題只說「藉助氣壓計,指出怎樣確定一座大樓的高度」,但並沒有規定如何使用氣壓計來得出結果,因此通過用氣壓計與大樓管理員相交換的方式來獲得有關大樓的高度,並沒有違反規則和程序,也與道德無關;並且如果不是閑得無聊或找事解悶,人類的確也沒有義務,在用最簡單的方法就行的情況下,非得荒謬到用更費力費時費神的不經濟方式去解決問題。我相信,這種奇思怪想也只有崇尚規則和程序第一的美國學生,才有勇氣想出來並敢表達出來,我們的學生即便閃現這種念頭,恐怕連內心的道德關還未過,就被嚇回去了。可見,道德也會殺智的。 2003年的高考題是要求以〈智子疑鄰〉的題義做文章,並且列了六條規則。有一位考生用現代詩歌的形式且只用了200多字就完成答卷。文章很好,新穎出奇,征服了所有的評卷老師,於是一致通過給予了滿分。我不是學中文的,讀那首詩更是覺得無懈可擊,覺得答卷學生年紀輕輕,文字工夫卻了不得。但是,當我發現高考答題規則中有「不得少於800字」的規定時,我只好改變一下自己的看法:文章再好,但違反規則,而且是禁止性的剛性規則,起碼無法給滿分。既然規則已立,評卷老師有何權力舍棄規則而給滿分?更令人驚訝的是,此事以發現千里馬似的欣喜口吻報道在新聞媒體上,卻未見教育主管部門對此不守規則的評卷行為有任何異議。似乎在教育者及其主管者那裡,對此也已習以為常,即便是自己制定的規則和程序,興致所止,說違就違了,說破就破了。掌管教育的成人們自己都不把程序或規則當回事,而且還是自己立的程序或規則,的確不能指望我們的教育形成程序或規則第一的品性,無法要求我們培養的下一代會有信守程序或規則及主要以規則,來確定是非對錯的內心信仰,從而形成嚴謹、自主和寬容的人文精神。 我們的教育缺少這一品性,所以我們教育的天空,很難開闊起來,我們教育的功能也很難豐富完整起來;所以朱先生說的四大缺失,大概也在所難免。我們總是為我們沒有獲諾貝爾獎而焦慮,但在我看來,我們教育沒有培養出諾貝爾獎獲得者,恰恰是再正常不過了,而培養出了反倒不可理解了。不要小看我們教育上的這一缺失,這樣的教育最容易培養出兩類習氣。

4. 中國學校教育最缺什麼

作為教師,我一下子想到了中國的教育,中國學校教育。我馬上就問自己,中國學校教育又缺什麼呢? 當然這個題目太大,我一下子也想不到多少,但我覺得中國學校教育最缺的應該是活動,最缺的是鍛煉,最缺的是磨礪。以至所有的學校教育都陷入了「說教」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不管是老師的講也好,還是所謂的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也罷,它們都逃不脫書本的范疇,跳不出理論說教的怪圈。雖然學生學到了一些知識,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但是他並沒有真的感受得到,不會從心底里明白、體會。朱永新老師在《我的教育理想》一書中說過:「在小學,雖然每個學生都能熟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但是學生到處浪費的現象仍是隨處可見。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學生沒有對勞動的切身體驗和感受,根本沒能理解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他們只不過是把背誦詩句作為一個學習任務完成而已。」其實,不光是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也一樣,沒有切身的體驗,就是他們理解了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又能怎樣呢?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辛苦,你跟他們講鋤禾、汗滴、很辛苦,他們知道了,但他們並不明白是怎樣的辛苦,所以我們跟他們說不要浪費,要珍惜糧食,簡直就是跟牛彈琴一般。即使他們當面說得好好的,但轉過頭依然是我行我素。他們現在體會最辛苦的應該就上學了,如說到放假,他們會一跳三丈高。如說到少一點作業,他們會興高采烈、歡天喜地。這就是體驗的作用,千言萬語,不如親自行動。 中國學校的教育缺的就是」活動「。這里我講的活動包括「體育、游戲、勞動、鍛煉、磨礪等等。在學校,學生的活動少得可憐,學生動手操作也是表演式的應付罷了。這一切讓學生生活在理想的王國之中,生活在老師的說教之中。先看一下我們學校的體育課吧,很多學校的體育課開設不足,有的即使開設了,也只是擺設而已,經常被所謂的「主課」霸佔。活動課的開設就幾乎為零,學生遠離了各種各樣的游戲,倒是陷入了網路游戲之中而不能自拔。悲哉!原因何在呢?我認為是他們心靈的空虛,他們只能到虛擬世界中去尋找他們的安慰。勞動就更不用說了,在這個嬌生慣養的時代里,小孩就是一切,金貴至極,那還捨得讓他們勞動呀!上學轎車接送者有之,上學幫拿書包者有之,回家代寫作業也有之。就別說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更別想讓孩子參加別的體力勞動羅。正因為如此,我們的學生失去了親身體驗生活的感受;也失去了在活動中意志力的磨礪;更失去了在活動中德育培養的機會。沒有了實實在在的東西,少了在游戲中感受友誼的寶貴;少了在活動中感受挫折的勇氣;更少了在勞動中感受汗水的艱辛。於是便有強迫學生戴紅領巾之怪事,因為他們沒有真正領悟紅領巾的含義;也有天天講要愛惜糧食,卻還是有很多同學依然如故——倒,因為他們不知道糧食背後的汗水;也出現了花錢如流水,穿戴必名牌的公子哥,因為他們不了解錢背後的艱辛故事。於是也就有了為了一點小事而離家出走的花季少年;有了遭受一點挫折就跳樓身亡的優異學子;也有了父母說幾句就砍殺父母的不孝之子。這一切的一切,我們在悲嘆生命的同時,又何不悲嘆我們的家庭教育,悲嘆我們的學校教育呢? 看看我們現在學校的學生都在做什麼呢?他們除了上課就是作業,除了作業就考試,當然還有看書,還有琴棋書畫。看上去是豐富多彩,實際上學生是苦不堪言。他們生活在四周是圍牆的水泥籠子里,看似舒適、安全,但卻少了自由與磨礪;他們收獲了「寶貴的知識」,卻失去了藍天與大地;家長得到了虛榮心的滿足,但學生卻失去了歡樂的童年 。這些到底值不值呢?其實現實中那一條條扭曲的人性,那一個個可悲的小生命,已經告訴了我們。 總之,?缺的就是活動、鍛煉與磨礪,動手的能力,實踐的能力!延伸閱讀:中國教育教育缺失本文轉載地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