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公費師范生在鄉村振興的優勢
公費師范生在鄉村振興的優勢:公費定向師范生作為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源頭活水,他們畢業後將回生源地,為鄉村地方經濟和教育服務,是鄉村教育振興的不可忽視的力量。
培養一支素質優良、甘於奉獻、紮根鄉村的教師隊伍,也是實現鄉村教育脫貧、鄉村振興的有力保障。因此,亟須進一步調整和完善公費定向師范生培養過程,切實使公費師范生「進得來」「學得精」「下得去」「留得住」,以切實提升鄉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公費師范生的報考條件:
公費師范生安排提前批次錄取,凡是達到以下三條的畢業生都可以自願報考:
一、參加普通高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達到部屬師大在本地區的錄取分數線。
二、符合《教育部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規定》,熱愛教育事業,畢業後願意長期從教。
三、身體健康,符合《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的有關規定。
⑵ 鄉村新生代教師: 如何扎深鄉村教育的根
鄉村新生代教師: 如何扎深鄉村教育的根?
未來教育家項目
編者按:開學在即,隨著鄉村教師的代際更迭,越來越多的青年師范大學生走向了鄉村教育的工作崗位,成為新生代的鄉村教師。新生代鄉村教師,在鄉村任教面臨怎樣的工作環境?有哪些機遇與挑戰?在鄉村任教,如何扎深教育的根,成為推動中國鄉村教育變革的重要力量?
擔憂:
在農村如何實現專業成長?
「去農村任教,你的顧慮是什麼?」這個問題或許是每一個選擇鄉村教育的青年大學生都曾思考過的問題。
在過去6年的時間里,「為中國而教」在對1000多名鄉村教師申請者面試時,也都會問及這個問題。
為中國而教(TeachFutureChina,簡稱TFC),是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合作成立的一個公益項目。他們的使命是集結和支持優秀青年到鄉村任教,改善教育落後地區和弱勢群體的兒童教育狀況,推動並促進中國兒童教育的公平和健康發展。在面試訪談中,為中國而教發現,不少青年教師面對回到縣鎮、農村學校的現實時,心裡仍然充滿擔憂和害怕。
「2007年教育部6所部屬師范院校招收免費師范生,每年輸送1萬多名畢業生返鄉任教,然而只有不到20%的青年人到縣城任教,到鄉鎮和農村學校的更少。在和師范生的接觸中,我們發現,他們對留在鄉村任教的顧慮不是經濟因素,而是今後的成長。」為中國而教教育發展副總監王南告訴記者,他們調查的新生代教師對鄉村的恐懼大都來自以下三方面: 第一, 將專業「困」在農村。 他們害怕將來沒有競爭力和機會再到城市從教,由於閱歷有限,他們看不到自己在農村教育的未來 。第二, 擔心被「同化」。 他們剛畢業,滿懷著「改變」的鬥志。可是5年後,10年後,20年後,孤單的他們是否能保持熱情不懈怠,他們很沒有信心。因為人是孤獨的,在他們熱情滿滿的年紀他們需要同伴。 第三,擔心「教不好」。 留守、學業基礎差、沉迷游戲、迷茫沒動力,社會對於農村孩子的這些標簽並不陌生,他們擔憂自己的力量太過弱小,教育的效能感低。
「我們號召年輕人: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這就要求社會除了關注現實的經濟因素之外,還要關心年輕人內心的需求。」在王南看來,要讓年輕人相信並且能看到自己有力量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對當地的農村教育產生積極的影響。「讓他們感覺到自己在農村一樣可以擁有學習資源,能夠學習。讓他們看到周圍和自己一起在農村並肩戰斗的,是一群優秀的人,他們是新生代教師,是教育改革的推動者;他們現在選擇留在農村任教,但是他們擁有流動的機會和能力。」王南告訴記者,正是基於青年教師這種心理需求, 從2011年起,為中國而教設計了一項名為「未來教育家」的培養項目。
每年,為中國而教都面向師范高校選拔具有較強的農村教育使命感和自主學習能力的簽約回鄉村任教的師范畢業生,並為之搭建平台,通過基金會的資金資助,為他們提供入職初始階段培訓、學習和交流的平台和機會。「我們想幫助他們更好地勝任基層教育工作,努力突破環境限制,保持教育熱情並不斷學習進取,以促進他們的學習,成長為未來引領鄉村教育發展的中堅力量。」王南告訴記者,為中國而教2017年招募的72名去鄉村任教的師范畢業生中,有50%以上老師擔任班主任,而兼任學校教務或團委等工作的老師也達到1/4。超過一半的老師承擔至少兩門學科教學。 同時,他們積極地為學生開展閱讀、科學、心理等方面的支持工作。 不僅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鄉村教師緊張的局面,還積極影響當地教育的發展。
欣喜:
「免費」師范生進入了「公費」時代
據統計,自2007年起,6所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實施師范生免費教育試點以來,我國已累計招收免費師范生10.1萬人,在校就讀3.1萬人,畢業履約7萬人,其中90%到中西部省份中小學任教。免費師范生以其專業的教育實踐能力,已迅速成長為鄉村教育的新生力量。
但「免費」二字,無形中讓他們成為弱勢群體。2011屆免費師范生小梁告訴記者,由於「免費」二字,讓她總有一種被人可憐的感覺,好像是因為經濟原因才走上教育之路。「當時報考免費師范生,是家裡經濟困難,但我的確因為喜歡孩子才選擇當老師的。」小梁說,不希望一直被人貼上「免費讀書」的標簽。
然而,國務院的一份文件,給更多像小梁一樣有鄉村教育情懷的師范生以更多的政策支持與情感慰藉——從2018年8月10日起,經國務院批準的《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師范生公費教育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正式開始施行。與此同時,2007年印發的《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師范生免費教育實施辦法(試行)》和2012年印發的《關於完善和推進師范生免費教育的意見》同時廢止,「免費師范生」正式升級為「公費師范生」。
對於這些懷揣鄉村教育夢想的師范生而言,從「免費」到「公費」,名稱上僅一字之差,給他們帶來的改變卻不止一個字。文件從選拔錄取、履約任教、激勵措施、條件保障等方面,對師范生公費教育政策予以改進和完善。
「要一個年輕人在農村任教5到10年,多數是不願意的,且不說一輩子,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不敢去農村支教的原因。」王南告訴記者,令廣大師范生欣喜的是,此次《辦法》將公費師范生畢業後履約回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學任教的服務年限由10年調整為6年,這有利於大學生們進一步規劃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選擇。「而且任教6年剛好能完成小學6年、初中或高中3年的完整教學周期,也為公費師范生營造更大發展空間,極大激發了他們的工作熱情。」
這次公布的《辦法》也制定了在校期間公費師范生進入、退出的具體辦法。 「有志從教並符合條件的非師范專業優秀學生,在入學兩年內,可在教育部和學校核定的公費師范生招生計劃內轉入師范專業,簽訂協議並由所在學校按相關標准返還學費、住宿費,補發生活費補助。」 這讓非師范專業的大學生也有機會選擇鄉村教師職業,為鄉村教育做貢獻。
業內人士表示,將「免費」調整為「公費」,不僅增強了師范生就讀師范的自豪感,提高了師范生從事教師職業的吸引力,而且公費帶有一定的政策約定,要求師范生畢業後需要承擔社會責任和義務,體現師范教育的公益性,進一步形成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讓教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也能吸引更多優秀人才走到鄉村教育的崗位上來。
發展:
用專業彌合鄉村教育的「脫節」
「在鄉鎮和農村學校,老師參加培訓的機會本就非常少,並且要論資排輩,新老師外出的機會就更少。有些老師到基層3年從來沒有外出培訓的機會。」
「鄉鎮農村學校的青年大學生在學校總師資中佔比還較低,特別是一些教師老齡化嚴重的學校,青年教師常感到孤立無援,擔心在安逸的環境中會懈怠。」
「大學生多不滿足於追求分數的教育,我們更希望關注學生人格的發展和能力的培養,而基層學校這樣的空間相對狹小。」
「基層學校教學時間非常長,從早上六七點到晚上十一二點,老師尤其是班主任幾乎沒有自己的時間,一些老師晚上23:00查完學生宿舍才能完成一天的工作。加之班額龐大,作業量等也很大,以及各種迎檢、資料表格、精準扶貧等事務性工作占據了我們4/5的時間,所以發展自己專業的時間和空間非常有限。」
「懷著對教育的美好夢想來到一線,但在推進教育改革中卻屢次受阻,同事不理解,校長也不支持。譬如,為學生播放電影會遭遇網線被剪,優盤被砸;為學生組織活動會被勒令停止。宛如在應試教育的夾縫中求教育的真諦。」
「績效工資部分由於受當地財政狀況制約,差距較大,有些老師月均收入僅2000元出頭,而日工作時間超過12個小時。」
……
2015年,《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出台,提出提高鄉村教師生活待遇、全面提升鄉村教師能力素質、拓展鄉村教師補充渠道等8項舉措,讓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盡管國家在政策上對鄉村教師進行了很多支持,但對於很多青年大學生而言,在去鄉村任教的初期,往往會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反復進行心理斗爭。
堅守,需要信念,更需要專業上的發展,來幫助新生代教師實現理想和現實之間的「拼接」。
「湖南的一位基層教育官員告訴我,新教師任教的頭兩年是『塑模』的關鍵時機,『模』塑得好,以後才能發展成為一名更好的老師。」王南告訴記者,在農村閉塞的環境下,要開闊老師的視野,打開意識,讓腦袋不同,必須要有教育研究的意識和能力,才能常教常新,克服職業倦怠。
「田野里的瓜果蔬菜,山林里的一片樹葉,一個小石頭,一朵野花,都是非常棒的教育素材。 」周健,師范畢業後任教於湖南省婁底市古塘中心小學。面對鄉村的現實環境,她嘗試利用農村豐富的植物素材,帶領孩子們進行創意美術體驗。在她看來,孩子們其實很有想法和創造力,如果老師能讓自己秉持一顆好奇心,並且願意傾聽孩子們的心聲,就一定能利用好鄉村的天然優勢,帶領孩子將生活元素融入教育,讓鄉村教育有色彩。
「在中國,有70%的孩子生活在鄉村,其中16%的兒童生活在貧困鄉村地區。因此改善農村教育是中國教育乃至中國社會進步的關鍵環節。 農村教育問題的解決不僅需要先進的理念,更需要自下而上的實踐與反思。 」為中國而教總幹事荊攀告訴記者,不止一位農村校長向她表達這樣的訴求:「很多知識方法在外面學的時候貌似可行,回到自己的學校卻發現進行不下去。」在她看來,這種「脫節」有時候可能是由於知識掌握的偏差,有時候可能是理論方法的情景設計脫離了農村當地的學情。但無論是理論還是方法實踐上的脫節,都需要有思考力有行動力的年輕人來助推和彌合。
「孩子的成長過程需要成人榜樣的陪伴和引領,而在目前農村教育環境中父母的缺位和教師的流動與流失,讓農村孩子亟須有質量的陪伴。陪伴不僅意味著及時向孩子提供關愛,更重要的是,它意味著信任的鋪墊以及需求的洞察。」荊攀告訴記者,鄉村教育特別需要一批有能力、有情懷的教師。而新教師所處的階段是教師職業生涯發展和專業成長的重要階段,這一階段的教師也非常需要支持。為中國而教探索「基於群體動力的成長力」項目培養模式,在新教師入職初始兩年為其組建專業成長群體,搭建專業成長的資源平台, 用定期集中培訓、在線學習交流、游學、支持小型教育公益項目開展、同輩榜樣激勵等多種形式,支持青年教師「敢下去、願留住、能教好」,持續、系統地幫助其獲得專業發展和自身成長。
今年,在田家炳教育基金會的全額資助下,為中國而教項目首次設立了「鄉村新生代教師」獎。 通過層層甄選,15名來自全國中西部十幾個省份的優秀青年教師獲獎,每人得到了8000元的學習與生活夢想基金,以嘉許他們為鄉村教育所作的卓越貢獻,並希冀通過他們的榜樣作用,鼓勵更多的優秀人才到農村任教,用堅守和擔當托起鄉村教育的未來。
轉自http://www.21tfc.org/content/553
⑶ 鄉村教師定向師范生錄取後到哪上學
鄉村教師定向師范生的教育路徑主要是在國家規定的師范學校中進行,比如各省的師范大學。在報名階段,考生可以根據相關規定選擇報考指定的師范院校。定向師范生完成師范教育後,按照協議會被分配到鄉鎮中小學任教。
盡管這些定向師范生畢業後將被分配到鄉鎮學校工作,但近年來,鄉村學校的教學環境和條件已經得到了顯著改善。工作量相對較小,此外還有鄉鎮補貼,這使得畢業生能夠順利開始職業生涯,工作環境也更加舒適。
對於這些定向師范生而言,他們的學習和工作都得到了國家和社會的支持。在師范學校學習期間,他們不僅可以獲得專業的教學技能,還能在實習中積累實際教學經驗,為未來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隨著教育政策的不斷優化,鄉村教師定向師范生的培養和分配機制也在不斷完善。這不僅有助於提升鄉村教育的質量,也為鄉村教師隊伍注入了新鮮血液,推動了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
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鄉村學校的教學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許多鄉村學校配備了現代化的教學設施,教師的工作環境也得到了顯著提升。此外,鄉鎮補貼政策的實施,也為鄉村教師提供了額外的經濟支持,進一步提高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定向師范生在畢業後,不僅能夠獲得一份穩定的工作,還能在鄉村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他們的到來不僅能夠提升鄉村教育的整體水平,還能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鄉村教育事業,為鄉村地區的教育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⑷ 如何培育師范生的鄉村教育情懷
1、一專多能,師德為先:
小學全科教師將要紮根農村,到邊遠貧困的地方從教,不僅需要「全科型」的專業知識與能力,也需要高尚的師德師風與無私的奉獻精神,以及面對艱苦環境堅持不懈的頑強毅力,所以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尤為重要,課程思政教學的意義也因此顯得更為重大,為此,承擔著小學全科教師培養任務的本、專科師范院校要從三個層面抓好課程思政教學的設計,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一專多能」的「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發展」的全科型教師。
3、滋養情懷,才能「留得住」:
小學全科教師的未來去向是農村學校或鄉村教學點。紮根農村、奉獻農村和關愛農村兒童、改變農村教育的強烈意願,是小學全科教師從事農村教育工作的思想先導和動力系統,也是其自身特質的核心和靈魂。因此對他們的培養,更需要保持教育的溫度,用教育情懷滋養他們的專業成長。是通過設置《教師倫理與鄉村情懷》等校本課程,將小學全科教師的道德倫理教育與鄉村教育情懷有機結合起來,不斷增強他們對鄉村教育的情感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