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曾仕強談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其實只有4件事
送孩純亂子上學的路上,偶遇一經常在一起陪孩子玩的寶媽。她知道我在學習家庭教育,就問我:「孩子那麼小,已經叛逆的管不了了,該怎麼辦啊?很是焦慮。」
其實生活中也不乏有朋友說,工作原因,孩子要交給老人帶,雖然感恩老人,但孩子本身卻也養了很多讓他們接受不了的「毛病」。
不得不說,如今這個快節奏的社會,除了教養孩子,我們還有很多其他的事情要做。這些都是不可更改的事實。
雖然我們也都清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我們沒有辦法,專心專意只做這件事。
所以,想要做一名合格的父母,在沒有找對方法的前提下,還是不太容易的。
那有沒有什麼更好的解決方案呢?
曾仕強先生教導家長們: 家庭教育只做四件事 。只要把這四件事做好,我們就可以靜待花開了。
01
替他做
「人類,其實是很笨的動物。 小馬出生沒多久,就能夠站起來;大象幼崽剛出生,就能跟著母親遷徙,;雛雞從卵殼里鑽出來就能隨母雞覓食。這些動物,在剛出生無助的環境中,都可以相對的自給自足,只有人類不可以。」
人類的孩子一出生,除了吃喝拉撒睡,其它的什麼都做不了。假設父母將孩子生下來之後,對孩子就不管不問了,孩子能活下來么?
他一定活不了。
孩子一出生就會的本領,是哭做州檔。我們只要聽到他的哭聲,就會過來滿足他的各種需求。所以說哭,是孩子生存的武器。
只要我們對孩子有愛,就會被他的哭聲「控制」。會遵循他的哭聲,替他做事情。
當然,我們替他做事情的時候,他可以感覺到,我們很愛他。
多和他說話,多與他互動。
比如,去換尿布的時候,對孩子說「尿濕了啊?是不是不舒服了,馬上給你換哈,換完就舒服了。」換完還可以抱起來,讓他感覺到溫暖和安全。
在孩子不會說話的時候,父母可以啰嗦一些,沒關系的。這些看似啰嗦的語言,暗含著父母對孩子無盡的愛意。這些都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02
教他做
孩子剛出生,只能躺著,視力范圍也只在視力正前方;
長到3個月,開始會翻身,可以看到左右兩側的東西;
等到6個月,可坐立起來,視力范圍繼續擴大;
到8個月,可以嘗試著滿屋子爬行,見識到更多的物品;
10個月,可以站立,看到的高度又有所不同;
等到1歲左右,很多孩子可以學會走路,這個時候,他們可探索的范圍更廣泛。
伴隨著我們的精心照料,孩子的不斷成長,他會對外界表現出極大的好奇心。什麼事都想自己去探索,去發現。於是,他們越來越不滿足於什麼事都由我們來替代他做。
他開始自己拿奶瓶;自己用嬰兒水杯喝水;自己吃零食;堅持自己吃飯。
......
這個時候怎麼辦?教唄。
如果我們總替他做,他就無法成長。所以教會跡螞他生活技能,開始培養他們的生活習慣,就顯得比較重要。
可喜可賀的是,越小的孩子,學習能力越強。
只是這個過程,家長要明白,世界上沒有那麼多的天才,我們要看他能夠接受了再教他,而且肯定不是教一遍就可以教會的。
這就 需要家長們有更多的耐心,接受孩子們笨拙的開始 。
03
陪他做
昨晚臨睡前給2歲的兒子讀繪本,讀完後小傢伙合上書轉臉就將書扔到地上。這還不算完,他又下床去把書架上的書全部扒拉到地上,攤開來。
原以為他是想再選一本讓我繼續給他講,結果,搞完「破壞」後他麻溜的上床鑽被窩,然後看著我樂。
我說:「寶貝兒,咱們該睡覺了,你的繪本也困了,你把它們放地上,它們會冷的睡不著的,你去把它們送回到書架上,好不好?」
孩子理直氣壯的回答:「我不要!」
差點就要發作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不對:他這個年齡,或許他並不知道這樣做對不對,只是想看我的反應。我要少和他說「不」,取而代之的是教他怎麼做。
於是我說:「那咱們一起去把它們送回去,讓它們也都能睡個好覺,好么?」
有了媽媽的陪伴,他很開心的回答:「好的,媽媽和我一起去。」然後,拉著我下去,歡天喜地的又把所有的書都收回到書架上。
陪著做,孩子會比較安心。
只是有一點需要注意: 我們觀察孩子,但是不要干涉孩子 。
最常見的情形,在公共場所,孩子在玩積木,父母在一旁不斷的指揮:你要這么擺,要那麼弄。總去干預,孩子一煩,不玩了。
就像我們開車,副駕駛上坐著一個不斷指揮自己的人,誰能受的了?往往一著急,就懟回去:「再指揮,你來。」
大人尚且如此,何況是小孩子。
04
讓他做
俗話說:每一個獨立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懶惰的媽。
生活中很多事情,只要確認孩子是會做的,就放手讓他自己去做。基於我的懶,我家10歲的大寶,整理收納能力比我厲害,偶爾也會為全家做簡單的早餐。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要明白,孩子也是個獨立的個體,他不會百分百的受控制,有些事情他需要自己做主張。
孩子越大,越要給他自主權,有自主,才有自尊,有了自尊,才能更好的提高他的自信水平。
最後要注意的是,家庭教育的這4件事,有一個 原則:適時、適度 ,父母要懂得拿捏。
他不會做的,暫時替他做;
然後邊替他做,邊教他做,讓他試一部分,不行就幫助他 。
慢慢地他懂的越多,幫他做的就越來越少。
整個過程,做的少了,孩子感受不到愛;做的多了,無法很好的培養孩子的相關生活品質。
但每個孩子又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能一概而論。
所以這四部分,要做多少,都需要父母針對自己子女的個性,自己在實踐中把握分寸。
② 曾仕強:為什麼要遵循「嚴父慈母」如何做到呢
任何事情父母要步調一致。大家看法相同,大家都尊重對方,讓彼此心理有一個准備,然後一步一步來,教育是一件很輕松的事情,沒有什麼難的。我們最要緊的是不要出賣對方,你看夫妻之間如果都要討好子女就會彼此出賣。這種事情太多了,比如媽媽偷偷地給小孩5塊錢,告訴他不要跟爸爸講。這樣小孩就會感覺很奇怪,你為什麼這樣做?那我也可以這樣做嗎?父嚴母慈是有道理的,它是一個合理的配合,不是靠出賣的。母親跟小孩在一起的時間比較長,如果很嚴厲,小孩會整天緊張和害怕,對他的發育不好。和孩子不經常在一起的人讓他緊張,媽媽可以讓她趕快整理好,不然爸爸會生氣,他就開始進行整理了。也可以合作說我們一起來整理,爸爸忙了一天,不要讓他回來生氣。媽媽千萬不要說你再不整理,爸爸回來要打你,這等同於出賣。所以同樣一件事情看你怎麼表達,前者表示爸爸愛你,後者表示爸爸不愛你,他會打你。
父親也不能因為很少跟子女見面就討好他,很多爸爸把這種當作補償。認為自己平常太忙,所以禮拜天帶孩子出去,愛怎麼揮霍就怎麼揮霍,面子都做給孩子看,讓他感覺自己是好爸爸。這都是沒有必要的。我希望大家去想一個問題,天底下所有的動物都只有媽媽,沒有爸爸。為什麼人要有父親?我常常講,你如果在美國生了一個小孩,孩子的出生證明上面有這個小孩的出生地,第二個是只有媽媽的名字,從來沒有爸爸的名字。我們中國人就會很不習慣。因為我們在中國都是父親誰、母親誰,同時寫的。
美國人只會說看到這個小孩是從頃陪媽媽的身體生出來的,所以上面寫的一定是媽媽的名字,他不會偽造文書。所以誰是爸爸,他叢轎不知道。所以有時候想起來,我們似乎天天都在偽造文書。但是我們很尊重爸爸,老實講一個家庭里的父親沒有一點權威性的話,根本就不像爸爸,沒有人把你當一回事。這樣你要嚴也嚴不起來,你要做很多事情你才可以得到嚴父這個地位,不是那麼簡單。老實講,做媽媽的有時候還比較容易一點,因為你天生就會生育。但是要把自己做到像一個爸爸,那你的另一半自然會支持你,你的子女自然會尊重你,自然看到你會對你怕幾分。如果連一分都不怕,你就沒有辦法做好父母。
很多人說,小孩是天生的天使,我不太贊成這句話。我認為小孩是天生的破壞者。一個小孩生下來,父母出去他就會把家裡整理得整整齊齊的,這個不是正常的小孩。你看小孩子只要在家,爸媽出去一兩個小時後回來會看到沙發也倒掉了,茶杯也掉在地上,家裡搞得一塌糊塗,這才是正常的。我不曉得大家的看法是什麼。小孩必須不懂事,父母給他鞋子,他經常都是左右反穿。這樣父母才知道為什麼偶爾有雀鄭蠢一次他左右穿對你好高興,就表示很難得,這種概率都是50%。這樣我們才知道為什麼父親要嚴,母親要慈,因為這樣你才會把子女帶好。子女無拘無束,不受任何管制,他就會去玩,不會好好學習。如果小孩一開始就會好好學習,那父母不必傷腦筋。
這就告訴父母,要正確地去誘導孩子,對孩子不能過度放任,因為他是不懂事的。所以現在很多人說,小孩是不能打的、小孩是不能管的,還寫了一大堆兒童心理學,我都不太相信這些事情。人生來為什麼要父母?就是要父母管教他,不然要父母干什麼?子女為什麼孝順父母?就是因為父母管教他,把他教好了,他當然孝順父母。
勤教嚴管,這是有道理的,而人最要緊是要自律,也沒有錯。都沒有錯,但是我們要知道,在一個人要自覺之前,經常需要別人的啟發。當一個人自律之前經常要靠他律來誘導出我們這種自律。老實講,小孩到了13以後,父母幾乎就沒有辦法管他,所以教要趁早。13歲以前小孩比較容易聽話,13歲以後,你想要教他,不是不可能,而是更費勁。他認為自己是個大人,尤其是現在早熟的。就認為,以前我小,你打我我打不過你,只有認了,但是我現在可以打你,而且我長得跟你個兒差不多,你再打試試看,你打上面我可以打你下面。
當然每個階段教養的重點是不一樣的,每個人最後要自己負責,自己去過日子,這沒有錯。但是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做不到這樣,父母就要教他,告訴他現在怎麼樣做他將來才能過自己的日子,才能夠自覺地讓人家看到起。你看孩子1歲的時候,父母樣樣照顧他,否則他活不下去,而且在1歲的時候哭很有用,可是兩歲的時候就不一樣,孩子兩歲有兩歲的想法,兩歲的時候,大概哭沒什麼用,到了兩歲還在哭的時候,大人就覺得好笑。我們慢慢從這里去追究,你就知道小孩為什麼這樣變,他是很自然的。
可是當孩子知道哭沒有用的時候,他又變了一個花樣,他兩歲非變花樣不可,不變就沒有人理他,為了要生存,他就開始變花樣。所以小孩變花樣是為了求生存。大人變花樣是為了幫助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所以為什麼每個人都要變花樣?絕不是我們所講的大家實實在在就好,實實在在只是一個基礎而已,實實在在地去變花樣,這是正道。不實的變花樣叫作奸詐,不同之處在這里。不要為變花樣而變花樣,要為了有效地達到你教養的任務而變一樣,這樣就對了。
父母能不能改變自己的觀念?當然也可以,因為人是不斷成長的,可是當你要改變你的花樣之前要告訴你的小孩,你要照會他。因為他接受的是你以前那套觀念,你說變就變他會感覺到很吃力、很難有辦法調整,所以母親要告訴小孩,以前爸爸有工作,我們每天最起碼有一個葷菜吃,現在爸爸沒有工作,你要准備,我們從現在開始不吃葷菜了。這樣小孩子就知道了。大人如果什麼都不說,突然間就變,小孩就很難接受。所以要提前給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做好心理准備,讓他能夠適應你的變化,這是一種教育。家裡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能商量的,所以我們把那句話延伸出來,家裡不是講道理的地方,家裡是大家好商量的地方。父母要講一些孩子聽得懂的話,講一些孩子聽得進去的話,講一些孩子聽了以後就能夠做得到的話。而不是跟他講一大堆大道理,最後那會變成形式化、耳邊風,變成嘴巴講的不是實際要做的東西。
最後他一生就很虛偽,就不實在,這樣我們才可以知道為什麼 社會 上有很多人很虛偽。他們嘴巴講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這是他從小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所造成的。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個人一生人格的基礎,就好像房屋地基一樣,非扎實不可;否則你將來蓋的樓越高就越危險,一晃就整個都完了。真正要你的小孩幸福,要從小把地基打穩。我們所講的這些事情,大家一一地去做,不難。
③ 曾仕強:送給家長簡單易行的教育法則
我們講到教育大家一方面覺得容易,覺得都懂,另一方面又覺得很難。每一件事情都有彈性,因為人是活的,不是機器,也不完全是數學上的1 1 2。這個對與錯是變動的,不是一定的,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怎麼辦?所以我們現在要介紹一種叫作簡單明了而且容易實行的方式,請大家指教也給大家做參考。
第一個,我們一定要了解,因為要生活,所以我們沒有辦法成為專職的父母。實際上我們就算成為專職的父母也不見得就能夠解決問題,我們一定要供應子女生活上的需要,所以我們一定要有正當的收入,而且小孩不斷的成長,他的花費會越來越多。為什麼以前的父母可以生好幾個小孩,現在只能生一兩個?就是因為現在每一個小孩的支出比以前要多很多。以前一個小孩他不用花很多的錢就可以順利長大,現在的小孩是從沒有出生開始父母就要給他准備很多的錢。
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段,父母都要有很多的花費。所以現在是養不起,生不起。但是為了子女,我們還是建議在孩子三四歲的這段時間,母親最好不要到外面去工作,在家裡專心的照顧小孩,我們把她叫作專職的母親。這個是很困難的,但是我希望大家去了解,美國大部分中產階級以上的家庭的媽媽幾乎都是專職的。否則他忙不過來,一個小孩要做的事情太多,而他們又沒有上一代的人來照顧,一切都要靠自己,所以不得不暫時把工作辭掉,兩三年以後,等到小孩長得差不多,然後母親再重新去就業。我們沒有這樣的要求大家,只是提供一個比較好的方法給大家做參考。但是我們不一樣,因為我們的長輩多半會住在我們附近,或者跟我們住在一起,他給我們照顧,其實是我們很大的福氣。
可是我們又發現,現在的人要的是擺脫父母關照。很多男男女雙方一談到婚後住哪裡的時候,特別是女性同胞,提出來絕對不能跟對方的父母一起住。這是時代的毛病,然後兒子就很為難,好像有了媳婦就不要父母一樣。這是每一家都會碰到的一些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我們也沒有說統一要求怎麼樣。我們只是勸告各位,你過小家庭可以,你要麼就不要去上班,要把擔子挑起來,好好教養孩子。要麼你就是天天與父母住一起,但是你就不能天天看父母不順眼,你就要跟他磨合,多多溝通,一起把小孩教養好,這樣就對了。我經常講,我們中國人的事情再復雜,家庭教育再難,六個字就統統解決了,哪六個字?很簡單,最前面兩個字叫作兩難。中國人的事情一切都是兩難,去上班不對,不去上班也不對,跟公婆住在一起不對,不住在一起也不對。小孩不罵不對,罵也不對,沒有一樣對的。因為我們不是外國人,所以沒有這么簡單。只有外國人說不可以就是不可以,中國人說不可以你就會想到為什麼不可以?明明可以。
因為我們的 社會 環境沒有西方那麼單純,很多人為什麼喜歡西方?尤其到了美國以後,回來連做夢都在美國,就是因為他腦筋很單純,他怕煩,怕煩的人是不長進的人。我們應該很慶幸,我們生在中國,我們會受很多麻煩,只有它磨煉我們,我們才會成長。這是我們身為中國人最大的福氣,不要忘記,兩難是我們故意設計的。說你這樣不對,那樣不對,你才會動腦筋,你的腦筋才會發達。
第二個是兼顧,兼顧就是不要像賭博一樣,押這個寶、押那個寶,押錯了怎麼辦?全盤都輸掉。兼顧是兩邊兼顧,面面俱到,兼顧是很難的。
第三個是合理,我們要兼顧到合理的底部。兩難、兼顧、合理,一切都解決了。所以你慢慢的去想,你的子女所碰到問題其實都是兩難,比如爸爸叫孩子把地掃一掃,他馬上想到我有很多功課要做,我不聽爸爸的話,爸爸會不高興。而且我是家裡一分子,只叫我掃地,我就不想做,這不對。但是如果我很聽話的去掃地,而且花很多時間掃得很乾凈,結果我的功課做不完,第二天到學校老師又罵我。那我怎麼辦?所以他就哭了,孩子哭就是兩難。所以再說一遍,小孩天生就會哭,這是他求生存的一種手段。大人為什麼不會哭?因為大人成熟,而且他會動腦筋,會動腦筋的人是不哭的。
腦筋不管用,想不通才會哭。比如父母叫他做的事情,他聽覺得不對,不聽也覺得不對,因為實際上他很想出去玩,可是他又很想跟父母在一起,於是想要把父母拉出去。但是父母又不願意,孩子對外面他越看越心動,於是兩難。同樣他看到玩具想買,可是又怕挨罵,也是兩難,兩難怎麼辦?一般人都是把它分開來。我們今天講得很清楚,凡是分開來處理的都是西方人的想法。
你買不買?這是西方人的問題,為什麼要買?為什麼不買?買又怎麼樣?不買又怎麼樣?中國人腦筋是合的。所以有的人聽不懂中國人的話,尤其是現代人,我講一句很感慨的事情,就是現代學問越好的人越聽不懂中國人的話。因為他腦筋呆掉了,他一定要說可以不可以,什麼叫可以?什麼叫不可以?你到底怎麼樣?為什麼到底要怎麼樣?你一分就是外國人。
中國人是合起來的,你看我們說要,就可以變成不要,我們說不要,就隨時可以要。很多人很煩,聽到中國人就很討厭,那你去做外國人就好了。我們把可以不可以、不可以可以合起來,然後從這當中找一到個合理點,我們把那個合理點就叫作中庸。但是說到中庸很多人又是搞糊塗了,什麼叫中庸?中庸就是合理。我們教育子女就是要合理,因為做人做事無非就合理。
我們在中國 社會 ,只要任何事情你得到合理的解決,大家都會滿意。教育的效果也是求合理,要不要聽老師的話?父母如果一開始就站在子女的立場開始罵老師,這樣就形成子女將來不跟老師合作,最後孩子一定是吃虧,他怎麼搞得過老師?可是父母一開始就站在老師的立場,子女就覺得奇怪,我不是你生的嗎?老師對我這樣就算了,你也站在老師那邊,你看兩難吧?所以中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講話,先聽再說。小孩剛開始很氣,慢慢講到最後他會覺得其實老師也沒有怎麼樣,你看,他自己會解決。你急什麼?有些人就是總想把事情趕快解決,最後事情越搞越糟糕。其實中國人告訴我們時間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很多人覺得這句話是推脫,那我問你推脫有什麼不好?推脫到最後如果都能解決問題,那不是更愉快嗎?可見我們對於很多觀念都是有偏差,有偏見的。這是個人的問題,不是中國人的問題,任何事情你只要以兩難為出發點,你就會將心比心,你就會覺得這個老師大概不會專門找小孩子麻煩。同樣你會覺得小孩會說老師,也一定有他的道理。所以你就不會選一邊站,你就不會很武斷的說是老師錯或者是小孩錯,這樣就比較兼顧。
④ 曾仕強談家庭教育(一)
看了曾仕強講家庭教育的講座,他的第一節課給我很大啟發。
曾老師說,三代同堂是最正常的家庭結構。我們一味學習美國,美國的老年人生活是很凄涼的。
為什麼三代同堂很正常呢?孩子可以直接看到父母是怎樣對待祖父輩的,孝順不用言傳,你怎麼對待父母,孩子將來就會怎麼對待你。
三代同堂由老、中、少組成,這也是基本的社會結構,孩子從小成長於此,自然能增強社會適應性。
在中國,最小的單位不是個人,而是家庭,這是我們區別於其他國家文化的地方。一味學習國外的生活方式,其實並不適應。
我就一直羨慕那些親自照顧孩子、不與父母交集太多的家庭,認為祖輩總想插手,總是溺愛。
其實,只要每個人都明確自己的界限,尤其是父母輩得到我們的尊重和關愛,這些矛盾是可以緩解的。
當然,三代同堂並不一定住在一個房檐下,可以住得很近。用曾老師的話說, 關鍵是你的心裡有父母。
在這節課里,曾老師還講到,家庭教育最根本的,是教小孩子惜福。
中年人努力工作,是在造福,造福越多,晚年享福越多。小孩子和老人是在享福,但小孩子必須懂得惜福,不然父母多大的家業,不懂珍惜,早晚也是敗掉。
關於工作,曾老師說,不要總想著多麼辛苦,不要產生對抗的情緒,而要輕松應對。
工作就是造福,造福他人、造福社會,就是在造福自己。年富力強時多造福,晚年才能享福嘛。
現在生活條件好,孩子很容易不懂珍惜。當時為了給孩子買寫字桌,我看上了一款上千的功能型的,爸爸卻相中不到200塊的實用型的,放在家裡也不佔地方。
當我猶豫的時候,在鄭淵潔談家庭教育那本書里了解到,他給女兒選擇的小學是條件不好的郊區的,舍棄了他家門口好的學校。他說這樣女兒懂得珍惜,知道什麼是條件好。
因為郊區學校的伙食問題,他的女兒最後轉到了國際學校,一直稱贊學校條件好。
最終我同意了爸爸的看法,教育孩子不是越貴越好。
現在物質條件太好,吃的、穿的、用的,只要是涉及孩子的,都有人不計成本選擇最貴的。
選擇最貴的,面對孩子就安心了。與其這樣,還不如多學習一些家庭教育知識,學習如何教育引導孩子,更好地陪伴孩子,這也是一種安心。
我選擇多學習,適當適時合理地給予金錢和物質的投入,與孩子一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