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如何教育孩子當君子
擴展閱讀
遠程教育學生如何學習 2024-12-18 10:41:56

如何教育孩子當君子

發布時間: 2024-12-18 05:50:29

① 如何做一個少年君子

年君子」的活動在我們學校里轟轟烈烈的開展了,在老師和同學們的
做一位優秀的少年君子談談自己的看法。
語言是人類交流的工具,我們
國家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是一個多民族、多方言的國家,
推廣和普及普通話,有利於增進全國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的交流,起到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重要作用,因而我們每個同學都要從小做起,從現在做起,在學校自覺使用普通話,而且要正確規范的使用。
博覽群書,是每一個同學都應該做到的。說到讀書,有人會搖頭說:「讀書苦啊!讀書累啊!」我可並不是這么認為。我認為讀書很有樂趣,因為書是人類智慧的源泉、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一本好書就好像是交了一個好的朋友,它可以教會你如何做人,也可以告訴好多你不知道的東西。所以我在老師和爸爸的引導下,和書結下了不解之緣。
書是一位充滿智慧的老人,不斷啟迪我,就像我的一位真誠朋友跟我交談。
書給了我知識,書給了我智
慧,書給了我毅力,書給了我希望,書為我打開了一扇明亮的心窗。
中國是一個有著5000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自古有著「禮儀之邦」的美稱。
語言美是文明禮貌的一個重要標志,作為新世紀的小學生,我們不僅要說好普通話,還要能夠正確使用禮貌用語。
禮貌待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國家我們民族文明進步的表現。我們
小學生從小就要講文明懂禮貌,言行舉止都要彬彬有禮,文雅而不粗
讓禮儀之邦的美稱發揚光大,絕不能讓禮儀之邦這個美稱在我們這一
代手中丟掉。
同學們講文明懂禮貌只是做少
年君子的一部分,我們不但要講文明懂禮貌,還應該博覽群書。我們
平時還應當從一點一滴做起、從一言一行做起、從一舉一動做起,讓
我們爭做少年君子吧!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少年君子吧!讓我們好好學
習,講文明、懂禮儀,無愧於這個「少年君子」榮譽稱號吧!

② 古人是如何教育孩子

為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智慧民族,我們應該正確地處理批判與繼承的關系,到中國文化的根上去尋找智慧,去重續那幾近斷裂的文化基因和教育基因,來拯救我們的下一代。下面我為大家介紹一下古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應該說我們在兒童教育方面已經走了很多的彎路,我們現在應該懸崖勒馬,重新釐清我們在兒童教育方面的是與非,把兒童教育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來。同時,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智慧民族,我們應該正確地處理批判與繼承的關系,到中國文化的根上去尋找智慧,去重續那幾近斷裂的文化基因和教育基因,來拯救我們的下一代。

修身為教育之本,修身為教育之始

中國古人對成才的概括是四個字:「修齊治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包含偉大理想同時也涵蓋了巨大功利的歷程,是從修身開始的。「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修身,即做人之本。修身,即學習做人。那麼,古人為什麼要大家學做人呢?做人,換個說法,就是不做禽獸。古人常說,「要自別於禽獸」,就是自覺地與禽獸相區別。人是從動物進化來的,進化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體質,二是心靈。人類的體質進化,已經大體上完成了;但心靈的進化,相對滯後,因而人身上或多或少地殘留著動物的野性,例如貪婪、自私、無序、殘暴等等。實際上,不少人還停留在「半人」的階段。要成為一個純粹的人、真正的人,就需要修身,修煉自己的心靈,使自己的心變成一顆美好的心。

孔子說:「仁者愛人。」孟子在孔子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說,人區別於禽獸的根本,在於人是萬物之靈;人身上有仁義禮智等善端,禽獸沒有;因此,人可以教育,成長為君子,而禽獸沒有這種可能。仁義禮智四者,仁最重要,居於統領的地位。孟子還說:一個孩子掉到井裡,你聽到他的哭喊聲就會起惻隱怵惕之心,這種惻隱之心就是仁的起端,只要是人都會有的;所以,孟子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所以,中國式的教育,應當借鑒古人的智慧和見識,從啟發人的道德自覺開始,喚醒人的良知。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環境,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有什麼樣的環境,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要想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就要想方設法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而人生的路要靠他們自己去走。「孟母三遷」是古人為孩子的成長創造良好環境的典型。孟子能成為儒家的傑出代表和一代宗師,被後世尊為「亞聖」,他的偉大是從他媽媽殫精竭慮地搬家開始的。

《大戴禮記保傅》記載,周成王做太子的時候,為了保證他的根性純正,讓周公等三位德高望重的老臣擔任太師、太傅、太保,分別負責太子的身體、德義和知識技能教育。為了太子的健康成長,從他周圍逐去邪人,不讓他看到惡行;又挑選天下品行端正、孝悌而有學問的人和太子一起生活;使太子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左視右視,前後都是正人。長期與正人相處,自己豈能不正!就好比生長在楚國的人,不能不說楚語一樣。孔子說:「少成若性,習慣之為常。」太子上的小學,有東南西北四處,稱為「四學」,所學的內容各有側重:東學如何尊親,南學如何尊老,西學如何尊賢貴德,北學如何尊重有爵位者,以此來樹立太子良好的道德基礎。古人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可謂殫精竭慮。

知行合一,注重禮儀

古人把青少年教育分為小學和大學兩個階段。八歲入小學,由於年齡小,理解不了大道理,所以著重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主要途徑是學習禮儀。例如,為了幫助孩子學習和踐行孝道,古人制定了一整套生活禮儀:早起要向父母請安,美味可口的飯菜要先請父母品嘗;要關心父母,父母外出子女要左右扶持,父母有所召喚要「唯而不諾」(唯,是緊湊而明快的回答,表明很在意父母的招呼,如果正在看書、吃飯、玩耍,要立即停止,盡快跑到父母面前;喏,是拖腔拉凋的`回答,懶懶散散,不以為意)。通過這些生活細節來規范孩子的習性,糾正孩子的不良嗜好,培養他們的恭敬之心。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遠大的抱負,必須從當下的點點滴滴做起。東漢名士陳蕃,獨居一室而齷齪不堪。他父親的朋友薛勤問他:為何不打掃干凈來迎接賓客?他回答說:「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怎麼能只掃一間屋子?」薛勤反唇相譏:「一室不掃,何以掃天下?」治國平天下的人,要勤政,勤勞的習慣要從小培養,因此,要求孩子「黎明即起,灑掃庭除」,做力所能及的家務。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人都有偶像,尤其是兒童。學習什麼樣的人,崇拜什麼樣的人,預示著他將成為什麼樣的人。古人深諳此道,並運用嫻熟。古代的兒童讀物總是把歷代的忠臣良將作為重點來介紹。京師的孔廟和國子監,是全國的最高學府,除了孔子和四配、十二哲之外,東西兩廡還有歷代先賢和先儒的排位。凡是對國家和中華文化作出傑出貢獻的人,例如岳飛、文天祥、陸秀夫、顧炎武等,都在這里受到人們的瞻仰和祭祀。地方學宮一般還祭祀當地的鄉賢,以此激勵青年後學。

文天祥是江西吉水人,在兒童時代,看到學宮祭祀的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等人的像,謚號都有「忠」字,欣然慕之,立志要成為他們那樣的人,於是發奮讀書。他在衣帶中寫道:「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古人特別重視正面人物對社會的垂範意義。因此,《二十四史》大多有《孝友傳》、《忠義傳》,內容極為豐富,裡面的傑出人物,是後人學習的楷模。例如青年將軍霍去病,出生入死,打擊匈奴,屢建奇功,皇帝要獎勵他一棟豪宅,他不為所動,說「匈奴未滅,無以家為」。司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如今大家只知道「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殊不知,他是一位清正、廉明、無私奉公,聲望極高的政治家。另一位北宋的名相范仲淹也是如此,也有許多感人的事跡。類似的教材,對學生有非常正面的作用,應該很好利用。

③ 父母怎樣做,孩子才能成為「君子」

1、以身作則,發揮家長榜樣引領作用。讓我們家長從身邊小事做起,從一言一行、一點一點做起,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維護公共秩序,愛護公共設施,遵章守法,熱心公益,保護環境,助人為樂,禮貌友善,尊老愛幼。大手拉小手,潛移默化地熏染、影響我們的孩子。讓孩子在生活中去學會「文明」,在行為中去貫徹「禮儀」,將孩子培養成一個真正的「知書達禮」的謙謙君子。
2、行為榜樣是兒童認知形成的基礎,兒童觀察父母的所作所為,就如同照相機一樣將其印刻在自己的腦海中,此時的兒童沒有是非善惡的評價能力,無法判斷這種印象是好還是壞,只會好奇而極力地模仿。
3、言行榜樣,父母在孩子心中具有很高的威望,而且是孩子言行舉止標準的提供者,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強,家長們很多的表現和處事方法都很容易被孩子效仿。因此,父母要使孩子的言行有所遵循,不得言行不一,言行相悖比對孩子放任自流效果更壞。
4、規則榜樣,孩子在慢慢長大中,家裡定的一些規則,也要慢慢跟著改變。但不管如何改變,頂出來的規則,是一定要遵守的,並且是由爸爸媽媽先遵守,這樣不但彰顯出示範作用,而且還讓孩子有樣子可模仿。如果一旦孩子沒有遵守,犯了錯誤,家長一定不要直接就懲罰孩子,而是讓孩子知道錯在哪裡,應該如何去改。否則懲罰就會變得沒有意義,只是一個擺設。
5、為孩子做榜樣,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自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自律也不是天生就擁有的,而是在家長的督促指導下慢慢培養出來的,這種督促指有效教育。

④ 教育孩子的古語名言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譯: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斗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並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劉備語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於一些微小的。卻有益於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4.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譯:幹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於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譯: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8.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著去做。後發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9.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譯:君子不會誇誇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周易》譯:同心協力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周易》譯: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12.滿招損,謙受益。——《尚書》譯:自滿於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謙遜並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譯: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並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度的表現嗎?

14.言必信,行必果。——《論語》譯: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乾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幹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譯: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與周圍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務。

1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譯: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來學習,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為戒,有則改之。

17.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譯: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18.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論語》譯: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凈,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裡慾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

19.不怨天,不尤人。——《論語》譯:遇到挫折與失敗,絕不從客觀上去找借口,絕不把責任推向別人,後來發展為成語「怨天尤人」。

20.不遷怒,不貳過。——《論語》譯:犯了錯誤,不要遷怒別人,並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譯:不該乾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堅持不幹,叫「忍」。對小事不忍,沒忍性,就會影響大局,壞了大事。

22.小人之過也必文。——《論語》譯:小人對自己的過錯必定加以掩飾。

23.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譯: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就是真的過錯了。

24.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譯:君子致力於根本,確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產生。

25.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譯:君子認為說得多做得少是可恥的。

26.三思而後行。——《論語》譯:每做一件事情必須要經過反復的考慮後才去做。

27.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譯:壞事做得太多,終將自取滅亡。

28.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譯:人都有可能犯錯誤,犯了獵誤,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左傳》譯:評價一個人時,不能因為一點過失就抹殺他的功勞。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譯:人家一次就學通的,我如果花上*的功夫,一定能學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學一千次,也肯定會掌握的。

31.知恥近乎勇。——《中庸》譯:知道什麼是可恥的行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