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猶太人是怎樣教育孩子
據 說,猶太父親教育孩子,有一種很特殊的方法:父親把三歲的孩子放在窗檯上叫他往下跳,父親在下面接。孩子跳到父親的懷中,感到非常安全,因而玩得十分高 興。可到了第三次,孩子往下跳時,父親卻突然抽回了手,孩子跌落到地上,痛得哇哇大哭。父親則站在一旁,冷眼旁觀。當孩子問父親為什麼欺騙他時,父親說: 「你為什麼以為我接了你一次二次,第三次就一定會再接你?你為什麼以為我是你父親,就一定會幫你?」連父親都欺騙自己,孩子以後自然就很難信任別人了。
可愛的孩子,堅硬的父親,是一種鮮明的對照。
如此教育,未免殘酷。為什麼在孩子那麼小的時候,就在他天真的心靈上刻下如此深沉的懷疑呢?也許,這與猶太民族的歷史有關系。因為,這是一個世世輩輩逃離家園、遭受迫害、深味世態炎涼的民族,而懷疑——懷疑任何人,便是這個民族在長期流亡中形成的民族性格。
上面的例子略顯極端,但如果把它當成是眾多猶太教育方法中的一個,也未嘗不可。因為在猶太教育中,方法的多樣性是一個相當突出的特點。
猶太教育有一般教育的功能,但猶太教育本身具有的六個特色,卻是一般教育很難擁有的。這六個特色是:獨立意識教育,尊敬師長教育,社會教育,學以致用(或知行合一)教育,職業技能教育,強調獨立獲取知識(或自學)教育。下面,我們一一闡述之。
一、獨立意識教育
這發生在家庭教育里。
猶 太孩子從小在家庭里便以一種平等的身份和父母相處,他們對父母直呼其名。他們要想得到零用錢,就必須幫家裡幹活,除草十元,買牛奶一元,洗衣服五元,孩子 們無論年齡大小,一律同工同酬。正是這種平等和獨立思想,使孩子從小就認識到,要想生活得舒適,必須靠自己的勞動去奮斗、去爭取。所以,他們成年之後,就 開始獨立生活、自食其力。正因為這種從小就開始的稍顯不近情理的教育方法,使猶太青少年很早就能適應社會,找到解決生計的好方法,在自己的事業領域里縱橫 捭闔。
一般的父母,總希望孩子擁有更多自己年輕時未曾擁有的物質條件(比如他們給孩子很多零花錢),但是,猶太民族卻並不這樣——他們更注重精神上的延續。
「我希望將父親以前所遺留給我的東西,同樣留給我的孩子。」
這些東西是什麼呢?是親情、勤勉、尊嚴、謙虛和節約的精神。在猶太人心目中,這是比金錢寶貴得多的財富,是世時代代享之不盡、薪火相傳的財富。所以,合格的父母,不見得就是最肯花錢的父母,而是那些教給孩子做人尊嚴的父母。
二、尊敬師長教育
這不僅是要給孩子們樹立學習的榜樣,同時還含有更深層的意思,那就是不斷督促作為師長的人自我努力,給學生和子女做出表率。猶太人有許多種勉勵個人提高修養的方法,其中之一就是讓成人在晚輩面前保持自己的尊嚴。
可見,這種尊敬師長的教育,本質上是一種雙向的、互動的教育。孩子們以師長為榜樣,從中吸取人格的營養;師長則為小孩子提供一種人格的榜樣,而「榜樣」這個詞無疑是對師長的一種督促、完善。
三、社會教育
猶太人不但重視家庭教育,還很重視社會教育。
在古代,社會教育的方式主要有兩種:首先,在猶太會堂等場所,反復宣揚某些聖賢之士的言行、反復講授律法知識及上帝的教誡。這一活動要求並要求男女老幼都參加,為的是給人們樹立一種道德楷模,並在人們心目中喚起一種道德感染力、凝聚力。
其次,通過宗教節日進行社會教育。
猶太民族的宗教節日繁多,每個節日幾乎都與民族歷史息息相關。每當宗教節日來臨之際,猶太人都要舉行盛大的紀念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很注意啟發性地引導孩子們提出一些問題,通過長者的解答與闡釋,使孩子了解更多的知識。
在猶太教育中,家庭、社會和學校,這三方面緊密結合,使猶太青年從不同的層面感受民族傳統,從而對本民族的歷史文化產生深刻的印象。這種印象,在很多猶太名人的回憶里,表現了出來。
海涅在談及斯賓諾薩的成長歷程時說過:「這位哲學家教育成材的功勞不能僅僅歸於學校,而要歸於社會,歸於猶太人特有的生活,這一點也許正是他與其他哲學家的區別之所在。」
愛因斯坦的成就,也與他童年時代受到良好教育有關。他自己說,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母親的音樂熏陶,得益於叔父的數學啟蒙,得益於父親在他做出了蹩腳的小板凳後仍加以孤立的情感教育。
四、學以致用教育
我們不禁要問:對猶太人而言,學習的目的又是什麼呢?猶太智慧書《阿伯特》說的很清楚:「學以致教,學以致用」、「亦學亦行,是虔誠者;既不學又不行,是惡棍」。可見,在猶太人看來,「知」「行」必須「合一」,學習也不是空學,學習必須聯繫到用。
五、職業技能教育
正 因為有了學以致用的精神,所以,在猶太人看來,不管掌握了多少書本上的知識,都必須掌握一套生存技能。正如《塔木德》上說:「凡不教育子女學習職業的人, 便是教育子女從事盜竊」。這是一句真理。一個人,連生存的技能都不具備,除了去做一些「盜竊」等不勞而獲的勾當之外,還能做些什麼呢?
在「技能教育」的傳統觀念的影響之下,從古代起,猶太人就強調,兒童無論貧富貴賤,到成年時都必須掌握一門技藝。這也為兒童在成人之後的自力更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猶太人的技能教育,以及猶太人的成就裡,我們可以做出這種結論:沒有職業技能的教育,是高高在上、無可企及的教育,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教育,是走火入魔的教育。
六、強調獨立獲取知識的教育(即自學)
猶太人認為,學校教育並非萬能,許多需要掌握的知識,在學校中學不到。為了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每個人無論其年齡大小都應該有自學的能力,具有獨立獲取知識的技能。
諾 貝爾獎獲得者、美籍猶太人赫伯特·布朗說:「我的祖父常告訴我,為什麼今天與其他日子不同呢?他總是讓我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找出理由,然後讓我自己知道為 什麼。我的整個童年時代,父母都鼓勵我提出疑問,從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情,而是一切都求之於理。我以為,這一點是猶太人的教育比其他人略勝一籌 的地方。」布郎的這句話,可謂一針見雪的描述出了「猶太教育」的優越性。
當代德國猶太問題專家沃爾特·拉克,在他的《猶太復國主義史》一書中,對「猶太人」做了一段概括:
「比 當代出現在政治舞台上意義更為重大的是他們在文化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大量猶太人進入中學和大學學習,幾年之後猶太人在這些學校學生中所佔的比例遠遠超 過了他們在總人口所佔的比例。在一百個信基督教德國男孩中只有三人讀大學預科;中等學校是上大學的晉身之階,在一百個猶太教子中卻有二十六人在這些學校求 學。這種情況必然會導致大批猶太青年畢業後從事自由職業。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普魯士每四個律師、六個內科醫生中就有一個猶太人;在大的中心區像柏林和維也納 百分比更高。1850年以前幾乎沒有猶太人在科學上獲得什麼名望和地位。這時從那些叫賣小販和街頭零售商的子孫中出現了眾多光彩奪目的人物。他們是化學家 和物理學家、數學家和醫生。他們的名字用金色的字母印在科學編年史上。有些人,例如細菌學家保羅·埃爾利希,幾乎很快就取得了成功。其他人,像弗洛伊德和 愛因斯坦,他們的成就意味著在科學思想上的一大革命,它的意義需要在許多年以後方能為人所認識。即使是反猶主義者在不心甘情願的情況下也不得不承認,猶太 人在居民中所佔的比例雖小,但他們所作的貢獻是極大的。從19世紀開始,他們以表現出對新聞事業和戲劇藝術的特殊喜愛,後來他們又出現在以前被認為是絕對 的「非猶太人所有」的職業領域內。埃米爾·拉特瑙成了德國電器工業的先驅之一;埃爾貝特·巴林是德國最偉大的畫家;而德國音樂如果沒有猶太人的作用簡直是 難以想像」。
拉克的這段話,是迄今為止對猶太人的最好的概括。
猶太,一個偉大的民族;猶太教育,一種偉大的教育!
2. 西歐中世紀的教育
西歐中世紀教育,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4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前的教育。在整個中世紀,教會學校是佔主導地位的教育機構,與教會學校並存的主要是世俗教育。中世紀的教育主要包括基督教教育和世俗教育。
一、基督教教育
修道院學校,是中世紀最典型的教會教育機構。教育目的,強調宗教信仰的培養。教育內容,簡單讀寫算,七藝。教學方法,主要是教師口授和學生背誦、抄寫相結合,實行個別教學,學生的入學時間、學習進度、時間安排因人而異,學校紀律嚴格,體罰盛行。
二、世俗教育
1、宮廷學校
宮廷學校主要培養王公貴族的後代的教育機構,是歐洲主要的世俗教育形式。學習內容有七藝、拉丁語、希臘語。教學方法採用教會學校盛行的問答法。教俗封建者往往兩者合一,具有宗教色彩。
2、騎士教育
騎士教育,一種特殊的教育形式,也是中世紀世俗教育的一種主要形式,以培養當時封建制度中騎士階層的人員為目的。教育目的是培養英勇善戰、忠君敬主的騎士精神和技能。
3、城市學校
城市學校在領導權方面,領導權大多屬於行會和商會。後來被市政當局接管。在內容方面,以讀寫算及商業、手工業為主要內容,且與地方語教學,與拉丁語學校有很大不同。在培養目標方面,主要培養手工業、商業的職業人才,大多為初等學校,具有一定職業訓練性質。
4、中世紀大學
中世紀大學一般有一名或數名在某一領域有聲望的學者和他的追隨者自行組織起來,形成類似行會團體進行教學和知識交易。目的是進行職業訓練,培養社會所需要的職業人才。
中世紀教育思想的歷史地位:
中世紀教育留下大量遺產;形成一個廣泛的學校系統,包括修道院學校、主教學校、教區學校、中世紀大學等,形成嚴格的教育制度;從教育思想來看,強調德育,對對德育有大量的見解。。其次關於教育問題的見解包含一些合理因素,最後,經院有訓練思維,為理性打開道路。
3. 世界上最聰明的猶太人,教育孩子的哪幾個成功秘訣
世界上最聰明的猶太人,教育孩子的哪幾個成功秘訣?
1.激勵孩子提出問題和學會思考
學會思考是營造一切優秀品格的前提。猶太人覺得獨立思想才算是家庭教育方面佔有第一位的物品。猶太人的孩子,在4歲那年就可以開始徹底的探索個人行為,父母會告知孩子,世界上沒有所說肯定正確答案,不要總局限於一個念頭。
4. 「在家上學」,可以不去學校上學嗎王財貴教授答
「在家上學」,可以不去學校上學嗎? 答遂昌王財貴經典學校老師問(三) 年輕女老師問: 有好多家長,我也會跟他們講這個讀經教育,讓他們孩子讀經,但是好多家長,即使是有一定的家庭教育意識的,他還是會有一個問題,就是孩子讀經讀到最後,他還是希望有最終的一個結局。那現在,好像我們自己都明白,在這里讀經至少孩子的人性得到一種長養,但是很多家長確實需要一種外在的什麼東西,他好像沒有一個看得到的目標? 王財貴教授答: 這是可以解決的,至少是可以說明的。我在台灣從2000年,到現在已經十一年了。從十一年前,我就在台灣開始推廣在家自學,就是不上學,義務教育不去上。在家自學的觀念只適合面對義務教育,因為義務教育就是國家規定這是你的受教育的義務,不是權利而已,其實受教育是人的權利,現在把受教育變成是一種義務,這是一種政治的操作,這不是最正常的,好了吶,那現在全世界都這樣,有義務教育,基礎教育是義務教育,義務的話意思是,家長一定要送孩子在某個時間之內,上國家的學,本來是六年現在變成九年,九年義務,西方國家十二年,但到了第九年的時候大概就沒有那麼嚴格,最嚴格的是前六年,六歲到十二歲,這一段最嚴格。 那後來,台灣就從2008年,有一個法規,就是可以申請「在家自學」,那就可以不去上義務的學校,但要申請,那不去上義務學校,叫在家自學,就是在家教育。這是從美國學來的,美國叫「Home Schooling」,家庭學校,在家教育的意思,這個Schooling不是翻譯成「學習」的意思,翻譯成教育啦,就是家庭教育,在家教育,台灣稱為「在家自學」。那在家自學就會有兩種情況產生,一種是家庭自己教,一個是有另外的學校,不同於體制的學校的教學。政府兩種都有規范,你怎麼家庭做,怎麼開一個實驗的學校,實驗就是不同於體制的學校,都有。那我從2000年,在台灣就鼓吹在家自學,那在家自學,順便就鼓吹私塾,這樣子,所以我提倡私塾是第十一年。那這個,我們這個學校,他的底子是來自於萊州,這個萊州,趙老師辦學是從九年前,等於是2002年,2003年,到現在九年嘛,所以等於是我在台灣推動的很快的不久,趙老師就開始在這里辦,開始辦在家自學,學校型的在家自學。那麼還沒有申請學校的資質叫私塾,已經申請學校的資質叫做讀經學校,所以變成是家庭自我教育,私塾教育,讀經學校教育,就這三類。那既然是在家自學,學籍,在台灣是有學籍的,我申請之日,我的學籍掛在學校,我只在家教,教幾年,我再回學校,這叫接軌。 那如果是私塾呢?就是根本不理這個,不必申請,不申請了,反正我就自己處理,在台灣,在台灣是這樣,有人說,我的孩子想要讀經全天讀經怎麼辦?我說,你就申請在家自學,那有些地方不好申請,因為各縣市的情況不一樣,有的不好申請,說如果申請不通過怎麼辦?我說,通過就在家自學,不通過那你就請假,怎麼請假?每個禮拜請五天假就可以了,就請假啊,那請假不準怎麼辦?請假不準我就不去上學啊,那不上學怎麼辦?不上學他也沒有什麼辦法,除非他派警察來抓,抓人,所以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發現警察來抓人的現象,但是學校,學校老師主任校長來騷擾倒是有的,常打電話來,你孩子趕快來上學!要不然給你報什麼,報輟學,報輟學學生,輟學學生是要抓去一個什麼學校,一個專門管那個逃學的學生的學校,那家長就很緊張,要麼就罰錢,到現在為止還沒有過,因為有些家長受到這種壓迫,騷擾,就頂不住了,於是就上學去了。 在大陸是沒有這個在家自學法規,有一陣子,上海孟母堂周應之老師,他說,他要來爭取這個法規,要像台灣一樣,有一個可以申請在家自學的辦法,我說你千萬不要去,你如果要去申請這個法規的話,就跟台灣一樣,你要去申請的話,家長就要寫很多的案子,然後交上去,交上去了以後,然後一大堆人,一大堆人所謂學者,教育官員教育領導來審查,那麼審查有時候是不客氣的,台北最客氣,其他縣市有些不客氣,他來指導你,他什麼東西都不懂,他要指導你。那它替人家的孩子煩惱很多,那人家家長,家長已經知道怎麼管孩子,他還要來指導他教他,等等。不管它啦。那如果這樣的話,將來你如果要成私塾,像台灣,你如果成學校,也要申請,他來檢查,你怎麼安排,那就麻煩,所以我說,你千萬不要申請,為什麼不要申請呢?因為,因為我們做的事情不是壞事,而且教育的領導他都知道這是好事,那這樣子,你也不必要去告訴他說,我要開一個私塾了,你去找他麻煩!他要答應你又不行,他不答應你又良心不安,所以你不是找他麻煩嗎?所以就這樣照做。那台灣也是,不去,不去就不去吧,那這個也是不合法規,但是你要知道,他不是不合法律,更不是不合憲法。 憲法是,不是賦予,而是保障家長的教育權,所以家長是孩子的第一個教育權的保有者,不是政府啊,不是學校啊,你要知道,所以家長有教育權,有自由選擇教育的權利,這是憲法保障的。但是國家下來訂定法律,不談這一套,因為法律是對道德不道德做規范的;然後是法規,法規和法律不一樣啊,這一些規則規條,為了行政,比如說教育,為了教育的行政,為了推行教育,他有一些規則,而有關這個義務,你的孩子必須受基礎教育,這一種的規定,他不管道德不道德,你不可以說一個家長不把孩子送去學校就不道德嘛,懂嗎?你不可以這樣講嘛,但是一個人殺人放火就不道德嘛,你可以這樣講,對不對?所以沒有讓孩子去上學不是殺人放火這樣子的事情,所以他是法規,是國家推行某一種政策,他必須有的一種手續,懂嗎?所以有人說,我們怎麼可以不申請,我們不是犯法了嗎?我說你這個叫犯法嗎?犯法的意思就是你不道德啊,你只是不合法規,那不合法規是什麼意思呢?這個法律所規定的是永恆的,比如說,損人利己它是不道德的,這是從古代損人利己就不道德,要處罰,懂嗎?到了現在,到了將來,損人利己都要受處罰,懂嗎?這叫法律,法律規定。至於法規,有沒有人說孔子小時候怎麼,跟著他媽媽織布時在那裡讀書,這個沒有上學,處罰!沒有這樣子啊,孔子沒有上學啊,懂嗎?子貢上學也不是像現在這樣,當當當上課了,趕快上課,當當當下課了趕快下課,沒有這樣子啊。孔子周遊列國,帶著學生到處走,那還了得?那魯國政府不是要干涉嗎?沒有的,懂嗎?(大家鼓掌) 李寧老師你以前當這個體制學校的老師還是當主任還是校長?你想想,你若帶著學生出走十二年,這個,政府不管?笑話!(李寧老師:我們那個學校,只要出校只要超過五小時,要被教育局立案)。所以現在就不能出現孔子!呵呵呵(大家笑),所以這叫法規,懂嗎?這不是永恆的,知道嗎?這只是近代的,近幾十年來國家的規定,為了推行教育的規定,以前不是這樣,將來可能也不是這樣,懂嗎?所以這個要分清楚啊。這個家長的頭腦很大,所以我跟他說你不要煩惱,你並沒有違背道德,你只是為了孩子好,就是你所選擇的教育的方法不一樣,不是嗎?沒錯!所以,就這樣的問題。那,好,你脫離學校了,沒有申請,不管台灣還是大陸,台灣是有這個辦法,我們不要,大陸是沒有這個辦法,沒有這個法,法規,沒有法規,那就沒有法規可循,所以這個體制的學籍就沒有,那學籍沒有就沒有畢業證書,那大家就煩惱,那怎麼辦呢?因為每個人都還是,那家長還是在這個社會的運轉的習性當中,他已經有這個固定的認定,認為一個孩子一定要小學,中學,大學,這樣子走上來,這才叫受教育。這些都是一種思想的框框,框限,思想的限制,他的心靈並不廣大,乃至於他的眼光也沒有開放,他也不知道世界走到什麼地步,本來教育是什麼意思,他都不懂,蘇格拉底他沒有開學校啊,懂嗎? 那,我們又懂得教育的本質,我們現在所做的合符教育的本質,那我們就應該安心。但是家長又不能,又不能脫離這個社會的鎖鏈,這個機器的運轉,他不能脫離。所以他煩惱,那這個煩惱,我們也應該通人情,替他解決,其實可以不解決的,但是呢如果不解決它呢,不解決家長的煩惱,我們所能教的學生就比較有限,都一些有高智慧的家長,懂嗎?我可以不要啊,我可以不要學籍,懂嗎?但是一般群眾,群眾都是盲目的,盲目,盲從。所以對一般群眾,他就不能來,不能來不是一般群眾受限制受傷害,是他的孩子受傷害,懂嗎?我們是顧慮到這個孩子,所以,要給家長安心。所以我們也就要想一些辦法給家長安心,這叫接軌。 那剛才說在台灣我要推動這個「在家自學」,我就有一本小小的冊子,叫《在家自學手冊》,是《讀經在家自學手冊》,其實就從台灣開始推動「在家自學」,去催促台灣政府設立「在家自學」法規的,是兩種團體,一種是基督教徒,就洋教,基督教,他們資訊比較發達,既然歐美,尤其美國,很多人在家自學,那美國在家自學又有兩種,第一種,是宗教虔誠的家庭,他認為在學校裡面孩子敗壞,不能夠遵守基督的教導,懂嗎?所以他們要自己教,這一種;第二種呢,是一些知識比較開放的人,他要讓孩子學得更多,所以他認為學校教得太少,這種,所以,兩種。那麼在台灣,是教徒基督教徒,他么也是希望孩子受到基督的教育,所以他們也警覺到,我的孩子不要上學,第二種也跟美國差不多,但是大部分都是科學人士,學理工的,他們認為要趕快把孩子培養成博學多聞,這樣子,有兩種。 那麼這兩種去爭取政府公布這個法令,我認為這個法規很適合讀經界,所以我就寫了,編了一本《在家自學手冊》,《讀經在家自學手冊》,專門發給讀經界,我也開這個「在家自學」的說明會,於是在家自學的人數就往上升,現在全台灣,申請在家自學,通過的,一年大概一千人,這個讀經佔了八百,這大部分都是讀經界,所以他們在家自學的審核的這些人,一些縣市就比較不開放,他們都共同流傳著一個觀念,凡是在家自學的,都不給通過,就這樣,所以有些縣市連一個都不通過,申請幾個都不通過,後來大家都不想申請,有人就是遷戶籍。在台灣遷徙是自由的,你要遷到哪裡去馬上就辦,三分鍾辦好,你要從深證遷到北京,三分鍾給你辦好,深圳人都不用去,我北京有個親戚朋友,寄在他家,人還在這里,那戶籍在那邊,這是可以的,自由嘛。所以遷戶籍,我孩子在這個縣市,我的戶籍在那個縣市,我就在那個縣市辦我的申請,我就去那一個地方申請,申請好了,我回家自己教。那台灣是比較自由。那我的《在家自學手冊》裡面,最近又要新版,重新出版,台灣的基金會就叫我寫一個,寫一個回答,寫一個對家長問題的回答,其中就有這個回答,「在家自學如何與體制接軌」,這個解答,我現在寫了一半,其實這個也很簡單啦,假如是你們有這個問題,我現在把這篇文章寫好了,其實很簡單,兩分鍾就看完了,問題就解決了。接軌的路實在太多了,有各種方式,小學接軌,初中接軌,高中接軌,大學接軌,研究所接軌,研究生接軌,那,不接軌,我推的最高一層就是不接軌。所以沒有關系,以後我們老師啊,將來都要養成一個能力,跟家長溝通的能力,有問題可以回答的能力。那這個能力啊,最好是,要自己進修,自己要讀讀書,我有時在教室看到在讀我的文章,那多讀就會具備這種能力。我們學校有印《文集》是不是?王財貴什麼文集?那個《文集》大部分還是講哲學比較多,至於講讀經,尤其是解決這個實際的問題,還是要看《網路回答集》,有沒有啊?你們也有啊,你們有沒有《網路回答集》?兩冊很大的,那裡面都有,你就去尋找,雖然我不是把它寫成整套,但是偶爾會,多多少少都有回答。 年輕女老師問:對,他是這樣,這個家長他也明白讀經教育的好處,然後呢,他就是說是,或許他有這種打算,讓這個孩子從小讀到二十歲,但是讀到二十歲,他終究有一個最後的,他讀完之後,有的是去書院,沒有去書院的這些,他後邊的路是? 王財貴教授答:對啊,我就講啊,去讀研究生!去讀博士啊,自考,自考大學,他如果想走體制的路,你就讀研究生,讀到博士啊,博士是最高的嘛,讀到博士,你如果以博士的身份出現,沒有人會問你,你小學讀哪裡?你居然沒有讀過小學,不可以,(大家笑)。讀到博士就好了,讀到博士就不必讀小學。 社會的,所有的問題我們都要接受,都要替他想辦法,因為有些人是沒有時間,或是沒有力氣想辦法的,所以我們要替他想辦法,其實講了講了他也就,其實他也不是不了解,他故意裝作不了解,一直瞎煩惱,這樣子,其實他也知道,所以我們還是要再安慰他,說沒關系的。那其實他的孩子,如果他的孩子能夠真正從三五歲讀到二十歲,他還煩惱沒地方去嗎?!有些人就是說我就不願意讀碩士博士,你就是博士給我也不需要,有些人就有這個志氣,所以那個孩子可能就這樣,懂嗎?那所以,家長到那也就可以放心了,所以家長這樣子瞎操心,孩子還只,孩子還小,有的說,我的孩子將來接軌怎麼辦?我說你孩子幾歲啊?我家孩子剛出生兩個月(大家笑),我說才兩個月,你煩惱這個問題做什麼?真是的!呵呵呵。 所以教育最重要的職責,最重要的這個功效,就是我常講,就是提升一個人的學習能力與興趣,就這樣。那這個學習,如果你要擴大來講當然更多啦,進德修業都要學習嘛,德業都要學習,現在我們講學習,一般家長一聽起來,功課好,當然這個也算,也可以啦,安慰家長嘛,你功課好也不錯了嘛,你功課好的能力很強,功課就好;就是你學習的能力強,而且有興趣,往往學習能力強的孩子他就有興趣,懂嗎?所以總收歸為學習興趣,所以所有的功課要好,應試成績要好,最重要的就是學習能力與興趣,而能力與興趣又收歸為能力,所以提升一個人的能力是教育的最基本的職責,而如何提升一個人的能力,我們就明明看得很清楚嘛,也就是讀經嘛。你不讀經你用別的方式也可以,但是總不如讀經來得快速,還有這個影響的深遠,還有他的效能的廣大,因為你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好像只有提升他的學習能力,很不容易提升他的品德智慧,而讀經不只是提升他的學習能力,就是聰明,一般說的學習能力,他的學習是廣泛的,他的學習效能是廣泛的,就包括所謂的進德跟修業。所以德性如何提升是很難的,知識提升是可以檢查的,也可以用方法的,德性是檢查不出來的,也沒有固定方法的,你只有熏陶熏陶熏陶,用什麼熏陶啊,是用有德性智慧內涵的文章熏陶他,就是如此,而且要深深地埋藏在他的心中,讓它日漸地去發酵,只有這個辦法啦,所以我們讀經的辦法已經是全天下最合乎教育的原理,最合乎人性的辦法,你再也找不出別的辦法了嘛。 那一般的家長就是一個蘿卜一個坑,我的孩子功課要好,趕快做功課,我說多少的學子,一百年來多少的學生已經很努力埋頭做功課了,功課還是不好,你的孩子會很特別嗎?我問你,每一個家長的孩子,孩子一出生,天天看到孩子就無窮的希望,這個希望呢,順著孩子越長大,這個希望越破滅,就這樣,人生就這樣過一輩子。他為什麼不老早想,我如何盡這個孩子的本性,各盡,盡其性嘛,盡其性而後能盡人之性,盡人之性而能盡天地之性,盡天地之性而能贊天地之化育嘛。我們應該想如何能盡孩子的本性,而不是只有一個空乏的,這個空乏的期待,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將來一定怎麼樣,一定怎麼樣,這個已經失敗一百年的,哎這個,哎這種,這種實驗,你就不必再參與了。 所以說我們教他讀經是合乎教育的本質,這個我們把道理說清楚,我們一直在說這個道理,讓家長清楚了,一個人的人性開發了,那他要走什麼路都很容易,你要走應試,應試也很容易,應試就接軌了嘛;那不走應試不接軌,他自己成才。所以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成才,所以只要成才,不管有沒有文憑,不管接軌不接軌,我們達到教育的目的。但是這樣認識的人不多,所以還是要理想現實兼備,讓他有,讓他有畢業證書;要有畢業證書很簡單,功課要好,功課要好很簡單,聰明用功就好了,你不聰明你永遠沒有好的文憑嘛,懂嗎?你不用功你也沒有文憑嘛,那要讓一個人聰明用功,不是讓他趕快做很多功課,所以,要功課好不是努力做功課,這是我的名言,要它功課好就讓他聰明又用功,用聰明用功來代替努力做功課,那要聰明用功你有辦法的,什麼辦法,就是讀經!
5. 洛克的家庭教育思想是什麼
洛克認為,父母教育子女的權力來自於父母撫養子女的義務,他們有義務要在兒童沒有長成的期間管教他們」。進而,洛克認為,父母權力也是一種工具性權力:「兒女所需要的和父母應該做的,是培養兒女的心智並管理他們還在無知的未成年期間的行動,直到理性取而代之並解除他們的辛苦為止。」
洛克在教育子女時,又重新強調了父母的權威,是因為洛克潛在的承認,孩子也是一個充滿了各種慾望且缺乏理性的個體,如果沒有父母的權威當做節制和教育的工具,孩子無法成長為一個有理性且能遵守自然法則的自由社會的合格公民。
洛克並不認為父母的權威是無限的
他認為父母的權力也是一種工具性權力,而非目的性權力,旨在培養孩子的理性與德行,除此之外無其他目的。洛克在《政府論下》中認為:「但是能有什麼理由把父母對子女的這種管教責任引申成為父親的一種絕對的、專橫的統轄權呢。
他的權力至多隻能採用他認為最有效的管教方式……應該尊崇、敬禮、感恩和幫助是一回事;要求絕對的服從和屈從是另一回事。」也就是說,家人之間的情是情,理是理;父母有教育子女的權力,但是這並不能成為父母要求子女絕對服從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