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如何搞好學前教育
擴展閱讀
英語每日一知識 2024-12-05 02:18:28

如何搞好學前教育

發布時間: 2024-12-04 13:09:17

㈠ 如何做好孩子的學前教育

家長應該怎樣做好孩子的學前教育

1、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1)為什麼要重視培養習慣?

幼兒時期是培養好習慣的關鍵時期,當幾十位諾貝爾獎得主聚會之時,記者問一位榮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請問您在哪所大學學到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這位科學家平靜地說:「在幼兒園。」「在幼兒園學到什麼?」「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大自然。」
這位科學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明了地講明了兒時養成良好習慣對人一生具有決定性意義。
專家研究表明,3-12歲是人形成良好行為的關鍵期,12歲以後,孩子已逐漸形成許多習慣,新習慣要想紮下根來就難多了。現在的一些家長非常看重學習成績,千方百計地培養孩子的外語、美術、音樂等多方面的能力,而忽視習慣的培養,這恐怕是我們現在一些家長最大的誤區。
(2)要培養孩子的什麼習慣?
1、文明語言習慣—從禮貌用語做起。高爾基說過:「語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做為一名現代家長,在孩子的教養過程中,應注意從孩子的呀呀學語階段,就注意教育他學會禮貌用語。比如正確地稱呼大人,說「謝謝、請、對不起」等禮貌用語。還有一種情況,孩子說話雖然不帶臟字,但說話的態度不好,語氣急躁甚至嚴厲。這也是不好的習慣。試想,一個人語言文明、卻舉止粗野,或者舉止得體,卻出口不遜,這都是不和諧的。因此,家長在教養過程中要讓孩子學會說話和氣、舉止文雅、活潑大方、形成待人誠懇、落落大方的良好習慣。

2、集體意識—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行為習慣。人是社會性的。孩子在一歲之後,越來越有了對夥伴兒的需求。但是對每一個孩子來說,如何與夥伴相處,還是他們亟需學習的一門學問。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在早期教育中引導孩子與夥伴兒交往。要經常帶孩子走出家門,接觸外部世界,要讓孩子有集體榮譽感,鼓勵孩子幫助別人,或為集體做事情。盡管有時,孩子所做的「幫忙」可能在大人眼中有些可笑,但切忌打擊孩子的熱情。

3、勞動習慣—讓孩子從自己穿衣做起。現在獨生子女家庭占絕大多數。現代父母在孩子的教養上,常常會過度保護或生活中處處代勞。在這種教養方式下,孩子可能會失去自己動手的機會,進而失去辦事靠自己的意識。勞動習慣,同樣是應該培養的行為習慣。像孩子要自己穿衣、穿鞋、幫忙疊衣物、收玩具。但由於他們年紀小,勞動能力有限,在有些家長看來無異於幫倒忙。有些家長就喜歡自己代替,把一切打理得干凈利索。天長日久,就像俗話說的:父母能幹,兒女嬌痴。孩子失去了學習和參與的機會,理所當然地認為這些就該由家長做。漸漸產生了依賴性。現在有的小學生甚至中學生都不做一點自我服務性勞動,認為「我的任務是學習」,進而不愛惜勞動成果;還有一些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極差,離開家長就吃不好、穿不好,這都是早期沒有養成良好習慣的結果。值得一提的是,學前班有許多的家長或爺爺、奶奶給孩子送午餐喂著孩子吃,這很不好,您連孩子吃飯的習慣都沒有培養,您還會培養孩子什麼習慣呢?

4、衛生習慣—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環。現代家庭對子女衛生習慣的培養重在兩個方面,一是健康的飲食習慣,一是良好的作息習慣。應該注意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按時進餐,不暴飲暴餐,少吃零食,不偏食。尤其是要注意從小培養孩子健康的飲食觀,讓孩子從小形成飲食有節、均衡營養的好習慣。良好的飲食習慣,將伴隨孩子一生。作息時間混亂是現代人生活的誤區,這一點,孩子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現在的小孩從嬰幼兒階段就開始接觸電視、電腦,到了幼兒期,沉湎於電視、電腦的機會更多。有些小孩子從3歲開始就接觸電腦;有的孩子精力充沛,周末、節假日甚至隨著父母的生活節奏晚睡晚起,這種做法會使孩子的身心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我們學校設置了門房,主要是為了給學生營造好的學習環境,可是很多家長不能遵守門房的管理,沒有到下課的時間強行進入校園,站在教室的走廊上,您這樣做會不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您自己都不能遵守學校的作息時間,怎麼能教育孩子遵守學校的作息時間?明年我們將不會讓一個非學校人員進入校園。

5、學習習慣—讓孩子受益一生。為人父母者,在孩子幼年階段,不僅要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更要注意激發孩子愛學習、愛看書的興趣,這對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極為有益。據美國教育專家表明,如果在學前階段,孩子的學習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發展,那麼孩子將來入學後很可能就會學習能力低下,跟不上學校學習的進度。

當然還有許多習慣,家長可以看一看幼兒教育的書籍,根據自己的孩子情況確定訓練內容。
(3)怎樣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習慣的培養是從單個的行為訓練開始的。具體要求分三步:首先讓他會做,然後讓他堅持做,最後是一直做。
如:想讓孩子養成做家務的習慣,可以先讓他看掃地,然後告訴他怎樣掃,再讓他學著掃,學會以後,每天都想辦法安排他掃一次(既使地面不臟),每次掃完都激勵一番,不想掃時,就監督著讓他掃,一兩個星期過去了,他也就習慣了,他會認為掃地是他應該做的,只要讓他做,他不但會做,而且會做得很好。
2、保護孩子的好奇心、自尊心。

首先,要保護孩子自然流露的好奇心。對他們的提問、質疑、探索,甚至不同意見給以支持和鼓勵,為孩子表現好奇心和滿足好奇心提供機會。

比如孩子們會經常提出一些令人捧腹或瞠目的傻問題,為什麼月亮晚上不睡覺?公雞為什麼不下蛋?男孩和女孩為什麼不上同一個廁所?……面對這些問題,如果家長不置可否,甚至取笑孩子,那麼孩子會感到自己不該提這些問題,否則會顯得自己很傻,慢慢的孩子會將這些「傻問題」都埋藏在心裡,為了不犯傻,即使遇到自己不知道的問題也憋著不問,這樣就抹殺了孩子的好奇心。

其次,家長要用榜樣來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家長要從自己做起,對周圍的事物自己首先要有極大的興趣,不要在孩子面前裝著無所不知的樣子,對自己不懂的問題要積極與孩子一起探究,這樣孩子會在家長的熏陶下對周圍的事物保持強烈的好奇心。還可以通過講科學家的故事來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再次,要通過適當的方式(如提問、追問等),引導孩子的好奇心,。家長和孩子可以相互提問題,這樣可以迫使雙方去不斷地閱讀書籍,眼界不斷擴大,知識不斷豐富,這種方式可以很好地滿足孩子的求知慾,並從中獲得巨大的樂趣。

3、學會與孩子交流。

(1)理解尊重孩子。被尊重被關愛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當一個人覺得被理解、被尊重的時候,他的內心是溫暖的、安全的、放鬆的,沒有疑慮、沒有孤獨感。因此,「理解、尊重孩子」能夠有效地拉近你與子女之間的心理距離,縮小「代溝」。(2)把自己的真實感情告訴孩子。家長在與孩子說話時,准確地向孩子傳達出內心的想法、願望,使孩子能夠感覺到父母「批評」、「教育」中所包含的關愛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這可以減少由於父母「言辭不妥」而引發孩子的抵觸情緒。(3)學會擁抱,學會耳語。《父母必讀》第5期上有一篇文章,題目是《你擁抱過嗎,耳語過嗎?》,文章說:在擁抱中,人可以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是一種全身心的休息。焦躁的情緒可由此緩解或平息。人在情緒平靜、心理穩定時是最理智的。耳語要比正常音量的表達更令人信服,更容易打動人。因為僅就耳語的姿態而言,就已經表明兩人之間的一種特殊的親密關系了(4)學會傾聽。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非常重要,但在這種溝通中,我們做家長的還要注意一點就是:少說多聽。

4、加強家 校聯系

家長是溝通學校、老師和孩子之間的橋梁

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學校和家庭是一對不可分離的教育者,學校教育需要家長的支持,家庭教育需要學校給予科學的指導。

(1)家長與老師的交流要及時、主動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整天在學校,學校和老師對家長有什麼要求和意見,孩子回來說說就可以了。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和片面的。老師不可能針對每一個學生的情況與每一位家長進行很好的交流。而學生自身的傳達作用是不到位的。因此,家長必須充分、切實地認識到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結合的重要性,經常及時、主動地和老師聯系,與孩子對話,以便一方面把孩子在家裡的情況和對老師教育、教學的意見反饋給老師,同時配合老師,共同做好對孩子的教育工作。

(2)誠懇虛心地聽取孩子的在校表現,中肯坦誠地反映孩子的在家表現。找老師交流情況,要尊重老師,要誠懇、謙遜。具體來說,首先要虛心地聽取孩子在校的表現,不僅要能聽得進老師對孩子的表揚,還要能聽得進老師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諱疾忌醫,護孩子的短。同時,如果需要,還應中肯坦誠地把孩子在家的表現如實地向老師反映,既不掩飾孩子的缺點,也不要隱瞞孩子的長處,盡量讓老師對你的孩子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3)既要充分聽取老師的意見,也要適當堅持自己的正確判斷

家長每次和老師談話,事先都應該確定好交流的主要話題和要了解的主要方面,考慮好自己的處理意見和解決方法,以便交流時能有明確的目標,節省時間,取得最好的交流效果。同老師交流,家長既要充分聽取老師的意見,也要適當堅持自己的正確判斷。不能把「配合老師工作」簡單地理解成「老師怎麼說,家長怎麼做」。家長若發現老師掌握的情況有偏差或解決的辦法不能奏效時,也可以開誠布公地同老師交換意見。

(4)用多方式與老師交流。

家長同老師交流,考慮到老師工作繁忙,也不一定每次都要到學校面談,我們還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電話、簡訊、互聯網,建立起學校與家庭、老師與家長密切溝通的平台。有些話當面不好說的,藉助於這些平台也許可以更冷靜更有效地解決問題,從而更好地達到交流的目的。

總之,為了一切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為了孩子。讓我們攜手共同努力吧!!!

㈡ 如何教好幼兒學前教育

孩子,是我們的情感寄託,也是祖國的未來。一個孩子長大後能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才,多半取決於孩子在學前所接受的教育。由此可見,學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那麼我們該怎樣做好孩子的學前教育呢?

一、抓好課程改革,注重實踐教學

學前教育專業調整了課程設置及學時安排,根據需要增減教學內容,在合理開設文化理論課的同時,注重加強專業技能課教學力度。同時,實施分班分組教學,強化專業技能驗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專業技能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以後進入社會的立業之本。

學校根據驗收要求,對學前教育專業的琴法、舞蹈、聲樂、試唱、普通話等科目進行了技能考核驗收,調動了學生學習專業技能的積極性,促進了專業課的教學。學前教育專業在搞好專業技能教育的基礎上,要注意擬訂好學期、學年和整個3年時間內系統的見習內容和目標要求,使專業知識與專業理論同幼兒園的教學實踐保持緊密的聯系,改變過去教學與實踐脫節的現象。學校要有計劃地組織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到本地區的學前教育機構進行一定時間的見習和實習,並與所在幼兒園共同研究制定實習、見習計劃,完善教學實習方法,為學生配好實習、見習指導老師。在學生具體代班時,學生在幼兒園能得到本專業教師和幼兒園教師的共同指導,加快幼師學生下去學習新知識、吸收新經驗,從而促進學生專業技能的提升。

二、改進學習機制,提高學生素質

要培養適應現代幼教需要的幼師學生,必須培養學生具備綜合性的專業技能。學生的綜合技能提高程度和學習效果的好壞最終要受到實踐的檢驗,因此,教師要注意研究學生的學習機制,了解學生怎樣學習,然後結合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機制,採取相應的教學策略和方法。

學生在校期間,其學習方法、習慣、興趣以及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直接關繫到學生能否順利掌握該專業的技能,能否滿足今後從事現代幼兒教育的需要。因此,教師要堅持創新思維,注意吸收和借鑒不同的教育教學方法,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藝術。只有把靈活的教學形式、豐富的教學內容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給學生的學習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才能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幼兒教育人才。

三、改善育人環境,提高學生發展水平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畢業後從事的是幼兒教師這一神聖職業,學生的獨立自主和管理能力必須達到較高的水平,才能適應今後工作的需要。所以,專業教師在學校必須注重改善育人環境,提高學生發展水平。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加強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能力。因此,教師除了對學生的專業學習進行指導以外,還應盡力為每人創造一種寬松、和諧、具有管理意識和競爭意識的育人環境。在專業內,可以以班級為單位,在班級內可以以小組為單位,讓各班或者各小組成員輪流組織參與各種校內外的競賽和專業技能活動。比如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參加歌詠比賽、手工製作比賽、普通話比賽、舞蹈比賽、繪畫書法比賽等等活動。這些比賽活動,學生喜聞樂見,充當著主人翁的角色,樂意參與活動的組織和管理。教師在其中起指導的作用,學生起主體作用,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積極的發揮。這樣有利於學生施展才華、鍛煉技能,使每個學生獲得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識和經驗,從而有助於提高學生的發展水平。

四、建全考核評價體系,把好學生質量關

考核評價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考核評價體系包含諸多方面,如文化知識考評、專業理論考評、專業技能考評等等。同時,結合學生畢業就業的實際需要,還必須對學生的應用能力作一個評價,從而確定學生的實際水平,有針對性地做好學生綜合評價。學生應用能力評價可以包括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評和社會適應性能力的考評。在上述考核評價的基礎上,要對學生的政治思想、工作責任心、協作精神做出整體的概括性總結,最後形成總結性評價,集中比較、排隊、審核,為科學地考核評價學生提供可靠的依據。

學前教育專業根據現代幼教對學生的實際需要和幼兒教育事業發展的客觀要求,對學生畢業的綜合考評實施靈活的管理體制,建立了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學前教育專業對畢業生實行了「四證換一證」制度,即學生必須先獲得思想品德合格證、文化成績合格證、專業技能合格證、職業資格證,然後才能獲得畢業證。這種考核評價機制的健全和完善保證了學生的質量,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與幼兒教師的自然銜接起了保障作用。


㈢ 淺談如何做好幼兒園學前教育活動

數學是學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幼兒期重要的學習內容。數學以其自身知識的邏輯性和抽象性的特點成為促進幼兒發展、尤其是邏輯思維發展的有效工具。那麼如何做好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呢?

一、激勵幼兒學數學的興趣,培養創新思維

當前在幼兒園大班數學教育過程中普遍存在著:老師講,幼兒聽,老師問,幼兒答,老師演示,幼兒看的「灌輸式」的教學。教師只為了傳授知識而傳授,幼兒只為了學知識而學的現象,忽視諸如思維能力的發展、數學興趣的培養等其它目標。所有這些弊端,都會遏制幼兒的創造性發揮和發展。因此,在數學教育中,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多採用一些幼兒喜愛的、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如游戲法、情景教學法、比較法、操作法等等,把幼兒思維活動的定向訓練,轉變為多向性、變通性,讓幼兒學得主動一些,活潑一些,使幼兒的創造性得到培養。首先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恰如其分地出示問題,讓幼兒有「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覺,問題難易應適度,可以激發幼兒的認知矛盾,引起認知沖突,引發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慾,幼兒有了興趣,就會積極思維,並提出新的質疑,自覺地去解決,從而培養了創新思維的能力。其次,幼兒期的孩子可以說是個個好奇、好聞、好探索,他們生機勃勃,精力充沛、不知疲倦的探索周圍世界。他們什麼都想知道、他們的問題沒完沒了,幼兒天生就有調查和探索的本能,探索是兒童的本能沖動,好奇、好問、好探索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特點,但如果在學習數學活動的過程中屢試屢敗,就會對學習失去信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創造合適的機會使幼兒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對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能力是有必要的。組織一些有利於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活動,如開展幾何圖形設計比賽、邏輯推理故事演說、生活數學游戲活動等,讓他們在活動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與數學的結合點,體會數學給幼兒帶來成功的機會和快樂,進而培養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二、在數學內容的安排上要注意知識的系統性、邏輯性

數學學科知識具有系統性和邏輯性,在內容安排上應遵循數學知識的邏輯和幼兒學習的邏輯順序,體現先易後難,循序漸進、前後聯系的.特點。例如:幼兒認識「數」必須具備一些基本的邏輯觀念。理解數的實際意義是認識數的開始,更是學習加減運算的基礎,而學習數的分合既能幫助幼兒深入理解數的意義,又有助於幼兒學習加減運算。因此我們在安排有關「數」的教育內容時,開始只是給幼兒一些前數學經驗,如對應、排序等活動,讓幼兒獲得學習「數」的心理准備,然後讓幼兒感知數量、理解數的實際意義,引導幼兒認識數序、數與數之間的數量關系。到大班則結合數的分合和加減,幫助幼兒形成初步的數概念。而現在有些幼兒園為迎合家長,急功近利,一開始就訓練幼兒計算技能,忽視了數學基礎及幼兒學習數學的心理准備,違背了數學知識的系統性和幼兒學習數學的心理邏輯,給幼兒學習數學造成困難,扼殺了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這無異於揠苗助長,得不償失。

三、數學教育要重視個體差異

每個幼兒都有其獨特的發展步驟、節奏和特點。在數學教育中個體差異表現得尤為突出。幼兒學習數學的個體差異,不僅表現為思維發展水平上的差異、發展速度上的差異、學習風格上的差異,還表現為能力和經驗上的差異。所以,在數學教育中不僅要「求同」,還應「存異」。例如:設計同一個操作活動,可以設計不同層次、不同難度的活動,為幼兒自由選擇適合自己水平和能力的活動提供條件。同時教師可根據幼兒不同差異給予適當的補充、點撥和啟發。重視個體差異是幼兒教育「以人為本」的直接體現。

四、數學教育的素材要貼近幼兒生活

數學是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來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玩具怎麼歸類、食品怎麼分發、班上有多少小朋友、游戲時怎麼排隊等等。在幼兒的生活中時時能捕捉到數學的影子,幼兒對數學的感知也是建立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在生活中尋找數學教育的素材,有利於幼兒構建連續、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幼兒的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在貼近幼兒生活的數學教育中,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能幫助他們對新知識進行同化和順應,為幼兒學習數學提供廣泛的基礎;在生活中尋找數學教育的素材,有利於幼兒產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例如上述的《超市》活動,孩子在活動中自然而然地接觸到分類、排序、計算等數學的有關問題。活動引領幼兒學習了數學,數學知識促進了幼兒游戲的深入,孩子們因有趣參與探索、因探索體驗成功、因成功的快樂進一步激發探索興趣,這樣的學習就有了一個良性循環;在生活中尋找數學教育的素材,更重要的是有利於幼兒建立數學的應用意識。只有應用於生活的數學教育內容,才能使孩子真正了解數學的價值,學會用數學思維去觀察、分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五、選用操作性的學習方式

幼兒的認識要經過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從低級到高級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在幼兒自主的操作和實踐中實現的。只有在操作中幼兒才會去探索,才能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成為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探索者和開拓者。也只有通過操作探索式的學習,孩子才能長出一雙數學「慧眼」,在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以自己獨特視角和策略去解決問題。這樣,數學才能走出神秘的象牙塔,成為孩子看得見、摸得著數學,成為孩子喜歡的數學!在操作性的學習方式中,首先要創設豐富多彩的數學情景,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例如:設計一個《超市》的活動,幼兒按照不同特性擺放商品(學習歸類),擺放時要注意美觀、方便拿取(學習排序),用多少錢來買什麼東西(學習計算),賣出多少,收了多少錢(學習統計、對應)。其次,不直接提供方法或告知結論,留給孩子嘗試、討論、想像的時間和空間。例如:在學習「數的分合」中,我們不直接教孩子應怎樣分,有多少分法,有什麼規律,而是讓孩子自己做實驗:把吸管往杯中拋,看有多少根落在杯中,有多少落在杯外,做好記錄。然後把杯里杯外的合起來看是不是總數,重新再拋,這樣幼兒通過操作、發現、總結、歸納出「數的分合」規律,在操作探索的學習方式中,幼兒學到的知識才是最牢固的、不容易遺忘的。

幼兒數學教育是幼兒課程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搞好幼兒園的數學教育,需要我們開動腦筋,引領孩子主動去探索、去操作,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讓孩子們感受到數學是有趣的,數學是有用的。

【拓展內容】

幼兒園學前教育宣傳活動總結

為貫徹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積極組織宣傳培訓,深化幼兒園教育改革,努力提升學前教育質量,讓科學育兒知識真正深入幼兒園,走進千家萬戶,做到家喻戶曉,深入人心。我園積極採取措施,大力宣傳國家學前教育政策,幼兒園的保教工作,家庭幼兒教育等有關知識,切實讓廣大家長、幼教工作者走出誤區和困惑。我園具體的工作開展情況匯報如下:

一、成立領導小組,專人負責。

成立以園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副園長、園長助理和工會主席為副組長,全體教師為成員,使宣傳月工作落到實處。

二、運用各種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強化宣傳效果。

1、學園宣傳:

(1)以工會牽頭組織開展《指南》經驗交流活動,分享學習《指南》的體會和教育實踐經驗,全面真實地反映了教師在實施《指南》中存在的困惑與問題,也互相學習到了實施《指南》的有益經驗。在交流探討中對《指南》背景下的幼兒園一日活動組織與實施有了較好的解決思路,拉開了我園進一步貫徹《指南》精神,規范辦學理念的序幕,真正使《指南》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支持幼兒的全面發展。

(2)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於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於教師。為了進一步弘揚師德風范,展現我校教師良好形象,提高師德修養,使學校教育向優質、精品教育發展,5月14日我園推選伍文君、張明麗兩名教師參加安海鎮"我愛幼教,我愛幼兒"主題演講比賽。比賽中,年輕的老師對神聖的教育事業有著無限的渴望和熱愛,他們對教育的意義有著獨特的、深刻的理解,深深體會到所肩負的重任。最終以決對優勢包攬了一等獎,以此,提高了教職工的思想政治和職業道德素質,對進一步加強全體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社會宣傳:

(1)結合"六一"慶祝活動,開展親子游園活動及"端午粽子情"親子競賽活動,藉此機會宣傳有關學前教育政策、方針及科學的育兒觀念,進一步增進家園溝通與理解,擴大廣大群眾對幼兒園工作的知曉度、關注度和參與度,提升幼兒園的知名度,加強社會對《指南》背景下幼兒園教育的理解與認識,加強家園聯系,共同關注孩子成長。

(2)在宣傳月活動期間,利用幼兒園的LED顯示屏顯示宣傳標語,營造宣傳月氛圍;同時利用家園聯系欄、家校通等途徑加大宣傳力度的同時提高宣傳質量,進一步擴大學前教育宣傳月活動在社會中的影響。

3、家長宣傳:

(1)向家長做好宣傳工作,組織各班家長代表參加5月9日舉行的全鎮學前教育宣傳月啟動儀式暨開展家庭教育公益講座,出勤率達95%;明確學籍錄入的重要性,配合學園做好學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學籍錄入,確保學籍信息管理系統數據准確、全面錄入幼兒學籍信息;大班開展"幼小銜接"活動,讓家長明確《指南》指引下幼兒教育的根本,把"提早學識字、學拼音"的教育理念轉化為正確地引導孩子嚮往小學生活,理解孩子的學習特點,把快樂游戲的權利還給孩子,反對"小學化"傾向。

(2)學園開展家長學校講座,宣傳學前教育法規政策,宣傳科學育兒的重要性,為家長答疑解惑,幫助家長學習理解《指南》,提高科學育兒能力;各班開展家長開放日活動,通過反饋表的形式與家長形成良性溝通,使家長深入學園把握《指南》指導下幼兒教育方式與方法,提升廣大家長的育兒信心和能力,自覺抵制各種違反幼兒身心健康的活動。

本次的宣傳月活動,進一步引起了家長和社會對幼兒教育關注和重視,進一步端正了家長和社會對幼兒教育的觀點,進一步引導全社會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防止和糾正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營造了全社會高度關心、重視和理解學前教育的濃厚氛圍,形成了有利於幼兒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讓全社會了解學前教育發展現狀、未來,讓幼兒家長和幼教工作者掌握科學保教知識,讓孩子快樂生活、健康成長。本次宣傳月活動基本達到了預期的宣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