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底層家長如何教育
擴展閱讀
朱令同學如何看孫維 2025-01-09 15:55:15

底層家長如何教育

發布時間: 2024-12-04 12:46:10

① 怎麼教育兒子能讓他有大的出息

作為家長,首先要給孩子樹立正確的觀念。把 社會 主義核心價值觀記在心間,愛國,愛黨,愛人民。出息這兩個字本身就是一種強烈的我執,只會增加孩子的壓力。清潔工,也是平凡而偉大的職業,它的本質是利益 社會 ,文明 社會 。引導孩子多付出,多做有意義的事情就是最大的「出息」。不是把父母的認知強加於孩子,讓孩子必須成為某一領導,某一科學家。而是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格,一視同仁的看待一切,發揮自己的特長,在平凡中成長,在成長中堅強不息

這么虛幻的問題,用一句虛幻的話和一個事實來解析:

讓一個孩子有大的出息的教育方式: 讓他有遠大的理想和志向,以及腳踏實地的執行力,以及對他有近乎盲目的信任感;

註:理想和志向不能脫離常規范疇,你可以精忠報國,但是你不能設定成成為外星人...

這樣就能讓孩子成有大出息的人了? 用一個事實來說話。

我國 歷史 上有兩個半聖人,其一是孔子,其二是王陽明,剩下那半個是:曾國藩,就是那個平了太平天國的傢伙。

曾國藩從小就立志要光宗耀祖,但是他蠢得讓人難以置信:前後考了6次鄉試還勉強合格;

他的迷之自信來自於他的父親,因為他父親也考了N次也沒合格過;

曾的家庭,沒有給予他什麼實質的幫助,他的父親用行動直接告訴他:笨不是罪, 人最重要就是要有遠大的抱負,以及腳踏實地的執行力去完成自己的抱負。

而他的爺爺也是對他極其信任,認定他一定就是那個可以光宗耀祖的人,並不論旁人怎麼說他,爺爺始終囑咐家人必須對曾國藩有所傾斜,要信任曾國藩必然能成才。--在那個年代,老人是家中的絕對權威。

基於這樣的教育背景下,曾國藩一輩子都不是求快的那個人,但也是認定了就決不放棄的人。

同樣的例子,在孔子身上也是如此,孔子學琴的實際大家不知聽過沒有,大體就是孔子作為一代聖賢,天縱之資還不恥下問,學琴極快,但他並不滿足與學會彈琴,而是通過反復練習一首曲調,最終出乎所有人意料地驗證出所學的曲子的作者是誰。

這樣的教育方式,放到現在也仍然為之有效,馬雲、俞敏洪都是考了3次高考才上的大學,當然很多人會說,馬雲成功是因為他有一個好的家庭背景,我只能笑笑不說話--座山吃空的道理不用過多闡述,在當年設置一個目標做網路購物的理想,可笑得讓人發指,但人家就是一步步踏實去幹了;

俞敏洪的家庭也有一定的背景,但是他要是不幹活,不努力,能有如此成就?

不要看到別人優勢的地方,就否決別人的努力,教育孩子同樣如此,不要看到孩子弱勢的地方,就否決孩子的努力。

我是張旭語文,很願意與您一起探討問題的實質!
要想通過教育,讓孩子有大的出息,就應該做好下面四個方面的事情。
首先,要盡量嚴格要求自己,盡量做到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又是陪伴成長的終身老師。一顰一笑,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孩子的行為准則。所以,父母能夠做到嚴格要求自己,讓自己的言行不要過分出格,盡量做到以身作則,是教育好孩子,做個合格父母的必要條件。

「身教勝於言傳」是個口號,我,包括大家是很難在教育孩子上完全做到這一點的。我們總有不能嚴格要求自己的時候,我們總會有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唯免要評論他人的事非,我們還有可能對一些人和事出言不遜,對某些 社會 現象發發牢騷,我們也少不了和親戚朋友喝喝酒,打幾圈麻將……這應該是毋庸置疑的。我們明白:道理是好講的,但實際做起來又是很困難的。誰也不能是聖人,即便是聖人,也有言行不一的時候。

我要說的是, 在教育孩子上,父母的言行要自我控制,不應該在孩子面前說的話,不應該在孩子面前出現的行為,要力爭控制在合情合理的區間。唯有如此,才能讓孩子從父母處學習到的言行規范一些,有利於今後品行的形成,不至於習得一身父母的缺點,成人後也是毛病滿身。我們清楚:缺點比優點容易接受,容易變成行動的多。

有一些家長經常把麻將桌擺在家裡,一個通宵地賭錢。打完麻將後,第二天還要給孩子說:你長大了可不能學爸爸(媽媽)賭錢。這樣能教育孩子不要賭博嗎?逢年過節了,親戚朋友在一起打個麻將,有個彩頭,我相信是不會影響教育孩子不要賭博的。因為我們把個人的行為控制在合情合理的位置上了,孩子也是能接受的。他不可能在我們教育他不要賭博了時,說你為什麼過年的時候和叔叔、姑父們一起賭博呢?

從這個角度說,把自己的言行控制在合情合理的范圍內,就能達到以身作則的要求和目的了。

其次,構築和睦的家庭,給予孩子 健康 成長的家庭環境。

和睦的家庭,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禮品。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生活、成長,是何等地快樂與幸福。父母何愁自己的孩子教育不好呢?

但是生活是油鹽醬醋茶,酸甜苦辣都得有。夫妻之間哪能沒有矛盾呢?舉案齊眉的夫妻不叫夫妻,那是主僕。但問題是,為了教育好孩子,夫妻之間該如何減少矛盾發生的概率,該如何把夫妻之間的問題和矛盾控制在孩子能接受的范圍內呢?從而減輕對孩子造成的沖擊。這就要考驗夫妻的智慧了。

有一些家庭男強女弱,有一些家庭女強男弱。剛結婚的時候,為了爭奪家庭的主導權,暗自較勁,明目爭奪。但是吵幾架,鬧幾回後,就強弱分明了,再通過幾年的磨合,等到開始教育孩子的時候,已經形成家庭定勢了。通常情況下,這樣的家庭比較穩定,出現家庭矛盾時,弱勢的一方總會讓步,強勢的一方也不會聲嘶力竭。所以,這樣的夫妻只要他們目標一致,共同努力,構築和睦的家庭環境是能夠做到的。

有些家庭夫妻一樣強勢,遇到問題就是針尖對麥芒,誰也不讓步。家庭生活中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動輒大打出手,把離婚當兒戲掛在嘴邊。他們想要構築一個和睦的家庭環境,就顯得比較困難了。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是很難被教育好的。除非夫妻雙方為了孩子能夠醍醐灌頂。

所以,父母如果想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一定要想盡辦法,竭盡全力,努力剋制自己的情緒,構築一個和睦的家庭,給予孩子 健康 快樂地學習和成長的良好環境。

第三,善於傾聽孩子的意見,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

一個善於傾聽的人,一定是位交際高人,因為他把尊重放在了交際的第一位。家庭教育中,家長也要善於傾聽孩子的意見,不能把孩子的意見當成兒戲,也不能沒等孩子陳述完自己的意見時,就打斷孩子的話,並說:好的,好的,我知道了。孰不知,這樣不把孩子的意見當回事,孩子內心會悲傷的,也會產生疑慮和抵觸情緒,也許以後不會再給你提要求,陳述自己的意見了。這樣,教育就會在不公平的環境中進行。

我們的家庭教育思想中有一種觀點——父母的權威孩子不能侵犯。所以,我們總是自以為是地教育孩子。

比如,要給孩子報個興趣班,父母就做決定了:我們報個舞蹈班吧。這樣孩子就不明不白地在某一天被送到了舞蹈興趣班。但是,孩子去了之後不喜歡跳舞。回來後告訴父母說:我不想學跳舞,你們給我報個繪畫興趣班吧。可父母不問青紅皂白,沉著臉說:這件事由不得你,要聽話。孩子原本以為只要告訴父母了,就可以學習自己喜歡的繪畫了。但孩子怎能想到,事情會在這樣的對話中結束了。第二天依然被送到了舞蹈興趣班學習跳舞。可是一年下來了,孩子仍然跳不好舞,父母便責怪孩子說:白給你交錢了,你看人家某某跳的多好,你真是笨。這樣的情景,在很多家庭中上演著。

不善於傾聽孩子意見的父母,是把孩子置於被動接受教育的位置上,無論怎麼教育,效果甚微。因為孩子心底是不情願的,他會以某種方式來對抗,以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

我們為什麼要自以為是呢?我們就不能蹲下身子來,聽聽孩子怎麼說嗎?

當我們成為孩子講話時的傾聽者時,孩子的獨立人格就被肯定了,孩子和家長之間就會以一種平等的方式對話,我們就會成為孩子的朋友,走進孩子的心田,了解孩子的訴求和情緒。這種情形下做出的教育決定,才符合孩子的意願,執行起來才不會有阻力,效果才能彰顯,教育過程才是愉悅的。

第四,改變家長作風,做個孩子的好朋友。

我們的思想深處有個根深蒂固的思想——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主流文化,它歷經讀書人二千多年的完善和傳播,再通過普通人一代又一代的不斷口傳心授,已經把它滲入到了我們的血液之中,即便我們不刻意地去學習它,但把它已經時時刻刻地體現在我們的家庭生活和 社會 生活之中了。

我們總是認為老幼有別,尊卑有分。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願意把自己擺在高高的位置上,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來教導孩子,似乎只有父母的經驗是唯一的,父母的話就是正確無誤的,孩子只能執行父母的意志。其實,我們自以為是的「霸道」剝奪了孩子的話語權,否定了他在家庭中的地位。

我們有一種體驗,凡是有家長作風的父母,在孩子未成年的時候威風八面,呼來喊去,看似管的孩子服服帖帖。但是,當他們成人後,位置就顛倒了,家庭中再也聽不到父母的高聲大噪門了,反過來要聽子女的話,按孩子的決定做事情,想要發一回言,做一次決定,還要看子女願意不願意聽,給不給做決定的機會。結果發言權和決策權都被剝奪了,只好自嘲地說:要交權了!要交權了!掌櫃的不是我了!

與其做個虎頭蛇尾的家長,不如做個溫和低調的家長。放棄家長的權威,和孩子做個父子(父女、母子、母女)朋友吧,這樣,對孩子的教育就會在公平中運行,父母做的教育決定,講的教育道理,才會是權威的,孩子也會樂意執行,效率也會事半功倍。這樣的教育,孩子未成年的時候是可行的,成年後也是可行的。一定不會出現「要交權了!堂櫃的不是我了」的結局。反而是誰說的有道理,就聽誰的,誰就做掌櫃的。

讓我們摒棄毫無作用和益處的家長作風,做個孩子的好朋友吧!
總之,要想把孩子教育好,就要做個有智慧的家長。善於在教育過程中改正錯誤,把相互尊重放在教育的首位,讓教育在愉悅的環境中運行。
孩子的教育是多方面的,不但要學好文化知識,還要學會自強自立,學會怎樣做人,做一個對 社會 有用的人。

父母是最好的教科書,是一面鏡子,可以照亮孩子前進的方向,言傳身教,多讀一些有用的書籍,啟發孩子有理想和抱負。

孩子從小要有良好的學習環境,懂得一份辛勞,一份收獲,知識的海洋是無止境的,貫通良好心理教育,首先要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然後再學習理論實踐知識。

萬丈高樓平地起,鐵棒磨成針。只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方能成功,切莫半途而廢,玩物傷志。父母的成就也是拼出來的,走正道,不易之財不可取。成為 社會 棟梁之才,發揮自己的能力。網圖。

為什麼要有大的出息?!家長思想存在不確定的問題……絕大多數是凡夫,跟太多數走就沒錯了…凡夫對 社會 也有用,一磚一瓦也是正能量,居廟堂之高也是更責任的人民勤務員,擔子很重哩。……答不下去了,很深

有文化的父母有資本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農村,沒文化的大老粗怎麼培養呢?這本來就不公平。有一句錯誤的話,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那麼,中國十四億人,都去當金領,白領,都去干高大尚的工作,都去當官,全國的街道誰管?垃圾誰處理?鋼材怎麼出?超市誰賣?很多的問題都得靠基層運作不是?

所以,父母是高知,孩子不一定。父母是大老粗,可孩子有出息的,有得是。中國有句老話,窮不過三代,富也過不了三代。老天爺是公平的,窮富沒有永遠。

這些為什麼?知道嗎?是因果輪回,是因果報應,是自帶命運,總之,你若想自己孩子有出息,你就得讓別人的孩子有出息。若想得到什麼,你就得舍什麼,想得財,就得布施財。想得長壽,就得布施別的生命長壽。想得智慧,你就得盼著別人的孩子智慧。比如,給貧困山區的孩子,捐書,本,學慣用品等。

再說,虎媽總歸少數,孩子若無那命,沒准還被逼瘋,逼傻,逼死。

聽天由命吧。如果孩子不是你說的那料,兩人互相逼迫,你累,孩子也累。玉不琢不成器,但首先前提,得是玉,還得有人欣賞玉。玉若沒人抄作,也只是一塊石頭而已。

父母是孩子的苐一任老師,言傳身教,謹言慎行,嚴於律己,善良寬厚待人,而且要講規矩懂禮貌。格守做好人之夲份。

對待孩子最重要一點是真心跟她做朋友,而且不打不罵,良好的家庭氛圍和生活環境,孩子會有很好的人格修養,我的孩子從小學一年級就是班長,她跟我心心相印,有什麼事都跟我講,很小我就給她配了電子手錶,她要下樓玩我就說「去吧,半小時一定得回來,媽媽在等你。「半小時我女兒一定會回來。我們是雙職工,家中沒老人幫忙帶孩子,我買了好多好多小人書,我怕她家中沒人不願回家,其中有一夲叫螃蠏的外國小人書,裡面講綁架孩子,兇殺等情節,我告訴她孩子不要貪玩,一定要按時回家,在家做作業,陽光中也有污雲,好人群中也有壞旦,你看貪玩的孩子不見了對不對?所以我女兒從不輕意出門,街房鄰居都說我養了一個好女兒,放學回家了就不下樓。從小到大我女兒沒讓我操什麼心,關健是我們不象母女,更多的是象朋友,經常交心談心,我也不是天生就會教育教子,關健是我讀了很多書,人的成長成熟和知識書夲有很大的關系,這是我的一粗淺的看法!

愛讀書、愛思考

美國小說《布魯克林有棵樹》,講述了一個生活在布魯克林區貧民窟家庭的故事。

這家有兩個孩子,媽媽是清潔女工,爸爸是酒吧侍者,收入緊巴巴的,唯一的奢侈就是星期天的早上能喝一壺咖啡。

但是,即使生活在如此困窘的環境里,爸爸媽媽也還是堅持讓孩子們每天讀書。

每天晚上睡覺之前,她和爸爸會輪流給孩子們念一個小時的書,不管工作到再累,也雷打不動,每天如此。

孩子們發現書里的新世界,漸漸長大之後,借遍了鎮上圖書館的書,姐姐更是憑借著滿腹學識和過人的毅力,跳出了困境,毫無疑問,是書籍成為她努力的跳板,給了她尊嚴和「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

很多媽媽跟晨媽抱怨,孩子不愛看書,買了也不看。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家長的引導,一定要給孩子創造出家庭讀書的氛圍和環境,這樣,孩子就不會把讀書看作是一件「任務」,而是會覺得,和吃飯喝水一樣正常。

同時,家長也不要把自己選擇書的標准強加在孩子頭上,以孩子的興趣喜好為第一要素,才能激發起孩子對讀書的興趣哦。

02

學會感恩與節制

幾位老師帶著一群孩子們去國外參加舞蹈比賽,在機場坐自動扶梯的時候,看到一群老人也要乘扶梯,就禮貌地站到一邊,讓老人先行。

下了扶梯,孩子們正好和老人同路,就嘰嘰喳喳地交談了起來,告訴老人他們是來參加國際青少年舞蹈比賽的。

隨後,老人提出想和孩子們一起合影,這時,帶隊老師才認出來,原來這位平易近人的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嘉誠!

李嘉誠被孩子們的熱情天真感動,主動提出贊助孩子們旅費,還承諾讓孩子們每人挑一件禮物。

有個家長發微博說,自己就是這次與李嘉誠結緣的45名孩子中的一位,孩子最後選的禮物,竟然是一塊橡皮。

家長說:

「我們家買了橡皮,出發前就吵著要去買橡皮。禮物不在於貴重,開心就好。要懂得感恩,知道節制。」

這條微博,得到了很多網友的贊賞與肯定。

是啊,換作有些家長,可能會把孩子罵死:「大富豪給你買單,你居然只選了一塊橡皮?」

但這位家長,充分尊重孩子的選擇,讓孩子買自己喜歡的,不偏執於自己的利益。

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僅能讓這件事成為孩子美好的回憶,也能保證孩子將來養成一個 健康 、積極、正能量的心態,這筆財富,是多少貴重的禮物也買不來的。

這就是我們上面所說的「有遠見的父母」,他們會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變成對孩子的教育契機,有這樣的家長,孩子怎麼能不優秀呢?

03

學會適度分享

很多親子 育兒 節目,節目中很多媽媽們都會有意識地教自己的孩子們和小夥伴分享自己的東西,雖然孩子們都還懵懵懂懂的,但媽媽們還是去努力地引導

可能會有很多媽媽覺得,一味教孩子「分享」,會讓「有心眼」的孩子趁虛而入,導致自己孩子「吃虧」。

想告訴大家,分享的意義不在於眼前的一點物質利益,而是要呵護孩子純真善良的內心,同時,也鍛煉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

尹建莉老師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極其深刻:

「家長能教給孩子最重要的做人技巧,就是做個好人。」

尹老師說,自己女兒圓圓7歲的時候,家裡親戚的孩子小毅來家裡住過幾個月。

有一次,尹老師和圓圓去買一種家人都很愛吃的蛋糕,只剩一點點了,勉強夠兩個人吃。

尹老師就問她,能不能這次回去只讓姥姥和小毅吃?這次圓圓先不吃。

圓圓很痛快地答應了,即使自己很想吃,但是想到弟弟還小,姥姥老了,都是需要照顧的人。

回家之後,她一直堅持要把蛋糕讓給弟弟和姥姥吃,自己說什麼也不吃。姥姥都感嘆,圓圓真的是個懂事的好孩子。

之前看到這個故事,也想起來自己小時候的一件事。

當時自己也就五六歲吧,我小姨帶著我和表哥到公園里玩,裡面有很多健身器材,排隊的人很多。我小姨好不容易排到了,趕緊讓我上去玩。

然後我看到旁邊站著兩個老太太,就主動把器材讓給她們說,你們來玩吧。

結果因為這件事,挨了我小姨好一頓數落:

「好不容易給你排上的,你怎麼就讓給別人了?自己家裡的老人也沒見你多尊敬,還胳膊肘往外拐起來了!」

現在回想起當年這件啼笑皆非的事,晨媽還是覺得,當初那個小小的我,做得很對,做得很好。

如果我的孩子晨晨有一天也這樣做了,我會把他一把抱起來,跟他說:「真是個有禮貌的好孩子!」

首先我覺得「大出息」這個定義就沒有明確答案。

對於 社會 最底層家庭來說,可能孩子能考取普通大學應該就是「大出息」

對於企業家來說,希望他們的孩子能更勝一籌把企業上市才是「大出息」

對於福布斯上榜的家庭,他們孩子最小目標都是1個億……這還不是「大出息」

而對於一個母愛泛濫的媽媽來說,孩子只要 健康 快樂的長大就是「大出息」

所以,「大出息」沒有答案。我並不是來攪局的,我只是想表達,對於每一個父母孩子都是他們唯一的寶貝,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要跟別人比,只要有 健康 的心理, 健康 的身體, 健康 的思想,你的寶貝就是有出息的。

父母當然是從思想方面教育孩子了,培養孩子講文明,懂禮貌,誠實守信的道德風尚。一個擁有高尚品質的人,無論在學校還是進入 社會 ,都將會是一個有出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