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農村教育質量差會導致什麼後果
擴展閱讀
經典軟裝真假怎麼分 2025-01-10 11:45:17

農村教育質量差會導致什麼後果

發布時間: 2024-12-01 22:14:41

『壹』 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影響

教育是一個人發展的起點,教育決定著每一個少年兒童的命運。接下來是我為您整理的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影響,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影響

摘要:

目前中國處於社會轉型期,在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許多矛盾和問題。城鄉關系不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中面臨的一個突出矛盾,尤其體現在一些方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醫療問題、消費差距、就業問題、基礎教育公平問題等。教育是提升公民的內在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應是縮小差距,保證社會和諧的重要工具。促進教育公平,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不僅具有普遍的道德意義,而且具有深遠的社會實踐意義。

關鍵詞:

和諧社會;城鄉教育差距;教育政策

城鄉教育差距主要是指城鄉教育的不平衡,城鄉教育發展不平衡將會使我國城鄉關系朝著更加不平衡的方向發展。增加教育投入,調整投入結構,構建平衡機制,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途徑。

城鄉教育發展的差距和不平衡體現在很多方面,總的來說概括為教育機會的不平等和教育投入的不均等。

一方面教育機會不平等主要體現在:

一是擇校現象嚴重,逐步導致,優中選優和適齡兒童失學兩種極端現象的出現。

城市地區有更好的受教育條件,受戶口等各種政策條件限制,農村學生或者城鄉結合部地區學生入學困難,而城市卻上演著「擇校難」的問題。在農村地區有很多適齡兒童失學現象,有的是因為父母外出打工子女入困正學問題被擱置,有的子女即使跟隨打工父母進入城市也因為戶口等硬性問題不能按時入學接受教育。在城市中也存在著普遍的擇校問題,好的學校生源扎堆,逐漸產生惡性競爭,甚至有的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夠進入最好的學校托關系找門戶,形成不利於社會穩定地不良風氣。

二是進城務工子弟、城鄉結合部外來人口子女入學問題。

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湧向城市,或者集聚到城市邊緣地帶發展為城鄉結合部,其子女入學問題相應而生。一方面政府以不具當地戶口為由加以限制,不願承擔費用,湧入城鄉結合部的務工人員很難找到相關部門去解決問題。另一方面,當地居民對外來人口子女歧視、排斥,使得這些外來人口和農民工子弟遭受不平等待遇。當地居民認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進入會拉低本地區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質量,對務工人員的偏見體現在教育問題上,認為隨著生源的混雜會對當地的教育環境產生沖擊,因而不利於為當地居民的子女營造單純、健康的成長環境。

另一方面,教育投入的不平等主要體現在:

教育硬體和「軟體」資源的不平等兩個方面。硬體方面例如對教育環境的投入,例如學校的公共建設,學校教學硬體設施的投入等。軟體主要體現在師資力量的分配不平等方面。城市地區師資力量強大,吸引很多優質生源,而農村地區師資相對薄弱,教師待遇不高,形成學校門庭冷落的`尷尬現象。在城鄉結合部地區,教學條件相對弱化,教學質量也就相對較差。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城汪姿悔鄉教育發展的差距?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從主觀因素來說:農村學生輟學、流失,學齡兒童失學等問題的出現,不可否認的一點是,落後的教育消費觀仍有存在。這些地區學生和家長的觀念就存在偏差。受到家庭環境和周圍氛圍的影響,加上社會思想觀念的多元化,很多學生並不認為升學是自身發展的最好途徑,讀書也是為了「掙大錢」,所以跟著同鄉人外出打工甚至是比上學更好的選擇。家長也認為孩子接受教育是在浪費金錢,不如學點手藝活掙錢養家,這種觀點更多的出現在貧困落後的地區和家庭。但這畢竟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原因來自於教育本身出現的不平衡。

客觀來說:一方面教育政策的問題是導致教育差距的原因,另一方面教育資源的缺失促成了教育差距的擴大。

城鄉差別造成農民嚮往進城,而城市化進城的加快使城市對東民工產生大量需求,導致城鄉結合部人口大量聚集,而學校承載能力有限,在接納農民工子弟入學能力上與農民工子弟入學需求存在矛盾。城市中的學校師資和課程資源並不能同樣平等的在農村地區普及,也就形成了逐漸擴冊虧大的城鄉教育差別,城市中求學子女越來越多,但教學資源並不是隨著求學人數的增加而增加的。

還有一部分原因是:長期以來的戶籍制度造成城市居民的優越感和對鄉下人的歧視,使得他們只能以勞動力資格存在,卻不能以居民的身份存在,被執法者另眼看待,當做「二等居民」,這種二元結構是城鄉教育差別的根本原因。尤其在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上,一直以來的因戶口問題引發的問題難以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例如異地考試問題存在很多不公平現象等等。即使很多民工子女能夠進入學校也未必能像城市居民的子女一樣享受教育資源。

總的來說,縮小城鄉差距的一些解決途徑:

首先,予以政策傾斜。在教育發展政策的制定上消除落後的教育消費觀念,樹立教育優先發展觀念。同時應制定相應法律條文並注重落實。很多時候中央雖有規定,卻未形成法律規定條文,缺乏約束力。例如,關於義務教育經費問題無明文規定,在城鄉結合部外來人口子女入學問題上表現的尤為明顯,對待這些子女應與當地居民子女一視同仁,不另收取各種費用,而在教育經費問題上,應有明確規定避免遷入地和遷出地相互推諉。

其次,完善相應制度,例如出台對農民工受教育子女戶籍制度的特殊規定,完善戶口遷移制度。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導致人口流動增大。人口流動需求與戶口要求制度不適應不協調,很大程度上讓農民工子女入學變得手續繁多復雜,也給各種費用的不合理收取提供了空子。

最後,加大教育投入,調整教育投入結構。資源的有限性要求對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對農村地區的教育投入需要因地制宜,根據其發展情況做出調整。在師資方面側重對農村地區的調配,加強學校教學設施建設。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城鄉關系和諧是我國社會和諧的重要一環。城鄉教育發展的不平衡會阻礙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會影響我國現代化目標的實現,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和長治久安,解決城鄉教育不平衡是改善城鄉不和諧關系的重要舉措,因而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必須著力解決的重要問題,促進城鄉教育公平的實現,任重而道遠。

拓展: 教育發展調研報告

一、我縣教育發展的基本情況

1、教育機構和教育建設情況。我縣現有中小學171所,其中普高5所,職業中專1所,初中21所(20所鄉鎮聯校全部按規定並入初中),小學135所,教學點3個,特教學校1所,民辦學校5所。另有教師進修學校1所。全縣現有國家級重點職業中專學校1所,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1所,市級示範性學校44所,市級名優學校3所,市級特色學校3所,市級明星學校1所。

近年來,全縣撤並規模孝條件差、生源少的農村中小學96所,被評為「全省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先進縣」。投入資金3300萬元用於高中階段教育新擴建和修繕教學樓、學生寢室、食堂、體育場等教輔設施。投入資金1530萬元,改造中小學危房112499平方米,其中d級危房51555平方米,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投入資金642.8萬元,全面完成全縣160所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站點建設任務(其中計算機教室21個,衛星教學收視點135個,光碟教學播放點4個),初步具備了信息技術教育的條件。

2、教師隊伍基本情況。全縣共有中小學教師6183人,其中在職在編4509人,離退休、分流人員1674人。按教育階段分:小學教職員工1877人;初中教職工1737人,高中教職工776人,其他教育機構119人。全縣4509名在職教職工中,35以下的1549人,36—45歲的1471人,46—50歲的783人,50歲以上626人。小學、初中、高中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達到98.9%、89.2%和73.4%。專任教師(含返聘人員)中,共有特級教師5人,高級教師61人,中級教師2135人,初級教師2408人。

3、學校生源及教育質量情況。全縣現有在校學生64645人,其中普高12411人,職高1391人,初中22688人,小學28155人。「普九」成果得到了鞏固和提高,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鞏固率達到99.1%;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合格率達到99%,優秀率達到87%。高中教育階段入學率達81%,高出全省11個百分點。XX年全縣3234人參加高考,錄取2540人,錄取率達7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8個百分點,其中一本、二本錄取822人。

根據我縣現有出生率概算,從XX年起,我縣年均入學學生人數為4000人左右,預計到XX年全縣在校學生規模將維持在4萬人左右。

4、教育投入和收費情況。近些年來,縣委、縣政府堅持教育經費預算優先、資金調度優先、追加優先,積極落實教育投入的「兩個比例」,努力實現「三個增長」,基本實現了「確保教師工資按月發放,確保中小學危房改造,中小學收取的雜費確保正常運轉」的目標。去年,全縣共投入教育經費8855萬元,其中財政投入6793萬元,借貸投入1200萬元,勤工儉學收益投入400萬元,爭資引資投入462萬元。

全縣義務教育階段收費實施「一費制」,XX年全縣收取學費1300萬元(高中階段),雜費928萬元,一中和五中收取擇校費400萬元。全縣收取的學生雜費中,上解98萬元用於儀器和師訓費,其餘用作中小學校公用經費。

二、當前教育發展存在的困難與問題

近年來,雖然我縣教育事業不斷發展,但仍然存在許多困難和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教育管理體制不順

長期以來,我國實施「在xx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對鞏固義務教育所取得的成果,推動義務教育發展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這一管理體制對義務教育發展的制約作用日益顯現。由於我縣屬於經濟欠發達地區,縣級財政無力承擔教育發展的全部重任,加上上級轉移支付額度偏小,義務教育的發展責任難以落到實處,其發展規模、發展水平、發展速度遠遠低於經濟發達地區。

(二)教育投入不足

1、教師基本工資之外的津補貼和公用經費難以正常保障。XX年,財政撥付教育經費6793萬元(其中教師工資6543萬元),佔到全縣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65.1%,占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38.6%,教師人平10921元。但由於縣級財政收入規模不大,縣級財力無法安排教師的誤餐費和生活費等津補貼(全縣財政供養人員都未安排,今年計劃安排50%)。學校公用經費也未按標准足額到位,教師基本醫療保險、生育保險、住房公積金、喪葬撫恤金等財政專項資金安排的標准也比較低。

2、學校危房改造和城區擴容建設壓力大。近三年來,全縣共投入危改資金1530萬元,其中上級補助 400萬元,縣財政每年安排150萬元專款,缺口有 700多萬元。今年,全縣危改和寄宿制中學建設共需資金695萬元,上級和縣財政安排了510萬元,還有180多萬元的缺口。另外,我們目前還面臨城區擴容建設的壓力。如沒有上級的鼎力支持和政策性收費口子,完全靠縣級財政負擔是非常困難的。

(三)教育債務包袱沉重 近年來,由於「兩基」達標建設、高中擴容、中小學危房改造及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實施,全縣教育負債5659萬元,其中義務教育階段1505萬元,高中教育階段4154萬元。受縣、鄉兩級財政實力制約,教育債務主體轉移剝離困難重重,教育教學秩序受到較大影響。

(四)優質教育資源不足

1、高中階段教育渡峰擴容困難。目前我縣唯一的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一中,現有在校學生3800人,生均校園面積12.7平方米。由於食堂、住宿面積小,難以容納今年的秋季招生。剛被評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的**職業中專目前僅能容納2800名學生,因缺實習實訓大樓和設施,專業設置不盡合理,很難達到國家教育部的整改要求。

2、城區初中和小學班額過大。目前,城北小學、城北中學、城東小學平均班額分別超過了80人、75人、70人,教學效果難以保證,群眾意見較大。

3、學校特色不特、名校不名。

一些學校辦學條件差,辦學特色不顯著。擁有XX多名師生的市級名優學校城北小學,僅有電腦30多台,且購置多年,損壞嚴重,一直無力更新換代,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無法保證。同時,教育品牌缺乏,生源質量難以保證,培養水平難以提高。我縣初三畢業會考全縣前10名學生中,每年至少有5人轉往長沙、**的重點高中重點班就讀,而本縣每年考入清華、北大等名牌大學的人數甚少。

(五)教師隊伍結構不優

一是年齡結構不合理。由於近年初中、高中渡峰擴容,師資層層上拔,全縣農村小學教師平均年齡超過48周歲,導致出現「哥哥姐姐教高中,叔叔阿姨教初中,爺爺奶奶教小學」的局面。

二是學科結構不合理。盡管我縣中小學教師整體數量飽和,但按照新課程綱要的要求,小學英語、信息技術及初中、高中理科專業教師缺口很大。

三是學段結構不合理。目前全縣小學、初中教師超編350人,高中缺編222人。另外,由於我縣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後,優秀骨幹教師流失嚴重,師資整體水平難以提高。

(六)教育發展環境有待改善

教育優先發展還沒有被社會廣泛認可,尤其是對基礎教育重視、支持不夠。學校周邊環境還要下大力改善。

三、加快教育事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1、改革現行教育管理體制。建立以省為主,中央、盛市和縣、鄉、村分級負責,共同承擔的教育管理機制;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投入力度,縮小地域差距,實現教育的均衡發展;針對經濟欠發達地區實際,切實提高農村稅費改革後轉移支付比例;在全面實施「一費制」的基礎上,逐步提高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的標准,提高省市級財政的補助額度;建議修改完善(義務教育法),進一步強化各級政府辦學責任。

2、深化學校辦學體制改革。對現有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學校,通過採取變更產權、國有民辦、民辦公助、個人領辦等多種形式,逐步實現改制,增強辦學活力。

3、努力化解教育債務。

一是抓緊清理、核實教育負債,澄清全縣教育債務底子,杜絕發生新的債務;二是理清教育債務、債權關系,制訂消赤減債的整體規劃;三是建議上級出台有關政策,支持化解教育債務。

4、建立健全教師科學流動機制。

一是積極創造條件,吸納一批優秀的大專院校畢業生,充實農村中小學英語、信息技術等緊缺學科。

二是設立邊遠鄉鎮教師津貼,實施向邊遠鄉鎮教師傾斜的晉級評職政策,鼓勵中青年骨幹教師到邊遠鄉村學校任教,進一步穩定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

三是成立教師人事管理中心,實施教育人事代理,逐步建立能進能出、能上能下,民辦、公辦學校競爭互動的人才交流機制。

四是全面實行教師全員聘任制和競爭機制。

5、大力優化教育發展環境。

一是切實建立起領導幹部教育工作政績檔案。

二是嚴格實行「三項制度」。即「檢查准入制度」、「首查不罰制度」和「罰款集中繳財政制度」,禁止向學校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

三是進一步優化學校周邊環境。主要是嚴格規范整治學校周邊的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

『貳』 請教一下農村小學義務教育存在的問題和應對的措施

一、當前農村義務教育存在的幾個主要問題

1、中小學生輟學問題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

據調查,近年農村中小學生輟學比例有上升之勢。洞口縣反映一些地方中小學生輟學呈上升趨勢,尤其是初中學生輟學比較嚴重,其中小學生輟學率在1%左右,初中生輟學率在8%左右。保靖縣2004年農村中學初中報案數為15082人,2005年春實到數13940人,2004年秋至2005年春半年輟學率為7.57%,比2003年秋至2004年春半年輟學率5.57%,上升了2個百分點。芷江縣農村中小學輟學率比較低,小學輟學率0.3 %,初中生輟學率3.3%,但部分邊遠學校輟學率較高。如芷江縣冷水溪鄉中心小學2004年末有學生441人,而2005年春季在校學生只有435人,輟學6人,輟學比例1.36%;該鄉中學2004年末共有學生362人,2005年春季在校學生只有330人,輟學學生32人,輟學比例高達8.8%,其中僅該校初三年級81班就有6名學生輟學,輟學比例高達17.1%。據該校老師說:該校學生從初中一年級到初中畢業,3年內將近有30%左右的學生輟學,平均每年有10%的學生輟學。

這些學生輟學的主要原因:

一是農民教育投入與收益預期的不對稱。農民投入教育的原動力在於增強勞動者技能,能夠達到更好地增加收入的預期。現行教育實是應試教育,學生讀書只有一條考上大學的路。當前高中及大學升學率仍然很低,而初中、高中嚴重忽視學以致用,畢業的學生沒有勞動技能,對擇業、就業沒有多大幫助,讀完初中、高中仍是回家種地或外出打工。在農業生產上的簡單的同質勞動,所獲得的收益文盲與小學、初中、高中生,仍至更高學歷的人差別不大;外出打工高中以下學歷人員收入水平,處於相同的最低層次。一個縣平均每年只有兩三百名學生能夠入大學的現實,使成績差以及一般的學生失去了人生目標,家長也失去了希望。「考不起大學,無用!」新的「讀書無用論」在學生及家長中漫延。

二是農民教育支出與收入水平的不對稱。據調查,2004年全省農民人均學雜費支出194.56元,是農民生活消費中除食品、住房消費之外的第一大支出。具體到有學生的家庭,一個初中學生一年的學雜費是1200元,高中生的費用(包括學雜費和寄宿生活費)是4000-6000元,這與絕大多數農民的年收入水平是不相稱的。2004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僅2838元,而保靖、芷江等貧困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只有1508元、2241元。農民一個中等收入水平家庭能勉強負擔一個高中生,如果有兩個高中的學生,或有個大學生,多數家庭將為此負上沉重的債務。在我們隨機調查9個村25個在讀大學生家庭中,因學生讀書而家庭生活困難的有20戶,因此成為貧困戶的有10戶。讀書在貧困地區是農民最沉重的負擔之一,也是農民最大致貧因素之一。農村因交不起學費而輟學的學生占輟學比例的50%左右,尤其是以小學輟學為多。如芷江縣冷水溪鄉壠口坪村學生楊洋,平時成績不錯,但由於其父親過世,家裡失去勞力,家境困難,交不起學費而不得不在上初二時就輟學回家。又如芷江縣公坪鎮順溪鋪村民彭鳴發2004年學雜費開支4335元,占該戶純收入的43.5%;該村村民彭華2004年學雜費開支439元,占該戶純收入的13%;羅舊鎮曹家坪村村民唐成軍2004年學雜費開支1242元,占該戶純收入的17.5%;土橋鄉肖家田村村民張茂貞2004年學雜費開支1396元,占該戶純收入的21%。由於學雜費負擔過重,有的農民負擔不了過重的學雜費開支,不得不讓自己的小孩輟學。

三是教學質量、教學效果與學生期望的不對稱。學生讀書最大的期望是能夠順利完成學業,增長才幹。由於學校資源的稀缺性和教育資源分布的差異性,農村學生很難有好的學習條件。2003年保靖全縣初中畢業生3426人,高中招生1205人,僅占初中畢業生數的35.17%。農村初中學生升高中就更低了。2004年初有關部門進行「陽光工程」勞務培訓,全縣有72名在校初中生參加培訓。經縣政府制止後,有些家長學生想不通,他們問:讀高中無望,讀大學更是困難重重,參加培訓後直接去打工,有什麼不好?

四是社會對貧困生救助力度雖在逐年加大,但仍然不夠。去年全縣「兩減一補」資金達到了百萬元。仍只能解決部分特困生的學費書費,基本上不能解決生活費。而學生生活費對一些家庭來說,是一筆很大的開銷,特別是我縣農村計劃生育實行兩孩制,大多家庭同時負擔兩個孩子讀書,給困難戶造成的壓力更大。在學校時學生生活上的較大差異性,又讓一些學生產生較強的自卑感而棄學。據水田河中學校長反映,該校貧困生面達50%,減免學費書費面為33%、因生活補助沒有到位沒能執行,一些學生飲食很難解決。如初二63班的一名孤兒,每星期由不寬裕的親屬給2元錢,自備酸菜或醬油在學校泡飯吃,餐餐如此。這樣的學生是要有很大的決心和超強的毅力才能完成學業。該校每學期因放假前催費而輟學達30人左右。

五是「留守孩」輟學比例大。由於父母長年在外打工,許多孩子隔代相哺,得不到正常的家庭教育,養成了驕慣、放任等不良習氣。學校管不了,家中沒人管。一些孩子在學校拉幫結派,相互影響,共同逃課、鬧事。最後演變成厭學輟學。保靖縣水田河中學「留守孩」學生佔30%,是輟學最多的群體之一。另外這部分學生因父母在外打工,無心學習,跟著父母外出打工的較多。

六是部分學生因厭學而輟學。有厭學心理的主要是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他們在學校讀書學習非常吃力,無心念書,寧願在家裡做工。如芷江縣冷水溪鄉桐油坪村王繼沖組的吳清玉同學,其家長已經將2005年上期學雜費都准備好了,要他去學校報名讀書,而他卻死活也不肯,寧願在家干農活。據了解,在輟學學生中,具有厭學心理的佔20%左右。

2、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的缺額增大

農村稅費改革以後,義務教育投入的缺額越來越大,全省缺口已達9億元,並且目前尚無有效的辦法來彌補這一缺口。全省農村中小學教育負債達25.3億元,佔全省教育負債的79.7%。如國家級貧困縣保靖縣,財政還處於保工資階段,沒有能力對教育公用經費給予保證。執行「一費制」,按5∶2∶3的比例補助,縣財政無法落實,缺口達210萬元。「兩免一補」,縣級負擔的生活費補貼現在還沒有到位。「兩基」攻堅以來,全縣負債達1900多萬元,導致全縣中小學運轉十分困難。又如新寧縣共有教職工6835人,其中離退休人員1501人,需人員經費8550萬元。其中,基本工資需7112萬元,政策性補貼及福利需1438萬元。2004年地方財政實際撥款6380萬元,連基本的工資都不能保證,政策性補貼及福利費全靠學校自己解決。加上因學生家庭貧困,有些農村學校連正常的學雜費也難以收齊。如保靖縣水田河中學每個學期有2萬元左右的正常費用無法收取。經費緊張到教師培訓費用都要自己掏錢,侵害了教師利益。此外,農村學校辦學規模小,教育成本遠高於城鎮,旅差費、基礎設施建設費遠高於城鎮。連水電費都比城鎮高,2004年保靖縣中小學均價水費達1.205元、電費達0.80元。

3、農村中小學亂收費現象仍然存在

由於財政投入嚴重不足,為了維持學校的運轉,就不得不想方設法弄錢。據對芷江縣2004年秋季和2005年春季農村中小學收費情況調查,目前芷江縣農村中小學亂收費現象依然存在,主要問題有:一是學校收費不規范。如部分農村中小學在收取學費之外,還收取班費、信息技術費、期末試卷費、通宿生收取寄宿費等,教師獎勵基金和選訂課本費均已列入學校收費范圍之內。部分中小學收費不開票據或票據要素不全。二是食堂管理不規范,變相加重學生負擔。如芷江縣冷水溪鄉部分村民抱怨,學生在學校食堂用餐是「四兩米,四兩飯,吃不飽,怎麼辦?」,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而食堂竟將大車大車的大米拿到市場上出售。三是各種代收費項目多、金額大。調查發現,今年學生繳納的各種代收費項目特別多,金額特別大,各種代收費之和大大超過了一費制必繳部分,有的甚至高達幾倍。今年具有普遍性的代收項目有:每生5元「防疫費」,每生2元的「教師獎勵基金」,每生25—35元的「純凈水費」,學生疾病住院醫療保險費每年20元,單車寄存費每期15元,早餐費100至180元,還有報刊雜志費、牛奶費、豆奶費、各種名目繁多的教輔資料費,都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四是「自願」項目的繳納,家長學生很難做到自主自願。據我們調查,這些自願交納項目的「自願」繳納比率出奇的高,但學校與家長的有著截然不同的解釋。不少學生家長反映,早餐費、純凈水、教輔資料、保險費、防疫費根本不是自願繳納的,有的學校規定,不願意繳納上述項目的學生,要班主任簽字後才能免繳、才能領書,大部分家長及學生考慮到今後的師生關系不好處理,就是不願意也不得不被迫繳納。有的學校乾脆就是一刀切,通通都要收。南縣有一位家長說,農村學生的經濟條件都很差,但學校硬是要學生繳30元錢的純凈水費,這相當於半年的電費,不交吧,又怕孩子在學校受委屈,學校這種搞法硬是要不得。一些學校的學生家長反映,學生在開學報名時不管你家住遠近,不管是否自願,都要繳納本學期的早餐費。有不少學校在開學時已為學生選好了各種報刊和教輔資料,你只管去交錢領書。現在的老師不是每天都在黑板上布置作業,而是要在買的「基礎訓練」上做作業,這一項開支一名初中生每期需要30元左右。五是為學生訂閱了許多沒有安排課程的教科書,加重了學生的經濟負擔,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如縣城某中學初二的《勞動技術》,《綜合實踐》,初三的《體育與健康》,《美術》,《音樂》,《寫字》,這些書籍學校沒有安排授課,學生也沒有去自學,有的學生領了這些書後不久就直接送往了廢品收購店,每期一個學生要為此浪費10至30元。六是學校各種證卡費用、校服費用負擔重。如一中學的餐卡要15元,校徽要2元一個,並且很容易壞;學生繳費時要用銀行卡,辦證時要10元,初中六個學期需要交納銀行年費40元,這對來自農村的學生來說又是一筆大費用,有些家長說,用銀行卡繳費比直接交錢三年要多用50元,這種搞法是學校銀行都受益,學生家長來買單。一套質量差的校服就要幾十元錢。

4、不同程度的危房威脅著學生和教職工的生命安全

目前,芷江縣現有64所學校存在危房95棟(皆為磚木結構),危房面積29848平方米,包括廁所、教室、宿舍、食堂、禮堂都存在大面積的、不同程度的危房現象。其中:C級危房17048平方米,占危房總面積的57%;D級危房12800平方米,占危房面積的43%。大面積的、程度較重的危房現象主要存在於邊遠地區學校,例如:木葉溪中學危房面積565平方米,為C級危房;土橋中心小學危房面積400平方米,為C級危房;上坪學校危房面積481平方米,為C級危房;碧涌中心小學存在危房面積405平方米,為C級危房;板山學校危房面積686平方米,為C級危房;冷水溪向家元村小危房面積598平方米,為C級危房。距縣城較近的學校也有岩橋中心小學,危房面積562平方米,為D級危房;水寬中學危房面積為459平方米,C級危房;五郎溪學校危房面積604平方米,為D級危房。這些危房均是六、七十年代修建的磚木結構房屋。目前學校存在危房現象的學生數近15000人,危房嚴重威脅著學生和教職工的生命安全。新寧縣尚有中小學危房2.6萬平方米,D級危房1.2萬平方米。一部分村小學校仍租用民房上課,舊危房沒有消除,新危房卻不斷增加。2004年又新增危房面積1418平方米。稅費改革後,危房改造資金鏈斷裂,加之貧困縣辦學條件差,底子薄,危房改造的任務越來越艱巨。

5、學校基礎設施薄弱

2004年末保靖全縣中小學固定資產總值6439.43萬元,學生人平1417.37元,其中:圖書儀器設備總值825萬元,人平182元。全縣學校危房面積2004年達25720平方米。全縣學校基礎設施參差不齊,一些學校簡陋到不能再簡陋的程度。水田河中學於1958年開辦,到現在設施完備的僅教室一項。全校住校生有560人,只有24間侵室,按標准只能住384人,尚欠11間;圖書室、閱覽室、理化實驗室、遠程教育室、語音室、音樂室、體育室等都沒有;790人師生只有一個籃球場、兩張乒乓球台、一條156米跑道;750套學位,破損率達30%;教具方面陳舊不堪,黑板28塊中土黑板15塊;教師宿舍屬危房。

6、農村師資力量有待提高

據統計,全省農村小學、中學任課老師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只佔26.68%和37.31%,而在城市小學、中學則分別達到61.12%和98.39%。農村師資力量薄弱,尤其是邊遠貧困地區優秀師資流失嚴重,教育質量下降,學校對學生的吸引力下滑。保靖縣水田河鎮中學因處於貧困地區,辦學條件差,對老師沒有吸引力,全校核編40名教師,兩年來調出14人,佔35%,2名教師因事因病不能代課,調入教師9人,相差5人,全校還提高使用老師7人,其中主課語文、數學教師5人,另外還有代課老師3人,現在全校沒有一個學科帶頭人。校長說:調入的教師中是城郊學校不要的多,大多業務能力差、責任心不強。這樣的隊伍怎麼能辦好學校!怎麼能讓學生得到好的教育!調查的芷江縣普通中學教師學歷合格率僅為86.8%,而農村中學教師學歷合格率更低。據對某鄉中小學的師資力量調查,該校高中、中專學歷的教師佔60%,大專35%,本科只有5%,而且30%的教師高齡化,教學方式古板,很難適應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解決當前農村義務教育存在問題的幾點建議

1、提高認識,保障義務教育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人力資本是一種比土地、資本、勞動力數量等物力資本更為重要的一種資本。人力資本投資收益遠大於物力資本的投資收益。因此,資本積累應從物力資本積累轉向人力資本積累。特別是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21世紀的競爭主要在於人才的競爭。而人才是通過人力資本投資形成的,教育是人力資本投資的最主要形式。因此,經濟的持續穩定強有力的發展最終決定於教育,從而決定於人力資本存量的多少。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教育,世界上三次成功的經濟超越(美國對英國、日本對美國、亞洲四小龍對西歐)最根本的經驗在於,它們通過超前和加速開發人力資源,提高勞動者素質,為經濟發展積累了大量人力資本,推動了經濟的快速增長。許多發展中國家都實行了12年制免費義務教育,中國要加快經濟和社會發展步伐,就要加快人力資源培養,提高勞動者素質,就必須加大對教育尤其是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盡快實施12年制義務教育。

2、進一步完善辦學管理體制

要按照國務院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要求,重點解決好當前突出存在的基礎性、普遍性、全面性方面的幾個問題。一要建立以縣為主,鄉、校職責明確,政令暢通的教育管理網路。鄉(鎮)教育機構撤銷後,要科學劃分縣、鄉的管理職責,防止因職責不清出現新的管理斷層。二要建立以縣為主的中小學校舍改造、維修和建設的良性運作機制。三要建立符合教育規律和特點、與農村各項改革相適應、以縣為主的基礎教育財務管理體制,並制訂出與之配套的中小學財務管理辦法。按照教育法規要求,做到教育的事權和財權相統一,探索以縣為中心建立以教育行政部門管理為主、財政部門監管的教育經費結算中心。四要建立中小學公用經費使用的約束機制。對生均公用經費達不到省定標準的,由當地財政部門補足。財政不得將學校收取的雜費用於平衡財政預算和發放教師工資。五是規范教育行為。一方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通過大力開展教師培訓、實施城鎮教師到農村或薄弱學校任教服務制度和教師聘任制度、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提高教師素質,樹立為人師表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規范教育收費行為。嚴格執行「一費制」收費辦法,將收費標准和投拆電話向社會公示,主動接受學生、家長和社會的監督,增加工作透明度。同時,嚴格落實教育收費督查制度,對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整改,有效防止亂收費。六是優化教育發展環境。建立學校檢查准入制度,杜絕部門對教育的「三亂」行為及干涉學校辦學自主權的行為。加大學校周邊環境治理力度,定期開展學校治安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創造安全有序的學習環境。

3、建立穩定的經費投入保障機制

政府是發展義務教育的投入主體。要進一步明確中央、省、縣在發展義務教育中的責任。各級財政部門要調整支出結構,優先安排義務教育經費預算,確保義務教育經費及時到位正常發放:

一是建議由中央和省級財政統籌教師的工資福利、學雜費,市、縣財政負責學校的基本建設、教學設備的購建和維護。這樣主要是基於教育的長遠發展考慮,人才資源是全社會的資源,農村勞動力資源除為農業生產提供後備力量以外,更多的是為工業化、城鎮化提供人力資源,因此,農村勞動力的培養教育不能單靠農業和農民自己來承擔,應該實現城鄉統籌,由中央和省級財政承擔。

二是費不出校,稅不入校。學校學雜費收入要全部留給學校作為公用經費,不能沖抵對教育的撥款,不能用於發放教師工資或基建,要確保學校雜費的專款專用。部門對學校的檢查應有法律依據,即使是罰款也應全部用於教育。總之,保證費不出校。要出台優惠政策,對教育、學校有關稅費實行減免,力爭稅不入校,為教育營造寬松的環境。

三是實施農村教育扶貧工程,進一步推進幫扶貧困地區農村和幫扶農民家庭困難學生的制度建設。為了盡快解決當前貧困地區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緊缺的燃眉之急,在教育投入體制未改革之前,對實行「一費制」地區,現階段可分別按照教育經費主要支出項目,劃分為學校日常運轉經費、學生的課本費和教職工工資三部分,採取「縣級投入保學校運轉、省級投入保發放學生免費教材,中央投入保教師工資」的措施,分項分級負擔,確保稅費改革後貧困地區農村義務教育的生存和發展。

四是建議中央和省級財政劃撥專項資金,一次性地幫助貧困地區農村解決歷史遺留下的「普九」欠賬問題。或者發行國家債券,專項用於解決「普九」債務。其他有經濟能力的縣市和鄉鎮政府,應承擔起債務轉移的責任,做出計劃,採取有力措施,限期償還。不能讓農村學校繼續背負沉重的歷史包袱。

4、重點加強薄弱學校建設

通過「普九」達標活動,湖南中小學建設有了很大改善,但從總體上看,標准還比較低。要通過調整布局,優化教育資源,加大對農村薄弱學校建設資金的支持力度,增加農村中小學建設經費。要採取多種措施對口支援農村薄弱學校建設,爭取用幾年時間,實現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標准化,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讓廣大農民子女充分享受優質教育,最大限度地縮小農村與城縣在教育條件上的差距,達到教育的公平化

『叄』 農村幼兒園的教育狀況是怎樣的對小孩有哪些影響

農村的教育資源起步晚,發展速度也會比城市要緩慢一點,存在比較多的問題,農村的教育情況,師資資源可能沒有城市的師資資源強,設備也沒有城市幼兒園先進,城市和農村的經濟發展狀況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可能活動場所也會有所限制,有的幼兒園甚至沒有游樂設施,師資力量薄弱,許多半桶水的老師也會去教育小孩,教學方式可能不夠新穎,沒有辦法正確的引導小朋友,不利於幼兒的身心發展。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無憂無慮的成長,如果相對有條件的家庭還是希望把孩子帶在父母身邊,讓他們能接受更好的,更優質的教育,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希望父母陪伴在身邊,這樣也有助於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