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綱要提出的教育任務有哪些
擴展閱讀
同學聊聊天有什麼意義 2025-01-10 20:21:56
牽手的歌詞含義是什麼 2025-01-10 19:59:21
艾弗森知識大全 2025-01-10 19:40:21

綱要提出的教育任務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4-11-26 11:42:55

① 國務院關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的目標任務

(一)《綱要》根據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備部署,確定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總目標是:到本世紀末,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顯提高;城鄉勞動者的職前、職後教育有較大發展;各類專門人才的擁有量基本滿足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面向21世紀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基本框架。再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較成熟和完善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實現教育的現代化。
(二)到2000年全國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包括初中階段的職業教育),即佔全國總人口85%的地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初中階段的入學率達到85%左右,全國小學入學率達到99%以上。
積極創造條件,使殘疾兒童與其他兒童同步實施義務教育。大中城市基本滿足幼兒接受教育的要求,廣大農村積極發展學前一年的教育。
--根據分區規劃,分類指導、分步實施的原則,全國不同地區的發展目標和速度可有差異。
約占總人口40%左右的城市及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農村,目前初中普及率較高。這類地區1997年前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約占總人口40%左右的中等發展程度的農村,目前小學已普及。這類地區2000年前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約占總人口15%左右的經濟發展程度較低的農村,其中占總人口5%左右的地區,小學教育基礎較好,到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其餘占總人口10%的地區重點普及五?六年小學教育。
約占總人口5%左右的特別貧困地區,要普及三?四年小學教育。
--從各地實際出發,初中辦學模式要多樣化。農村尤其是經濟發展程度較低的地區,初中應適時注入適合本地需要的職業教育內容;也可以在初中教育的一定階段,實行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分流;有的地區可試辦職業初中。貧困地區還可採取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相結合的方式,普及初中階段教育。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制定落實到縣、鄉的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分階段規劃,組織落實,並且按國家教委發布的《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評估驗收辦法》,在縣(市、區)自查的基礎上,負責檢查驗收。要建立地方各級政府每年向上級政府和同級人大報告實施義務教育情況的制度,國家教委每年公布各地驗收情況。要強化各級教育督導機構及其職能,負責對義務教育實施和驗收的監督、檢查。本世紀末,國家教委要會同國家統計局進行全國義務教育普查。
(三)大城市市區和有條件的沿海經濟發展程度較高地區要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積極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和高中階段的職業教育)。普通高中可根據各地的需要和可能適量發展。到2000年普通高中在校生要達到850萬人左右。每個縣要面向全縣重點辦好一兩所中學。全國重點建設1000所左右實驗性、示範性的高中。
(四)有計劃地實行小學後、初中後、高中後三級分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逐步形成初等、中等、高等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共同發展、相互銜接、比例合理的教育系列。
--在九年義務教育尚未和一時難以普及的地區,進行小學後的分流,發展初等職業教育。
--大部分地區以初中後分流為主,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逐步做到50-70%的初中畢業生進入中等職業學校或職業培訓中心。到2000年各類中等職業學校年招生數和在校生數占高中階段學生數的比例,全國平均保持在60%左右;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城市可達到70%。
--積極發展多樣化的高中後職業教育和培訓。通過改革現有高等專科學校、職業大學和成人高校以及舉辦靈活多樣的高等職業班等途徑,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
--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應以培養社會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熟練勞動者和各種實用人才為主。當前要特別注意培養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急需的財會、稅務、金融等各類人才。對所有接受職業學校教育的學生,應根據本人的條件和可能,給予多種形式的繼續學習深造的機會。
--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培訓。認真實行「先培訓、後就業」、「先培訓、後上崗」的制度,使城鄉新增勞動力上崗前都能受到必需的職業訓練。在全社會實行學歷文憑和職業資格證書並重的制度。
--全國中心城市和每個縣首先重點建設一兩所適合本地區發展特點的、綜合性的中等骨幹職業學校或培訓中心,同大量形式多樣的短期培訓相結合,形成職業教育的網路。全國逐步建成約2000所重點中等職業學校或培訓中心。
--大、中城市和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農村應積極發展殘疾人高、中級職業教育。要鼓勵社會力量和個人興辦殘疾人職業培訓機構,對殘疾人進行以實用技術為主要內容的中、短期培訓。全國逐步建成30所省級殘疾人職業教育中心。
(五)高等教育要走內涵發展為主的道路,使規模更加適當,結構更加合理,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
--到2000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和成人高等學校本專科在校生達到630萬人左右,其中本科生180萬人,專科生450萬人。18-21歲學齡人口入學率將上升到8%左右。
--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高等學校應有不同的發展目標和重點,辦出各自的特色。各類大專層次的高等教育應適當擴大規模,注意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函授等辦學形式,為廣大農村,鄉鎮企業以及中小型企業生產第一線培養人才。本科教育要把重點放在提高質量上,碩士生、博士生的培養基本上要立足於國內。在培養基礎學科人才的同時,要重視培養社會主義建設急需的高層次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
--實施「211工程」。面向21世紀,分期分批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使其到2000年在教育質量、科學研究、管理水平及辦學效益等方面有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顯進展。爭取有若干所高等學校在21世紀初接近或達到國際一流大學的學術水平。
--進一步發揮高等學校在我國科學技術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高校科學技術工作,應面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同培養人才相結合。大力組織科技攻關,開展技術開發、推廣應用和咨詢服務,有計劃有重點地發展科技產業,使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努力加強基礎性研究和高技術研究。到本世紀末建成100個左右國家級的基礎研究基地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工作,應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為指導,研究和解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作出貢獻,成立並努力辦好教育系統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
(六)大力發展以掃盲和崗位培訓及繼續教育為重點的成人教育。
--到2000年全國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使青壯年的非文盲率達到95%左右。國務院決定成立全國掃盲工作部際機構機構,統籌指導掃盲工作。
--各行業都要建立從業人員在崗和轉崗的培訓制度,積極開展崗位培訓。城市和農村每年都應有一定比例的從業人員接受多種形式的崗位培訓。到2000年全國多數鄉和村都應辦起能常年開展培訓活動的農民文化技術學校。把文化知識教育和職業教育結合起來。
--成人學歷教育應向多樣性、職業性方向發展。各類成人學校要加強同普通學校、職業學校的聯系與合作,提高辦學效益,努力辦出成人教育特色。要充分利用各種遠距離教學形式為中小城市、鄉鎮企業、農村以及邊遠和經濟發展程度較低地區服務。要完善自學考試制度,鼓勵自學成才。
--大力加強在職幹部的培養提高和繼續教育工作。要以高等學校為依託,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逐步建立規范化的繼續教育制度,努力為各行各業培養造就大批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求的骨幹人才。
(七)重視和發展少數民族教育事業。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教育經費和師資培訓以及世界銀行貸款等方面要對少數民族教育採取特殊的傾斜政策。繼續認真組織落實內地省、市對民族地區教育的對口支援。認真辦好高等學校的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和本專科民族班教育。加強對少數民族幹部的培訓。各民族地區要積極探索符合當地實際的發展教育的路子。
(八)積極發展廣播電視教育和學校電化教育,推廣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到2000年基本建成全國電教網路,全國70%左右的縣要建立起教育電視台(收轉台),70%左右鄉鎮中心小學以上的學校和少數民族寄宿制學校要能夠直接收看教育電視節目。
(九)進一步加強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吸收與借鑒世界各國發展教育的成功經驗和人類科學文化成果。積極開拓對外交流渠道,爭取對我國發展教育的資助與合作項目,支持和發展學校和科研機構的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繼續擴大派遣自費留學生,對公費派遣留學人員要優先考慮國家的重點學科、建設項目人才培養的需要,切實改進選拔和管理工作。對留學人員繼續實行「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政策,鼓勵他們學成回國或採取多種形式為祖國服務。改革來華留學生的招生和管理辦法。建立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使來華與出國留學生的招生、選拔和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軌道。
(十)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還要著眼於大力提高質量和效益。
--按照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和教育方針,研究制定各級各類學校的基本辦學條件標准和質量標准,建立和完善教育監測評估和督導制度,使受教育者的素質有明顯提高,更好地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加強教育發展的統籌規劃,合理調整教育結構和布局;積極推進高等學校之間、中等職業學校之間的聯合和協作,實行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精簡機構、減少冗員、提高生師比,充分發揮現有學校教師和校舍、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等方面的潛力,提高學校的規模效益和辦學效益。到2000年學校平均規模,本科院校達到3500人以上,專科學校達到2000人以上,中專學校達到1000人以上,技工學校達到500人以上,職業高中達到600人以上,力爭到本世紀末在實現我國教育的高效益方面有更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