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班早期閱讀活動教案小螞蟻
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用贊美的情緒演唱好歌曲《小螞蟻》。通過演唱歌曲,教育學生學習小螞蟻遵守紀律、互相幫助,勤勞勇敢的精神,從小養成講文明,懂禮貌的好習慣。
2.通過學習歌曲,讓學生感受歌曲兩大樂句節奏相同、曲調不同的特點,初步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和專心聽音樂的習慣。
3.通過跳集體邀請舞這一活動,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與同學的協作能力,同時主要培養學生講文明、懂禮貌的行為習慣和集體合作的精神。
教材分析:
歌曲《小螞蟻》,是一首生動活潑非常有趣味的兒童歌曲。讓學生通過了解小螞蟻的生活習性,知道它的群體性很強,具有合作精神;互相幫助,遵守紀律,遵守秩序,具有吃苦精神。從而培養學生也要養成講文明、懂禮貌的行為習慣。
歌曲用了贊美的情緒,適合用中速演唱,上下兩大樂句節奏相同,曲調不同,各有八小節旋律組成,反復強調了小螞蟻的文明禮貌行為。
教學重點:感受和表現歌曲。
教學難點:歌詞的記憶。
教學准備:課件、小螞蟻頭飾,學生提前搜集的螞蟻資料等。
② 《小螞蟻》教案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小螞蟻》教案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螞蟻》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一、在活動中體驗團隊合作的快樂。
二、認識昆蟲,並根據語詞做四種動力表現。
音樂分析:
這是一首兒謠游戲,裡面蘊含的節奏有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整首兒謠有四段。每段有四句,每句有四拍。
重難點:
重點:能根據兒謠做四種動力的表現。
難點:在活動中學習小螞蟻與他人合作,並能體驗合作的快樂
解決重難點的方法:
1、通過肢體動作來表現(搬、推、拉、堆), 即讓孩子在游戲中表現四種動力。
2、通過活動中的搬運游戲、傳遞積木、搭建舞台等等環節,讓孩子充分地體驗了與他人合作的快樂。
隊形及樂器的擺放:
隊形:半圓形、圓形、豎排
樂器的擺放:放置圍好的半圓形的凳子底下。
活動准備:
木質樂器:木魚、響板、蛙鳴筒
材料准備:昆蟲圖片、小積木、音樂CD、錄音機
活動過程
一、律動表現,昆蟲步伐。
1、認識昆蟲(三對足的)
2、律動
師:播放各式音樂曲風。
幼:以各種昆蟲的姿勢爬、飛、走。
二、故事引導。
故事: 秋天將要舉辦昆蟲選美大賽,六隻腳以上的小動物都可以來參加比賽。可是選美大會需要在一個舞台上進行,所以勤奮的小螞蟻自願擔任搭建舞台的工作。
三、語詞游戲,肢體表現搬/推/拉/堆。
1)根據語詞做動作,暗示四種動力搬、推、拉、堆 (動力)
2)兩人一組協力搬運。
3)跟著兒謠敲念拍子,最後進行簡單的舞台搭建工作。(拍子)
四、搬運游戲
1、不同方位傳遞積木(左右、跨下、頭頂)
2、探索不同的搬運方式。
五、配器敲奏,認識木質樂器。
1、確定哪些樂器是用木頭做的。
2、配合語詞敲奏兒謠節奏。
六、游戲書。
1、找找哪些是昆蟲?(三對腳)。
2、請用蠟筆圈選出來。
《小螞蟻》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幼兒合作能力的培養一直很受重視。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一些事情是要靠同伴或集體的力量,團結合作才能解決的,而這種團結合作的精神正是我們要對幼兒進行教育的重要內容。《小螞蟻》是最能體現出團結合作而又充滿童趣的兒謠,它注重音樂與動作、語言的緊密結合,讓幼兒能以最簡單、最自然的方式進入音樂。能讓幼兒在愉快游戲中用肢體表現出搬、推、拉、堆,從中培養了幼兒的合作能力。特別是兒謠里的「嘿喲、嘿喲」更是幼兒感興趣的,明快歡樂的節奏,使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更濃,更能感受到團結合作帶來的快樂。
活動目標:
1、初步有節奏念兒謠,並能根據語詞的變化用肢體作出相應的動作。
2、讓幼兒在活動中感受到團結合作的快樂。
重難點:幼兒有節奏的念兒謠,並用肢體表現出搬、推、拉、堆等動力。並在活動中感受到團結合作的快樂。
活動准備: 音樂CD、圖片、各種形狀的木材、小螞蟻頭飾、樂器:打棒、圓舞板。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觀察,並講述圖片的內容。
二、學念兒謠運用肢體表現「搬、推、拉、堆」的動作
1、欣賞兒謠,初步熟悉兒謠內容。
提問:小螞蟻用了哪些方法運木材?(幼兒:搬、推、拉、堆)並引導幼兒做出相應的動作。
2、播放錄音,讓幼兒跟錄音邊念兒謠邊用肢體表演。(兩人一組,一人扮小螞蟻,一個扮大木材,跟著兒謠表演,交換表演)
三、小螞蟻運木材游戲
1、小螞蟻把木材運到指定的地點搭舞台。
2、引導幼兒回憶並說出運木材所用的方法,然後啟發幼兒說出除了這些方法外,還有哪些方法?
四、樂器演奏
幼兒用樂器跟著音樂邊念兒謠邊打節奏。
活動結束
幼兒聽著音樂在歡快的氣氛中結束活動。
《小螞蟻》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認識小螞蟻,知道小螞蟻的生活習性。
2、喜歡小螞蟻萌發熱愛小動物的情感。
活動重點:
學會觀察、認識小螞蟻。
活動准備:
玻璃瓶里裝有泥土和小螞蟻。
活動過程:
1、小朋友看看這是什麼呀?你們知道他們都有什麼本領嗎?
觀察小螞蟻在泥土裡的活動,知道小螞蟻會鑽洞,造房子。
2、與幼兒交流:
告訴幼兒小螞蟻是用觸角交談的,它們在搬運糧食的時候是集體搬糧食的等一些科學知識。
活動二:
活動名稱:小螞蟻運糧
活動目標:
1、學習手膝著爬行,增強四肢的肌肉力量。
2、提高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活性。
活動重點:
繼續練習手膝地著爬行。
活動准備:
小米袋、獨木橋若干,畫有貓、雞、鴨頭像的小房子三幢。
活動過程:
1、准備活動:
—「小朋友,你們看這是誰呀?(出示小螞蟻頭飾)我做小螞蟻的媽媽,你們做誰呀?我們小螞蟻聽著音樂,活動一下身體吧!」
幼兒扮演小螞蟻,爬到場地中間。
教師帶領幼兒做小螞蟻模仿操,活動身體。
2、爬的練習:
—「我們小螞蟻家附近有哪些好朋友?」(貓、雞、鴨)
爬動著依次向小貓、小雞、小鴨去問好,然後在爬回自己家來。
3、游戲活動:
—「冬天要來了,我們小螞蟻要搬一些食物回家過冬啦!爬過草地和獨木橋,游過小河,河對岸的草叢里就有許多糧食,看誰最聰明,能找到,把米背回家。」
全體幼兒按照一定的路線尋找米袋,背在背上,可重復數次,視幼兒的身體狀況和情緒而調整。
4、結束活動:
—「螞蟻寶寶背累了,出了很多汗,媽媽給你們洗個澡,沖一沖,抖一抖,搖一搖,螞蟻螞蟻真快活。」
幼兒放鬆身體,離開場地。
《小螞蟻》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在有趣的音樂故事中,聽辨節奏的快慢與強弱,體驗用響板表現小螞蟻的快樂。
2、通過學唱歌曲,體驗歌曲的氛圍。
3、喜歡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游戲的.快樂。
4、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5、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活動准備:
1、小螞蟻教具、響板、教學課件及音樂。
2、幼兒對小螞蟻的生活習性有初步的了解。
活動過程:
1、手指游戲:小螞蟻爬呀爬重點:有節奏的聽著音樂爬爬玩玩做游戲——歌表演:螞蟻搬豆師:老師帶你們到森林裡去散散步,我們把自己變成可愛的小螞蟻好嗎?螞蟻的頭上有什麼的啊?(播放音樂)——出示小螞蟻,聽著音樂做律動小游戲「小螞蟻爬呀爬」
師:你們看看,我的小螞蟻是怎麼和我做游戲的?它在哪裡爬呀?
——教師和幼兒一起游戲。還想讓小螞蟻爬到你身上的哪些地方去?
小結:我的小螞蟻是聽著音樂,一步一步往前爬的,不快也不慢,孩子們,跟上嘍。
2、拍拍玩玩:出門找食物重點:情景中用響板表現快和慢的節奏。
——聽螞蟻的腳步聲。幼兒聽聽說說,分辨聲音的強和弱。
出示兩種樂器:大鼓和響板。「聽聽這是誰的腳步聲。為什麼?」
小結:原來響板的聲音和小螞蟻的腳步聲有點像,小小的,輕輕地,你們聽小螞蟻高高興興的出門找食物去了......
——幼兒拿起響板和教師一起聽著音樂演奏,快快的,歡樂的。
——故事繼續講述:幼兒在情景中聽辨上行和下行的音樂,並使用響板聽著音樂表現螞蟻快快慢慢的腳步聲。
——觀看媒體:小螞蟻發現什麼啦?幼兒使用響板表現螞蟻爬樹的腳步聲。
——小螞蟻你們找到豆豆了嗎?找到什麼豆豆呀?幼兒和老師一起聽著音樂把豆豆搬回家。用響板快慢交替的演奏表現故事情景。
——該游戲可視情況反復玩一次。教師注意提醒孩子「小螞蟻要慢慢走哦,聽著音樂一步一步走,別讓身上的豆子滾落下來哦」
3、音樂游戲:搬起大飯團——猜猜看看,小螞蟻發現了什麼?觀看媒體:局部——整體——結合媒體變化,教師用響板表現,小螞蟻叫夥伴搬飯團,夥伴越來越多,腳步聲越來越響的故事情節。
——那麼大的一個飯團我一個人搬不動怎麼辦呀?
——聽辨,聽聽我的朋友是不是來得越來越多了?
教師與幼兒一起把飯團搬回家。
《小螞蟻》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學慣用西瓜子組合拼貼出一隻螞蟻,用水彩筆添畫螞蟻的腳和觸角。
2.在觀察螞蟻動態變化的基礎上,嘗試變換瓜子的擺放位置,組合出不同動態的螞蟻。
3.知道用棉簽蘸少量的乳膠抹在紙上後再粘貼瓜子。
活動准備:
1.西瓜子若干(放在分類盒中),乳膠,投影儀,螞蟻圖片。
2.幼兒已觀察過螞蟻做出不同動態時身體各部分的位置變化。
3.幼兒用書:《螞蟻》。
活動過程:
(一)回憶原有經驗,了解螞蟻的基本構造。
1.引導幼兒觀察單只螞蟻圖片,表述已有經驗,知道螞蟻主要由頭、胸、腹三部分組成。
教師:螞蟻是什麼樣的?螞蟻在爬行的過程中,身體有沒有變化?(如拐彎時頭是怎樣的,胸、腹又是怎樣的)
2.觀察多隻螞蟻圖片,拓展創作思路(如不同動態、行動方向)。
教師:兩只、三隻螞蟻在一起又會怎樣?它們可能會做什麼呢?
(二)學慣用瓜子組合出各種造型的螞蟻。
1.觀察准備的材料,引出活動方式。
教師:這是什麼?以前它有什麼用?今天我們要用瓜子來作畫。
2.師幼共同討論怎樣進行螞蟻造型。
教師:如果我們用它來拼貼小螞蟻,你覺得它像螞蟻的什麼地方?可以怎樣拼?
3.請個別幼兒示範,教師幫助拿棉簽蘸乳膠,幼兒粘貼好後添畫腳和觸角。
分析幼兒的示範。教師:這只螞蟻好像在干什麼?小螞蟻還可以怎樣拼?它可能在干什麼?
4.討論怎樣使用乳膠粘貼。
教師:誰發現這只螞蟻是怎樣固定在畫面上的?
5.引導幼兒集體學習抹乳膠的動作和方法。
教師:瓜子很小,怎樣抹乳膠?
(三)教師分發幼兒用書,幼兒自由拼貼螞蟻。
教師引導幼兒變換瓜子的不同位置和方向,表現出各種螞蟻的不同動態。
提醒幼兒正確使用乳膠:根據自己的需要,蘸少量乳膠塗抹在相應的位置,保持畫面整潔。引導幼兒添畫螞蟻的其他部位。
(四)評價幼兒作品。
請個別幼兒介紹自己的螞蟻們在干什麼。
師幼共同欣賞,重點評價螞蟻的造型和畫面內容豐富的作品。
教師:你最喜歡哪幅拼貼畫?為什麼?
活動延伸:
收集多種堅果殼放在美工區,讓幼兒自由選擇繼續完成作品,或進行更豐富的造型。
《小螞蟻》教案 篇6
設計意圖:
在日常生活中我觀察到幼兒對手指印畫非常有興趣,總是在尋找機會來印一印,畫一畫 ,而中班的幼兒更是對「自己的小手能做什麼」,充滿了好奇和興趣,在活動的時候弄的滿手都是顏料也樂此不疲。由此,我設計了這節用手來做畫的《小螞蟻》活動。讓幼兒用大拇指、中指、小拇指印出小螞蟻的外型特徵,激發幼兒對手指印畫的興趣,滿足幼兒的好奇心,發展幼兒的觀察、想像和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目標:
1、了解螞蟻的身體結構和生活習性。
2、學慣用大拇指、中指、小拇指印出小螞蟻的外型特徵,激發幼兒對手指印畫的興趣。
3、體驗運用不同方式與同伴合作作畫的樂趣。
4、讓幼兒體驗自主、獨立、創造的能力。
5、培養幼兒的技巧和藝術氣質。
活動准備:
1、印泥,記號筆、紙張、抹布若干。
2、螞蟻圖片。
活動過程:
一、語言引導,引起幼兒活動興趣。
二、觀看螞蟻圖片,了解螞蟻的身體構造。知道螞蟻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部長有一對觸角,身體下面有六條腿,屬於昆蟲的一種。通過欣賞螞蟻圖畫,了解螞蟻的生活習性。
三、教師范畫,幼兒掌握繪畫的方法。
(1) 個別幼兒嘗試印畫,找出印畫的方法。
(2) 教師講解手印畫印小螞蟻的方法,知道印畫的順序。
四、幼兒繪畫,教師提出注意事項,並進行個別指導。
(1)印之前要想一想用什麼手指印小螞蟻身體的各個部分
(2)印完後要擦乾凈。
五、展示作品,體驗成功的樂趣。
活動反思:
活動中引導幼兒看看、說說、做做、畫畫等多種感官參與,讓幼兒興致勃勃地去觀察,動手去研究問題,探求新知,尋求發現。尋找孩子繪畫中的閃光點,幫助孩子增強自信心用語言安撫與鼓勵,幫助放鬆心情減輕對繪畫的畏懼和壓力。
《小螞蟻》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熟讀兒歌《小螞蟻》
2、培養兒童主動識字的興趣,感受兒歌的韻律美。
3、受到講文明、守紀律的教育。
教學過程:
一、出示開啟詩
(課件出示)師:親愛的的小朋友,整個早晨,我一直看著你,怎樣把每一寸晨光變成書本的跳躍,誦成玲瓏的詩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晨誦。 昨天,漫天飛舞的雪花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好朋友,它就是可愛的雪娃娃,讓我們男女生合作讀這首兒歌。
二、復習兒歌《雪娃娃》
過渡:太陽公公抱走了雪娃娃,老師今天又給大家帶來了另一位朋友,它是誰呢?(出示螞蟻圖片)
三、學習新詩《小螞蟻》
師:對,是小螞蟻,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讀讀寫小螞蟻的這首兒歌吧。
1、師范讀。
2、生自讀。
3、指名讀。(正音)
請學生領讀;齊讀;男女生分別讀;
做動作讀;填空讀。
4、問題:
小螞蟻見面為什麼碰碰小胡須?為什麼排隊走?
請你誇誇小螞蟻。
5、拓展:
我們早晨見到小朋友怎麼說?見到老師呢?
真是有禮貌的好孩子。
四、出示自編詩
小朋友,有禮貌,早晨見面問個好。 早上好,早上好!新的一天來到了, 我們一起上晨誦。 指名讀、齊讀。
③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螞蟻》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螞蟻》,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螞蟻》1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螞蟻,了解螞蟻觸角的作用。
2、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及思維能力。
【活動准備】
1、Ppt:螞蟻的特徵。
2、圖片:螞蟻4。
【活動過程】
一、螞蟻圖片引起興趣
1、師:小朋友,看一看圖片上是誰呀?(螞蟻)
你們知道螞蟻在干什麼嗎?
2、啟發幼兒大膽想像,鼓勵幼兒發表自己的想法。
二、課件演示:螞蟻的特徵
1、小朋友想知道螞蟻是怎樣長大的嗎?
(讓幼兒互相議議)
2、觀看課件演示,了解螞蟻的生長過程。
卵——蛹——幼蟲——螞蟻
三、探究的問題:螞蟻的觸角有什麼作用?
1、幼兒討論
(1)螞蟻的觸角有什麼用?
(2)螞蟻沒有觸角可以嗎?
2、教師講解,螞蟻觸角的作用
(1)螞蟻的觸角比盲人的竹竿還靈。
(2)這對觸角有兩種功能:
一種是觸覺作用,通過觸角接觸外界,就能探明前面物體的輪廓、形態和硬度,
以及前進道路的地形起伏等情況。
另一種是嗅覺作用,通過聞味進行識別。
原來,螞蟻一邊走路,一邊從腹部末端的和腿上的腺體里,
不斷分泌出少量的、帶有特殊氣味的化學物質,叫做標記物質,沾染在路上,留下痕跡。
遠離蟻巢的同窩螞蟻,回巢的時候,就用它的特殊鼻子——觸角,
來聞著這條氣味路標前進,這叫做「氣味導航」。
3、幫助幼兒記憶
(1)沒有觸角就找不到家了。
(2)沒有觸角就找不到吃的。
4、游戲:螞蟻找食物。
幼兒戴上觸角的頭飾扮演螞蟻,從家中爬出去找吃的,找到後搬回家中,
用觸角告知同伴去搬運糧食。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螞蟻》2
活動目標:
1、在找找、看看、說說、做做中鼓勵幼兒自主觀察小螞蟻。
2、初步了解螞蟻的特徵、生活的地方及喜歡吃的東西。
3、樂意大膽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大家。
4、遵守社會行為規則,不做「禁止」的事。
活動准備:
提前請幼兒准備螞蟻喜歡吃的食物(糖果、餅乾等),放大鏡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出活動
1、你為小螞蟻准備了什麼吃的?
2、小螞蟻住在在哪裡呢?我們一起去找找,給它們帶去好吃的。
二、找螞蟻
1、帶領幼兒到小區公園,請幼兒找一找小螞蟻
2、你在哪裡看到了螞蟻?它是什麼樣子的?
三、喂螞蟻
1、請幼兒把准備的食物給螞蟻吃,看看螞蟻最喜歡吃什麼?
2、引導幼兒與螞蟻說說話。
如:小螞蟻快來嘗一嘗;好吃嗎?等小螞蟻好像說了什麼?(真好吃,謝謝)
3、你還看到了什麼?有什麼新的發現?
4、請幼兒走走看看螞蟻最喜歡吃什麼?
四、與螞蟻說"再見",帶幼兒回園,教師進行小結。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螞蟻》3
目標:
了解螞蟻的生活習性。
准備:
1、餅干屑、糖、調味品、飯粒等
2、記錄用的紙、筆、
3、螞蟻的課件、黑紙、瓶
過程:
一、投放各種物品,吸引螞蟻。
到屋外投放各種物品,吸引螞蟻。
二、觀察螞蟻的動態並記錄
1、觀察什麼地方螞蟻最多?螞蟻在干什麼?
2、記錄各自的發現。
三、交流各自的發現。
1、交流各自發現螞蟻的情形。
2、討論螞蟻各自有沒有家,他們會把找到的食物怎樣搬運?他們怎樣通知朋友?
三、觀看課件後了解,了解螞蟻的生活習性。
四、延伸活動:小實驗「螞蟻造家」。
將幾只螞蟻放在裝土的瓶子中,先觀察瓶中的土是怎樣的?然後用黑紙將瓶包住,數天後觀察土裡的變化?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螞蟻》4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想像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教師抓住幼兒園喜歡玩水的特性,創設游戲情境,讓幼兒通過觀察、探索,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幫助幼兒初步了解物體的沉浮現象。下面快隨應屆畢業生網我來看看「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小螞蟻過河》」。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小螞蟻過河》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物體沉浮,激發幼兒探索、發現的樂趣。
2、體驗玩水的樂趣,對操作活動感興趣。
3、學習把沉、浮物體作簡單分類和記錄。
活動准備:
1、木塊、石頭、泡沫、點心盤、鑰匙、玩具(幼兒操作材料)。
2、記錄紙人手一份,螞蟻過河圖片。
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今天天氣真好,小動物們出來玩了,瞧,這是誰呀?(螞蟻)
師:小螞蟻爬著爬著餓了,發現遠處有棵蘋果樹,就爬過去,可是面前出現了一條小河,請小朋友幫螞蟻想辦法怎麼才能過河?
二、認識沉與浮現象
1.師做實驗,先放石頭。
師:「瞧,這些材料誰能幫螞蟻過河呀?我們先拿石頭來試一試」
問:你發現了什麼?石頭怎麼啦?
師小結:由於石頭比較重,放在水中會掉下去,這種現象我們叫「沉」,會沉下去的材料,能當螞蟻的小船嗎?
2.師第二次做實驗,放泡沫
問:你發現了什麼?
師小結:由於泡沫比較輕,放在水中會飄在表面上,不會掉下去,這種現象我們叫「浮」。現在我們把小螞蟻放到上面,你們看它過河了嗎?
3.鞏固幼兒對沉浮現象的認識
剛才我們看了,放在水中,比較重的東西會掉下去的,我們叫它「沉」,不會掉下去的,我們叫它「浮」。
(活動反思:從這個環節上看,孩子對沉與浮的現象,能具體地表述出來,也對此活動很感興趣。但在讓幼兒對比石頭與木頭的環節上,由於所取的材料不合理,石頭太小了,而木頭卻較大,在視覺上,給孩子造成干擾,因此有的孩子認為木頭比較重,導致無法讓孩子准確的判斷:石頭與木頭哪個比較重,哪個才會沉下去。如果選擇與木頭一樣大的石頭,幼兒便可以一眼看出,石頭比較重的原理。因而也不會在此環節上浪費太多的時間。)
三、幼兒操作,並記錄操作結果。
1.幼兒認識材料
師:現在請小朋友來幫螞蟻想辦法,看,老師為你們准備了很多的材料,看看有什麼?請小朋友把各種材料都拿來試一試,看看哪些東西會浮起來,可以當螞蟻的小船。
2.提操作要求和記錄方法
師:在玩的時候,老師也為小朋友准備了記錄單,如果這個材料會會浮起來,請把手上的貼貼紙貼在水面上,如果會沉下去,請把手上的貼貼紙貼在水底。
3.幼兒操作,教師指導記錄
四、教師評價
1.小朋友都做好了,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2.教師驗證
(活動反思:從記錄的結果上看,大部分孩子能准確記錄出沉浮的現象,其中盤子這一材料的實驗出現分歧,有的孩子記錄是沉,有的孩子記錄是浮,藉此機會,我進行隨機教育,讓不同結果的兩名幼兒現場操作,為什麼你認為是沉?而你卻是浮呢?兩個小朋友用同一種材料,為什麼結果是不同的呢?通過現場實驗,孩子知道由於放的方式不一樣,結果也是不同的,很好地利用教育契機,給孩子正確的引導。但在幼兒使用記錄卡的方面上看,由於記錄卡設計不太合理,有的幼兒把整張記錄卡都貼滿了,完全看不出是沉還是浮;如果老師在水盆中間畫條中介線,在中線以上表示沉,中線以下表示浮,就能很輕松地解決結果不分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