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導語:對於孩子的教育是一定不能忽視的,父母要知道找對方法不能盲目的教育,希望本文對您有幫助,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健康成長。通過人格教育、創新教育、民主教育、情感教育、成功教育、生死教育,幫助家長重塑科學的家教方法,培養健康、快樂且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孩子。
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1、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教育者
0-6歲是孩子品質及良好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兒童生命的最初兩年,是與父母建立牢固情感紐帶的關鍵期,是兒童未來心理成長並與他人建立信任和愛的關系的基礎。
所有關於生命知識的50%,是在生命的第一年學習的,生命的第二年,學習25%,這里的生命知識主要是指愛的能力和情感的發展。
2、如果想要改變孩子的行為,父母應先改變自己
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的一個過程,孩子的不良行為,往往是從環境或父母那兒直接傳授下來的。樹立榜樣來教育是發展孩子道德行為的最可靠的辦法。
3、培養兒童的靈性品質其重要性遠遠超過智力開發
靈是樹,心智是果;靈是燈,心智是光。人的智力是靈性品質的反射。如果只注重技能的培養(如各種五花八門的早期智力開發興趣班),而忽視兒童的精神品質的培養,只能是本末倒置,孩子長大成人後,他們的人格就會有缺陷,道德發展受到阻礙。
4、合理的管束
管束孩子是告訴他們行為的標准,即什麼樣的事情可以去做,什麼樣的事情不能做。管束要有權威:當孩子可能要犯錯誤,我們不得不進行管束的時候,一定要有權威性。讓孩子知道你是嚴肅的,而且你們提的要求是將伴隨懲罰或獎賞的。合利地限制孩子可以培養孩子的紀律觀念,當然,對孩子的管束必須是負責任的。而且要告訴孩子你提出要求的原因。和孩子的爸爸保持一致性:父母在管束孩子時保持一致,這樣孩子可以建立統一的行為標准。即使對爸爸的管束有異議,也最好在以後孩子不在場時,再與他進行討論。這樣做,也可以樹立起父母雙方的權威性。不要懲罰得太多:不可從生理和心理上虐待孩子,要把孩子管好,上策就是對他好的表現進行獎勵。
5、用積極鼓勵的方法,使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價值觀
父母需要主動地將基本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教給孩子。以便於孩子在社會上成長。當然,在這方面,身教勝於言傳,我們可以做孩子的好榜樣。創建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們不可以讓孩子去做我們不願意的事,也不可以自己做一套,讓孩子去做另一套。只有我們以身作則,注重孩子價值觀與禮貌的培養,才能教育出品德高尚的下一代。
高自我價值觀的人具有三個“能力”:我有能力;我能與周圍的人交往;我能隨時隨地為他人的幸福作出貢獻。相信自己有學習和成長的潛能,發展出勇氣、信仰、自信、信賴生活和他人等等品質。反之,低自我價值觀是一種對自我的消極認識,自責、羞辱、憤怒、憎恨等毀滅性感覺始終伴隨一生。
6、設立明確家規,定期召開家庭會議
孩子需要知道界限在哪裡,哪些是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沒有規則孩子反而沒有安全感。家規不超過5條到6條,應適合於家裡的特定需要,而且必須用肯定句來陳述,將家規貼出來。如果違反家規應明確相應的處罰措施。一旦建立,就應堅決執行,每隔一段時間,應對家規作調整和修補。定期召開家庭會議,使全家一起分享生命發展的過程,發展民主,相互尊重,享受愛的氛圍。
7、在一定范圍內給孩子選擇權
隨著孩子的成長,給他越來越多的自由和控制自己生活的權力是很重要的。必須有意識地要求自己;甚至是克制自己的那種什麼事都為孩子做的想法,來給孩子一些自由度。給孩子一定的自由,表明我們信任和尊重孩子,孩子也會因此更加尊重我們,愛我們。
在一定范圍內給孩子選擇權,通過提供選擇,可以避免緊張氣氛,給孩子提供做決定的實踐機會。如“睡覺時間到了,你是要聽昨天的故事呢,還是想聽一個新的故事?”“你今天是想穿粉紅色的上衣,還是藍色的T恤?(如孩子兩者都不選,父母可問:“是我幫你選,還是你自己選?”)做選擇並讓孩子負責任都是日常的行為,對於發展孩子的自我價值觀是至關重要的。
8、游戲是兒童的主要活動,兒童通過游戲學習
兒童通過接觸具體的、模擬的與生活有關的.東西學習,需要與同伴、成人和環境互動交流,游戲使兒童放鬆且發展專注的工作態度。在5歲之前不應過早開始對字母數字等符號的專門練習,這樣會限制孩子的思維,因為幼童的心智還沒成熟,對抽象的概念還無法理解。
9、正面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麼,而不是不該做什麼
傳統型教育者的居高臨下的姿態,總是對孩子說“不準打人,不準在沙發上吃東西”等等,這種負面的口氣只會將注意力引向並集中於負面的行為;而孩子仍然不知道好的行為是什麼,自己應該做什麼。積極的說法是用美德修正孩子的行為,如“你忘記了與人和平相處”或“我們是在餐桌上吃東西的!”
10、每天抽時間跟孩子單獨相處,共同做點雙方都感興趣的事情
每個孩子都需要從父母那裡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每天工作之餘,我們要騰出一些時間參加孩子的游戲。要為孩子提供各種各樣的經歷,盡可能讓孩子接觸到各類東西。父母作為孩子的傾聽者、支持者、精神的陪伴者,當孩子遇到挫折時,應尊重孩子的感受,以超脫且同情的態度陪伴在孩子的身邊。
幾種不同類型的孩子表現以及教育方法:
精力過剩的孩子。
此類孩子主要表現為愛玩,愛鬧,愛打架,難以管教,但他們較聰明好動,反應快,接受能力強。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讓他們明白自己不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這樣他們容易在心理上接受教育和指導。
其次,要適當放手,管教適度。管教若太嚴,與他們性格不對勁,就會適得其反。要給他一定自由,一定的活動時間和空間。
再次,耐心教導:即耐心教育與疏導,通過講道理,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一些“主見”並不那麼好,並不那麼符合社會道德與規范,從而自願放棄自己的“主見”,克服自己的毛病,逐步走向成長之路。
上課不專心聽講的孩子:
此類孩子主要表現為上課多動、好玩、愛講話,甚至在家中學習也表現出心不在焉。
對此類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長說,“那是學校的事,不該我來管,我又不能坐在孩子旁邊。”實際上,訓練孩子專心聽講,要從日常生活入手,因為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是緊密相關的。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父母要訓練讓孩子聽一遍就馬上做到.
其次,在生活中,家長可以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聽話能力,如安排三、四件事,先做什麼,後做什麼,最後做什麼,家長觀察孩子是否如此.
再次,家長要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注意力,和孩子講話,一定要讓孩子看著你的臉聽.
第四,家長還可以告訴孩子一些聽講的小竅門
第五,家長應盡量要求孩子復述課堂內容,或談上課中印象最深的問題。
追求金錢與物質享受的孩子。此類孩子主要表現為“穿要名牌,吃要精品,”講究吃穿,有的上學要坐摩托車、三輪車。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家長自己要以身作則,艱苦樸素,告訴他們自己孩子時代的生活經歷和故事.
其次,家長要把家庭收支計劃告訴孩子,並適當徵求孩子的意見.
再次,有效地教育孩子計劃用錢,並用典型事例來教育孩子。
對長輩教育抱無所謂態度的孩子。
此類孩子對父母,師長的教育,充耳不聞,當耳邊風。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要讓孩子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理解父母、師長的任何一種教育方法都是為了他們的健康成長.
其次,要在感情融洽的氣氛中進行教育,消除他們的“敵意”,使他們願意聽從教導.
第三要給孩子以說話的權利,讓他說原因,說理由,哪怕是不正確或不真實。
第四要多一點寬容,教育之後,還會做錯事,要給予改正的機會,要耐心,要等待。
第五是教育孩子的語氣要堅定,父母兩人說話口徑要一致,有的父母嘻嘻哈哈,有的漫不經心,有的輕描淡寫,有的各唱各的調,這都不利於教育。
正確的教育方式才能讓孩子成功:
(一)創新教育——營造寬舒、自由的心理環境
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家長給孩子自己的空間,就體現了創新教育。家長不要在一道題上去具體指導什麼,而要從大方面去鼓勵孩子,讓孩子樹立大學習觀,課內、課外、社會活動等都是學習的范疇。我們鼓勵孩子學習奮斗,不是要他讀一個名牌學校,找一份好工作就行了,而是要他將來對社會做出貢獻。走自己的路,別重復別人,按照自己的情況去學習,去生活,去發展。不僅父母與他平等對話,開展討論,甚至家中來了客人,談起社會的事,也允許孩子與客人爭論,允許孩子發表不同意見,使孩子敢於質疑。
創新教育要求家長要有開放的心態,營造輕松自由的家庭心理環境。家庭成員在心理狀態的外在表現形式上要“直白”,即用對方能接受的方式,心平氣和地來展現自己的心理情緒。家長要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錯誤的也不必顧慮,只有這樣,才不至於出現兩代人之間的“代溝”。家長對孩子有所創造的期待如能滲透於整個環境和教育過程中,孩子將會逐漸體現到創造氣氛的激勵,產生創造的願望和動力。
現代的好孩子不再只是聽話的孩子,而是有獨立見解、有創意的孩子。對孩子要盡量讓他自己安排生活,少陪讀。鼓勵孩子多創新。孩子有創新就會有信心。
(二)人格教育——培養自信、獨立、合作的孩子。
做人教育是家教的核心,孩子人格的好壞,直接受父母的影響,父母的人格力量是潛移默化地通過模仿、暗示和感染的機制而影響、傳遞給孩子。
有一個成功的例子:遼寧文科狀元黃曉慶說:“我學習上有點失誤,父母不大批評;若在做人方面不行,可就難過關了。”浙江文科狀元陳春仙說:“我父母沒有什麼文化,但人格偉大,給我奮斗的精神和力量。”甘肅文科狀元張瑞採的父親是人事幹部,她說:“我爸爸從來不收任何人的禮物,教育我做無私的人,我就照我父親說的那樣做。”
我認為人格教育應從3個方面著手:
①自信心的培養。自信是一個人個性成長的重要心理儲備。家長最初的客觀評價是奠定孩子自我評價的基石。如果孩子在學校社會遭到不客觀評價,他能在家中獲得感情呵護和客觀修正,他會是很幸運的。家庭應該為孩子的精神發育建立一個有效的“心理支持系統”。家庭是孩子成長和學習社會的第一課堂,孩子面對外部世界的勇氣和力量及自信心首先來自於家庭。孩子需要疼愛、接納和安全感,只有父母的愛、保護和支持,才有面對生活的信心和在社會上奮斗的勇氣,才能夠排除精神上的各種困擾。兒童少年身上存在的缺點、錯誤、不完美,是心理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家長不能苛求和挑剔,應看重孩子的優勢和長處。每個孩子內心都是一座蘊藏豐富的金礦,聰明的家長應努力去發現、開采,並合理地保護和利用。家長的責任是教孩子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尊重長處發揚優勢,同時糾正短處。若是有的短處暫時難以糾正,就要勇敢地承認它們,要鼓勵孩子欣然接納自己,在發展長處的同時,進一步完美自己。
有人對中美學生的心理素質進行比較,發現中國學生在自信心、獨立性、冒險性三方面的品質明顯落後於美國學生,這也是中國人在中國領土上從未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之一。中國的學生普遍自卑,這與中國的父母經常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有關。
我們中國的父母是如何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父母老說其他孩子比自己強!多數家長總喜歡找出孩子的缺點加以批評。由於中國教育普遍以分數論英雄,只有10%的中國孩子嘗試過成功的快樂,而其他孩子普遍缺乏自信,較自卑。
孩子自信心不足的表現:遇到挫折失敗,易產生輕生念頭;因學習等壓力發生自虐行為:考試焦慮症、學校恐懼症和人際關系緊張等各種心理障礙不斷增加;缺乏自知之明,敏感、多疑、自卑,自我否定,破罐破摔,或是狂妄自大,不知天高地厚,盲目樂觀而且缺乏勤奮之心。
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家長應該找出孩子的優點加以表揚。我們可以做一個實驗:家長作一個統計,一周內發現了孩子幾條優點加以表揚;幾條缺點加以批評。如果你一周內表揚孩子的次數比批評孩子的次數多了。這樣,你的孩子的自信心就會逐漸被培養起來了。
②獨立意識的培養。讓孩子獨立完成自己應做的事。學會獨立處理與周圍人的矛盾。當孩子碰到一件事情時,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家長在旁加以引導、督促。
③合作意識的培養。與人合作的能力已成為當今世界人才的重要素質之一,而一個人在童年時期沒有形成良好的合作習慣和感情,待他長大成人後是很難彌補的。
首先,父母要做好表率,一個整天爭吵不休的家庭很難造就出一個具有和諧人際關系的孩子。為此,父母必須把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處理好,對鄰居、對同志、對來客要熱情、平等、有禮貌,以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逐步養成尊重、愛護別人的好習慣。其次,要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在集體活動中他們能逐漸意識到要處處考慮別人的意見,做事要與人合作。在孩子之間發生矛盾時讓他們自己解決問題,使之獲得與人相處的經驗,培養其與人合作的能力。
再次,家長要教育兒童關心別人,遇事為別人著想,因為只有會關心別人的人才有可能與別人合作。而要使孩子學會關心別人,要教育他們從小關心自己的父母,關心父母的健康,關心家庭中所遇到的困難,知道父母在為自己操勞。
(三)民主教育——讓親子平等交流
傳統文化要求孩子一定聽父母的,父母都是用自己的眼光要求孩子,與孩子缺乏交流,也不聽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更不喜歡讓孩子自己出主意。現代教育應是家長能蹲下來和孩子平等交流。現代家庭要求成員之間建立真正平等的關系,道德與心理上的平等關系。
缺乏平等精神的家庭,孩子容易養成怯懦、盲從、自卑和自私等不健康心理;而富於平等精神的家庭則有利於養成孩子自信、自尊、積極、開朗、樂觀的性格。
家長要有民主平等的觀念和態度,尊重孩子,平等對待自己的子女。家長與子女是父子、母子關系,除了生存的依賴關系外,還有最可依賴的朋友關系。應有長幼之分,也同樣應講求理解和溝通。
對子女的要求必須合情合理。合情,符合子女的意願:合理,符合身心發展規律。反之,提出子女根本辦不到的要求,也是不尊重子女人格的一種表現。家長不能任意剝奪子女正當的興趣和愛好,必須維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積極鼓勵子女的獨立自主,激勵他們全心全意去做喜愛而又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們直言不諱,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即使有時幼稚的錯誤的意見,也不要急於訓斥或奚落。魯迅先生提出應理解兒童,指導兒童,解放兒童,正是家長與子女民主平等態度的概括。
(四)情感教育——培育充滿愛心、好學樂群的孩子
中國人的情感很細膩,但不喜歡表達自己的情感。親子交流也很枯燥,無情趣,孩子也很少和父母交流情感,孩子也不了解父母為什麼會這樣或那樣考慮問題。
情感教育的首要方面是培養孩子的愛心。學會愛世界,愛屬於世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學會感受愛、表達愛、體會愛。家長應讓孩子大膽表露自己的情感,用平常心來看待成敗,這樣也會減弱孩子的嫉妒心,不至於無法容忍別人的成功。
劉海洋學識超群卻獨缺愛心,人格嚴重缺陷。“傷熊事件”應引起中國教育界和所有家庭對“人才”標準的深刻反思。應試教育使眾多的青少年在最富於理想的學生時代把豐富多彩的追求化為單一的成績追求。仁愛之心是健全人格的基本要求,而片面的過度的知識教育卻導致部分青少年嚴重偏科和情感的荒漠化,注意力只集中在知識的某一極狹窄的領域,而忽略了豐富的情感世界的培育,造成情感冷漠、缺乏愛心,為實現個人慾望很少考慮後果。
情感教育的第二方面是讓孩子學會交往。當孩子遇到苦惱時,通常會向誰傾訴呢?學生首選媽媽;其次選擇朋友;再次選擇爸爸。還有的選擇老師或選擇對誰都不說。可見朋友在孩子心中的分量僅次於媽媽。可父母們總喜歡用自己的標准衡量孩子的朋友,甚至武斷地限制孩子交友。父母們在允許孩子選擇朋友的問題上的基本標準是“能對孩子的學習有益”,選擇與孩子志趣相投的父母僅有少數(有人選擇了兩項)。父母們的這種擇友標准,會使孩子們中間出現一個交友怪圈,誰與比自己學習差的孩子交朋友?而當孩子需要認同的時候,需要依賴的時候,需要肯定、幫助或批評的時候,他們卻不知道該找誰。
孩子不知道怎樣學習時,父母肯定會著急。但是如果孩子不知道該怎樣和朋友及其它人交往時,父母還會著急嗎?還會給他們一些引導和方法嗎?近幾年來,教育專家們提出一個新概念:同伴教育。就是說同伴在交往中相互學習、相互幫助,更容易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寫作能力、交往能力。
(五)成功教育——調整恰當的期望值
一個成功的人是什麼?答案是實現自己的理想;那麼,一個成功的孩子是什麼?不是實現父母的理想,而是孩子自身的身心健康的成長。
當今中國獨生子女教育中出現的“翹翹板原理”。中國孩子的自下而上狀態猶如一個華麗的翹翹板:一邊是物質生活的“小皇帝”;一邊是精神上不能自主、得不到新生的“小奴隸”,簡單地在生活上強加給孩子各種各樣的挫折教育,父母兩頭施壓的結果只能是翹翹板折斷,孩子人格分裂,體驗到深深的挫敗感。如果生活上是父母慣壞了孩子的話,那麼在學習上,恰恰是孩子慣壞了父母。孩子對父母的各種要求都盡力滿足,使望子成龍的父母貪得無厭。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高,會讓孩子經常體驗到失敗,家長高期望導致孩子出現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心理壓力大,怕成績不好對不起父母;由於達不到父母提出的高期望目標而喪失信心,自卑自責;因持續的失敗感和內疚而形成緊張不安、伴以恐懼的焦慮情緒狀態,甚至出現考前失眠,考試時胸悶、心跳加快等神經系統反應;產生逆反心理,對父母的話,不分是非一概反對;為父母被動學習,學習動力不足。為此,家長應對孩子寄予恰當的期望,根據孩子的現有條件實事求是地制定出適當的期望值,不能盲目攀比,更不能拔苗助長。
(六)生死教育——讓孩子對生命負責
讓孩子了解什麼是生命,生命來之不易,了解什麼是死亡,死亡對周圍人意味什麼,以避免孩子遇到挫折就輕生。例如:武漢一位五年級的小學生因作業沒做好被老師批評而上吊自殺。萬名中小學心理健康檢測得出結論顯示:我國三分之一的中小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異常表現。對於屢見不鮮的中小學生自殺現象,一些心理教育工作者呼籲:應加強對中小學生心理衛生教育,開展生死觀教育。
與尚未成年的孩子談論生死似乎過於沉重,長期以來,成人對孩子的生死教育大多是採取迴避的態度和閃爍其詞的說法。這樣的結果,會不斷地傳達給孩子關於死亡的一些不正確的信息,讓他們覺得死是一件很好玩、很容易的事,還帶著一點兒神秘。孩子在小學階段的重點是學習習慣和生活心理的培養,所以在這個階段實施生死觀的教育對孩子的一生十分重要。在國外和港台地區小學生會被老師帶到醫院太平間接受死亡教育,老師會讓學生摸著死者冰涼的手感知死亡,還會用通俗的語言告訴孩子們:再也看不到爸爸媽媽、看不到好看的動畫片、吃不到好吃的冰淇淋,這就叫做死。與此同時,也輔之以生的教育,老師也會讓孩子們摸著孕婦的肚子給他們講人的出生。這些都是在告訴孩子們,生與死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只有認識了生的可貴,才能珍惜生命。在我們的“生死教育”中一定要告訴孩子:不僅要愛黨、愛祖國、愛親人,還要愛自己。愛自己不是錯。
㈡ 什麼是人格人格培訓
什麼是人格
人格,英文personality,這個詞源於拉丁語Persona,是指演員在舞台上戴的面具,好比我們今天戲劇舞台上不同角色的臉譜。心理學借用了這個詞,使之成為一個專門的術語,用來說明每個人在人生舞台上各自扮演的角色及其不同於他人的精神面貌。把人格比喻為面具,好象是一種褻瀆,但又不得不承認這個比喻的貼切。
那麼什麼是人格?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定義,莫衷一是,至今還沒有一個大家公認的說法。人格心理學家阿爾波特說:「人格乃是個人適應環境的獨特的身心體系」;艾森克說:「人格乃是決定個人適應環境的個人性格、氣質、能力和生理特徵」;卡特爾說:「人格乃是可以用來預測個人在一定情況下所作行為反應的特質」。
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實際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從這種意義上說,人格的本質就是人的社會性。人若脫離了社會,不與人們交往,也就談不到人格,至少不是健全的人格。就像初生的嬰兒只能算是個體,還沒有人格;人格乃是個體社會化的結果,人際關系的結晶。所以,人格乃是具有不同素質基礎的人,在不盡相同的社會環境中所形成的意識傾向性和比較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徵的總和。人格是社會學、人類學、教育學等諸多學科研究的對象,心理學只是從意識傾向和個性心理特殊方面去研究它。
教育注重人格培訓應多於知識培訓
我們所說到的教育,不僅包括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還包括了自我教育和社會教育,在教育社會化,社會教育化的今天,知識培訓和人格培訓都是教育不容忽視的問題,但是社會性質決定了教育的目的和方向,為了完成構建和諧的社會的目的,教育就應多注重對人格的培訓.
首先,大學教育對人格培訓的成果,直接決定了人們是用知識創造美還是製造惡,人格的完善與否,影響了個人,社會,乃至整個人類是走向文明還是走向毀滅.蔡元培先生也曾說教育乃養成國民人格之事業,一個國家擁有健全人格的國民,是什麼風雨也吹不垮的,甚至還能為全人類謀幸福.相反,一個人或一個民族品質惡劣就會給周邊的人和民族帶去災難,日本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知識對於人格健全的人,就猶如錦上添花,美不勝收;知識對於人格不健全的人,猶如強盜手持火把,徒增危害而已!
其次,健全的人格有利於知識的吸收和積累,促進人格和知識的良性循環.一個心地純真,用心一致的人,學習起來就自然事半功倍.試想,一個心思混亂,思想惡劣的人又怎麼會有學習的心境和動力呢?健全人格一旦形成,人們就會養成主動學習,熱愛學習的習慣.這就會形成這樣一個局面,人格健全熱愛學習的人,就會被知識領著走,而人格不健全的人,就要被知識拖著走了.
最後,教育注重人格培訓多於知識培訓更符合社會的擇才標准和國家的育人方針.我國教育向來主張培育"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人才",可見,教育把德放在了首位.不可否認,當今社會是知識經濟時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如飢如渴,但我們應該知道,一個沒知識而有道德的人至多成為社會的廢品,一個沒道德有知識的人卻可能成為社會的危險品.
綜上所敘,我認為教育注重人格培訓應多於知識的培訓.
人格培訓:
http://www.xujinsheng.com/02_08.htm
㈢ 怎樣進行孩子的人格教育人格教育包括那些
1、培養習慣,在生活中融入人格教育。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合作,勤勞,不虛榮,不攀比為人格教育的主要內容,同時勤勞和良好的衛生健康習慣,以及禮儀規范也是十分重要的內容。
2、教育孩子學習生活技能,並通過動手動腦,變得思維敏捷和聰明。逐漸培養孩子們的責任感,勤勞,不虛榮,不攀比的人格教育。
3、增強孩子普遍核心的六種價值觀,分別是可信賴性,尊重,責任,公平,關愛,公民的職責與權利。
4、在尊重方面,具體要求就是教育孩子寬容對待他人不同意見或分歧,要平和處置憤怒,侮辱,爭執,不說臟話等。
(3)什麼是人格與規范教育擴展閱讀:
口吃、尿床、孤僻、說謊、裝病……這些存在於兒童身上的問題,都需要大人嚴肅看待。這
些問題,都源於兒童被忽視或他們內心的渴望得不到滿足。
若不在兒童時期將這些問題糾正過來,這些問題在以後將會衍生出各種大的問題,嚴重者會讓孩子走上歧路,成為孩子一生的負擔。因此,幫助兒童建立健康的人格尤為重要。
人格就是一種財富,它是人的良好意願和尊嚴的財富。
從小對孩子進行人格的投資——這雖然不能直接在物質方面變得富有,但是,孩子們可以從贏得的尊敬和榮譽中得到回報。
無論是東方的聖人,還是西方的哲人,都十分重視人格,蘇格拉底說:「人有了人格的尊嚴,必不甘墮落為禽獸,而品德也必自然提高。」
因此,「良將不怯死以苟且,烈士不毀節以求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人格的力量,就可以戰勝困難,也可以抵禦邪惡,如古人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留下一串光輝的足跡。
㈣ 怎樣進行孩子的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通俗來說就是將孩子培養成真正的人,就是教孩子「學會做人」。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當代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而「學會做人」又是建立在前三種學習基礎之上的一種基本進程,是教育和學習的根本目標。所以,家庭教育的一條主線,一根主心骨也應該是培養孩子成「人」,這里的「人」是指一個具有良好品德、具有獨立意識、具有良好人際關系、善於合作的個體,是一個既獨立又合群的社會人。家庭教育就是這樣一種人格教育。
從心理結構來看,人格主要包括自我意識、能力、氣質、性格、興趣、需要、態度、信念、價值取向等因素。正是人格因素的不同組合及不同表現水平使每個人都表現為不同的個體,每一個個體以此不同的表現而相互區分。例如,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發現有的人性格開朗,能與人積極合作、愉快地交流,不斷進取完善自我;有的人則孤僻冷淡,對人對事消極對待,萎靡不振等等,前者與後者是健全人格與不健全人格的一些表現。那麼,健全人格由何而來呢?
在家庭教育中,影響孩子健全人格的因素很多,現著重從家庭中家長的人格特徵、教養方式、家庭環境等方面闡述其對兒童的人格建構的影響。
首先,在家教諸多因素中父母的人格因素是施教的核心力量,它對兒童的人格形成起著巨大的潛移默化影響。由於兒童的模仿性極強,孩子一生中待人接物、處人處世的態度都直接向父母學習模仿而來。父母的人格特點還會輻射到家庭生活的各個層面而使家庭生活染上獨特的色彩,繼而影響孩子的人格形成。如父母為人熱情誠實、做事認真踏實,往往會融洽家庭氣氛,孩子們經常置身於親朋好友常相往來之中極易形成熱情、誠實、友愛、善於交往等人格特徵;如父母心胸狹窄、斤斤計較、好算計,孩子長期置身於好貪小便宜的家庭生活氛圍中,極易染上小市民、利已主義習氣,將來走向社會極易養成投機取巧陋習。同時,家長的教育素質和教育孩子的能力、知識、觀念等也直接影響兒童的發展。
其次,家庭的教養方式是影響兒童健全人格建構的又一重要因素。家庭的教養方式是父母人格、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以及教育方式的整合體,一般來講,可將家庭教養方式分為
專制型、保護型、放任型、民主型和混合型幾種。很明顯,在所有的家庭教養方式中,民主型是最好的。民主型家庭的父母認為:孩子不只是屬於家庭的,同時更是國家的、社會的一員,將來他總要獨立生活,走向社會,從小就應教給孩子生活的自理能力而不是處處事倍恭親、包辦代替。然而,在我國獨生子女家庭教育中保護型教養方式仍居多,造成了孩子依賴性強、易反抗、任性、孤僻等不健全人格。
第三、家庭環境對兒童健全人格建構起關鍵作用。「家」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孩子的一生成長總是會打上環境的烙印,就家庭教育環境而言,既包括家庭的物質環境也包括家庭內部的精神環境。物質環境並不是指家庭的豪華裝修,而是整潔有序、健康向上的環境,孩子應該有一方屬於自己的天地和活動時間。家庭的精神環境內容很多,它包括家庭的文化氛圍、價值取向、人際交往、家風家規、家庭氣氛等多方面,對於孩子的人格發展來說,精神環境更為重要。
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塑造孩子健康人格具有積極的作用和深遠的影響,因此,作為合格的父母,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關注孩子的成長。
一、注重孩子的全面健康,促進兒童健全人格的建構「全面健康」,不僅僅指身體的、生理的健康,還包括心理的、精神的健康即人格健康。1981年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下的定義是:「健康就是能精力旺盛地、敏捷地、不感覺過分疲勞地從事日常活動,保持樂觀、蓬勃向上及具有應激能力。」目前很多孩子的不健康問題都是由於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當的教養方式引起的。如由家長「過度的期望帶來過多的無望」、由家長「過度的保護帶來過多的無能」、由家長「過度的溺愛帶來過多的無情」、由家長「過度的干涉帶來過多的無奈」、由家長「過度的指責帶來過多的無措」,正是由於這么多的「過」帶來了孩子過多的「障礙」。
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競爭的加劇,青少年出現心理問題有蔓延上升趨勢。媒體多次報道中小學生因心理承受能力弱而造成的一系列不該發生事件,已經給我們敲響了警鍾,作為家長一定要對此引起足夠的重視,要幫助孩子維護自己的心理健康。除了觀念上的滯後造成孩子心理障礙外,兒童不健康心理的另一殺手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要特別注重培養孩子良好而穩定的情緒和樂觀開朗的性格,堅持運動,增強體質,提高生活質量,改變不良的行為習慣,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二、注重把孩子培養成正直誠實的有用之人
高尚的道德是人類立身之本,誠實是道德的基礎。「學會做人」,先要學會做正直的人。陶行知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就是要學做正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