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李玫瑾如何教育孩子有出息
擴展閱讀
如何加入白色基礎鹽 2024-11-22 06:42:08

李玫瑾如何教育孩子有出息

發布時間: 2024-11-13 19:11:18

㈠ 李玫瑾:「養兒三忌,養女五忌」,學會這些,孩子以後能少走彎路

寶寶的出生,能給一個家庭帶來喜悅,同時生娃也會遇到很多危險。但其實除了生娃會遇到困難,在教育孩子時,也有很多難關等著我們。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有出息,但小孩性格不同,採取的教育方式也不是不同的。 李玫瑾表示:''養兒三忌,養女五忌'',只有學會了這些,孩子以後才能少走彎路。

養兒哪三忌?

1、包辦

有些家長特別喜歡包辦孩子的一切事情,總覺得年齡小,從不讓他們參與任何家務,不僅害怕孩子傷到自己,而且也會害怕他們幫倒忙。但時間一長孩子只會變得更加懶惰,缺乏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如今的男孩如果不會做家務,在擇偶時也會遇到很多麻煩。

2、不許哭

養男孩的家庭,很多父母都會說這樣的一句話''你是男子漢不能哭'',家長要求小男孩要堅強,就算受了委屈也不能掉下眼淚。可是他們也是人,也會有不開心的時候,也有脆弱的時候,如果父母一直禁止小朋友發泄情緒,那麼這些不良情緒只能壓制在他們的心中,從而出現其他方面的心理問題。

3、沒有責任心

責任心代表了一個人的素質,如果男孩子缺乏這樣重要的素質,那麼不管是在學習上還是在工作中,甚至以後他們自己組成了家庭,遇到問題時都會習慣性將責任推在別人身上,影響到自己正常的生活。因此小朋友平時犯了錯,家長一定要讓他們自己承擔,一味包庇只會造成大錯。

養女哪五忌?

1、重男輕女

不管我們的家裡有沒有男孩,在性別這方面,家長不要太過看重,不要對女孩太貶低。特別是不要在她們面前,總說男孩有多麼好,否則很容易會讓她們出現自卑心,而這種心理不僅影響到孩子未來的性格和心理發展,同時也會影響到一個家庭的和諧。

2、窮養

很多人都說女孩要富養,這句話並不是沒有任何道理,因為女孩天性柔弱,特別容易吃虧。如果小時候家長就對孩子窮養,他們長大之後很容易會被外界的誘惑所欺騙,因此有女孩的家庭,平時一定要去開拓她們的思維,帶孩子見識這個世界,但這並不代表培養她們大手大腳花錢的習慣。

3、大小姐脾氣

很多人都說女孩子一定要嬌養,她們是父母的寶貝,比起調皮的男孩,那些貼心的女孩更讓人省心。因此在教育時,家長會不自覺地寵溺一些,愛孩子本身是一件好事,但如果盲目溺愛,將孩子養成了大小姐脾氣,那就麻煩了。在家裡尚且有人讓著她們,可是進入 社會 之後,又有誰會讓著她們呢?

4、不獨立

由於性別關系,女孩看上去都比較柔弱,因此不管到哪裡都需要他人的幫助。但如今的 社會 講究男女平等,如果孩子在家中學不會獨立,總要依賴父母,長大之後也會更容易吃虧。因此家長在女孩小的時候,就要鍛煉她們的獨立性,減少她們對自己的依賴。

5、避諱性教育

如今仍然有許多家長對性教育特別避諱,能不教育就不教育,哪怕孩子問起的時候也會特意逃避,導致孩子接受了很多錯誤的信息。因此有女孩的家庭,平時一定要告訴孩子正確的性別意識以及正確的性觀念,當她們提出疑問的時候千萬不要逃避。

㈡ 養男孩,聽聽李玫瑾建議:家長越「捨得」這3件事,孩子越有本事

每一個家庭的父母們都希望自家孩子長大能有出息,尤其是 養男孩的家庭 ,父母還指望孩子以後 養兒防老 呢。

但是孩子以後有出息誰都說不準,所以我們要從小培養孩子種種能力,好讓孩子在以後能成才。

然而我們能經常聽到這樣的話,「 現在的男孩子,抗打擊能力太差了。一個個的不會剝雞蛋,卻一個個的都脆弱的像雞蛋 」。

「他們就是生活的太好了,要是讓他們每天去地里幹活,我看誰還想跳樓」 這樣的話,經常從一些家長的口中聽到。

但其實,這些看起來很現實的話,是不能輕易傳到孩子耳邊的,容易傷及他們的自尊,讓男孩自暴自棄。

現代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長在浮躁與慾望的 社會 背景下越來越偏重於孩子的智力發展,卻一直不注意孩子的人格和性格培養,這是家庭教育中嚴重的偏差。


往往到15歲之後,看一個人能不能有更為長期的發展,恰恰學歷與造詣並不是最重要的。

真正重要的是這個人的性格,和他以性格為核心的人格。早期對孩子的性格培養得當,更有利於他的長遠發展。

李玫瑾還提出了一個「脫敏」教育的概念,她曾說過,想要孩子有出息,在下面這3件事上父母要捨得。

不要一味的溺愛孩子,否則孩子以後恐怕難成才,俗話說得好: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一、捨得對孩子「放手」

大多數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對孩子過於溺愛,什麼事情都幫孩子辦好了,也捨不得說孩子一句,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反而是害了孩子。

這種從小被溺愛長大的孩子,自理能力非常差,而且死要面子,養活自己都要費很大力氣,給你養老可能力不從心了,還很可能變成大家口中的「啃老族」,剝削老人的財產和房屋。

李玫瑾自己的孩子,也曾經被姥爺大聲斥責,當時李老師勸說:「孩子那麼小,你把他嚇著了。」

但是李老師父親答 :「他經過我這樣的事,以後走上 社會 ,沒什麼事能嚇著他。」

其實孩子遠遠比你想像的要堅強的多,所以你要 捨得對孩子放手讓孩子吃苦, 正所謂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從小吃苦的孩子抗壓能力都特別強,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多半都能有成就。

如果你愛孩子,就別過分的溺愛孩子,要捨得讓孩子吃苦,讓孩子自己去 探索 世界。

二、捨得給孩子「花錢」

「窮養兒富養女」 ,家長還是太死板了,雖然說窮養兒子,但你不能往死了窮啊,作為父母我們要捨得為孩子花錢,我曾聽過這樣一句話 「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所以說你捨得為孩子花錢也就是為自己投資。

節目《少年說》中高二男生楊禹奇就吐槽自己的媽媽對自己很「小氣」。

從小學開始,媽媽就告訴他家裡特別窮,窮得揭不開鍋,以至於他想要買一隻筆都要跟媽媽軟磨硬泡好久。

他每天都在擔心,家裡哪天就吃不上飯了,後來看到自己家裡買了新車,以為自家終於不用過苦日子了,結果媽媽卻騙他說這是家裡中了彩票買的車。

父母為了鍛煉他,編了一個又一個無法自圓其說的謊話,終於有一天,再也瞞不住孩子了。

他們認為窮養對於男孩而言,是一種鍛煉。 在物質上苛待男孩,總是不滿足他們。 這樣能激發男孩性格中的「狠」,激發他們學會吃苦,承受生活中的挫敗。

正如馬薇薇所說:

過頭的結果就是讓男孩對物質,金錢有著更強的慾望。

所以我勸告各位父母,家裡有兒子的一定要捨得給孩子花錢。

當然,錢一定要花在對的地方,尤其是教育上要捨得做投資,孩子以後才能更優秀。

三、捨得讓孩子「犯錯誤」

有的父母小時候把孩子管得特別嚴格,不讓孩子犯一點錯誤,在父母心中自己這樣做是為了孩子好,免得長大之後孩子會走向彎路。

但是父母沒有想過的是,你不去教給孩子如何面對錯誤,面對失敗的經驗,等到他們真正遇上類似的問題,就會選擇最極端的那條路,比如離家出走,自殘,甚至是輕生。

正所謂 失敗乃是成功之母 ,小時候不讓孩子犯錯誤經歷失敗,長大後孩子 一失敗就會氣餒沒勇氣嘗試 ,最終可能會一事無成,父母一定要引以為戒。

小時候多讓孩子受點挫折沒關系,只要孩子長大不吃虧就好。

想讓孩子有成就,高情商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你可以趁著孩子還小,及時給孩子准備情商培養類書籍,每天抽出十分鍾的時間陪孩子閱讀,幫助孩子養成高情商,好讓孩子能在 社會 上 如魚得水。

教育孩子也要講究適度,孩子在父母寬松的環境中成長,感受家庭的溫暖和生活的美好。孩子和父母成為朋友,也就願意聽父母的建議。

世界上每一個孩子都有積極向上的心,就看父母是如何引導了,他們都是帶著使命來到世界上的。

我們要接納孩子的不足,如同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讓孩子在自己的時區里,不慌不忙、不緊不慢地成長,孩子舒服,你也會幸福。

所以,父母教育孩子的目標,首先是讓孩子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

我相信,當你以溫柔、愛對待孩子的時候,他會在這個世界裡,感受到最少的傷害,最多的善意,最濃的自信,最充足的安全感!

苦口婆心說給孩子聽,不如花時間做給孩子看。

就我個人教育理念而言,小易希望我的女兒和兒子有獨立自信的性格,和一顆悲天憫人的心靈。

我個人理解,男孩的獨立,是讓他們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和主見,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去爭取。

男孩的自信,是讓他們有堅持自己的勇氣和毅力。悲天憫人,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生命。

所以我很喜歡以朋友的身份去給孩子們講故事,或者是看繪本的形式,一起成長,我們應該放低姿態,不是嚴厲家長的面孔,而是 和孩子一起成長, 畢竟 育兒 就是育己。

我一直認為優秀的孩子必定是見過世面的孩子,他們的背後一定站著一對有眼界有見識的父母。

有見識的父母,不等於有錢的父母。 比如,給孩子買一本童書繪本用不了多少錢,但會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知識。 3-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這個時期好好培養,有助於讓孩子形成終生的閱讀習慣!

小易之前准備和孩子講故事的材料時,買到了這樣一套 《小腳鴨情緒管理和人格培養》 繪本,沒想到能讓女兒和兒子愛不釋手,在此推薦給大家。

和大家一樣,我也曾擔心過孩子 自卑、懦弱或者脾氣大 的問題,這些毛病和缺點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會遇到的,最關鍵的是看爸爸媽媽怎麼處理。

我們也當過小孩,不喜歡自己的父母對自己惡言相向,所以我選擇這套繪本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裡面的主題都非常貼近生活,而且主人公小腳鴨的做法就是我們想要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去做。

一共分為10個主題,分別是 《我要承擔責任》 《我不隨便發脾氣》、《我能表達自己》、《我能與人分享》、《我相信自己》、《好孩子懂禮貌》、《我可以獨立》、《學會尊重別人》、《我能守信用》、《我有自製力》

色彩鮮艷的圖畫,簡單又非常容易理解的故事,讓孩子體會並理解各種美好的事物。

爸爸媽媽給孩子樹立觀念就是在孩子小的時候, 父母用自己的態度、行為示範給孩子樹立一種榜樣,這些都是心理的撫養。

很多家長恰恰把這個最關鍵的部分交給了別人,每個人的養法都不一樣,目的是讓孩子不出問題、不受傷害、不走丟,但是怎麼教育、教育過程中要強調什麼,這是父母的責任。

如果我們總是找不到陪伴孩子的理由, 為何不陪他們看看故事書,談談心得體會呢?

還有一個推薦給大家的理由是,繪本里印刷的 字體很清晰 ,紙張也很不錯, 方便孩子 健康 閱讀。

39元全套10冊小腳鴨兒童繪本,平均下來一冊都不到4塊錢 ,不過就是一頓早餐左右的錢,甚至還有跟便宜,這樣培養男孩子品格的繪本,裡面蘊含的道理卻可以記得一輩子,爸爸媽媽們何樂不為呢?

㈢ 李玫瑾:不管、不罵、不罰是培養不出優秀孩子的!值得一讀

懲罰孩子不是目的,讓孩子有所怕,有所敬畏,才是最重要的。


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在《圓桌派》中說的一席話,正好能解釋這個觀點。



她說: 「人的成長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之外,還要有敬畏。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了才是保護他。」


言下之意, 正是在強調要讓孩子知道怕,知道規矩不能違背。 如果孩子犯了錯,唯有懲罰能讓孩子清醒時,作為教育者,我們不能姑息。


這不是李玫瑾教授第一次強調敬畏,她在此前分析青少年犯罪行為時也曾多次提到過,人犯罪的原因是沒有敬畏之心。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敬畏要遭災殃。


我們教育孩子也是如此,要讓他們知敬畏,守規矩,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得到真正的成長。

父母最大的悲哀,

是付出全部卻養出了一個白眼狼


前兩天就看到一則新聞:孩子沉迷網游充值4萬元,而這錢卻是他媽媽背了4萬袋水泥辛辛苦苦賺來的!

這孩子還把轉賬記錄都刪除,生怕家長發現了挨罵。


這說明他明明知道這是媽媽的血汗錢,卻依然不以為意,不僅自己在 游戲 賬戶里充值了2萬多,還給同學充值了1萬多。


他媽媽絕望地哭了,孩子一邊挨打一邊還委屈地說:「你總是埋怨我,從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是啊,媽媽每天都要在外面忙著賺錢養家,累死累活搬了幾萬份水泥才能掙些錢,可孩子只看到媽媽不管他、不陪他,只看到自己一犯錯就遭到埋怨和指責。


這世上誰都不容易,但最可悲的,是父母付出全部卻養出了一個白眼狼。


你以為自己辛辛苦苦賺錢養家,盡自己最大的能力給孩子吃好穿好就已經盡到自己做父母的責任;

你以為對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千依百順地疼愛就能讓孩子懂事些,長大的過程中能夠少受些苦。

可殊不知,父母的無私,培養出來的也許是個熊孩子,父母的寵溺,也許會逐漸醞釀成悲哀的人生。


近些年,這樣的新聞不在少數。


前幾天,湖北武漢地鐵2號線內就出現了熊孩子腳踢媽媽的情景,女孩僅僅因為媽媽搭錯車就用腳多次踹媽媽,還踹行李箱。


一個10歲男孩在家毆打自己的母親,拳拳到肉,招招致命,而母親一點反抗的跡象也沒有。



人來人往的廣場上,一個孩子當街掐母親的喉嚨,並要求她下跪,而只是因為母親不肯給孩子買玩具。


生而不養是罪,但養而不育,育而不善又何嘗不是種孽,還是種自作孽。


優秀孩子是管出來的,

熊孩子是慣出來的


《管教的勇氣》里有句話:



很多時候我們對熊孩子恨鐵不成鋼,但更可恨的,是從小不對孩子嚴管的熊家長。


西安有兩個熊孩子從高樓往底下扔磚頭,所幸沒砸傷人,保安抓到人後,孩子家長反而說:「又沒砸到人,把孩子嚇著了。」


去年大學畢業季,一工程學院畢業生剛搭建好的畢業作品地標被一個熊孩子拆毀,孩子家長回應:「你們應該圈起來,孩子又不懂事。」


「孩子不懂事」、「又沒有人受傷」、「怎麼還和孩子計較」……熊父母和優秀父母的差距就是這樣拉開的。


很多熊父母從根本上就沒有意識到:嚴管是愛,放縱才是害。


教育專家李玫瑾說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老師」不行管教之責,又有什麼資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優秀的孩子是管出來的,熊孩子才是慣出來的。


中國近代思想家梁啟超六歲時,曾因一件小事向母親說謊。


他以為沒什麼大事,因為母親從來都是溫柔善良,左右鄰居都清楚。

可那天傍晚,梁啟超第一次見到了母親盛怒的樣子。


他害怕地掩飾自己的錯誤,可迎來的卻是母親更盛的怒氣,她怒打了梁啟超幾十下才停下,並給他立下了「不許說謊」的家庭規矩。


直到後來,梁啟超稍微長大了一些,母親才鄭重地解釋給他聽為什麼不能說謊。


孩子還小不懂事,那就該打打、該罵罵,只要別讓打罵成為孩子生活的常態;孩子不喜歡聽道理,就給他立規矩,明確什麼行為該賞,什麼行為該罰,他才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該做。


教育路上,父母要做一個狠人,越小開始糾正孩子的壞毛病,孩子才能在成長的道路上越走越順。


教育必須要有懲罰手段,

你不管教孩子, 社會 會替你狠狠教育


英國議院曾通過一條法規,大意是「允許教師在歷經勸告無效的情況下,採取包括身體接觸在內的必要手段,迫使不遵守紀律的學生遵守紀律」。


說白了,就是允許老師在孩子屢教不改的時候進行一定程度的體罰。


但其實,最該實行這個義務的,不是老師,而是家長。


也許會有人說,現在不推崇打罵了,孩子學習已經很累了,再給他增加壓力他會受不住的,還是快樂教育更加素質化。


可惜,有幾個實行快樂教育的家庭是真正成功的?而那些真正在快樂教育的環境下長大起來的孩子真的沒有在犯錯時受過懲罰嗎?學習上就沒遇到過壓力嗎?



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曾發表過一篇演講,他說:



教育必須要有懲罰手段。如果孩子做錯了事,家長罵幾句,苦口婆心和孩子講道理就會讓孩子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以後再也不犯嗎?


不可能的。不要期待孩子的自覺性,也不要指望你簡單講幾個道理孩子就能大徹大悟,如果教育這么簡單,也不會有那麼多家庭的孩子誤入歧途。


說到底,父母還是要負起管教的責任來,不該偷的懶別偷,寬嚴並濟,孩子才不會養成一個人人厭惡的惡魔。


第六季《奇葩說》有一道辯題是:在公共場合遇到熊孩子,父母無動於衷,我該不該教育他們?


選手嶽嶽說:



你不管教好孩子, 社會 會替你狠狠教育。而等到那時,再後悔也為時晚矣。


管教孩子的「四不」和「四要」


四不——



很多父母白天累了一天,回到家就會拿無辜的孩子撒氣,明明只是一件小事,孩子也沒犯什麼錯,好好引導他就行,卻偏偏要大發脾氣,惹得孩子又委屈又害怕。


這樣的次數多了,孩子也會逐漸明白父母的行為是錯誤的,在下一次做錯事受到教育時反而會以此來反駁批評父母,父母的親和力和威嚴性都會大打折扣。



孩子不是只要提供吃穿住行就能 健康 長大,家長不是只要賺錢養家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什麼都不做。


在教育上偷懶,吃虧的是你孩子的人生,要知道,他本可以活得更優秀。



有一說一,有二說二,孩子犯了多大的錯,就受多大的懲罰。


不是每一種錯誤都是大錯,也不是每一種錯誤都非得打罵,針對不同的問題要有不同的教育手段,不要借著父母的威嚴肆意辱罵、毆打孩子,這不是管教,這是家暴。



無節制地滿足孩子,孩子的要求只會越來越多。一味地寵溺,終將釀成大禍。


有選擇性地去滿足孩子合理的需求,有原則性地拒絕孩子無理的要求。才能恰到好處地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慾望。


不要輕易對孩子讓步。


四要——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


越早給孩子制定好規矩,他才能越早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才會對是非黑白有個基本認識。


規矩最好落實成紙質文件,照著規矩嚴格執行獎懲,孩子會漸漸明白為人處事的底線是什麼。



成年人都沒辦法自覺學習和工作,又怎能指望孩子的自覺性。


每天盡量抽出時間來陪伴和監督孩子學習,直到孩子已經養成自律的好習慣。



管教要帶有指點意義,而非一味地懲罰和控制孩子。


最好的教育,莫過於言傳身教。家長做到位了,又何愁孩子變「熊」。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孩子,更沒有完美的教育。


我們只有在能力范圍內做到最好,才能讓孩子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明白生而為人的基本准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