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一篇關於高中數學環境教育的論文
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意識的形成、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掌握、數學模型的建立,都對科技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學會用數學的思維去觀察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然後對問題進行概括和創新性研究,只有在素質教育的環竟中實現。當前,學校教育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應試教育」的成份,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削弱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當然,也欣喜地看到我國正加大教材改革的力度,實施素質教育,廣大教育工作者也正努力適應新形勢,積極開展素質教育。本文把自己觀察到地變化趨勢講述如下。
一、 轉變教師角色,以新的理念指導教學
面對21世紀的教育改革,數學教學要充分體現「生活化」、「活動化」、「個性化」特徵,要求數學教師必須更新教學觀念,不僅要有科學的數學觀,還應從數學的哲學層面形成數學文化觀念、數學價值觀念和數學應用觀念,逐步從靜態的、絕對主義數學觀向動態的、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相結合的數學觀轉變。因此,教學中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的差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有利於學生形成積極探索的態度,勤奮好學,勇於克服困難和不斷進取的學風。同時教師也開始更新對學生學習評價的觀念,既重視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和能力提高,又重視其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變化,將評價貫穿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並加以肯定,突出了數學評價的激勵與發展功能,利於增進師生感情,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新課程教學突出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注重三維目標的落實,在教學中精心設計問題,探索、發現解決問題的途徑及方法,教師盡當好導演,挖掘學生最大潛能,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二、面向全體學生,轉變教學組織方式
現代教育觀認為,素質教育其實質是對學生實施主動性教育。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改過去地滿堂灌為適當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真正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由於學生在知識、技能和能力方面的發展和志趣、特長等不盡相同,教師因材施教。在組織教學時,從大多數學生的實際出發,並兼顧學習有困難和學習有餘力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個人努力與合作學習相結合則能促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在交流和討論中,可能澄清認識,糾正錯誤,這有助於擴展思路,提高能力,加強自信。
三、實施「問題解決」,培養創新品質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學生的發展離不開豐富的問題及其解決。發現問題,大膽懷疑,探奇索引,也是創造型人才的重要品質。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開始注重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具有開放性、挑戰性的問題,引發學生濃厚的興趣;鼓勵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性,主動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使課堂教學在學生獨立思考、動手實踐和合作交流的活動中不斷的生成新的問題,在一個又一個問題的解決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主動地思考與實踐。即使某些問題是可笑的,某些發現是錯誤的,某些探索是失敗的,教師也不挖苦諷刺,而以積極的態度加以鼓勵,並幫助學生分析錯誤和失敗的原因,變錯誤為正確,不挫傷學生的創造積極性,使學生思想中產生的創造火苗得以燃燒和發展,使認識進入一個又一個嶄新的高度,從而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提高。 四、加強學生學習能力與自學習慣的培養
自學能力是學生獨立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它對學生畢業後的升學或就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培養自學能力,在掌握和運用知識、技能的過程中逐步完成。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他們的自學習慣,這不僅是學生今天學習的需要,也是未來工作的需要。忽視自學,學生只能囿於教師講解的范圍,既不能充分思考消化,也不能廣泛涉獵知識,開拓視野。因此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能力差異和興趣愛好,培養他們獨立自學的習慣。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鼓勵學生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提高自己的學習水平、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從而造就了大批肯動腦筋、勤於實踐、富有創新精神的青年學生。
五、加強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培養
一個創造型的人,必須善於多向思維,因此教學中,教師經常鼓勵學生擺脫固有的模式,善於從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思考問題(思維的靈活性),不要滿足於停留在表面現象上,引導學生善於概括歸類,善於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善於預見事物發展的進程,把思維引向一定的深度和廣度(思維的深刻性)。鼓勵學生思考問題敏捷,反應速度快(思維的敏捷性)。培養學生對自己的作業和結果獨立的進行評價和分析,敢於有論據地堅持自己的觀點和信念,堅持獨立思考,善於發問(思維的批判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奇思妙想,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去想,暴露學生自己的思維,充分相信學生的聰明才智。這樣教學,學生與教師都從中受到啟發,使得思維在更廣闊的空間得到發展。
六、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增強學生數學素養
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正在對數學課程內容、數學教學、數學學習等多方面產生深刻影響。信息技術提供資源環境,信息技術進入數學教學,突破並擴展以數學教科書及其其他參考資料為主要來源的信息源,用各種相關資料來豐富封閉的、孤立的數學課堂教學,擴充知識容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量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如,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直觀演示數學模型所刻畫的數量關系,利用計算機軟體呈現大量的空間幾何體,幫助學生認識其結構特徵,培養空間想像能力等等。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豐富了學生的數學文化,增強學生的數學素養,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
Ⅱ 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
環境保護,教育為本,對農村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具有重要意義。而小學《科學》這一門學科又為環保教育搭建了一個極好的平台,科學課是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主要陣地,科學課程是實施環保教育的重要資源,在科學課中進行環保教育是實施環保教育的重要途徑。
一、小學生環保意識淡薄的成因分析 1、當前小學生環保意識缺乏的原因及表現
農村地區的孩子普遍衛生習慣較差,學校附近的村子隨處可見的白色垃圾(早餐包裝、尼龍袋、油紙、廢棄物),以及孩子們不整潔的個人衛生狀況,清楚地告訴我們這些學生的家庭普遍缺乏環保意識。孩子們缺乏生態環保意識主要
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環保知識淺薄
大多數學生對生態環保知識了解少,缺乏基本的環保常識。比如:白色垃圾、廢棄電池等電子產品、干凈的江河水變黑的危害等知之甚少。許多學生認為保護環境就只是不要隨地扔垃圾、不要隨地吐痰、看見廢紙廢物主動撿起。 (2)環保目的不明
對於為什麼要進行環境保護?在對我們學校160名學生的調查中發現:大多數的學生都是認為不保護環境,地球就變成了垃圾場,大樹、小草、花都會死,河水會變得不幹凈。學生們覺得我們環保就是讓周圍變干凈,看不到垃圾,讓大自然更美麗,人類生活更美好。其實環保的目的就是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研究生態系統被破壞的原因,尋找保護的途徑與方法,自覺維護人與自然和諧均衡相處。
(3)環保意識缺乏
調查中發現大多數學生意識到水、電資源的寶貴,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們玩自然水、浪費水資源嚴重,也沒有節約電的意識,教室里常常無人了燈還亮著,完全沒有意識到缺水、缺電的嚴重性。這就需要學校進一步進行節約教育、環保教育。
(4 )環保行為習慣差
學生普遍環保行為習慣差,明知不能隨地吐痰,不能亂扔紙屑,不能進草坪踩踏,但是,校園里卻經常看到原本打掃干凈的地面常常會冒出紙屑等雜物;進草坪玩的學生也常有發現。
二、培養小學生環保意識的有效途徑
(一)、充分挖掘小學科學教材中能夠進行環保意識培養的內容
1、從學科的內容和特點來講,小學科學課與環保教育有著更多的共性,其內容更豐富、知識面更廣泛。 (1)道德教育內容
自然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環境對廢棄物的容納能力也是有限的。對資源的無節制掠奪開采,對環境的任意污染與破壞,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懲罰。通過破壞環境來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孫後代的生存,必將受到社會的譴責,從而
明確人對自然的道德責任和義務,樹立「保護環境光榮,破壞環境可恥」、「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新型環境道德觀念。如四上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六下第五單元的《神奇的能量》„„ (2)行為教育內容
要求學生成為大自然的優秀管理員,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講究環境衛生,節約用水用電,收集廢紙廢鐵,愛護花草樹木,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積極主動參加環保宣傳教育活動,投身於環保事業。如三上第四單元的《它們是什麼做的》;三下第一單元《土壤與生命》、六下第二單元的《遺傳與變異》„„ (二)、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對學生滲透環保教育。
課堂教學中,有許多環境現象和環保問題單憑口頭講述或學生討論達不到形象、直觀的效果,很難引起學生的關注或在他們心中產生震撼。我們可以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把有關教學內容製成多媒體課件,並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地插播一些錄像,加深學生的印象,從而將課堂引入全新的境界,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思維活躍,能積極參與討論、探究解決環境問題、保護環境的方法。例如,利用多媒體播放「白色污染」情況:原來清澈見底的河水不見了,河面上常常漂浮著白色的塑料袋、飯盒、泡沫包裝材料等一次性塑料物品;在公園的綠樹從中,綠蔭地上,花壇里,不時可見扎眼的「白色」;在寬闊的馬路上,一陣風吹過,路邊的塑料袋吹上了天空,好像一隻只斷了線的風箏等。通過播放短片,讓同學們思考、討論:白色污染為什麼會如此猖獗呢?教育大家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不做污染和破壞環境的事,從而增強廣大學生的環保意識。
(三)、組織學生實地考察進行環保教育。
我在教學《水污染》一課時,先帶領學生到污染嚴重的河邊實地的調查研究,看看水面上有哪些漂浮物?這些漂浮物來自哪裡?聞聞河水有什麼氣味?因此,面對發黑發臭的河流,讓學生想到的是「什麼原因使河水發黑發臭?」、「河水發黑發臭有什麼危害?」,從而使學生對水質污染有了一個更直接的了解,增加了他們的感性認識,激發了學生的環境探究意識。
在學習《從岩石到土壤》這一課時,課前帶領學生走進自然,採集岩石標本和土壤標本,讓學生從採集標本的過程中學習,初步感知不同的岩石、不同的土壤來自於不同的地理環境,從而增長一些地理環境方面的知識。同時,學生在采
集標本過程中,接觸自然,親身體驗,了解實際中的地貌,得到的知識遠比單純的岩石和土壤的標本要多得多。特別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還獲得一些水土流失、樹木保護水土、植物生長與土壤等方面的知識,學生增長了見聞,無疑有利於我們滲透環保教育。
(四)、結合環保節日,開展宣教活動。
一年一度的環保節日有:中國植樹節(3月12日)、世界氣象日(3月23日)、世界地球日(4月22日)、愛鳥周(各地有異,一般為4月至5月初的一周)、世界無煙日(5月31日)、世界環境日(6月5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6月17日)、世界土地日(6月25日)、世界人口日(7月11日)、國際保護臭氧層日(9月16日)。通過這些節日,配合有關主題,舉辦環保知識講座;組織學生進行演講比賽、徵文比賽;利用黑板報、牆報進行宣傳展覽;排演環保節目;進行環保知識的問卷調查等,逐步培養學生的環保參與意識。 (五)、讓環保教育得到課堂拓展,學練結合,讓學生形成能力
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了環保教育,還要讓課堂得到拓展,讓學生學習和實踐相結合,最終讓學生形成合理利用自然環境的能力,發揮學生的環保作用。 (1)根據學習生活需要,有效使用廢棄物,進行課堂環保拓展教育。 教師在教學准備時,會發現我們諸如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等很多教具、學具都可以利用被人丟棄的廢紙板或廢木條等廢棄物來自己製作而成。為此教師就可以要求學生積極撿回廢棄物,為教師製作教具或為自己製作學具,還可以實行一些製作比賽,評比後作為學生的平時成績。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而且讓學生養成了環保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減少污染、變廢為寶的良好習慣。
(2)參與社會調查,讓學生在實踐中形成環保能力
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教師還可以通過讓學生參加社會調查的方式,拓展課堂教育。如每年寒、暑假就給學生布置一個家庭作業:請你用你喜歡的方式,利用假期時間,調查一下你所在的村組和家庭每季度用的水電,並認真分析是否達到了節約用水電的要求。或者利用假期,自己去撿廢棄物去賣,看能否給自己掙本子費。這樣不僅鞏固了所學的課堂知識,而且久而久之,環保也就成為學生自覺的一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