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帶功利性的教育會危害孩子
帶功利性的教育會危害孩子
帶功利性的教育會危害孩子,孩子的發展問題,是親人們所關心的,面對不易解決的問題,孩子可以尋求家長的幫助,都說「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所有家長們一定要把握好時機。帶功利性的教育會危害孩子教你如何教育孩子。
帶功利性的教育會危害孩子1
現在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逼著他們學這學那,生怕他們輸在起跑線上。而各級各類學校也是這樣,招收學生,不是看你品德怎樣,學習能力怎樣,而是看你數學、英語、作文有沒有獲獎,音樂、美術、體育……有沒有八級十級證書、全國獲獎證書。孩子們從小就為獲獎、為拿證書而學習,這種學習方式對他們的未來是有利還是有害呢?
李躍兒:兒童學畫畫,西方國家的家長很少抱有功利的目的。他們是為讓孩子得到精神享受,以及受到藝術熏陶而學畫畫。而中國的家長卻不是這樣,他們會認為這是「白花錢」。在中國,一提到藝術教育就是學畫畫、學鋼琴,而且一定要考到九級十級才算見到了成效。可他們不知道,一味地追求多出「成效」、快出「成效」會給孩子造成怎樣的傷害。
我有個朋友的侄子,本是一個小天才,卻被他的父母折騰壞了。
朋友給我看這孩子幾年前畫的畫。我驚呆了……這個孩子,在五六歲的時候就能把人的內在的精神通過線條表達出來,這對孩子來說簡直就是奇跡。比如畫他爺爺補鞋,扎針時使的那種勁兒,嘴抿起來、目光凝視、眉頭緊皺的樣子,往鞋裡扎針時每根手指的配合,手指的細節,手與腳的那種協調與呼應,全都畫得活靈活現,甚至連比例都畫得非常准確。最讓人驚奇的是,他竟然能把人的受神經指揮的那種感覺表現出來……
就是這樣一個天才,後來一到學校就想吐,不願上學了。問原因,朋友說,一是天才兒童過於敏感;二是孩子性格中有過分追求完美的因素。我從朋友的只言片語中了解到一些信息,覺得問題不是出在孩子,而是出在大人身上。因為這孩子小時候太優秀了,大人的心勁也大,就像大多數家長那樣非要把孩子培養得如何如何。為了讓孩子更有出息,孩子的'媽媽一下就給孩子報了四個興趣班,整個周末,大人與孩子都在疲於奔命。你想想,這樣被動地圍著父母的意志轉,孩子能不厭煩學習嗎?孩子的爸爸的教育觀念就是讓孩子聽話,為了建立父親的威嚴,動不動就打就罵,搞得孩子見了他就像看見一頭兇猛的獅子一樣。
這樣的父母,他們從不把孩子當獨立的人看待,他們只是把孩子當實現自己理想的工具。為了表現大人多麼有能耐、多麼會教育,他們天天逼著孩子學這學那,還要孩子多出成績、快出成績。孩子願不願學、高不高興、身心有沒有受到傷害,他們是不予考慮的。
以獲獎、拿證書為目的的文化教育、藝術教育對當今社會的危害真是太大了:它使得老師急功近利、家長急於顯示、孩子急於求成;大家都不把目光放在長遠的未來,而是放在眼前的獎狀和證書。這樣做的結果,即使孩子小時候是個獲獎專業戶,但一旦長大成人,喪失了作為孩子的年齡優勢、技術模仿優勢,就會變得什麼都不是——既成不了優秀人才,也成不了創作人才,甚至連普通人才都成不了。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
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是一樣的,有的孩子接收能力快,可能多學幾樣對其還有好處,可是有的孩子接收能力慢,學的多了,會讓其感到煩,更是連學校的基礎內容都排斥。所以做為家長,要把握好度,根據實際情況來適當安排孩子的學習行程。
帶功利性的教育會危害孩子2
近日,教育部發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公開徵求意見。其中針對5~6歲學齡前兒童指出,「能通過實物操作或其他方法進行10以內的加減運算」。教育部表示,實施《指南》原則之一就是要遵循幼兒的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嚴禁「拔苗助長」式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近年來在青少年教育中廣為流傳的名言與口號。遵循兒童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讓其健康發育,雖然是人人都懂的大道理,卻未必能成為家長們的共識。基礎教育的超前化與重壓,顯然已成為當下幼兒教育中的熱點和難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公開徵求意見,也算適逢其時,有其必要性。
譬如「3~4歲、4~5歲、5~6歲三個年齡段末期幼兒應該知道什麼、能做什麼,大致可以達到什麼發展水平」,這些屬於幼教範疇的教育話題,借徵求意見稿的東風,自可以有明晰而科學的判斷與認識,這對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子女過度期盼及超前教育的家長們,可謂是及時的提醒與勸慰,有彌足珍貴的意義。問題是,目前超前教育中出現的種種怪象與過熱問題,僅僅是因為家長們不知道「幼兒應該知道什麼、能做什麼」嗎?說句老實話,在信息浪潮裹挾下的父母們,雖有急功近利的倉促與功利,但大約還不至於愚鈍呆笨,「拔苗助長」式的各類超前教育,與其說是家長們缺乏科學詳細的參考,倒不如說是現實所迫的無奈之舉。要知道,如今擇校熱依然如火如荼,甚至從幼兒園上小學,也已是非考不行,「擇優錄取」。在這樣的壓力之下,不少幼兒園開始開設所謂的「小學班」,用小學的教育方式來教育學生,有的幼兒園甚至已經開始講授小學課程。
《「幼升小」名校試題精選》曾經成為讓眾多教育家和學者為之嘩然的瞠目事件,在現實諸般壓力之下,「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見怪不怪,並漸成為一種潮流和趨向。這絕非是一個好現象。在急功近利的喧囂中,孩子不能被綁架,並成為功利社會和不按照教育規律成長的犧牲品。本該嬉笑游樂的快樂童年,不能成為習題與考試重壓的歲月,也不能成為各種培訓班和特長班的角逐場。這不僅是對孩子的童年負責,也是對孩子未來的成長負責。很難想像,沒有快樂童年的孩子,沒有歌聲與笑語的日子,會一路陽光,恣意燦爛。
因於此,《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徵求意見稿有其必要性,但更需提醒的是,嚴禁「拔苗助長」之類的要求導向,絕非只訴與家長聽。對於教育主管部門,對於整個社會,如何去營造和引導健康、科學的幼兒教育環境,給孩子們一個天真、快樂的童年,顯然是《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徵求意見稿必須考慮和重視的內容。
『貳』 怎麼改變功利主義教育 沒那麼多工作崗位
在人類的社會發展歷程中,教育起著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教育對社會乃至個人的功用,簡單來說可以分為功利性與非功利性兩個方面,其功利的一面體現在:受教育者通過教育獲得在社會生存的實用知識、技術與能力,通過受教育者的勞動,給社會增加產品與服務等。教育的非功利性則體現在:教育是提升個人修養與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追尋和獲得真善美的手段之一。[①]在教育的過程中,要保持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和諧統一和平衡發展。然而隨著市場經濟運行的深入,在當代中國教育中,卻出現了這樣一種傾向,即把教育簡單地定位於人力資源開發, 將知識及技能的取向推向極端與絕對, 出現了教育功能和價值工具化、功利化的傾向。可以說教育的功利性已滲透到教育的每個角落、每個層面。這種功利主義教育「背離了教育的本來意義,其最直接、最嚴重的後果就是造成了求教者的工具化,使他們喪失了德性的追求、批判的精神以及人之為人的精神性。」[②]
在批判一樣事物的時候,我們應該了解事物的實質。因此在對功利主義教育批判之前,我們有必要回本溯源,了解功利主義教育。那麼到底什麼是功利主義?它對教育的影響是什麼?功利主義教育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可以採取哪些應對措施?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即效益主義是道德哲學(倫理學)中的一個理論。提倡追求「最大幸福」。功利主義認為人應該做出能「達到最大善」的行為,所謂最大善的計算則必須依靠此行為所涉及的每個個體之苦樂感覺的總和,其中每個個體都被視為具相同份量,且快樂與痛苦是能夠換算的,痛苦僅是「負的快樂」。不同於一般的倫理學說,功利主義不考慮一個人行為的動機與手段,僅考慮一個行為的結果對最大快樂值的影響。能增加最大快樂值的即是善;反之即為惡。功利主義哲學派系主要代表人物是約翰·史都華·米爾(John Stuart Mill)、傑瑞米·邊沁(Jeremy Bentham)等。邊沁和米爾都認為:人類的行為完全以快樂和痛苦為動機。米爾認為:人類行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對幸福的促進就成為判斷人的一切行為的標准。
功利主義的核心思想在於以實際功效或利益作為道德價值的基礎和最高標准[③],主張個人利益是人類行為的基礎,要求公眾利益服從個人利益,只有個人利益得到滿足、個人幸福有保證之後才可談社會利益。因此,邊沁從謀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的原則出發,把教育作為實現功利主義倫理理想的工具,提倡實用性課程,強調實用學科的價值,忽略了人文學科在人的發展中的潛在的價值,有急功近利傾向。
教育功利主義傾向下帶來的危害顯而易見。主要表現為對人的發展、教育自身的發展以及社會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等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教育的本真是培養真正的人和真正培養人,是關注人身心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教育功利主義則違背了教育的宗旨和方針,受教育者成為最直接的受害者。在高考旗幟的指引下,升學率成為衡量各個學校的指標,學生們接受的是填鴨式的學習,學習的樂趣,個性創造性的培養被扼殺在題海之中,人的全面發展談何而言。也因此破壞了人才培養和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教育功利主義追求名利的特點,各種對高等院校及教授的功利性評價,學術虛假繁榮和學術腐敗愈演愈烈,真正的科學精神被湮沒,進而造成文明進步和和社會發展的停滯。
那教育功利主義是如何產生的呢?不可否認的是,教育功利主義的產生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社會問題, 是各種相關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從某種角度上說,教育功利主義完全是社會功利主義在教育中的表現。教育功利主義泛濫的原因主要體現在:市場經濟大潮沖擊下,激發了人們對利益的無限追求,人們對受教育的目的只是為了謀求更好的前途;受傳統封建利己主義思想和西方資本主義拜金主義的影響,學而優則仕,人們對金錢、名利的慾望極度膨脹,教育成為滿足個人慾望,出人頭地的工具。
但或正所謂「知易行難」, 教育功利化之弊幾成共識,而反教育功利化之舉則步履維艱。盡管如此,我們更應該去思考並尋找解決措施。「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既然明白了功利化傾向成因,那麼消除其影響就可從此入手,因此提出以下幾條建議:一、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教育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培養適合個人和社會發展的人才。取代市場經濟是勢必不可取的,那麼唯有遵循市場規律,將成人教育和成才教育有機結合,兼顧統籌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二、加強宣傳力度,轉變觀念,培養科學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市場經濟帶來的多元價值觀也是必然存在的,封建殘餘思想及拜金主義的影響也很難消除,因此可以通過文化、宣傳、教育等方面的力量, 長時間、大范圍、多層次、多角度給人們宣傳人生、理想、信念、價值、奉獻和服務等正面思想, 通過大力宣傳、教育、討論、扭轉人們的思想淡化、肅清我國幾千年來已遺留下來的封建殘余———學而優則仕,強化現代教育意識[④];三、回歸教育本質,構建科學合理的素質教育培養方案。教育的本質或意義,是健全人格,增強體質,提高素養,增長見識,掌握知識和技能,培養適應社會的生存能力。學校在推行素質教育的同時,要注重綜合性的、反映人類文明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在專業與功利的影響下,大學事實上存在著逐步變成職業養成所的傾向,人文與科學的基礎教育淪為了專業教育或職業養成的點綴或裝飾。要避免這樣的現象,培養出高素質人才,就要高度重視對學生進行反映人類文明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與訓練。
如今,國家的發展,民族的復興和社會的進步,教育在其中發揮著越來越巨大的作用。教育問題關繫到整個社會的發展,而當今教育中的諸多問題,都同功利主義思想根深蒂固密切相關。因此解決教育功利主義需要全社會人共同的努力。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度,過猶不及。在消除教育功利主義傾向時,要避免從教育的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在變革現實教育的過程中完全拒絕教育的功利性。正如 洪超先生所言:「教育本身並不排斥功利,或者說,教育在育人上確實具有相當程度的功利性。提升學生的智慧,改變人的生命質量,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應該就具有功利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