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誰能完整的剖析一下美國與中國教育的區別
美國高中教育與中國高中教育比較及思考
2005年10月11至26日 , 我們隨廣西基礎教育考察團赴美國的喬治 • 梅森高中、森尼維爾高中、伍頓高中等學校考察,重點了解美國普通高中的管理體制、課程設置與改革、學校管理、教育教學方法創新;探討與美國優質高中建立友好合作關系的可能性;了解開設國際高中通用文憑課程的可行性。我們這次考察的3所高中學校是2003年《 新聞周刊》評選出的美國前100所優質高中學校 , 其中伍頓高中是被授予全國藍緩帶的示範學校。
一、觀察與感受
為期十六天的美國基礎教育考察,給予我們很多感受,最為突出的有以下幾點:
(一) 學校教育突出以學生發展為本
我們考察的3所高中的辦學設施條件普遍較好,設計科學、合理,注重實用。在這一點上,我們的示範性高中並不比美國的優質高中差。不過,他們更注重辦學特色,更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個性發展空間。
1. 學分制與課程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學分制與選課制充分體現了美國以學生為中心的辦學模式。學校只規定最低畢業學分,對課程種類、難度,沒有統一要求,因此,學生不必按照某一固定的模式塑造自己,在學業上享有最大的自主權、主動權,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與特長,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可以按照自身條件,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2. 校本教材保證學生可以自由發展
美國中學的各學科沒有統一教材,教材是由學校和任課教師選定的。對照中美兩國的教科書,以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為例,兩國教科書的知識框架覆蓋范圍大致相當,但美國教科書的敘述要詳盡得多,內容約為我國教科書的十倍、數十倍。書中有大量照片、插圖,生動形象,誘人一讀。相比之下,我國教科書顯得單薄,只有骨架而缺血肉。在講述同一數學定理、物理定律、化學反應或生物現象時,我國的教材多以結論為主,內容有限,而美國的教材則從推導步驟、發現過程、實驗驗證、現象解釋、相關科學家介紹、趣聞軼事等多方面、多層次展開,充滿趣味。據我國赴美在讀高中的學生反映,我國的教材內容單一,敘述過於簡略,離開教師講授和輔導,難於自學;美國教材的內容豐富,敘述詳細。美國的中學教學旨在發展學生的個性,學多學少可以因人而異,一般學生掌握了基本知識即可;有某一專長或志向的學生,在美國的教科書里展現廣闊的知識天地里任意遨遊,可以充分利用教科書的豐富內容,通過自學向縱深發展。
在美國考察期間,我們聽到的最多的詞句是「選擇」,學生選課後在開學兩周之內,還可以換課、退課,但必須經教師、家長、主任簽名,在成績單上沒有任何記錄。開學後兩個月內,如果學生學習成績明顯不好,在考試中出現了不及格,或有可能通不過 期末 考試,學生可以提出退課,這時在退課科目成績單上有個記號W(withdrawal的縮寫),即標明選過這門課,但退掉了,不過不影響總平均成績的評定。超過兩個月,學生就不可以退課,成績不及格就是不及格。美國式教育,處處訓練學生接受挑戰的能力,包括在自己不行的時候 要敢於說出自己的不行。敢於放棄,勇於重新選擇,也是一種能力的磨練。
3. 小班教學讓每個學生充分發展
在美國幾乎所有學校班級學生都在25人左右。「小班化」教育為美國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師生活動的餘地大了,每個學生得到教師的關注和輔導的機會多了,學生的個性就可以得到更充分地發展。
4. 重視思想品德教育
在我們考察的幾所中學里,到處都可以感受到美國非常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而且,這種教育具有非常明顯的實用性,它貫穿在各個學科之中,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和現實性。美國的中小學沒有思品課,但開設社會課,對學生進行公民教育,在校內外的各種活動中都滲透德育。在美國,幾乎所有的中小學教室和辦公室處處都可以看到懸掛著美國的國旗,學生在 「剪紙」 「繪畫」中,經常會巧妙地把國旗鑲嵌其中。公共場所的許多建築物上都能見到國旗。國會的重大決策、議會辯論的實況定時向全國民眾直播。平時,學校安排學生輪流到圖書館、小賣部、學生餐廳等處參加勞動,培養學生勞動觀念和技能。學校的學生會組織年年改選,以增強學生參政意識。學生會組織各種活動,如舉辦戲劇節、募捐、義賣、戒煙和環保宣傳等,以提高學生的自治能力。盡管美國的歷史不長,但你會看到,他們能利用一些經典的人和事,建成各種各樣的紀念碑和紀念館,用以教育青少年學生我們參觀了美國的航空航天博物館、林肯紀念堂、傑佛遜紀念堂、華盛頓紀念碑、肯尼迪藝術中心、自然歷史博物館、珍珠港公園、「九一一」事件舊址等,都是免費向社會開放,每天參觀的人川流不息,其中大多數是青少年學生,學校組織學生接受愛國主義、人文主義,科學精神教育。
5. 學生評價重視實際能力和個性發展
美國評價學生的標准,除學業成績外,十分注重實際能力,包括領導能力、組織能力、社交能力、獨創能力、個人特長和發展潛力。在名牌大學錄取學生的標准中,考試成績、平時成績、課外活動和申請、推薦與面試的情況約各佔四分之一。每年一度的全國中學生總統獎評選,要求候選人在學業、藝術、領導、科技活動、對學校及社區活動的貢獻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績。
美國高中校內設置專職咨詢指導教師,學生遇到學習、升學、生活、家庭、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問題都可以咨詢教師解決。學生在校期間,每學期選學的課程要和指導教師商談決定,每一指導教師最多負責二百餘名學生。這與我國班主任相比,他們的職責更廣,但對學生了解和工作細致程度則不及我國的班主任。
(二) 課程設置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
美國中學課程設置的宗旨是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其課程知識面廣,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促進學生發展特長。我們看到,伍頓高中開設有120多種課程供學生選擇。課程分必修課與選修課。必修基礎學科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學科知識和合理的知識結構,以適應社會的基本要求。選修課課程豐富,充分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專業志向,促進學生發展個性特長。
1. 因人選課,因材施教
選修課覆蓋面甚廣,大多講授實用性知識、技能,涉及工業、農業、林業、商業、經濟、法律、文秘、外語家政、環保、通訊、駕駛、製造、建築、財會、時裝、食品維修等眾多領域,凡是學生感興趣的實用知識,幾乎都有相應的課程可供選擇。選修課實踐性強,在擴大知識面,開發潛力,培養實際能力,促進特長和個性發展,幫助選擇專業、職業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
美國的閱讀課程不僅包括語言、美國文學、寫作等學科,還包括世界文學、新聞、雜志、演講、辯論等學科。美國的高中不僅開設理、化、生等常規學科,像航天技術、園藝學、植物學、地質學等專業性很強的學科也在很多學校開設,學生可以自主選擇。
在美國,允許天才生、特長生充分發展潛能,高中學校規定,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可選修本校開設的高級課程,當任課教師是大學認可的教師,就可以得到對高中和大學都有效的雙效學分(AP課程)。優秀學生還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到大學參加正規的課程學習。美國高中實行的選課制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因材施教。
2. 學分製取向,崇尚實用
美國高中對必修課和選修課核心課程都是既有學分的要求又有學習時數的要求,既有學年學分的要求又有各科目的學分要求,從當前世界各國學分制的實踐來看,這種模式佔多數。學年學分要求可以避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某段時期負擔過重或過輕,確保其整個高中階段的學習內容比較均衡、全面。同時,它有利於知識學習的連貫性、系統性。
美國高中學分制的價值取向是追求實用性和個性化,這與強調實用主義和個人主義的所謂「美國精神」相呼應。美國社會對人才的多種需求、學生個體發展的多種需求,成為美國高中學校制定一切教學管理制度的出發點。強調差別、強調多樣化、強調地方和學校的自主權,這些都賦予了美國高中實行的學分制高度彈性化、高度個性化。在這樣的制度下,美國高中學生的課業負擔輕、自由支配時間多、興趣廣泛、具有較強的創造精神、有獨立見解、較為深入了解社會。但是學校課程門類過多,沒有統一的標准和要求,造成一些課程流於形式,教學質量參差不齊。實用性的取向還容易使一些不準備升學的學生忽視文化基礎課的學習,而這恰恰是影響了學生一生的發展。
(三) 課堂教學民主、和諧、生動、活潑
1 . 教師樂教,學生樂學
美國高中課堂的課桌不是整齊排列的,學生也沒有固定的「坐姿」,參觀的客人,可以隨便進入課堂。美國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沒有統一模式,上課的形式也多種多樣,課堂氣氛是寬松、和諧、愉快的,教師尊重學生,師生關系平等。在教室里,學生可以隨時提問,不用起立。教師上課教態很隨意,寓教於樂,生動有趣,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教學內容難度也不大,絕大多數學生都能理解和掌握。
不論是上課還是課間活動,我們總能非常強烈地感受到學生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一般,每堂課教師講解不多,只是提綱挈領地講解或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而大部分時間是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和指導下,通過自己思考、操作、查閱有關資料等自主學習形式,主動地去獲取知識;或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相互討論,教師個別指導,或在教師的指導下共同討論、研究、解決有關問題。我們聽「音樂一」的課時,教師正領著同學們唱歌,教師先讓同學們談對音樂的感受,再讓學生自薦擔任指揮,課上得很和諧,學生的主動是發自內心的,師生互動默契,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很高。在聽「音樂二」的課時,只見教師在隨堂巡視,學生將小部分經典的音樂曲改編為自己的曲子,最後根據感受創造自己的曲子。每個學生的曲子都不相同,經過教師巡視輔導後,每個學生都修改已形成的五線譜曲,教師可以跟學生商量,可以讓學生互相點評。理科教師教學手段直觀形象,善於把抽象的概念融入具體的實際生活之中,讓學生通過游戲、實地勘察、測量、觀察,變感性知識為理性知識。我們觀察了一節「高級二」化學課 , 教師坐在投影儀旁,一邊演示,一邊通過投影與學生共同探討。她既不排斥接受式的教學方法,也不是停下課來讓學生自由發揮,而是根據學生思維過程的表現,不斷地加以引導,達到尊重學生發展的要求,同時也保證了課堂效率
2. 尊重個性,強調創新
美國高中非常注意培養和保護學生的自信心,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個性特長,在那裡,能看到每張臉上都洋溢著自信的笑容。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目的並不僅僅在於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為了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教師鼓勵學生採用不同的儀器和方法做實驗,允許對實驗結果發表不同見解,只要言之有理,可以和書本上的解釋不同。而編輯報紙、圖書以及電腦繪畫,則更沒有條條框框的限制,學生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體現出迥然不同的個性特徵。強調突出個性,充分鼓勵創新,是美國教師遵循的原則。
他們認為:最好的教育應該包含有某種「選擇」,基本的教育法不一定適合每一個學生,教師應該為每一個學生尋求到一種與別人不同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教師在課堂上提出問題或布置任務,然後師生共同進行討論和探索。學生的經驗不足,理論水平不高,在研究中往往會走彎路,也有學生為了弄懂一個問題,自己便離開座位到教室邊上的書架旁查閱資料。善於尋找幫助也是一種重要的能力。在美國,課堂講授大都以學生為中心展開,教師總是設法引導學生把眼光投向課本之外的知識海洋,並力圖使學生們能夠保持對大千世界的好奇心的探索欲,同時注重鼓勵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3. 既學知識,更重能力
在知識和能力上,他們更注重對學生的能力培養和技能訓練。他們認為: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如何思考、適應,需要技巧、技能,只會記憶知識,變了就不適應;學校培養的不僅是今天的人,更重要的是要培養明天的人。
學生每天下午3點以前就放學,要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自由發展。有的學生,也許基礎課程學得不佳,但擅長電腦、科學小製作、縫紉、服裝設計、烹飪、寫作、演講、攝影、繪畫、音樂創作、體育運動等。學生的課外活動被看作是美國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學校把課外活動作為幫助學生增長才幹、適應社會的重要措施。美國高中的課外作業及考試內容,除一般習題外,還要求學生撰寫論文。倡導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提出個人見解。課業負擔就大多數學生而言,課內、課外所花時間比例大體1:1,學生總體負擔適度。但是學生要升入名牌大學,要靠自己主動安排更多學習內容,他們在課外學習時間的比例更大,因此,他們在高中學習的負擔也是不輕的。
(四) 教育內容注重國際化
我們考察的這3所高中學校都開設了IB課程,即「國際高中通用文憑課程」。它是由國際文憑組織(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 )(IBO )推行的一個為期兩年的課程。這是一項為富有進取心的高中學生設置的相當於大學預科水平的課程項目,它的教育目標是:通過高中學生最後兩年的國際文憑課程的學習,在共享人類最先進的科學文化基礎的同時,在接觸不同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及對世界文化交流的理解力和包容能力,從而培養出未來的國際型人才。它的教育理念是:強調各學科知識的綜合與滲透,通過提供綜合性的、全面均衡的課程,幫助學校盡力開發學生的聰明才智,引導他們將書本知識與現實世界緊密聯系起來。這種課程不僅重視發展學生的智能,提高學生的成績,而且注重培養學生具有國際間相互理解的意識和公民的責任心,使學生成為一個有決斷力和同情心的思想家、終身學習者,成為一個珍視人類和平、友愛,尊重各民族文化與生活習俗,在國際國內事務中有見識的積極參與者。
它汲取了世界許多國家的教改精華,推進師生的創造性理念,培養IB學生具有多元文化和多學科知識,為培養21世紀的通才進行著不懈的努力。IB課程被全球教育界認可為具有較高學業水準的教育項目,被更廣泛的大學、中學所接受,在全球范圍內迅速發展、壯大,成為各國學生考取世界明牌大學的理想選擇。
應該肯定,IB課程有許多優勢,適合比較優秀的學生,不太適合循規蹈矩的普通學生。所謂「比較優秀的學生」,主要指有強烈的上進心、自製力,且喜愛獨立思考的學生。IB課程要求學生有比較高的學習訓練強度,這需要有上進心和自製力來支撐。雖然我國中學生(包括小學生)的學習訓練強度在全世界屬首屈一指,但它缺少科學的思想方法和批判能力的學習和訓練,缺少創造精神的培養,缺少個性的發展空間,為了升學要死記硬背的知識很多,要通過許多高強度的求同訓練。就目前我國的教育體制,IB課程在我國很難開展,學生也不容易適應。現階段我們應該思考如何把IB課程的精髓和我國的教學改革有機地結合,進而促進我們的教育發展。
二、認識與思考
(一) 校長發展與現代學校制度
我們深感這次考察活動可以有效激勵校長們進一步對事業作不懈的追求,對教育做深入的思考,更重要的是要把從考察的實際中得到的感悟,轉化為自己治學治校的理念。而要做到這一點,就應從國際視野理解教育,將中國教育放置世界范圍去比較、分析,得出的結論才更具中國特色;再次是要將教育融入社會、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等領域去理解,才能更清楚教育的地位和責任,堅定做好教育工作的信心和提高管理學校的能力。
通過考察,深感到美國中學的校長具有很強的個性魅力與人文素養、親和力與影響力。顯然,對於校長這支隊伍來說,注入人文素養,意義重大,它特別有利於實現學校教育對師生的引領、啟發,並使之感悟與思考;具有人文素養的校長,才能給學校、教師和學生更多的東西,負起更大的責任;在今後的培訓工作中,應當給校長一種更高的境界 ,一種更遠的眼光,一種悲憫的情懷,一種更新的理念。
建設現代學校制度應成為今後我們的重要工作,以此來推動教育改革,給學校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現代學校制度的一個核心是要解決學校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的問題,教育行政部門應充分簡政放權,科學地運用督導機制和社會評價的作用,對學校實行指導。校長應在黨的教育方針指引下,自主辦學,辦出特色,辦出生機勃勃的局面,否則學校就會缺乏活力,缺乏對社會變化的回應力。要把更多的時間還給校長,減少來自各部門源源不斷的單項評比或檢查,使校長從繁雜的事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上級主管部門對校長的評價要公正、科學、人性化,既看顯績,又要看潛績(能否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
學校應當成為學術性組織,不應是行政單位,應當破除等級觀念、官本位、長官意識。校長隊伍應實行職級制,走職業化的道路。校長不應是「官」,而應該是「家」,特別應努力成為教育「大家」。校長應向社會名流方向培養與邁進。校長應成為教育群體中的獨立人群,有自己的職業規范與要求,不應該是對先進模範人物的一種獎勵或是一種權力分配的平衡或是官場的一種安慰。建議對各級各類學校的校長任職條件作出明確規定,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選擇,為有志者指引一個更加明確的努力方向;為有個性、有思想與能力的人們提供充分展示的舞台;走一條名校長帶動名師,打造名校的道路。要改變名校成就名校長,缺乏主動進取的機制。
(二) 學生中心與教育的民主化
美國的學校管理,給人一個突出的感覺是,校長們都具有自己明確的辦學思想,用思想管理學校,用文化提升品位,故此使學校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建議從鼓勵獨特的辦學思想入手,督評學校的辦學水平,強化學校管理,促進校長隊伍的成長。美國的中學很少有高樓大廈,但建設得自然、簡單、和諧、人性化,顯現了學校管理理論的精華,我們深感我們的學校尤其是示範性高中學校,硬體決不比他們差,從投入的角度講,應引導學校把教師的培訓、進修、提高、發展作為重點,只有不斷地滿足教師發展的內需,才能提高學校的整體水平和學校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為此,教師隊伍建設應當成為管理部門和學校關注的重中之重。
在我們的教育中,必須強化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基本理念。學生是學校教育的中心,一切工作都應當為學生的發展服務。教育的本義和目的,也是使學生成為一個完善的、健康的、快樂的和幸福的人,而在我們的教育中,還存在遠離學生的實際生活,遠離真正為學生的發展服務。我們的學生獨立性與批判性較差,缺少追求真理、勇於承擔、善於溝通、樂於分享的品質。學校教育的培養目標還要更多地體現全球化、國際化,只有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才能在明天站住腳,才能不會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不會落伍進而引領世界潮流的民族。培養目標還應突出教會學生做一個有思想、會獨立思考的人,這樣才能適應復雜多變的社會。今天的世界是思想家的世界,你不能創造新的東西,就跟不上發展的時代。美國學校中一條基本的教學原則是鼓勵創新的原則,他們千方百計地教學生去思考,去問為什麼,不斷地探討,相互地學習,發展自己的創造力,這一點特別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承認學生個體的差異是搞好教育的一大前提,美國教育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完善的學分制度,彈性的學習制度,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只要拿到足夠的學分就可以畢業、升學。我們的要求在表面上是全面發展,實質上忽視了學生的個性與能力的差異,在實踐中造成學生學習空間小、選擇性少、負擔重、動手能力差、想像力貧乏、創造力弱,這也是我國多年不能出「大家」的「基礎原因」。我們教育應當更多地提倡自我教育、潛能教育、人性化教育、成長教育、生命教育,使學生擁有自由的空間,民主的精神,平等的對話,心靈的撞擊,成長的體驗,探索的追求,豐富的生活和對未來的憧憬,讓學生真正享受教育,享受教育帶來的歡樂。
社會需要是多樣的,學生的興趣愛好也各不相同。教育的成功,進而學校的成功就在於充分挖掘學生潛力,使學生能各得其所地得到發展。教育的千篇一律,只會造就千篇一律的學生,它既不符合學生的實際,更不符合社會的實際需要。學校的千篇一律,只會使學校之間在同一水平上形成惡性競爭。這是美國著名高中學校辦學給我們的重要啟示。
在考察中,我們深感到美國教育中尊重學生的思想根深蒂固,不論是教師、校長、家長、社會,都非常尊重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情感,尊重學生的思想,尊重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選擇,尊重學生的創造力等等,而我們的教育中太看重生命以外的東西,沒有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從某種程度上說,淡漠了對生命激情的需要,淡漠了對人的心靈和智慧的開發、對人的情感和人格的陶冶、對人的生命和環境的熱愛,應當尋找和使用增強自信的教育方法,應當更多地使我們的學生在陽光下成長,對自己的學校、國家,對生活充滿信心。
我們應該在對班主任(及學校其它德育工作者)的工作要求中,加上對學生進行職業指導的工作,班主任應能夠根據學生的心理、興趣、愛好、特長和潛能,提出具體化的建議,能夠在高校(專業)選擇和職業選擇中,給予學生忠告與建議,避免盲目性,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化的挖掘與釋放,這應該是增強教育實效性的重要方面。
總之,我們的教育實在應該更多地給學生帶來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追求,應該更多地關注生命的成長,心靈的補給,努力追求教育之於生命的最高境界——帶著對生命的了解、洞察和至愛,帶著人格的魅力和靈性,去發現和喚醒生命的潛能,讓教育淋漓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對生命的至愛。
⑵ 美國人如何教育孩子及教育子女的七大忌語
來美國前,我就對美國人不打不罵,卻能教育好孩子這一點很好奇。在美國,體罰、言語羞辱或其它手段,造成孩子身體或心理傷害,當事人要受法律懲罰,父母當然不能例外。
美國人認為成材,不僅僅指學業上的成就,應該包括廣泛的含義:遵紀守法、誠實誠信、禮貌修養、團隊精神、和身心健康等等。
中國媽媽是孩子的「護身符」,護短、寵孩子是媽媽的「專利」。
然而,在美國卻不是這樣。美國人認為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媽媽對孩子地一生有很大地影響。在美國,孩子能不能吃巧克力、打電子游戲、請小朋友到家裡參加都事先要要向媽媽請示,並做出「預算」。
就 餐地時候,我一屁股坐在主人家的孩子想坐地位置上。小傢伙就開始鬧:「那是我地地方,我要坐那裡。」異性主人趕緊過來勸,小傢伙還是鬧,男主人變得嚴肅起來:「不聽話,就回到自我地房間里去!」小傢伙還真倔,流著淚沖上了樓。我連忙說:「沒關系,換一下位置吧!」異性主人卻說:「不行,這樣會寵壞孩子的。」過了十幾分鍾,小傢伙下了樓,男主人問:「准備好了嗎?」小傢伙重重地點了點頭,低著頭向我道歉。這時候,男主人與異性主人先後放下餐具走過去深情地吻了吻小傢伙。
剛到休斯敦,我們到超市去采購生活用品。有一個美國母親牽著一個大約兩歲多的小男孩,小男孩拿著一個玩具沖鋒槍坐在地上哭鬧:「我就要這個!我就要這個!」媽媽哄了幾分鍾,似乎並不見效,於是雙手抓住小男孩的肩膀把他提了起來,嚴厲地說:「小彼得,看著媽媽地眼睛,媽媽說不可以!」小男孩並不抬頭。這位美國媽媽更嚴厲了:「彼得,把頭抬起來!」小男孩緩緩地抬起了頭,看著媽媽。幾分鍾後,小男孩似乎讀懂了媽媽的眼神,乖乖地把玩具槍遞給了媽媽。
在 我們回國前,美國同辦組織我們去旅遊。一個領隊地高管似乎心事重重,不斷地撥打手機。我們都以為是他家裡出了什麼大事,後來才知道,他兒子在那天參加小區里地足球比賽。我們加出一口氣:「什麼事啊!不就是孩子們鬧著玩嗎?」縱然如此,最終孩子還是沮喪地向父親匯報了他們地戰況。這位父親聽完後笑著安慰道:「這么激烈啊!我的寶寶!可惜我沒能看到,對手太厲害了!下次,我們再加油,一定能夠打敗他們!」
謙讓和團隊協作精神是美國人特別注重提倡的良好品格,這也需要從小培養。和其他小朋友共享玩具和游樂場所,「Share」和「Take turn」是老師和家長常提醒孩子的話。即使只有兩個小朋友,也要排隊輪流。
還有,在教室里,老師即使有多餘的蠟筆,也不會都分發給小朋友們,而是有意放置有限數量在一張桌子上,讓同學們輪流使用,學習分享。
以前孩子一哭,我就忙著滿足他們的要求。可是老師提醒說,這樣做孩子就習慣於用哭鬧與你交流,而不是心平氣和講道理,在公共場所孩子也會這樣鬧,你很難堪的。
我 常見到父母嚴肅地對吵鬧的孩子說:「You can』t ask by harassing me.」,或「Use your words」之類的話。如果孩子為達目的而哭鬧,他們可能會讓孩子哭很長時間而不讓步,堅決制止孩子使用這種方法。課堂上也是如此。所以美國人的孩子很少哭鬧,他們從小學會講道理。
●美國人如何教育孩子?如果孩子不守紀律咋辦?父母和老師需要探索有效辦法,如沒收心愛玩具,不可以參加下一個活動。有的被「Time-out」,讓違規者在一旁靜坐,小孩的自尊心可強了,這項懲罰特有效。在家裡如果不按要求做事,也可以做「Time-out」,呆在一個角落或房間里(當然要時刻關注孩子的動靜),幾分鍾後結束,認錯了,還要求他們繼續把事情做好。
●「你說的都是別人好的,難道美國人教育孩子就沒有不好的地方嗎?!」
孩子對我們的物質付出是不懂的,他們還沒有這個理解能力,只是認為擁有了就是擁有了,讀不懂你為給予孩子的物質的做所有付出。所以家長就認為自己付出與收獲不對等,從而心理失去了平衡,對孩子就沒有"好氣"。
我 們應該用正確的方法去愛孩子,孩子需要的不是物質的享受,而是需要精神上的滿足,輕松愉快的心情,高高興興的學習知識。如果您的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做人,有強壯的體魄,可以堅強樂觀的面對自己的人生;那麼,總有一天,他會有自己的成就。"望子成龍應"該是父母教給孩子的,而不是父母架孩子身上的負擔。
潛移默化的愛國主義教育
美國是個只有三百年歷史的「年輕」國家。日常生活中,我們幾乎看不到美國人在特定的場合進行和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學校更沒有專設的愛國課,美國對學生進行的愛國教育,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的。每天清晨,第一堂上課鈴一響,進行的第一項內容,即是學生們虔誠地把手放在胸前,庄嚴地大聲宣誓:「我向美國的國旗和共和國,在上帝之下,確保領土完整,為萬民謀福利的自由正義之國,誓以忠誠……」
美國人最喜愛參與和觀看各種體育運動,凡大大小小的比賽前,第一件事便是全體起立,高唱國歌。在那隆重熱烈的場合,成千上萬、各種膚色的美國人注視著冉冉升起的星條旗,高唱國歌,置身其間誰能不被美國人的愛國熱情所感動。
在美國,任何人在正式場合都決不允許有任何褻瀆國家的不妥行為, 美國孩子從小就有非常強烈的信念,即「我是美國人,我為作為一個美國人而自豪」。
充分樹立學生的信心
美國學校從小重視和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孩子對自己充滿信心,長大才能在無限的空間實現飛躍。美國從小學就為孩子營造培養信心的環境。兒子上小學和女兒上幼兒園時,班上都沒有指定的班長,而是由班上十幾個孩子,每天輪流當「幹部」負責班裡當天的所有事務。這天,他們會戴一個醒目的標志,熱情地為大家服務,並留心周圍的紀律,聽從老師的吩咐。他們之所以如此興奮和負責,因為他們意識到這一天他是班上最重要的學生,也是班上的中心人物。而且,這種機會對每個孩子來說都是公平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明天」。這樣做,不僅培養一個孩子的「領袖」意識及實施管理的自信,也輪流培養了所有孩子這些意識與自信,不像國內那樣讓其他孩子都依附於或聽命於老師或老師指定的負責人。
世上沒有萬能者,學生更是如此。國內學校都習慣將學生按名次排名,而排名的依據常常是學生考試的成績。「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學生能力的體現有多方面,是不能簡單靠成績來衡量的。美國中小學對學生成績沒有明確的排名,獲獎的學生,學校也不公布,而是將獲獎通知以書面形式寄到孩子家裡,學生每次考試的成績,也放在密封的信封中交給家長,平時的考試結果,從不公開宣布,而且學生之間也不許相互詢問。作為學生,每人只知自己的成績,或者知道自己的名次排行比率,對別人的成績一概不知。
美國這種對學習及考試成績「秘而不宣」的好處是:一方面,學生不會因一兩次考試失敗而灰心,更不會受旁人的譏笑,保護了學生的自尊,促使他下次做得更好一些。另一方面,即使成績優異,在班上考了第一的孩子,因不知自己的成績在班上到底排第幾名,也不敢洋洋得意,驕傲自滿,躺在成績上睡大覺,總有一種天外有天的壓力和繼續努力的緊迫感。
讓愛心陪伴學生成長
「愛」字在美國用得比中國坦然公開,作為孩子,可以盡情地要求得到父母、得到老師和朋友的愛。在愛中成長的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也學會如何回報和給予別人愛。美國學校絕不放棄每個培養學生愛心的機會,利用各種形式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愛心。類似的活動,學校每年都組織幾次,如學生參加的募捐活動可以捐衣物、捐食品、捐時間等,學生在這些健康有益的活動中無疑受到良好的教育。這樣的事,不僅家長支持,孩子也養成習慣,並已形成社會風尚。所以,美國人長大後,對公益事業的奉獻和捐款,都表現出無盡的關注。
美國人教育子女的七大忌語1.言過其實--如「你是全世界最美的女孩」等。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他們會漸漸分辨出你話中含有水分,於是長大成人後,對他人的稱贊也會將信將疑。此外,聽慣家長誇大其詞贊揚的孩子,在步入社會後往往只能聽好話而聽不進反面意見。2.人身攻擊--如「你胖得像頭豬」等。智力再低下的孩子也能體味出這類話包含的「惡意」,心靈會受到莫大的傷害。此外,年幼的孩子還可能信以為真而自暴自棄,最後喪失了自尊和自信。3.威脅恐嚇--如「若不好好做作業我就揍你」等。這種虛張聲勢的威嚇會讓孩子喪失對家長的親近和信任。4.冷若冰霜--如「你沒看到我正忙著嗎」等。從這些話中孩子聽到的潛台詞是:大人們對我乾的事毫不關心,他們並不把我當做他們的心肝寶貝。4.冷若冰霜 如「你沒看到我正忙著嗎」等。從這些話中孩子聽到的潛台詞是:大人們對我乾的事毫不關心,他們並不把我當做他們的心肝寶貝。5.居高臨下--如「你不聽也得聽」等。如果家長老是「高高在上」,孩子在接受批評時心理就不能平衡,這樣即使你批評得百分之百正確,孩子也會出現口服心不服的反應。6.冷嘲熱諷--如「你以為自己很能幹嗎」等。孩子,尤其是幼童最怕的是出自父母之口的嘲諷。即使你說這些話時可能還帶有些許幽默感,但要知道,「小不點」們要正確理解實在很難。7.絕對否定--如「你總是撒謊」等。
⑶ 美國的教育制度
多渠道經費籌措體制。
美國高等教育形成了多渠道經費籌措體制。從整體看,各級政府的各類撥款,學生負擔的學費,以及學校服務收入,為高等學校三大經費來源。雖然近年這三項收入的合計占總經費的比例稍有下降,但仍佔主導地位。
美國公立教育處於壟斷地位,缺少競爭機制,從而造成了經費使用效率低下。地方引入競爭機制,改革體制弊端,給予家長和學生具有充分選擇學校的權力。學校為能夠吸引更多的生源,採取多種辦法,並提高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率,從而使教育質量得到整體提高。
美國高等教育體系的主要特點:
1、美國高等院校數量眾多,風格多樣。少數學院在挑選學生時極為嚴格,大部分的申請者都無法最終入圍。
2、公立高等院校主要由各州政府出資興辦,並進行監督。以減少州政府直接援助為條件,爭取能在政府監管中獨立,至少是部分獨立。
3、由於外界的慷慨捐贈,美國少數大學能夠成功積累豐厚的資金,帶來可觀的年收入,以應對其運營支出。美國其他大部分高等院校的資金並不寬裕,教職員工工資偏低,圖書館規模較小,各種校內設施也不夠上檔次。
⑷ 美國的教育制度和理念
美國現行教育制度 一,教育行政體制美國實施和管理教育事業的責任,以州為主體負有主要責任,地方承擔具體責任,聯邦具有廣泛影響。1, 聯邦教育行政美國聯邦教育行政管理機構是內閣級的聯邦教育部,由原教育總署升格而成。聯邦教育部下設14個職能機構。教育部還設有若干顧問委員會,各顧問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向教育部提供製定、實施、檢評、修改有關教育計劃決策的建議,並且每年要向部長和國會提交年度報告、總結和建議匯編。2, 州教育行政州政府的教育責權來自於州憲法,也是來自於州立法機關和法院。它與聯邦教育部沒有直接的隸屬關系。州教育委員會是州教育決策機關。它的職責是:對全州公立學校系統進行監督;依據有關法令確定州教育政策;在某些州還指派州教育專員,根據專員的推薦確定人員任免;批准由專員制定的預算;提供教育咨詢服務和教育資料;就本州的教育問題向州長和立法機關提出建議等。州教育廳是州教育委員會的執行機構。州教育廳設廳長一人,副廳長若幹人。3,地方教育行政學區是美國管理學校的最基本的教育行政單位。學區包括基層學區和中間學區兩種。4,高等教育行政原則上各州擁有領導和管理高等教育的職權。但由於各州高等學校的類型、性質和傳統不同,決定了各州高等教育立法和州介入高等教育的程度也不同,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州設立集中統一機構管理全州高等學校按高等學校的類型和層次分類管理州教育局只是三個不同的類型,事實上美國沒有兩所完全相同的大學,同樣,各州也沒有完全相同的高校管理體制。首先,高等學校的多樣化決定了管理體制的多樣化,從本州高校的實際出發,確立本州高校管理體制,不拘泥於某一種模式。其次,從州立大學系統到各個私立大學都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第三,董事會的成員大部分是教育界以外的各界人士,如企業家、律師、醫生、家庭婦女、退休人員、州政府官員和學生代表,使教育更好地適應社會各方面的需要。這些是美國高等教育的共同特點。至於聯邦政府,雖然不負有領導全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責任,但它通過多種途徑,對高等教育的發展施加重大影響。二,學制結構1, 學制結構體系美國各級各類教育在結構上相互銜接,上下溝通。按照法律規定,美國公民不分男女、宗教信仰、民族、階級,也不論居住地點和年齡,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一生都可以選修正式課程或參加非正式課程。這是美國區別於其他歐洲國家教育制度的一個顯著特點,稱為單軌制。美國現行學制還體現了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的特點。由於實行徹底的教育分權制,美國沒有全國統一的學制。美國現行學制基本上是: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12年,高等教育4年,加上研究院,總計學程為20年左右。2, 義務教育制度美國的義務教育,有29個州從7歲開始,16個州從6歲開始,3個州從5歲開始。義務教育的年限,長則12年,短則8年,一般為9年,通常到16歲結束。美國50個州都規定中學和小學為免費教育。3, 學位制度美國的學位主要包括:副學士學位、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三,各級各類教育1, 學前教育美國學前教育機構種類繁多,不管公立還是私立,大致可以分為保育學校(招收3-5歲的兒童)與幼兒園(招收4-6歲兒童)兩類。學前教育的宗旨在於:輔助家庭;並且通過各種活動,幫助兒童在飲食起居方面養成良好的習慣,使兒童能夠靈活自如地運用身體,發展體育技能,了解社會生活行為准則和道德觀念;學會一些讀寫算的基本常識,具有一定的表達情意、觀察、嘗試、思考和概括的能力,為兒童進入小學做好身心准備。2, 初等教育美國初等教育的機構為公立和私立小學。美國全國教育協會的「視導和課程編制學會」曾把小學教育宗旨概括為六條,具有廣泛影響。這六條是:(1) 增進兒童的健康和發展兒童的體格。(2) 增進兒童的心理健康和發展兒童的人格。(3) 發展兒童對社會和科學世界的認識。(4) 發展兒童有效地參與民主社會的技能。(5) 發展兒童的民主生活價值觀。(6) 發展兒童的創造性能力。小學開設的課程一般有:語文(閱讀、說話、拼寫、書法),算術,社會(把歷史、政治、社會學、心理學等科目綜合在一起),科學(主要是自然常識),美術和應用藝術,音樂,體育,衛生和勞作等。美國小學德育工作,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1) 行為規范教育。(2) 道德教育。(3) 公民教育。(4) 紀律教育。當兒童入學時,校方就將學校的紀律和校規向兒童和家長交代清楚,以便保證課堂紀律和校園秩序。3, 中等教育按照美國學制,中學主要有四年制、六年一貫制和三三制三種。美國的中學以綜合中學為主體,兼施普通和職業技術教育、也有單獨設立的普通中學、職業技術學校、特科中學和其他中學。關於美國中學教育的宗旨,1918年美國中等教育改組委員會提出的「七大原則」:(1) 保持身心健康。(2) 掌握學習基本技能。(3) 成為家庭有效成員。(4) 養成就業知能。(5) 勝任公民職責。(6) 善於利用閑暇時間。(7) 具有道德品質。美國中等教育的實施一般圍繞中學的三項任務-教學、指導和服務來進行。中學的課程分為兩類:一類是學術性科目,如英語、社會學科、理科、數學、外語、人文學科;另一類為非學術性科目,如衛生、體育、家政、音樂、美術、工藝等。教學組織形式主要是分級制,也採用其他分組辦法。4, 職業技術教育美國職業教育的對象根據1936年《職業教育法》劃為四大類:(1) 中學在校生。(2) 想接受職業教育的中學畢業生或肄業生。(3) 早己進入勞動市場一就業、待業或失業,為了保持現有的工作,改善他們的工作和(或)尋找合適的、有意義的職位而需要繼續培訓者。(4) 因學術、社會、經濟或其他方面的缺陷而難以在常規教育計劃中獲得成功者。職業技術教育的宗旨在於把教學與科學原理、技巧和技術訓練結晶合在一起,幫助表年人或成年人找到工作或搞好他們現有的工作;同時給予受教育以普通教養,使之成為了解經濟的、社交的、熱情的、體質好的和文明的公民;還應對受教育者從事相應工作的能力、態度、習慣和判斷能力進行培養和鍛煉。在課程設置上,文化課與職業課的比例,理論課與實驗實習課的比例,視職業要求和學校類型而定。普遍重視實際訓練,把培養實踐技能放在首位。5, 高等教育美國高等學校的實出特點是數量多、層次多、類型多、形式多。教育宗旨 為每個人以及他人和社會的利益,幫組他們把能力發揮到最大程度;通過研究及學術成就擴展人類的知識和幸福;通過相應的和適應的服務,滿足社會的需要。教育實施 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實現教學、科研、服務三大任務進行的。6, 師范教育教育機構美國培養中小學教師的任務由文理學院、綜合大學和師范學院承擔。其數量約占高等院校總數的80%。承擔培養師資任務的文理學院和綜合大學,均設有教育學院或教育系。凡師資培養機構的創立和師范課程的開設,必須有關部門承認,否則其畢業生就不能取得本州教育行政機關頒發的教師許可證。教育的宗旨美國師范教育的宗旨,在於使中小學師資具有:廣博扎實的文理基礎知識,較高的文化修養;深刻的學科專業知識,較高的學術水平;高尚的道德品質、理智的行為和堅定地專業信念;教育和教學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能,具備實際教學能力;健全的體魄。有些院校還把了解和熱愛兒童,善於和樂於與他人合作和交往、具有民主觀念和獻身精神、行為文明和舉止端莊以及有效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等包括在宗旨之中。教育實施課程設置是實施師范教育的中心環節。師范教育四年制本科課程有:普通教育課程,包括英語、社會科學、人文科學、數學和自然科學、保健和體育等方面的內容,在全部課程中佔40%左右;學科專業課程是按照師范生畢業後任教學科而設置的,在初等教育專業和中等教育專業中都佔全不課程的40%左右;教育專業課程,包括基礎教育理論課程(如教育基礎、教育導論、教育史、初等或中等教育原理等),教育方法與技能課程(如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教育評價與測量、教材教法、普通教學法、視聽教育等),以及教育實踐活動(通常由臨床實踐、現場實踐和教育實習幾部分組成)。這類課程在全部課程中佔20%左右。教育實習在教育專業課程中地位突出,其他分數占這類課程學分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在職進修史師范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受到同樣的重視。由高等學校和專門的教師進修機構共同實施,承擔教師進修任務的高校占高校總數80%。在職進修的組織和形式很多的,主要有:暑期學校(假期學校)、大學進修部(大學研修部)、教師講習所(教師研習會)、教師讀書會等。
⑸ 請介紹一下美國的教育(高等教育)
近百年來,美國經濟發展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科技發明和發現走在世界前列,本世紀諾貝爾獎得主中有三分之一為美國人。這些驚人的成就的取得,除了美國獨特的地理環境、豐富的自然資源、富有創造性的人文精神外,應該歸功於美國的高等教育。本文試圖通過對中美高等教育中開放性這一特點的比較,探索其中有益的規律和啟示,給目前正在改革中的我國高等教育助上一臂之力。
一、美國高等教育開放性的若干表現
1.學籍管理富有實效:學籍管理是維護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學生身心健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制度。美國高校學籍管理比較寬松靈活,講究實效。注冊的學生來源不一,有應屆高中畢業生、專業證書獲得者,有工作後再來接受繼續教育的成人,也有沒有文憑或證書的社會青年。只要經濟條件許可,學校概不追究入學者的其它條件。大學期間,有的學生一氣呵成,讀完四年或五年後畢業;也有的學生因經濟條件不支而休學回去等掙足錢再來復學;有的學生偶遇發財機會就可借故休學等發了財再來;有的女生懷孕回去生完小孩後復學或帶孩子一起上學。所有這些都屬正常,學校都予以方便。但這樣做並不意味著降低教學要求,而是讓更多的人有機會讀書。
2.課程和專業設置適應社會需求:每個國家的高等教育都是本國經濟制度的反映,都要為社會經濟服務。美國高校明確地把教育為經濟建設的「服務」與「科研」、「教學」一起列為高等教育的三大職能。服務體現在課程和專業設置上就是滿足社會需求,開設社會需要的課程和專業,大到天文地理,小到家政料理,應有盡有。我們可以從高校所授的名目繁多的學士學位看出課程和專業之多。美國高校除了傳統的理工經文史學位外,新增設的學士學位有:人文學士、財政學士、教學法學士、護理學士、公立學校音樂學士、衛生教育理學士、園林建築學士、海軍學士、哲學士、商學士、化學學士、圖書館學文學士、教育學文學士、社會工作文學士、實用藝術文學理學士、職業教育學士、宗教教育學士、職業農業學士、家政學理學士、演講學士等。一言以蔽之,高校課程、專業和學位都為社會需要而設置。
3.師生關系平等和諧。在美國高校里,師生關系比較平等、和諧和融洽。大學生稱呼老師為先生、夫人、女士、小姐,亦可直呼其名。曾經三次留美的王英傑博士說:「當今美國大學生直呼教師其名的現象已習以為常」。老師尊重學生的勞動,如果佔用學生時間,理所當然要付報酬,這包括老師僱傭學生來搞科研項目、打字、家務或當助手等等。這種平等和諧的關系能促進心理平衡,有利於情感情交流,而這正是實施教學過程中極重要的條件。因為從知識思維發展規律來看,沒有心理障礙的溝通,是認識過程的關鍵。諾貝爾獎獲得者美籍華人李遠哲教授說:「我在美國三十年,學會很多東西,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人與人平等相待,所以我與學生討論問題也是完全平等的。」
4.專業、課程選擇自由。為了適應社會,高校開設了許多專業和課程供學生選擇。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偏好來選擇專業,入學一年後,學生還可以根據教師水平、專業前途、就業前景和自己適應能力,調換專業或轉換學校。學生調換專業的主要原因是,學費昂貴,四年學費就要2一3萬美元,所以,學生們都要考慮到所學專業能否在將來順利就業。校方為學生提供方便,調換專業和轉換學校都極為簡單。美國高等教育制度極為多樣化和靈活,這在世界高等教育制度中是獨樹一幟的。另外,學生選課更為自由。學生必修科目較少,選修課目較多。1990年,哈佛大學一年級學生的必修課只有英文和一種外國語文。選修課制度規定,攻讀一種學位,可有十六門課程供學生選修。學生只要修滿足夠的學分,便可獲得相應的學位。學物理的去選修社會學,讀哲學的來生物系聽課絕不是什麼怪事。
5.教學無定法。教學無定法不等於沒法,而是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是各種教學方法有機的結合。同時,學校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讓學生主動學習。老師把學生作為教學主體,鼓勵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甚至鼓勵學生向學術權威或老師本人提出挑戰。學生不僅可以提問與課本有關的問題,還可以提問一些似乎與課本無關的問題。對於學生的問題,老師可以自己回答,也可讓其他學生回答,還可以進行師生辯論。老師被問得答不出來並非新鮮事。四年級專門開設討論課,要求學生的發言和論文反映出前幾年所學的各科知識。有的學生為了准備討論,事先要查大量的資料,以便在辯論時言之有據。
6.考核注重能力而不僅僅是分數。考試是檢查教學成績的一種最普遍的手段。但美國高校考核時更強調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記憶或描述能力。如在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考試中,有一半問題要求學生從多方面討論復雜問題。有現存標准答案的題目不多。如歷史考試題,「在理解十五世紀英國、法國和義大利普遍存在的中央集權現象時,哪些方面比政治更重要?」象這類問題,書本上沒有現存答案。正因為這樣,學生們不需要死記硬背條條框框,而是盡可能發揮創造性思維,「異想天開」,只要能言之有理,或能「自圓其說」,都可得好成績。同時,因為書本上沒有現存答案,減少了學生作弊的可能性。據一位訪學歸來的同志講,有些美國教師發下試卷以後就回辦公室處理別的事務去了。師生彼此信任。
7.道德教育寓於社會實踐之中。美國高校的道德教育主要通過加強公民教育,提高學生的服務意識來實現的。因此大學除了加強「美國史「和「美國社會」教育外.還積極組織學生參與社會服務,培養公民意識,樹立道德觀念。1986年,美國近200所院校簽訂了「校園協議」,聯合開展公民與服務教育。耶魯大學一年級學生率先成立了「全國無家可歸問題教學」組織,勞倫斯大學二年級學生自願參加地方掃盲計劃,開展成人基礎教育。有的大學生組成「學生自願委員會」,參與社區環境治理,或為某個社會團體募捐,為教堂服務,或訪問教養機構、精神病院和保育院,或參加幫助挽救吸毒者的活動,或充當大哥哥、大姐姐對市內青年進行輔導活動。
8.校園文化走上社會。美國大學生除了學好書本知識外,還要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作為書本知識的補充。據統計,一半以上的學生每周都要參加這類活動。它已成為大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校園文化活動種類很多,有的是由校方或院系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而組織的。例如,由校內外藝術團體舉辦的演出,與地方社區或其它院校師生進行的聯歡、交流,由校內外名人學者主持的系列講座、專題演講等等。但更多的是學生自己組織起來為滿足個人興趣愛好需要的文化活動。所有這些活動的特點是以大學校園為基地,用校園文化活動把大學生與社會聯系在一起,培養大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二、中美高等教育比較與啟示
綜上所述八個方面,集中表現了美國高等教育開放性的特點。這是由美國社會決定的。美國是個移民國家,沒有經歷過漫長的封建社會。美國人民在開疆拓土、建設國家的過程中,與險惡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作斗爭,相互融合而生存,相互競爭而發展,逐漸形成一個與歐洲大陸不同的開放性社會。社會的開放性促使美國高等學校摒棄歐洲傳統大學因循守舊的教育思想,而是採取兼收眾國之長,建立靈活多樣、講究實效的開放性教育管理制度。這些對於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第一,高等教育管理靈活機動。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還或多或少受傳統的計劃經濟影響,有許多管理規則和制度還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一考定終身」的選拔人才方法還有弊病。有相當一部分想升造的青年被擋在大學門外,喪失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有的人考入了大學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不能如願;也有的人大學中途因生活所迫等原因不得不退學。八十年代末就曾發生過博士生張浩因家境困難而退學的事件。美國大學生如遇類似情況,就可以先休學回去賺錢發財,然後再復學。學籍管理富有彈性,給想上學的人盡可能提供機會。「因此,美國青年只要想上大學,總是可以到適合自己興趣、水平和學術性或經濟能力的高等學校」。這就是美國大學生人數高達總人口的萬分之四百三十五而我國只有萬分之十八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然,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發展依賴於國家的經濟發展。與美國相比,我國經濟發展還比較落後,國家綜合實力還較弱,高等教育還不能滿足所有人的入學要求。但是只要我們敢於解放思想,開動腦筋,改革高等教育中的一些陳規陋俗,群策群力,我國高等教育仍能取得比現在更大的進步。近幾年,高等學校試行並軌招生、擴大成人教育等措施,高校入學人數較前有所增加,這說明我國高等教育仍有潛力可挖,大有作為。
第二,讓學生主動學習,注重能力的培養。美國高校寬松的教學環境、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文化知識,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大膽地創新與挑戰,特別是敢於向權威思想挑戰,這就為培養創造性的高精尖人才打下了基礎。大學生在學習、參與、挑戰的過程中,有效地培養了動手、動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國高校中還有不少老師仍採取「一言堂」的「填鴨式」教學法。老師講得汗流浹背,學生無動於衷;老師對此覺得「費解」,學生感到「沒勁」。教學方法陳舊,打動不了學生。學生鮮於提問,課堂氣氛沉悶。這種「獨腳戲」在美國高校中極為少見。這種教學方法不利於學生學習,因為「只有主動的認識過程,才是有意義的認識過程」。我們應該拋棄「填鴨式」教學法,代之以「討論式」(英文seminar)教學法。讓師生在思想交流的「碰撞」中產生「火花」。在師生關繫上,我們應該提倡人格平等,改變「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舊觀念;改變「老師在場,學生不敢講話,老師不牽頭,文章發不出」的老習慣,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和挑戰性的新思想。在高校,要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大膽創新,敢講他人未講的話,敢做他人未做的研究。那種縮手縮腳、不創新、不發展和唯老師觀點是從的學生成不了大氣候。
第三,高等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美國大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明顯強於我們大學生。他們的學生參加社會活動機會多。一是半工半讀為學生創造了條件。美國幾乎所有大學生都打工,30%的全日制學生和84%的半日制學生每周工作21小時以上。二是公民教育和為社會服務的活動,增加了學生認識社會和適應社會的能力。三是校園文化活動把學生和社會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使學生從不同側面深入社會,了解社會。所有這些都使學生廣泛接觸社會,並在這個過程中經受鍛煉,積累了經驗,大大地增強了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他們畢業後走上社會沒有「斷乳期」。我國大學生長期處於封閉的校園里,疏與社會聯系,對社會知之甚少,因此走上工作崗位後,大部分學生至少需要經過2一3年的「斷乳期」,有的甚至還過不了這一關而失去人生希望,走上絕路。因此,我們應該在教學中增加一些社會實踐課,擴大學生參加社會掛職鍛煉的人數和范圍,讓他們在學好文化課知識的同時,接受社會大學的教育,增加適應社會的能力,為將來完成從學生到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勞動者角色轉換,成為對社會有益、有用的人作好准備。
第四,寓道德教育於實踐。重視道德教育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我國高等教育中的一個強項。我們的道德教育是有成效的,大學生有著良好的精神面貌,熱愛科學,刻苦鑽研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有為四化建功立業的抱負。與此相比,美國大學生自控能力較差,強調個人價值的實現,個人主義加實用主義是他們的特色。處處為自己著想,甚至為了追求個人利益不惜走上犯罪道路,這是典型的「西方病」。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認識到,越是經濟發展越要重視道德教育。在日本,教育改革強調道德教育,提出用優秀的文化遺產來教育面向國際社會的日本人。新加坡從1982年開始推廣儒家倫理運動,其宗旨就是要解決西方價值觀和風尚的入侵所帶來的社會問題,防止東方優良傳統和價值的失落,弘揚華夏民族的美德。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我國召開「面向21世紀的教育國際研討會」。在會議上,會議負責人玻爾教授坦誠地說,「中國具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傳統,這是寶貴的。希望中國在對外開放和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不要拋棄它們。」可見在道德教育方面,我國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應該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但我們的道德教育往往重理論教育,輕實踐活動。道德教育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不應該停留在理論講授上,而應該讓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這樣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第五,高等教育要對社會開放,為經濟建設服務。這是教育的宗旨所在。大學不是僅僅為了實現個人自我完善的象牙塔,而是整個社會大系統中重要的一環。美國高等教育緊緊圍繞社會經濟發展設置專業,安排課程。並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及時增加或調換專業和課程,使高等教育永遠充滿活力。我國高等教育在這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可喜的是,目前,我國一些高校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辦教育的同時,更新觀念,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和壓縮一部分與社會脫節的專業和課程,增加一些新專業和新課程,並增加選擇課程和專業的靈活性,努力探索高等教育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新路子,並已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和社會經濟發展,高等教育的服務功能將越來越重要。這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