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孟子的教育思想———讀《孟子》有感(一)
我作為一名教育者,時常在問自己怎麼教育才算是教育。當我們還在教育的道路上苦苦尋求教育之道時,我國的大教育家孔子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得出了方法。他的思想後來被他的第五代弟子———孟子進行了拓展延伸,並給我們指明教育就是教授做人處事的道理。孟子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孔孟之道已成為我們學習的典範。
說起孟子我們應該不陌生,孟母三遷的故事耳熟能詳,孟子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母親才使他成為後人稱贊的楷模。孟子得出教育孩子應該從三方面做起的結論:環境教育(孟母三遷)、機會教育(子不學斷機杼),言傳配合身教(許諾吃豬肉)。
《孟子》這本書從聖人觀、天命觀、歷史觀來講述孟子的智慧。孟子認為真正的國君是你讓他做一件不該做的事,殺一個無辜的人,把天下給他他都不要。他認為每一個孫握扮人都是生命都是平等的,不能把別人當手段來利用,一定要把別人當目的來尊重。他在文中這樣寫到:行一不義,東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為此趙岐誇贊《孟子》:「天地萬物,仁義道德,性命禍福,無所不包」,稱呼孟子為「亞聖」。
《孟子》中提到: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一個人吃飽穿暖沒有受教育與禽獸差不多。人倫教育凸現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從而告訴了我們做人處事的深刻道理。一個人除了家庭教育外還要接受老師的教育,那麼,當好老師應具備什麼條件呢?
《孟子》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意思就是自己沒有準備好,就不要隨便當別人的老師。當個好老師需要達到四個條件:
第一、自我修煉,真正好的老師是用自己覺悟的道理讓別人覺悟。當老師要比學生更努力更用功,要給則灶學生一滴水老師就要准備好一缸水,廣博學習,詳細闡述,扼要說明。
第二、開拓心胸,孔子曾周遊列國時說: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只有登高才能望遠。看過大海的人就不會被別的水吸引了,在聖人門下學過的人就不會被其他學校吸引了。是啊,比天空寬闊的是大海,比大海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第三、知行配合,言行一致,才能服眾。
第四、有教無類。
好老師需要好學生的配合與支撐,好學生才能成就好老師。那怎樣才算好學生呢?
第一、取法乎上,有為者亦若是。一方面跟古人學習,尚友古人。另一方面跟聖人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無規矩不成方圓,只有按照老師的規矩來學你就會有所成就。
第二、專心學習,廉頑立懦。
第三、持之以恆,念茲在茲,只有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第四、誠心請教,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孟子五不回答:仗著地位高、才幹多、年紀大、有功勞、老交情的這些人不管怎麼提問都閉口不答,因為他們沒有誠心請教的求學思想。什麼樣的人不可教,孔子認為經過門前不進來請教,不堅持原則不真誠的人就是鄉願之類的人,孟子認為是自暴自棄的人。
人無完人,教學也一樣,我們在教學中也要講究教育方法和教育內容。孔子推行因材施教,孟子提出五種方法:有如時雨降之者(啟發式教學,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有成全品德者(德育居首),培養才幹者(應用於社會,造福於百姓這是共同理想),解答疑問者,有私淑儀者(以不教為教)。其實這些方法我們也在應用,在皮薯不斷地實踐,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求學請教的目的就是把失去的心找回來。心代表一個人的自覺能力,只有懂得約束自己控制自己你才能有所成就。
每一個人都是可造之材,這需要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結合他人的興趣愛好和思想品德來施展教學。作為一個人,你也要為自己的一生負責,必須自己改善自己,只靠別人來扶你而你寸步不前,怎會有進步和成才的希望?
只有懂得配合才能成就自己也成就了別人。
② 簡述孟子反求諸己的道德教育方法
孟子說:「愛別人卻得不到別人的親近,那就應反問自己的仁 愛是否不夠;管理別人卻不能夠管理好,那就應反問自己的管理 才智是否有問題;禮貌待人卻得不到別人相應的禮貌,那用應反 問自己的禮貌是否到家——凡是行為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都應該 反來檢查自己,自身行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會歸服。《詩 經》說:『長久地與天命相配合,自己尋求更多的幸福。』」